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

拨浪鼓咚咚响,Like Father And Son,The Rattle Drum

主演:惠王军,白泽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北方言年份:2020

《拨浪鼓咚咚响》剧照

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7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8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9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0

《拨浪鼓咚咚响》剧情介绍

拨浪鼓咚咚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货车司机苟仁(惠王军 饰)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白泽泽 饰)。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熊孩子”闯祸不断,“熊大人”也一路惹是生非;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大一小同嬉笑,共患难,两个孤苦无依的灵魂渐渐靠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白之恋妈阁是座城玩伴猫耳娘前方高能窃贼、妻子及皮划艇海豹突击队第七季响舞仍想结婚的女人渡君的XX即将崩坏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他我们的绝望最后的狙击战醒木罪人欧文的网球赛怨恨生活伊始悬案密码3:信仰的阴谋香气寻女记蜘蛛梦魇暗夜浮魅2:大象坟场梦回超能查派卸岭秘录生死之恋侠探简不知三街剧场青铜匕首上心

《拨浪鼓咚咚响》长篇影评

 1 ) 很真实

非传统意义上的公路片,将镜头对准底层的边缘人群,用比较真实的手法,跟拍镜头记录了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一个意外产生了联系,互相取暖与慰藉,同样的,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了观众,在欢笑中不禁落泪,被治愈,被拯救,各自获得新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真诚之作,真实感动)一个是留守儿童,想要出门去找寻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的父亲。

一个是货车司机,失去爱子四处漂泊总是记挂着那咚咚响的拨浪鼓回忆。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后,注定要一路同行互相填补各自内心里的空缺。

孩子找父亲那条线,因为是主线相对容易能想象得出。

货车司机自己孩子的副线,在电影开始处早有提示,不过磨刀霍霍的架势可能有些演绎过头。

如果前面不铺垫,在后半程直接揭露司机孩子的事,又可能会显煽情,总之是挺难处理的。

货车司机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偏善良,两人在车上第二次相遇导致损失几千块,孩子后续又闯祸使他损货又赔钱,带孩子住高级酒店,临别还送大把钞票。

庆幸孩子能遇上这样的好人。

 2 ) 导演专访 | 白志强:不做《拨浪鼓咚咚响》,我会无法原谅自己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18期 采访人 张也奇(西部影谈)铛铛(贞观)受访人 白志强《拨浪鼓咚咚响》导演01角色形象与演员表演问题 白导您好,我看见您在近期访谈上说,惠王军本人是您故事的原型之一,您是怎么说服他来演电影的?

因为我在想,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创伤,他会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抵触吗?

愿意出演吗?

导演 白志强 他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比如他的孩子并没有去世,他的孩子是属于自闭。

他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没有抵触,他热爱表演。

这次让他演苟仁这个角色,也算他命运的一次博弈。

他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关系特别好,非常熟悉。

我们虽然一年中不是经常见,但是比如过年或者啥时候碰见了,我们就会彻夜长聊。

从下午开始,撸个烤串,喝个啤酒,登个酒店,酒店里面继续聊,一聊就经常就聊通宵了。

他不介意这个事情,惠王军和苟仁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多可以说是苟仁跟他有些相似,但是他俩性格绝不一样。

很多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面临苦难的时候大部分都自我消化,自我承受了,消化苦难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而惠王军其实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快乐的人,他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并且性格也比较外向,他跟真实的导航都能吵架。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他解决生活难题的问题方式,跟电影里苟仁其实是不一样的。

因为电影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有一个灾难的主旨,但是在他生活中并没有,所以他不能怪罪别人,他更多的时候是怪罪自己的命不好。

因为给孩子看病。

确实是好多人躲着他,生活也不如意。

后来跟妻子也过不到一块,也离开了。

我找他的时候,大概是他生活最不如意的时候,我记得当时他去重庆,去各种地方,到处带着孩子看病,但没有明显的作用。

问题 那您是怎样让这种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表达自如,跟真的发生了一样?

导演 白志强 首先惠王军不仅仅是因为跟我关系好,他还是有表演天赋的,因为我知道他小时候爱演些小品,爱唱歌,性格也比较外向,而且他跟角色情感又比较相似,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所以我才请他演。

除外,我让他闭关了至少有 3 个月,甚至可能更多。

一开始的时候,先让他进入这个人物的外形,比如头发、胡子这些的,都不要动了,不要洗脸。

我跟他已经讲了苟仁大概的这么一个外形特点,让他跑出租车时尽量和顾客不要交流,不要那么欢快,把自己收一下,要沉静。

我塑造演员就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外形,一个是从内心。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关于外形,第一步就是让他拥有和苟仁一样的工作身份。

所以就让他提前到剧组去用道具车卖货,道具车里面拉着一车的货到农村去卖,他卖了一段时间后,我说你必须要每天能挣回来钱,你挣不回来钱,就不是一个卖货郎能做的事。

赔钱的货谁都会卖,你要能挣钱,你就得熟悉每一样货品的进价,每一样货品卖多少钱,到哪去卖,如何给人家找钱。

他外形基本上就是我要的苟仁模样。

我说让他不要洗脸,不要洗头发,看上去油乎乎的,脏兮兮的,黑不溜秋的。

因为他本身跑出租车,人肤色本身的质感也就对,所以我让化妆就尽量地做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给他的指甲里头抹黑这些,包括胳膊上的伤,做一些这种的东西,其他的不要多。

比如说画嘴唇,它该是干裂的,你就让它干裂,它该是湿润的,你就让它湿润。

第二个就是塑造人物的心理。

我会给他讲苟仁所面临的一切,苟仁是什么样的人?

从小生活在哪里?

家里面有几口人?

几口人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

跟妻子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什么时候辍学的?

什么时候生的孩子?

跟孩子是什么样的感情?

我都是用像电影一样的感觉给他讲,包括他孩子最爱扭秧歌是吧?

爱吃猪肉翘板粉,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两个人一块去做猪肉翘板粉的漏粉条。

孩子会在他回家的时候在院里头等他,在走的时候会给他包里面塞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特别懂事。

包括怎么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地去看病,最后死在自己的怀里,临死之前还告诉他,说爸爸不要难过,等我没了,你再把妈妈接回来,生个弟弟,日子你还能过。

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就知道了苟仁的所思所想,他就容易进入苟仁这个角色。

问题 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生活体验经历,我们能感到他对人物还是挺非常共情的。

导演 白志强 对,他其实也特别下功夫,很努力。

剧本里的每一场戏,每一个结构,我跟他都聊了很多。

在故事中,苟仁会有很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那个阶段中,又是什么样子?

