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完结,满足而且充满力量。
生活和科学里都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无法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唯一确定的就是,这就是生活和科学的本质。
接受变数,了解变数,最终我们的生活和这些变数完美契合~多年后你会发现这冥冥之中的联系。
除了女性力量和觉醒之外,我觉得此剧还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婚,不育,抑或单身,不要排斥爱和帮助。
一段美好爱情来临的时候就去尽力享受爱情;别人给予帮助的时候,把它看作是天降的礼物;被家庭和朋友陪伴也会是一件欣悦的事~女性自强和觉醒本身,同爱和帮助并不矛盾。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就是一整个环环相扣的感觉。
男主的笔友就是persist,妈妈的基金会,你以为这个世界无以为靠,但是最终生活还是善待了努力的人。
还有剧集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填充剧情,狗狗、牧师、男主,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点 然后就是爱情了,女主角棱角分明,技能过硬,不是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男主也是一个有些科学怪人的味道,但是两个人就是这样简单的交流碰撞,然后成为了很好的伴侣,这种爱情还真的是我想要的。
还有就是女主太坚强了。
第一集以为是女权第二集第三集以为是励志大女主单亲妈妈直到最后,剧情一遍遍回放充盈。
男主的故事细节逐层剖开。
女主更加独立自信,做出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我想,这部剧是在讲看见自己。
剧里的矛盾对立有很多,比如起初很明显男女的性别矛盾矛盾,然后是白人黑人的种族矛盾,谎言与真实的矛盾,后来出现了神学和科学的讨论。
这些矛盾不是那种一般的冲突,而是一种辩证和糅和。
比如男女的矛盾,贯穿全剧。
甚至男女主的相识也源于男女矛盾。
性别在五十年代是一道鸿沟,男人天生的优越感,女人天生的附属感,很让人窒息。
六点晚餐首播的评论里,男人的期望是女人应该笑,应该谄媚,应该迎合,而女观众的反馈是capable,男人的反应是那是什么意思。
能力似乎不能用来形容女人,而实际capable来形容女主实在合适不过。
但看到最后,我觉得男女的界限只是前期的表面,实际这里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若干面,有雄性的一面,雌性的一面,然后每个面后面又藏了很多故事。
女主在陪伴女儿和找寻男主的时候,其实是在找寻自我。
可以看到后来她去划船,她回到化学界,她更了解男主了,实际是更懂自己和更能放手让自己做自己了。
可能最动人的故事,就是节目现场提问的女士,得到女主鼓舞,从“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到看到内心从医的愿望,并最终付诸实行的蜕变。
谎言和真实的对抗也是让我深感震撼的一段,是女主从小的人生课题。
因为揭穿谎言,哥哥死了。
女主从此人生中处处都是真实,她直来直往,什么都直说,可是真实有时也很伤人,所以她很不合群。
但真实更有真实的力量,最终可以坦诚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女主现在化学课的讲台,脸上是舒展的,没有开头的紧张,焦虑,不安。
神学和科学的对话那段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神父和一个科学家,从互相提问,到互相支持。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凯文遇到爱相信了命运,神父父亲被“上帝造出的变坏细胞”说服接受了治疗,两人的生命在此刻以某种形式连接得更紧密了。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女主最后一段关于化学的思考,原子之间随机的碰撞相遇,正如人生无数选择和瞬间,随机而不可预知,但正是这样一步步地走来,你,才成为今天的你。
先写总的:布丽·拉尔森的演技太好了,尤其是她在说出那句:“I regret no having more pencils”的时候,那种无奈,愤恨,隐忍全部爆发出来了;还有剧里面那些晦涩难懂的生物化学台词,语速又这么快,得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很流畅、不出错地说出这些东西。
E01很真实的表达了那个年代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那时还没到第二次女性觉醒浪潮(1960s才开始),又遇上了二战的结束,男性的归来赶走了刚刚摸到工作的大量女性;伊丽莎白可谓是幸运的一位: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常青藤联盟成员之一的UCLA的化学硕士学位,还进入了实验室做着非行政类的工作;但她也是不幸的,博士生涯被xing暴力给结束了,学校还选择了掩人耳目;即便进入了实验室还是被当成了秘书,还被身边的男性成员给看不起,她上司说出那句“You are just not smart enough”我真的气炸了!!!
