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超级英雄不感兴趣,更没看过蜘蛛侠,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火,看了老版三部曲之后,才发现这个系列电影不虚此名。
虽然包裹着奇幻元素的外衣,这其实是个有严肃正剧内核,完全符合文艺复兴悲剧定义的故事。
有人看到了蜘蛛侠大战变异人维护正义,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弑父者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孤儿,被叔叔本和婶婶梅养大,家境穷困。
他有个富有的朋友,朋友的父亲有钱有学识,而且赏识他,但是他谢绝了对方的帮助。
他通过变异(成长)变得强大,开始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积累。
他的叔叔被歹徒杀死,于是他选择维护正义,而他战斗到最后发现,他所对抗的最邪恶强大的敌人绿恶魔是他朋友的父亲诺曼。
父亲是人类的神话叙事里的一个重要角色,父亲既是慈爱的,也是粗暴的。
在这部电影里,蜘蛛侠的父亲缺席了,由两个人分别扮演——一个是代表平凡、善意的叔叔本,一个是代表权力、残忍的绿恶魔诺曼。
本告诉他,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而诺曼告诉他,人们只希望看到英雄的陨落、凋亡,无论你做了什么,他们都会恨你。
本和诺曼的身份,以及背后隐藏的信息也颇有意思。
本是个普通的技工,有四十六年的工作经验,但是收入微薄。
在经济危机时失去工作,六十多岁了还要忙于求职。
他的妻子"梅"(May)似乎预示着他们是五月花号的移民,第一批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
他和妻子关系非常好,恩爱到老。
而诺曼是一个兼具才学和财富的军火商,毕业于纽约帝国大学,按照漫画的设定,他是一个纽约实业家之子,家族在大萧条中破产,他选择下海经商来重振家业。
电影里给了我们更多的信息:奥斯本家族的宅邸是典型的十九世纪风格,纽约为数不多的哥特式老建筑,与股东把持的奥斯本集团的粗糙的现代主义建筑完全不同。
诺曼的办公室里有许多印第安人的面具——极有可能是战利品,他的办公室装修是十九世纪的风格。
这表明,奥斯本家族有可能是美国的世家,曾经在西部与印第安人作战,积累战功。
荣耀背后是累累白骨,这也许为他种下了诅咒,就像《闪灵》那样。
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时,他的家族财富烟消云散,而从帝国理工毕业的他试图重整家业。
跟他的祖先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诺曼是个有书生气的人,在集团里并不得志,被军方和股东挤兑的够呛,也面临着失业。
他给儿子租的公寓,虽然空间不小,但也只是仓库改装的,说明他虽然开着豪车,但是经济也不宽裕。
关于本的话题,不用我多说,彼得在第一部的结尾已经对诺曼做出回答:我的父亲是本·帕克。
我想谈谈关于诺曼的事。
诺曼非常赏识彼得,用他自己儿子的话来说:我老爸巴不得领养你。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不止需要父亲的关怀,还需要一点崇拜。
有权力,有见识,会写纳米材料的论文,还会巧妙地资助彼得(以给儿子辅导功课为名请彼得同住公寓节省房租),这种睿智的长者(+1S),一般的男孩挺难拒绝。
也许是编剧有意而为之,电影里的诺曼并不像漫画里那样平日就嚣张跋扈,而是一个有点悲剧色彩的家伙——他的恶劣性格是后来才爆发出来的。
之前,他对公司负责,乐于助人,对别人好也是真心的。
他要维持自己的强大而慷慨的父亲形象,被股东背叛,在办公室病倒了也不告诉儿子。
而他年轻时应该跟彼得挺像的,都是傻乎乎的博士,被水性杨花的女人欺骗。
(玛丽简跟诺曼的前妻太像了,就连红头发都一模一样)我跟朋友聊天时说过,如果没有获得蜘蛛侠的能力,或者一念之差的话,彼得·帕克也许就是下一个诺曼·奥斯本。
但是彼得拒绝成为他,而是成了另一个叔叔本。
他很愤怒,绑架了彼得之后说教的那一段简直就像老爸教训儿子,他想让彼得听命于他,一同建立邪恶帝国。
这让我想到了星球大战里的黑武士教训主角,拉他入伙(真·父子)。