我要确保他能感受得到。

他是很喜欢演戏的,我说你不要回避,你要想演戏你就演,在路演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大家,我觉得做人要坦率。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 那当时您在跟惠王军谈这个事的时候,是很轻松的提起比如你帮我一个忙,我现在这有一个片子?

还是您会跟他聊的很严肃,这可能对于你们两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导演 白志强 倒没说那么复杂,但是大家都知道,最起码赌注挺大。

因为我在写作这些之前,我并没有告诉他说我打算找你做演员。

直到我临开拍半年时,我告诉他说,“军,我要请你做演员,你来演,咱们肯定能演成”。

当时我俩说的时候还有其他有的发小说军以后就是下一个王宝强,大家哈哈一笑,也不会把那事当很真。

拍戏演戏的人多了,就跟买彩票一样,大家买的时候都会觉得我要中大奖了怎么样,但是同时大家又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是这样的感觉。

主要就是军会觉得,他也知道我写这个故事,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再一个要拍电影也会投资很多钱,他也会很担忧他来演会不会把我也搞垮了,跟他一样惨,所以他会有担忧。

我告诉他,我说你不要担忧,你相信你能演得了,你相信你自己,你相信你就是苟仁,你就没有问题,其他的你就放心地交给我,你听我安排就行。

你演不了,我早就准备好了专业演员,今儿演不了,我明儿就给你换,你放心吧。

其实并没有准备专业演员。

(笑)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那为什么您这么肯定他能演电影,对他非常有信心?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了解他。

我一跟别人聊起来,别人说诶,你调教得不错,你怎么调教的?

我说你得先找素人演员,你就先从自己的熟人当中去选。

你了解他们,谁是什么样的都清楚。

像惠王军内心特别的善良,他跟苟仁特别像,底色特别像。

你别看他五大三粗的人,说话就暴躁,声音声线又高是吧?

但他内心善良的跟个小姑娘一样,很善良,他跟苟仁是一样的。

问题在咱们演员里,除了两个主人公,一个苟仁,一个小孩(白泽泽),还有其他的演员是非职业演员吗?

导演 白志强都是非职业演员。

像我爸都演了一下,但是那个片段被删了。

我在当地做了一个海选,发了一个公众号,发了一个选演员的通知,来了不少人。

还通过朋友们相互呐喊,就说是今儿选演员了,选中就给钱,好多人就来了,很多人都愿意试一下,尤其像工地上的那些。

问题他们真实到让我觉得他们可能自己本身就是这个职业的。

导演 白志强其实他们并不是,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美术做了大量的还原,让电影看上去像纪录片一样真实。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探索,也不知道对或者不对,或者是一定好还是不好,我们想极力的用我们的技术做到真实。

比如他们打扑克的工棚,是我们美术专心设计过的。

我们要还原架子床、晾衣架、啤酒、瓜子皮,还有地上那些脏的东西。

包括毛豆家都是重设的,镜框里的每一张照片,墙上写的电话号码,炕上的炕围子,这些都是我们下了功夫来做的。

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还要有表现力。

比如第一次进他们家,家里冒着热蒸汽,还有温馨的感觉,那些其实都是假的,都是通过大量的美术设计,让它看上去真实还富有表现力。

02故事背景和创作缘起问题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8年,您在一些访谈里也提到了这个时间点。

那选择2008年的原因,是因为您自己在陕北的生活和身边人的感受,促使您选择 2008 年作为电影的发生时间吗?

导演 白志强2008 年,我经常说是一个很大的时代,那一年我们祖国看上去也很强大,也发生了汶川地震、奥运会,好像有很多大事在发生,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坳里面,跟那个时代发生的链接是什么?

2008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个时期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楼价噌噌地往上涨,打工的人也都纷纷涌入城市,是一个打工族踊跃进城的时代。

从这两方面我觉得都比较符合故事的。

问题我感觉到您电影非常细致,苟仁在大车里的时候,伸头去旁边三轮车买饭的画面,还有很多人站在人力市场,大家一窝蜂地上去找老板要活,老板点了几个河南的,特别好玩。

这种细节您是怎么发现的?

为什么能这么真实?

导演 白志强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当年交通不太好,高速国道一堵车就堵几十公里,整个一天一夜都走不动。

这时候那些卖饭的,就开着三轮给这些货车司机卖饭吃。

他们卖饭的画面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是我眼睛常能见到的。

为什么招河南人?

因为河南人能吃苦,怨言少,干活踏实,大家就愿意用河南人。

其次是四川人,最不爱用的就是陕西西安人,西安人的话,人爱偷懒,不能吃苦,因为关中地向来都富足,人骨子里吃苦的劲儿根本比不过河南人。

这些观察是源于我自己以前是拍纪录片的,对这种生活都非常留意。

其次也是扎根生活,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工地上的,一聊天就是聊这些。

问题电影里卡车上“塬上清涧”那几个字,是广告吧?

导演 白志强哈哈,是广告(笑)。

他们没有投钱,一毛钱都没。

“塬上清涧”是清涧县农产品的总代词,当时为了拍摄方便加上我是清涧人,就想着把“塬上清涧”打上去,也算是给家乡做个宣传,地方政府也高兴,帮我们办了个开机仪式,请全剧组吃了个便饭。

我起初确实是想打一个不孕不育的广告。

因为我觉得符合苟仁的气质和质感。

问题您整部电影找到投资人了吗?

我看到有采访说,您之前把自己房子抵押出去了,您说剧组里面的很多人都是没工资干活,还有人把公积金打给您,他们为什么这么坚信这部片子能成?

导演 白志强拍完了以后,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快去的时候,终于制片人帮我拉到一个40%的投资。

我当时就赶紧给兄弟们还账,还了一部分账。

他们没工资干活是因为他们坚信我人品不错,迟早会给他们的。

因为我平时跟他们处的也好,说话做事都是言出必行,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度。

同时他们也觉得这个事还是有意义的,他们也知道我写了2年剧本,也下功夫了,他们看的也挺感动,他们愿意相信我。

我当时给他们说的是,第一,我是赊账,我不是不给他们,等着拍完了,我把片子拿出来,拉到投资了,就把投资款,把他们的工资给他们。

如果拉不到投资,我就把片子卖了,把钱给他们,如果卖的片子不够了,我再慢慢给他们还。

但是“慢慢”这个词,我也不知道要还多长时间。

我当时大概算了一下,估计要还个五六年,七八年的。

当时也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因为我也觉得一个片子只要说过审不成问题,就不至于赔得血本无归。

问题实际的拍摄是在十几年以后了,但县城那个样子没有多少改变是吗?

