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硬伤瑕不掩瑜,但同样没法忽视。
叙事节奏随着时间线一路崩坏,观众浸入感大幅降低!
缺点归缺点的,寡淡的流水账拍出这样自成一派的氛围与气质,倒也真是意外之喜。
福田知盛的个人风格逐渐鲜明,日式小清新+英式怪极客,一点点Wes Anderson的对称美学和温暖体恤,一点点新浪潮的大胆创新和实验先锋… 期待will成为游走于各大电影节的颁奖季常客。
此处再夸一波BC的演技,就说那个“要失去”和“已失去”的状态,抓得太好、太精准了。
要失去时的不舍、不安、克制和压抑,那种小心翼翼的天塌地陷,鸵鸟心态的表面平静... 已失去了的惶然、麻木、自责与自怨,破罐破摔又勉力坚强,无法逃脱的一片空白...他的演绎跳脱出画猫的维多利亚画家,联结着我们都曾失去的所爱之人,普世又异常私人。
作为从他的《霍金传》、《倒带人生》、《第三颗星》一路看到《模仿游戏》、《奇异博士》、《梅尔罗斯》的影迷,我要欣慰地说,我没有看错人,这是一个好演员,一个会随着自身的生活阅历成长的演员。
我不知道是不是成家养娃真能改变一个人对人生的感知,但他的表演真的不一样了。
一样的天才与深度,但那个深度更丰富、更细腻、更加地广袤。
可见艺术和艺术家,或许本质上都是漆器。
一层又一层生活的琐碎,不断涂刷又不断褪去,似乎是无用之用,可漆器确实地从这无用功中得到了之前没有的光泽。
这样的“漆器型”演员,就是把鸡毛蒜皮给他演,他也能演出动人心的风浪。
and我要感叹一下,这真是个好团队啊,导演、编剧、演员,前期置景和后期制作,真正做到了劲往一处使!
真别笑,不往一处使的真不少,后果也真很惨烈... 就说“三棱镜”,他们把这个意象就处理得绝妙,它像一个声音自我回荡,每一次重复都是对情感厚度与艺术深度的加强:透过三色玻璃移动拍摄的Louis家中镜头,事物因确实存在的玻璃而失真。
Louis脑中带了滤镜和加速度的人间幻像,事物因Louis脑中的electricity而失真。
Louis心中萌动,剃了胡子想“展露自我”一表真心,正赶上Emily的物理课堂,一束平凡的光透过三棱镜再不平凡,整个屋子的景象都因而失真。
夫妻二人病榻相拥温情絮语,Emily说Louis“就是反射世界的三棱镜”,从此猫咪亦成为画家怀念爱人的三棱镜。
可哪怕“只要我记得,我的未来就始终有她”,妻子的面容与话语还是愈来愈模糊,她给的温暖在时间和病痛下渐渐失真,淹没在他童年那个巨浪滔天的噩梦里。
到最后一切成空,身无一物的Louis翻开自己幼年时记下的“黑暗日记”,发现妻子留下了蓝披巾的一角,放在黑黑红红的日记本上,就像她的温柔在他的一切不安之上。
他骤然记起她的温度和声音,因为哪怕一切逝去,爱依然可以让冰冷的现世失真。
Louis是美的三棱镜,Emily何尝不是爱的三棱镜呢?
回想本片,发现导演想说的话或许用一帧画面就可概括:他们的园中,一棵树上挂了一面镜子,Louis和Emily一起给它画了缠蔓的花枝。
画完后,两个人倚靠着,站在这面镜子投射出的世界里。
而这个电影那关照人心的温暖内核,大概也可一句话概括:美诞生于爱,而爱永存。
用猫的爱发电——简评《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 如今,猫的可爱已经征服了相当多的人。
“猫即正义”。
当然,现今对猫的厌恶也是不会消失的,而且“养猫”仍然是“孤独”的代名词。
但是,在一百年多前,对猫的厌恶和利用,显然更普遍。
猫是恶魔的使者,是阴暗的,是反秩序,是神经病的象征。
电影《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讲的是著名“绘猫家”,路易斯·韦恩的故事。
他画的猫,改善了很多人对猫的态度。
听起来有点夸张,难道那些人就因为一些以猫为主角的绘画,就改变了对猫的看法了吗?