;更让我生气的是,连她的女性同事也给给她使绊子,她偷偷做实验就是被一个秘书给举报的。
E02xing骚扰不仅存在在职场上,学术界也会存在,而且由于很多时候由于导师等的头衔,学术贡献等成绩,这类问题的处理结果往往更加不尽如人意,我当时还有个冲动,希望她能够把那个教授给tongsi!!!
狗粮撒了还好多,但也真的是很虐,但这并非无中生有,在第一集卡尔文跑步准备到家的时候就没注意到那公交车,结合当时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基础设施,只能说是真的可惜。
E03这一集专业性部分的占比大幅下降,观众不会再像前面两集那样看的云里雾里的。
但虐是真的虐,卡尔文死后还要被报纸写文诋毁,被同事泼脏水,实验成果还被窃取,仿佛他存在就是为了实验室拉经费。
但幸好他还有邻居哈莉特为捍卫名誉与记者对峙,有伊丽莎白带着他的遗愿前行,坚强的活下去。
这一集的一个亮点是导演选择了从六点半的角度来看待女主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赋予动物人类的感情,不仅能够体现动物的聪慧,也减轻了本集的悲伤色彩(果然是女导演的作品,这么细腻的手法)。
E04真真要佩服女性导演,把女性的生活困境拍的这么真实。
一开场的场景:妻子们在病房里生孩子,丈夫们却在外面抱怨错过了比赛和医院的隔音差...,还在外面谈笑风生...、还有那个妻子住院两个星期,丈夫却去露营的...。
就短短的几分钟就让人泛起了生理不适。
丈夫们的反应好像在说明:疼的那个不是我,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我在这里陪你已经仁至义尽了...。
男人的劣根性在此刻体现地淋漓尽致,女性对他们而言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你是死是活全然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哈里特和伊丽莎白在厨房的那场对话,跟2021年的《暗处的女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性生来就是做母亲的料吗?
就像哈里特说的那样,那些跟你说“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的”都是屁话,女性在生育、养育当中受到的种种苦,都应该值得被注意,而不是被当成理所应当甚至是生来就会的付出。
还有女性重返职场遇到的种种困难。
哈里特想要重返职场,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名黑人女性能够去读法学专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可见她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支持她的丈夫。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的丈夫就凭一句“你要照顾家庭”就把妻子的理想给搪塞过去了呢???
越到后面越好看的剧,是我心目中今年看过的英美剧前列。
丨从第一集起就很吸引人,概念就足够吸引人看下去。
E1:电视剧恋爱脑人士是这样的,从第一个画面就嗑到了。
E2:结尾部分从配乐一起那位天才科学家带着狗出门的时候就莫名有一种要发生车祸的预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剧都喜欢这样拍的原因,已经两部剧里提前猜到要车祸了。
E3:开头想抢占成果那里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
E4:女性要走一条更难更曲折的道路来试图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机会,她们更坚强更有同理心更有忍耐力更会handle一堆破事,如果给她们同样的机会,绝对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E5:we understsnd each other, we support each other.E6:燃点泪点含量最高的一集,马上就熬夜看完。
E7:有些东西对英美剧来说有点模式化的,比如每集视角切换,从不同人物视角拼回完整故事,但是还是觉得这里的故事线安排很巧妙。
E8:真的很感动。
很会给情绪,女主讲完努力的勇气,马上就接一个女生主动ask crush out的剧情,把剧情顶上去了。
结尾离我的预期有点距离,但是很喜欢狄更斯这段话部分的闪回。
第一集其实觉得很多东西有点硬堆,比如ptsd比如歧视比如女主的觉醒、和其他女生的不同,后面这种感觉少了很多,以一种很有温度的方式刻画了女性的力量,和女性追求事业的艰难处境。
孩子对于女性的多重影响,向生活的妥协和对理想的追寻,都蛮喜欢的。
第一篇影评《她首先是个人》和第二篇影评《谎言会渐渐吞噬掉你所有的生命力》都首发于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
大概是太喜欢这部片子了,连写两篇影评。
看到伊丽莎白告诉观众你可以成为一个外科医生那里我暴风雨哭泣。
无论是谁都需要被看见,被鼓励,被肯定。
人类的潜能有时候需要别人拉一把。
自欺就是欺人以及被人欺的根源所在。
《化学课》看得我热血沸腾。
我有太多想说的了,又有太多不能说的了。
如果说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将是所有在觉醒中的人,以及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苦难或者感知到自己即将遭遇苦难的人。
我不信人会一直沉睡下去,我不信人的力量如此渺小,只能被某些自己以为很可怕但实际根本不堪一击的虚弱力量所压迫。
It‘s all in your mind。
这一切都只是心理游戏。
你的视角决定了一切。
重塑自己的潜意识释放出自己的潜能的人都会开始反抗所有压迫个体的力量。
心理学本身重要吗?
