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临时会议,几乎没什么准备,因为最近都在忙Overseas的报价和年终的各种报表,汇报Agents的时候,临场发挥了一下,居然被表扬“准备充分”,我脸皮虽厚,但是还是觉得脸上发烫;如果领导有看见,会以为是空调吹的也说不定。
老大说我和Candy:市场已经这样了,我希望你们要动起来,动起来知道吗?
散会后,Candy对我说:Livia,我这就把冰箱门打开,我自己先冻起来。
我先寒一个。
去年快到年底的某天早上一上班,给Wilson打电话:哥,我要看花吃了那女孩。
Wil说:台湾文艺片,看介绍是挺不错的,不过还没演,帮你留意。
前几天在QQ留言上收到Wilson发来的UU Bird链接。
很喜欢前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实在太扯太矫情了,居然还有拙劣的特效就像恋爱地图About Love,为什么最后一个故事总是让整个片子显得虎头蛇尾。
相对于这两部片子,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 ,就要显得格调统一格局合理。
最好的故事是用来收尾的,这个我想大部分人都同意吧。
就像你写字,做结的那句话一定要让读到的人觉得意味深长——即使大家都可能看不太懂包括你自己。
看了拉拉的故事,晚上做了很Sexy的梦,不过对象是一个没见过也看不清楚的男人。
小的时候对这样的梦,会很紧张。
现在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我有极其敏感的身体,梦境只是自我需要的潜意识层检视,就像男人打手枪一样。
身体总是容易被蒙骗的。
相对的。
对爱情的要求就太苛刻了。
但是这场命运对我的所有要求都很苛刻,我为什么不能只对这一件事苛刻。
这个问题的进退,一直是一场感性与理性寸土不让的地盘分割。
在电影介绍页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情存在的形式有哪几种?
在一起很快乐。
在一起不快乐。
不在一起很快乐。
不在一起不快乐。
以上皆是。
单选还是复选还是无可选?
曾经经历过一段很长的恋情,比照来看,答案是全选。
好比一场精神厮杀,以及身体上互相的吸引。
完全掉进轰轰烈烈里面,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相爱。
痛苦的不是因为参与了这场战争,而是其实把自身变成了战场。
昨天他说回来后中学的同学要见面,很多女生,问我你没关系吧?
我说你没关系我就没关系,我可以把你借给他们,但是你是我的。
笑。
还记得在关于Norman的文字里我大声喊着:谁也不是谁的谁!
如果我能早点明白,爱情不是用来被证明,被占有,被炫耀的,我是否可以少一些困扰。
又或者我不是误入歧途,只是必经之路。
年少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当诗人在舞台上大声的呼唤“啊,我的爱”的时候,真正的爱情却在台下拥着,默不作声。
我在MSN的签名栏写道:全世界都在比赛幸福的时候,我只要你默默的想念。
今天早上醒来,听到海的声音,拉开窗帘,高渺的无云的天空以及湛蓝的海面,浓稠的阳光厚厚的浇在对面的白屋顶,晃得睁不开眼,小白船水鸟般优雅的滑过水面,心情好晴朗。
如果还有什么奢侈的想法,就是想向后倚在他身上,和他一起看见这样的天空,这样的阳光,这样的港湾。
看完Candy Rain返回去看影评的时候,广州豆瓣: 瓜。
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有一句话说:如果现在还在等Mr.right的人,我建议你从身边做起,找一个Mr.no wrong。
多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即使我很想粘着,即使我很想你的心和你的身体都是我的根本不是别的任何人的,我会开始放弃霸道的爱情,做一颗柔软而温暖的棉花糖,透明闪亮的糖果纸,甜美的诱人的绽放。
这到底有多难,我想试试,我想知道。
电影唤起了我想要去寻找的那种纯洁。
但是只能说。。。。。。。。。
意境不到位。。。
演员不到位。。。
感觉不到位。。。。。。。。。
看完这部戏第一想做的就是找电影原声带,那音乐真的太棒了。
最惊喜的是陈珊妮的声音呵,我怎么都没想到会在这部电影里看见陈珊妮。
影片分四个小故事,里边一票都是不怎么认识的演员,除了王心凌和林嘉欣。
1.如果南国冰封了她们在一起很快乐。
晒在霓虹灯下,坐在机车上的女生别扭地激情地接吻。
我们都是彼此的糖果,适度的甜;偶尔带点苦,更能引散甜的香味。
喜欢,就是两个喜欢彼此的人在一起。
2.看不见攻击的城市她们不在一起很快乐。
她的生活就像消毒的餐具,整齐地排放在桌布上。
干净的偏执,洁癖的爱。
现实与虚拟的差异,恍惚地像不真实的谎言。
三十五岁的单身女人什么都有,只是缺乏爱。
过于主动的脚尖始终碰不着对面紧拢的双脚往后靠。
适应不良的爱,无法快乐。
3.梦见相反的梦她们不在一起不快乐。
两个相约十年的女孩,等不及相爱的永恒,夏天就要嫁人生小孩了。
结婚生子有次序地像社会责任,谁都要完成。
约定很单纯,责任很现实。
孩子和丈夫,突然变得强大,也搞混了,两个人的柠檬汁。
4.像花吃了那女孩一样她们在一起不快乐。
像一场糖果战争,谁是谁的糖果纸,谁是谁过腻的糖果,谁是谁的糖果。
我们要如何处理,一些适合的不适合的口味。
突然就下了一场糖果雨,落在快递包裹里,裹着我们不懂如何抉择的爱。
酸酸的、甜甜的、痛痛的、快乐的、悲伤的……第一则故事最让我惊艳的是夏宇的诗集(没错的话),女孩捧着诗集女孩在晨跑,啊那不是陈珊妮的歌夏宇的诗《你不觉得他很适合早上吗?
