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不是腐女。
对于男男BL的场面,我一般是看不下去,多半不得不看的時候也是眼睛转向别处。
没有歧视,只不过隐约觉得他们也许会疼。
从汤姆汉克斯到李安到潘,特别是8号法案通过之后,这样的得奖显得特别有意义。
对于倒退的如此的保守派,即便是活到现在,Milk断然也是会老泪纵横。
不是,估计是轮到他拿枪杀人了。
Sean把Milk的风情万种表现出来了,当然神似也得形似。
不过,总是觉得他稍欠意味,不知是那种风韵,还是因为对他的印象已经定型,又抑或是无形中把Milk想象的太过伟岸(众人已经连他是同性恋中的马丁路德金都提出来了,唉,有必要么)。
我就是commie, homo-loving sons-of-guns,非常庆幸自己在性观念和爱情观成熟的时候成长在重庆。
和美国南部相比,中国南方要开放太多。
老师肆无忌惮的在课堂上告诉大家哪些是GAY BAR,然后鼓吹你去了解一下。
而走过希尔顿天桥时候遇上的一对对忧郁的眼睛,更忧郁的是,那些眼睛是不看我的,哈哈这幽怨不是因为什么物竞天择的落败,而是,这些弯弯中确实太多才华了!
因为过多的邻苯二甲酸盐,导致现在雄性激素的发育受到影响,这也可能和现在很多直男也出现阴柔的表征相关吧,不过,这又何妨?
想想Milk,又想想那一众可人儿,觉得世界也未尝不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虽然没有走过卡斯特罗街,但是听迈克细说那风起云涌的年代,也相信夏菲米克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振聋发聩。
自古有少爷和书童之恋,也有雅典学园的师生爱慕,到了现代却徒然更多桎梏,觉得悲凉。
仔细想想,女孩是真的喜欢受的,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为什么呢?
这种喜欢不同于喜欢直男的感情,又超越了朋友的无私,其实很微妙。
他们可以和我们一鼻子出气的呛声老女人的暴殄天物,可以一起看张爱玲小说的丝丝入扣,或者对着摄影机说“红楼大噩梦”。
哈哈哈哈哈哈有时看他们无所畏惧的表现出的尖酸刻薄,觉得释放了自己,也更加珍惜他们。
他们能打破别人眼光的牢笼,不必装成男人的正人君子和道貌岸然,然后也不需要具备女人的贤良淑德和故作矜持,是不是很快意人生呢?
至于Milk高呼的出柜,可能因为影片拍得太具煽动性,我也转变了想法。
原来我认为同性恋婚姻立法是不太需要的,出柜也不是很必须的,因为你看待这段感情犹如婚姻,那就不需要那张纸给你画押,何况在中国立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效力。
但正如Milk他们秉承的理念,没有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出柜,那就需要一纸法文来昭告天下,你,不能歧视我,不能阻挠我!
究竟有多少人因此而结了婚,倒是次要。
所以立法意图不以法的最终适用效率来判定是正确的。
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和认识的所有GAY和LES中,出柜的绝对比不出柜的过的幸福的多。
很多时候,牢笼的坚固程度和打破它的决心成反比。
不过,不管出不出,自我认可是绝对重要的。
不管是因为基因搭错线,还是妈妈接触了太多邻苯二甲酸盐,或者从小在女人堆里长,都无所谓。
想违心的时候,想想Milk吧。
毕竟,人无法取悦所有人,至少要让自己开心。
还好男人多数还是以貌取人的,还是下半身思考的,不然,女人啊,你们是敌不过这些可人儿了。
PS:呃,林奕华、迈克、张国荣、蔡康永、亲爱的Fry大叔、阿苏(啊,不是不是,哈哈哈)、欧阳叔叔(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咧?
),差不多是我倾慕的人里的80%了。。。。。。。。
还是很难 对 homosexuality 有任何评价 但是 MILK 无疑是勇敢的 最喜欢 Scott 帅爆了
我可能比较害羞,可能内向,可能幽默大方,可能沉默寡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可能会怀疑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会一眼看穿某人的心思,可能我可能知悉万物的轨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是gay么?