学会去剖析自己和与他人沟通当然重要,但那些专有名词和绕着弯的理论其实都没有指向问题的核心。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个让人生病的扭曲大机器。
我之所以瞄准父母文化就是因为我相信它一旦被拔起,所有与全能自恋相关的邪恶都会灰飞烟灭。
人根本不是理性动物。
人表面上想要理性,追求理性,其实只是把自己麻痹进了裹脚布而已。
人们追求的安稳,当下的一口饭,明天的一个屋檐都没错。
可是你们知道它们实际上有多脆弱到不堪一击吗?
所有的浮华假象稍微有点外力冲击就会崩塌到连渣渣都不剩。
没有地基的高楼连根小草都不如。
人们被压抑出来的愤怒,委屈,恐惧,不甘,嫉妒,都会化成一股疯狂的力量摧毁自己和他人。
那才是真正的无序混乱:我都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你不行,让我们互相残杀吧。
人更不是感性动物。
不敢为了心之所向而活,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法直面自己的阴暗面,无法直白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无法为遭遇苦难的弱小愤怒和悲伤,无法为生命中每一场真挚而灿烂的相遇欢呼雀跃。
无法拥有有智慧的善良,有边界的爱。
听不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手脚全被束缚住。
人是失掉灵魂的困兽。
伊丽莎白的爸爸,旧势力代表,以耶稣的名义残害死了自己的同性恋儿子。
性少数,女性,黑人,都是被压迫的重中之重。
就别提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所有被边缘化的群体。
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就看它是如何对待弱者的。
要怎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怎么样让所有被压迫的群体联合起来?
那就是让人人从都有的孩子身份中明明确确意识到自己是个弱者。
每个人都是弱者。
都是大机器的牺牲品。
都是被洗了脑的开始压迫其他弱者的弱鸡。
总觉得自己的饭碗如果足够大足够硬自己就更多数更强大,当不了金链子咱当银链子或者铜链子。
好像和这个岌岌可危的权力机构里更下位的链子划清界限自己就不在链子里了一样。
这些我都不需要观察多少海量人类才能得出结论,我爸爸就是我从小开始观察荒谬人性的最初出发点。
他曾经就是我口中的弱鸡直男,一个意识不到自己深受压迫的完全被洗脑的还喜欢去洗脑他人的人。
他本人就是《鸡贼的自卑和龙虾卷》里的雌竞代表,还享受着女人因自己而起的竞争。
无法弑父弑母的他不去挑战更高的权威,反而臣服于权威,瞧不起娘腔腔,瞧不起性少数,瞧不起黑人。
瞧不起那么多人的人自己快乐吗?
人每一点一滴对他人的狭隘攻击都是对自己的狭隘攻击。
一切都是双向的。
哪怕你只是在口头攻击,你也强奸了自己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需要有畏惧心理,为什么?
因为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因为畏惧心理才妥协于强权。
每个人都是这样。
每个人都内化了那个压迫自己的掌握话语权的斯德哥尔摩囚笼。
人类隔绝掉彼此进而攻击彼此只是在为大机器输血而已。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巨婴世界,我们所有人都是它的飞猴。
然而爸爸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吗?
他并不是。
我在他身上看见了很多对弱小的同情,对动物的关爱。
瞧不起黑人的他看《绿皮书》也会难过和愤怒。
不只是他,我在所有接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这一点。
愚蠢是一种罪,但不是原罪,因为人的无知是被驯化出来的。
人类不是不向善,而是文化对伪善的过度强调压抑住了人真善的一面。
我不认为有人是不可改变的,或者说,有人内在那个最初纯真无所畏惧的自己是不能被唤醒的。
一切只不过是机会和时间问题。
我们谁都有很多妥协,伊丽莎白也妥协了。
她没有办法,为了让团队有饭吃,她念了那个根本不属实的广告。
鸡贼男这种金链子是如何散步恐惧进行威胁的?
他告诉你你要为他人负责。
你不在乎你自己是吗?
那我就要去伤害你在乎的人。
而我们应该教育下一代的是什么?
是传播这种恐惧威胁吗?
还是为他们建造一个更值得活下去的世界?
