盖里奇继两杆大烟枪之后的作品,他总能率一帮乌合之众捣鼓出令人惊奇的东西,虽然有炒冷饭的嫌疑,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才华,要不麦当娜怎么给他泡上的。
故事比两杆大烟枪稍加暴力,有点像低俗小说(而且剧中也有当铺,呵),结构复杂,但有两条主线:钻石和拳击赛。
影片一开始是一群人边走边闲聊,类似《落水狗》的开头,不过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
似乎盖里奇的更酷一些,至少有镜头不断切换嘛,难度大一些。
盖里奇也比昆丁更幽默一些。
剧中一干人物各有特点,土耳其的冷静,彼特的不羁,红发阿托的残忍……可惜的是轻佻的德托罗的戏份太少了,甚至在蒙着头被人一枪打死后还被人砍下了一只胳膊,盖里奇真是太摧残他了……两组镜头印象深刻。
一组是彼特的拳赛,经典的暴力美学,当教科书也不为过;一组是三车连环事故,致命的巧合,典型的盖里奇风格。
估计也只有他能把这种巧合安排得天衣无缝了。
还有就是贯穿全剧的幽默对白也很有意思。
与昆丁相比,昆丁更黑更暴力。
麦当娜的导演处女作《智慧和下流》会不会很黄很暴力?
纵观整个片子,笑点很多,相当地多,堪称目不暇接,我觉得在喜剧的成分上胜过两杆老烟枪。
不过仍然保持了盖里奇的风格——巧妙的结构故事,华丽而精准的叙事线条,精彩的蒙太奇,“伦敦牌”黑色幽默。
在剧中他们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么具有喜感,仍在严肃认真的忙活。
于是虽然每个人都会犯极其低级的错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漫画感十足的夸张表情,但因为忙活的那些事都是关乎金钱关乎小命的,剧中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有啥可笑之处。
就是这种反差,不同于无厘头喜剧里没心没肺的癫狂表演,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
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在观影的时候亲自体会。
比如皮特领着一帮吉普赛兄弟来和杰森·斯坦森谈判,后者提出一个条件之后,皮特身子往后一缩,和兄弟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商量一番,然后再往前一挪,一本正经的回复,那情形像极了漫画中人物讨论的场景;再比如,黑人混混们去打劫,结果前台小姐面无表情的告诉他们不可能拿到钱了,当他们气急败坏要发狂的时候前台小姐突然按下按钮,于是其中一人被上升的窗户隔离板给夹带着缓缓上升无法动弹。
等到他们发现大门的质地是防弹玻璃无法打破,觉得走投无路只能束手就擒的时候,外面放风的同伙突然推门进来,看着哇哇大叫的他们问了一句:你们他妈的在干什么呢?
类似的细节举不胜举。
同一个英国导演:Guy Ritchie,同一拨英国演员,同样是fucking british accent,同样是无数个coincidence。
其实整部片子的氛围,演员,情节,以及很多处理手法,都像极了《Lock、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都是一大群完全没有牵连的人,你追我赶的碰到了一起,一切就像是轮回。
由于已经有了两杆大烟枪的标杆在前面,这部片子,从情节设计上,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然而有一个人,把所有的相同都变成了不同,他,就是Brad Pitt 。
坦白说,Brad Pitt饰演的Micky并不是主演,主演应该是Turkish(Jason Statham)和Tommy(Stephen Graham),但是也就是那么短短的几个镜头,Brad的气场瞬间充满了整个场景,他操着奇怪的gypsy口音,叫着Dog“Dag”,说出来那么顺嘴。
满身的纹身,闪烁的眼神,矫健的身形,嬉笑怒骂都在顷刻之间,情绪变换的让人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人,你觉得他就是London周边的campsite里面的pikeys。
他连挨打都像是在享受,这样的人,怎能不是boxing champignon?