本和诺曼都不是彼得杀的,但是都因他而死,一个是因为他的恶意,一个是因为他的正义感。
父亲的角色被分做两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埋葬了恶意和软弱。
Marvel的电影其实真的在一点点地引导和升华,它不是一成不变地固化每个故事和主题。
连刷三部蜘蛛侠,最让我深有所感的是山姆·雷米主演的蜘蛛侠1-3,他不是颜值最高的Spider-Men,但他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是最丰满且真实的。
或许有人觉得Spider-Man不过是屌丝开挂逆袭一路升级打怪抱得美人归的意淫制作,这种想法不置可否,毕竟有时候现实的残酷总是需要电影的圆满来填补一下。
蜘蛛侠1铺垫故事梗概,Peter·Parker是个极其普通的男生,虽然热衷科学成绩优异,但是面对心仪的女生也总是怯懦没有行动,在生活中也是众人嘲笑和不屑的对象,过得不尽人意,但上帝是公平的,他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原生家庭,Ben和May虽然只是他的叔叔婶婶,但却给了他不亚于亲生父母的疼爱和关怀,影响甚至塑造了他人生的三观与信念。
不可或缺的还有友情,Harry is his best friend.Marvel的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它所表达的重心在于family and friends,甚少刻画爱情,的确亲情和友情往往更能引发共鸣,如果聚焦于爱情情节剧情就会变得拖沓冗长,不可否认MJ一直是Peter的动力之一,但她对peter的影响不一定是正向,譬如peter为了她想买车而去打黑拳赛,引发一系列事件导致叔叔Ben的死亡,甚至在Ben开车送Peter去打比赛的途中,Peter不耐烦与叔叔交流而出言顶撞叔叔,留下遗憾和后悔从而滋生仇恨。
MJ也因为他屡次涉险,之后Peter明白自己的爱带给MJ更多的是危险,选择默默陪伴,看着心爱的女孩和别人恋爱结婚何尝不是对自己无能的难过和无奈,然而在第二部的结局里,MC逃婚来到Peter门前,告诉他她愿意变成他的盔甲而不是软肋,“这次我来保护你了”,在城市警报响起时,她成为了守在英雄背后的女人,英雄不易,英雄背后的女人如是。
蜘蛛侠1-2是精彩的,也只是铺垫,为蜘蛛侠3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发展的丰满所做的铺垫,因为蜘蛛侠3所传达的精神立意远比前面两部深刻饱满。
第一部留下仇恨的种子和友情破裂的预示,第二部讲诉了自我的心魔和人性的自私,而这两部电影里最具神圣色彩的角色是Ben和May而不是主角Peter,Ben用他的死亡让Peter顿悟能力与责任的关系,“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May告诉Ben正义的重要性,“为了正义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想得到的,即使是梦想”。
他们塑造了主角完整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蜘蛛侠3是真正的打破和重塑自我,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强大的敌人其实是自我,Peter在这部电影里树敌远比前两部电影多得多,因为第三部里敌人来自自我,而非外界。
首先第一个是好友Harry,他因为父亲而与Peter滋生仇恨,即使是昔日最好的好友也想置对方于死地,在他还不知道Peter就是Spider-Man的时候,为了给父亲报仇他不惜陷好友于危险境地,此时的他是自私的。
第二个是沙暴男,他变异之后不死不灭,沙子的根源来自于土,风吹不散水溶不灭火烧不死,其实有另一层意思,仇恨是无休止的,只要有争斗仇恨就永远不会消散,这里其实婶婶May已经告诫过Peter,不要让仇恨充满自己的内心,“仇恨就像毒品,会让人入魔”,只是Peter怨恨太深已经难以消释,这也源自他对叔叔Ben的愧疚和遗憾。
第三个是毒蜘蛛,也就是投机倒把的Eddie,他虚荣过甚也可说是贪婪,虽然他并不是主动变成毒蜘蛛,但最后他对力量的贪婪和欲望直接吞噬了他。
而这三者,自私、仇恨、贪婪无疑对应了Peter的心魔。