孩子看不出你的双标你的懦弱你的恐惧你的谎言吗?
你在你孩子身上看见的所有你厌恶的地方都是你自己的投射。
而伊丽莎白进行的反抗就正是我所推崇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你一次次拿来威胁我的停职是对我们的伤害很大,但是没有对你的伤害大。
鸡贼男那一瞬间眼睛里闪过的恐惧暴露了金链子的深入骨髓。
你居然不怕我?
这就是它最大的恐惧。
我的链子居然对你没有威慑?
那我除了腐烂空壳还有什么东西。
躺平也是种静默反抗。
这个动作本来就是站起来,是心灵上真正的站起来。
斯德哥尔摩城堡不倒塌所有人都是输家,根本不存在共赢一说。
连接和爱里的能量能消除所有的仇恨,这种力量里有撕碎一切不平等铲除一切压迫的能力。
最后借用剧中两句话,一个是伊丽莎白为了他人利益违背自己良心念了广告以后说的,The lesser of two evils is still evil。
比较级是种功利主义的妥协,人可以妥协,但是无法永远妥协。
逃避可耻却有用,但也只能有用一时。
以及被她爸爸迫害死的哥哥讲的,Living a lie will eat you up inside。
没有真的人类只会自掘坟墓。
(作者 神棍糊)
作者 神棍糊 首发于公众号神棍糊的小海滩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
她是照顾者,是养育者,是红颜祸水背锅侠。
她就是没成为过人。
伊丽莎白,一名聪慧绝顶的化学家,研究生期间被导师性侵,反抗时用铅笔刺伤了对方,因为拒绝道歉未能拿到博士学位。
剧的开篇就是那根黄色的铅笔,那根让她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无法进入科学界的反抗武器,那根女人的阳具。
作为实验员的她要负责给夸夸其谈同时业务能力堪忧的同行们煮咖啡,因为她是女性。
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参与者她的名字无法进入文章,因为她是没有博士学位的女性。
作为一名工作上几乎不会出错的员工被莫名其妙辞退,因为她是位怀孕的女性,还是位未婚先孕的为工作单位抹黑的女性。
作为一名用化学思维来做饭的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她被要求穿着性感紧身裙子摆出撩人姿势给下班回家的男人调酒,因为她是没有话语权的被要求服务于听从于男性的女性。
剧的开头伊丽莎白是一位无法团结其他女性的女性。
她高傲,孤僻,不苟言笑。
她反感低级娱乐,反感家长里短,反感香水指甲油。
她主动切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她打算抱着科学家的梦走完余生。
直到她遇见了真正看见自己尊重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释放出来的男主。
也许有男性观众会说女人再厉害又怎么样,还是需要男性吧?
也许有女性观众会觉得这样的情节还是抹杀女性的个体性,怎么什么都要扯上不靠谱的男人。
但在我看来这是人成长的关键,就是接纳他人真心诚意的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不确定性中,在对自己的不断突破中,培养自己的韧性。
“Cooking is chemistry and chemistry is life. Your ability to change everything, including yourself, starts here.”这是伊丽莎白烹饪节目的开场白。
她成长的越来越快,由于性侵带来的对男性的恐惧也消失了。
这也是我在《情绪的力量》里写过的,对任何情绪我们都要接纳,接着去分析,调节,最后反过来驾驭情绪。
借用伊丽莎白一句话:Fear is simply neurotransmitters reacting to a perceived threat .从刚开始宁愿发一篇把自己名字去掉的文章,因为科研成果更重要,成长到科研成果就是个狗屁,任何事都可以为人类作出贡献,我做饭都能做出花。
关键不在于这个东西本身是什么,而在于我能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价值,并且这件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事情是不是属于我,是不是由我说了算,这一路的成长实在是太酷了。
讽刺吗?
是很讽刺,那就是一个女性科学家只能在厨房里才能完成自己梦想的年代。
在那个男人说着这是我的节目我的文章我的机构我的规矩的年代,在那个男性自卑虚弱到不吃壮阳药就不敢出门见人的年代(一个比喻),伊丽莎白秉着“个人界限神圣不可侵犯”不卑不亢地用手中那只铅笔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
讽刺的同时感人吗?