Micky打拳不要钱,他只要给他妈妈买一辆新的房车。
然后他没有按照Brick Top的要求,在第四盘倒下,而是直接上来第一记出拳,就把对手打倒在地。
按照Turkish的说法,pikeys can't be controlled. 由于Micky的关系,Brick Top输了很多钱,也给Turkish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他就像是被Brick放在了他的口袋里,稍有不慎,就会被弄死分尸,拔掉牙齿,然后送去喂猪。
没有办法,Turkish只能去求Micky再帮Brick Top打一场拳,这一次,他希望他在第四盘倒下。
Micky笑着说,可以,只要你给我妈妈买一辆更大更好的房车。
Turkish没有办法,只好和他打赌,结果又赌输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Micky走开,背影充满讽刺。
Brick Top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发的,他派人砸了Tommy的游戏厅,又派人防火烧了Micky妈妈住的房车,当时Micky的妈妈还熟睡在里面。
Brick以为这样就会让Micky妥协。
他真是太不了解pikeys人了。
Micky红着双眼,看着被大火烧黑的妈妈的房车,虽然被伙伴拽着,全身只穿了背心和三角裤,Micky拼了命的往车里面闯。
镜头其实并不多,Micky满眼泪水的样子,只是那么一瞬,就充满了我整个脑袋。
这部电影,情节线索超多,出场人物也多,但是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舞台的背景,都是衬托着Micky的。
葬礼上的Micky喝酒发泄,没有对白,只是晃动的画面配着音乐。
Micky眼神虽然凌乱,每次面对镜头或朝上或向下的脸上,都带着恨意。
第二次替Brick打拳,Turkish反复叮嘱Micky,一定要第四盘倒下,而且也不能被看出是在作弊。
Micky被动的挨着打,有那么一个瞬间,他被对手一个勾拳揍的飞了起来,然后是慢动作在空中滑过,身体就是这么平平的飞了出去,然后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这就是结尾么?
按照之前计划好的,只要Micky不要起来,就没有问题了。
Micky像是潜到了水里,看着上面的自己浮在水面上,那么安静,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忽然一秒,他冲出水面,一记重拳打在对手脸上,对手闷声倒地,一切又没有像Brick预先计划好那样,他又输了。
Brick很气愤的抓起电话打给潜伏在Campsite附近的打手们,让他们痛扁一下那里的吉普赛人,然而电话那头,却是手下Peter被枪毙的声音。
这边,Micky和Turkish一起目击Brick被前来的吉普赛同伙一枪击毙,Turkish都吓傻了,然后Micky镇定的走过去,上了同伙的车,拿着押自己赢来的钱,一夜间离开了Campsite。
Turkish又被吉普赛人摆了一道,退回到了原点,甚至还不如原点。
他知道,当Micky妈妈被火烧死的时候,Micky就已经计划好了,这样的方式报仇,最是痛快。
所有仇人都在一瞬间被手刃。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至于Turkish和Tommy,他们是所有结局的起因,注定要回到原点。
当然,片子里面另外一条主线,是一颗86克拉的大钻石。
所有除了Micky以外的人,都牵扯其中。
就好像是舞台的背景是活动的,这个活动背景中,讲的是这颗钻石的故事,所有人,除了Brad Pitt,都在里面忙碌着。
而只有他,Brad,站着舞台中间,用满是泪水红通通的眼睛,看着熊熊燃烧的烈火,满身的纹身都透着恨意,用眼睛一字字的告诉观众,他将会复仇。
以前,没有太关注Brad Pitt,心想着他除了长的帅以外,没有什么特别。
我真是大错特错了,他才真的是变色龙,百变星君。
他可以是虚构的Tyler Dunder,也可以是虚荣的Achilles,还可以是一生隐忍的Benjamin。
他可以操着一口德州口音,也可以是纽约客,也可以是london城外的吉普赛腔调。
你永远不知道,哪个是他,或者这些都是他。
不得不由衷的说,他确实比我心心念念的阿汤哥,值得更多关注。
这部没有什么新意的片子,正因为有了Brad,变得光芒万丈。
盖里奇那高超的控线能力和他在每个时刻的下一秒能带给我的惊喜使我想起了moon(憨笑)。
导演对自己制造悬念与惊奇的能力十分的自信,影片的一开始就把所有人物亮相给观众,如同一个高超的扑克牌玩家在一开始就把他手上所有的牌展示给你,而我们坐在他身后看他如何来打这样一幅搞怪的牌。
影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怎么出牌!
