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公布的第88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动画长片《失常》被认为是《头脑特工队》最有力的竞争者。
这部电影由曾拍摄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又译《暖暖内含光》)的查理•考夫曼执导,在Kickstarter上以众筹方式完成,并曾在去年9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失常》是查理•考夫曼导演的第一部动画电影,以定格动画的形式拍摄完成。
它同时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获得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R级动画,可见这并不是一部拍给儿童的电影。
和以往的作品一样,考夫曼在《失常》中继续解析着人类的精神意识。
他偏爱在电影中加入一种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实现的异想来完成这种解析,从打开主角马尔科维奇大脑的《傀儡人生》,到制造出双生尼古拉斯•凯奇的《改编剧本》,到帮助金•凯瑞消除记忆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再到这部以“千人一面”表现中年危机的《失常》,都莫不如此。
好莱坞从不缺乏以中年危机为主题的电影。
譬如以悲剧警示人的《美国丽人》,又譬如以温馨喜剧收场的《杯酒人生》。
此类电影大都绕不开珍视家庭和爱情的好莱坞电影传统,与之相比,《失常》可以说更显出几分冷酷。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迈克尔•斯通的畅销书作家在辛辛那提出席演讲期间发生的事,他与前女友见面想求得她的原谅,被拒绝后又遇到了一位不善言辞的名叫丽莎的销售代理,由此展开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
之所以说《失常》冷酷,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表现出的混乱与无序。
在“失常”的人的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诡异而怪诞的。
《失常》从主角迈克尔•斯通的视角出发,一开始便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不正常。
影片以嘈杂的人声开场,黑屏之下没有人能分辨得清讲话的内容,这正是斯通听力之所及。
随后我们便会发现,除斯通外,片中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发型和衣着,却都有着相同的脸孔和声音(均由汤姆•洛南一个人完成配音),而这正是影片隐藏在叙事背后反映斯通心理的最大的母题。
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没有区别的,没有人能够安慰他孤寂的心灵——纵使前女友贝拉也不能。
这种孤寂常常与性的激情相伴随。
在斯通身上,这首先表现在他想求得十一年不曾见面的前女友的原谅。
当他向贝拉提出一同回到酒店房间的请求时,终于被对方拒绝。
他来到情趣用品店,想买能够带来安慰的玩具。
斯通依旧十分低落。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与众不同的丽莎——她有着截然区别于所有人的面孔,以及天籁般的属于女性的声音。
丽莎美妙的声音立刻穿透了斯通的心,也给他带来了短暂的慰藉。
然而,由生理欲望生发出的激情短暂易逝。
斯通真正的恐惧实则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造成的安全感的缺失。
他还是做着噩梦。
在一晚短暂的欢愉过后,斯通面前丽莎的声音发生了改变,变得与其他人无异。
定格动画的表现方式与影片所要传达的空虚与疏离融合得恰到好处。
逐帧播放的不连续性与人物身材比例的失衡天然具有一种封闭感,节奏缓慢,令人窒息。
人物造型同样也是“不正常”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存在于人偶侧脸、太阳穴以及鼻梁处的明显缝隙。
一次,斯通在沐浴过后看着镜中的自己,随后他的五官便像失控的机器、又或者是像卡壳的磁带一样,没有规律地抽搐起来。
我们开始担心,他的脸、所有人的脸会不会在某一刻脱落下来,像一台失修的机器那样。
观众心理好像被几根细细的丝线同这样的设计联系在一起。
其实,即使没有中年危机的背景主题,影片中的焦虑与失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
查理•考夫曼通过他异于常人的细微感受力,在平静的生活表面激起了无数奇妙灵感的涟漪。
失常究竟是一种不正常,还是一种正常,答案就在每个人心里。
每个人在他眼中都同等乏味,发出同样枯燥的声音——一种中性或更偏向男性的声音,每名女性或儿童都如此,毫无分别。
直到他洗完澡看着镜子突然听到走廊传来一名真正的女性的声音,他大喊:“Someone else!
”并急忙披上衣服冲出门寻找,接着就是该有的发展,喝酒,分别,分别促成的性爱。
(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直到次日清晨他决定与她结婚,抛弃之前的妻儿,在这瞬间之后,她身上的一切缺点显露出来,随着她侃侃而谈,一个男声随之浮现,他意识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在一切的浪漫化终结之后,她也无法避免成为所有人中的一员。
他回到家,对给他开惊喜派对的每个人表现出不耐烦,他的妻子问他,你能意识到我们都爱你吗,你的儿子,我,这里的所有人。
最后他孤独地听着人偶唱歌。
画面切到Lisa的信,他再次离开正呼应着片头那封信表明的他在十年前离开Bella。
这都是我看影评之前写的,但是扫了眼了影评有人提到Lisa很可能仅仅出于他对那个从成人用品商店购买的艺妓人偶的想象后我马上全盘接受了新的解释。
现在我对这部电影的解释是,他在窗前练习明天的演讲时看到一个办公室里的员工正在自己解决性欲,而后自己也萌生性欲,在被Bella也即前女友拒绝后,他去买了人偶,自己孤独地干完人偶后做了有关Lisa的梦。
他洗澡后看到镜中自己的脸出现异常时就已在梦中。
此时那段梦中梦(插入一段暗示性的梦境,“我们都爱你,不要干她!