》的画面么。
就算错我也这么认定了呵呵,这部戏绝对是我看过最有夏宇和陈珊妮味道的电影了。
第二则故事是我喜欢的,干净的房子和干净的女生,三十五岁不甘寂寞的女人。
结束的时候,长长的惆怅,因为喜欢不甘寂寞。
第三则故事不停盘旋王菲的《约定》,带点时光的味道。
第四则故事王心凌的造型不喜欢,不断想起杨丞琳的绿光头发。
太夸张的演绎手法,也是我不能喜欢的。
只有那糖果哲学让我迷恋。
整部电影的景色很偶像,好看的唯美的淡淡的深刻的。
除了音乐,感受并不深,写得更不好。
短片当然比较讨喜,各种类型一一陈列,不怕没有你心水的;偶像另类全都上,不怕无端挑刺的;声色齐全人皆美,不怕外貌协会的;用女女(还有隐晦的女女肉搏XD)来搏眼球,不怕没有票房的……当然完全换成异性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情节如同小脚裤:百搭。
我的看法很大众很娱乐,在豆瓣的小众世界里看来就很雷很暴力啦:1.四个故事里,我最喜欢最后一个。
所有角色里,我最喜欢王心凌。
没有眼袋的王心凌真是supa cute 2.第一个故事比较老土,第二个故事里张rongrong闭着眼睛喝饮料的样子和娃娃的高跟鞋盘头眼影都让我颤抖了,第三个故事,无力气太man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3.林嘉欣的身材真是惨不忍睹啊。
减分。
4.林嘉欣的脸很演技啊,有点过头啦,摄影和剪接丝毫没有掩盖穿帮的意思,王心凌手还没挨到她已经一副囧样了。
不过我笑点低,觉得还蛮有趣的。
5.我已经重复十遍左右回头去看田纳西恰恰那一段了。
我该说我变成这样都是Tizzy Bac害的吗?
6.刺青算个毛,杨丞琳能让我吐够100次,梁洛施装B至死,导演自工过头,要娱乐不娱乐,要内涵没内涵,还硬要扯上地震让人哈欠连天。
《花》这片除了过分45度望天的名字,甩下刺青几条街。
7.我推荐啦,大家当贺岁片看吧,当里个当。
(看刺青之后,我对这片子的期待相当低的,哈哈。
)
也许真的如同某位前辈所说,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来去匆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去分辨一句话的真伪,去找寻一个人的真心。
每个人都习惯性地戴着早已备好的面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关于导演陈宏一,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百度上对他的评价不错,“对美学的强烈感知,对每个镜头都精益求精,对每个细节都非常关注”,“两条令人难忘的广告片,一条是为司迪麦(Stimorol)口香糖做的,一条是为日出百货做的,这两条广告片里的极致美感令人窒息”,执导mv五月天的《温柔》《拥抱》《突然好想你》。
呵,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不禁让我想起2006年拍《明明》的区雪儿,跟陈宏一一样,作品中mv居多,且与极具人气的王菲等人合作,在业界赞誉甚高,于是朝电影界迈进。
不过mv毕竟只是短短几分钟的事情,要想靠精益求精的镜头在好几十分钟的电影获胜,他俩都还欠缺功力。
忽略了对人物深度的挖掘,区雪儿试图用变幻莫测的镜头忽悠观众失败了,陈宏一试图以数量取胜(一次来了四个故事,n多女人)也失败了。
还是一个又一个的mv镜头,夸张的表演,熟烂的剧情,就算最后一个故事试图附赠血腥暴力也丝毫不见张力,就像一场闹剧,看的时候挺开心,却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剧情和演员mv式的字幕,如果没有旁白,如果没有这官方的剧情介绍,我真的会以为我看到的不是那部电影。
按照官方的讲解,四个故事的发展都很理所当然。
我是看完电影才看的剧情介绍,猛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导演要负责任,演员也要负责任。
比如第一个故事,我一看那俩清秀的小女生,第一反应就是pp恋,但是官方解释说有一个女生阳光帅气,我很认真地翻回去看,似乎在昏黄灯光的那个背影才能找到一点点帅气的感觉,而这一点点感觉指不定还是因为旁边那个女生怯懦地去拉他放在裤兜里的手才营造出来的。
后来我想通了,其实他们原本要拍的这个阳关帅气的人应该是个h,就是那种很有自己生活空间以及照顾他人愿望的h,这么yy了几分钟我终于弥补了这段带来的遗憾。
这俩小女生的演技属于天然派,就是没什么演技,也还不错,除了那个阳光帅气拉着另外一个女生去小p的店示威的那段,没什么大的失误。
说到那段,阳光帅气表现得像足了一个直人,当然小p的表情也很呆,于是我又开始yy。
最值得赞赏的是他俩骑摩托上的对话,阳光帅气终于露出了一点点狠意,但是那个强吻似乎太弱了,看得我又只好自己yy。
第二个故事,看得很开心,被调戏的t,他的木讷还是挺恰到好处的,只是那个假装强悍的御姐不管是声音还是表现都太幼齿太外在,完全感受不到御姐的成熟妩媚,哎,yy吧。
有个被吓到的地方,就是就是小t什么心理活动都没有就开始把手伸进自己的裤子里,咳咳,我好怕他再把手拿出来的时候沾满鲜血,不过导演没有那么狠,哲学学多了就开始形而上了。
最后小t躺在床上蜷缩的姿态要好好批评,太木了,而且不够蜷。
第三个故事,终于不是直人的感觉,但是太有演技,过了。
吴立琪的表演很外在,呵呵,反倒把summer衬得很自然。
不过后来结婚带男人回来那些些片段就真的不行了。
他说三年他没点其他的心思你就真的信么,陈宏一,不要把人都想得那么美好,别人说什么你都信哪。
值得提到一点的是那个可怜的被扎了两朵大花的baby,真无辜,被糟蹋成那个模样。
第四个故事,个人要好好声明下,王心凌从偶像剧里锻炼出来的演技还真是很合我胃口,跟官方解释的样子算是最少偏差的一个,总是这样的p很是诱人,个人觉得他比较适合h,但是这种p通常喜欢t的吧。
林嘉欣这么气质的美女算是毁了,演了个他完全不理解的角色,他应该也挺迷茫的,拜托吴立琪去掰弯他,哈哈。
关于音乐蔡健雅魏如萱张悬新裤子陈珊妮还有田纳西恰恰的那个组合叫什么来着,呵呵,都是在文艺界当红的,没什么不好,就是全弄一个电影里有点太杂了,纷乱的基调,菜市场般的喧哗。
总评终于没什么你死我亡的自我认同情节,值得赞扬,但是讲述的拉拉生活又太表面。
其实我们过得挺开心的。
恋爱工作学习生活。
也没觉得跟直人有那么大的差距。
没那么大野心要全世界的人看到我和我女朋友在大街上亲嘴就跑来祝福我们。
还在拍悲情同性恋系列的导演们应该向陈宏一学习,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
也别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情试图来拯救你们误以为水深火热的同志们。
我们过得挺开心的。
电影放完了,我却想听《花样年华》,也许是因为吴立琪,但我并不喜欢Spancer。
陈绮贞的旁白,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列车外的风景,女孩飘散的长发,嘴角的笑,眼角的泪,错过的终点,这是我承受不起的曾经。
某个讨论,问喜欢的顺序,3124,原本期待林嘉欣的表现,却被我安排在最末。
NO.1 〈如果南国冰封了〉 小PON暗恋小捷,并且对她说,让我来照顾你吧。
“我的世界只有你,而你有的不只我一个,所以,我想依赖你。
”这是我为小捷加的心声,她知道PON是真的爱她,却不知道自己只是想找个人依赖,她可以像吻世间任何一个男人一样吻PON,却不自觉的排斥两人在公共场合的亲密关系。
她不是爱的懦弱,而是不敢直面不爱的真相。
她害怕寂寞,她发小脾气,她怪她照顾不周,她享用她取之不尽的爱。
PON想做小捷的那个她,而不是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他回来找你,你还会不会在我身边?