正是盖里奇这种惯于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征才使得他的片子看起来都十分过瘾。
在结构上,你会赞叹他的牌布局巧妙,控线精准。
可千万别以为导演只强于结构把握,在某些镜头的处理上,同样出奇出彩。
伦敦是个阴郁的城市,沉闷的天气,拘谨的人们,英国人认为幽默的男人最有魅力。
不过我相信除了憨豆先生那种夸张的幽默方式,英国男人更喜欢“冷幽默”。
我指的“冷幽默”不是讲出来的笑话没人笑,而是指他们喜欢装作很酷,或者一脸严肃的表情来讲出他们的笑话,我个人也认为这么表达幽默的方式很过瘾:高高的个儿,穿个黑色的风衣,眼顾四方,心不在焉的抛出一句话,逗得周围的女士哈哈大笑,自己却觉得毫无所谓一样(遐想中)(如果你想象不出来就去看电影里钢弹牙东尼对着拿假枪抢劫钻石的三个黑人说话那段吧),被电影导演利用了加上点“黑色成分”就成了“黑色幽默”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几个镜头的设计非常有趣:1.“亮牌”。
开场的时候,导演用几个小物件巧妙地连结了几个场景,并在每个场景介绍人物。
大有一幅“我把底牌给你看光了也可以把你玩得团团转”架势。
2.“五秒英美直达”。
从美国钻人老艾在美国挂电话到出现在伦敦的秃顶道格面前只用了5秒。
导演给了5个长度都为一秒钟的镜头表现了这一旅程:关出租车门、老艾吃药、协和式飞机、签证盖章、出粗车灯亮。
这个蒙太奇玩得相当简洁,而且极富喜剧效果,表现了快节奏的美国人生活中的一点荒唐或者说神经质,有点讽刺的意味。
3.“黑狗追胖兔子”。
土耳其人和吉普赛人打赌狗会不会追到兔子这一段,导演把狗追兔子和榔头托普手下追黑人胖子泰隆那一段剪在一起。
这一部分导演使用象征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滑稽场面,把泰隆的可怜形象和托普手下的凶残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追捕镜头不落俗套富有运动感,充满情趣。
4.“小圈”。
三辆车在路上跑,一包牛奶导致了两起车祸(又一次提醒我警惕马路杀手=。
=)。
导演先给了黑人车撞人这起车祸的镜头,然后马上插入一个倒叙再来叙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土耳其人的牛奶被他搭档托米说了一大堆废话之后扔出窗外,刚好砸在钢弹牙东尼的前车窗上,东尼一甩方向盘车就撞在路边的杆上抛锚了。
这时,后备箱里的被纸袋蒙住了头的俄国佬趁机跑到了马路上,结果被黑人的车撞上了。
这一小部分导演也是别出心裁地剪了个小圈,颇有“我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的味道,把手上的胶片玩得是相当地顺溜。
5.“擂台上的MTV”。
拳赛的第四节,搏击会老大,这次是吉普赛拳皇的皮特被“快拳手”一顿暴打。
慢镜头、耳边充斥的经过多普勒响应处理过的回响,甚至一度被对手打飞却直接落入水中(=。
=),盖里奇把这一节拍的酷毙了,很有一种看MTV的感觉。
落水仿佛是夸张地描写皮特被打得魂都出窍了,不过当这位拳皇从水里游出来后瞬间直接一拳就把对手打翻在地。
纵观整个片子,笑点很多,相当地多,堪称目不暇接,我觉得在喜剧的成分上胜过两杆老烟枪。
不过仍然保持了盖里奇的风格——巧妙的结构故事,华丽而精准的叙事线条,精彩的蒙太奇,“伦敦牌”黑色幽默。
这部电影是盖·里奇的本色执导。
电影中的四指接货人和布拉德·皮特是如此的相像,差点我就以为皮特是一人饰演两角。
电影中的故事依然环环相扣,而且笑料百出。
黑人清洁工三人组真是活宝,尤其是那个幸运之星大胖子黑人。
他做出无辜的表情时,实在是可爱。
杀手平头仔出场时,竟然是《两杆大烟枪》的镜头,杀手依然用招牌式的卡车门在惩治对手。
他的酷劲儿在本片中减少了很多。
刀疤脸倒是复制了杀手不容易死掉的本性。
在盖·里奇的电影世界里,必然最无辜的人最后反而获得胜利。
皮特扮演的吉普赛人狡猾而贪婪。
他一拳制敌的绝招真是帅,最起码他那身匀称的肌肉没有白长。
土耳其(杰森·斯坦森饰)和汤米(斯蒂芬·格拉汉姆)是黑市的拳击经理人,但是他们的选手被吉普赛人米奇(布拉德·皮特饰)一拳击倒不能出赛,土耳其只好以重金相挟要求米奇代替出赛。