导演 白志强对,变化不太大。

我们中国变化大的就是一线二线这样的城市。

三线和后面的城市,像那些小县城,包括农村,就没变。

03现实精神与类型表达问题到今天,现实题材已经很艰难了,电影行业也很艰难,人们好像不愿意继续关注非常痛苦的事情,您为什么选择拍这样一个片子,您怎么决定要拍下去的?

您现在依然觉得,大家现在只想看一个好故事吗?

因为这几年国内票房非常好的电影,像热闹的春节档,明显不是这个类型。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觉得我拍的是真实,比如我在做路演的时候,电影放映场地都是装修得比较豪华的高楼大厦,但是我们再去大厦的侧面,去大厦的拐角,去看一看那些卖衣服的,那些开饭馆的服务员,他们生活的空间,就跟富丽堂皇的大厦空间完全是两个世界,一墙之隔,两个空间。

我关注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样子,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平行的存在,但是被大家忽略了。

他们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地接受着现实的一切,也没有人把他们的生活去拿出来给别人看,好像他们就不存在一样。

但实际上他们才是社会的多数。

所以我认为我还是以写实的方式让大家看见社会的另外的一面,有阳光,有发亮的星,但也有阴影下的普通人。

现在的很多人太脱离生活了,或者是生活的层级太高了。

我记得有一个博士,是我一个远房的亲戚,他来陕北看黄土高坡,我带着他逛了两天,他问我黄土高坡的坡到底在哪?

我很惊奇,我说你就在坡上站着。

在农村个见了一群猪崽子,他就拿着相机追着猪到处跑,他觉得太可爱了,他就没见过猪崽子,他从来只吃猪肉,还真没见过猪跑。

就是这样,你说他能知道农村会是什么样子吗?

他当然不知道。

问题刚才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讨论。

当下中国电影当中的空间跟现实的距离,往往会呈现这样一个商业的悖论:当你的电影空间越悬浮,就越跟现实没有关系,而奇观越诡异,电影的商业性就会越强。

简而言之,写实感基本不挣钱。

但白导您虽然好像没有刻意地去强调自己拍的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但是在您第一部长片里似乎清晰地显露出了您作为“作者”的态度,那您怎么看待这种作者性和商业性在创作中的平衡?

导演 白志强准确地说,我把回答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把商业片其实是什么搞得很明白,因为在那两年的写作当中,包括那些编剧书里面都写得很清楚,商业电影就是要给你的观众一趟奇幻之旅,让他在电影时间里过另一个不同的生活。

简单一点,商业片强调两个字“爽感”。

但是我知道,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我必须要做的,我不做它就难受,我无法原谅自己,我必须要做。

不管什么代价,我都要把它拍出来。

我比商业片导演可能更贪婪,我比他们的欲望更重,因为我不光要什么所谓商业了,我是希望我能为社会能贡献多一点的思考,我希望我能活得像芦苇老师一样,无论走到哪,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有钱人,或者你是一个拍过很贵的电影的导演,不仅仅是这种。

商业片我是不排斥的,但是只不过我第一个片子,我必须要做我想做的。

如果电影现在赚钱了,我下个片子我也就好搞。

如果这个片子赔了,我可能还要干点其他的,还是要去平衡一下生活。

因为我还有两个孩子,五个老人,家庭的压力也是蛮大。

两个孩子也都在上学,都是用钱的时候。

只不过我有一个原则是做商业片不骗人,做文艺片不卖良心。

这是我的原则。

《拨浪鼓》到底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会觉得他是个商业片,有些人会觉得它属于文艺片。

但是对我而言,《拨浪鼓》是一个有表达性质的类型写法,它既有一个商业片的包装,也有一个文艺片的内核。

问题关于类型的问题,我们的宣发主打公路喜剧片,但也有很多评论声音聚焦在留守儿童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上,您怎么看待这种对类型层面的强调?

导演 白志强他们(宣发团队)怎么弄我都行。

因为甭管怎么说,我认为你们有本事把观众骗到电影院,把我的电影看了,你们就是有本事。

因为你前面哪怕就说《拨浪鼓》好烂,大家进去看一看,只要人家愿意进来看,我就同意你们这么干。

当观众看了电影以后,就达成了与我的联结,因为我要说的都在电影里,观众看后爱不爱看,想不想讨论,都是观众的一个正常反应。

大家表达要有自由,我们也不用舆论去压他,有钱也不要压他。

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影片的类型属性和题材属性:创作过程中您先有了如父如子的故事创意还是先决定拍一个公路喜剧片?

导演 白志强这个恰巧是很有意思,我决定为这个孩子拍片子的时候,我朋友说了一个点,这孩子要是遇到了一个拉煤车司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一下就来劲了,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公路片,我恰巧也想着给孩子一套梦幻之旅。

问题嗯,那其实类型和故事是同时出现了。

导演 白志强对,这个就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你有一个故事,故事恰巧是这个类型,所以准确的说,它的类型应该叫做剧情公路片。

04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问题您当时做剧本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会有观众觉得所有的灾难放在一个小孩身上可能有些刻意?

导演 白志强这种事情是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

我当时去那边村子学校的时候,160个孩子,有60个是孤儿,其他学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

大都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老的随时可能去世的爷爷奶奶过日子,有些是已经发生了,有些是即将发生。

对于那个环境来说,我根本不觉得是很猎奇。

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父母双亡的事肯定有,但肯定少。

我所有的情节都是有出处的。

问题里面有一些细节,比如曾经的非法集资问题,陕西人其实是能看懂,那您担不担心非陕西籍的观众他们看不懂发生了什么?

导演 白志强这个故事我想做到的是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看不懂的人,你就把它当成一个又好笑又感人的家庭片去看,一个情感片去看,你再往深了看,你会发现他有很多的社会的表达。

你再从社会的角度去看,里面还有一层是文化的角度,你能看到陕北的说书,能看到转九曲,能看到石狮子,还有山顶上的那扇门,看到那些细节,会有一些更多的回味。

反正给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是希望最普通的观众,也能收获一个还不错的故事。

如果你再愿意往深看,像这些社会的事情,你能看懂多少是多少,你看不懂也不影响叙事,还有一些象征性的,能看懂就是缘分。

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毛豆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

毛豆的妈妈为什么要跑?

为什么会跑?

