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失》。
8分。
罗伯特·雷福德主演作品,这哥们儿三项全能,也导演过《女同谋》这样的好作品。
我可能真是太爱这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电影了,罗伯特在睡梦中醒来,自己的帆船被集装箱撞破损坏,从此开始了海上漂流生活。
当然全片就场面而言,肯定没法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比,但剧情依然令人惊心动魄。
甚至最后,罗伯特绝望地自沉海底时,睁眼看到了前来救援的船只,又从海底又上来,我以为剧情会反转再给他最后一击。
好在导演仁慈,给了这个坚强的老头子活下来的机会。
咱就理性看待问题哈。
首先,主角独自开游艇出海,出事前应该开离陆地很远很远了,而且整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这艘游艇的动力源应该是只有风吹。
所以主角应该是很懂航海知识的人。
然而,出事之后,主角就真的一切尽失,包括IQ :1-船破了个大洞,第一时间不是应该补一补??
主角竟然选择去看看集装箱里有啥。。。
至少应该立刻回港吧?
然而好像主角也不急。。。
2-看到大风雨要来了,最基本的应对方案都没有??
借风力赶紧离开那片区域,或者收帆绑紧,立杆能降下来的降下来,盖防水布,这些应该下雨前就做吧?
3-好啦,船要沉了,被迫打开救生艇,那是不是应该把游艇上能用的物件都转移过去更能提高存活率呢???
我看他很多都没拿,比作是我困海中央肯定拿。
救生圈(海上多点漂浮物总是好的),救生衣(万一落水了还能辅助一下),绳索(绑些东西总会用到),照明灯(晚上求救信号),镜子(早上求救信号),帆船布(防水的被子,还能挡阳光),铁杆(做救生艇的划桨,或者作为支撑帐篷的支柱)。
嗯,主角很多都没拿。。
4-桶装水忘记拧盖子差点渴死,后面下雨也不拿容器装点雨水喝?
钓鱼工具都有,遇到鲨鱼就不敢钓第二次了?
5-上救生艇也不立刻研究研究信号弹?
错过了第一条船。。
(我前面说的在游艇上拿条铁杆这时候就有用了,做火把,比他手上的小小照明火大一点吧)6-在易燃的救生艇上点火???
这是什么神操作??
点火可以,能不能把那个盆放海上,离救生艇稍微远一点点。。
(带铁杆的好处又来了,远距离放火,不伤及救生艇)所以总结是编剧不让。。。。。。
一切尽失 (2013)7.72013 / 美国 / 剧情 灾难 / J·C·陈多尔 / 罗伯特·雷德福电视家灾难片频道偶遇这部奇异的嘉片。
说它奇异,因为这是我看过演员最少,也是台词最少的电影。
全片主要演员就一个,外加最后出现的路人甲。
开头有几句旁白,而真正的台词就一句,用电台求救时说的,无人应答。
这是我看过最孤单无助和绝望的片子,当然也是最能体现生命之顽强的片子。
它让我想到了《老人与海》,然而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它没有那么神奇,也没有那么高尚。
它所进行的抗争,不包含任何一丝挑战生命边界的成分。
它所描述的是真正意义上无可选择的天人交战,它很日常,仿佛是个平庸得多的事件,类似的无数个场景可能正在大洋的某个角落发生着而永远没有被注意到。
这个普通又奇怪的老头,看他的姿态,他的衣服,他的头发和脸,他双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完全可以脑补出一整部中老年危机序曲来,他是打哪来的呢?
为什么会突然间独自出现在大洋深处的小艇上?