与此同时,四指弗兰克(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携带一颗重达86克的钻石来到伦敦,顿时引起了各路匪徒的兴趣,军火商老布(拉德·舍博德兹加饰)、杀手“子弹牙齿”托尼(维尼·琼斯饰)、黑人小混混维尼(罗比·吉饰)都对这颗钻石虎视眈眈,这些心术不正的匪徒盘算着依靠自己周全的计划伺机下手。
就在拳赛当晚一连串惊人的巧合演变成了一出出啼笑皆非的场景,到底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拍MTV出道成名的盖·里奇,他的电影往往在镜头的应用以及剪接上花尽巧思,展现大量拼贴的风格,让繁复、刺激的视觉元素充满银幕,给人目不暇接的动感节奏。
也就是这样的影像风格,让盖·里奇的电影新奇有趣,自成一派。
[偷抢拐骗]的开头就是一批伪装成犹太教徒,身上绑满手枪的劫匪冲进珠宝行,几位简单粗暴地抢走了一颗重达86克的钻石。
在这场戏中,盖·里奇运用了一系列作为顶级MTV导演的看家绝活,比如焦距突变,画面180度的旋转,从左向右的划屏,静止与运动之间节奏的快速切换等等。
而当劫匪们坐到车内,接下来的电影便以一种更MTV式的晃动与定格交错的画面让整部电影的所有人物一一出场。
盖·里奇的整部电影将表面上各不相干的人物通过各种巧合而关联在一起,这种多米诺牌般的连锁效应让[偷抢拐骗]产生了大量仿佛MTV的荒诞、夸张的片段,这种另类的表现手法让整部电影都立意新颖。
在这个群像戏中,角色与场景都围绕着钻石铺展开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影响剧情走向的因素,他们是不期而遇,却又相互牵制。
独特的影像风格,奇妙的镜头运动,时不时地瞬间定格,以及那种英国人的幽默,混杂在一起,交织成只属于盖·里奇的电影标签。
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偷抢拐骗]堪称匠心独具的得意之作,他不但是本片的导演更亲自撰写了剧本,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于影片仿佛宣泄了一场肆意无忌的狂欢派对。
[偷抢拐骗]对比盖导两年前执导的[两杆大烟枪]在结构设置上可谓一种传承与延续,依然严谨娴熟的故事安排,同样精妙绝伦的叙事方式,还有点缀在其中特有的英式幽默,这一系列元素使得[偷抢拐骗]精彩至极。
盖·里奇出众的剪辑能力是掌控多线故事的前提保证,剧中每一个人物及他们辛辣的故事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联系。
一开场便通过赌桌上亮牌的方式逐次介绍了人物背景,这样精妙的安排既好看明了又顺利交待了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把握好人物众多的群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类似这样的叙事技巧已然是盖·里奇的拿手好戏。
至于说盖·里奇的片子为何如此好看恐怕正是缘由他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特征,无论结构的布局巧妙,还是在叙事的上控线精准,导演豪无保留地贡献了一场独特的观影体验,而这一切的美妙尽在[偷抢拐骗]里等你来一窥究竟。
盖·里奇(Guy Ritchie),他身上的诸多标签让你很难不去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具象的轮廓:英国人、处女座、麦当娜前夫、自编自导《两杆大烟枪》等等。
我认为用Charming(迷人的)这个词去形容他是恰当的——当年好莱坞当红巨星布拉德·皮特也是这么认为,当年轻的皮特看完《两杆大烟枪》后直接致电盖·里奇,表示愿意不计片酬想在其作品中轧上一角。
迷人的人总是那么有着凝聚力,让人好奇、自发的聚集在他的身边,看看他到底能够做什么,而迷人的人每次总不会让你失望,时常带着点惊喜,让你感到舒服,让你不会去计较些什么,能与其相处或共事,已幸甚至哉。
于是两年后,布拉德·皮特出演盖·里奇再度自编自导的作品,该片一举打破了英国影史上最高票房纪录,成了英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就是今天我要倾情推荐的这部片——《偷拐抢骗》Snatch(2000)。
这是一部只有男人的电影;这是一部充斥着讽刺各地地域标签讽刺到拍腿称妙的电影;这是一部充满英式带感口音且英式幽默让你时而哑然时而放声大笑的电影;这是一部情节精巧多线程展开而主角们各怀鬼胎的电影。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烂尾。
