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钟》是偶尔淘到的片子。
看完了,浮在脑子里的就是许巍的《两天》,一天是为了生,一天是为了死。
而德国导演克里斯·克劳斯把这两天浓缩到了《四分钟》。
《四分钟》是部德国电影,描写的是80岁的同性恋钢琴教师和狱中音乐天才Jenny的故事,Jenny从小远离父母,替流氓男朋友顶替杀人罪而锒铛入狱,在监狱中又失去腹中胎儿。
钢琴老师尽管3年没有领到薪水,但是对音乐的爱激励着她继续教授监狱囚犯,直到遇到了Jenny。
这是两代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古典音乐与黑人音乐,文静与粗鲁,冷静与疯狂。
她用钢琴将Jenny一步步引向了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给了她难得的四分钟和舞台,向世人展现她的天赋,她对音乐的爱和梦,以及她对传统的反叛。
影片有着德国电影特有的冷静和理性,但是也能感觉到导演对艺术自身的探讨,思考和追求。
如果说这是个试验性的电影也不为过。
影片中最精彩的是最后的四分钟,当她奔向舞台的时候,没有了舒曼,与之对立的是融合了黑人音乐风格的疯狂演奏,她发挥了现场所有可以用的包括钢琴的键盘,踏板,琴弦和共鸣板,以及她的皮靴,还有来自内心愤懑发泄的砸琴响声,恰到好处而又淋漓尽致,在这四分钟,你会甘愿随着她堕落和愤怒,颠覆和呐喊。
在这一刻,正如钢琴教师说的“我只关乎音乐”。
不关乎背景,音乐在这一刻打动的是每个人的心灵,而不是演奏者的个人背景。
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当我为了写这篇影评而再度翻阅影片截图时,仍旧抑制不住胸腔中不断加速的心跳,也仍旧无法控制我的泪腺。
我又看到了那张四分钟弹奏之后的截图。
她曾说,她永远不会向任何人行屈膝礼;她曾带着锐利如猛兽般的仇恨的目光,看着世界与人类;她曾不顾一切地去爱,然后被彻底地抛弃在绝望的深渊……可是,在那尽情燃烧与绽放的四分钟后,在这一出疯狂的生命乐章戛然而止之后,她优雅地、从容地、完美地,对着台下的观众,对着这个可耻的世界行屈膝礼。
她展开双臂,犹如真正获得了自由一般地屈膝弯腰,抬起脸庞,那抹温柔、宽容、谅解的微笑,漾满眼眸,并肆意地蔓延出来。
这笑容,足以让整个腐朽的世界破碎坍塌,足以让废墟里开出最美艳最馥郁的花朵,足以照亮所有被阳光遗忘的阴暗角落。
她看着观众席中的Krüger夫人,仿佛破茧成蝶,仿佛凤凰涅槃,仿佛飞蛾扑火……而与此同时,聚光灯下,警察为她戴上了手铐……这一幕幕在我眼前重新回放,我找到那四分钟的电影原声单曲循环,想平息我与她的共鸣,想找到原谅这个世界的途径。
也许必得经过这样疯狂的控诉与释放,如同穿过一条无比漫长潮湿逼仄暗不见天日的隧道,才能重见光明。
这属于她的四分钟,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对生命之不羁与热情、控诉与梦想的音乐释放。
这是她对所有不公与绝望的表达,也是她对一切美好的呼唤,是她厌恶着自我又怜爱着自我,仇恨着世界又热爱着世界的一种超越了演奏音乐概念的生命表达。
她近乎疯狂地敲击着琴键、刮擦键弦、积拍琴盖、踢踏舞台、踢倒座椅、锤击,歇斯底里地用身体语言释放着生命,酣畅淋漓地宣泄着她那近于失控的情绪。
最后戛然而止,如同开得热烈到极点的花朵,突然整朵坠下,一瞬间化为灰烬,那样地彻底并决绝,毫不留恋……随之停止的,还有仇恨,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心灵的仇恨。
她是一个钢琴的天才,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天使,她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少女,可是,她所与生俱来的一切美好都被毁灭了,被那些人的恶劣的人性毁掉了,难道她没有理由仇恨吗?