他对MJ的忽视和自以为是导致他们的感情岌岌可危,在女友最需要陪伴的时刻选择的人却不是他,他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成就而无法与女友共情。
他对沙暴男的仇恨导致自己变异成黑蜘蛛,加剧性格侵略性和反动性,极尽之所能追杀沙暴男,对Eddie毫不留情,也差点杀死Harry,明明之前多么在意好友生命,意识到好友生命濒危的慌乱无措和将炸弹甩向好友后转身的干脆利落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名气与日俱增,受人爱戴和崇拜让他心境骤变,他不再时时陪伴关心女友,反而热情接受女粉丝的深吻,忽视女友的感受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女友提出分手后也一改往日形象极尽浪荡与其他女孩们调情,这是在力量的加持下内心膨胀的体现,也可称作是贪婪的欲望。
在黑化成为黑蜘蛛以后,他改变了外在形象,其实也隐喻了他初心已变,他不再是坚持原则守卫正义,即使贫穷也坚守底线,以善良为铠甲不求回报地保护人们的Spider-Man。
在最后的决战中,他以示弱祈求好友的谅解与帮助,而Harry为了救他牺牲自己,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友情,他以宽恕和谅解化解与沙暴男的仇怨,避免了一场生死之战,也卸下了良心的包袱,他以坚定的信念做出自我选择,脱离心魔的掌控,即打破与重塑,这些都需要他自己的抉择,“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挫折,有什么内心挣扎,我们都有所选择,这些选择反映了我们的本性”。
钟声能够涤荡心灵战胜心魔,但需要我们选择去敲响钟声。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触动人心的点,婶婶May并不知道Peter就是救她的Spider-Man,甚至在危险来临时Peter把她一个人留下事后她也没有责怪抱怨过,即使知道自己的丈夫很大原因是因为Peter而死,她也只是在沉默与冷静之后选择谅解,她给他的是家人间无条件的爱,这样的情感是贯穿这三部电影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的大义源自家庭亲情的小爱。
另外,报社葛朗台老板承包了整部戏的笑点哈哈,真的蛮可爱。
仔细考察一下美国的这些漫画英雄,蜘蛛侠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其特殊之处在于他是唯一真正来自底层的英雄。
超人是外星人,自不待言在地球上他是独一无二的贵族!
超人是典型的古希腊人,刚毅的脸庞,高大健美的身躯展现“力”之美,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的雕塑。
超人自信,甚至自负!
他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地上缓缓爬行的芸芸众生,他怜悯人,他平日装扮的记者——带着黑框眼镜,愚笨而迟钝——便是他眼中普通人的样子……蝙蝠侠相较于超人就人性多了。
至少他是普通人,他没有任何超人的本领,他所依靠的一切,就是他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各种武器:蝙蝠车,蝙蝠型飞行器,他身上的盔甲等等。
但这些高科技产品却是建立在他作为韦氏企业亿万资产的继承者的身份上的 。
也就是说布鲁斯·韦恩是人类的贵族,他之所以展开种种惩罚犯罪的活动的动因未尝不可以看作寻找刺激,这个动机是贵族式的。
自幼便住在犹如城堡般的巨型住宅中,贵族式的教育养成他孤僻冷峻的性格,亲眼目睹父母被杀造成的阴影让他本就阴郁的性格更添了压抑……这一切造成了蝙蝠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畸形性格。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作《Batman Begins》如果从《蝙蝠侠》系列中单独出来的无疑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然而就这性格一点来看他的诠释是蹩脚的,蝙蝠侠并不是一个超人式的硬汉,他是个内心受过创伤的男孩!