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悬念伏笔有,时间逻辑有,笑料节奏有,并最后将众多纷繁复杂人物的命运交代得明明白白。
致敬经典的同时感叹有生之年能看到多少部这样优秀的电影?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剧,我爱那些超人的怪咖,爱那些性格怪异的极客,爱那些神来之笔的天才。
而这部电影里你就别想看到中规中矩的好好市民,他们可是一群有意无意卷入一场八十六克拉大钻石洗劫案的“社会活动家”。
而他们每个人物都在全剧中被雕刻得闪耀着比钻石还夺目的光芒,让我来拾起这一颗颗碎钻,细细把玩:
艾维表哥(cousin Avi),美国钻石商,是这颗钻石的买家。
典型美国佬,隔岸观火,片叶不沾身,且是最终受益方。
其中有几幕是描述艾维表哥因为这颗钻石的事从美国往返英国,导演盖·里奇给了五个一秒的蒙太奇镜头,而这个五秒镜头全片出现了三次,快节奏的美国纽约生活,飞跃半个地球好像也就是眨眨眼的事,简洁中让人忍俊不禁。
阿索(Sol),黑人混混头目,笑点担当。
穿着皮草看似老大,其实是个和事佬。
有勇无谋,去抢劫被他蠢哭,警报响起慌不择路的逃跑,对着本该拉开的门飞起一脚,然后拿枪一顿猛射,最后绝望的瘫在地上说这个门已经被锁死了,头套一摘才发现有摄像头…结果在外接应的同伙轻轻从外面一推,门就开了,每个人都是大写的一脸懵逼。
蚊子(VINNY),黑人混混头目的小弟,动物爱好者。
明明是个外表粗犷的黑人小哥却内心保留着对动物如嫩豆腐般的柔软,为了让人不杀他所爱的狗,将钻石拱手相让。
四指弗兰克(Franky Four Fingers),赌鬼,却有着逢赌必输的烂赌技。
受艾维表哥指使最初和一帮俄国人冒充传教士抢到钻石的就是他。
抢完之后还不马上回美国,还要在伦敦浪几天,生性嗜赌的他嗅到了地下赌拳的美妙气息,然后果不其然,这一次输得更多——早早的就领了便当,手臂还被切了下来。
杨过、武松等人纷纷点赞。
土耳其(Turkish),地下拳场拳手经纪人,浓重的英国口音,慢节奏的英式反问,一本正经的表达着自己的无奈,犀利的黑色幽默宣誓着态度。
有他在的地方,像一段快节奏的rap后跟了一个舒服的break,是这段故事主线叙事人。
但主线叙事人也时常搞不清楚真实的情况,面对事情发展吃惊的表情会比我们观众还要惊讶。
华丽乔治(Gorgeous George),土耳其所经纪的拳手。
闪亮的名字,近两米的巨大的块头,结实的肌肉,秃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被我们布拉德·皮特一拳K.O,嗯,就是这么华丽。
汤米(Tommy),土耳其的小跟班,小个子,略微娘炮,买了一把手枪却选了个最重的,买回来从来没开过枪,天天别在腰间,被土耳其嘲讽你这把枪这么重挺好,直接砸过去比等你开枪的威力要大。
但有一次危机关头,汤米却秒变纯爷们挺身而出,遇事不惧的救了土耳其一命,日常时柔弱含泪的眼神和临危时坚毅无双的眼神很是反差。
钢弹牙东尼(Bullet-tooth Tony),硬汉杀手,曾一次在一次任务中身中六枪,中弹后顽强的屹立不倒然后用一把武士刀让悬赏对象毙命,事后将子弹镶在了破碎的牙齿上,干练的造型,给人靠谱的感觉。
再度反差的是,杀人不眨眼的他,杀狗之前要抖三抖。
刀疤鲍里斯(Boris the Blade),俄国人,前KGB成员,据说还有躲避子弹的能力,又称作闪弹鲍里斯,战斗民族被车撞挨枪子都当做家常便饭。
有一幕是他被绑架,被车迎面撞飞,然后浑身是血满脸轻快的回到家,去取他的霰弹枪,哼着小曲去报仇。
秃顶道格(Doug the Head),伦敦钻石商,假冒犹太人,因为犹太人都太富有,假装自己是犹太人并虔诚的信奉犹太教的确对他的钻石生意帮助很大。
连他对他家人都说自己是犹太人,希望自己是犹太人之心简直不能再强烈了,带着一顶小黑帽子出现在每一个场合。
榔头托普(Brick Top),德国佬,地下赌拳幕后操控者,黑社会老大,养猪场经营者,恐怖之源。
带着大的黑框眼镜,却有着不怒自威的举手投足。
因为他会干真的,说杀你就真的杀了你,然后将你大卸八块后喂猪。
他曾拜访过黑人阿索他们的老巢,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的讲述着他处理尸体的经验,说除了头发和牙齿,猪消化人的肉和骨头就像消化黄油一样,要小心有拥有养猪场的人。