苦难能激发出一个人巨大的潜力。
她从反感电视,反感不确定性,反感与他人来往,反感香水指甲油,到拉拢女性同盟,到成为一位电视明星。
决定不生育的她无可奈何地生下那个孩子的时候,护士问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她说没想过。
护士说你可以跟着当下的心情起,她说mad。
这位叫Mad的小女孩就这么跟着同时打两份工的单身妈妈长大了。
刚开始伊丽莎白手忙脚乱,觉得自己找不到当妈妈的感觉,自己一定是位坏母亲,直到她向邻居同时也是自己今后的好朋友求助。
这点我也非常推崇,即自己不能度过难关时向经历过类似处境的女性求助。
女性间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它会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天真的伊丽莎白问想把自己孩子送走这种邪恶的想法别的母亲有过吗?
别的母亲们都笑了。
亲爱的,母亲天生就爱自己的孩子到一切痛苦都会被孩子的笑容弥补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我还想加一句,它还是一个帮助父权制扩张的迷惑女性的谎言。
伊丽莎白问好朋友你后悔过自己生孩子吗,毕竟生育切实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
好朋友诚实的回答道,我不后悔,因为这个过程也帮我成长为了一个更有韧性的人,但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做出一些不一样的选择。
我之前在《母爱,万恶之源》里写过虎毒不食子是因为虎的世界里虎不需要做个好母亲。
不诚实面对自己只会导致母亲对孩子的恨意越来越深。
不,我不只是一位母亲,我还是个人,我会因为自己的时间空间受到侵犯而感到烦躁,我有独立于家庭亲人以外的个人价值需要实现,我不需要为这一切感到羞耻。
为母则刚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在孤立无援这种苦难中硬生生被拔出来的韧性。
是我们回过头去诠释自己过往的时候采取的“美”的视角,不代表女性就该选择这种苦难,拥抱这种苦难,只是为了成长为一个更有韧性的人。
就像伊丽莎白刚开始对男朋友讲自己是坚定的不婚不育族:生育几个孩子对于你们男性来说只是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人生选择,这就是我做出的人生选择。
伊丽莎白的武器是她的烧瓶,她的厨房。
我的武器是我的笔。
这里面都在不断诞生新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思想的碰撞孕育出的新生命比小孩有吸引力多了。
我对生育的态度就是,它是一场意外。
只能承担这场意外的时候那就转换视角把这当作是一场让自己成长的旅程,但只要可以不承担我是不会去承担的。
我在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和妈妈的影子。
我不厌女,但我厌恶男权世界想方设法塑造出的女性模样。
因为这不真实。
我反感不真实。
反感人需要压抑真实的自己取悦他人的环境。
我和她一样觉得社会要求我展现我的女性特征就是对我的侮辱。
我从小就讨厌人们告诉我应该穿有腰身的东西以及高跟鞋。
我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邋遢?
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不拘小节?
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不用显示出自己的身材?
我就想和《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一样ride like a man, chew tobacco like a man, and spit like a man。
我不想当一个必须有女人味的女人。
我当然会选择性的展现自己女人的一面,那是我想享受权力快感的时候。
性魅力即权力。
但我希望性魅力这种东西只是我思维魅力之外的加分,我不需要这种权力加持也能让你为我倾倒。
同时我理解他人在这种压迫中做出的各种选择。
就像伊丽莎白说的,我们不相信上帝,但是我们尊重他人的信仰。
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尊重的相信这个的人,但是我不尊重这个信仰本身。
所有歧视女性的东西我都不尊重。
人活得功利点当然没错,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我甚至鼓励女性朋友们功利一点,把功效性拆解开,专注在目的上,少琢磨些哲学议题。
把把自己当成工具人的人当成工具人有什么错?
这是基本的公平。
哪怕从大方向来说不算可持续发展,但当下自己能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跟旧世界里的老爷爷一样死板狭隘,尽可能地去拥抱所有的渠道,去传递自己的声音,去创建自己的游戏规则。
做一个把别人的眼光当成屁的荡妇。
女性朋友们我再拿大喇叭喊一次,男人们感到难受的东西就是我们身上最有魅力的部分,也是他们实际上又爱又怕的部分。
他们的自卑让他们害怕,他们的慕强让他们爱的牙痒痒。
当男人们认为你傲慢,自我,强势,不苟言笑,不平易近人,不温柔体贴,不听话乖巧,不像个女人的时候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时候。
为什么女人要笑?
为什么男人不被要求微笑?
就像伊丽莎白说的,医生做手术的时候被要求笑吗?
当男性告诉你“我来跟你讲”“听我跟你说”“你不懂”的时候直接让他们闭嘴。
站起来反抗权威,顺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上那群被压迫的男性,c翻这个损人不利己的男性思维主导的世界。
女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纠结自己是不是“好女人”。
对面的人感到不舒服吗?