”)也显露出意义,他干完人偶觉得这样不大对劲。
证据:1.他和Lisa回屋时开门遇到的挫折与后来那个被挑明的梦(在这种解释下是梦中梦)出现的挫折相同——门卡多次无法将门解锁。
而且回屋后屋子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装着人偶的袋子甚至也消失在画面中。
这是他洗澡时的画面,右下角的袋子装着人偶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1)
这是和Lisa回屋后,一切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没留下任何表明存在的痕迹。
(2)2.他从未和Lisa提过自己的妻儿,但一同在早餐中商讨未来时她却提到了之后该如何对待他的妻儿。
3.人偶的右眼与Lisa的右眼相同,有同一块扭曲的伤疤。
4.儿子收到人偶后提到其中流出的是什么液体,“很可能是精液”!
5.人偶最终唱起歌来,正如他从Lisa那期待的一样。
唯一的女声6.对Anomalisa的日语解释,为什么突然提到日语解释?
我觉得那源于对日本人偶的想象或梦境可以解释这点。
不过这一整个“另一种解释”作为表面下的隐藏要素,我觉得并不影响我最初理解的第一层含义——那梦境是他心理环境的实体化,他明白就算真的有“someone else”出现,一切最终也会演化到同样令人绝望的地步,特殊的人也将最终褪去外衣,成为另一个同样的人。
正如酒店名称Fregoli所暗示,“ 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即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Fregoli妄想综合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患者认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认为的迫害者),虽然两者之间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确实就是同一个人,如周围的医务人员、亲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随时改变相貌,企图达到迫害他的目的。
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以是周围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
女性多见。
Fregoli综合征甚为少见,一般认为是Capgras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形式。
”(这层含义的诠释来源于别的影评,并非被我发掘。
)-接下来时更为主观的猜测:着红衣与粉衣的Emily和Lisa是男主角与前女友喝酒时在酒吧见到的面孔的梦中重塑。
下图中男主左后方的两个金发与黑发可能就是现实中的素材来源。
我注意到黑发女与Lisa的发型相同,头发一侧遮住耳朵,一侧则没有。
重新观看寻找细节时左后方的两人吸引了我
男主身后的两人虽然模糊仍让我产生相似感
发型与发色
她们鲜艳的衣着与酒店和演讲厅的所有人格格不入,或许是男主的想象为其上色并合理化
2016年,查理考夫曼作为导演拍了一部形式新颖的定格动画电影,名为Anomalisa,中文翻译叫《失常》。
影片的内容非常简单,称之为一部小品也不过分。
男主人公Michael Stone是一个成功学讲师,一个生活在美国的英国人。
他经常飞往各个城市,向企业客服部门进行演讲和培训,并有自己的成功学著作。
某次他飞往辛辛那提,进行一次演讲。
恶劣的天气,颠簸的飞机,喋喋不休的司机,都给他带来难受的感觉。
其中最不堪的是,他曾经在这里有一段自己的感情,一段他曾经抛弃了的感情,一段他不曾想再提及的感情。
演讲的前一天,他最终还是电话给了那个他曾经抛弃了的女人,酒廊的会面丝毫没有化解当年的恩怨,反而二人不欢而散。
沮丧的Michael碰巧认识了酒店邻居,同时也是自己粉丝的Lisa。
可能是喝了酒,可能是Lisa的与众不同,Michael深深被这个女人迷住了。
Lisa为他唱歌,给他讲她的故事,告诉他他书中的用词Anomalisa让她神魂颠倒。
两人都喝了酒,一夜云雨,Michael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甚至要计划和妻小摊牌。
但是酒醒的第二天,早餐吃饭的时候,Michael却发现对Lisa的厌恶感,觉得她不再是那个让自己神魂颠倒的人。
由于心烦意乱,第二天的演讲Michael说得一团糟,他觉得这个城市简直是自己的灾难,他又一次逃掉了。
逃掉了Lisa,逃掉了自己的旧情,回到了自己洛城的家中。
从剧情上来说,此片和乔治克鲁尼的一个片子《在云端》特别类似:一个是有妇之夫爱情失败,商旅之中结识一夜情;一个是黄金王老五商旅风流无数,却最终迷失生活。
最终都是体现了一种复杂的爱情症结与迷失。
这仿佛是商旅人士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以本片为例,虽然是定格动画,但是对美国似的商务旅行描绘的细节非常到位,淋漓尽致。
由于我曾在美国多次自己一个人出差,这种感觉不亚于场景重现:颠簸的飞机,大雨倾盆,机长祝旅客下次再见,拿着行李走出机场,跟着指示路标打车去旅店,路上司机的喋喋不休,酒店前台出示身份证和信用卡,门童帮着拎行李要小费,酒店的酒廊,走廊上的制冰机,房间内的冰箱迷你吧。。。
一切的一切,我都仿佛回到了美国,那种独自商务旅行的孤独感,冷漠感,夹杂着淡淡的萧索和忧伤—— 让谁都难免想到一些难过的往事,想到一些过去的人。。。
属于东方人的寂寞的心灵,属于西方人的炽烈的肉体。
于是举杯消愁,人生几何,醉生梦死,一晌贪欢。
没有在美国城市独自旅行过,是难以体会到这份孤独和萧索的。
本片的最大亮点,主要是在表现手法上。
正如影片中酒店的名称,主人公Michael仿佛是患了一种看所有人都一样,认为所有人都在演戏害他的病。
在Michael的视角,所有人无论男女,虽然发型穿着有所不同,但是面容和声音都完全一样。
定格动画的木偶们,因此都搭配上了同样的脸部零件模型,使用了同样的男性配音。