NO.2 〈看不见攻击的城市〉 任何人在拥有其诱人或充满人格魅力的面具背后,也都会隐瞒着他自己的阴影。
“是不是我太主动了”,林铭说。
不是,是因为U只喜欢触摸不到的爱情,就像那个啃苹果的女人,在电梯上把玩苹果、靠在广告牌边上、逛商店看东西,她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与U无关。
U低头含笑,一个思索之后,那个女人消失了。
她坐在咖啡店,发送了一条短信,一切便结束了。
整齐的排列硬币,放好椅子,就如她内心向往的洁癖的爱情一般。
碰触到空气的爱情,就已经开始腐烂。
U,你想去哪里寻找真空的爱情?
NO.3 〈梦见相反的梦〉 “Spancer,带我走好不好?
”第一眼看见SUMMER,我就喜欢上她了。
穿着黑色长裙,伴着音乐在昏暗的房间里肆意摇摆,她对她唱着约定,她对她说着约定。
只是三年,无法忍受的想念就被连根拔起,散播在KTV的空气中,她拿起话筒,她一句,她接着一句。
小孩在沙发上吃着糖果,Spancer的泪光突然让我感动,我是这个时候肯定这部电影的。
虽然不爱Spancer的形象,但不能抹灭她对Summer的意义。
她的快乐只有你才能给,这是Summer姐姐和丈夫的共识。
Please?
NO.4 〈像花吃了女生那样〉 Ricky的爱情世界总是充满暴力,像烟火又悲壮又美丽,这一定是报应,Ricky总是这么想。
寓意很好,表达不够。
单调的情节配不上深刻的言论。
爱情的暴力不只是这个女孩给你一拳,那个女孩给你一脚,而是充斥着自我伤害,你不断的在心上划了一刀又一刀。
甜甜的,苦苦的,酸酸的,辣辣的,涩涩的,麻麻的,刺刺的,凉凉的,冰冰的,傻傻的,痛痛的,开心的,悲伤的……太甜的糖会腻,苦苦的糖才对味?
林铭说U是被虐者,倒不如说Ricky有被虐倾向,她不爱甜,只爱苦,仿佛只有苦才能品尝到爱的美妙。
没有伤痛便不构成爱情,她是真正的重口味。
是不是我爱你,就要对你狠一点?
每个人都在追寻奇形怪状的爱情,每个人都在Candy Rain里挑花了眼。
你是为了充饥还是纯粹想赏味?
你是倾心糖的颜色还是糖的味道?
你是喜欢那张糖纸还是喜欢那颗糖?
你是忠于触摸的手感还是入口的口感?
《花吃了那女孩》导演陈宏一专访 来自:网络整理 |提要:从知名广告公司「意识型态」出身的广告导演陈宏一,拍过一系列司迪麦口香糖广告、五月天MTV等,其颜色浓烈的画面与充满概念的意象构图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是国内外广告大奖的常胜军。
从广告界跨界成功的电影导演不在少数,台湾有《医生》、《停车》导演钟孟宏,日本有影痴耳熟能详的岩井俊二,而陈宏一导演交出这部转战电影圈的作品,究竟会在影迷心中投下一颗怎样的炸弹呢?
一栋公寓、女同性恋的四种温柔缠绕 《花吃了那女孩》导演陈宏一专访 从知名广告公司「意识型态」出身的广告导演陈宏一,拍过一系列司迪麦口香糖广告、五月天MTV等,其颜色浓烈的画面与充满概念的意象构图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是国内外广告大奖的常胜军。
从广告界跨界成功的电影导演不在少数,台湾有《医生》、《停车》导演钟孟宏,日本有影痴耳熟能详的岩井俊二,而陈宏一导演交出这部转战电影圈的作品,究竟会在影迷心中投下一颗怎样的炸弹呢?
几年前的台北电影节播放了陈宏一的首部电影作品《不爱—情歌》,零碎的情节造成部分观众中途离席,致使陈宏一深深反省了自己的创作,并成为完成《花吃了那女孩》更接近大众、好看易懂的使命。
然而,这个剧本在申请辅导金之际并未获得评审青睐,值得反省的是,我们对电影应该是什 样子,似乎有了一些固定的想法,例如完整合理的故事、写实的场景等等。
但是,电影应该有固定的模样或功能吗?
