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在《给年轻人的信》中有一句话很适合概括这部电影:“性是很艰难的”中国有张竞生,美国有金赛,两人同冒大不敬之罪名去研究性学,揭开无数人好奇、惶恐、渴望的深潭,对这深潭的无知往往会化成这一句最简单的疑问:“我是否正常?
”电影在情绪累加上步步为营,让我在观片时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黄金三角,影片四分之三处被戳中泪点到达情感高潮和宣泄,剧作的核也是耐人寻味的:性无知带来的伤害、性与道德的关系、性与爱情的关系。
性是艰难的,因为它让人困惑,我们身体渴望的与我们成为的,往往会格格不入。
这让我们怀疑自己。
在性的场景里,两个人脱下衣服,只有真实的肉体的接触和身体最深处的渴望。
脱下了衣服也就脱下了身份,也许性才是能认清自己真正渴求的唯一出路,在剥离了我们为融入社会而穿上的所有装饰之后,我们赤诚相对,短暂的空白将我们的欲望无限放大,那是最纯粹的欲望,前提是与自尊或虚荣无关,此刻快乐与否,你可以欺骗对方,却欺骗不了自己,但无论快乐与否,当你明白你终究要回到那个需要认同和掩饰的人群中时,你都极有可能在这种穿梭转换的过程中,被性深深地割伤。
如同爱与恨、自尊与虚荣一样,保护与阉割也可能是同一个词。
所以性与道德总是格格不入的,快乐与冒险总是紧紧相连的。
我们披挂上各种角色,以发型、妆容、手里的包包、车、房子、工作、爱好给自己插上各类标签。
我们把自己归入这一类、并为那一族,寻找自己的群体、门户。
在我们因融入群体而感到安全、不再寂寞的时候,性总是像一把尖锐的刀子,冷不防地刺破你苦苦经营的一切,它让你快乐、或让你痛苦、更多的是让你不安。
因为它以一个真实的声音说着你害怕听到的话,你害怕失去你在群体中所获得的一切的质量。
性 是很艰难的。
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影片本身比较简单,但引发的思想和认识非常复杂。
道德规范和生理个性本能,社会学与生物学,个体差异和总体统一这些矛盾总是激烈冲突着的。
附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为什么有些奶牛频繁性交,而其它的只是站在那里?
为什么有些人一个星期需要30次高潮,有些人却几乎不需要?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
他们发现简单忽略人类体质的基本差异来得更为容易。
他们如此渴望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以致于他们要背叛自己的本性。
如果让人愉快和强烈渴望的事被禁止,那就会让人困扰和着魔。
想想吧。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祖母会自慰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无礼而且冒犯,但它的的确确就是事实我们会作何感想?
金赛的性学研究和其揭示的人类本性,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人类的我们。
这部传记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于一位科学家毕生事业的艺术性再现,它触及了人性未被认知的部分。
人类在彻底清晰地认知自我以前,利用生物进化最高等的器官——人类大脑创作了各种神话传说、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意识形态来规范并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包括性行为。
于是我们从宗教得知,过度的性愉悦是罪恶的,从法律得知,婚内性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性恋是违法的。
这些意识形态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人类,并赋予某些性行为以合法合理性,另一些性行为则被贴上违法和不道德的标签,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金赛的性学研究强调对一首资料的大量的,直接的占有。
通俗说就是直面人类性行为的多种可能,而且越多越有说服力。
出乎意料的是,金赛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自己性行为和性心理的保守认知,也冲击了延续千年的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那么,冲突就此产生。
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是否会根据金赛的研究做重新调整和修改呢?
曾经规范人类性行为的法律和宗教等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而做出的呢?
其实,人类比自己想象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少。
Why are some cows highly sexed while others just stand there?Why do some men need 30 orgasms a week and others almost none?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The problem is, most people want to be the same.They find it easier to simply ignore this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They're so eager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hat they'll betray their own nature to get there.If something pleasurable and strongly desired is prohibited it becomes an obsession.Think about this.