可是,她要甩掉那些仇恨,并且,她终于做到了。
演奏的四分钟结束了,场下鸦雀无声。
观众被震惊了,但随即,全场起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而我,也对着银幕痛哭流涕。
她笑了。
在压抑、痛苦、无助、茫然、暴力、欺侮的整部电影里,导演擅长用冰冷得让人颤抖的色调,冷静、平缓而内敛地讲述卑劣的人性,残缺的社会体制,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于是,整部阴暗的影片里,她的笑便如凤毛麟角一般珍贵而稀有。
在我印象中,她明媚的笑意,只有两次。
一次是在与Krüger夫人跳舞,她笑得虽然浅淡,却如沐春风,令人怜爱。
而另一次,便是影片的结尾:她明亮的双眸看着Krüger夫人,再没了玩世不恭的挑衅,也没了执拗的抗拒;而后者也远远地向她示意亲吻。
这一刻,她俩终于达成了最后的谅解与默契,令人无比心动。
关于她与Krüger夫人之间的互动,你来我往、你退我进的点点滴滴,则又是影片的另一动人层面了。
在此不提。
《四分钟》,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电影。
请给她四分钟,让她点燃这生命的,华美。
艺术大师,导师是天使,很崇拜,为了音乐,倾其一生,最终她说了谢谢,多么的桀骜不驯,对其确是崇高的敬意。
多少人为了理想,一生所追求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天才被她挖撅故事的女主角在我看来,老师胜于一切她默默地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及简的生活确为了艺术从不放弃关于钢琴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家,四分钟。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非常美好的
继《女裁缝》后又一部比较喜爱的精彩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理解的故事,替深爱的人顶罪的叛逆女孩,和监狱里教钢琴的老太太,竟然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惜才的钢琴教师帮助女孩参加钢琴比赛,尽管波折无数,女孩的精湛琴技在初赛和复赛中都赢得了好评,决赛前女孩的同屋将她弹琴的手捆在床栏上点燃,女孩拼死挣扎中将同屋打伤,因此被惩罚禁止参加决赛。
老钢琴教师因此辞职,借运送钢琴将女孩从监狱中偷出。
女孩看到父亲曾找过钢琴老师表示愤怒,因为父亲希望她不要替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顶罪,她以为父亲指使一切,于是拒绝参加比赛,勾起了老钢琴教师的伤心回忆,原来老太太也曾深爱过一个女人,她是个同性恋,为了那个女人的死,她情愿不计报酬一辈子在监狱教钢琴。
女孩感动并上台演出,将舒曼的乐曲用黑人打击乐的方式演奏出来,汗水泪水,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每一位听众,谢幕一刻,警察为女孩戴上手铐,女孩抬起头的最后一个笑容,令人永生难忘。
精彩的是女孩戴着手铐背对钢琴演奏的那个情节,“四分钟”寓意最开始老太太答应警长四分钟的媒体采访,最后警长赠还给老太太四分钟女孩在决赛台上弹奏的时间。
人们把自己分类,一劳永逸。
一个同性恋没有爱人存在于这世上时,她是同性恋么?
一个没有行凶的人被关在监狱里,她是罪犯么?
电影是一个关于同性恋和罪犯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曾爱过一个姑娘,这姑娘被纳粹绞死了。
行刑地的原址上盖起一座监狱,五十多年后一个年轻姑娘就在这儿坐牢。
五十多年里,老人一直任监狱的钢琴教师。
同性恋和囚犯──都是与世隔绝的人,勉强存活于自己的虚妄里。
老人要妥协的对象死了,罪犯不剩什么能妥协。
所以这不是一部与什么斗争的电影,只是说出一个真相──每个人都各活各的。
我喜欢没有对立的电影,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感情和方式永远最有力量。
我也喜欢只有高潮的电影,因为开始和结束难免相同,电影的责任是把一个激越的时刻浓缩再放大,而永恒只有在这里才能找的到。
电影叫四分钟。
囚犯在钢琴比赛上的报名曲目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时间四分钟。
影片最后女孩在德国歌剧院举办的决赛中将她一直以来可寄托灵魂的黑人音乐与舒曼贯穿在一起,完全释放了自己。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片段,仅仅是边弹琴边拍打三角钢琴的琴盖已经令人血脉贲张,加上老人连饮红酒的特写,的确淋漓尽致。
不过这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不是么?