布鲁斯·韦恩之所以需要一个面具,决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在于这面具事实上已经成为他的心理寄托。
没有面具的他是忧郁而脆弱的,每当他的心中燃起火焰他便需要这面具来寄托,来给他支持。
很显然的,蝙蝠侠开始他的拯救之旅缘起于复仇。
他要找到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之后才演化成了惩罚犯罪,再之后便成了习惯,再之后,他已经忘却自己,忘却了来的方向……最后来看蜘蛛侠。
在被蜘蛛咬到之前的彼得·帕克只是纽约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在理科方面颇有才华,但总体上唯唯诺诺。
自幼父母双亡,和舅舅、舅妈一起的生活温馨而贫困。
这绝对是一个地道的底层市民家庭,彼得·帕克也绝对是一个地道的普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或者责任。
那么这个《蜘蛛侠》的故事就伴随着这个略带自卑的男孩的成长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当彼得·帕克刚刚获得超人的能力的时候,他并未意识到这能力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作各种各样的实验,觉得有趣,觉得好玩,甚至参加摔交比赛,想靠这个赚点小钱。
看到抢劫的时候,装作若无其事地闪开,遭人责问觉得并不是自己的责任。
然而巧的是这个劫匪在逃跑的路上枪杀了帕克的舅舅,这个事件才是蜘蛛侠诞生的真正转折点。
“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舅舅死前的这句话从此成了蜘蛛侠的谶语。
彼得·帕克再也不会拥有过去一样庸碌而平静的生活,他甚至再也不能拥有平凡却如此美好的爱情。
他开始担起他从未想过要担负的重任。
颇为讽刺的是彼得·帕克自己的生活开始不堪重负了。
由于他的超人的能力,他每天都筋疲力尽;舅舅去世之后,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艰难,连房租都负担不起;蜘蛛侠也并不因为他的义行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大都把他看作怪物,对他的超能力一方面好奇和羡慕,另一方面却又怀疑和担心……蜘蛛侠的处境可谓步履唯艰。
抛开这些客观的因素,蜘蛛侠自己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虽然突如其来的能力让他迅速地成长,然而本质上他仍旧是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爱与被爱的孩子。
他尽力完成自己平凡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虽然总是遭遇挫折;他喜欢用相机拍下一些美好的东西,虽然Boss只要他拍蜘蛛侠;他精心准备,只为了去看自己爱的女孩演出,却总是因为突遇不测没能成行;他总是在女孩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关注她,保护她,却从来不能告诉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埋藏心底的爱……这些平凡的品质是蜘蛛侠所独有的。
他不似超人的高傲,也没有蝙蝠侠的冷峻,他是温情的,超人却简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成长,看到他学着背负责任。
他没有什么华丽的地方,他告诉我们那件看似很酷的蜘蛛装束“事实上穿着并不舒服,很痒”,“特别是裆部还有点紧”……这是蜘蛛侠可爱的地方。
突然记起聂鲁达的诗,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载《航空画报》2008年6月17日,总第86期,原文有改动)2006.8
这句话超级经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他叔叔死之前告诉他的,我想这也许是他成为英雄的原因之一.被蜘蛛咬一口就基因突变,长出一身肌肉不说,还能吐丝,太牛了.
"my gift, my curse"我的天赋,我的诅咒。
看起来也可做“有得必有失”来说。
因此始终在做着抉择。
就是最终也要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
“only frend,that's all i can give u“在说出“Because you feel stronger and weaker at the same time. You feel excit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errified. “这样的话之后。
形容的很贴切,当我看着你,看着你看着我,我变得坚强,也更软弱,觉得兴奋,却害怕。
因为陪伴,因为怕失去。
直到uncle ban的离去。
才看见,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
2024-6-2
2002年的电影,现在看依然会觉得不错。
这也是博士说很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看完了,比较触动的是这句。
但很多时候,我感觉我不愿意承担责任。
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放弃让自己能力提高的机会。
我也是醉了,希望以后可以对自己负点责任。
不要再去想别人做的原因,只用想别人做让我产生的想法及原因是什么。
不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
提醒:本文涉及三部曲的剧透。