我不清楚。
我知道的是,或许,我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会异于“常人”,我会拥有别人没有的特质,我或许会唱不一样的旋律,或许会舞不同的舞蹈,或许因为我是gay。
可这又怎样。
我是gay,我或许试图隐藏过这一点,也或许在某个时刻急切地想与人分享我的生活,我说不定会想大声地冲着街道嚷嚷,我是个gay,我是同性恋,我爱我身边的男人。
我说不定会质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已久的美它究竟是不是美,我或许会自问那些异性的爱究竟算不算爱,我也有可能会觉得我究竟是不是个应该存在的人,我与身边所有的“正常人”差别何处,我与这世界运转的规则有何不符。
可是,我既然认定了我是个gay,我就要好好做一个同性恋者。
这不是职业不是称号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克力棒,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生存下去的依靠。
说不定那些草地应该是蓝色的,说不定这片天空是紫色的,说不定花朵儿应该散发着朱古力的味道,说不定所有的姑娘其实应该是短头发。
若我为gay,我则要走一遭自己的生活,我有理由也有准备去无视那些他人奇异的目光,我也有理由因为不被承认而感到愤怒。
我有激情我有信仰我有我自己应该享有的自尊。
其实我想说的是,若我为gay,我应该和所有的异性恋一样,拥有我独有的生活,即使你们没有,我也要有。
Milk看了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review,原因在于,其实我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
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在5部最佳电影提名片里面,它算是没有什么特色的。
在叙事上,不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个奇幻的“年龄逆行”的套子(虽然我觉得这个套子很失败),也不像《贫民窟百万富翁》那样,用“百万富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来串连起一个印度底层少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生活悲喜剧。
Milk算是一部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技巧展开的传记片,甚至,电影一开始,就给了热爱悬念的观众当头一棒,在片名出来之前,基本上就把整个电影浓缩进去了:用2分钟了解当年同性恋与社会的种种冲突,用1分钟认识Harvey Milk本人,听他预录自己的遗言,看他政治活动的片断,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主角的结局,他死了。
(好像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佢係gay嘅,佢搞政治,最后,佢死咗……)然后,我们跟着这个男人走下地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不,后半生。
他剧中的生命,从39岁开始。
而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顺序展开的,依次叙述生涯中几次大的政治事件,开店,成为同性恋社区中心,参政,参选失败,参选成功,成功反击6号提案,被杀。
其中加入两段爱情, 穿插遗言的片断。
非常朴实的技巧。
论画面,这里完全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种精致得有点梦幻的画面,也没有贫民窟百万富翁那种很富有动感的流畅风格的画面,Milk的画面非常纪录片风格,运用了不少历史真实的镜头,电影的画面也保留了那种70年代的感觉。
拿它跟Frost/Nixon比较,倒是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但是Frost/Nixon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艺术片而不是政治片,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细细分析、玩赏。
而Milk中当然也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过更多是用来煽情的(好吧,煽情在这里不能算贬义),比如说,Milk被枪杀的前一天晚上看了歌剧《托斯卡》,心有所感,半夜打电话给Scott,俩人互诉衷情,而转眼之间,Milk在办公室被枪杀,透过玻璃,叠印出对面的《托斯卡》海报,然后闪回到与Scott初遇那个晚上,关于50岁的那个戏言,仿佛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
(说到玻璃,很有意思的倒是Milk和Frost/Nixon都很喜欢利用玻璃,Milk有不少镜头是透过玻璃拍过去的,而Frost/Nixon中,无论是Frost还是Nixon,俩人都常常透过玻璃观察对方。
