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这种把强烈的日常情感用童话故事包装起来的故事了。
我记得那一段,为了保护露,露的爸爸冒着被阳光烧死的危险把露盖在自己的臂弯下,不就是男主角的父亲与代表着传统家长的祖父发生矛盾时对儿子的庇护与支持吗。
虽然爸爸出场很少但是真的是一位好父亲啊哭,妻子道不同,离异在所难免,剩下的能给儿子最大的保护和爱只有全心全意的支持儿子的理想,帮助他走出失去母亲的阴影,活在阳光里,积极的活下去。
天呐,这片怎么这么好,我还能吹半辈子。
“章鱼,章鱼啊。
”突然有一个声音在背后呼唤她,她举着一根长长的矛,猛得回头,看见自己的爱人,多少年过去了?
他的青寸都变成了长发,趴在船边笑吟吟地望着她。
我的眼泪哗啦啦流,像猛涨不泄的绿色海水,一边擦眼泪一边在心里大喊,好俗啊,好俗啊,但眼泪还是止不住。
刚开始我以为是想讲出去闯荡的年轻人还是会回到故乡:退役偶像现在是广播播报员和民宿老板;来学校分享经历的前辈以前在东京跳舞,现在做水产养殖;海的爸爸以前做乐队,现在也回到乡下被人吆喝着做苦力——唯一提到还留在大城市的是海的妈妈尚子,但家人们从未提起她。
看到后面,汤浅的老一套就出来了,像《春宵苦短》一样,在这个故事里要向永远睁大眼睛微笑的露一样,放下心里的那块石头,勇敢往前迈步,放声歌唱吧,“唱歌并不难,只要把身体交给声音”,像游泳一样,放松呼吸就能飘在水面上,其他也是一样。
别再让恨意伴随时间、走路不要畏畏缩缩的驼背、坦然和朋友道歉、遇到喜欢的人大胆告白、勇敢放出自己的歌声——像北岛说的那样:春天是没有国籍的,白云是我的公民。
和人类言归于好吧,我的歌声。
等那块巨大的石头消失了,从今天开始的每一天都会这样阳光明媚,虽然永远有人抱着梦想冲向东京又被现实的浪潮打回来,但不要怯弱、不要害怕丢脸,勇敢的前进吧!
山的那边还是海,请多看看不同的海,再回到这里来。
G:《露之歌》这部原创作品,脚本同时有您与吉田玲子的名字。
你们是如何分工制作的呢?
汤浅:我最初从“男孩与奇异生物女孩相遇”出发,把女主角设定成吸血鬼。
吉田过来后,两人商量后觉得还是应该新鲜与本土化一些,就用了人们熟知的人鱼,同时“水与空中的墙”这一设定,也让原来与人类不相容的恐怖设定变得没必要了。
最近我感觉到一股越来越难畅所欲言的气氛,在 “如果能正常说话、原谅别人、不那么斤斤计较就好了”的心情下,我把故事主题定成“少年变得坦率的过程”。
这次的剧本,有意识地做的更为正统清晰,容易被更多人理解。
前后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来写故事。
G: 《露之歌》想要描绘的主题,或一直注意的点是什么?
汤浅:最重要的就是“男主角凯敞开心扉”的主题。
直接敢言的女主角,人鱼“露”到来这个非常保守的小镇后,引起许多误会与纠纷。
凯虽然因失去母亲悲观沮丧,但他顾虑周边反应,一直压抑自己感情,有话说不出口。
遇到露后,虽然他知道无法与露在一起,但还想要传达自己的心情……一番事情过后,他改变了,并敞开心扉,发现原来阴暗的小镇也有一线光明。
故事里,我注意不要把角色弄成刻板的“好人”、“坏人”,大家都有自己的思绪,受到诸多影响而变得保守闭塞。
我想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觉得有趣,做让人开心的动画。
=========================================================================带着汤浅访谈时留下的印象看完了露之歌。
影片整体上确实很接近汤浅所希望的有趣的开心的动画,然而最有趣最开心的还是精彩作画。
在大银幕看起来就像是参加狂欢节一样,而这样的效果居然全部都是用flash制作的!