其实也不是特别好的片子,水平上只能算得上一般的传记片(当然我不是很喜欢传记片这个类别可能会有bias),但最后那段还是把我感动哭了。
一流卡司,主角演绎一流,几个key events上情绪调动一流。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了,中规中矩。
看完之后感觉这部电影里面的金赛也只是个平凡的为科研事业秃头甚至献身的普通人罢了,这个视角是我们从专著中很难得到的。
但是这部电影会更加着重于这一点,比如童年家庭的不睦,自己身体的疾病,这些阴影一直缠绕在他的人生中。
影片中段他最执著于研究时感觉不免激进地过了头,不知是历史人物如此还是影片艺术加工/制作团队对人物理解如此。
与父亲的和解在电影中似乎只是踏出了第一步——虽然不可否认是最meaningful的一步。
但一切都还没有解决,经历社会和权势的打击,男女主再没有那种us against the world的激昂,只有side by side的和解和剖白,将最珍贵的情感留给对方。
看到一半我突然想吐槽他原本收集的瘦蜂这个研究到底还做不做了……(之后有空会补上相关书籍的)必须说一句,b站弹幕不可理喻,再怎么说这只是个例,为什么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指摘摘,这种生活成功或失败与否由他自己负责。
何况一切都已经过去,不要以今人的心态度古人的做法,也最好少开地图炮和黄腔,这样你和电影里的愚蒙大众有何区别。
补充一句,很多人都不能把电影人物的形象与实际形象分开(同理不能把电影故事和实际历史分开),这是件挺悲哀的事。
观罢Kinsey这部影片,又一个划线问题在我的心头成形:学术与道德的分界,及作为其核心表现的学术研究与道德担当的分界,又应该划在哪里?
从本片营造的氛围出发,最初,童年金赛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萌生浓厚兴趣,促使他少年时违抗父命,坚持己见,进入大学学习生物学。
而作为家庭成长背景,他的父亲,一位保守的卫理会信徒,秉持顽固教条的旧道德,痛斥现代文明使人在情爱关系上的不断堕落,在他心中播下了对性最早的认知。
完成学业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赛一直研究一种一般人根本没兴趣,连听都没听过的瘿蜂。
使他转而关注与研究性,一方面出于亲身经历,他与夫人的新婚生活遇到障碍,而在那个年代,这种问题还相当敏感,被视作禁忌,另一方面,则是当他注意到遇到类似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而人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还有歪曲,不理会生理的客观事实,仍着重于从宗教训示来指导和处置现实问题。
金赛那专注严谨的学者作风爆发了,一旦开始一项工作,他便以超乎常人的精气神投入到研究中去。
因为这回所研究的不再是瘿蜂,而是活生生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类性行为,他那有板有眼的学术腔调在下里巴人的场所搭讪时未免太过滑稽。
然而,总有陌生人愿意配合,愿意把自己的创痛讲述,愿意让其他人不用再受他们受过的痛苦。
当时的性学研究尚处于一片荒蛮待垦,而这一领域一贯是深受道德制约的,谈论或研究,即使只是对客观现实的陈述,都被视为可耻下流,最好遮遮掩掩。
金赛不仅身体力行用学术撕去委婉的遮羞布,而且发动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事实证据以弄清真实情况。
当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学术的热忱与执著中越走越远时,他并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他与家人、同事、赞助人,周围世界的微妙龃龉发生了。
当一名学者从事学术日久,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生活日久一般,会培养出强大的学科无意识,同时也无意识地掌握了实质非常丰富复杂的常人方法。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时的家常谈话,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发生在1940年代,实在多么惊世骇俗。
当他的儿子布鲁斯听不下去父亲理直气壮而正常人都应该分清场合的关于性事之高谈阔论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世代更替,此情此景与当年金赛和父亲的争执异曲同工——老一辈都坚信自己是对的。
秉承对学术的忠诚,对自己理论的忠诚,金赛逾越了道德底线,与助手发生了同性关系。
这无疑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金赛夫妇是学术上的同路人,多少年在学术探索中风雨同舟,而金赛遵从自己性向的坦诚在学术逻辑上说得通,在伦理和感情标尺下,确实是严重的出轨行为,即便在夫人面前,也不适合用道理辩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学术精神与道德操守之间划线呢?