)从演员的角度比较这两部电影也很有意思,迈克以“活见鬼”来评论两片主角, 这位声称曾经客串演出过Milk 结尾那场当年悼念被枪杀的市长与议员的烛光游行的现场目击者说道:“辛潘的演繹令我這種現場目擊者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太接近「活見鬼」,氣質表情以至舉手投足都幾可亂真。
電視新聞片段,昏花的淚眼乾脆真假不分,不知道吉斯雲遜開倉剪輯了歷史紀錄,還是潘先生發功做了乩童。
”而评论Frank Langella 则谓:“這與朗基拿的寫意取向南轅北轍,見他一出鏡我也禁不住嘀咕活見鬼,怪導演找來完全不像的人扮家喻戶曉的尼克遜,加上對手由頭到腳不離不棄東尼貝爾而缺乏大衞科士特韻味,很難不打定輸數。
但越看越敬佩,覺得老戲骨神乎其技,超越軀體的限制直搗人物靈魂,演活了殃國禍民的奸狡大話精。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两片的不同取向,那些拿Frost/Nixon当政治片看的,其实看走眼了。
倒是Milk,还原一段 同性恋争取权利的历史,还原Harvey Milk作为政治运动家的生涯。
从这个意义上说,Milk 才更像一部政治片。
同是涉及到同性爱情,Milk中的爱情跟当年大名鼎鼎的断背山真是大相径庭, 果然李安很东方,Jack与Ennis,放羊再放羊之后,依然是欲语还休,哪里比得上Milk与Scott,地铁站中一轮挑逗之后,马上肉帛相见,水乳交融,乃至付上一生的情感纠葛。
再看另一位“Mrs Milk”,连人家名字都还没叫上,就口口声声“我爱你”,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看得我这个东方保守派瞠目结舌,慨叹这个世界真危险……(还是“贵圈真乱”?
)小跑题一下,是不是非传统浪漫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都那么急色,像The Reader里面,35岁女电车售票员与15岁少年的爱欲交缠同样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仅仅是上门道谢,也会有即刻演变成干柴烈火的危险啊……相反地,我们可怜的Wall·E想拉个小手都那么困难……哎呀,跑得太远了,赶快回来,不仅感情发展速度不能同日而语,连“斗争”策略都那么地截然相反,我过去说过,李安最东方之处,是他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个故事的方式——“两个男子,也可以和一男一女一样,爱得感天动地,天长地久”,把同性恋融入到异性恋的“正常”感情生活里。
但是Harvey Milk不一样,面对歧视性的法案,其他人的策略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反对,而Milk却不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法案分明针对的、伤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于是他号召同性恋者出柜,公开与对手辩论,甚至耍小手腕,让助手发动游行,然后自己在暴乱边缘出面调停。
东西方的差异,或许在于此,不知哪种方式更好,不过后者显然更爽,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孩子一样的Cleve Jones,在游行队伍里面上窜下跳,喊着口号Civil right or Civil War,Gay right Now,让我这种潜在破坏分子很是激动了一回。
而反6号提案成功之后,Milk接到的那个电话,又很让人意外与感动。
Harvey Milk其实远非完人,强求别人出柜其实让我有点不舒服,而小耍政治手腕,与Dan White的讨价还价,也有点政客味道,但是,他给了很多人一个希望,也许很多人就像那个坐轮椅的小男孩那样,因而改变了一生,所以在他死后,才那么多人走上街头,点起蜡烛。
他的演讲,他的遗言,其实都不过讲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平等,勇气,希望,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珍贵。
PS:奥斯卡猜想:最佳电影大概是没戏了,这个题材有点争议,而且对手也确实很强。
除了“本杰明巴顿”,谁拿我都没意见……最佳男主:Sean Penn跟Frank Langella谁拿我都没意见,但是,不要是Mickey Rourke吧……虽然Wrestler我没看。
小绿魔James Franco 演Scott Smith我硬是没认出来,完全两个人的样子,他的Scott Smith演得很好,很喜欢他跟Milk在一起的段落:发脾气的,温馨的,隐忍的,都很细腻。
为什么没有提名男配呢……反倒是那个神经兮兮的Dan White被提名了。
好吧,我同意不管谁提名都是陪跑的……其实这个戏很多配角都演得很好,应该提个集体表演奖……PPS: 忘记说了,配乐用了好多《托斯卡》选段,Scott Smith在Milk再度参选的时候忍无可忍,收拾包袱离开,配的是《星光灿烂》,好有感觉。
后来去找OST,竟然发现配乐的是Danny Elfman,不过Ost听起来倒是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一些段落确实很Danny Elfman就是了。
PPPS:啊,终于拿了最佳原创剧本。
最大惊喜是Sean Penn拿了最佳男主角,Great!
