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LA看到海报,而且还是在著名的Sunset Blvd旁的街角看到的,那双眼睛就直接戳到我心底,仔细读了海报上每一个词,就对导演和两位配角充满了期待。
影帝影后没让我失望,甚至小朋友也演出了那种无奈的泄愤与执着。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关于人们本以为泛滥的题材的,他只是关于一种性格,一种爱恨情仇都无比强烈的性格。
痛在心底,找不到出口,就只能将伤痕留在肉体上,让自己知道我还活着。
对于逝去的人的爱,也久久无法释怀。
我的性格跟这个小男孩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喜欢冒险,求知欲强,甚至有时比较偏执!
一种理性的感性,甚至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爱而去伤害另一个自己爱着也爱自己的人;宣泄完了会后悔,也会因为一个声音、一个眼神而很久很久都无法自拔地自责,所以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当然,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宣称自己能体会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我想,那份痛,我也许永远也无法承受...当他说出The phone rang时,我心如刀绞,疼到连呼吸都困难...但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几个月都陷在里面;现在能更客观一些,把这种充沛而厚实的情感化为对电影的欣赏,对每一位参与这部电影的人的致敬,感谢他们的诚意。
我喜欢这个导演,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像拾到一份美好,所以就在心间特意为它留出一处,封存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去玷污。
上一次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正是The reader. 我欣赏导演选剧本的能力,他拍过的电影,总是让我想去读原著,延续那份情感。
看完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印象,一个感觉,并不是无比理论的摄影、美学等等。
对于那些看完就对电影冷嘲热讽、嗤之以鼻的人,我只想说,我能理解你们的性格没那么感性,没那么细腻,但请你们尊重别人的感受!
也许你们看到什么都想理性解剖,但这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却是说不清的,它只是一种感觉,如果什么东西都能解释清,那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动物呢?
最后半小时,再一次真切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条件的,最美好,最强烈,最伟大的。
但请你们不要再去说导演“利用”了什么什么,在我看来,他只是诚心诚意地想讲好一个故事,而他做到了!
与那些非要把作品献给谁,非要拍无聊题材挣钱,非要用自己的作品向偶像致敬的人相比,讲故事才是电影最原始的动机,而现在又有哪些人真正愿意去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呢?
除非你的心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电影里的音乐真的是紧扣心弦,甚至心脏每一次跳动与弦乐旋律的每一次起伏都无比贴切。
所以,我留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帧。
看到字幕时,那一系列的Black给我的感受正是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一份心生怜悯的温暖。
有些电影,总是想刻意去撞击一个人的心坎,来“赚取”泪点。
但事实就是如此讽刺,抱着这个目的的人往往连心门都打不开,即使大家流泪了,但走出影院也许不到一天就能回到现实中。
而平实的手法叩开了心门,但他们选择不再走进去,只剩余波在心中震颤,那就是最真实的感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美好。
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情感起伏极大的人,纵使比别人更痛苦,但也比别人更幸福。
回头看,这世间,我来过了,痕迹不用留给谁去看;自己心底里有条路,让在乎的人能走进你的心底,这就够了。
从标题就知道我就一外行,不了解电影背景,也不找原作读,也不关心导演和演员是谁。
不错,我就是最底层的观影者,只关心电影本身给我的感觉。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都在感叹一点:当父母真他妈的不容易呀,尼妹的!
当小男孩对着他妈妈咆哮:“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的时候,很多人都想抽死他对吧?
包括我。
可是,他妈妈能抽他吗?
他妈妈只能把自己千疮百孔的心藏起来,竭尽全力却其实无助地安抚他,无限地迁就他。
她甚至于连眼泪都没法掉。
当儿子满大街疯跑的时候,做母亲的有多担心,谁都想得到,可是儿子抗拒她,对着他吼叫,宁愿相信陌生人,将她排除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她能怎么办?