德国人的严谨、务实和利落,要是套上了黑社会杀人魔王的外套,确实让人寒毛竖立。
米奇(Mickey),吉普赛人,无拳套拳手冠军,年轻的布拉德·皮特。
华丽乔治被击倒后土耳其就将他作为救命稻草让他为榔头托普打假拳,在最后一战中,米奇为了遵守在第四节被击倒的假拳约定,忍受对手的各种重拳快拳胖揍,盖·里奇在这一环节加上多幕慢镜头,配合出现幻听时候产生的耳鸣回响,最经典的一幕就是米奇被击飞横摔在擂台上,画面却给出的是堕入水中的场景,一直往下沉往下沉,模仿灵魂出窍的那一幕,想去抓住最后的一束光,一场拳击比赛拍的就像一部精美的MV,不知道Imagine Dragons的《Believer》是不是从里面找了些灵感。
回到米奇本身,吉普赛人真是太有趣了,喜欢流浪,喜欢露营车,说着含糊不清语速超快且发音方式跟英语似像非像的吉普赛话,耍着小聪明,与人做生意喜欢送别人狗作为附赠品,最后,敢爱敢恨。
左:土耳其 中:米奇 右:汤米以上,就是全片中的所有角色。
感觉人物太多要素太杂有点记不清?
没关系,不用老师划重点,这个好故事会将他们全部串联起来,故事讲完后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性格、长相、遭遇包你熟稔于心。
这颗八十六克拉大钻石代表着名利的旋涡,追逐钻石的过程中大家都八仙过海,谱写着自己命运的乐章,虽说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但人生的转折点往往不会那么浓墨重彩的登台亮相,有时候就在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一个不易察觉的时刻,它,悄然发生了。
就像这部片子里每个人的结局一样,你猜不透,你也左右不了,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心中郁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慢慢释怀。
致敬盖·里奇,你的故事,同样迷人。
好看,好笑,但是不及大烟枪,视觉的效果很不错,不愧是MTV导演出身,皮特的表演很精彩,就喜欢他演那种小痞子的感觉。
文:十一月的雨个人觉得,宁浩除了用《疯狂的石头》一飞冲天,用《疯狂的赛车》再飞冲天后,最重要的就是为中国人民普及了盖·里奇。
这让我想起了超级女生里的周笔畅,她当年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捧红了自己,而且让全民都知道了陶喆和他的歌。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他俩的意思,虽然之前看完《疯狂的石头》后我颇不以为然,和很多看过《两杆大烟枪》的同好们一样,认为它最多只是拾人牙慧。
但前段时间结束《疯狂的赛车》的观影之后,我开始对宁浩刮目相看了。
偶然的成功不可能复制两遍,最重要的是,我在他的电影中开始体会到那种真真正正单纯的观影快乐。
我不用管他借鉴了谁的表现手法,这事可以留到看完电影茶余饭后的时候慢慢聊,关键是看电影过程中我笑得痛不痛快。
网上持一种论调的人不在少数,就是:《疯狂的石头》模仿了盖·里奇《两杆大烟枪》,而《疯狂的赛车》是它的升级版,模仿的则是盖·里奇是《偷抢拐骗》。
凑巧的是,在看完《疯狂的赛车》没多长时间的日子里,我又重温了《偷抢拐骗》。
感谢这次恰到好处的重温,让我重拾了被记忆遗弃的很多细节,同时给了我第一次观看时没有体会到的很多快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是全凭本能看电影的时期。
这样好的一点是不会受外界影响,好看就是好看,没感觉就是没感觉。
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还无多少生活经验的时候太仰仗经验来辨别好坏很容易错失很多好东西,比如说盖·里奇电影繁复但精巧的结构和欲扬而先抑的英伦幽默。
因此记忆里关于本片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布拉德·皮特家园被烧的那场熊熊大火和他最后在拳击场上倒地的慢镜头了。
看盖·里奇和昆汀他们的电影,还真是要看一个人的观影习惯了。
被电视剧里的低级幽默浸泡的近乎麻木的我,突然间切换到这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几乎觉得里面的每个角色、每段情节、每句话都能引发我想笑的冲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对这种幽默确实毫无感觉,看着一堆人滔滔不绝却不知所云。