补完了蜘蛛侠三部曲,一些零零碎碎的感想,整理了一下。
看完蜘蛛侠1,第一反应是,这个男主我能给满分。
他的表演太惊艳了,眼神太有戏了。
他赋予了Peter一种力量,一种在加菲、荷兰身上看不到的力量,具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能够准确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里特写了很多次男主的五官,他站在那儿、望着你,你就能感受到他看似平静的面孔下那汹涌澎湃的内心。
他的台词很少,有时候不需要说任何话,不需要作出任何夸张的表情,就能够表达出隐忍、执着、细腻、纠结。
这种表演,太得我心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说:“人类的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
”对此,我深表赞同。
整部蜘蛛侠1的真正主线是Peter的内心斗争。
他所承受的所有来自上天的考验,不仅仅是让观众能和他一起共情,更是内化为了他的每一次选择的源动力。
因此,这个铺垫了整部电影的结局才会显得如此惊艳——当Peter缓缓说出“我会永远做你的朋友”这句话时,他的语气是那么淡泊、那么平静,我却能感受到这份选择的重量。
男主和女主若终成眷属,本是最无功无过的结局设置。
但蜘蛛侠1的结局,无论是从剧本内核的完整性、还是从男主的人物弧光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无比高明。
而Peter离开MJ,迎面走向前方的这一幕,也成为了1里我最爱的镜头。
蜘蛛侠1是我看的第5部蜘蛛侠主角的电影(前四部是加菲和荷兰各两部),却是第1部让我真正喜欢上了蜘蛛侠、喜欢上了Peter Parker这一形象的电影。
2的话,我觉得整体没有超越1。
但是,he’s just a kid这句话一出,我还是一瞬间泪目了。
电影里所呈现的这份苦难,一部分来自上天的考验,而剩下的却都来自于英雄自己的选择。
当他在1的片尾做出选择、拒绝MJ时,我为他内心的强大而震撼,我深知他选择的是怎样一条艰辛的道路,而我只能默默注视他、祝福他。
在火车上,当面具终于藏不住他的身份时,他的委屈、伤痕、疼痛、决绝,都随着他的倒下而沉默地爆发。
He’s just a kid——终于,有人能理解他了。
虽然只是一丝一毫,却也足以唤起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勇气。
3里值得一提的地方,一是贯彻了前两部的“选择”这一主题(男主选择了拒绝毒液,埃迪选择了拥抱毒液,男二选择了拯救朋友,等等);二是托比精湛的表演(仅靠眼神就能让人物形象180°大反转,这种对微表情的掌控力令人赞叹)。
除此以外问题就比较多了,最严重的地方在于剧情线过于杂乱,支线多而又难以面面俱到,以致于完成度都不达标。
整部电影多出了很多累赘的部分,却也没有一处高光时刻能比得上1和2的精华。
总的来说,三部曲里我最喜欢的还是1。
1对于peter的刻画太精髓了,那种表面的游离和内心的奔流的对比。
他永远是一副看不透的样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你只能从他的眼神去揣摩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挣扎和困境。
而结局真是画龙点睛一样的升华——他面对着内心最渴求的、渲染了一整部电影的爱情,却选择了放弃,而是走上了一条受难之路。
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让他做出这一艰辛而伟大的选择——自我牺牲永远是英雄最高光的时刻。
2的火车戏,也是自我牺牲,但这次的不同在于,终于有人感受到了他的伤痛。
因此,同样是感动,1的结尾更多的是震撼,2的火车更多的是共情。
对我来说,蜘蛛侠1就已经很完整了,结局是完美的留白,Peter的未来任由观众想象。
当然,2续得还是不错的,3就不太行了。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当然也不是太年轻了,因为他已经走过了理想主义的少年时光,而变成了越发圆滑世故的青年。
但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美国依然谈不上有自己的历史和神话。
美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而生的,美国的神话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基础上,也就是电影。
电影反复重申着美国的立国精神,并在视觉上为这股精神塑造着英雄形象,从而诠释美国自身的神话。
真正属于美国本土的英雄形象就是西部牛仔,西部电影也是美国一切神话的原型。
牛仔的精神就是最早从欧洲叛逃出去的年轻人的精神,他们鄙视传统欧洲那种束缚、腐朽、死气沉沉的文明,勇于前往自由而未知的无主之地,在那里开疆扩土,构建一个新文明。
牛仔都是自由、勇敢、正直而又不受文明束缚的,但牛仔总是帮助新的、更有活力的文明在蛮荒之地上逐渐成长,直到这文明强大到再也不需要牛仔的保护,牛仔就会半被驱逐、半是主动地离开这里,前往下一个文明未开之地。
美国神话中的这个英雄形象,最能反映美国民众潜意识中的情结。
他们是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拓者,然而当新文明建立起来后,他们所最珍视的一些价值和品格却无可避免地消逝掉了。
然而文明毕竟是文明,没有人可以走回头路。
在一些反西部神话的西部片中,比如《黄牛惨案》、《搜索者》,把传统神话中的西部英雄描绘成了疯狂、心理有问题、践踏法律、热衷私刑、并且滥杀无辜的形象。
他们不可能是正义的,而只是文明构建过程中的毒瘤。
当然这些电影并非主流,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神话和自己的英雄,除了西部牛仔,还有什么形象更符合美国的立国精神呢?