小弗告诉我,桑特的手掌上有一块淤青。
我说为何?
他说是为了释缓米尔克先生手掌上的弹伤。
我暗自细想,倘若米尔克不是同性恋,桑特是绝然不会趟这趟浑水的。
可以想见,第一次操刀鼓捣传记片的桑特,心中是怎样一番忐忑啊。
直到那一刻,我看到如潮的人流涌过卡斯特罗,蜡烛的光亮被扎成一束束希望的花火。
生命抑或宁静,抑或汹涌。
当一场盛大的葬礼被载入史册,我们的眼眸也开始融起耀眼的光芒。
孤独与狂欢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就像有人说的,当子弹穿过米尔克的头颅,我看到他的血像牛奶一样涌进我干涸的心田。
他的血,就跟他的名字一样纯洁。
1,影片开场时警察逮捕同性恋的黑白影像,使我们踏入一种独属于桑特的忧伤。
70年代的昏黄色,枪支与地板摩挲的声响,保守派的“铁骑”践踏着瘦弱的人群,电警棍若塑制阳具般恶狠狠戳弄你的脊梁。
这一段开场影像穿插了很多70年代的画面,通过那些珍贵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真相。
与此同时,“哈维·米尔克之死”没有作为悬念放置到最后才交代。
“开门见山”式地点明悲剧结局,令整部影片成为一种回忆式的对历史的重温和缅怀,同时,也使得全片至始至终笼罩在一种淡淡的伤感之中。
2,然后,米尔克的电话录音那般平静地响起:“我是哈维·米尔克,今天星期五,11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死亡日……”桑特所营造的这个冷峻的开场,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亦无悲,亦无喜,而是彰显出一种“无间道”式的“灰”。
当庞大臃肿的政治机器掩盖掉细小的忧伤,当个人的得失牵系起千万人的生的希望,他便不再是他自己了。
他即所有,所有即他。
或许,他有所收获,却也注定了丧失。
在我看来,这将是英雄们永恒的悲歌。
而那些看不惯政治片冷峻“嘴脸”的人,亦是陷在这样的误区中。
他们看到了外在的形而下的枯燥乏味,却看不到内质的形而上的思绪与情感。
有人说,“政治”介入电影是一种“不该”,它破毁了电影的艺术本质。
但事有殊异。
正如《米尔克》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其中混迹了太多的政治色彩,但却照样能汇聚一大批拥趸。
揣度一下桑特之心,或许他对于影片将造成何种响应亦暗自有所期许。
换句话说,《米尔克》其实是“老账新翻”地在捍卫着什么。
这“什么”二字间积聚的种种辛酸与痛楚,本身便凝聚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3,影片第一章节蜻蜓点水般描摹了米尔克与斯科特的爱恋。
楼梯上的那个吻,带着一种暧昧的勇气。
米尔克的细腻的微笑,穿透一种时间的裂痕,恍若年龄上的参差得以弥合,生命因爱而年轻。
西恩·潘演得真好,全然抛却了镜头外的自己。
而与此同时,也使我再一次见证了桑特把握节奏的功力。
这一段对于米尔克与斯科特爱情的记录,是美好的,亦是短暂的。
桑特用了大量的晃镜头和跳接,表现出一种生命灵动的质感。
但纵观全片而言,这一段浪漫的开场,注定将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它与之后喧闹冗长的政治集会间形成了一种残酷而鲜明的对比。
Milk is the biopic of Harvey Milk, a symbolic figure in the US gay rights movement (as the first openly gay person elected to public office in California), but who otherwise might be an unknown name to the public. The source material is decidedly intriguing, since Mr. Milk did not enter politics until he was in his 40s, and he died abruptly in office under very bizarre circumstances – he was shot by his peer, a Mr. Dan White, who also killed the mayor of San Francisco in a double homicide at City Hall.Given this richness in material, and the sheer firepower of the cast, it is arguably not surprising that Gus Van Sant has offered a fine civil rights film. (This is not to deny Mr. Van Sant of his credit – there are plenty of examples in cinema where excellent raw material was converted into nothing but waste.)Sean Penn has already received a lot of praise for his performance, so I will not go into a pointlessly lengthy discussion – suffice to say his acting is spirited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He is given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shine, with numerous public speaking scenes where he delivers powerfully inspiring speeches. Once again, he proves he is one of the most skilled and truly talented actors working today.Perhaps somewhat ironically, the film takes a very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the highly controversial topic. Milk is an easy film to follow and enjoy, as long as you can tolerate, if not accept, the basic concepts of gay rights. There are a few intimate gay scenes, but there is nothing explicit or directly offensive – I think these scenes are themselves a gauge of how tolerant the audience is on the issues being discussed (while their presence will limit the film’s