奶奶究竟是怎么养他的?

那个白明明究竟是怎么被打残的?

其实这些人和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都是有对标的。

我觉得一个电影不能够把故事讲完,其实扎根生活的话,是有很多事情和故事的。

问题整个电影其实呈现出您对陕北的乡村生活非常了解,您身边很多人的命运,应该都是很类似电影里的呈现。

电影前半部分,小男孩一直说要去神木,“去神木”代表着什么?

导演 白志强在我小时候神木很穷,穷得要死。

大概在2003年,神木开始发展了,领导为了刺激生产,把好多煤矿卖给了个人,从那个时候起,神木就开始发展了,开始建设了。

神木吸引了不光是陕北的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去到那个地方,淘金,淘黑金。

去神木也就是这个意思。

05关于未完成与可期待问题您有在筹备下一部片子吗?

下一部片子是关于什么的?

导演 白志强下一部片子是关于鞍山的老师,朋友之前给过我一些资料,我看了一下,他们去拍过纪录片,特别震撼。

也不一定拍艺术片。

如果有商业片投资,我也会考虑做商业片,会去尝试一下。

如果没有,还是要花自己钱来做,那就做自己想表达的吧。

我倾向于拍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哪一个普通人没有故事?

你要认真的,就像你采访我一样,你去采访旁边街上的任何一个人,你都会发现它都是一部电影,只不过是没有人愿意把它拍出来而已。

问题对,是这样的。

但是很多时候普通人是不愿意听普通人的故事的,大家自己生活已经过得很辛苦了。

您需要找到自己的受众。

导演 白志强对,我是觉得发展中也要找一种平衡,一味地做艺术片,都赔钱的,下个谁给你投资?

没人投资,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我也不能老透支,老让兄弟们这么干。

所以如果有机会干商业片赚钱,那就咱拍商业片,拍赚钱了再回来拍300万的文艺片,我不觉得变成一个大导演,就不能再拍便宜的文艺片子了,我不这么想。

拍自己想拍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才是最奢侈,最幸福的。

问题很多的导演,他的处女作会选择在家乡拍摄,是因为他有熟悉的资源,有熟悉的空间景观,或者是特定的人物关系、特定的民俗仪式、特定的地方性的事件等等,您怎么去定义您和您家乡的关系?

以后您的创作是不是还会围绕着家乡展开?

导演 白志强我以后的故事不一定会围绕着家乡展开,这是肯定的。

我和我的家乡是什么关系?

家乡就像我的一个母亲,只是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不是高官贵族、达官贵人,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有暴躁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但是我爱她,她也爱我。

这是我和我家乡的一个情感关系。

作为导演,处女作肯定是不要舍近求远,不应该舍近求远去。

因为你拍自己家乡的也熟悉,你好拿捏,表达得更准确。

问题《拨浪鼓咚咚响》既选择了陕北的地理景观,也呈现了陕北的社会景观,电影里“要命的真实”所还原的粗粝现实,您会觉得艺术真实有压力、有负担吗?

导演 白志强我这部电影是拍给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到电影院去看,看了觉得真实,这就对了!我问心无愧。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白导,现在影片已经上映了,您在这么多场路演一遍又一遍地跟观众交流,听到不同的声音出来。

您再看这个片子,觉得有遗憾吗?

导演 白志强哈哈,我觉得遗憾很多,有些镜头是没拍到,有些是被剪掉了,有些是还有更好的拍摄方案,会有很多遗憾。

包括最后一场戏,我希望那场戏是个晴天,能看见黄河,那个画面是我想象中最漂亮的镜头,但是老天爷不给机会,再等一天我们就没有回家的路费了,就只能大概拍了,整部电影里很多都是这样的遗憾。

白志强 张也奇 铛铛2023年03月01日17:00连线于西安 南京

 3 ) 近10年来最好的公路片,拥有一个神结尾,可惜票房只有85万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能拍出一个“神结尾”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请。

有的“神结尾”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比如影史公认的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前面的剧情多少有些冗长和乏味,但是当你等到那个神结尾,你会明白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比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前面90分钟,你都会在压抑煎熬中度过,但最后长达30分钟的神级结尾,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峰回路转、百转千回;比如2007年的好莱坞电影《迷雾》,126分钟的电影,前125分钟就是普通的怪兽片,可是最后绝望的父亲杀死儿子,望向窗外的那一幕,让整个电影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

有的“神结尾”拥有画龙点睛的神奇。

比如大家熟悉的《盗梦空间》,前面的剧情已经足够精彩,但片尾那个旋转的陀螺,让影片立刻深刻起来;比如票房大卖的《让子弹飞》,你本以为是一部爽片,但片尾周润发在火车上的回眸一笑,让人瞬间汗毛倒竖,忍不住去二刷;比如火爆全球的《速度与激情7》,因为保罗的意外离世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片尾保罗与范光头开车从分叉路分开,配上《see you again》的BGM,不仅巧妙处理了保罗的后事,还让整部影片披上了温情的外衣。

有的“神结尾”则是沉默中的一次爆发。

比如我今天介绍的这一部《拨浪鼓咚咚响》。

这部影片带着一股矛盾的特质。

首先导演白志强是个纪录片导演,他在2014年拍摄纪录片《边走边唱》,这是一个讲述陕北盲人说书队的故事,拍摄期间他接触到了当地的留守儿童,决定为他们拍一部剧情片,之后他伏笔创作2年,写了12稿,终于写出了这部电影。

换言之,这是导演的处女作,是一个纪录片衍生出来的“副产品”。

然后影片的演员都是素人。

一个主演是导演的小学同学,本职工作是个出租车司机,另一个主演是当地农村小学的学生,两人都没有表演经验。

配角里,副导演演了一个村里的傻憨憨,美术演了一个色眯眯的房东,编剧演了一个小商贩。

从演员的选择也能看出整个剧组的捉襟见肘。

接着再说故事。

本片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踏上了一段神奇的旅途,一个是丧子的中年男人,他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寻找仇人;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多年未归,他想要去寻回父亲,两人在旅途中同嬉笑,共患难,产生了如父如子般的感情。

是枝裕和之前拍过同类型的《如父如子》,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情感更加细腻,有珠玉在前,这部处女作想出彩很难。

而作为一部公路片,基本的创作套路就是主角一路打怪升级,“刚擒了几个妖,又降了几个魔”很遗憾,这部影片依然没有逃过这个窠臼,属于看1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那种。