金赛如出于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合格的丈夫的考量,最好在某些事情上聪明地言行不一;然而说一套做一套,实在有悖于他那种人的治学精神。
也许在真正以学术为业的人眼里,前者才是统摄一切的法则,两者根本不存在划清界线的必要。
在很长的年代中,科学被认为能破除蒙昧,对人类生存有益。
金赛通过统计事实,的确破除了许多蒙昧大众的迷信,但同时也抖出不少令人咋舌的异端邪说。
当访谈接触到乱伦、恋童、虐待等情况时,坐下来仍旧保持学术的冷静,甚或以学术逻辑判定这些现实,肯定某些有违人伦之事,按照学术常规不泄露任何私人信息,不去举报某些人,未免令人矛盾。
学者理应比普通大众身具更高的道德关怀,但突破某些界线,却使学者滑向败坏道德的领衔位置。
当然,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不断变幻,伦理道德自身也变动不居,千言万语也难以厘清。
社会科学不同于我们可以借之以类比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或是健康营养学,这是一门研究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学科,研究者自身也构成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且不论此反身性在具体情况中的巨细如何。
其他的专业和学科当然也有职业道德,但不像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千丝万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一门学问。
学术追求与现世生活应当处在怎样一种关系之中才是好的,也许只有实践,无法评判,总之值得思索。
在《性医学》课本的绪论中第一次了解到金赛,进而找了电影来看。
书上说他在1948年和1953年分别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本书被誉为现代性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国家通奸被当做犯罪,同性恋会受到惩罚,不仅如此,还禁止传播避孕信息,禁止开设夜总会等等,金赛的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且影响深远。
看电影时有两条弹幕让我印象深刻。
一条是不知是为了“研究数据”还是其他,金赛的一个助手和另一位助手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弹幕说“只关注人类的生物特性,忽略了社会属性”,另一条是结尾金赛在树林中向妻子表白,弹幕说“婚姻和社会道德准则就像树的根,束缚了性的自由,但也因此让人和社会更加生机蓬勃”。
在长达大半生的研究中,金赛一直在强调理性不参杂情感,所以他在和助手尝试过之后也能毫无波澜的告诉妻子,在发生了助手的事情后也有不解和无奈。
我发现很多做出空前贡献的科学家都有点不疯魔不成活的意思,可能正是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成就影响深远的同时也因为没有“前车之鉴”更容易犯“激进”错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金赛一样理性,真正的性又岂能和爱完全分离,就像助手所说,sex,no,fucking。
金赛的研究成果无疑是贡献巨大的,学术贡献之外(美国金赛性学研究所扔保存着他和同事们最早的调查研究资料)他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让一些人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特殊并不是有病并不是罪不可赦,但思想解放的同时,道德准则更应被牢记,因为除了性或者说fucking之外,还有爱,婚姻,责任。
这些都要复杂的多。
【关于影片】 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Gail Mutrux)一直希望将金赛的一生搬上大银幕,他找到了比尔•康顿来执掌本片。
康顿说:“虽然金赛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但他改变了美国人的性思维。
他花20年时间收集了100多万只五倍子蜂,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
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第一次提出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只有‘普通’和‘罕见’才更加贴切。
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激进的。
” 康顿对金赛越是了解,就越意识到金赛对性的探索还存在着极端的个人因素。
“拍摄传记片通常都要面对一种潜在的缺陷,那就是情节遮盖了主题,”康顿说,“对个人奋斗和危机的强调往往会削弱人物的吸引力。
我之所以被金赛吸引,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康顿曾经编导过1998年的《神与魔鬼》,他认为生活与工作中的金赛与《神与魔鬼》中的詹姆斯•威尔是一样的。
在有生之年,金赛极具争议,即便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依然存在。
康顿决定用金赛式的态度来讲述故事:完全的坦诚、求知和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向。
“我发现这部影片就像是性观念的试金石,”康顿说,“金赛是个很复杂的人,我认为呈现出他的全部很重要,以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 康顿用6个月时间潜心研究口述访谈、金赛自己的作品、现代的相关材料和四本传记,其中包括乔纳森•盖索尼•哈迪(Jonathan Gathorne Hardy)所著的《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A Life of Alfred C.Kinsey》。
据康顿说,金赛生平的官方版本缺乏趣味,而在哈迪完成的传记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得以披露。
康顿还前往位于印第安纳的金赛学会,采访了很多熟悉金赛和与他共事过的人,其中有位叫克拉伦斯•特里普(Clarence Tripp)的学者,在《男性性行为》出版后为金赛工作,成为金赛研究报告的两位主要摄影师之一。
他是金赛的得力助手,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从他的口中,康顿得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影片中金赛的科研伙伴克莱德•马丁(Clyde Martin)和保罗•吉哈德(Paul Gebhard)至今依然健在,其中80多岁的吉哈德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锋芒,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
康顿向老人询问了很多敏感问题,如在研究小组成员中开展的开放性行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他的相关细节。
虽然金赛的妻子克拉拉在1982年便去世了,但康顿有幸拜访了她的两个孙女。
康顿回忆说:“她们和克拉拉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她们我得到了重要信息,克拉拉就活在她们讲述的故事中。
” 当康顿开始着手剧本时,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全都结合到一起。
最重要的是,康顿决定一改以往传记片多愁善感的惯例,转而打造更有活力的情节。
金赛曾经将揭示人们过去的性访谈形容为“棱镜”,康顿也力图以棱镜的方式打造本片,来反映出一个男人的方方面面和人类社会性态度的转变。
“对我来说,金赛最非凡的才能在于他能让访谈对象敞开心扉,讲述出生活中最隐私的一面,”康顿说,“所以我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金赛的访谈技巧袒露他自己的人生。
” 当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看到康顿完成的剧本初稿时,非常惊讶他能将如此复杂的人生化作紧凑而有趣的故事。
穆特鲁克斯曾经参与《幕后谎言》和《忠奸人》的拍摄,所以深知将真实生活改编成电影的独特方法。
她说:“比尔的剧本用毫无偏见的方法来呈现一个深切影响美国文化的人,我很喜欢这样。
剧本的罕见和珍贵之处在于对金赛和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评判,而只是呈现他的生活以及他周遭发生的事情,去让观众逐渐认识金赛和他对世界的影响。
”
麦克,我跟你说过肯尼亚的马比尔区的事吗?