appeal and box office potential). The cinematography deserves praise for creating a very “up and personal” feel, as we are literally by Milk’s side, watching him from the front row as he rallies the troops or observing him from behind as he addresses 10,000 people.This review would not be complete, of course, without a discussion of the core issues. I think Milk would serve a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of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and it presents the gay community’s case in a clear manner – they are simply looking to be allowed to live their lives in their own way, and get equal treatment from society. Of course, the film is imbalanced as in somewhat portraying the religious anti-homosexual movement in a simple derisive manner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bigots” throughout the film by Mr. Milk). Regardless, the debate is one between liberal gay activists and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It may be easy to label the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as a group of prejudiced hypocrites, but religion deserves to be well-respected (which is a hard concept for us post-80s Chinese, since we are so disconnected with our ow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heritage), and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at society requires the preserva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values and morals.On the other hand, social progress by definition means the abolishment of obsolete values, and in terms of gay right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lies in the recognition that homosexuality is not a disease to treat but a natural and permanent part (of course, major controversy here over the word “natural”) of our society. If you accept this statement, then the rights demanded by the gay community are a mere exercise in logical deduction.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is exactly here – it is a fundamental and perhaps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 in philosophy and worldview, and even if we had irrefutabl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natural” claim, the debate would only be an extension of science versus God.The debate is currently gridlocked. Milk does not further the debate, but interestingly, it does offer a simple but powerful word that could be the “cure” – “hope”. For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it is hope that has kept it alive in the face of seemingly impossible odds. For society as a whole, it will also be “hope” that eventually pushes us to resolve our issues. Hopefully.8/10http://www.dani19.com/2009/01/29/milk-2008/
感谢囧蛋同学千里迢迢的给我拷了米尔克的超清版,还给我电脑装了各种奇怪的插件,并且还试图把我的电脑上的输入法的兔斯基图标给弄掉,然后还很鄙视我的说,我电脑屏幕什么都没有....靠,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好拽的啊!
我同学才跩咧!
下A片也放在桌面上!
多大方啊!
哼!
臭屁男。
《米尔克》是西恩潘的片子,说实话,假如不是因为我觉得海报有点意思,假如不是好几个人推荐我看,假如不是囧蛋刚好有这部片子,(错,他什么片子都有...)假如不是因为我某天晚上吃完饭就睡觉,可能那部片子会和之前我电脑里面的什么《柳条公园》《热泪伤痕》或者《once》一样,大概过上十个月我可能也不会想要去看。
刚好我打开了那片子,然后刚好片头的调调是我喜欢的那种怀旧情绪,于是我就躺在我温暖的床上看米尔克。
其实像很多片子是不适合两个人看的,在我心中一直觉得,适合两个人一起看的要么是恐怖片,要么是喜剧片,不能一起笑至少可以一起惊声尖叫,不能一起哭至少可以紧抱着彼此感受一下心跳。
可是这部片子要怎么说?
好笑?
有点。
感人?
有点。
惊悚,也不是没有。
说它是纪录片?
算。
说它是情爱片,也算。
说它是同志片?