直到Michael见到Lisa,一切都不一样了起来。
Lisa有着一张不一样的面容,虽然她在用头发遮盖着眉脚的伤疤,她有美丽的声音,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女性配音。
在Michael的世界里面,她简直成为了天使或者女神,只有美丽无瑕和真爱。
一夜之后,当Michael回归了理智,回归了现实的生活,Lisa的声音逐渐在美丽的女声中掺入了杂音,直到最终成为了和众人一样的男声配音—— Michael的一夜情似的爱情终于走到了终点。
当他抛弃了Lisa,抱着给孩子准备的礼物,踏入家门的时候,那满屋子一样的脸和一样的声音,让人细思恐极。
"你是谁,我又是谁"—— 面对这一切,Michael只能发出这样的质问。
从人物分析来讲,影片的主人公仿佛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他是一个现在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渣男,他喜新厌旧,不断的爱上新的人,而抛弃旧的人,同时又给自己冠冕堂皇的找了逃避的理由:他有病,他心理有问题,他有家人,他感觉不对,等等。。。
一切都不是他的错。
他又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情感上的不幸的白痴,他只从表面和直觉上去欣赏对方,去寻找自己的爱情。
一旦进入了生活本身的漫长与乏味,他只会嫌弃,只会发现感情的变化,而毫无耐心的去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当然在另一层面,也可以说他或许是一个饱受中年危机的人,或者保守商旅之苦的成功人士。
事业,爱情,家庭—— 这个永恒的铁三角在无时不刻地考验着职场的男人们。
事业成功的人,家庭未必幸福;家庭幸福的人,事业未必成功;事业和家庭都成功的人,未必能够得到爱情,或者让爱情永驻青春。
于是在云端的乔治克鲁尼也好,失常的Michael Stone也好,作为成功的商务人士,一边在云端机场和酒店忙碌着蒸蒸日上的事业,一边寻求着偶尔的风流,并期望收获自己的"爱情"。
然而结果毕竟是现实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以风流开始的"爱情",往往也以风流结束。
当新鲜感不再,现实的泥淖袭来,真正等候他的,仍旧是家里的妻小。
Get real,back to real life。
总体来说,导演和剧作绝非是浪漫主义的,无论色调,环境,故事本身还是表现手法,都处处带着一些神秘主义色彩和悲观主义色彩。
一种决非好莱坞传统意义的大张大和,而是压抑感十足的无力感,多多少少会侵蚀到观众。
给人以一种悲观的美。
此外,一些神秘色彩的细节都很值得把玩:比如男主人公做梦被酒店经理叫到地下室,经理让他开着铲车过来到办公桌前找他,后来又说人人都爱他,当这些话从无数张同样的脸里说出来,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另有主人公给孩子买了一个样子古怪的日本歌姬玩偶,妻子说它像精液一般,男主人公最后呆呆看着玩偶走向电影尾声。
歌声好听的Lisa,歌姬玩偶,美妙的嘴唇,精液,仿佛其中有着强烈的性暗示和寓意。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R级定格动画电影碾压众多真人电影,最终摘得评审团大奖。
动画电影能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并不容易,上一次入围威尼斯的还是宫崎骏的《起风了》。
在看完查理•考夫曼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之后,我们到现在都还没回过神来,这位带来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等佳作的幕后天才终于在8年后携这部新片重返多伦多。
《失常》采用了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励志演说家的生活故事,该片中出现了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瞬间,饱含深意。
一、鬼才编剧考夫曼这部影片以极好的口碑入选《视与听》2015年度电影20佳,最近它还与《头脑特工队》共同角逐8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不知道评委们是否会青睐这部作者风格十分强烈的片子,但即使它在颁奖季颗粒无收也没关系,因为文青们已经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们资助一群纯粹的艺术家,跨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失常》的导演有两个:其一是《废柴联盟》的导演杜克•约翰逊。
他负责整部电影的喜剧气氛,片中各种搞笑段子自是他的功劳。
和普通喜剧不同,杜克给出的笑点都是癫狂和病态的,充满着固有想象力和期待之外的东西。
其二是查理•考夫曼,他也是整部电影的编剧。
《失常》是考夫曼第二部导演的电影。
七年前他自编自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一出手便入围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寓意复杂风格奇谲。
考夫曼创作的故事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与设定,但它们却分享着相似的主题,如身份认同危机,对人必有一死的思考,人与人之间断裂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而这些故事也多以玄幻和自我解构的方式呈现。
正因如此,考夫曼被看做是当下最具原创精神、最鬼才的编剧之一。
但鬼才们一般都很轴:他们不愿被大片场束缚,更是坚决不向畸形的电影市场妥协。
于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不妥协的话,哪有钱拍摄、制作并发行电影呢?