有一个舞台,做自己。
打动我的片段则是没有空间做自己的时候。
她的双手被反铐于背后演奏,她在牢房的木头桌子上刻钢琴键盘。
那种通过打磨与否来表示黑白键的乐器平面而无声,因此她的投入令我无比动容。
要在这个庸碌的世界上掘一个洞给自己,向着死亡生活。
一定要坚持。
钢琴教师的形象和伯格曼《秋天奏鸣曲》里的女儿几乎一模一样。
梳得十分紧的头发,巨大的额头,古板的眼镜,没有光泽仿佛削过一样的面庞,以及对温情的渴望与躲闪。
她是个踽踽独行的人。
她毫不讳言她的自私,爱人死了,只剩音乐,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或者说是临死前的事情。
她怀着歉意颤抖着但直白地告诉囚犯:我从一开始就说了,我不是为你。
因此她不能接受黑人音乐,不能接受对她和钢琴的不尊重,不能接受对于她过去恋情的轻蔑。
然而,她偶有吃力地妥协的时候,会被小姑娘搂着局促地起舞,会为最后那段黑人舒曼落泪──这两个人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有几点交集,那些瞬间完成了永恒。
我说过,自然而然的发生总是最有力量。
这个世界是为天才准备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即那些最纯粹的东西。
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平常人的出现,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为自己的愤恨报复,他们的世界总是大而宽敞的。
导演的小花招随处可见,可他那么真诚地跳着舞,让我无法讨厌他对电影的干涉。
王推荐这个片子时说,看吧,最后的四分钟,精彩。
那只看最后的四分钟,行吗?
你只吃第八个包子能饱吗?
嗯,一个古老的故事,包子要一个个吃,吃到第八个才会饱。
片子要一分钟一分钟的看,才能体会最后四分钟之灿烂精彩。
为了享受结尾的惊喜,我第一次没有性急的倒到后面看看。
德国电影,关于音乐的总是极致。
片子的情节并不复杂,以至于无须赘言。
观影的酣畅体验在于导演对画面,影调,节奏的控制,就开头那个上吊角色的处理,已经足以让我汗毛直竖,手脚冰凉了。
再配上音乐这个媚惑人的妖精,真是让我死心塌地,死心塌地的。
想起有个音乐人讲,跟画画相比,音乐之无形,音乐之想象,音乐之表达,实在是高出许多的。
憾自己没有白居易的妙笔,描摹不出最后四分钟带给自己的万千感慨。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七宗罪里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Jenny像所有人一样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上天貌似不想让她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度一生,于是她作为钢琴才女几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各界的赞誉。
在她12岁时,她决定不在弹钢琴。
如果家庭的谅解,鼓励与支持仍然沿着她的生命轨迹继续运动下去的话她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或是一名作家,艺术的天赋是不会轻易消失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
可是上帝总是给你多少就从其他的地方拿去多少,她的父亲与她开始了同居乱伦的梦魇般的日子,脆弱的灵魂熄灭了它应有的光华,肮脏的氛围断绝了一切的灵感。
命运反复折磨着已经无力喘息的生命,14岁的她本来以为与一个男孩的相遇可以让她逃离诅咒,可“父亲”却诬陷她谋杀将她最终送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监狱。