痛失爱侣已经够痛苦,还要面对一个因为失去父亲而疯狂的儿子。
所以这电影前半部看的我无比烦躁,有一个悬念支撑我看下去,不是钥匙,而是小男孩和他妈妈到底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前阵子看另一部片的时候,女孩因为发现母亲有外遇而恨母亲,我以为会有个类似的原因,剧终才知道其实男孩对母亲的恨完全是一种迁怒,将对自己的愤怒转嫁到妈妈的身上。
因为在孩子自私的潜意识里,能无条件地承受他的一切的,只有被他鄙视践踏着的母亲。
整个片子的过程中,我都在同情他的母亲,剧终时,庸俗地感慨“母爱真伟大”。
父亲的形象在回忆中光彩夺目,也许对已逝的人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也许父亲确实如此模范。
那么,这就是一对模范夫妻,相亲相爱,却有个欠抽的儿子的故事。
背景是不是911,其实不重要,完全可以置换成战争或者事故,故事一样成立,只是少了一个噱头。
看的时候一直打算打三星,剧终后躺在床上回味,蓦然觉得小男孩演得其实挺好,一点也不做作,从头到尾的欠抽。
角色写得也很真实,孩子本来就是天使和恶魔的混合体,789这个年纪正是分水岭,天使的一面慢慢褪去,恶魔的一面渐渐显露。
自我的觉醒总是意味着对父母的否定,由于对血缘的无比自信,这种否定常常是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鄙视。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父母心酸的呢?
心酸你也得受着,谁让你要为人父母?
如果太阳要爆炸了,你在发现这之前,会有整整8分钟时间,那是光从太阳到我们的时间,8分钟里,世界还会是光明的,还会是温暖的。
一切的始料不及才让灾难更显悲伤。
而悲伤来自于那一瞬间坍塌之前的美好。
你会抓着过去的明媚不放比对着现在的哀伤,你会挖出躲在某个小角落里的内疚和自责,之后再把它们统统放大。
然后你嘶吼你咆哮,你堵住耳朵不去听,却不知道那些就是来自于你心底的声音。
你摸不着,抓不到,赶不走,它们就是在那里,特别响,非常近。
第六个留言场景重现时,一边是不清晰的最后一声“你在吗”,之后镜头切换到电视屏幕,冒着黑烟的双子塔轰然倒塌。
这一段太残忍,我想对于灾难的描述,这样已足够。
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片段的那短短几个镜头瞬间就将我收买。
也许是马克西.冯.西多单单的几个饱含内容的眼神就牢牢抓住了我,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对老戏骨+小屁孩这样的桥段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抵抗力。
但是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一部以911如此沉重主题作为背景的影片。
昨天晚上终于抽出时间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就是眼睛肿肿的回味着刚才的种种,用片子里的矛盾修饰法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就是“困着睡不着”。
生活就是充满着如此多的矛盾,有的时候你越想继续前进就越抓着过去不放。
你接近着某一个或许就正在远离另一个。
奥斯卡就是这样一个男孩。
情感的东西总是很难去判定。
或许某个瞬间突然就晴朗了起来,也或许,永远都不会。
好在,片中终究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以为是独自前行的男孩终于知道身后露着蛛丝马迹的那个爱的身影。
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很多次,眼泪抑制不住的往下流,但我却始终没觉得它们矫情。
第一次是奥斯卡趴在门缝里对着门内的妈妈说我爱你。
然后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我大概眼眶一直都是湿湿的。
妈妈其实从未离开过他的那些镜头。
还有一次比较严重的情感爆发点就是奥斯卡给Black们写的那封信。
再之后就是男孩躺在妈妈的腿上说“他告诉过我,他说,我真的爱你妈妈,她是多麽好的女孩啊。
”。
最后是那本走访记录的最后一页,被想象成爸爸的小人儿顺着标有up红线的上下牵动好像又倒带般回到了大楼中,一切,仿佛完好如初。
如果太容易找到,那就不值的去寻找。
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另外Alexandre Desplat又奉献了一次非常非常完美的配乐,那些细腻又充满节奏感的旋律演绎着一次次情感的转折和递进,有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剧情感动了我还是单纯的只是那些音符让我泪流满面。
翻出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些电影,我属于看过就忘的那种类型,可是有些东西扎根了似的,连根带起只会支离破碎。
一个人看了一次,幻想着自己是那个顽固到偏执甚至自私的小男孩。
后来让老公陪着我看,希望有个人能和我感同身受,他终于受不了我看一次哭一次,他问我何必要这样,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的禁片。
可是不管多久,一张海报,一张剧照,一句台词它始终能刺痛我的心,我知道这部被骂成狗屎的电影并不能打动多少人,只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不想要痊愈,不想要正面去面对。
八分钟能延续多久?