最后再说说本片完成后的待遇。

这部影片于2020年完成,结果遭遇疫情,没有经费搞宣发。

剧组想走院线,没有大银幕视效;想走网络平台,没有帅哥美女,缺少所谓的“网感”;想去电影频道,却不是主旋律。

就这么折腾了3年,这部影片终于在2月25日登陆院线和观众见面了,结果上映好几天,票房只有85万。

综合来看,《拨浪鼓咚咚响》似乎就是一部不知名导演拍摄、素人参演、剧情俗套、视觉语言单调的、不成熟的处女作。

但这并不是这部影片的全部。

这部处女作在完成后,立刻获得了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多项大奖的青睐。

影片在宣发时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但大象点映团队看了幕后纪录片后大受感动,愿意出资垫付宣发费,并且亲自推动影片全国公映。

影片上映后,立刻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在票房不理想的情况下,豆瓣口碑却从开画的7.3分涨到了7.5分。

有人说,这是《无人区》之后最好的公路片;有人说,影片如果宣发做得好,本该是又一部《隐入尘烟》;还有人说,明明是一部工工整整的电影,但最后却被结局深深感动。

那么《拨浪鼓咚咚响》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真诚。

几乎每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都拍得很真实,但是真实之上,是真诚。

真实只是客观讲述,真诚则带着温度,本片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导演白志强最初想拍摄一部讲述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但是害怕会伤害到受采访者,因此才退而求其次拍摄一部虚构的剧情片,给真实披上一件外衣。

影片的主角惠王军,他是导演的小学同学,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孩子得了重病,花光了积蓄,妻子离婚,靠开出租赚钱。

剧本就是以他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的,片中他饰演的苟仁也是一个父亲,有一个患重病的儿子赖赖,为儿子治病过程,好友白明明陷入传销骗走了他的钱,儿子因此夭折,苟仁活在了丧子的痛苦和复仇的怒火之中。

惠王军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苟仁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在读完剧本后他嚎啕大哭,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角色之中。

影片中的苟仁是个卖货司机,影片开拍前惠王军就真的开着货车到各个乡村去卖货,影片开拍时,他几乎就是本色演出,有不知道真相的路人甚至走上前去买他的东西,还问他身后拿着摄影机的人在干什么?

可以说这部电影首先对于这个不幸的父亲就是一次治愈。

影片中的小演员白泽泽,虽然也没有表演经验,但是从1000多个农村小孩中海选出来的,有灵气、背台词能力强、情感爆发力强,他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就在当地的农村学校就读,周围有很多留守儿童。

当确定他出演角色后,导演刻意让他和父母分开一段时间,还骗他说父母去陕西神木打工去了。

而影片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他的父亲就是去神木打工,影片的剧情就是毛豆坐着苟仁的货车去神木找父亲。

现实与电影又做到了完美的重合,白泽泽几乎也是本色演出,据说影片拍摄到最后,他因为思念双亲,忍不住大哭,谁都拦不住。

与其说两个演员是在表演,不如说就是在镜头下真实的生活,这样的影片很难不动人。

很多青年导演在拍摄农村题材时,都很注重电影语言的运动。

如毕赣的诗意长镜头、李睿珺的油画般构图、郝杰的生猛想象力等,相比之下,导演白志强显得有些笨拙,没有太多的设计,很多人直言“电影质感为零,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水平”这又是一大误解,白志强就是学摄影出身的,他最知道如何拍出所谓的电影质感,但是他追求的就是那真实的感觉。

为此他甚至做起了减法,制定了很多拍摄原则来约束自己。

比如不用黄金分割构图,比如尽量采用自然光,即使是做光也要最大限度临摹自然光,比如不用逆光勾勒轮廓等等。

比如选景尽量不去人工造景,就选择日常化的场景,最多调整现场的部分摆设等等。

这种真诚到极致的拍摄方法可能无法入很多人的法眼,但却呈现出了如同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第二个关键词是留白。

影片的时长只有97分钟,观影时能明显感觉到导演剪掉了很多剧情。

比如小孩儿毛豆是如何偷偷跑上苟仁货车里的影片没有交待,而是直接讲了他藏上车以后把货车点燃的结果,简洁明快。

比如村里出现的那个神经兮兮的疯子,几乎每个中国农村都会有这样的人,《平凡的世界》的牛二也是这样的人,作者会把他当成一个寓言式的人物,说出“世事要变啦”来讽刺现实,但是本片中的这个人只是蜻蜓点水出现了一下,并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

比如两人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毛豆儿父亲的下落,本以为是父子相认的煽情段落,导演却借他人之口,寥寥数语交待了父亲的下落,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导演也没有花太多笔墨讲述那个时代,同样是用留白的方式交代了,并且点到为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广播里传出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一片欣欣向荣,可是故事的主人公却在生活里苦苦挣扎;比如两个主角吃饭时,饭店里传出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既交代了时代又暗示了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关系;比如毛豆父亲工作的地点叫“新城区中央公园”,看上去越是一片希望之地,但是实际上毛豆要面对的却是不堪的现实。

比如两个主角找不到人生的出路,背后的墙上写着标语“弘扬时代新风”比如主角的货车抛锚,遭遇困境,一个路过的货车却想要借机索要500元帮忙费,那辆货车上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字样,据说是导演拉不到赞助,就用这个彩蛋进行自嘲。

可以看出,导演对农村的现实也有态度,也有尖锐的批判,但都是点到为止,留下大段的空白让观众自己想象。

当然影片最大的留白其实是主角苟仁这条线。

在原本的剧本里,苟仁丧子的故事是要大书特书的,导演设计了很多细节。

比如苟仁孩子赖赖是孩子中最先学会叫爸爸的,赖赖喜欢扭秧歌,小小年纪就拿着花伞在炕头上进行表演。

比如苟仁和白明明的恩怨也是有详细细节的,两人在鞋厂打工认识,白明明陷入传销,骗苟仁说只要5万就能给赖赖找到肾源,最后这笔钱一去不复返,赖赖还目睹了父亲给医生下跪的场景。

这些情节放出来,很有催泪效果。

可是导演全部砍掉了,只用了闪回的方式,浮光掠影式的交待了这个事件的大概轮廓,我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这部影片是讲述苦难的,但不应该歌颂苦难,这些煽情虐心的段落会冲淡影片的主题,留白处理淡化了苦难,更能让观众看到拨浪鼓咚咚响传递出来的希望。