当一个孩子面对社会无情凶狠的撕咬时,她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翻身的希望,于是在室友上吊自杀的时候她没有劝阻,因为她的经历向她描绘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对父亲的仇恨与监狱中残酷无情的现实紧紧的缠绕住了本该张着好奇的小脸不断的探索未知的她。
公理真的存在吗,没人向她回答,她爬行于黑暗潮湿的走廊里,让心灵变的坚硬起来。
一个80岁高龄的钢琴教师意外的走进了她的生活,广袤荒凉的大地第一次迎接甘雨淋漓的滋润。
面对仍未愈合的伤口辐射出的隐隐刺痛,皱缩的灵魂开始逐渐舒展。
它会苏醒的,可它还需要不断的浇灌,监狱中阴影和过去遭遇的种种磨难是无法一次愈合的。
叛逆,流放的灵魂此刻唤醒了钢琴教师二战时的那段不完整的爱恋与生死离别的怨恨,两个人都在情感的泥淖中摸索却找不到出路。
时间一如既往的线性延长,微微的无法感觉的变化开始出现在两个摩擦碰撞的心灵的深处。
只有两个极端的磨合也许才会爆发出强烈有力的认同,经过说服并感受到爱的Jenny决定去参加新人钢琴赛的决赛。
虽然以往的回忆依然沉重,但无可比拟的天赋带她获得了成功。
记得满怀内疚的父亲对她说了也是唯一的句话:舒曼…他的曲子好。
我希望你能赢,Jenny。
而Jenny只是冷冷地回到:我希望你去死,爸爸。
一切似乎又从新开始,对父亲无法消解的冰山依旧傲然的挺立在两代人面前。
总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人情总是纯真的,可千万次的打击之下所有人都回过了头。
我们为它奋斗,虽然它想方设法的打击伤害我们,我们为它去爱,虽然无数的感情碎片在脚下放着刺眼的光。
也许只有等我们在岁月催促下低下了头才会虚伪的给无法再变的人生加上一句: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这句注脚是生活最大的谎言,它的无奈是因为已近黄昏。
放在最后来总结一下这部影片。
四分钟是一部彰显人性的电影,对社会复杂而深刻拷问在100分钟的影片里挥洒的自如得力。
不论是立意还是技法的都很出色。
倒叙蒙太奇的运用将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演员极富张力的演技使本片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回味无穷的印在了观者心里。
难怪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表示道: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
克鲁格小姐(老师)真有其人么?
应该是真的,影片最后打出克鲁格小姐的名字“GERTRUD KRüGER”(1917-2004)。
克鲁格小姐家里的墙上挂着富特文格勒的照片,电影里交待克鲁格小姐的老师是富特文格勒,这应该也是真的(本人学识不够,无法考证)。
还有一些细节,演学生的女演员应该是学钢琴的,电影里是真的能弹的。
四分钟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仅仅最后四分钟的震撼足以掩过前面2小时。
当库鲁格夫人听到意外琴音,她的转身走开不是离去,而是选择尝试的开始。
以从未喝过的酒开始,试它的味道,一口喝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大概从这一口放下偏见。
酒给了她更多情绪去接受黑人音乐,当她靠着酒杯再次走进音乐厅时——从观众席而非后台,她不是一名厌恶黑人音乐、教出了不听话学生的钢琴教师,只是作为一名为台上天才震撼的观者。
最后的四分钟太震撼,为这四分钟电影是满分,只有这四分钟的音乐会会让我愿意买票花上两小时路上时间去坐在观众席上。
它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乐器是工具,演奏者是主宰。