能说出来的伤痛都显得矫情,多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努力过。
上次李四给我打电话,我受不了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我知道不完美,却想要拼了命的维护,于是我说有点忙,急冲冲挂了电话。
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不回去就意味着心里的那个人可能还在文绉绉的念着弟子规,或许是在画着我看不懂的画,不知道又去哪里整来一堆树根刻着根雕,种着花草,在木板门上写着一副文艺的对联,抱着水烟筒说吞云吐雾混乾坤。
我有着我的固执,我有我不想谈论的话题,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王八蛋才要安慰我!
影片中符合诊断标准的症状表现:1、应激事件发生1个月以上:从演员着装与天气环境可知:父亲在911去世后,男孩经历了四季去探索、消化2、临床特征:(1) 【创伤重现】侵入性的想法或图像/闪回;噩梦;再体验、生理性焦虑:男孩反复闪回父亲从楼上坠下的情景。
(2) 【警觉性症状】睡眠不好、易怒、高警觉性、易受惊;【回避与创伤相关的的刺激】思考、交谈、场所:当男孩乘地铁、过木桥时,他认为前述交通设施/工具都不如走路安全。
3、DSM—5诊断标准(1)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性事件:影片中男孩的父亲在911去世(2)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接触象征或类似创伤性事件某方面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痛苦:当男孩乘地铁、过木桥时,他认为前述交通设施/工具都不如走路安全。
(3)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续性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例:“我很坏”、“世界是绝对危险的”):男孩对“父亲打来第六个电话但自己没有去接”这件事感到内疚,影片中男孩对此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直到男孩和黑人男性演员在办公室互相倾诉才产生改变。
治疗与预防:1、理论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抗抑郁剂;心理治疗:暴露治疗(避免二次受伤)、认知治疗;必要时可进行家庭治疗。
预防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家庭亲朋共同形成支持性系统,提高公众对ptsd的正确认知并积极参与。
2、影片中,从男孩视角看,采用的是解开“第六区之谜”、寻找钥匙主人、制作手工书的方式(叙事疗法?
自发的儿童艺术治疗?
)进行疗愈。
在与父亲的关系、与爷爷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这四项主要的温暖“关系”之间,虽未经专业心理治疗这一途径,但殊途同归此处都聚焦于“关系”,男孩与他们最终互相取暖、获得救赎。
片尾,通过母亲手动操作书中的红线,父亲从死亡(坠落地面)倒带为复活(腾空站立),此刻,在男孩的个体叙事中,父亲及其所象征的情感,并未丧失。
(1) 男孩与父亲:父亲生前与男孩感情紧密,父亲去世后,对男孩来说,解开与父亲紧密相关的“第六区之谜”约等于解开“911父亲去世之谜”。
在找到钥匙主人、听完蓝瓶故事后,“911父亲去世之谜”仍未解开,摆在眼前的是:男孩在911未接起父亲最后一通电话,因而后续对自己的胆怯感到责备与内疚,此时呈现出:男孩的ptsd不仅关于父亲去世,更关于男孩内心的挣扎冲突。
从拼地图游戏的象征层面看,“整合”似乎是男孩的创伤主题。
(2) 男孩与爷爷:爷爷的创伤关于德国战时父母去世、防空洞的恐怖记忆、对妻子及为人父回避父亲责任的愧疚,虽然影片未将焦点放在爷爷,但从诊断标准看爷爷极可能是ptsd。
当同病的爷孙二人相遇——男孩认为坐地铁不安全并戴上防毒面具、过桥不安全并要求换路,爷爷通过耐心鼓励、玩词语游戏、写小卡片,陪伴男孩重新经历“坐地铁、过桥”等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象征性场所并获得新体验,缓解男孩的焦虑和恐惧、改善男孩对周围的负性信念和预期;爷爷认为说话不安全,虽然内心渴望沟通但只用写字交流,男孩善意直率、直击痛点的沟通方式,让爷爷放下防备且无可回避。
从这个意义上,同病的爷孙二人在解开“第六区之谜”之路上互相治愈。
(3) 男孩与母亲:母亲给予男孩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通过用男孩的思考方式、研究男孩制作的地图工具,发现他解谜第六区的思路)、倾听、共情(陪男孩一起经历“丧失”的地狱),正是罗杰斯人本治疗的要义。