应该遵循「说故事」的线性逻辑吗?
申请辅导金的标准好坏界线是什 ?
而电影,最初不就是一连串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实验吗?
陈宏一对於电影应该如何带出意义、让人感动,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说:「我想让大家知道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
」 2007年底,中国沙尘暴缓缓飘洋过海进入台湾,一个个甜蜜纠缠的爱情故事,关於两个女孩在一起的四种可能的形式。
此片延续导演以往视觉风格强烈的画面、以及对女性演员的喜爱,讲述四个在不同时间内发生於同一栋台北公寓的女孩爱情故事,她们都收到一个寄给「Candy Rain」的包裹,把爱情和甜美小巧的糖果在画面上温柔结合。
陈宏一原本的构想相当庞大,甚至出人意料地饱含政治意义,是台湾与中国的四种可能形式,全挤在台湾这块拥挤小岛上的隐喻。
这次的电影除了极吸引人的唯美背部全裸海报,更有台湾许多独立音乐女歌手跨界献唱、偶像演员林嘉欣与王心凌的加码演出,再加上网路作家原著小说的贩卖、和品牌服饰「I Prefer」合作,可谓开启了一条不同行销通路,更足见广告导演丰富的人脉。
从广告短片到电影剧情长片,这两种形式对於陈宏一来说有什 不同?
拍摄电影的目的,是快乐创作?
还是背负著沉重的社会使命?
陈宏一似乎可以是一个彻底摆脱八零年代新电影框架、九零年代国片低迷枷锁、甚至跳脱目前国片明显「说好故事」倾向的绝佳例子,用自己的资金,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本期《放映周报》专访由红色制作摄制发行的《花吃了那女孩》导演陈宏一,畅谈从风格发想到映演发行等创作历程,以及导演本身对於电影的独特看法。
导演在拍摄广告时曾经说过,画面设计是以「概念」来构想。
这部电影里有些蛮有趣的概念,譬如说匿名包裹、台北的同一栋公寓,这些概念是怎 来的?
陈宏一导演(以下简称陈):一开始拍这个片时,因为我们没有资金,要自己出钱去拍,所以工作时间就会在正常拍广告之中去找空档,因此它会是一段一段的。
前一年,已经做了一部段落式的电影,这次呈现出来则想把部份特质加强,所以让这些段落有一个比较强的共通性或是主轴在里面。
这一阵子,不管国内或国外都很多段落式的片子,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奇士劳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它有一个很完整的关联性,中间就是有蓝白红、每个角色都在另外一段不经意地出现等等的设定。
那我在想,怎 样可以去突破这个东西?
既有一段一段拍的限制、又要让它很关联,有些人物不能串在一起,所以才想到一个房子,刚好这个房子跟最早的概念是有一个可以解读的意义。
最早的想法是,这两个女生是台湾跟中国之间的一个隐喻。
台湾跟中国彼此有一些民族或是文化的同质性,可是又分隔两地,彼此又可能互相有些爱恋、有些争执,好像两个女生,感觉他们是相爱的。
我觉得台湾跟中国就很像女同志一样,她们其实是有爱情在,可是在法律上却是不被允许在一起的,台湾跟中国在目前也是这种状况,虽然很多人想要让他们在一起,可是法律上还是不行。
是这个想法,发展到一个房间、四段故事,我们是租了一层公寓在那边拍。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四种可能,就是在一起很快乐、在一起不快乐、不在一起快乐、不在一起不快乐。
这几种关系本来想隐喻台湾跟中国的关系有四种可能。
我觉得这四种同时都是发生在台湾这个地方,因为在台湾里面的人,并不是百分之百大家都想要统一,或是百分之百大家都想要独立。
实际上这四种可能都存在於这个地方,所以想将这个状况呈现出来,所以用了一个公寓,在这个公寓里面,存在著这四种关系的四组恋人。
另外用了一个东西去让这四组人贯穿整部片,就是那个包裹。
一个包裹,只要送到这个房子给一个叫「Candy Rain」的人,可是这个人到底是谁?
并不知道,到最后第四段才揭晓。
实际上这跟我们拍片的方式会有关系,每一段的发展都按照顺序环环相扣,所以在构想第四段的时候,林嘉欣扮演的邮差把这个包裹交给她在路上看到的男人,他就辗转送到这个房子,用这样的方式把它们串起来。
这些都是我们在拍摄时觉得很好玩的东西,可是片子呈现出来,那些东西都是藏在里面,不见得会看得见。
最后呈现出来的好像政治讯息比较薄弱?
陈:政治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要讲很大声,这样子才可以突显。
但是我觉得那样子整个片子的气质就毁掉了。
我们只希望让台湾跟中国的一些关系当作整部片子在2007年的一个环境,譬如说用了沙尘暴,因为沙尘暴是从中国大陆过来的,它会影响台湾的气候。
2007年香港回归十年了,所以用了酒,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目前香港跟中国的关系,就是用一些物件把「2007年台湾到底是甚 状况」呈现出来。
导演从明确的概念,到具体的视觉呈现,中间有许多美术、后制的部份,这方面是怎 沟通进行的?
陈:我们实际上蛮取巧的。
我觉得一部电影还是蛮庞大的,要怎 让一部电影处处都很精彩,目前是我觉得比较难的部份。
可是,让四分之一部电影很精彩,是我们比较可以掌握,所以我们是一段一段去执行。
我们拍完这段实际上并没有想下一段会怎 样,我们只是把故事先做出来,执行之后我们会开始讨论。
依据先前的经验,构思下一段这个角色应该赋予她怎 样的画面?
怎 让观众看到第一段之后,得到一个怎样的情绪?
再给它一个怎 样的不同视觉感受?
这样一段一段做下去,我们一直在try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样分段独立的方式,最后的呈现差别好像蛮大的,例如第一段整体来讲似乎比较写实,可是在第二段的时候,场景就非常的强烈(比如说黑白的房间、空气弹簧床),到第三段以后,又会有一些描写内心状态的镜头,而第四段感觉非常逗趣,比如演员直接转过头来对镜头说话。
这也是导演实验影像的一部份吗?