不太可信。
但是这不重要。
因为重点仍然不是猫,而是人。
毕竟片名不是“猫和画家”。
电影大概率是用来满足人的自负和自怜的。
在这个电影里,显然亦如此。
男主角是一个有点自负的人,身处精神疾病的边缘,同时他的故事是相当阴郁的,也可以用来唤起观众的自怜。
猫只是个插图,是个隐喻,是些道具。
这个电影对那些猫画的表现,是浮光掠影式的,造成了一种与影片对应的疏离。
因为男主角画的猫,并不是自然状态的猫,而是承担着人类情绪的猫,或者以人的姿态出现的猫,是用猫替代了生活场景中的人。
他画的是“猫人”。
可能,这样能让人感觉,猫与人自己是亲近的,不是神秘的自然精灵。
很多人热衷于把人的表情强加到猫的形象上。
最终在前年的歌舞电影《猫》中,达到了恐怖谷效应的极致。
猫曾经代表崇高的自然灵魂,但西方基督教把猫们贬低为低等造物。
“猫”被认为会扰乱人自己的修炼,会扰乱人被控制的方式。
这在很多绘画里都有体现,比如“无尽的祈祷”——似乎如此。
这个电影,《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里面夸奖男主角,说他画的猫,已经让人觉得猫也可以配当宠物了,而不只是个捉老鼠的“家奴”。
那么在当时,宠物是有等级划分的,人当然更要按照等级划分来做事,不然就是不体面,不检点。
这样看,那些“猫画”是对等级界限的清除。
猫不再被当成“人对自然的恐惧”,正是由于恐惧,人们才贬低那些不符合自私的美好生命。
这当然不只是由几幅绘画插图引起的,而是当时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
“激情人生”,如果不是一个反讽的译名的话,那么就是个错误的译名。
因为整个故事实际上相当抑郁,似乎也算个催泪故事吧。
原片名写的是“electrical life”,在这里,或许可以翻译成“电导人生”。
男主角相信,“电”是贯通时空的动力。
他说,“对过去的记忆,无异于对未来的想象;它们又等同于生活(生命)本身”。
那些“猫画”的意义是联结,是对孤独的克服。
对猫的爱,象征着对生活的爱。
对猫的形象的爱和记忆,让男主角回忆起他的妻子,从而让他和妻子的爱,超越了时空。
男主角在一战和二战之间,在他自己的孤独中,越来越走向他绘画的猫。
那些猫记录的是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自己的生活。
很难想象,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会有5个女儿都终身没结婚的家庭,一家人住一起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被社会歧视。
英国真不魁是女人最自由的地方了。
女王都终身未婚谁敢歧视呢!
一开始路易斯年轻时候在火车上免费给小狗作画的狗主人后来在路易斯的老年生活中帮助了他,挺感动的,后面路易斯的精神病那段和容克的曼陀罗很像。
导演是白莲花度假村里的男二提到的hg Wells对他帮助很大,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历史学家。
创造了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很多主流问题:“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 H. G. Wells这样形容他:“他令到猫成为他的私有物。
他发明了这么一种猫,一个猫社会,一整个猫世界。
英国的猫如果不看上去像或者活得像维恩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猫。
”
他一生坎坷似梵高,靠“画猫”续命,如果不是他,猫咪还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如果不是他,就没有加菲猫和《猫和老鼠》!
他让全世界爱上猫!
在电影中,“卷福”倾情出演世界画猫第一人——路易斯•韦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有哪些有趣的表达吧1.Electrical 激情的
Electrical的解释是“电力的”,在标题中,我们一般采用《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这个翻译,电力满满,激情无限!