(4) 男孩与陌生人:在男孩与父亲、爷爷、母亲这三位“重要他人”的温暖关系之外,解谜路上陌生人的友好互助(经母亲提前踩点铺垫),男孩持续体验到正向情绪、与他人积极建立关系时认知和心境的正向改变,象征层面上,这也是一场广泛的大型疗愈,之于911涉及的广大家庭成员和美国公众。
很抓人的片子。
两个小时,一口气看完。
寻找钥匙秘密的过程有三个重要悬念或转折:一是爷爷的出场,与男孩奥斯卡相伴。
无法说话,只能靠纸笔沟通——背后肯定有重要隐情;二是第一次就寻找到的黑人夫妇,却到接近片尾才有机会告诉奥斯卡,他们正在寻找奥斯卡的钥匙——同样是父亲留下的秘密,一个寻找的是锁,另一个寻找的是钥匙;三是母亲最后告诉奥斯卡,她一直提前秘密拜访那些BLACK。
花了巨多时间和奥斯卡玩探索游戏,培养他的科学精神,锻炼与人沟通能力。
那么亲爱的父亲,却消失在911,留下的只有六段留言,和未完成的探索之旅。
任何人都难以接受这样的命运。
只是早慧的奥斯卡,选择了开始一场想象中父亲遗留的探索之旅,以挽留失去的父亲。
最终解开这一痛苦的,是与父爱相同的母爱。
在这里,编剧格外“用心地”让母亲继续父亲的探索游戏的方式。
多余的精巧设计。
其实有前两个人物,或许已经足够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遗失的。
很喜欢这两段。
打算再去看看原著。
除去故事,电影画面与音乐也很出彩。
有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段是爷孙两个从酒吧出来,走过一片红墙,很美。
另一段是奥斯卡对着初见的还不知道身份的爷爷将心里的秘密一股脑地倒出来,这段剪辑很棒。
故事动人的《跳出我天地》里的色彩同样令人深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确实长于处理故事与画面。
人们给本片打低分主要由两个原因,一是说导演是英国人,不懂911的创伤究竟何在。
二是不喜欢粗鲁甚至歇斯底里的男孩奥斯卡。
电影完全是以奥斯卡的视角展开,第一人称旁白好多。
公平地说,男孩有时演得确实过了(可以与爷爷的戏份对比,人家因为这角色获得了好多最佳男配提名),但基本把早慧略带着沟通障碍的人设表现出来了(有些人为奥斯卡辩护说他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上网查了下,好像不算)。
至于第一个原因,美国人评论的不是电影本身。
电影是一种表达。
主观喜好很重要,但不应掺入对电影的基本分。
附:阿斯伯格综合症临床表现1.人际交往困难患者愿意与人交往,喜欢与同伴玩耍,但是缺乏交往技巧,不理解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表达的信息,采用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因此难以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发展友谊,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孤立。
与孤独症患儿的表现区别在于孤独症患者是退缩的,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人不感兴趣,不主动与同伴建立联系,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经常渴望甚至尽力想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却缺乏技能做到这一点。
2.语言交流困难尽管患者的语言发育正常、表达流畅,但是使用语言来进行沟通的能力差,在交谈过程中察言观色的能力差,不关注对方的反应,不管对方对所谈内容是否感兴趣,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
交谈中使用较多的书面语言,咬文嚼字,给人以古板、生硬、夸张的感觉。
对于对方的谈话,患者只能理解简短、清晰明了的语句,难以领会幽默、隐喻、双关意义的语句。
3.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表现为固执地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如上学必须走相同的路线,若当天的课程有变动、交通堵塞耽误了时间等均会使患者感到烦躁。
也有的患者每天吃同样的饭菜,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解大小便,定时上床睡觉,只用同样的被子和枕头,入睡时必须将一个手帕盖住眼睛等。
一旦这些行为活动程序被改变,患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烦躁。
患者常常有某些特殊的爱好和收藏,如记忆火车时刻表、彩票获奖者、名山或大厦的高度、收藏电话卡,显得比较怪癖。
应当鼓励和利用患者的这些兴趣爱好,让他们成年后从事相关的职业或研究。