明显。
说它是励志片,好像也可以。
假如要我这个无语的人来简述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话,可能一大票电影上纲上线政治论爱好者要砸死我,可是他妈的我最讨厌那一票没事就把电影往政治上扯的人,不是和你没关系,可是每个你都扯上去未免也太无聊了吧。
而且扯了有意思你爱怎么扯就怎么扯,他妈的你又扯到***有人权没人权的事情,哎这都心知肚明的你还扯它干嘛.....好吧我还是以我正常的干巴的描述风格,来描述一下这个同志片的内容吧。
就是一个干巴巴的同性恋叫做米尔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了他人生的第四个伴侣。
这个伴侣超级帅,剧中是一个爱尔兰人,他遇见米尔克的时候和他说,你应该改变自己,你都40岁了。
于是这个40岁的商人就开始了改变之路。
哇这算不算励志!
四十岁的时候在爱情的激动下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从头开始。
他们一起搬到了纽约,在一个街道里面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貌似),但是他们开店的时候遭到了当时天主教徒的阻挠,以及社会的阻挠。
他们穿着喇叭裤留着络腮胡在街区里面张扬的接吻。
可是阻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们得到议员的支持,开始了大规模的击毙同志议题支持活动,于是gay这边惊恐了,作为一个摄影店的老板,同时也是一个gay,并且力图改变自己做一件能让自己为之自豪的事情的米尔克,决定要参加参议院选举。
因为黑人有黑人头领,华人有华人头领,天主教有天主教头领,那么gay也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人物,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应有权利。
他做了大量的努力,在这期间他遇见了一个戴着大眼镜的准备去西班牙和他的情人共度一生的小同志。
(这个人我认为长的非常的让我喜欢,但是我也没注意到底是谁演的,因为我完全没办法认清欧美明星。
)这个小同志成为他政坛生涯中的得力助手,和他演着双簧,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这个小同志去了西班牙回来之后对着米尔克大哭,他在那个阴暗的小工作间里面,拿下黑框眼镜擦了擦,说:“我还以为我可以和他共度一生。
”眼角酸酸的,我突然想到燕州牧曾经对我说的话,你要习惯一些事情,比如自己一个人接受那些悲欢离合,以及被爱护被抛弃被欺骗。
我在某些事情之后确实是默默的接受了一些事情,但是到目前来说我还是无法像他话语中那样做到平静的接受。
跟着那些人就开始了选举的历程,而那个帅气的伴侣在第四次选举的时候离开了米尔克,尽管他们看起来眼神里面那么相爱。
milk在他离开时坐在一个舒服的椅子上默默地看着他,他走了他把文件从膝盖上移开,奔到窗前看那个背影。
大概还是要说那一句话,为什么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够在一起。
相爱算个屁啊。
之后他们彼此有了另一个伴侣。
milk有了一个叫做杰克的伴侣,他任性娇气矫情,做作幼稚俗气甚至流里流气。
milk的同伴以及我开始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和他在一起。
看完之后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保护欲,而杰克是弱势,并且虽然他有种种不好,可是他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全心全意的对待着milk,因为milk是他的全部。
一个人把你当做是他的全部的时候,那种依赖感还有满足感应该是无法抵挡的。
更何况,忙碌一天之后回家有人在家等待,做着沙拉等你回来吃,多窝心。
然后越来越忙越来越忙,和政客们忙着辩论吵架周旋,为了利益关系斡旋在各种派系之间,milk他说我好烦。
可是杰克还是打电话问他几点回家,他说六点一刻。
等他回家的时候,发现满屋子贴满了最后的纸笺,写着我爱你,写着再见,写着这是我最后的表演你喜欢么?