对此我不置可否,只是表示略微的遗憾。
大家都把盖·里奇和昆汀划到一类,确实,他们基本上是英国和美国拍同类cult片最成功的两个人了。
但是他们的电影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昆汀的电影中往往会出现大段让人不知所云的对话,和剧情基本无甚关联,有时候这也是最终逼退有些慕名而来的影迷的原因之一。
最典型的就是《落水狗》开头谈论麦当娜及她的《宛若处女》的一段和《低俗小说》里特拉沃尔塔和塞缪尔·杰克逊去杀人之前谈论汉堡包的一段了。
如果把他作品奉为圣经的人当然会在反复温习之后把它称为另一种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剧情的推动和人物性格的交代确实没啥大的作用。
所以在《死亡证据》里面这种对话最终让我觉得冗长不堪,尽管我也把《落水狗》和《低俗小说》奉为圭臬。
盖·里奇的作品则有所不同,虽然他的电影里也不乏大段对话,但是基本上它们都是为剧情推进而精确设计的。
起承转合的关键点可能就在某个人不经意说过的某句话里。
他充分了利用了语言和画面的关系来表达剧情,从而把一个故事尽量讲得不仅酷而且足够好看。
有一个特点可以证明这一点,盖里奇的作品一般都采用主人公的画外音作为旁白,为我们富有生趣的讲解人物关系,这就巧妙的降低了复杂的故事线索把观众弄混的概率。
从这个角度来说,盖·里奇电影的准入门槛要比昆汀的电影低一些,因为前者是在想方设法给观众铺路,而后者却在重塑观众的观影思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只能称盖·里奇的才华为聪明,却可以称昆汀为天才了。
如果第一次看昆汀的电影,能够熬过前面看似冗长的铺垫后,后面会收获绝对震撼的享受。
聪明在这里并不是贬低,盖·里奇的聪明塑造了他独成一派的电影风格。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与导演互动的那种快乐。
《偷抢拐骗》亦然。
基本上可以说,这是由一颗钻石引发的一群人之间的偷抢拐骗的故事。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四指弗兰克在抢了大钻石之后很快意外的挂掉让我不知所措;杰森·斯坦森这个猛汉却演了一个蔫里吧唧常受人欺负的黑市拳击经理人,只能拿小弟出气;布拉德·彼特饰演的吉普赛拳手米奇语速超快,经常说一堆话对方只能听懂一句,让人无所适从;其他角色同样个性鲜明:戴着一副夸张眼镜使得眼睛看起来异常大的黑帮老大、经常一脸无辜且对附赠的狗狗极其好的黑人混混、身中六枪仍不死被称作“子弹钢牙”的杀手……就是这帮人,因为一颗钻石和一场拳赛纵横交织在了一起。
在剧中他们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么具有喜感,仍在严肃认真的忙活。
于是虽然每个人都会犯极其低级的错误,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漫画感十足的夸张表情,但因为忙活的那些事都是关乎金钱关乎小命的,剧中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有啥可笑之处。
就是这种反差,不同于无厘头喜剧里没心没肺的癫狂表演,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
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在观影的时候亲自体会。
比如皮特领着一帮吉普赛兄弟来和杰森·斯坦森谈判,后者提出一个条件之后,皮特身子往后一缩,和兄弟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商量一番,然后再往前一挪,一本正经的回复,那情形像极了漫画中人物讨论的场景;再比如,黑人混混们去打劫,结果前台小姐面无表情的告诉他们不可能拿到钱了,当他们气急败坏要发狂的时候前台小姐突然按下按钮,于是其中一人被上升的窗户隔离板给夹带着缓缓上升无法动弹。
等到他们发现大门的质地是防弹玻璃无法打破,觉得走投无路只能束手就擒的时候,外面放风的同伙突然推门进来,看着哇哇大叫的他们问了一句:你们他妈的在干什么呢?