陈:我觉得应该是我们都还蛮开心的,就是都想玩很多东西,我们也不care到底一部片应该被定位成怎样。
我们觉得这段故事可以这样,到下一段希望变那样,一直在颠覆前面的东西。
在选定故事、决定顺序的时候,就已经先把那个感觉抓出来了。
第一段〈如果南国冰封了〉是先试图去碰触女同志那种乾净的、清纯的爱情,所以希望拍出像水一样的感觉,因此会呈现生活的切片和一些细节、以及感情微妙的东西,先把观众带进去。
可是,就大多数的人来看,他们觉得很没有故事、很琐碎。
第一段是很暧昧感情刚刚要开始的时候,第二段就开始往前进。
第二段〈看不见攻击的城市〉这个故事就是两个人想要在一起,可是一个人步调很快、另一个人却很慢,张榕容那个角色是一个很洁癖、很怪的一个角色。
所以他们在一起往前进的时候突然就不行了,於是分开。
至於空间就是要反应她的状态,因此是一个绝对的黑跟白、加上一张很怪异的床,她对於自己的感情是别人无法猜透的。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觉得想怎样就怎样,很少像张榕容这个样子,所以就以那张空气弹簧床做代表。
到了第三段〈梦见相反的梦〉的时候,觉得感情应该开始胶著,所以希望拍得像酒一样,感觉是很浓烈的。
到第四段,因为已经浓烈了,接著怎 办?
所以我们想拍一种很像烟火爆炸的感觉,那个感觉是「碰!
」爆开的。
这个故事、这个角色就已经很暴力、性格很强烈了,我们希望颜色是很浓烈的,有一些革命的气息,所以把毛泽东红卫兵、切格瓦拉的海报放进去。
我们觉得这一段应该要很有革命的感觉,包含拍摄手法,它就不需要写实,她可以对镜头讲话、工作人员可以穿帮,就是都可以。
工作人员扮演的那两个骂脏话的流氓妹妹也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原来剧本是没有的。
所以也有很多即兴的部份?
陈:我们拍片会有一个简单的剧本,可是在每天拍完之后会跟摄影师、工作人员、副导一起讨论,演员表现跟我们设定的到底有什 差距?
我们每天会修正,如果感觉到这个角色好像少了什 ,下次就想办法再加一些新的东西,隔天再去拍。
应该是拍片的时候拍太快,下一个时间还没到,想著该怎 办?
是不是要玩些什 ?
然后就开始就玩。
也有一些后来没有用到的片段,就把它放进部落格里面,实际上还是蛮多这种状况的。
导演刚才提到一开始的概念是把两个女生之间的感情作为台湾跟中国大陆之间的隐喻,可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包装,就是用「在一起快不快乐」这几种可能的方式区别开来,好像会引起观众去投射自己的经验或是认同,甚至去选择。
可否谈谈这部份?
还是这是导演原本没有预期的?
陈:其实我们原本没有预想到太多,我们原本想的就是我们要去拍一个片,我们要在2007年把这片子拍出来,然后提出这个台湾跟中国的概念,内容就用女同志的这个故事。
一开始就是这样子,也没有想说要包装,但拍完之后放给一些人看,就会很自然问他们「到底你喜欢哪一段?
」每个人讲法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第一段、有的喜欢第三段。
每个人因为他自己对电影的喜好会有不同的回答,蛮有趣的。
同时每个人也会对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是出乎意料的。
经过讨论之后,想了一个叫做「爱情pH值」,可以突显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
两个人因为某种原因在一起,我们可以去分析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爱情pH值,可能一个是酸性的、一个是碱性的,当你们可以调和的时候就可以在一起;可是如果是偏酸性,就会产生其他的后果。
用这种方式去激发观众的好奇,譬如当他做过心理测验之后,他可以去分析自己的感情、可以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印证他跟片子里面的角色是不是有某种类似的东西。
我们希望在片子之外,去产生一种有趣的活动,而不只是片子本身。
这些故事是以导演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作为剧本的原型,也请了一个作家专门写电影小说,又特别是作为台湾跟中国之间的隐喻,这样女女之间的关系,就导演的观察跟一般的男女异性恋有什 不一样吗?
陈:我不是女同志,所以我不太完全了解。
就我观察到的,第一是女女感觉起来非常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们的感情是很强烈的,甚至比异性恋还要更强烈,这让我一直想要找出原因,藉著拍这部片子去了解、去认识的一些事情。
拍完呈现出来,问过一些看过的人,他们觉得女女跟异性恋实际上都一样,就是爱情。
所有异性恋会发生的,女女也会发生。
比较有趣的是,第三段的故事在探讨为甚 一个女生会想要离开她的女友去结婚?
结婚十年后她还要回来跟她在一起,到底是什 样的原因,让她愿意再回到女女的关系?
我觉得女女之间的情欲和男女之间是不同的,是男女无法呈现、无法达到的。
在第三段,我们试图呈现女女的性爱,这故事是说(当然不是全部)性爱是让这个女生经历过双性的关系之后,她会选择跟前女友在一起。
不只是情感上的,也包含欲望,女女可以是满足两个人的。
身为一个男性导演来拍女同志的故事,您怎 看待自己在一般观众与女同志之间的中介角色?
陈:我觉得这个很好玩,为甚 我周遭有这 多女同志?
为甚 我喜欢合作的工作人员都是女生?
我自己去分析,我觉得可能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跟女性的成份,而我刚好内在女性的成份还蛮大的,所以我觉得女同志很好沟通,算是朋友。
我会想去拍这样的女性、这样的题材,会想看很美的女生,我觉得一般观众应该跟我一样,他们如果说内在里面有男性的成份、也有女性的成份,应该都有可能会喜欢这样的题材。
您拍的女同性恋外表也很特别,除了第三段有比较明显的T婆之分,在其他的几个段落里面,比如林嘉欣,她虽然演T,可是也是一个比较偏女性的T,或是不分,第一段和第二段也都是不分,为什 会这样安排?