让ta反省自己去。
还有一点,女性更容易内疚,也就是更容易内化他人的感受。
我作为有所谓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人,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女性中的女性,知道这个非常累人。
我都可以努力不在意自己感受到的他人的感受,你们也可以。
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尤其是对孩子。
孩子在你过自己生活的时候会失望沮丧对吗?
那就是他们自己需要面临的课题。
妈妈不是围着孩子转的工具,妈妈是个人。
界限不划清大家都会难受。
你不会对不起任何人,你只会对不起你自己。
停止所有的自责,内疚,和羞耻。
这些都是大机器操控个体的垃圾手段。
我以前讲过女性是灵性更高的动物,就包括逻辑思维我都觉得男性整体要差很多。
不是男性天生逻辑不好,而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荒谬就只能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声东击西。
久而久之逻辑功能就丧失了。
就像那个著名的笑话,问:今天这片土地上还有家暴吗?
答:《反家暴》已经被我们写进了法律。
反省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最佳路径,连自己的双标都看不到还能有啥逻辑。
我在一次一次的和女性的交流中发现女性真的不知道比男性觉醒超前了多少年。
举一反三的能力,向内探索的能力,对个人成长的渴望,这些都很少能在男性身上看见。
每个女性体内都有一个小野兽的声音。
男性有没有我不知道,但应该都有一个自己母亲的声音,如果不弑母很难成长起来。
全能自恋世界的根源就在母爱,就在把女人当工具当乳房根本不当人的母爱身上。
只有当所有母亲都不是好母亲的时候,男性才能从巨婴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类才能从无休止的仇恨与对抗中解放出来。
所以我说女性是希望。
放弃你的女人身份,放弃你的母亲身份,先为了你自己而活,找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说去照顾任何人。
知道男性为什么自我厌恶更重更深吗?
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这个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耀武扬威的傻样。
除了这部剧我还要推荐2020年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和2022的《珍妮热线/Call Jane》。
我喜欢看那个年代的女权运动,因为那提醒着我权利是一点一点斗争来的。
奴隶不能幻想好心奴隶主给自己插上翅膀自己就能飞起来。
自己的翅膀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利益要自己维护。
不要去期待男性这种自卑双标妈宝绿帽受虐狂生物来拯救自己,他们大多数人自己都还在那个壳壳里瑟瑟发抖着期待着妈妈来救自己,不拖你后腿就不错了。
像《柯莱特/Colette》里的柯莱特那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剪掉那根企图拴住自己的绳子。
我之所以提《美国夫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从来不因为是一个性别一个性取向就天然是一个群体,这不是人群之争,是派别之争,也是权力之争。
女性内部的分歧也很大。
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说自由派没有深入群众,没有拉拢广大家庭主妇群体,傲慢使她们输掉了战争。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反派“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作为一个精英女性来打没有出路的只能做家庭主妇的没有任何保障的底层女性的仗。
在那个女性申请信用卡都需要家庭男性签名的年代里,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受到过任何歧视,断章取义地高喊还我们家庭还我们自由。
用工作来反工作,只不过为了她的政治理想罢了。
还是一个反传统的理想,一个需要女权斗争来的理想。
而《化学课》里的女主就在成长中丢弃了这种傲慢,和广大妇女打成一片。
这就是我说的,共情力才是最终武器。
我实在不是一个保守派,我没有什么保守的思想,我活到现在也没做过什么结婚梦,但是我不会去瞧不上人家想穿婚纱的人。