2.Poach 越界,偷猎,偷捕
Poach把东西“偷到自己的pocket里吃”,是偷猎的意思,电影中使用poach表示竞争对手公司把自己地盘的画师“偷猎”走了,即挖走了,这个表述是不是很形象呢3.Bestir 激励
Stir是搅拌、摇动,be表示被动,bestir 被搅拌→被振动→激励,振奋我们可以说You will fail unless you bestir yourself.4.Nosy多管闲事
来自于鼻子nose,像狗一样到处乱嗅、爱打听的,引申为多管闲事表示爱窥探的、爱打听别人私事的,还有snoopy,“Snoopy(史努比)喜欢snoop(窥探)”5.Ask for sb’s hand in marriage 向某人求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桥段,一方单膝下跪,伸出一只手,要求对方交出ta的一只手,此情此景,旁观者已经可以开始欢呼“答应ta!
”了!
“求婚”就可以说“ask for sb’s hand in marriage”6.Soaking wet 湿透了
Soak表示浸透的,soaking修饰wet,更表现了湿的程度,类似使用的表达还有burning hot, freezing cold,丰富了形容的层次,比单独一个wet/hot/cold更形象,这样的表达大家赶紧学起来喔7.In vogue 流行
有一份知名时尚杂志就叫VOGUE,被誉为“时尚界圣经”。
vogue和way同源,表示跟着潮流走,后来就用这个比喻义表示引领时尚之波啦,可以用in vogue表示正流行8.Cat people 养猫的人
Cat people可不是“猫人”哦,而是“养猫的人”,用这样简简单单两个词就地道地表达了people who keep cats,以此类推,养狗的人我们可以说dog man/people9.Flatter oneself 自以为是,自作多情
Flat平的,er表示反复,想象一个人反复拜服在地,一副奉承的姿态,fatter oneself奉承自己,即自以为是,自作多情。
10.Sink in the quicksand of…… 陷入……的流沙中
流沙,词如其义,就是quicksand,使用“the family sink in the quiksand of their debts”这个比喻手法是不是比简单说they have manyb debts更形象呢,类似表达还有,fall into the trap of……,表示落入……的圈套/陷阱中好啦,今天的表达就看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电影喔|本文撰稿:人间来信 |审校:Juliet
相比同类电影「莫娣」和「我想藏起来」,「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The Electrical Life of Louis Wain)略为逊色。
在「梵高:画语人生」之后,本尼再一次饰演画家。
本尼擅长把握孤独,把握各种格格不入的孤独,各种迷离的世界里的走投无路。
电影画幅是1.33 :1,虽然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实话说,我有些不习惯。
心仪传记片,尤其是跟艺术家有关。
路易斯·韦恩,插画天才,几乎一生画猫,治愈自己的孤独,且使得猫治愈众人的孤独。
喜欢电影的后半段,尤其是从路易斯和丹在精神病院重逢那个时刻开始。
再后来,路易斯的灵魂安静下来,若湍急的溪流终于流进舒缓的大河。
细节,比如:妻子艾米丽送给路易斯姐姐的石头和艾米丽的披肩,都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得到一一回应。
孤独一生的路易斯,捧着儿时的速写本、本子里夹着艾米丽剪下披肩的一小块、握着石头,缓缓走出养老院,走出镜头去。
恍若走进他和妻子曾经去过的森林,他停下来,抬起头,说最后一句台词:Look。
那时候,我看见他眼睛里的光彩。
整体是一部较为“魔幻”的具有传记电影基础且希望突出爱情线的电影作品,基本兼顾到了艺术人物的艺术风格在电影形式中的体现,使得画面质感成为最为深刻的记忆点之一。
就个人偏爱程度而言,讲述内容的确是令创作者和对爱拥有追求的人落泪。
关于爱的部分,后期回溯的情感浓度过高,前期故事的塑造又不够。
这似乎符合传记类型电影的真实性,但同时会导致对爱的诠释过度依赖于追忆的心理效应,使得观者感受不到强烈的共鸣。
对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描绘,加入了电气元素,慷慨激昂的陈词,有一些怪异,稍稍破坏了叙事的质朴感。