聪明的主创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众筹。
在5770位文青的倾力支持下,考夫曼和好友杜克联手拍出了这部定格动画长片,果然不负众望。
“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
”考夫曼在2011年BAFTA演讲中说道。
二、真人世界的无常失常不同于一般的动画电影,作为R级分类,《失常》并不适合给孩子看。
电影里出现了一些粗话、裸体、做爱镜头,还有各种压着头发、不小心撞头的不熟练搞笑片段。
无谓是否重口,它用逼真的画面冷静地陈述了成年人残酷的世界。
影片的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个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励志演说家,然而他却渐渐迷失,对生活失去动力。
他觉得所有人都有着同一张僵硬的面孔和同一种声音。
为了突出这一表现,电影的配音十分特别。
除了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所有其他角色,不论男女老少,都用了同一个男人配音(美国演员汤姆•努南)。
不仅声音完全一样,面目也极为相似。
是不是联想到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的片段?
2000年的《改编剧本》把元剧本和元电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主角是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励志演说家,他患上了替身综合症,幻想周围的人都带着虚假的面具,用相同的声音与自己讲话。
这么前卫的表达,导演其实蕴含了深意。
这种冷漠的社会环境里,已无男女色彩之分,说话也都是沉闷的男声。
人人行色匆匆,沟通甚少,仿佛每个人都带着冷峻的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
单身狗对着电脑自慰;空虚寂寞冷的人们,在性用品商店购买性趣玩具。
去辛辛那提出差的迈克尔,准备第二天在那里进行一场励志演讲,一路上他都显得郁郁寡欢。
在让人绝望的千篇一律中,迈克尔邂逅了女粉丝丽莎。
让迈克尔惊讶的是,丽莎居然拥有天籁般的女性声音。
丽萨并不漂亮,脸上还有疤痕,所以显得有些自卑,然而她因此与其他人的面孔不同。
丽莎划破了迈克尔毫无生气的世界。
于是两人干柴烈火,一夜春宵。
然而激情退去后,彼此就只剩下了性冷淡,丽莎慢慢变成男女同声,最后彻底沦为男声。
这个设定无非太巧妙。
三、定格动画的特质定格动画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产生初期,它通过逐格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放映的动画手段,从而创造出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到的任何奇异角色。
制作者赋予无生命的手工工艺丰富的塑造能力,用极其简练的符号语言为我们展示一幅幅别致的画面。
影片中运用人偶材料和自身语言描写出一个绝望、孤寂,被人遗忘的世界空间。
与之前的宣传短片及其他所有定格动画的风格都不一样,《失常》的人物、场景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写实,乍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墙面的纹理,衣物的质感,细微到难以捉摸的表情,流畅自然的动作神态,以及细致入微的音响设计,都令人足够信服。
定格动画片和真人电影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需要搭建和布置实际场景,演员也需要好好梳妆打扮和打光,并给予适当指导。
可以说,《失常》中所有角色、道具、装饰物的制作过程绝不亚于搭建一座真实的摩天大楼或缝制一件精美绝伦的真人时装。
建立在3D视效基础上的定格动画,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便会对角色造型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手工技艺的高超,不仅满足了造型上完美的感官效果,还传承和提升了手工艺术的发展。
动画艺术家们整合了这些天然的材料使整部影片在真实与艺术中找到和谐统一。
四、定格动画的优势有些电影中运用的特技镜头,是在真人实拍的画面上逐格处理,有的是使用电子技术加工合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动画处理。
定格动画直接用现实物体进行拍摄这一特点,让它在空间的视觉效果上比CG动画更为真切,这一点是定格动画的天然优势。
作为在电影长河里注定会被铭记的编写巨擘,考夫曼的身高却不及1米65,因此他的这部作品《失常》不用真实演员,而是一个个身高30厘米的玩偶,这一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合情合理。
或许他只是玩腻了大家习惯了的电影画面,决定要去挑战一下定格动画;又或许他觉得在过往作品中对演员们的控制还不够,所以这次启用任由他摆布的玩偶。
影片占据了定格动画的天时地利人和,用毋庸置疑的一种艺术性和细节色彩,将整个故事表述得呼之欲出。