虽然我说人不因为性别天然是一个群体,但是再往深了说人与人都没有什么大不同。
我们人人都在找优越感,与其横眉冷对他人,不如找到那个共同点,以此形成更广更深的链接。
几年前我悲观的想,只要女性要生育,这件事就没完,永远没有什么平等。
就像我觉得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死结一样。
后来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积极了一些,关注于如何在现有状况下做到最好。
我永远都抱着希望,不相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因为打破那个死循环的出路就在每一个个体先把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身上。
“为自己而活太难了,不如为了别人吧。
去治愈那个童年有创伤的小孩太难了,不如好好对下一个小孩吧。
”只要这种思维一被拔起,所有循环都可以打破。
只要人人都学会自爱,就不再有绑架。
而男性朋友们,你们要是想成长,先学着做一个共情能力更强逻辑思维也更强的女人吧。
(作者 神棍糊)
《后翼弃兵》《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成功之后,视频平台上第二波女拳题材持续聚焦1950-60年代,挖掘那些先锋女性在传统男性舞台上拓荒故事,这一次的大女主是一位化学家,作为性侵受害者失去博士学位,在日常厌女症的实验室里作秘书,为一大群男性科学家送咖啡,并在选美派对上任由他们为自己的笑容打分,亲生的研究课题被强制要求必须由男科领衔并最终被公然窃取,众里寻他到的灵魂伴侣,却因完美得与地球无法自洽,早早被上苍收回,默默从灵界送来支持与鼓励,为养活遗腹子当上了时薪8刀的论文枪手,被迫接下了电视厨房的主持重担,在这三尺饭桌上以化学课的形式发起一场安静的革命——向数百万家庭主妇输出女拳……剧集的喜剧感来自女主平静但顽强地拒绝做任何降维自己的事,而她身边的人却急于将其塞进一个可爱模子之间的落差里。
毕竟那是一个——她不是由她所作所为来定义的,而是由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来定义——的时代(074)。
刚开始是冲着惊奇女士去的,很沉闷的开头。
后来男主死后,觉得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的故事,些许的小幽默和小惊喜。
后来最后一集里,当所有的伏笔都释放出来时,确实达到了令人感动的效果,而这不由得不想到阿翁的侦探小说!
虽然女主角的表情过于形式化,不过她的气质和美貌完全可以兜住这个小问题。
虽然小玛德太过于聪慧善解人意,不过,这不就是一部用来消遣的美剧嘛!
想想当时的那个时代我们国家的样子就不必斤斤计较了,不是吗?
好久没有看到过一部剧情如此安排、打磨、雕琢的美剧了。
电影以及剧集创作离不开戏剧理论,说好听有自己的创作方法,说难听点,就是有不少固定的套路,看多了之后实在容易千篇一律,很多美剧只是以题材取胜。
但《化学课》不同,改编自小说,而小说的内容设计要自由地多啦。
得益于此,《化学课》的情节总是能让观众感到“预期违背”。
因而,真是难得的好看。
下面小小地给大家剧透,感受下剧情的安排有多么突破传统:第一集:上世纪50年代女性科学家面临的困境。
第二集:两个非凡化学家之间的爱情。
第三集:男科学家去世,事情又变得困难且复杂了。
第四集:女科学家产下了遗腹子,并且重新开始了生活。
第五集:女科学家通过女儿的同学家长,意外地成为烹饪节目主持人。
第六集:女科学家烹饪节目事业蒸蒸日上。
再说回到剧本身,作为一个云烹饪爱好者(看了太多戈登拉姆齐、安东尼波登的美食综艺),我对烹饪的看法是:需要能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去了解食材的种种特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于烹饪技巧的理解,再加上主厨对于食材搭配的灵感,方可成就一道料理。
可是上面的看法中“食材的特质”“烹饪技巧的理解”“灵感”这些都太感性、太模糊甚至玄学,事实上,真正地了解食材特质该是了解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学键以及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部剧还是非常好看的,如果有第2季的话,想必可以成为下一个《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高开低走,女主逐渐沦为炮灰,我期待的是女主在化学领域发光发亮,但是后面一直大肆吹捧男主。真的好虚伪,就没有这样的男的好吗!!!