4.笨拙的运动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诊断依据外,还有一个症状作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相关表现而非诊断依据,即运动发育延迟和运动笨拙。
阿斯柏格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运动技能发展落后的个人史,如比同龄人更晚学会骑自行车、接球、开罐头等。
通常他们是不灵活,步态僵化、姿势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视觉-运动协调能力方面有显著缺陷。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
”(片首独白)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
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
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
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
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
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
《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有朋友问我 什么是这本片子的看点,为什么我会那么强悍地表达无二的情绪。
是不是有曲折的剧情,有催泪的情节。
我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一定推着你在什么时候该哭了什么时候该笑了的片子。
他很自然地用恰到好处的小细节传达内心的感受。
小男孩和父亲的感受,可谓是中国国情下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情。
一种超越爱的平等。
do not stop looking.这句话成为了男孩内心所有的寄托。
父亲对男孩有一种体慰的温情。
男孩难以与别人完整地表达自己想展现的所有才能,父亲帮男孩印名片,加上了各种让人有些想笑的称呼。
父亲总是对男孩笑,耸肩。
无论对话在我们看来多么光怪陆离。
父亲为男孩制定辛苦的寻找计划,男孩自己都不可确认的是不是存在的第六区。
因为父亲明白,在这样寻找的过程中,男孩在飞速地思考,在竭力与所有人交流,在传达情感并且倾听别人的故事。
所以,父亲是自己一生膜拜的敬爱的分享成果的伙伴。
对男孩而言,失去父亲等于失去了自己活着的理由。
开头的时候,小男孩为墓碑里的空盒子歇斯底里。
也许他不愿承认为什么会有doesn’t make sense的理由夺走父亲的生命。
【如果太阳爆炸需要八分钟才能让地球的人感知到。
在那八分钟里,世界依旧是光亮的,温暖的。
】所以那把钥匙成为了男孩子另一个寄托。
不要觉得他的寻找是神经质。
他想要离父亲越来越近,去延长那8分钟。
在父亲走了以后,男孩的害怕越来越多,害怕老人,哭泣的孩子,喧闹,桥,所有交通设施……他竭力的自我保护的奔跑着,不走桥不搭地铁不进陌生人的家。
可是,他也许没有发现他在隐秘地改变。
是对父亲的爱,是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
他爷爷的角色可以说也是电影的一个绝妙的地方,我一直以为他会在什么惶急的时刻说话。
始终,他都淡淡地在写着字。
我知道他对男孩的爱是很深的。
他皱眉的样子,骗着男孩搭地铁走桥的样子,写着stop眼神沉重的样子,最后在的士上留下眼泪的样子……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男孩和妈妈的戏份。
男孩俯下身对着地板说[I LOVE YOU]。
妈妈看着门缝下的影子也俯下身。
男孩一直觉得只有父亲才能像他一样思考,他对母亲说过一句很伤人的话,他说我宁愿死的是你,而不是他。
即使这样,母亲依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男孩一起去寻找,和男孩思维同步。
她说每次只有男孩一走进家门的时候她才能重新开始呼吸。
我知道这是另一种爱。
对这个别样的小男孩,也许不是单纯的关慰和拥抱可以让他体会到另一个依靠的存在。
他们回忆着他们记忆里交汇的每一个见过的人,一起回忆父亲的小细节。
电影里唯一让我瞬然留下眼泪的是 他们一起说的那句【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男孩以为失去的了父亲就失去了世界,而其实他身边所有人都像父亲一样的爱着他。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为自己的失去悲痛不已,其实世界上和我们一样失去了什么的人到处都是。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不堪,我们依旧决心要前行。
因为其实,那些不曾注意的人,一直很深地爱着我们。