陈:实际上我们在工作、在找演员的时候,就在思考为什 一对女同志一定要是一个T、另一个长头发很漂亮的?
为甚 一定要这样?
周遭的朋友实际上有很多对,两人都很漂亮,而且在一起。
再回到最早我们对关系的定义,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当其中一个人对你释放出爱意或是关怀,另外一个人一定会接收到,不管是两个女生或者是异性恋,你自然会有爱的东西回报给他。
所以我觉得那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对把她分成T跟婆。
讲到选角的部份,为什 后来会选择林嘉欣跟王心凌这样的组合?
陈:在前一部片,就是《结婚》那一系列的时候,有放给林嘉欣看,她就跟我们说如果以后有类似这样短片的机会可以找她合作。
就是说不那 商业,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她觉得还蛮想做的。
我们拍完第二段的时候就打电话找她,说我们想要拍一对女同志,你要演个T,有三个女生都爱你,然后她一口就答应了!
有了林嘉欣之后我就想说,该有什 样的人去搭配她?
这个人的个性应该是很强烈,就是强酸性的。
另外,我觉得观众都很想看到一些演员的不同面向,所以我们故意颠覆林嘉欣清纯美女的形象,就是把她扮成一个T。
所以我们就想说,现有的偶像明星,哪些可能会有这样子的机会可以去打扮她?
跟工作人员讨论时,大家就是提到王心凌,然后刚好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关系,她有在看我们拍片,因此选了王心凌跟林嘉欣。
其他角色的部份呢?
比如,张榕容激情戏的那个镜头是特写,而她也是您从小就拍过的演员。
陈:张榕容接到剧本的时候,她就问我说那一场自慰戏会拍到什 程度,她要裸露到什 程度?
她care的只有那一场。
我说我也不知道,要看你要到什 程度,我只觉得整部片子应该要有一场戏去呈现她心里的欲望。
后来因为这样,我决定不要裸露,但要很强烈,有点像王家卫的《堕落天使》,有一场戏是李嘉欣躺在床上抽菸和自慰,镜头在她的腿附近,只看见她的手在动,没有裸露,可是感觉到自己在挑逗自己的欲望,表情、肢体都要有那种感觉。
她知道不裸露后就很放心。
我们还讨论到到底女同志在自慰的时候会不会叫出来,尤其是她比较像一个T,T在自慰的时候会不会叫出来?
或是说,T会不会自慰?
这样的问题我们问了很多人,有人说T绝对不可能自慰,因为T不太认同自己的女性器官;可是有些人又说,T还是可以自慰,还是可以有高潮,兴奋时还是会发出声音。
这个问题一直被讨论,我觉得这还蛮有趣的。
魏如萱的音乐给人的印象是个很甜美的女生,为甚 会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寂寞OL的形象?
陈:因为我觉得这个角色不应该太美,她也不应该只有干练而已,她应该还是有一些奇特迷人的地方。
这迷人的地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声音,讲话的时候可以把一个小她十岁的女生吃住,所以声音很重要。
魏如萱就有这样的特质,她的声音很特别、讲话很好听,之前我们常常找她做广告的配唱,她每次来就化了一个妆,但讲话又是那种娃娃音,最主要是被她声音吸引。
另外在配乐和旁白的部份,都请了相当知名的独立音乐圈女歌手,旁白甚至请了陈绮贞。
音乐这部份,导演想要追求什 样的气氛或是感觉?
陈:我觉得应该就是很爱玩。
电影是一个视觉跟听觉综合,就过去的理论,听觉这部份实际上可以独立,我在思考的是如何让音乐变成一个很独立的、又可以让你玩味的东西,所以我在音乐就下很多功夫。
这又要回到我上一部片子《不爱—情歌》,那是六段故事,我一直想把做唱片的方式转化成一个电影,因为唱片有所谓概念式唱片,用几条歌去串成一个概念。
我想电影也可以这样做,用几个短片串成一个概念,然后用这几个短片跟概念唱片结合。
《不爱—情歌》是一部这样的电影,但一般观众会觉得这跟他们理解的电影很不同,所以在《花吃了那女孩》这部片里我要再去证明一些事情,即如何把这样的概念包装得再商业一点点,可以让大众觉得电影实际上也可以是这样,就是故事跟音乐结合。
所以,每一段会有一首歌,但是到第四个故事〈像花吃了那女孩〉时一首歌已经没办法代表那种爆炸的感觉,才用了大概七八首中港台不同乐手的音乐放到这里面。
您刚才提到放映给其他观众看的时候,有些观众会觉得不像电影?
这部电影虽然是长片,可是它其实也是四个短片的组合。
这和导演之前的MV、广告经验,然后跨界到拍电影有关吗?
比较大的差别是在哪里?
是说故事吗?
陈:我觉得之前拍广告跟MV银幕就是这 大,可是电影出来是那~ 大,这个是很不一样的。
譬如说我们后来在做后制的时候,在银幕上看到很多穿帮,但是平常在这 小的萤幕里面是看不到的,在大银幕却都看得一清二楚,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不一样。
可是,拍摄过程是一样的;在内容上,我觉得电影说故事真的不是很重要。
我觉得电影是怎 样去打动看的人内心的东西,你要有什 样的故事、什 样的安排让观众进去看了之后,可以碰触最内在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
如果是说故事,我觉得很简单,可是看完就没了。
我想让大家看到电影也可以是这样,当然说故事还是很重要,但那是要你拉进电影的,我想做的是在声音上、剪接上、视觉上,这样拼凑是不是跟平常看电视的经验不太一样?
我觉得如果达到这一点就还不错。
在台湾的市场和环境之下拍片、加上观众对国片的既定印象,您有面临很多困难吗?