台词处理的还不错,文本本身是有趣且充满泪点的。
这也归功于演绎得的确很细致,本尼真的功底不错。
但无奈整体多条支线并行,核心人物形象涣散,或许是为了搭配后期精神分裂的征兆,不过对观者而言并不友好。
重点说下电气的部分,可能是为了同时拱托出时代性的特征。
但依然无法感受到和人物的相关性,仿佛在看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电气部分的哲学思考并不能顺利反映艺术创作的情感、思维甚至环境,真的多余。
能理解电气和爱的符号性对等,但爱的部分本身就足够浓烈了,不需要这个意向。
尤其是结尾处记忆碎片寻找的过程,还有关于孤独和爱的深情“相拥”。
这个添加可能是为了让这一部传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艺术家不至于落入爱和自我信仰的传统叙事俗套中。
但,有时候传统叙事足够好了,爱的诠释本就可以在创造中有迹可循,加一个类比,反而显得导演不自信或者功课不够。
最后的最后,7.5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虽然电影本身拍得有些一般,台词有些机械的重复,剧情推进也不是特别顺滑,但真的很感谢它让我认识了英国画家路易斯·韦恩和他画笔下形态各异的可爱猫咪。
也许是由于猫咪和我们人类太像了,他们情绪复杂、敏感、渴望被爱、但也同样热爱自由,早期的人们并不觉得猫咪可以像狗一样成为家里的一员。
当时的人们更愿意接受性格更加简单直接的狗狗们。
韦恩用他的画告诉了当时的人们:猫咪同样值得被爱。
在遇见家中小猫Rex前,我一直都以为自己只喜欢狗。
还记得第一次在宠物商店的领养活动中见到Rex,这家伙居然是趴在临时饲养员Angela的身上。
这样不同寻常的出场方式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和同窝的小猫咪嬉戏玩耍,这家伙居然更愿意和人类呆在一起!
当我们接过他,把他抱在怀中,不管过了多久他都不愿意被放下,甚至还一直在跟我们亲亲。
看他与我们那么投缘,我们当场就决定要带他回家。
不同于朋友家佛系、高冷的猫,Rex是个很黏人的家伙。
他喜欢在我们走路时用脸颊蹭我们腿,在我们两腿中间一同行进。
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卧室门口乖巧地等着我们。
当我们走近他或者呼唤他的名字,他会很愿意放下自己作为猫的尊严,直接躺倒,把最柔软、脆弱的肚子给我们看。
想想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类不也是喜欢黏着爱的人,也只愿意在他们面前展现自己的脆弱嘛。
但Rex和我们人类一样,虽然有时想黏着家人,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要一些独处时间。
白天一半的时间里,他都喜欢自己偷偷跑到书房睡觉。
如果真的很困,他也会像我有时候一样脸变得很臭/直接拒绝睁开眼睛搭理别人。
他有时也喜欢独自凝望着窗外的世界,不知道在思考些什么。
在晚上我们睡觉前,他有时会变得有些疯狂,自己在客厅里快速跑圈。
猫咪也和小宝宝/老年人一般需要家里人特别的关注。
比如,Rex从三个月左右来我家到现在快四岁,早已去过了太多次医院。
其中治疗肠胃问题占据了大多数,排查了太多次才发现原来他对鸡肉过敏。
还以为只有我们人类有各种过敏的问题呢。
还有,他们也需要定期打疫苗和检查身体的。
他们的智商就像小孩子,所以时不时会做出些我们成年人不能理解的傻事,比如乱吞不可食用的东西。
Rex因为吞下塑料去过两次急诊,第一次做了手术、住了院,而最近一次因为去的及时,用一些药物催吐出来了。
还记得在朋友家见过的小孩子也会这样调皮,竟想把橡皮泥吞到肚子里。
只有我们足够细心才能提早发现他们的不适、尽早带他们去看医生。
不喜欢猫咪的人往往会觉得猫咪没有狗那般亲人,但我越来越觉得相比一天到晚黏着人的狗狗们,我更欣赏猫咪的那份独立。
他们像我们一样有很强的自尊,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要什么。
如果有人想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展开反击,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违反自己的意志(除非有小零食/猫薄荷)。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猫咪比我们人类活得更加超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过得像猫一般,我们的一辈子会更幸福吧。