虽然仍不知道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就是这个奇怪的名字吸引我看的——但是我已经深深被感动。
每个人都有不勇敢的时候,更准确地说,都有不敢触碰的事物。
小奥斯卡不敢触碰的是最后一个电话,布莱克先生不敢触碰父亲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而老头子租客则不敢说话。
如果一直逃避着不去面对,我们可能得以侥幸逃过那些恐惧,但必定会过得畏畏缩缩,末了抱憾终生。
老头子租客不断地引导奥斯卡去做自己不敢做地事情,却终究也不能面对那最后地一个电话录音。
最后帮助小奥斯卡的只能是他自己,他如不说出来,就永远无法迈过这道坎,无法完成爸爸希望他完成的探险。
电影的小主角奥斯卡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执着和冷静,在不断的矛盾反思和自我激励中完成了成长中的飞跃,让我们感动。
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总有一件事想完成而未能完成,是不是总有一个人想忘却而未能忘却,这样的坎总是很多,但能像奥斯卡一样直面和跨越的人却太少。
如果说勇敢是一个主题,另一个就应该是爱了。
出事的时候奶奶眼里含着深深的悲伤,却没有流泪,她只是和奥斯卡一起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爸爸在第六个电话中一直在说“你在吗”,因为他想鼓励儿子勇敢地接起电话;爷爷在一开始听完奥斯卡的故事后只是说“我要睡了”,但他陪着孙子到处冒险,帮他克服一个又一个恐惧;而妈妈也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动辄抱着奥斯卡哭,她只是默默地理解他的愿望,悄悄地走过每一条奥斯卡走过的或者将要走的路。
这样的爱太深沉,没有虚浮的拥抱、哭泣,有的是坚强地承受着自己的悲伤,悄悄地保护自己要保护的人。
如果不是电影我们可能很难发现这样的爱,静静回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正在接受着这样的爱而不自知呢?
片头是一个男人慢速进入镜头,刚开始我没能明白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但后来知道这就是奥斯卡的回忆和幻想,同时也是他心中恐惧的根源。
电影的构思不落俗套,中间穿插的倒叙很多,平实地讲述着奥斯卡的成长过程。
最后的钥匙归宿有些令人意外,不过如果让我们自己想象钥匙应该属于什么样的锁,似乎我们也不能想出什么有营养的结果来。
很文艺的镜头手法和取景角度,音乐有些伤感但是很好听。
如果认真看,任何人都应该会有一些共鸣。
伤痕题材的片子我轻易是不会碰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甚至是享誉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不在考虑范围内的片子由于IPAD发布会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好奇。
看电影嘛,不就是看个新奇。
打着911旗号的片子,刺痛泪腺,想着赚取眼泪,这样做未免太刻意,毕竟过去了10年,连奥斯卡都let it go 了,你还想翻炒冷饭,的确有点过分。
因此自从上映之日起,片子就引发了口诛笔伐。
可是,片子真的不错,只是输在在10周年的时候想要刻意讨巧,反而引发了逆反情绪。
很多人不喜欢奥斯卡,说他太偏执,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AS病,仅仅是一9岁小孩,世界上最亲近的父亲去世了,你能指望他多正常?
这所有的不正常都恰恰是正常反应。
尤其是他多背负的不仅仅是父亲惨死,还是那临终前的最后一个电话,他在,却couldn’t move,couldn’t get it 那是终身的悔恨、内疚与自责,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就像是他去寻找Black一样,一个只能对不说话的爷爷说的秘密。
每次他那歇斯底里的长篇大论都是他忍在心中很久的呼喊,没有其他人交流,自己一遍一遍的对自己的重复才会变成那个样子。
每次看这种美国电影,总是会对片中小孩那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片段给整晕,他们到底是真懂还是电影里的美化呢?
在国内,一个9岁小孩,成天还是老实上学,做点小恶作剧的年纪,他却一个人踏上的找寻Black的道路,472个人啊,在有多么的坚强的内心才能坚强勇敢的走下去啊。
同时,在说说他妈,那个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似的人物,尤其是儿子说的那么拙劣的谎言,她都相信,这个家长在有多不着调不负责任呀。
不由得感慨中美文化差异的巨大,毕竟在中国这个孩子心肝宝贝的国度里,怎么放心他自己在外面乱跑,拐走了咋整!