影片一开始就是当头一棒式的危机——印度洋上,睡梦中,小艇被漂浮在海上写着“好運”两个汉字的装满鞋子的集装箱一角撞破了一个洞,海水灌进船舱。
然后就开始了一波又一波屋漏偏逢连夜雨般的重重磨难。
刚补好了洞安生了一会,就赶上了风暴,结果小艇又破了,几乎完蛋,最后不得不弃船登上充气筏。
新一波的麻烦就此拉开序幕,然后就是无休无止的随波逐流、计算航线、抵抗风暴、维持生命、等待救援而一次次失望……这部片子适合勇敢的人来看,因为它太乏味又太压抑了,那种在生活面前卑微又顽强的姿态,简直分分钟都会逼得人哭出来。
可是我觉得它拍得相当出色,因为它真实,至少在我看来是够真实的,所以带给人一种相当深刻的震撼。
由于全片主角就一个人,所以一切都是近距离的,仿佛我们就是这个倒霉蛋,或者我们是他近旁的一双眼睛,跟他一同经历这几乎是第一人称的故事。
他所有的神态和动作,都是危机之下的应激反应,表演之准确自然,过程中不需要言语就已经能够传达足够的能量。
这种亲密的视角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和震撼性,也容不得一点点矫饰。
我们看到了一场场可怖的令人绝望的风暴,看到了这个孤单的老头那相当努力又无力,绝望又不得不的抗争。
不是向上就是死亡,在这里他没有选择。
因此他的目标相当清晰,不需要思考,就是求生,没有自怨自艾的空间,因为没人听见。
老头的动作是笨拙的,他那种疲乏无助又不可能服输的样子让人看了有一种心酸,同时又觉得滑稽可笑。
这是一个战斗中的人。
任何处在战斗中的人,只要我们走近他们,都不可能不发现他们滑稽的一面。
谁不是这样呢?
我们自己应付生活的样子难道不可笑吗?
我相信任何看到这部片子的人都会产生带入感。
我们都是孤独漂浮在压抑的日常中的人,我们都在求生。
在生命的航程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
我们都在经历自己的战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人生指向一个无可避免的目的地,它本身更像一次体验之旅,一场冒险。
有时候它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们都已经在加州旅馆投宿,只有在生活的尽头才可以check out。
影片一开始,就流露出消沉。
不知道片中这个人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但是可以感觉到,他早就不想活了。
他在他的设备齐全、物资充沛的船上,不慌不忙的解决着各种问题:补洞、抽水、修电器,风来前收帆、雨来前整装,船要沉了打开救生艇,头受伤了仔细消毒后再包扎……这样一个显然在真实世界中经济优渥、知识丰富,在航海方面也经验老道的人,不知为何,他的自救行动看起来都像是某种反应,在精神上,他似乎并无多少生的意志。
影片结尾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这就是在演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心路历程吧。
听他的遗言,他推卸责任的调调,根本是对过去无牵挂、对未来也无期待的。
相比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的生存的拼搏,这个现代版的老人好丧,置身于这种处境里也好像全无必要。
然而直到看到结尾,我才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片名的“All is lost”(一切尽失),近乎是等于朴树在他的《平凡之路》里唱道的那句:“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从始至终,这个人都在各种物质的包围中,他的小船好像机器猫的肚兜,需要什么就能找出什么。
即便后来弃船上了救生艇,也能打开包装完整的崭新的应急包,翻出六分仪、钓鱼线之类在此情景中算得上“奢侈”的东西。
从始至终,这个人只在和各种物质打交道,撞向装满运动鞋的漂浮的集装箱,经过巨大的沉默的货轮,只是,从未遇到过人。
直到他意外烧掉了所有的东西,以为终于无望之时,一个载着小船划过的人,才将他拉出绝望。
终此一程,他所缺失的,是和人的连接;他所希望的,就是能被人看见,被人发现;而最终燃起他活下去的动力的,是来自他人的接触。
所以这个被隐去所有身份信息的老人,其实是在象征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啊。
在消费主义是时代新宗教的今天,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或深或浅的,都是在类似的海上漂泊吧。
影片拍的很有意境。
前半段老人还在船上时,镜头对周围环境几乎无呈现,老人的视线只是围绕着他的各种东西转。
逃到救生艇上后,大海忽然间变得丰富宽广起来,那些从海里仰望鱼群在小艇周围穿梭的画面,孤寂、却也迷人。
片中唯一的演员 Robert Redford,出演此片时已是77岁高龄,尽管剧组为他准备了替身和特技演员,但大部分的危险镜头,都是Redford亲演,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在这部寓言式的作品中,戏里戏外人们的艰辛,共同之处都是为在寻找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当人类已经走出只求温饱的生存模式后,今天的我们,是为什么而活,又为什么而吃苦呢?