“I don’t know why it is that I find it so very difficult just being here on earth, but … I can say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that you made it much much better. You make the world beautiful and warm and kind. I just wanted to say thank you before it’s too late.”“I don’t make the world beautiful, Louis. The world is beautiful, and you helped me to see that too. Just remember, however hard things get, however much you feel like you’re struggling, the world is full of beauty. And it’s up to you to capture it, Louis. To look. And to share it with as many people as you can. You are a prism. Through which that beam of life refracts. ”
看到捡到Peter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总感觉这种跨越时间的思念与爱是相通的,看似若无其事,但悲痛已融入生活的每个缝隙角落。
猫对于Louis来说就是缅怀和纪念Emily的枇杷树,就像结尾那个火车上的男人说的, “I think she wanted you to keep painting, so you would not be alone”。
路易斯·韦恩(LouisWain1860~1939),英国插画画家,以画拟人的猫之形象著名。
他晚年患上精神分裂症,后人分析其病症可能和常见于猫身上的寄生虫弓形虫有关。
韦恩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5个妹妹。
他天生兔唇,后来入读西伦敦艺术学校,成为自由画家。
他最初画的多是漂亮的田园景色。
所以电影在他人生的重要起始和临终用了他的田园画作为背景。
路易斯·韦恩留下的作品很多,是欧美收藏市场的抢手货。
实在是美不胜收有趣可爱片尾还有一段“万花筒猫”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年代初的模拟软件,暑假时我推荐给丝绸印染厂沒被采纳,太超前了。
这些画作如此成功,猫咪神态万千各异我想这来源于韦恩那成人的天真,是的,和孩子的天真不同,丰富多彩且质感十足,甘泉不及其明澈纯美。
卷福算是天才艺术家扮演专业户,把那份天真表现得很本色。
最后,致敬韦恩!感谢你留给我们的美好!
只愿一生爱一人
他奔波于风雨中,寄情于无数只猫,活得邋遢、痛苦与随便;然而画作是他的语言,写下他内心深处各种对这个世界特殊而又矛盾的表达。对至爱的无从割舍,对周遭的挂念更或是被隐藏的澎湃…抽象,却又如此生动多彩。展示艺术家神经质、古怪却又激情的创作人生的电影在这几年屡见不鲜,并且大多数以压抑与缺憾作为主调渲染与时代的矛盾,或聚焦自我的挣扎。但诸如Olivia Colman提供的“碎碎念式”配音,或是一些适度的玩笑,却用种更“另辟蹊径”的方式来点亮他的故事以及还不曾被发现的价值。Benedict与Claire 的演出与配合,带来了一种“《莫娣》组互换”的良好感受;福田小哥的导演路,还要好好走~
很多天赋异禀的人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所幸这些人都不是为别人活着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有衡量幸福的自己的尺度。电影很成功的塑造了这位旷世的猫咪灵魂画手,不得不夸一下卷福的演技,真的是用心在表演,电影末尾那些作品精彩至极,扣动人的内心,客串的猫咪也是各个可爱,必须给五星。
前半段人物表演稍显用力过猛,画面没的说,油画一样很美。问题是,看完了没啥启发,哦知道了这个疯人的一生,然后呢?我花了2个小时,目的就是为了接收这些东西吗?