解决英雄与文明的矛盾的办法,总是采取让英雄在影片的结局黯然离开的方式,他们解决了文明内部(或来自文明外部,比如印第安人)的威胁,保障了文明的进一步成长,然后,他们被自己所保护的文明所排斥,虽然对文明有着一定的眷恋(他们总会爱上这个文明内部的一个女孩子),但英雄永远不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天性,融入这个社区,最好的结局也无非是带着女孩一起离去(但有此幸运的英雄毕竟不多,《关山飞渡》的林哥算一个,但他爱上的女孩是个妓女,也刚刚被自己的社区所排斥离开,他们都是与文明格格不入之人)。
西部神话是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初期所建构起来的,它指向着一种有几分惆怅、然而更多是理想主义的态度,一种开疆扩土、勇往直前的积极心态。
但随着文明的成熟,也就是美国走出是单纯的少年期,这种神话无可避免地遭到质疑。
反西部神话的西部片越来越多,虽然这些所谓的反神话其实在深层心态上都是试图重新确证这个神话,但导演可以欺骗观众,却欺骗不了自己。
越来越多的西部英雄不仅仅是离开,而是“死去”。
相应的,弗兰克·卡普拉这个用更直白、更现代的喜剧形式构建美国神话的人,也在作品中陷入越来越不可自拔的悲观主义。
他作品中的男主角总是一个美国立国精神最坚定而单纯的信仰者,而作为这个单纯年轻人的对立面的,是这个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后所缔造出的大资本家、大政客、以及不择手段的新闻工作者。
在《一夜风流》中,大资本家对这位年轻人依然是喜爱有加。
积极撮合自己的女儿与这位年轻人结为伉俪。
而到了《迪兹先生进城》、《斯密斯先生上华盛顿》、《约翰·多伊》和《风云人物》中,这些势力则完全成了年轻人的敌对方,并且年轻人越来越难以与这些势力做斗争。
他们或者依靠敌方势力中某人的突然悔悟,或者干脆接受神迹的帮助(一位天使降临)。
于是神话破裂,不管是西部神话还是弗兰克·卡普拉的现代神话,破裂的原因源于文明本身反对自己的力量。
这种反文化的高潮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新好莱坞,一种标榜弑父的反传统道德和价值观。
反文化本身不会形成新的秩序,反文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自我调节,所以在70年代末期,新好莱坞就开始向老好莱坞回归,并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对神话进行建构。
这种新的神话是建立在对未来和科幻的想象基础上的,西部英雄进入城市之后就成了都市的超级英雄。
只是超级英雄现在既不必离开也不必死去,他们戴上面罩就成为超脱于文明和法律秩序之外的超级英雄,脱下面罩则回归社区和文明的秩序。
总的来说,从超人到蝙蝠侠再到蜘蛛侠,一个核心的、反复强调的主题其实依然是西部片里的那个主题,即维护这个文明却又无法真正融入这个文明。
英雄超脱于法律之上的时候只能是戴着面罩的时候,从而避免了早期西部英雄滥用私刑的那种尴尬,当摘下面罩,就相当于离开了这个社区。
于是,人们一方面可以安然享受超法律的英雄的保护,从而发泄了对现有文明秩序的不满;另一方面,又不用担心一个超秩序的人随时生活在你的身边,让你知道秩序依然是存在的。
蜘蛛侠系列是最能集中体现这种西部情结的电影,在蜘蛛侠1的最后,彼得黯然拒绝MJ的告白,然后掉头离去。
那一段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所有西部英雄对小镇文明生活的拒绝。
而在蜘蛛侠2里面,这种文明与英雄的矛盾则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叙事张力,彼得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放弃文明社区的生活,要么放弃英雄的身份。
蜘蛛侠系列中报社老板的角色是最有趣味性的一个人物,他集中体现了现代都市文明精英分子的价值观,在他看来,蜘蛛侠这个藐视法律规范动用私刑的人必定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报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提醒民众警惕一切超越文明秩序之上的人。
因为这些人必然会滥用自己的力量。
早在蜘蛛侠1里绿魔就告诉蜘蛛侠,民众会憎恨英雄。
其实不是憎恨,而是恐惧,恐惧中有带着期盼。
那是文明内部的自反力量,对这个秩序的反感盼望着一个超秩序的英雄出现,而对这个秩序的眷恋又希望这个超级英雄在解决完文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后马上消失。