陈:我不知道,因为我就是自己出资。
另外,其实我们一直不循著正常的方式去做。
我们原本也想说,拍完就是找人家看,有机会就上片,可是真的碰到很多的钉子,最后我们就自己发。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行销方式,都不是一般发行公司会做的。
比如说,办音乐会、摄影展,搞什 爱情ph值、在You Tube上放预告片,都不是一般的方式。
我觉得拍这部片没有什 困难,是拍完之后才有很多困难。
片子拍完之后才发现,我们之前有一些东西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比如说发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对电影圈不熟,所以也碰到了很多陷阱、浪费了很多时间。
上一部片《不爱—情歌》,因为是在台北电影节,我想观众应该有一定的接受度,可是实际上大家对於一些比较实验的东西、比较个人的、比较不讲故事的,有部份的观众是不能接受的。
后来才拍了这部片想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希望能拍一部片,让所有的人坐在观众席里面,可以从头看到尾,就是这个使命让我完成了这部片子。
虽然那个故事还是有些复杂,可是怎 样在二十几分钟里面,把一个故事用还算有点风格的方式讲清楚,然后让人看得蛮开心的,不会觉得沉闷。
您本来跟电影圈比较有距离,现在进入电影圈之后,对於台湾电影圈目前的状况有什 看法吗?
陈:我觉得为甚 会自己出钱拍……。
广告训练让我们很容易掌控资金,有多少钱就用这些钱在时间内拍完,所以虽然我们自己出钱,可是并没有到负债。
我觉得台湾电影像是个圈圈吧,还蛮封闭的,譬如说我曾经去投辅导金,然后面谈的时候自我介绍,那些评审就说他们听过我的名字。
他们问我:你知道为甚 广告导演都拍不好电影吗?
他们认为广告导演是没办法把电影拍好的。
还问说:你有什 方式可以去拍电影?
我说我觉得影像创作是训练你利用工具让观众想看,而广告跟MV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可是很不幸就是,他们不认同广告导演可以拍电影,所以就没有拿到辅导金。
一个片子一定要做到一个程度才可能有一定的票房,或者是几十万几百万人会去看。
平常一支MV一定要吸引到几万人,可是你一部电影,票房好的话,可能一两万人,或者更少。
电影有一两万张票就已经算是很好的票房(笑)。
我也想自己证明一下,我有没有能力拍好一部电影。
可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人开始在拍电影,像周杰伦,也有好几个广告导演也拍了电影,像钟孟宏。
我觉得这会让台湾的电影有越来越不一样的面向。
已经有下一部片子的拍片计画了吗?
陈:因为这部片是讲台湾跟中国,下一部片我想处理台湾未来会怎 样(笑)。
虽然目前都是想法而已,但已经在弄剧本,有四个女生,其中一个贯穿另外三个,另外三个是代表未来。
一个是对未来没有希望、一个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是对未来不知道怎 办,就这样原地徘徊,不过这四个女生就不限於是同性恋,她们可能是异性恋。
因为我还是觉得女生很美,还是想谈女生,还有真实故事那种很真实的、活生生的题材是。
这样的模式我还想延续下去,所以我找了一样是真人真事,找了四个女生,我要谈她们的未来。
最后,请导演推荐放映周报的读者一个非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不可的理由。
陈:女生的话,应该从小到大多少都会接触过女女的,不管你看过、接触过,周遭的朋友应该都会有女女的经验。
如果想对这个有深刻的接触的话,你可以来看。
对男生的话,你想看美女的话,就可以来看,想看美女都应该来看这部片!
(完)
抱歉片子还没看完,就停在中间立即杀到这里写篇小评。
这篇影评是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批评文,没办法,本来上土豆去随便扫视一下,看看这片是不是如众口所恶那样糟糕,果不出所料,这一次是实在看不下去了。
想一想,自己也不算是腐女子,但腐女子的特质都有。
BL最喜欢,但美型GL也会去看,抱歉,从不看台湾系列。
这次算是破例。
一直以来我信奉一句话:看片要看到点子上,每种艺术要找到最高的创造群。
如果说大伙还要借观摩女同志片来满足好奇心或是抚慰空虚,我建议大家倒不如去研究东洋人的百合文化。
这里没有长他国人威风之嫌,要想了解禁忌情感,我建议还是去看小日本的东西。
从动漫,电影再到文学,纯情,激情,奇情,孽情百花齐放,想要什么都能在里面找到,加之美学研究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对了,就像老饕改不了挑剔的味蕾一样,看惯了日本人的大胆猎奇,再回头看华语电影反复拿着那点禁忌开涮,有点心头发毛。
扬长避短是明智之举,本来就是程朱理学根深蒂固的国家,却要跟着全球化的浪潮弄得“激情奔放”,难免走上东施效颦的路线。
而这里引以为豪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借李碧华的妙笔出了个绝佳的《霸王别姬》,之后的同志片就开始了一味的后现代文明的闹剧,经典果然只有一个,不谈也罢。
不知道咱们的独立短片是不是只能拍到这个程度了,除了制造一些看似空幻的镜头再故弄玄虚地粗糙地衔接在一起是不是就能攀上个“个性”?
就拿摄影师技巧来说,打光取景都很粗糙,尤其是几段故意借用逆光效果拍摄的空镜头毫无美感可言,根本就没有勾勒出个清晰的轮廓,景深与色调没有考虑,光晕混乱,足以看出制作的仓促。
剪接丝毫没有层次感,韵律感可言。
至于剧本?
楼下那些骂了太多,我就不多骂了。
老老实实,平实中见功底才是王道。
导演,摄影还有编剧的功底一目了然。
电影制作如果不精益求精,那也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
一直以来也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在撑着台湾电影。
不说也罢,要真是冲着同志题材,我宁愿再去看一遍《孽子》或是《孤恋花》如今同志题材简直成了票房与艺术水准兼顾的万灵药,谁都要借这东风以分得严峻电影市场中的一杯羹。
万灵药吃多了也变成了毒药,借用朋友的一句话,与其看那些胡编乱造的电影,不如节约点时间享受现实。
现如今大银幕上还存在什么禁忌么?