虽然在动画的角度上,该片的造型对定格动画的使用无法与扬•史云梅耶相提并论,但是在对人物的处理上,还是具备了考夫曼的个人特色。
并且在细节和动画的制作上也独具匠心。
《失常》在细节上做的细致功课,首功当属典型的美式幽默。
迈克打电话给前女友前演练了无数次对白,最后因为没认出对方声音而手忙脚乱;迈克和丽莎做爱场面,不小心压着头发、撞着头等细节,也足够令人捧腹大笑。
尤其是一个女性在一夜春宵之后变成“男声”的情节,让观众忍俊不禁。
也许这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对一夜情的臆想,满足无常生活的欲望,填补沟壑,又足够悲观失常。
尽管定格动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考夫曼还是孤注一掷,没有采用真人电影方式,其优势大概在于每个人偶角色脸上的接缝,象征了带着假面的傀儡,面具随时可能掉落,背后人人都是一张相同的面孔,令人脊背发凉。
运用动画处理,片中的几段幻想画面也显得超现实般真切:男主角直视镜中的自己,面部颤动,摇摇欲落;男主角做噩梦,逃跑过程中脸部不小心脱落,脑袋里只剩下一堆莫名填充物体。
查理考夫曼说:“这部作品有一些隐喻,需要观众自行领会,我们不想把事情说得太白。
”这时候如何透过图像來诠释,就变成漫长而繁复的过程,随着有声独幕剧逐渐淡化,电影于焉成形,一切端详于什么想呈現在荧幕上,什么想留存在观众心中。
再消沉的故事,再有限的场景,考夫曼也能动动妙笔让电影变得有趣起来。
除此之外,考夫曼标志性的精神剖析也随处可见。
片中两人共度良宵后,丽莎声音的改变就是最明显的证明,爱情只是瞬间。
当你厌倦生活,厌倦伴侣家庭,一夜刺激感官的欢愉让人心潮澎湃,然而最后还是发现,生活依旧如此,从未发生改变。
成人都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得头晕转向、茫然迷失,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
社会的思维定式和游戏规则在它的温暖外壳下,包裹的是关于生命、生活、爱情、死亡等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而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每一次重温,都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失常》中,将情感和生活的碰撞呈现得直观和形象——棋盘一样的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的功利和扭曲让人窒息。
在悲观中,是一种肆无忌惮酣畅淋漓的冷嘲热讽,把这个社会的人性与欲望诠释得入木三分。
生活无常,坠入自我深渊的个体更是失常。
对社会人情失望对自我的不认同,是最为悲哀的现状。
然而认清自己看明对方,撕下假面予人信心,考夫曼用他的作品发声,完成了最佳的自我解构。
失败是一枚荣誉勋章;它意味着你冒了失败的风险。
如果你不去冒这个险的话,你就永远无法尝试自己没有做过、别人也没有做过的事。
考夫曼如是说。
发表于《午夜场》,禁止转载。
<图片1>
这是一部我随手翻到的电影。
导演编剧,不熟悉;一切幕后故事也都不清楚。
就是冲着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才看的。
看完这部电影,脑海中一直盘旋着阿黛尔的歌词“don't you remember, The reason you loved me before”。
男主角是个自大狂,一直在寻找自己想要的特别的人,跟前女友在一起时,突然离开,没有解释也没有原因。
与妻子通电话,多说一句都嫌烦。
遇到的其他陌生人与之交谈,也是烦躁的不愿多听……他自己却总觉得自己寂寞,孤独……疯狂的爱上了偶遇的丽萨,一夜情之后却又在早餐时,不停地挑剔着她的问题,本来迷恋的丽萨的声音,也变得听起来与其他令自己厌烦的声音无异。
到了最后,没有了让自己热爱的人和事,想哭想发泄时却没有了眼泪,甚至没办法说清自己是谁…… 这个片子的男主不是传统的男主,没有高大上的主角光环,甚至不能说他是个好男人,当然,电影结尾也没有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这是这个片子不是很让观众喜欢的原因吧。
不过,我很喜欢。
最后,我想说的是,谁都不是绝对的中心和主角,虽然我们生活中,总会被人这般鼓励。
推荐这部剖析人性的电影,虽然里面没有真人。
那些爱着你的人,也同样需要被爱。
一味的挑剔别人,实际是最终迷失了自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再看到美好,甚至不再有心…… PS:男主的名字叫斯通(Stone:石头),石头冰冷又无心,爱上他,等于爱上了绝望。
有意思的点在于对这个中年男人觉得生活了无生趣的表达,每个人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轮廓。
这一点还真是真人电影做不到的。
他也处在犹豫的虚无状态?
所谓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无聊透顶,畅销书作家,人人艳羡,自己的书里在讲乐观积极,自己都做不到,当他遇到那个女孩419的时候,真是个老流氓的表现,小女孩就是好骗。
电影真的挺大尺度的,床戏漏点一个没少。
做动画的脸上的线没有处理,应该是要表现那个人都像带着面具一样生活吧!