露之歌的设定很容易让人想起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同样是偶遇人鱼,秘密圈养,引起骚动,父亲上岸,强迫分离,水面上涨。。。
然而实际观感却与金鱼公主相去甚远,露之歌的实际观感更类似原惠一的《河童之夏》。
就故事来说,露之歌基调是童话,叙事很是风趣。
但主线剧情意外的有料,小镇各个势力与人鱼的关系都非常明了,有爱有憎,有崇敬的有看戏的。
当故事矛盾达到高潮的瞬间,片中紧张的氛围极具感染力。
伏笔回收的时候,憎恶人鱼的两个代表人物的斗争最为动人。
尤其是海的爷爷那从回忆开始的诗一般的演出惊艳全场。
不成熟的少年少女来一场奇幻的冒险,完成成长的故事实在举不胜举。
热门如《千与千寻》 《鬼妈妈》冷门如《弃宝之岛 遥与魔法镜》《夜曲》。
露之歌也交出了一份充满个性的答卷,温情与怪诞共存,时不时蹦出一段节奏感极强的歌舞,初看很不适应。
汤浅在《mind game》时期是癫狂的恶魔,之后《兽爪》是狂躁的野兽,到《海马》是披着羊皮的狼,到《四叠半》是圆滑的狐狸,到《乒乓》后已经不具有兽性了。
这回《宣告黎明的露之歌》汤浅又玩出了一种新风格。
总的来说,其实真的挺不错不过和过往的那个汤浅大叔不太一样,和四叠半神话大系完全不是一种风格。
除了片头曲能够感觉到那种快旋律。
故事其实有点稀松平常。
日无小镇——一个靠渔业维生的小镇,三个少年少女,各有追求。
男主海,有点喜欢他的当地富二代、海老名特产家的少女游步,以及神宫的儿子圆夫(暗恋游步)。
男主喜欢独自玩弄音乐,不善言语,总是一副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样子。
让我不禁又想起了《你的名字》中的系守镇和三叶,同样对于小镇的生活多少感到无趣,同样渴望外边的世界。
故事中的少女游步,希望的就是能够因为他们的塞壬乐队的成功而走向外边的世界。
在片子一开头的地方,三个人一块走在上学的路上,海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而到了片尾,他们再一次一块走在上学的路上,此时少年们都获得了成长——是的,游步打算去东京上学,海也要去外边念书,他还主动和长久未联系的母亲联系见面,以后希望回来做个船员,环游大海,说不定还能遇到人鱼,而园夫也要为了成为神宫的负责人而努力。
故事的核心仍然是一个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
没错,故事的确还涉及到了诸如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的主题。
整个镇确实因为误解伤害人鱼而被降下了灾难,而后反而被善良的人鱼们所拯救。
但是,这更多的只是一个附加的主题。
片名其实已经预示了一切——露(故事的女主角),人鱼,拥有着美妙的歌声,她总是随着音乐而跳起舞来,元气满满。
故事以少年他们组建乐队开始,最后以最后一次乐队活动而结束。
她给海们带来的,就是懂得相互理解,走出那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尤其联想到今天的平成废柴,都处在孤独不愿与人交流的状态,这个更明显了)。
虽然露本身不能在阳光之下出现,否则会被烧死(因为原本是吸血鬼的设定,另一点是被人鱼所咬就会变成人鱼),但是每当她离开的时候,就是黎明的到来——而后就是阳光,她在黑夜里驱除少年们的孤独、寂寞,给予爱和温暖,教会他们主动去理解别人、主动去和别人交流——因为我们是朋友,不是吗?
唱歌并不难——其隐含的意思是:主动去和这个世界交流也不难。
世界,没有那么不近人情。
当你看到海学会笑了,学会认真和游步道歉并鼓励她,学会向一直关心着自己的父亲表达谢意,学会不再憎恨自己的母亲——这条线贯穿了整个故事,这就是少年成长的故事。
片尾特意强调的阳光,其实正代表着少年的成长阶段的完成。
这才是露出现的最大的意义。
这个唱着歌、有着神明一般的魔力的人鱼少女,意味着某种非现实的成长契机。
怎么,是不是感觉一整个小镇用一场危机迎接几个少年的成长的故事很熟悉?