当然看到最后,发现那无声息的母爱一直都在,全世界的母爱都是一样的。
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站在背后装作一切都不知道,默默的打探道路,扫清障碍。
她不能说,不能有任何举动,不论她做什么,结果都是逆反,她只能呆在屋里,等奥斯卡回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这才会在最后表现母爱的时候出现强烈的反差,使奥斯卡知道,原来他一直错怪母亲了,她一直都懂,一直都在。
有人说故事结尾是个骗局,钥匙不是父亲留给奥斯卡的。
可是,这才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如果故事的结尾是找到了父亲的宝藏,无论找到什么都会略显不足,都无法比拟那之前要进行3年的找寻。
那么,把这把钥匙给了真正需要的人,成全了另一个遗憾不是更好?
当奥斯卡说不一起去打开保险箱的时候,我真的为他鼓掌了。
做的对!
虽然内心在大声呼喊着去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什么,可是与奥斯卡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这个镜头,展现了他的成熟通透,真正的let it go了。
最后的最后,所有的团圆,所有的美好有点好莱坞,可是却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应该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最终一切都会美好,而那没有美好了的,只是因为没有到达最后。
创伤一直都在,无论怎么延长,8分钟还是会过去,那么只有学着接受,学着live with it。
也许这才是本片的意义所在,记住悲伤的过往,感恩现在的拥有,努力生活,拥抱明天。
给像我一样悲观的人一线希望。
"Too emotionally bullying"——用一种廉价的方式来表达(伪装的)痛苦和获取同情,很难被真正痛苦和受难的人接受。Daldry的催泪在别的题材上都游刃有余,然而直面一个民族的痛苦和生命之重,太多的技巧反而显得作品苍白、虚假及无力。哭过之后会觉得自己被骗了。赞剪辑,摄影,剧本。
前半段不怎么入戏,随后渐入佳境。讲述的就是关于‘’失去--找寻--原来爱一直在身边‘’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和母亲及爷爷那两场对手戏特别棒。
哭哭笑笑
作为疗伤类的电影,想法还是好的,但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美国电影的毛病集了一身
真哭不出来。线这么多,导演是要织毛衣么。
虐心。
比remember me好太多了...
煽风点火的心灵修复,美好得一塌糊涂的自我救赎
导演你是不明白什么叫剧情片么,这不是生命之树好吗,本来可以正常点拍出一部雅俗共赏的片子,毕竟配乐和摄影都不错,可是本片非要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来讲故事,导致观众从头到尾在逻辑上和情感上都理解不了那孩子的行为,最后只能越看越讨厌。
开始还有些触动,以寻求真相周转于纽约城,最终达到自我治愈。不过越看越混乱,变成了各种情绪和碎片堆积。不喜欢小孩的性格设定,非常惹人厌。
男孩独自背负的沉重我无法想象。可惜狗尾,妈妈的秘密一抖立马出戏了。
这仍然是一部关于爱、关于亲情、关于失去、关于平复伤痛的故事,里面那任性又神神叨叨的小男孩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讨厌,但是从他的视角来引出这样一个治愈系故事,切入点还是很不错的。影片只是轻轻的揭开911事件的创可贴,用舒缓的节奏慢慢抚平那些隐痛的伤口,冲击力不强,但足以感动~
的确不是我的菜 所谓的感动抽丝剥茧的太慢
我无比讨厌这任性做作的疯孩子,强忍着观影下来两星还多亏我今晚心情好。
叨叨死
最近看的家庭干嚎剧好多啊。Max von Sydow加了点分。
40min弃。小主角是讨厌鬼锦标赛世界冠军,我心中奔来奔去的草泥马汇聚成一句话就是“死了爹了不起是吧!”
911题材。呃,灰常之闷。略过略过,催泪!?没感觉
很喜欢
故事埋了很多线索,爸爸的第六条留言,第六区,未知的钥匙,叫布莱克的人,不说话的老头等等,可能是导演用力过猛,加上做作的台词,很难让人感动,片中的小男孩儿像唐僧一样叨逼叨,完全抵不上不说话的马克思·冯·西多的无声胜有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