第三个关键词,神结尾。

影片故事通俗易懂,节奏四平八稳,就是一部工整的公路片,虽然感情真挚,但一切都还在射程之内,没想到最后5分钟的神结尾一下子让我破防了,走出影院我甚至哭成了泪人。

走出影片我反复回味才发现,这个神结尾并不是妙手偶得之,而是导演故意设计的。

或者说,前面的娓娓道来是在蓄力,就是为了最后一下那雷霆万钧的情感冲击。

观影前期,我一直感觉导演拍得有些赶,就是很多情节塞得太满,他完全可以停下来等观众酝酿一下情绪,完成情感的生活,就急不可耐地用下一个突发事件冲掉了堆积起来的情感。

比如毛豆烧毁了苟仁的货物,导演完全可以停下来讲一讲这个丧子男人多么不幸。

他却忙不迭让苟仁面露凶光,带着毛豆找家长要钱;比如苟仁来到毛豆家中,得知他奶奶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已是孤身一人,到呀完全可以停下来讲一讲毛豆多么不幸;他却忙不迭让毛豆略施小计,骗苟仁带他去神木找父亲抵债;比如后期两人好不容易建立了亲密关系,导演完全可以停下来用一组慢镜头反映这对“父子”的亲密互动。

他却忙不迭让毛豆再次闯祸,两人又陷入新的困顿之中。

总之,就是观影时总感觉情绪刚刚聚拢,就被迅速冲垮。

直到结尾我才知道,导演这么做一方面当然是要拍出生活的杂乱无序,毕竟真实的生活里是没有那么多间隙让你伤春悲秋的。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结尾那一次情绪的集中爆发。

片尾,苟仁把毛豆举过头顶,为他燃放烟火,这一幕真的太燃了,我瞬间想到了《三体》中的金句“整个宇宙为你闪烁”,是的小人物也可以迸发出穿越太空般的浪漫。

之后,苟仁把毛豆送回家中,将儿子赖赖玩的拨浪鼓也送给他,拨浪鼓上破损的地方多了一个创可贴,两人浓烈的情感浓缩在一个具体的小物件上,拨浪鼓咚咚响,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一幕,毛豆追着苟仁的车跑,一边跑一边喊出了卖货时的顺口溜,苟仁含泪按动电喇叭,用同样的顺口溜回应,情感的共振就此产生。

影片戛然而止,留下了热泪盈眶的观众坐在那里,久久回味。

这样一部真诚、简洁、拥有神结尾的电影是近10年来难得一见的公路片佳作,期待它能被更多人看到。

 4 ) 良心之作

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的,剧情也比较好看而且有意义。

支持!

支持!

支持!

该片呈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段寻父之旅使充满复仇心里的苟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使寻找父亲的孩子毛豆找到了心灵归宿,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 , 我觉得很好看!

 5 ) 可爱公路片

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6 ) 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作品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7 ) “半路父子”的相互救赎,不停追寻的情感回想

该片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与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爸爸的“熊孩子”毛豆意外相识,从此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寻亲之旅的故事。

苟仁是一个开车货车四处卖货的小贩,不仅售卖蔬菜瓜果、日用百货,还捎人捎货,给老人拍老相片。

他的儿子赖赖身患重病去世,他要寻找的人名叫白明明,曾经是自己最好的兄弟。

就是这个好兄弟把自己给孩子治病救命的钱骗走了。

最终苟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却往另一个世界。

他发誓一定要找到白明明,用从不离身的水果刀了断他的罪孽,给儿子报仇。

他穿梭在各个村镇之间,途中遇到了毛豆

毛豆是一个留守儿童,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

奶奶承诺,只要考了一百分爸爸就回来看他。

可满分的卷子攒了好几沓,父亲还是杳无音信。

然而,毛豆并不是一个乖孩子,平时没少让奶奶操心。

他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炮仗,抢不过就狠狠咬住人家的胳膊死活不松口。

直到奶奶过来劝他:“再咬爸爸就不回来了”,他才乖乖放开。

奶奶去世后,孤苦无依的毛豆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后备箱,要去村外找爸爸。

一不小心点燃了炮仗,把存储的货物烧了个精光,背上了近五千块的债。

苟仁一把抓起熊孩子的衣领,气急败坏骂道:什么时候跑上去的?

你家里人呢?

哑巴啊,说话!熊孩子被烟熏的黑黢黢一团,任由苟仁打骂,就是一声不吭。

苟仁问了一大圈,才找到熊孩子的家,他只有一个目的:赔钱!

可没想到,村长告诉他:毛豆妈妈生下他就跑了,爸爸外出打工没有音讯,爷爷奶奶也过世了。

村长还说:几千块钱我赔不起,你要赔钱上神木市找他爸去。

苟仁无奈带他去找他爸爸要赔偿。

苟仁对毛豆,一开始是讨厌,不耐烦的。

他害怕毛豆偷溜赖账,强行压着毛豆在账单上按拇指印。

虽然管他吃喝睡,但一杯泡面的钱,一晚上的住宿费,他都和毛豆计算得清清楚楚。

闯祸精毛豆持续发力,苟仁只能命其在不断飙升的欠条上反反复复按手印。

苟仁和毛豆在一家餐厅吃饭。

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走进店,被老板娘粗暴地赶了出去。

他拿起苟仁的钱说着“找我爸还你”就跑出去把钱给了小女孩。

还学着大人讲话:喏,拿去花。

苟仁气得半死,伸手拿回钱还骂毛豆:你脑子让驴踢了。

没想到毛豆丝毫不怵,还劝解苟仁想开点:人太可怜了。

货车深陷泥坑,用尽一切办法就是卡在其中,动不了。

苟仁坐在驾驶位上,气急败坏地踩着油门,无意中在后视镜里,看到毛豆那小小的身体用尽吃奶的力气推车。

苟仁蹲下身拍了拍毛豆身上糊了满身的泥巴,温柔地骂他:你傻不傻啊!

毛豆在车上坐不住,摘下车顶悬挂的拨浪鼓,拿着钉子在上面的贴纸上划来划去,一使劲戳了个洞。

而那个拨浪鼓是苟仁最珍视的物品,他儿子的遗物。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苟仁和毛豆只能在车上将就一晚。

睡到半夜,毛豆摇醒苟仁:苟叔,我想拉屎。

一大一小先后野外解决人生大事,进行到一半,苟仁问:带纸了吗?