1.总体评价:大烂片。2.最大的问题是别扭奇怪的女主线。被性侵所以无法继续读博,和男主共处一室时因为门被关上了恐慌发作,下一秒恐慌自愈并和男主幸福地谈起了恋爱,节奏太奇怪。声称不会结婚但在恋爱时没有反思婚姻制度,而只是轻飘飘地说结婚会影响事业,问题随着男主的死亡迎刃而解,处理得太模糊太轻巧。因为工作忽视和女儿的关系,但改善母女关系的方式是一起找爹,保持理解但认为太过表面。重回科研工作与主持电视节目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有钱的女儿奶奶因愧疚施出援手,符合时代但真令人失望。3.很多细节也没头没脑。黑人社区的挣扎和女主这条线关联不够,成为了某种垫脚石。男主阴魂不散,结果全成为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玛丽苏,而且不觉得男主有魅力。女主鼓励的家庭主妇很快就去读了医学,美国梦的典型。胖女孩瘦女孩对比无效又差劲。
好久没有那么好看的美剧了。另一方面说明美剧越来越差
导演编剧你们让胖女孩拿个饭盒出来做出是女主女儿的暗示,又反转到瘦女孩,是为了什么呢。
编剧和导演看起来没有上过化学课。看了一集,台词妙,但是做实验不带手套,移液的时候,滴管插到了试管里,另外实验室里吃东西,口袋里揣着化合物去舞会,emmmmm看得真的很难受。还有我是奔着女性主题打开看的,但是大女主玛丽苏到恶心到我了。女性普遍被塑造得平庸虚荣,只有女主有光。但是一切都不如对男主的美化,这种新型媚男,有点过分了啊。弃剧。
好,看,女化学家/融入化学知识的美食博主。去掉女人的名字。时代背景接近麦瑟尔夫人。爵士乐、音乐剧配乐。别幻视前夫哥了。是不是经费太少了,孩子你应该当一个化学家的质问还没解答就完结了
纵横的历史,不断切换的视角,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对少数派的关怀。感觉是我今年的年度电视剧了。
zzzq
好看死了!! 结尾远大前程的那一页,说的不就是现在流行的从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嘛!人生是长长的看似无序的原子的链接,然而回头去看,没有哪一颗原子是多余的,you go girl!
我还蛮讶异在长评里看到高赞是批评这部剧女性主义还不够的。当然你可以说我是一个男性,但是我觉得一部美剧首先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或理论著作,所以一部剧必须得因为是女性主义作品就不允许加入爱情或拒绝主角沉溺在爱人的失去中无法自拔吗,而且女性主义不应该是给女性充分的自由,她想恋爱就恋爱想单身就单身吗,剧中的女主角明明遇上了世另我,结果大家却嫌弃她不够女性主义,那去读社会学专著就好了呀看什么美剧呢??
结尾处理的还是理想又当然。但仔细想想,的确是这种翘边与大开金手指,何尝不是一次对美国女性梦的书写。拍女性剧集出发的首要元素是完成了女性意识的崛起。其次是复古元素和女性剧集爽度做的非常好,但剧集剪切包括对Calvin的插入都非常生硬。美食家,电视家,母亲,化学家,再是她自己,拉美秉持着一根筋倔到底,完成Zott对女性剧集的答案。要说,要做,要破,要立,才能勇敢地把“Mr”涂掉,勇敢地写上“Miss”。女性有爱情,有羁绊,有信仰,有人格缺陷,她还可以是她自己,这是我们与美剧最大的差距,先“她”再“我”的创作意识。
看了三集,不起化学作用。
裹了糖的屎
第一集好雷人,做实验不带手套,还能边吃饼干边做实验,两个人搞一个旋蒸,用锥形瓶泡咖啡。不会是两个天才怪胎搞在一起的故事吧,第二集🤯,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第三集,好狗。
异国的我本是高山。自由人的恋爱剧。我仇恨该剧安利帖。e4跑路。
3.5+ 我愿意给女主把报名表上的Mr改成Miss的剧打高分。更新 2-然而内核我只想给2分…披着独立女的外包装构建的鄙视链吗这是 emmm
娱乐性不错,演技在线,母女线很喜欢。但老实讲深度不够,可以更加深入,故事讲得更残忍更深刻。
纯纯的美国“古装大数据爽文”。最爽的地方就在于,好男人贡献完Y染色体,早早死掉,不但没有在照顾家庭上进一步耗费女主,甚至都没有结婚造成冠姓权的争议,然后还留下了一个无比富裕的妈!真特么大数据女权主义梦幻男主了。死得越早,男人越好。
看了两集 真的看不懂女主人设 女主日常臭脸 我行我素 在女性地位如此的年代首先并没有尊重其他女性 被要求硬着头皮参加选美比赛但中途又跑路 偷窃知名化学家的试剂 下班占用公司资源做自己的研究 被上司指出后依旧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化学家给他机会共同研发 就因为人家做错一点小事引起她的过往创伤而给对方甩脸子 女权 真的是这样子搞的吗?编剧剧作功力实在是太浅显 二集结尾化学家车祸过世 期待看看第三集开始的女主会怎么写 但回过头看开篇叙事 功成名就后录制节目开场就扔赞助商产品 你搞女权 就一定要让团队都没饭吃吗?套用在当下 不就是女明星火了以后为所欲为吗?
宿敌里面怎么说来的,女人比男人多,总会有越来越多给女人看的戏的。以及会看远大前程的。(看了评论觉得大家都好清醒!酷,可大家还不是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