《你的名字》其实某种程度就是这样。
(笑)这种类似于世界系的故事模式其实很多。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表现——说到底,电影和小说一样,最重要的是如何说,而不是说了什么。
对于小说而言,可能是叙事模式;对于电影而言,大概是分镜、色彩、音乐这些东西。
作为门外汉,除了感觉到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很适合这个故事以外,还有的大概就是回忆的部分的分镜(爷爷也是弥补过往的成长,这段其实才是全片最让我感动的),简直炸裂,从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大块颜色和粗线条(代表过去)到回归现实的细腻的色彩柔和线条,一气呵成,无比流畅。
你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感到这种冲击力——当我今天在大光明看的时候,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太强烈了。
感谢这次Stiff,我才有机会看到这样一个不一样的汤浅大叔。
最后,还是感慨一句,今天又被喂了一波狗粮(笑)。
人鱼和少年,总是要来点爱情故事。
塞壬来源自古老的希腊神话传说,在神话中的她被塑造成一名人面鸟身的海妖,飞翔在大海上,拥有天籁般的歌喉,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船员则成为塞壬的腹中餐。
露是被村民以海妖的身份看待的,因为在村民的记忆中,他们的亲人被海妖吞噬了,所以露的出现在平静的村庄中掀起了巨浪。
主角的乐团以塞壬命名,主角与露的互动,让观众从听觉方面得到了美妙的感受。
村民抓住露后,剧情渐入佳境,露的父亲表现出的父爱,死去的村民实际上是被露咬后以海狗的形式获得了重生,露和父亲一起营救村民,而主角也在这过程中突破了自己的性格桎梏。
配乐太带感了!
两部主题相同的电影,故事都发生在岛国,而一部满是杀戮,另一部确全篇歌舞,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一种风格才能真正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呢?
感性的人一定更喜欢本片,因为其愿意相信世界本就可以永远美好:为什么海洋和美人鱼不能成为朋友?
为什么不能有只剩鱼骨还依然活着,将来还可以再生的鱼呢?
为什么掌管自然的神对人类的诅咒不能因人类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的救赎而消失呢?
但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我还想问:为什么象征欢快幸福的歌舞,只能在阴影下进行呢?
这就是这部影片,将象征自然的美人鱼塑造得过于美好,结果就是变得不那么“自然”。
人们更愿意将它当成一部青春歌舞片,或者亲情爱情片,而不会去关注影片背后的主题,因为其表达的过于晦涩。
(为什么主题是保护生态,和平共处呢?
我认为人鱼父亲这一角色、养殖场、和游乐场桥段就是最好的论据。
) 还有关于结尾的诅咒,人们将气象反常的原因推给了虚无的诅咒,而没有其它对自身的反思。
认为用歌声和鼓励就能换回自然的眷顾,这个设定着实很“感性”。
影片还是很美的,可以给小朋友们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观。
但它到最后也只会是一部歌舞片,即便不拿其与海豚湾相比,即便只是拿它与它应有的高度相比,显然还是达不到预期的...
浅显罗列一下《露之歌》中的,与大多数青春物语动画的安“静”唯美的作画风格所不同的,复古又活泼的“动 ”画演出(所以给“动”字加引号来强调)。
本打算随手写写,没想到又3000字和10多张图(动图多,共50M左右),甚至复习了两遍迪士尼的《幻想曲》。
《露之歌》为汤浅政明在成立Science Saru 工作室之后第一部剧场版动画,也是2017年时仍以手绘(包括数字手绘)为主的日本动画界鲜有的,从头到尾用Flash(现在的Adobe Animation)软件制作的剧场版动画。
因此对汤浅监督和工作室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作,企划当初大约是有目的性地去全力开拓和发挥“用Flash进行日式作画”的潜力的意图,但应该也免不了充满汤浅监督的讲究和偏好。
但今年二刷时有一个违和感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少年成长的青春物语应该不是汤浅监督的喜好?