就在他的梦里。
第二天那个与众不同的,可爱的,昨晚才和他共度良宵的女孩就变得其他人一样无趣。
这就是生活,什么都有保质期吧。
中年危机的老男人啊,一夜情只不过是一场重燃希望的幻梦。
几个有趣的地方——1、开头和结尾的噪杂的人声。
不由让人想逃离恶心的人群。
2、梦境中的酒店经理、办公室的职员长一样,都是老婆的尊容。
3、照镜子想摘掉脸,梦境中哐当掉地。
4、次日清晨,斯通和丽莎一起吃早餐,丽莎说着话,阳光透过窗户投射进来,丽莎变得朦胧虚幻,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5、成人用品店的日本歌姬玩偶快结尾唱出曲儿来。
6、城市灰暗的夜景。
约旧情人碰面。
寂寞的看黄片自慰的青年。
逛成人用品店。
都折射出主人公内心极度空虚寂寞的内心世界。
7、除了男主和丽莎,其它都是男人的配音,相同的声音出现多次。
突出两人的相遇。
又是精神疾病的体现。
8、Fregoli是酒店的名字。
Fregoli妄想综合症(中文:弗雷格利妄想综合症),又名人身变换症 ,由Courbon和Fail(1927)首次报导。
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 delusion)相反, 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昨晚在家附近的电影院看了Anomalisa,本来未抱期待的影片却给了我一个蛮意外的惊喜。
剧透意义不大,因为全片内容实在少之又少,剧情简介就把内容说完了。
对我而言,更多惊喜是在观摩动画本身的细节和完成度,作为定格动画来说,这部动画作品的完成度非常高,虽然某些细节会有跳色的情况,但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真实度都是可见一斑的。
剧本的对话也非常棒,对于人物的描摹和心理细节的展现都可见查理考夫曼的功力,不愧是直男小清新第二把交椅。
(Richard Linklater无人超越谢谢)说说感想吧,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成年女性,一个自认为先锋的女性,我一方面赞叹导演文艺自恋软绵绵的叙述中年危机,对本我自我超我的深刻隐喻;另一方面呢,也对全片的着墨点以及绕着弯儿扭扭捏捏的为男性开脱的姿态表示不齿。
—————————我是严肃吐槽的分界线————意志不坚定建议不要看下文————————大家都是成年人,寂寞就寂寞,借酒装疯就借酒装疯,约炮就约炮,四十多岁的人了能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好么!
约炮这件事情跟减肥一样,是个结果导向性的事件,打了一炮一拍屁股走人大家天涯各自飞那就叫约!
炮!
你为什么约?
约得体面不体面?
约得时候走没走心?
有没有给人家买酒喝?
有没有给别人做早餐?
有没有为别人肝肠寸断?
THEY DON'T MATTER! 请跟我一起读,一於约,约,破奥,炮,约炮就是约炮!
没什么好解释的。
就像你减肥,不管你吃没吃苦,偷没偷吃,瘦就是瘦,成功就是成功,其他都不重要。
我对约炮没有偏见,我只是觉得男性没必要这么大费周章为自己开脱,女人不是受害者,女人不是Lisa,All women can get any dicks they want as long as they are women! 约个炮还恨不得当一次救世主真的很没必要,我们女人清楚,你睡我,我也睡你,大家公事公办,请不要附加不必要的服务好么,查理考夫曼大导演,现实是2016年,手机一直向右滑就能找到饥渴的男男女女,你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哦。
尤其是整部片子充斥的直男癌的自恋情节,让我看完后分外反胃。
男主角,大家也看到了,赵本山似的,女人们认为他”He's gorgeous“。
不就是一个成功学作家,整个跟TFboys似的,全世界人都在议论他,走哪儿都是”OMG,it's Michael Stone“。
人家跟你客气客气,怕尴尬,嗒嗒呛,你就觉得全世界人都想跟你唠嗑。
尤其是结尾,Lisa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人生和自信,走向更加灿烂光辉的远方,是的,直男们,你们的鸡巴都是金镶钻的,射出来的都是钻石加铂金,女人被你用一次,人生改变。
回到我的题目,我为何约炮,其实很简单,男人们,You were just thinking with your dicks! 其他的理由,失常不失常?
结果如何?
女人会不会一辈子记得我?
Who the fuck cares!!!四星给影片质量,扣分扣在价值观,我不喜欢,但是仍旧推荐。
以下为【德】韩炳哲《他者的消失》原文摘录,是对电影的评价。
标记一下,晚点看电影。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n)的木偶动画片《失常》(Anomalisa)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如今同质化的地狱。
这部电影也可以被命名为“追寻他者”或者“爱的礼赞”。
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主人公迈克尔·斯通是一位成功的励志演讲人和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名为“我该如何帮你去帮助他人?