他们是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
他们相信树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在哀叹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永远把他们锁在同一个地方,可是我从没看到过一棵不满足的树。
看这棵树,它的根紧紧地抓着大地,我相信它真的很爱大地。
最后金赛在探讨爱的话题后,对自己一生的爱人如是说。
任何先锋级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的,金赛怕是其中相当幸运的一位了。
金赛对梦想追求的决心,热情,有原始的性格驱动,还有那种可以建立先驱意识的领袖般成就感吧。
当然不可忽略的还有少年时期的家庭矛盾,和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并固步相随的情感伴侣。
其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是一个采访对象提供了记载他所有经历的本子,告知Prok他有从软到硬到射只经过10秒的能力,告知他跟9412个人有过x经历,其中605个是未成年男性而231个是未成年女性。
助手听了面色大变,但依旧保持了风度快速退场了。
采访人说「我以为你把他们训练的已经可以保持中立了。
」Prok说「这非易事。
」另一个是一位女性叙述她遇到心爱对象但同时是位女性,她压抑了破土萌芽的爱情,说服自己这是不正常的,开始了酗酒,家庭分崩离析。
这应是个悲剧,但她感谢了Prok。
因为他的书让她知道她不是仅仅一个特例。
每个人都应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
但爱情是有桎梏的。
这个体系规定了我们可以爱谁,什么性别可以跟什么性别结婚,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
一开始去找Prok咨询婚姻问题的男女,都在问一个问题:「我是正常的吗?
」殊不知,哪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之分,在科学体系里,只有多和少之分罢了。
「性权利」即为「政治权利」和「自由意识」,是对官方「权威」和单一性的反抗,「谈性色变」其实也是一种暴政。
美国性解放的精神导师
金赛教授的著作提及并不多,但他本人(连同周围一群人)的生活经历真是太精彩了以致我数度怀疑这真的是传记片吗?!其实电影可以更好地描绘一下科学研究和生活感情的冲突,不过看到亵渎叔的PS叔如此令人瞠目的大胆出演!我还能有啥要求呢!
里面的几个笑话意外的不错。B站剪了好多戏。我是看了书才来看电影,没想到吃到了一些瓜。
7/10,一流的传记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Kinsey也算是伟人了。
╮(╯_╰)╭ 超前的想法总会遭到非议
除非你不想研究人,否则这事离不开感情这一不可控因素。
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是否能有一部片子把重点放在《报告》本身,其实应该会很有意思,虽然片里教授认为这是can't think of anything more pointless..XDD
以为是性启蒙,但结果是包裹着性教学外衣的洗脑片, 让人不要婚前性行为,让人赶紧结婚,不结婚就不能性行为,严重误导婚前性行为是必要的,婚前不试,婚后再试发现不和谐再离婚代价就太大了
Complicated and controversial problem.
纪录片。这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小孩,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说
冥冥中有种力量让我看完字幕〜
其实是为了最后那句话=。=
如此不凡的教授,背后必须有一个Mc那样的妻子。
我怎么有点不相信那,1920年的美国人会以为口交可以引起怀孕。不过片子拍的真好呀,我们要忠于肉体,改变观念,忠于自己,改变世界
可以更深刻。
kinsey,就电影来说,为神马传记片总是拍得平庸乏力,缺乏想象。就金塞来说,虽非道德教条主义,但却是一个科学教条主义者
其中對人類性行為的探討 值得一看...不過作為電影 總覺得沒有搔到癢處...
看完性爱大师来追这个 缩减版 简单概要不错
关于【性】,你之所以对它讳莫如深,要么是你不够了解它,要么是你不够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