这个矛盾在蜘蛛侠2里深深折磨着彼得,最后导演很恶俗地让男主角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了,既能继续当英雄同时还抱得美人归,完美地扮演了双重身份。
民众对超级英雄那种打骨子里的恐惧在蜘蛛侠3中彻底表现了出来。
3的主题其实就像是应验报社老板的预言,一个长期超越在文明秩序之上的人一定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支配,从而违背自己的初衷。
蜘蛛侠的原罪在1里面其实就奠下了,他对那个杀死他叔叔的凶手见死不救,他其实完全有能力救下那个人,但他坐视那个人摔死。
这其实已经等同于滥用私刑了,而不得滥用私刑是现代英雄不同于西部英雄的基本要求。
随之在3里面蜘蛛侠在复仇心和虚荣心的膨胀下完全滑向一个危险的边缘,虽然电影中是通过一只外星怪物促发的,但问题的根子在外星怪物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这让人联想到尼采的超人理论。
尼采心目中的超人应该是真正超秩序和超道德的,而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不管是西部英雄还是现代超能力者,他们都是最严格的道德自律者。
他们超越文明的力量仅仅是用来守护这个文明,任何放纵自己欲望的行为都会受到文明的排斥。
蝙蝠侠在这群超级英雄中是最严于自律的人,在《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中,蝙蝠侠严格贯彻不使用私刑的原则,而且禁止自己使用枪械。
事实上小丑和双面人都是蝙蝠侠性格中的阴暗面,但他的严于自律努力地避免自己滑向反秩序的深渊。
即使如此,在各类超级英雄的漫画和电影中,一个常常被述说的主题就是超级英雄的黑暗化,超人邪恶过,蜘蛛侠邪恶过,蝙蝠侠也邪恶过。
任何超越文明的人都是值得警惕和防备的。
与之相应,超级英雄得到文明内部社区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则是文明向超级英雄的一种示好。
这在蜘蛛侠的前两部也得到反复表现。
1中蜘蛛侠救小孩和女友时,是桥上的群众与蜘蛛侠一起对抗绿魔。
而在2的地铁一段则把这种煽情推向高潮,地铁上的人们高举着蜘蛛侠把他抬入车内,然后自发组成人墙挡在章鱼博士的面前。
相对于西部片《正午》里英雄被民众所抛弃的遭遇,让人感慨。
文明与英雄的矛盾将会是美国神话中永远被反复述说的主题,这对矛盾时而被修复,时而裂缝被放大,但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就是一个美国故事。
PS:有趣的是,在新的一系列超级英雄电影中,如《钢铁侠》、《神奇四侠》,他们的身份开始公开并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钢铁侠甚至积极主动充当大众偶像。
这是否说明超级英雄已经可以融入这个文明社区了?
文明社区已经做好准备接纳这些有着超级力量、与众不同、但甘心臣服于文明秩序的人了吗?
《X战警》也许持一种消极而悲观的态度,但《钢铁侠》和《神奇四侠》则充满自信。
伟大始于平凡,蜘蛛侠是一个最典型的屌丝逆袭的传奇,成就了超级英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精神内核。
虽然已经出了三个版本的彼得.帕克,始终觉得最初的更珍贵,还是缘起的版本最经典。
托比.马奎尔的气质也恰好符合平民英雄的设定,腼腆又痴情的人设很讨喜,与邓斯特CP感十足,幼齿时期的邓斯特非常可人,尤其是她的旗袍装及雨中贴身背心激凸的造型太惹火,学生时代的银幕女神,蜘蛛侠倒挂与之接吻的场面也是影史经典。
山姆.雷米的商业片节奏感很强,动作场面足够紧张刺激,蜘蛛侠在大厦间荡漾穿梭的场面也为后来者订立了高标准,快速俯冲、极速激荡的镜头运用赋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奇观。
也正是蜘蛛侠的爆炸性成功引发了漫威及DC层出不穷的超级英雄宇宙开发,好莱坞的二十一世纪正式进入群雄争霸的时代。
虽然没到影院看过任何一部电影,但是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蜘蛛侠的系列电影那是我们还是初中生,我们崇拜超级英雄对于眼花缭乱的画面,我只能羡慕。
去掉剧情不说,我在乎的更更是帕克对玛丽的感情吧如果你没有暗恋过一个人,你是体会不到只能远远关注这自己喜欢的人却又假装做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是多么的难受。
这种难受,只能在黑夜里找个地方宣泄一下我觉得这个系列的感情比超凡蜘蛛侠的感情细腻多了,在我看来新的超凡蜘蛛侠里面的感情就笑现在人们的快餐式爱情。
或者称为方便面吧我们现实的感情很多人就是这样,突然在一起了,然后突然又分开了谁知道呢?