只见毛豆随手拿起旁边的石头说:我用这个。

在苟仁被一个坐地起价的货车司机谩骂嘲讽以后,当再次遇见这个司机时,毛豆拎起一个锤子就把这个司机的车玻璃打碎了。

苟仁被一群人殴打的时候,小小年纪的毛豆并没有退缩,而是冲上前去帮苟仁。

他们走遍了神木市大大小小的工地,就是没有找到毛豆的爸爸。

苟仁当即决定将毛豆送回家,没想到一不留神毛豆开了门就往回跑。

苟仁追着毛豆跑了一路。

毛跑到对着空旷的荒野崩溃大哭喊:没有人亲我了!

没有人亲我了!

我不要回去!

爸爸!

爸爸!

毛豆看到苟仁腰里总是别着一把水果刀,也许他只是出于自保,便偷偷地把水果刀扔掉换成了一把玩具刀。

当苟仁误打误撞找到白明明时,积蓄已久的愤怒和仇恨让他不由分说地拿出刀子,一次又一次地捅在白明明的身上。

可当他发现刀子只剩下一个刀柄而白明明还安然无恙时,心中的情绪再也无法压制,他痛哭着咒骂指责曾经的好兄弟坑骗自己。

毛豆则在一旁不住地拉着苟仁的衣角,想让他赶快离开。

到最后,毛豆的爸爸是找到了,但苟仁的债却没讨到。

因为毛豆的爸爸早就去世了。

他妈妈嫌家里穷,生下他过了百天就离家出走了。

爸爸外出打工,顺便打听妻子的去处,两年没回家。

尸体是在大桥底下发现的,发现时都已经臭了,毛豆的奶奶担心毛豆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就让六叔假装成毛豆的父亲给她打电话。

当苟仁得知这一切时,心中五味杂陈。

他跟六叔约定继续把这个事情隐瞒下去,六叔告诉毛豆他的父亲去上海打工挣大钱了。

毛豆这才安心地跟着苟仁回到了老家。

路上,某天夜里,他们遇到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毛豆下车给苟仁的儿子赖赖买了一条红色丝带,这让苟仁既惊讶又感动。

苟仁也用放烟花的形式对他表示了感谢,毛豆看苟仁给他烟花的时,没有开心雀跃而是哭着反复确认,“这真的是为我一个人放的吗”。

苟仁把毛豆送回家,临别前,他把自己最珍贵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而那个被毛豆戳破的洞早已被他贴上了创可贴,就像他短暂地弥补了毛豆缺失的爱一样。

影片结局,毛豆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追着苟仁的货车大哭,可无论他怎么追也追不上,就像他无比渴望的、遥不可及的父爱一样。

 8 ) 比隐入尘烟和人生大事更喜欢

从简介的上半句「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就能轻松联想到下半句「从嫌弃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种剧情常见且简单的电影原本不是我喜欢的一类,但这部片子胜在不过分用力又完成度很高,所有人看起来真的在这生活。

而且尤其突出地是,拍得很美。

常见的生活场景被纳入恰好的构图里,柔和的胶片质感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

陕北的山峦从侧面看起来像手指印,联排拱形窑洞形似一些欧式建筑。

拨浪鼓上的小贴画是美的,刻着神秘符号的巨型门是美的,土地上的红烧牛肉面袋子也是美的。

人们讲的方言听着也不土了,是可爱的。

唯一打破审美的,是为了过审在片尾加上的公务人员。

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追着导演连看七场点映。

但,假如有非商业大片能把我的家乡拍得如此温柔可爱,我也会多看几遍。

另一处喜欢的地方在于,一些冲突情节处理得特别轻盈。

小孩做错事连累大人被打,欠了债要还,弄坏了人家的东西要赔。

对于小朋友来说应该挺有教育意义哈哈。

原本对某些设定和情节有疑问,在其他帖子下见到导演一篇篇答疑,挺感动的。

所有疑惑都解开了,值得我把四星改成五星了。

于是把自己写在朋友圈里的影评搬到豆瓣来了。

这部电影和《人生大事》以及《隐入尘烟》有些相似之处,相较下来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前者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又回避了后者极度贫困下的男女平权议题。

P.S. 白志强是我第一位亲眼见到的导演。

穿着大衣,微胖,看起来怪像咱们裸熊的。

行头还没有旁边戴着导演帽的主持人足。

气质非常谦逊,几乎顺着每位观影者的话说。

电影周边很有心,是小时候见过的光栅卡,某个角度是银河下的片名,某个角度又是盛放的烟花。

很喜欢导演的审美。

 9 ) 拨浪鼓咚咚咚——伤口贴上就没那么痛了

货车司机苟仁,儿子患绝症离世,好友卷款失联,他曾多次想过自杀,可心有不甘,命运让他遇见了毛豆,这个帮助他填补遗憾的留守儿童。

毛豆,母亲在他百天时因家庭贫困离开,父亲从此踏上外出务工致富道路,陪伴他的只有奶奶,奶奶用尽全力温暖着他的心灵,可人终有老的一天,奶奶的离世让他明白“没人亲我了”,他带着父亲的照片,优异的成绩单,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躲进了货车后备箱,却因怕黑点燃了车厢内的杂货,与苟仁产生了交集。

其实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失去至亲至爱,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自身并不富裕也胸怀大爱。

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苟仁逐渐在毛豆身上看到赖赖的影子,调皮、懂事、坚强,他对待毛豆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找到毛豆爸爸追偿烧毁的货款钱到必须送毛豆回去上学以谋求未来好的出路。

这样一个拮据的人,棉袄坏了舍不得买,车窗破了用纸板粘上,鞋子开线用洋钉钉上,在和毛豆相处的朝夕中,他给自己和毛豆买了城里人的衣服,入住有钱人的酒店,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塞进毛豆书包,他将对赖赖的爱投射在了毛豆身上,带他走出大山看向了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也许毛豆已经知道爸爸“不要”他了,也许他在村里还是会受到欺负,也许未来他并不能如愿走出大山,就像憨憨,那个傻里傻气跟在一群孩子后面被遗弃的可怜人。

苟仁曾经带给他的片刻温暖,弥足珍贵的记忆,将会支撑他走多远,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现如今,留守儿童现象在欠发达地区仍屡见不鲜,当地匮乏的资源及就业环境使得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何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就如本次五一爆火的淄博烧烤,通过东北人民热情与好客的风采展现,流量引导,有效拉高了当地GDP。

其实不仅仅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仍存在夫妻一方北上广谋生的现象,为了迎合这内卷的社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夫妻一方除节假日外常年处于“丧偶式婚姻”状态,网络及交通的快速发展,是否真的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曾经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缩短了,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即使通讯,可也许正是因为它来的太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变得更宽、更远。

时至立夏,万物繁茂,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10 ) 拨浪鼓咚咚响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首映礼。

因为没有让自己预习,我还是有些意外,现场竟然有这么多孩子。

直到电影放完,我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他们能看懂吗?