如果只是悄悄地为了票房而配合市场喜好,也没有必要在宣传语上用“ボーイミーツガール(Boy Meets Girl)”这个多少有点老套负面的意思的标签。
图1. Science Saru 工作室官网上介绍《露之歌》的页面。
宣传词第二行介绍 本作为“ボーイミーツガール(Boy Meets Girl)”的故事。
印象中,市场上通常所指以新海诚监督为代表的“Boy Meets Girl”的动画,除了剧情本身的是以男女的相遇为契机来推动剧情的青春成长物语之外,在画风上也有一定的特征:比如用较为立体的线条色彩来描绘人物的清秀规整五官和表情(至少不是《露之歌》里这种简单抽象的线条和奇特表情),人物的演出很“日常”,没有太多动画式的夸张和跃动,以及背景也基本是以日本街道和风景的实景为基础的照片式作画。
而如下3点所述,本作除了在剧情上确实不能说不是“Boy Meets Girl”之外,作画和演出上的特征几乎和上面是反着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宣传上暗暗地提“Boy Meets Girl”,似乎有一点对这类动画的均一化的叛逆。
1、由Flash制作却自由奔放的动画虽然是Flash软件制作,但和皮克斯等3D动画的“真实而规整”的动作不同,Science Saru的3D作画的大部分在制作时先由传统日本动画一样有“原画”来打底,因此即使用flash的3D建模来表演动作,也一定程度上有和手绘一样的自由奔放的动画演出(作为手绘原教旨主义者无法夸得很彻底...)。
如图2所示,先像上图一样,让animator们手绘出原画,再像下图那样,以手绘原画为基础在Flash的软件上描出线条,并从关节骨架上分解成一条一块的建模,方便之后用Flash的功能让他们动起来。
这样的工程比纯手绘大概能缩减一半的劳力。
图2.《Anime Style》(2017年12月号)的p85较详细地描述了Science Saru的Flash动画的制作工程步骤。
※自家破打印机扫描的低画质请见谅2、对动画诞生原点的经典动画们的致敬和再现虽然用的是由Flash和3D建模来制作的动画,但可以看到许多以对早期迪士尼为首的动画诞生原点的致敬和再现(也许也是想证明,Flash也能做到不输给手绘的演出。
)汤浅监督在《Anime Style》(2017年12月号)的访谈中提到,《露之歌》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参考的不是“真人的动作”,而是“动画里的动作”。
虽然在制作的时候没有到“放着动画做参考”的程度,但有一些画面设计时,脑中确实浮现出了对早期的迪士尼的《幻想曲》和《猫和老鼠》这些动画的记忆。
比如说,①露控制水的魔法的动作:迪士尼 《幻想曲》(1940) 第3部分“魔法师的学徒”这一点是汤浅监督在访谈中明确提到的,应该也有很多人有注意到。
露的施展魔法时的挥手和手指形状,是对80年前《幻想曲》中米奇控制星空和海水的映像感觉的致敬。
图3.《幻想曲》(1940) 第3部分“魔法师的学徒”
图4. 《露之歌》中露控制水的魔法的动作②四角形的水:《小飞象》(1941)(无明确证据但)赋予无形的水和圆形的泡泡以“非自然”的四角形这一点还是有点点引发联想,尤其小象醉酒吹泡泡这里也算是名场面了。
图5.《小飞象》(1941)中小象醉酒吐泡泡③镇民们的集体起舞:迪士尼《幻想曲》(1940)第2部分“胡桃夹子”(无明确证据但)突然集体起舞是日本动画里相当罕见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同相似的几个物体以规则形状转圈or走来走去的运动方式非常地早期迪士尼。
图6. 《幻想曲》(1940) 第2部分“胡桃夹子”
图7. 《幻想曲》(1940) 第2部分“胡桃夹子”
图8. 《露之歌》中镇民们的集体起舞④露的爸爸的存在和动作表现露虽然非常灵动但人设和演出在整体上还是比较“真实而规整”,相比之下爸爸就人设和动作都很夸张,很有古早动画的味道,是我对《露之歌》中的复古的fantasy要素的最大记忆点之一。
图9. 露的爸爸暴走的原画(原画师为大平晋也)※自家破打印机扫描的低画质请见谅
图10.爸爸上岸时鞋子溢出与其容量不相符的水量(《猫和老鼠》类catoon里的常见片段?