类似的细节举不胜举。
盖·里奇用个性十足的影像语言把我们只存于想象中的某些幽默搬上了荧幕,令人称道的是这些幽默还是附着在一个让人击节的巧妙故事上的。
这是一次臆想者的狂欢,属于导演更属于观众。
所以在这样的电影中我们要卸下道德包袱和意义诉求,跟随导演的节奏,让独具魅力的英伦腔调插科打诨,让集体掉线的黑帮分子们尽情戏谑吧!
2009-3-19摘自: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755807/邮箱:[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了他的两部电影,特别是《两杆大烟枪》,真的惊艳,堪称完美的一部电影。
《偷拐抢骗》也不错,而且可以看出来导演丰富的拍摄技巧。
除却这些艺术和技巧上的东西,导演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在拍摄方式上的温柔体贴。
因为是这种黑帮片(暂时这么定义吧),少不了会有很多打斗、枪战的场面,但是导演真的太温柔了!
从来只有枪击凶手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就完了。
不会给我展现那种血淋淋的画面,比如通常大家看到的脑壳上一个枪洞,身上插把刀这种。
对我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愿意看这种画面的人尤其友好。
比如 《黑镜》,我真的觉得特别好看设定非常惊艳,但是每集都有一两个引起我心理不适的画面(比如与 pig sex,用刀划化皮肤),哪怕这部剧很好,看完一季我都不敢继续看了。
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导演的温柔体贴,一个导演的温柔,真的可以从电影中感受到!
黑色幽默都快变红了好吗浮上水面显然画蛇添足之嫌
why the silly cunts in Hong Kong always translate a fuckin' good name into a fuckin' stupid one?
我不太喜欢诶,老走神呵呵。甩牛奶那段才乐啦
人物太多,西方人脸识别困难症患者还要看两边才能全接上。皮特和德尔托罗长得太像了= = @2011-08-08 05:34:14
很多人说宁浩是模仿盖里奇,但是我真心觉得疯狂的系妙趣横生,但是盖里奇的无论是两杆大烟枪还是偷拐抢骗,都完全没有感觉,难道是我不懂英式幽默吗
跟两杆老烟枪一起看的,这部差太多
如果说这是一篇作文,这就是一篇没有主题的作文
浓重的英音硬是把我看睡过去了2次。。布拉德皮特帅气依旧但是剧情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先看的《两杆大烟枪》,再看这个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各种耍帅的镜头完全无感。另外,简森不打架还叫斯坦森吗!
好看,高水准制作,杠杠的
2008.2.13 幽默,但情节编排不怎么样,有几个角色为了凑戏才存在。
比第一部差远了。盘子做得太大,涉及的人群和层次比第一部复杂多了,但创作者明显积累不够,所以只好生拼硬凑,从大佬到小混混,智商全都忽高忽低,行为逻辑不按现实规律走,只能生硬地奔向导演想要的结局。
很像大片,冷幽默,剪得特个性,结尾也令人玩味啊……总结: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话说有木有人觉得那个4指人长得也颇像pitt?导致我第一次看的巨晕,老觉得Mickey和这个Frank是一个人= =
还是Guy Ritchie式的编剧和运镜,剧情、场景的转换比两杆大烟枪更佳,The Special的Ghost Town和Massive Attack的Angel激动人心哪。
总之没怎么被逗笑 仅仅是在看明星
盖里奇的电影我目前只看过两三部 但我觉得他的片头运镜确实都很美好。然后我只看了布拉德皮特的拳击情节,除此之外实在没亮点。盖里奇唯一可以吹的是风格,但在我看的这几部里发挥得都很普通。
我为盖里奇肝肠寸断。最后拳场那首歌听的我心肠澎湃看完立即搜索,一看,oasis,行,我,本质粥粉。没有什么比盖里奇➕布拉德皮特➕绿洲更带劲的时刻了!!!
豆瓣上,《两杆大烟枪》的评分远高于《偷拐抢骗》,而IMDb则是<Snatch>的评价比<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更胜一筹。→ 虽然被称为中国盖·里奇的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的叙事结构更常被影迷与《两杆大烟枪》挂钩,但其故事的灵感可能更多启发自《偷拐抢骗》,尤其是本片中「那颗价值不菲的钻石」后来变成了「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021.09.13:这两天先后重温了《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找回了不少十年来逐渐遗忘的观影记忆。曾经自认为更偏爱前者的我,如今对这两部作品的喜欢程度感觉有些不分伯仲了。
呃… 我个人觉得一般…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 感觉情节太乱了一些…
差不多都知道是怎么个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