推开门杰克吊死在浴室里面。
他抱着杰克的尸体躺在地板上崩溃大哭,我也大哭。
为什么。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想哭。
然后后来他赢了那个选举。
并且之后又干了一些大的事情,可是那不重要。
他最后被人杀了。
他被杀的那一刻对面的窗户上挂着他最喜爱的歌剧托斯卡海报。
前天我从2号线回家的时候也看到了托斯卡的海报。
囧蛋还在海报前面看了小半天。
可是我现在真的好讨厌和别人分开的感觉。
我记得那时候我回宿舍都是师兄把我送到宿舍门口,然后再自己回去。
可是现在连半夜去机场,也都要自己一个人打车过去宾馆,晚上回家一个人坐公交车,原来毕业之后就真的统统变成残花败柳昨日黄花一毛钱也不值了。
我想摸着圆圆的肚子,还有比我大的胸部的人睡觉。
我想每个冬天的被窝里面都是暖暖的,然后我蜷缩在一边的时候,另一个蜷缩的人敲我说抱着我的背,我没安全感。
啊想想就觉得好好笑啊。
可是啊那不都是不可能的嘛。
原来我的人生开始变成悲剧的了。
没彩色,滚开。
一直没看过西恩潘的电影,直到这部,真的让我完全被感动,不但是MILK本人的人格魅力感动。
在那么坚难的时势。
一直不放弃地去坚持。
影片很多地方都让我深深体会到如旧时服装也是对人束缚至身,裙由长变短又经历了多少人和年的抗争???
Milk(米尔克)——男人还是女人?
说完一句“我会回来的”,在枪声和无助的呼喊中,望着前夜带给你自己感动的歌剧院,米尔克死了,再也没有回来。
和众多伟大人物一样,他死在了一个龌龊的小人手里。
所有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抗争的人都是伟大,虽然这样的措辞很有点儿马列主义,但是,这确实是一个真理。
“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电影介绍里这样写着,如果不是因为奥斯卡,如果不是最佳男主角的头衔,仅看这句介绍我压根不会去看。
可是,看完后,我真想对写电影简介的小编说,如果我是编辑,我一定不会用“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作为影片介绍的开头。
关于哈维·米尔克的生平事迹,在这部影片之前一无所知,至于那些为权利,为自由抗争的呼唤不是我想要说的,我想说的仅仅是——是男人还是女人?
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什么?
喉结?
声音?
胸部?
生殖器官?
想想,除了那些与生俱来的第二性征,我们还能怎么区分?
你说你能准确的不用第二性征也能分辨男女,那下面该如何区分?
当Milk在地铁撒娇、暧昧地搭赸仅是擦肩而过的scott时,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在与scott调笑捂嘴轻笑的瞬间,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面对scott不与40岁以上人交往的回绝时,温柔地说:“我还是39岁呢,现在是晚上11点15分”,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为scott乖巧的喂上一口蛋糕的时候,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把人生的第一封恐吓信贴在冰箱上并宽慰爱人的时候,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代领同志,走上街头,大呼:“让我们在旧金山的街道游行,释放我们的愤怒,”Milk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站着卡斯特罗大街,第一次喊出:“我是Milk,我现在招募你们”,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看着新情人在面前舞动身姿,殷勤献媚的时候,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当Milk明知生命受到威胁,毅然走上讲台做出激昂演讲的时候,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你是不是已经无法分辨?
甚至你只剩一句话可以解释:“他是同性恋!
” 是不是同性恋暂时不管,是谁让我们在第二性征之外去分辨男女?
什么样的是男人,什么样的是女人?
怎样做是男人,怎样做就是女人?
是我们自己的分辨吗?
不是,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公认的理念和准则。
男人就该是阳刚、坚强、果断、战斗?
女人就必须是阴柔、软弱、犹豫、依附?
这些意识形态上的分别,无非是一个又一个标签,人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除去第二性征不讲,是“男人”还是“女人”完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
花木兰可以父从军,吴仪可以被称作铁娘子,越来越多的女企业家、领导者站在社会的前端;高级的厨师更多的是男人,高级的裁缝更多的是男人,高级的画家更多的是男人,高级的会计师更多的是男人。
一个个本该是女人的角色由男人扮演,一个个本该是男人的角色由女人来扮演,在职业角色上的转化似乎都能接受。
可是转到生活上,结果又截然相反,男人柔弱就遭到唾弃,女人阳刚除了找对象略微困难点儿外,更多的还是被称赞。
男人依附女人就是可耻,女人依附男人就是理所应当。
一个正常人的男女区分就已经让这个社会矛盾重重。
固有思想的束缚让男人、女人们盲从。
回过头来再说,连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么一个正常角色的转化,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对同性恋又能宽容到哪去?
同性恋和异性恋,如果除去了第二性征,那么他们还有区别吗?