原来钢琴可以这样奏,它是一种被发明的乐器,演奏者是灵魂,而不是只按照琴谱注入有限感情的工具。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让人意识到自然即音乐,但在我听到4分33秒前早已意识到自然声音的美妙,却从未想过人对于乐器的驾驭。
似乎当一种乐器从诞生一刻起它就成为俘获人类的工具,人们尊崇它,在共识的创作空间内将它演奏到最好,却很少有人主宰它,而这一点随着乐器经历了最初的创造期至今日的完善已成僵化。
乐器作为文明的地位越崇高,演奏者作为人的地位越低下。
当乐谱中的华彩乐章都被作曲家谱写好,即使再强说演奏者的感情与灵魂也有些不适宜。
导演克里斯·克劳斯4分钟的精彩甚于4分33秒,何况它还有前面2小时。
杰妮是一位脾气不好的姑娘,或者说她不是坏脾气,而是从未被教导过如何去约束脾气,她习惯自然释放。
从小未被规则束缚的她,热爱奔放激情的黑人音乐,她认为音乐都是同样美妙的东西,只是更爱激情,不似库鲁格夫人以为音乐有高低贫贱之分,这一点上她是天才,胜过库鲁格夫人太多。
美妙的音乐完全不需建立在道德上,即使她就是杀人犯,即使在监狱那一晚她戳瞎了同宿的眼睛,这样的她只更美。
能被历史记住的人是和它的规则最契合的人,而往往最美妙的天才转瞬即过,留不下痕迹。
在玻璃前杰妮讲“我知道玻璃不会碎”,因为几年前在医院的她也同样撞过这面玻璃。
很喜欢胖胖的莫兹和她的小姑娘,性格截然不同的一对父女。
父亲才疏,但对文明有一种天然尊崇和敬畏,女儿活波灵动,也并不觉得文明的屈膝礼如何重要,在随意画了好几副天真烂漫的画后才在爸爸的要求下画了一幅严肃的库鲁格夫人像,可见她一定很不喜欢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女人。
库鲁格夫人年轻时畏惧权威,她严谨胆小遵守规则,所以也轻易地被热情突破规则的少女打动,当上校质问她和少女的关系时,她撇清了,她的懦弱让她更难以忘情。
随着她逐渐年迈,库鲁格夫人学会了直言反对权威,她在众人前承认了她是一位女同性恋者,她同样被奔放的女生打动。
但她还是那个遵守规则有无上道德的人,她认为如果杰妮做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她不能再接受她,她说“她和你不一样,她什么都没做过”是违心的,杰妮什么都没做过,而即使少女做了什么恶行,只是教会库鲁格接受更多。
“也许我的职责是保护,而你的职责是像蓝天一样明亮。。。”有自己挚爱的东西,管它沉重、痛苦、疯狂、歇斯底里,最后那段好强劲。。。镜头色彩都很美啊,即使大部分场景是监狱。。。
音乐 牛逼 编剧有点弱 炫技部分总觉得假假的 三星半
女主角乖戾异常,很难取悦,这种强烈性格与中国8、90十年代走出国门的那几部电影类似。如果编剧不为人物附加太多伤痛的过往则会更加脱俗。
细致入微的表演传达了情感的纠结
聚光灯下的侧影美呆了 姐姐你真牛
如果不是最后掌声雷动,应该可以打四星。
启用了二战、拉拉等噱头,也仿佛有真人真事做基础,还是有种向美国青春励志歌舞片致敬的感觉,最后狱警出动的阵势又像借鉴了某些国片,让人滑稽也不是感动也不是。
黑白键不能突出了,就共鸣板,再不行就爬上三角盖,再不行就直接扯下钢丝勒在自己脖子上吧! 这是现代音乐的进步?还是技穷的歇斯底里?人类啊!
8/4/2007 12:30pm Cultural Centre
亵渎。
角色很生硬,反正没有打动我
隐蔽性套路流水线
前面漫长的等待只为了最后那4分钟...
真不喜欢德国电影
蛤?乱糟糟,乱轰轰...
我们变成什么样,都是有原因的……
丁香的味道,轻轻的,又如此强烈饱满, 她爱我因为我经历过风雨, 我爱她因为她曾经可怜过他们
战争夺去她的巅峰,她于是有了偏执的理由,堂而皇之利用他人并宣称不在乎人性救赎。附着于他人,她最终得逞,为非自身的成功而骄傲,与当年被纳粹审讯并抛弃爱人的那个自己没有任何不同,仍然是个可以谈论古典高雅,却目中无人的躯壳,她的艺术没有人味。拖沓,作呕,乱晃,奇葩的虚化,演技好。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my life, but I did it for you
不知道要表现什么,音乐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