)⑤露的鱼尾摇摆无证据且非常不确定,放在最后。
同为借鉴了童话中“小美人鱼”的设定但又对其进行重新解释这一设定,以及人鱼的果冻一样可爱的尾巴,《露之歌》让很多人想起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
但迪士尼早期的《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1929-1939)里,《人鱼的舞蹈(Merbabies)》(1938)这个动画短片中展现的小人鱼的变身,至今也是动画历史研究文献中也频频被提起的“动画这个视觉表现本身的醍醐味”。
既然汤浅监督自己也在访谈中提到了参考《幻想曲》和《猫和老鼠》,那么在设计露和人鱼和水产动物?
们的动作时,可能想到更多的也是这些作品吧。
图11.《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1929-1939)里《人鱼的舞蹈(Merbabies)》
图12.《幻想曲》(1940) 第2部分“胡桃夹子” 中金鱼的鱼尾摇摆3、背景作画的“水彩手绘感”开头也提到过,新海诚监督为代表的“Boy Meets Girl”的青春物语题材动画里,背景常用的表现是以日本街道和风景的实景为基础“照片式真实”的刻画,也是这10多年“圣地巡礼”文化兴起的原因之一。
而《露之歌》虽然取景于京都府的靠海小镇“伊根町 ”,背景作画却是“水彩手绘感”,也保留了一定对现实风景的抽象和取舍。
图14. 京都府的靠海小镇“伊根町 ”(图源伊根町観光協会官网)
图15.《露之歌》中男主的家和小镇街道男二家的山中寺院的场景也是绘本一样的画风(找了下没找到直接的原型,不过离“伊根町 ”不远有一个“成相寺 ”,是位于山腰上且有钟的寺院,看形状也挺像,大约可能是原型。
)
图16. 京都府“成相寺 ”(图源成相寺官网)
图17.《露之歌》中男二的家如上所说,《露之歌》中穿插着与“Boy Meets Girl”这类题材的动画的安“静”唯美的作画风格所不同的,复古又活泼的“动 ”画演出,以及绘本式的水彩风背景作画。
虽然不知道这些从多少程度上是有意为之,但解读出(也许是过度解读也好)这些小小的意图,让动画有了更丰富的看点。
让“Boy Meets Girl”的简单老套剧情也能吸引人的手法,可以是给剧情更多的起承转折,或者是赋予其社会意义。
但个人认为,作为“动”画作品,无论手绘也好3D也好,做出令人深刻印象的“动“作和演出的重要性远在前者之上。
今年二刷《露之歌》时,也感受到了汤浅监督在这一点上的用心。
全片很清新自然,依然是汤浅大师的 四叠半神话大系风格,但是中间部分情节过渡有点无脑比如说片中男主的退避行为和傲娇回避片中海产家大小姐的人性行为和突然后期洗白片中爷爷的贪婪和爸爸的黑化以及突然的洗白全片唯一能看和值得让人倾佩的只有男二和播音员女生其他都是脑残辣鸡,各个都很自私的丑恶嘴脸人鱼真善美救了全村的人,最后突然地消失也是很无语了。
可以看,轻松心情看,当成印度歌舞剧来看还是可以的,一边思考一边看只会想骂人,以上。
ただ想像力が恐ろしい...あの...本来只想写以上这一句的,这一句就几乎代表了一切了...但看的过程中还是想到了点什么,所以就记下来吧并不是ky,只是说这些在别处得到的经验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部电影。
通过咬一口将死之人实现拯救,把他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态,这让我想到暮光之城。
ルー的形象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金鱼姬,不过波妞有个厉害的妈妈,露露有个厉害的老爸。
还有最后御印岩发怒的情节则让我想到了刚刚看过的《冰雪奇缘2》,两方力量或者两种生命若不和睦相处,第三方自然界就会发怒。