再是禁忌都似乎已经在票房保卫战里当作原子弹扔出来了。
商业片如此,艺术片更不用说,还有那些越来越糟糕的独立电影。
只是看看电影,看和观赏不同,只是一种扫视,快进之后迅速关掉网页。
如此而已。
聽說這部片子在香港電影節首映. 不知道我看的這場是不是全球首映, 導演跟其中兩位主角倒是到場了. 閒話休提不過話說在前頭, 以下有關電影內容, 不想知道的看官請自行跳過. 電影由4個短篇組成, 串連故事的是4個故事中的女主角先後住進的一間房子, 還有收件人是"Candy Rain" 的一份大包裹. ========== 劇情開始 ===========(1) 如果南國冰封了小潔跟男友分手, 跑到台北小Pon的家重新開始. 小Pon 忙於工作, 小潔覺得一個人在家好孤單, 一場架後小潔離家出走.故事是如此, 畫面則三番四次的讓我想起岩井俊二的Lily Chou Chou. 不論畫面處理還是選材也太像了吧!! 第一炮的失望. 個人認為拍慣廣告的陳導演應該更能處理這種畫面的吧. (2) 看不見攻擊的城市裡一切追求完美的女生(T吧...)(好啦我忘了角色的名字)追求完美的愛情. 她抵擋熟女熱烈的追求, 卻跟蹤著另一位女生. 好了我承認, 這段我是有看沒有懂. 除了魏如萱的歌聲外, 其他的畫面印象歸零. 這段畫面上是台式MTV. 請大家當作MTV 來看, 可能會比較好懂. (3) 夢見相反的夢Spencer 跟Summer 是大學以來的情侶. Summer 要嫁人了, 她跟Spencer 約定分手10年. 10年後, 待她負完了一切社會責任後, 兩人再在一起. 3年後, Summer 開始再跟Spencer 來往, 而且被她丈夫知道了.個人最喜歡這一段. 有感動過的一段. 以我到台灣的經驗, 台灣的女同文化還是以T-婆為主流. 撇除這個外殼的女同電影實在是蠻超現實的. 欣賞這邊的Spencer 好一個傳統的T形像. (4) 像花吃了女生那樣Ricky 周旋在女朋友1, 2, 3 號之間. 最後女朋友2號在她下樓下割脈自殺...超失望. 各界都在談論林嘉欣的TB 打扮啦束胸啦床戲啦... 不用太期待. 整個角色是浪費了林嘉欣的演技. 故事上也很零散, 注意力轉了在畫面震撼上. 畫面處理上對比前3段是很誇張沒錯, 但只不過是台劇的變奏而已.========== 劇情終了 ===========整齣電影像一張影像專輯. 撇開重頭到尾的五月天蘇打綠陳珊妮魏如萱王菲My Little Airport不說, 旁白更是陳綺貞(所以OST 是必收藏不可的了), 電影的架構是OP-->track1-->track2-->track3-->track4-->ED4個故事除了一個連起整張專輯的主題"Candy Rain" 以外實在看不出有甚麼關連跟互動性. 就算那個"Candy Rain" 的包裹依我看來也是可有可無. 最後"像花吃了女生那樣"裡對糖果的詮釋比我在大學時期交的論文詮釋更無力更勉強. 如果要我說, "女同志"就是這些老掉牙的愛情故事的糖衣包裝. 從藍色大門到17歲的天空到盛夏光年到刺青, "同志" 似乎已經成為21世紀新台灣電影其中一種元素, 甚至是代表號召力的元素. 我不願以譁眾取寵去形容, 但一部不以同志角度出發的"同志電影"究竟能代表甚麼呢? 讓大眾對"同志"得到既定的而有所偏頗的印象? 從電影中可見導演努力做功課, 然而實在並非討好. 可能那些的確是她和她的真實故事, 但我們看的是電影, 有時候並不需要太真實的故事. 有的時候, 這些真實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那何必以同志說故事呢? 戲中某演員說過, 同志間的愛跟其他人的愛並沒有分別. 當然我不能代表所有女同志發言, 然而, 我覺得同志的愛與慾實在跟男女之愛是有差的. 片中很多鏡頭很多畫面都讓人感到很違和. 在各種客觀條件下產生出來的, 就是一齣明顯不明白同志的同志電影.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 以上的評論個人觀感較重, 只希望跟大家分享交流, 就此謝過^^
爱情存在的形式有哪几种?
男欢女爱才是这个世界的永恒么?
我不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有时看到同性恋的话题,也会拿来和朋友讨论。
并不是为了刻意来评判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个世界,我们都活在社会经验的阴霾中,无时无刻不被这个大染缸一遍又一遍的洗脑。
从小,我们便被告知,同性恋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就像婚外情一样,不能提及,也不可触碰。
可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理念,是传统,还是社会制定的潜规则。
难道社会的潜规则便是我们必须奉行的准则么?
爱情无关男女,无关其他人,爱情只是爱情,爱情没有目的,也没有结果。
如果爱,就放手去爱,不要在乎那些是非对错。
无论男女,无论男男,女女,只要此刻你是幸福的,抛开那些清规戒律,只要你相信爱,如果你爱,哪怕只是此刻的幸福,也终究会化作永恒。。。
这种台湾文艺小清新的电影我会看只因为它是同志片。
王心凌囧到我了
LES不快乐
去抢银行吖 换我包养你
les啊
小格故事的设计还不错啦 就是有些情节的衔接上怪怪的。。 喜欢Candy ..
最后林嘉欣和王心凌那段真是破坏了整部片子
一群喜欢的音乐人,一部不那么喜欢的电影。
看不见攻击的城市。
很FEEL~
装B的文艺片,若是截成MV到很可以接受
别当电影看,当mv看
本就不懂女人
第四段真的是败笔,不然至少有9分
我肯定会喜欢!事实很乱很散 尤其karena那段 假到.
至少你能看的下去
啊啊啊啊正妹啊正妹啊好多正妹啊!!!棒脸蛋+好身材+萌衣裳=我爱台妹!(泪目)点名表扬张榕容,混血娘T太有爱了!我是来看MV的,丢掉情节不管单看气氛情调还是很nice的,搞的就是小布尔乔亚,就是矫情了,怎么着吧!
我看不下去了,我吃面的时候想吐了
我原本以为这么后自然的题目不会拍成这样史前的电影
有老师的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