爱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本来就是快餐?
我都不知道在新蜘蛛侠里感情的产生在哪里而这蜘蛛侠123里,我却能看到帕克那深邃的眼神里对玛丽的爱。
而不是整个只想和她上床的欲望喜欢这个也许是因为心理上有太多共鸣了吧,喜欢一个人,却爱的那么深沉。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漫威超级英雄的电影非常好看,女主很漂亮
漫画英雄中比较立体的一个,不过还是漫画英雄
悲伤的时候看什么都觉得好悲伤。
美国人喜欢看的漫画而已
看完最新的蜘蛛侠特意前来评分,没对比就没有伤害啊!第一部三集永远都是最经典的,托比在我眼里才是真的蜘蛛侠。
美国人SB不够,中国人还跟着SB
对于一部由漫画改编而成的大制作超级英雄片来说,没有忽视掉对人物与故事情节在小细节方面的把控,这一点着实令观众们耳目一新。
我永远记得可怜的老爷爷就那么走了 难道一定要一些牺牲才能唤起英雄的觉醒吗?
真的不能说吗?还是怕说了就会失去?
蜘蛛侠没有过份宣扬英雄主义,更注重个人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正面能量。
再次重温,不好评价,剧本包含了之后超级英雄电影必备内容的原型,并不愠不火的执行了,只是后来者玩得更有趣,制作相对后两集粗糙稚嫩许多,换句话说山姆·雷米的B级片气质还在,但受制于题材限制,过滤掉了大多邪气,只剩下傻气,运镜上的才华也没完全发挥,甚至不如他90年代的变形黑侠
奥特曼级别的儿童电影,腹黑的我发现最后决战很三俗:上映版翻译充满了大善人、父亲等给力词语,结尾蜘蛛侠将最终被善的绿妖扒光放回床上之前,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是1,遂于片尾拒绝了暗恋已久的邻家小骚货的表白——嗯,就这样吧。
蠢到暴的蜘蛛侠,丑到死的女主角,烂到透的情节。直接可以跳过续集了
漫威的故事明显比DC有趣的多啊,草根明星什么的明显比孤僻的高帅富更亲民~绿魔什么一直以来就是猥琐大叔好么,感觉一直再向四百大妈求爱,被拒绝就狂暴,自尊心是有多脆弱……总之很经典是不用说的,就像吐槽下基向的设定。
我需要被猴子咬一口,然后变成孙悟空!!
很工整的商业作,剧本四平八稳,飞檐走壁的动作和倒吊Kiss镜头也成过风靡一时的热点,更别说被各种抄袭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了,在打温情牌的英雄类型片里算较有深度。但真不能用现在的角度去评价,特效片吃亏在容易过时,隔了12年再复习感觉这CG跟玩儿似的,倒是几个任意镜头的zoom-in做得不错。
二十年后看还是很值得打四星的。虽然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但最接地气的蜘蛛侠和对MJ的一片痴心,以及他和uncle auntie之间的亲情,让这部电影不同于如今这些太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纯超级英雄片,有人情味、甚至会让人有共鸣。只是里面的反派有点太单一面了—就只知道杀杀杀,除了长得丑也没有任何其他技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爱让人有软肋和铠甲”这两句话全球通用呢!
我不知道次次次地喷丝有什么好的
这部电影最难得的就是能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拍得让人惊喜满满。托比既演的出傻萌软弟的单纯,又具备超级英雄诱人的身体质感,平凡沉静而又蕴含力量。无需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可动摇地成为了我心中最完美的蜘蛛侠。
老套路看得我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