不过在这部电影里,在自然界嫌麻烦,想要把两方都赶尽杀绝时(毁掉人鱼和人类共同的栖息地),人鱼们选择了拯救人类,然后自己,被人类引起的自然之怒杀掉了意难平啊真的发现了宝藏,包括海浪之上在内,每个人物的优点缺点都明明白白,情节进展就自自然然,作者没有把他们做成完美人设,置于道德高地,观众也就省了指摘的力气,对我来说,助かた期待汤浅导演的春宵苦短
1、关于爱:露的爸爸对女儿的爱;游步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足元和露之间的友谊亦或是爱;老奶奶对“死去”的丈夫的爱;足元的爷爷对“死去”的母亲的爱(爷爷一直知道真相,表面上抵制人鱼其实是为了保护人鱼免受人类的伤害,做伞也是为了保护人鱼不被太阳光烧死)2、关于成长:足元从自闭、自弃、抑郁到开朗、阳光、心存希望,以及与父亲母亲的和解;游步接受自己不具有音乐天赋的事实,不再做明星梦,代之以更切实际的选择;足元的爸爸放下面子向儿子打开心扉等
挺适合小朋友看的,剧情基本没有令人惊喜的地方
有着他一贯的画风和不羁的画面,但是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了。人鱼和悬崖上的金鱼姬长相差不多,说话声音方式差不多,戏水方式差不多,音乐也一般,唉,写到这里我打算三星变两星了,但想想大家都不容易,做个动画出来也是费时费力的,白看如我也没资格计较评价太多……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日版大鱼海棠。假如这片不是汤浅政明导,该难看成啥样。
汤浅风格明显,但是剧本太太一般拖沓
看的第一部汤浅政明,大家都说不怎么好看那就还保留兴趣。无趣的广场舞拯救小镇的故事。
了却阴影,爱人们都在海底相会,有几瞬的浪漫击中了人。最是男生不凡的coming of age
一个水中僵尸爱跳舞的故事
#SIFF2017# 剧本太中二了 极度的负能量和极度的正能量突兀的来回 从故事的完成度上来说比不上<你的名字> 而如果想看更单纯快乐的人鱼故事 波妞显然是更佳的选择 有趣的是在片中看到了<雨中曲>和<瑟堡的雨伞> 画风也是非常的可爱和独特
平安夜选这部电影看。音乐都很轻松舒适。有些片段表现力还是绝的。爷爷小时候跟随着妈妈做伞,一次出海时,妈妈不甚去世,看着母亲的脸坠入海水,少年一下子就变成了爷爷的脸。岁月匆匆过,内心还是依赖母亲的小孩,仍然保持着悲伤的姿态。
弹唱浓情蜜意的老歌,传达我爱你的心意,来不及说再见——汤浅政明居然拍了部能治好小确丧的动画电影!谷花音声线无敌天然萌~声优都太赞了好吗00你也赞!人鱼爸爸我喜欢你你怎么那么帅!OP一如既往有毛病2333。。。果然露的鳞片变成了拨片❤汤浅政明大概有迪士尼情结?看完这群魔乱舞我的腿也痒了 ==
应该是比较好看的《大鱼海棠》。
唉,鱼都太好了,人简直没眼看,都是贪心不足的大傻逼,人类爆炸吧。
剧情好自私
大概很久没看过这么美好的故事了,美好得让人心疼。原来每个人都希望能与失去的人再相逢。黑暗中总有魔法。
一半人鱼一半吸血鬼,一半波妞一半雨中曲,一半现代一半未开化,一半志怪一半范特西.混搭很重.角色全员保有反差强烈的两面性,而以日本而言稍许超现实的粗线条一以贯之.内里哀愁的故事,人鱼当然会在耀眼的朝阳中化为泡沫,但它的洒脱衬得某些同样描述神话时代终结的作品歇斯底里到让人发笑.感伤与愤怒最佳
人鱼姬的形象真不咋地。还远不如ponyo。剧情也一般除了歌曲倒还不错。
东京以外的海滨小镇也是世界 提着录音机夜中散步真不错
呵呵。
剧情一般,但汤浅的作画风格一出来就像吃了迷幻药,特别是从水面一下子沉入水底那段,简直妙不可言。
1.把身体交给声音,把你交给我。喜欢音乐的人(鱼)不会太坏。2.只有抛却成见,消弭误会,才是人类与自然(异族)和平相处的唯一正解。3.亲吻是表达喜欢的方式,或者是觉得对方很特别,希望每个人都能遇见照亮你内心的那个人。4.特别表白伊佐木学姐❤5露!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