7分。英国著名插画家路易斯·韦恩的故事。古怪的插画家,别人画狗,他偏画猫。娶了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而且妻子还比他大好多岁。他和妻子的幸福小日子没过几年,妻子生病去世。家里六个姐妹都嫁不出去,他也再未娶妻,一直养着六姐妹。虽然画猫成名却入不敷出,生活贫穷,更因为怀念妻子而变得郁郁寡欢、十分痛苦。晚年似乎有些精神问题,笔下的猫变得非常奇特。总的来说并不是“激情人生”,除了绘画的时候,更多的是抑郁。服装不错,有的画面很美。
流水账,很多剧情设置如果我不知道本人背景根本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本尼演过的所有怪诞天才里被塑造得最乏味的一个。
很奇怪的无趣
好多电影拍出来就是有门槛,不是谁都能看进去。
色调景致极美 老年妆容逼真 本尼的戏也太好了 😭失去你 最黑暗的梦像电流从过去向我袭来 将我埋入深蓝的海水里 看不到美丽的世界 只有堕落的世俗人间沉重的家庭负担让路易这样的自由灵魂被架在现实的锯上来回拉扯 然而你可以逃离家庭 却无法逃离悲伤 It trails you, like a violent shadow 唯有躲进充满猫猫的奇幻世界里去
韦恩的偏执一生,卷福总是接这样的角色真怕他哪天得抑郁症………这个电影不知道它到底是想主要表达韦恩的爱情还是韦恩的事业……感觉都没有诠释的很好但又讲了很多。看韦恩的画总是能想起《舒克和贝塔》在猫王国里面的猫猫们
画面美哭,猫猫也超级可爱。前半段满足了我对卷福演绎玛丽苏爱情喜剧的幻想,两个人打破阶级偏见在一起也没有互虐的情节实在是太甜。可惜,前面的糖都是为后面的刀铺垫的,后半段没了女主角就一路虐到终点。不那么阴暗的海报让我心里侥幸着也许这次总算是接了个轻松点的剧情,卷福果然是你,就不该对你主演的故事特别还是传记片抱有乐观态度,是我的错...
猫和狗的最大区别在于 猫的智商不高 所以营造出它们高冷不易接近人的形象 偏偏这就和忠厚通人性的狗形成强烈反差 人就是喜欢它们这样。猫的本质还是独居孤独喜欢困在自己世界里 路易斯韦恩恰好也是这种性格。这电影第一感动人的就是 韦恩他老婆临死前告诉他要和世界分享爱 封闭的韦恩就把猫那种闭塞不善交流的性格有意反过来地展现 所以他画出来的猫都是人性化有交流倾向的。仔细想想 把自己的爱人变美好去贡献世界 这就是最崇高的【大爱】了。另一处感动是最后那块夹在扎记的围巾 希望他以后别再受困于虚无的噩梦 自己死后化身一抹美丽的蓝守候他 这是只属于夫妻两人的【小爱】。两个人的感情超美 就像这电影的摄影一样。
画面真美,喜欢猫的艺术家会更加敏感而孤独吧。
4分
13/11/2021 @ MMPP。前半段的怪人愛情故事明明很好看,怎麼後半段節奏卻亂成這樣子….
画好看,但没有感受到Electricity。
2021年TIFF,getting back to the theater. 感谢朋友带飞,看到卷福本福。basically意思是说通过这个电影让大家be more open minded,理解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who are obsessed with things… including cats.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he loves cats, but more of falling in love with a women outside of his class while having a cat with them by chance. 但秉承着一些朴素理念,看到睡着的电影实在……
5/10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演员加成不少。一直说女性意识觉醒,这一家子只啃一个男丁真的是要命,还歧视独立女性——家庭女教师。记忆就是脑子里电流,实现在视觉上还可以,真想通过艺术家的脑子和眼睛看世界。确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真正在看。
我觉得男主也太懦弱了 就和女主结婚强大了一回 被一群吸血鬼般的姐妹诋毁也不反抗 看得我真压抑啊 最后落得一个精神病 啧啧啧 最近看的电影都太压抑了 急需一个爽片儿缓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