”是新自由主义世界中典型的人生指南。
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因为它使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此书大获成功,他仍然陷入了生存危机。
在空洞、单调而昏钝的消费与功利型社会中,他显得孤独、迷茫、百无聊赖。
他失去幻想,他毫无方向。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长着同样的脸,说着同样的话。
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或酒店经理所说的话与其太太、其前女友一模一样。
孩子的脸孔也与成年人别无二致。
克隆人遍布整个世界,而矛盾的是,每个人又都想与众不同。
迈克尔来到辛辛那提做演讲。
在酒店里,他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非常与众不同。
他猜想,她定是在那个房间里,于是前去敲门。
他找到了她。
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女人竟然认出了他。
她来辛辛那提就是为了听他的演讲。
她叫丽莎。
她不仅声音特别,容貌也与人相异。
她觉得自己很丑陋,因为她长了一张不太符合大众审美的面孔。
此外,她还有点胖,脸上有一道疤痕,她一直想用头发来遮住这道疤痕。
但是迈克尔爱上了她,爱上她别样的声音,爱上她的独特,爱上她的不同寻常。
沉醉于爱情的迈克尔称她为“特别的丽莎”(Anomalisa)。
于是,两人共度春宵。
夜里,迈克尔做了一场噩梦,在梦中,他被多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酒店女服务员跟踪,她们都想和他上床。
他在同质化的地狱里穿行。
在和丽莎吃早餐的时候,她的声音越来越趋同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声音,这吓坏了迈克尔。
他回到家乡。
到处都是同质化的荒漠。
家人和朋友来迎接他,他却无法分辨他们,所有人长得都一样。
他困惑地坐在一个陈旧的日本性玩具娃娃对面,这个玩具娃娃还是他在一家成人用品商店里为他的儿子购买的。
她的嘴巴张得很大,以便提供口交服务。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丽莎仿佛于另一个世界里再度宣示她对迈克尔的爱。
这个世界似乎从同质化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重新获得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脸孔。
丽莎还顺便解释了,Anomalisa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天上的仙女”。
Anomalisa完全就是将我们从同质化的地狱中拯救出来的他者。
她是作为爱欲而存在的他者。
在那个同质化的地狱中,人类无异于被遥控的玩偶。
因此,用人偶而非真人来扮演剧中角色就十分顺理成章。
脸上明显的接缝让迈克尔知道,他仅仅是一尊木偶。
电影中有一幕,他脸上的一部分掉了下来。
他将掉下来的嘴巴拿在手里,而它还在兀自喋喋不休。
他吓坏了,自己竟然是木偶。
用比希纳(Büchner)的话来做这部电影的注脚,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就是被不知名的力量操纵的牵线木偶,没有一丝一毫是我们自己!
”
《失常》是部可怕的电影,可怕得就像你的生活。
它的真实琐碎而枯燥,却距离生活那么近,近得你会排斥它。
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你又会对导演心生敬畏,他太了解你,了解你不敢暴露于人前的一面。
要命的事,他轻易把你的丑恶暴露在公众面前时,表现得那么冷酷,充满了嘲笑。
被嘲笑的,是现实中最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出轨。
一个擅长于通过心灵鸡汤改变他人人生的作家、演说家,烦腻了一层不变的生活,于是想通过出轨寻求刺激。
为了不让自己的私心显得过于龌龊,他把这称之为爱。
爱是什么呢?
它的确出自荷尔蒙的刺激,但更多的是形而上的追求。
这与做爱是不一样的,做爱是欲望需要满足时的行为,也是空虚寂寞冷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乐趣。
这么说,你大概不能接受,但这就是社会,有点龌龊的社会。
导演查理·考夫曼是个敏锐而锋利的人,在其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人性》、《暖暖内含光》中等影片中,他便以思辨的视角,用魔幻色彩的表现手法来讽刺了人类的阴暗面。
同时,他又在这些冷酷的现实里注入丝丝温暖,不让心寒变得那么彻底。
《失常》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被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作家,厌恶了没有改变的日子,想要挣脱枷锁,然而却无所适从。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生命里从未曾遇见过的女子。
当然,他在意料之中地跟这名女子享受了一段啪啪啪的美妙。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或许会像《廊桥遗梦》的剧情,两个陌生的男女一见钟情,迅速滚床单,迅速分离,然后一辈子不相忘。
即使那人远在他乡,也有份甜蜜活在心里。
这般玫瑰花般的毁三观技法,可以说是90年代罗曼蒂克的极致桥段。
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里头,禁断之爱更容易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浪漫,无论是出轨、乱伦还是人兽,人和机器人,人和幽灵,总而言之怎么另类怎么演。
然而,到了考夫曼这里,这样的一见钟情变得极其脆弱。
这部定格动画的男主角迈克尔·斯通(名字也普通得没救)是个家庭、事业两全的,比一般普通人稍微有些身份的人。
然而,却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
一样要在嘈杂的大街上拦出租车,一样要忍受不称心的客房服务,走在路上茫然不知所往,面对昔日恋人有话也无从说起,结果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
恰在这时出现的,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崇拜之心的女子丽莎,让他似乎见到激情的跳跃。
(导演在对白处做了很微妙的处理,除了男主之外,其他角色的配音统统由汤姆·诺南,只是丽莎在尚未与迈克尔有过鱼水之欢时用的是詹妮弗·杰森·李,当两人尽兴之后,就连丽莎也难逃由汤姆·诺南配音的命运。
这大概就是查理·考夫曼眼中的男人中年危机的影像。
)于是,他用最动听的台词赞扬她,用最温柔的包容体贴她,用最性感的方式挑逗她……然而,当一切从浪漫的幻影回到现实中时,如天使一般单纯,像小白兔一样可爱的丽莎开始介入他的生活,对他的行程指手画脚。
他便又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那个整天把失意挂在嘴上,使用各种方法想让他顺从的女子,令他如此厌世的因素之一。
他想要丽莎与他一起生活,去私奔、去冒险、去打破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
然而现状没有改变,只是偶起了一阵小波澜,激情过后依旧归于平静。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
原来,丽莎并不美丽,她的性格也不如初见时婉约,而她的歌声也远不如印象中的天籁。
等他再起乏味时,丽莎就像任何他所不愿相见的女人一样,枯燥庸俗,想要把他变成受控制的私属物。
而羁绊他的枷锁,也未曾从他的身上消失过。
出于对中年男人的理解,或许其中还夹带着同情。
考夫曼在迈克尔的灵魂中埋下了自私而可悲的种子,不甘寂寞的挣扎里有他的可怜也有他的可憎。
女人们会说他是渣男,男人会耻笑他是可怜虫,然而即便曾经的辉煌过,又有几个人没经历过如此的失忆呢?