放映的过程中,坐在我身边的妈妈一直在给她读小学的女儿介绍一些背景,发出一些感慨。

我以为这些孩子会觉得无聊或是不理解。

但后来的互动环节,我好像探寻到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话筒传递,我开始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

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能够看懂所有,并有了深刻的感悟,说出让人意外的话。

三四年级的孩子也能看懂大概,提出疑问,了解一些新词。

而更小的孩子也能用他的视角观察到一些细节,在他们天真的话语里,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们都没注意到。

”这是他们眼里的世界和共情,看似实诚却也可贵。

在那些高举的小手中,我仿佛看到了读小学时的自己,手举的比天高,积极又执着。

也想到了很多年前一些与生俱来的“社会价值感”。

也是2008年,认真捐了款,把回执放在抽屉里收的好好的。

大一点了,学校有送书下乡的活动,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些同学去了一个乡村小学。

那时除了可以在上学时间出校门的新鲜感,还有一些莫名其妙来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现象是让我惊喜的,意外的,也是第一次觉得,影院里孩子多,吵吵闹闹也挺好。

我对西北了解不多,但我感受到了从未停歇的,咚咚响的心跳。

来自这个故事,来自那片土地,来自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短评

假刀那段挺好的了,只是之后又强行放烟花,追车,我就本能地皱起了眉头..

10分钟前
  • 夫名
  • 还行

还行

12分钟前
  • 蓝色油桃好甜
  • 较差

题材加1分,电影本身顶多两分,像写作文,一切靠编,剧情刻意,摄影不行,镜头表达模糊突兀,唉,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15分钟前
  • 不与烂之辩
  • 较差

刚一个及格线水准,拍得胜在一个朴实无华,也败在一个无聊枯燥,最后追车戏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你要来一个致敬小偷家族喊句爸爸

16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还行

3分不能再多了,太差了……从任何方面和角度都是,比学生拍的还差。

19分钟前
  • 一个电影爱好者
  • 较差

小男孩很灵 后半程温情剂量过头

21分钟前
  • 小伙锅
  • 还行

看得出来是纪录片导演拍的

25分钟前
  • 阿树有不同角度
  • 较差

剧本老套,可路演听闻背后的故事又觉得俗但美好,或许电影拍摄的过程就是一场公路片般的修行,可能有经费不足的困窘,也会有恰逢其时的烟火。导演在其中的小巧思会感觉很细腻,印象最深的一处是换刀,一处是和白明明打架时,路人拿手机拍照被阻拦。两位素人演员真的震撼到我了,尤其滑冰那场戏的快乐都要溢出屏幕,或许这就是在他们熟悉的乡土之上,最真实的自我吧,真好。再次感叹艺术真是从土地里面长出来的。中国疆域辽阔,我希望每个地域都能长出不同的电影,就像甘肃生《隐入尘烟》,山西生《故乡三部曲》一样。

30分钟前
  • 汤邦德
  • 推荐

英文片名Like Father And Son,近於是枝裕和的Like Father, Like Son,討論的議題亦為無血緣家庭/親人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片子拍得樸實、敦厚而有趣,觀感接近三年前所觀《平原上的夏洛克》,雖不若後者游刃有餘,但也時見靈動之處,以及市面上電影中難得的幽默感——儘管在其公路片的形式所帶出的尋父+尋子之路途中,這對“父子”所遇者盡皆為惡人惡事,社會支持與安全網可謂極度匱乏;片中展現的陝北土地與人情,也顯然應歸結為慘淡而悲涼的底色,在此意義上可說影片具有對國民性的殘酷加以批判的色彩。在工業遺產之外又蒙有一層革命遺產濾鏡的陝北,也有繼東北之後成為當代中國文藝作品中新的犯罪熱土/法外之地的潛力。影片選角及對非職業演員的調教都非常成功。2023年2月12日14:30於百麗宮天環2號廳,大象點映、導演映後。

33分钟前
  • Bork
  • 推荐

说真的,非常平淡,也十分稚嫩。但情感确实真诚,小孩演得很棒,最后一段摇拨浪鼓的戏太好。

34分钟前
  • Fairy
  • 还行

3.5。英文片名如父如子,而质感上是纯然陕北风情。即使可以预估故事走向,不少情节点写得偏硬,配乐进入的时机也不总合适,但苦命娃的形象还是戳心,真挚的情感汩汩涌出,看到结尾拨浪鼓的细节彻底破防。选角扎实,剧作过硬,看白志强的履历会想到蔡成杰,总有些有追求的导演在不起眼的角落厚积薄发。#FEFF2021#

3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一般,强煽,只有与其他公路电影/现实题材相似的情节,没有人物背后的动机和成长。对不起,实在没哭出来:)

44分钟前
  • 凸肚
  • 还行

剧情和影像都缺少设计

46分钟前
  • 地球流浪者
  • 较差

【2.0】

48分钟前
  • 文森
  • 较差

还处于模仿和套路阶段的公式电影,不过希望各地方言电影都能越来越多。

53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还行

2.5

58分钟前
  • zhbbbbbbbb
  • 较差

整体结构非常工整且老套,节奏点给的很及时,也很刻意。毕竟素人演员,表演痕迹仍然比较明显,除去真实事件的底色和地域特色、方言形式外给的两颗星。

60分钟前
  • 蓝水
  • 较差

#388 百讲。陈词滥调的视听,一眼望到头的剧本,刻意的情节设计。如果作为学生习作可以及格,但作为上映的电影,不能。

1小时前
  • M
  • 较差

错误百出的催泪电影。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Like Father And Son/如父如子,但故事几乎如出一辙,公路片,其实更像国版菊次郎的夏天and中央车站。手持摄影,难得一见的陕北民风,龙标还是2020年的电审进字,不禁感慨,08奥运,时光荏苒,倏忽而至,转瞬即逝。几处配乐败笔,打断电影好不容易产生的情绪,几处细节刻画仍略显刻意,最后的毛豆归家,像极了隐入尘烟的马有铁返城,以及结尾追车那段戏,与中央车站几乎无异,题材近似,但视听语言个人还是认为不及return to dust,最好的那段戏当属苟仁与仇人泯恩仇,几处伏笔设置极好,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是真的好听,犹如天籁,仍不自觉回到热汤的主题,不禁再次感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小时前
  • Fe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