当我们能正确对待男人女人角色转化的时候,我们才能相对公正的对待“人”,对待每一个是自己的“人”,当我们能够从字典上删掉“同性恋”这个词汇时,这个世界才能是真自由。
张国荣扮演了一个外形女人,内心男人的“男人”,让我们难以忘却。
黎明扮演了一个很中庸的“男人”,让我们过目既忘。
西恩,潘,扮演的这个该是“女人”的时候是女人,该是“男人”的时候是男人的角色,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当之无愧。
ps:片源开始时出现的字幕包含如下内容:“同志亦凡人”,无论同志也好,男人、女人也好,我们单纯的就是人,只不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老友很早就推荐给我看这个片子下载了很久放在电脑里因为一些凡事总是没有办法静下来心来看前面因为天气实在炎热,我改睡再客厅里使得我在午夜时分可以安静下来欣赏它喜欢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电影觉得那个时候所有的感情都沉淀下来慢慢体会不知道为何一直喜欢看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从第一部蓝宇开始当同龄人觉得恶心的时候我却被里面深刻的纠缠的情感感动的哗哗大哭看到milk,其实它不算是一部同人电影它是一部传记描写了milk的成名到去世的伟大历程让我觉得喜欢的情节是最后他遇害了,他曾经的男友回想起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过40岁生日到了40岁,他突然发现他人生的前40年他没有任何作为他不敢出柜不敢自由生活不敢泄漏自己的真实一面突然间,他明白了他想过得有意义,他要过得不一般他要帮助所有一样和他有同样困惑的人西恩.潘的诠释让我钦佩,看到报道说曾经milk的好友看到他的扮相都吃惊的以为milk重现人间他有孩子般的纯洁,他始终相信美好的感情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有卓越的政治头脑他也有一个成功男人的霸气是的,如果他没有遇害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功真是部不错的片子交错了很多当年的真实画片,milk自己的回忆录还有影片的最后演员和真人的对照照片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惊喜真的不错
热泪盈眶。为了那句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流血流泪,每次能让我激情澎湃。希望,不能倚靠它生活,然而没有希望的生活,将不值得生活下去。so,give them hope,you,you,and you.
看来看去,游行戏还是阿黛尔拍的最好玩。
可能是我很不怎么上心的男人主演。
传纪,呃。。。咬牙看下来的
★
还不错!演员演得都很好
都说要希望不灭,才有未来。先驱的遗产在于它是传得下去的勇气与力量,更是能够照得亮困顿者角落的光。见证过太多惨剧,我们缺少的当然不只是一位Milk,因为就连彼岸的70年代,我们都相距甚远,毕竟有多少人能听得到或愿理解那些公开的愤怒、绝望与骄傲?“选举不在乎输赢而在乎声音被听到”,“Bryant与Biggs之流不失为凝聚所有少数群体的绳线”,奈何破得开这等裂口的Milk再聪敏,也逃不过政坛对人对己对内对外的异化。
不喜欢
james franco实在是太帅了,Sean penn演的不能再gay了。看的时候心里总犯别扭,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DVDRW<200902240000>; -End-
不想假装宽容 ,为爱抛弃一切这种自私的话还是少说为妙,当然MILK还是很伟大的。
困顿
米克尔的精神很值得称道……民主,貌似离我们太远。(James Franco很帅,很帅……)
闷.....催眠
从传记电影的角度五星,从男主角的角度四星,从电影的角度三星,从现实的角度一万颗星。
三星因为不值得看第二遍,但是全城祭奠那里还是看得泪水滂沱啊。表演不错,好基情。片尾刺杀一段拍得很棒。
肖恩潘神演技。
始终小可爱
同性恋是相对的称呼,把异性恋斗争去了又怎么样 奥斯卡是看面子的
温馨又甜美,悲壮又激昂。从片头就喜欢得不得了。sean penn得了最佳男主角,颁奖人调侃说你怎么能伪装当了那么多年的straight man? 的确,他笑眯眯鱼尾纹挥洒的脸就让我觉得很gay,很安心。还有我决定去看james franco的一些片儿了,那几张黑白照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