正是对中年男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认识,让考夫曼能在每一个镜头中轻易用细腻的白描把男人丑陋而脆弱的一面表现得酣畅淋漓,成就了一部非凡的电影。
电影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开始受到大陆观众的关注,不过因为题材关系,在国内的影迷中口碑参差不齐。
幸而大部分观众还是认可天马行空的查理·考夫曼能够如此深刻、直白的讲一个关于中年男人年龄危机的故事,技巧减到不能再减,要表述和传达的内容却满满当当。
这大概就是个好导演、好编剧的炼成法则。
绝望太深。我没法忍受。
对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对所有的旮旯暗角腌臜毫不留情,统统曝光,但也正因如此,观影过程太难受了,包括人物造型,实在是部超超级难看的好电影。
老白男的中年危机在豆瓣上属于非常低级的主题,但实际上本片完全无关于此。考夫曼几部片看下来我总觉得他敏锐的捕捉到了一种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于你在生活中的某一刻突然被抽离出来,发现了我们构建的生活中某种怪异和荒诞之处,每个人都在一本正经的干着奇怪的事情,没有人发现这个世界很不对劲,只有你似乎像脱轨了一样失常和不知所措,落入了孤独和焦虑的漩涡,再也无法进入正常的生活。
左手握右手,所有人鼻腔里发出同一个声音。渴求打破自渎的百无聊赖,方法或许是去远足,来一次幻想式猎奇。来到终场,之前的艳遇彷如梦寐般虚幻。
She puts it to me plain as day, and gives it to me for a song
失望
渣男,还指望给什么评价。好笑。
【3星】只有丽萨和那个日本娃娃是女声,孤独、无助,渴望真正去爱和被爱,好压抑的动画。
看不懂,很压抑
三星半。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失常,看完了。恶趣味集大成之作。这个结尾不理解,为什么最后她又变回去了?离开他,她就变的不一样了的原因是什么?我第一反应是婚姻让人变得一模一样,于是没结婚就又不一样了,但想了下这前提不成立啊,这个片子里很多人压根没结婚也一模一样啊,或者理解为一模一样是男主眼中的世界,不寻常的女生是一次意外,当再次要走向婚姻,这种意外的感受也就消失了,女主的声音也变得一样了。但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最后女主又变得不一样了呢…就是没结婚所以又能重燃激情了?另外这样一个突然之间遇到一个不一样的人的设定也是很烂俗b级的…考夫曼所有片子都是这样,设定极其随意,世界观支离破碎。感觉就停在听娃娃唱歌那里更好。4.5分。
木偶性爱+约炮范例,也是搞笑。并不是部很燃的动画,相反非常温情,艺术不商业。里面有个设定超赞:这位中年人初恋、家人、朋友、周围陌生人都是女人男声,唯独一夜情对象是女人女声,结果一夜情后也变成了男声,导演向生活发起控诉。三星半。
世人皆病态,人身变换症,爱是一缕光,总在寂寞时;千人一声,孤独如你,不要入戏太深,也不要脱离人生
第一、美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平庸才是人生的基调,第三、美好永远转瞬即逝,第四、人是孤独的。查理考夫曼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
7.2 还以为会很“烧脑”,其实是个比较平淡的中年危机小片。千人一面一声的设定确实要依靠动画形式,但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失常牛逼!
考夫曼的这部定格动画作品直接使《头脑特工队》获得奥奖化作了泡影,他描绘了一个外向孤独症的老男人之中年危机,一个One night stand的故事到他的手里显得如此黑色幽默。除Lisa外所有都是一个苍白无声的男声配音暗示生活的枯燥乏味。习惯了帮助别人,却无法自救,那个同病相怜的她,本来就不存在。
两个全然陌生的人 却仿佛相识了多年 不同于单恋的恍惚胆怯 只一个眼神就超脱了语言、身份、人种、年龄的障碍 即使碍于俗世的陋习 在第一秒的初遇之后 尚还缺乏紧拥相吻的勇气 这就要依赖之后的决心和毅力 可能在一周之间 也可能要数年 甚至一生也办不到 制作水平高超 可惜内核浅显无聊 不及纽约提喻法
谁给我讲讲这片子好在哪里?为什么我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什么时候这种僵硬、粗糙、与故事完全不搭的怪诞画风能是一部动画电影的优点了?故事背景交代不足,人物心理刻画流于表面,哲学探讨等等也显得无病呻吟 ★★
韩炳哲的《他者的消失》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