听说这是青年导演的作品,边看电影边记录,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建构起我对导演意图的猜想:1.没有个性的人除了结婚戒指之外,没有对主角个性和过去的描述,也没有内心台词或旁白(除了电影开始晦涩地那段),即——主角是匿名的,他是代表着人类和‘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着感情共鸣作用的角色。
如果一定要归纳其个性,角色“个性”是在醒来之后所做的行为被描绘出的:熟练、沉默。
这里的个性是一种微观的具体方法论,而和灵魂无关,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个没有个性的人。
2.没有目标的人主角没有目标,或者说没有来自于外界的希望,没有家人需要怀念,没有获得指引他的求救信号(在船沉后,他好像有了目标,但不强烈),没有希望即没有方向,影片不旨在让观众因外界的救援情节而着急(影片中根本没有外在世界),也不意图让观众通过行为来进入角色内心来产生同情/同感,观众的感情皆建立在引起我们同感的主角的求生本能上,我们看到他作为我们人类的代表(匿名性让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与自然搏斗,同作为人类的共性是影片唤起观众感情的唯一来源,这样来看,可以说影片是有深度的。
3.变化(或视角的独特)桅杆因风浪断裂时,主角没有听到而我们听到了,这是对前面塑造的观众——主角统一主观视角的背离,但也确定了观众在这其中奇妙的位置,既非全知的同情者亦非担心的同乘客,观众进入了‘观众——主角——自然’的关系圈中,这使观众进入了独特的观察者位置,也为影片后来的变化埋下伏笔。
4.沉船(或进入求生记录)船沉时,有明显的长镜头与激起观众感情的音乐,这里对船的眷恋表现主角成为着屈服于自然的求生者,在这之前,他是一个能在暴风雨来临时安然刮胡子的挑战者,自然于主角来说是“可与之搏斗的”,船的下沉就是最明显的人类干不过自然的比喻——在自然面前我们只能求生,一切的征服与平起平坐都是幻觉。
当然,不排除这是作者对于影片最昂贵道具的逝去表达的纪念,在片尾字幕中我看到他写了关于亚利桑那号的感谢辞。
在这之后,淡水、地图、钓鱼尽管已经拍的相当免俗,但主角既然成为了求生者,生存的细节与地图的方向难免占据观众的注意,值得提出的是两场游轮经过的戏,可以说是生存希望的戏剧性体现,但谁又能说不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呢,最后主角选择自溺相当让人无奈,但又在戏剧气氛的情理之中,可以看出导演是为了观众更开心而让老头子喝了40秒海水还能游回来的。
这是一部罗伯特•雷德福的独角戏,跟多年之前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有些类似,都是演技派的老戏骨,独自面对失联状况,独自求生。
虽说都是被茫茫大海所包围,但却也有所区别,跟“阿甘”在荒岛上独自生活相比,本片中的罗伯特•雷德福的环境则更加凶险也更加糟糕,一艘小破船在惊涛骇浪之中摇曳、倾覆,然后再登上救生艇继续挣扎求存,相比《少年派》没有那么的华丽与魔幻,但却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残酷。
影片谈不上有多精彩,跟阿甘在荒岛上的自言自语相比,雷德福全片几乎都没有台词,总共加在一起好像不到5句,还几乎都是对老天的抱怨。
剩下的就全部都靠演员自己的表演了,肢体动作、表情传达了太多的东西,也支撑起整部影片,将人类在逐渐陷入绝境之时的那种挣扎,强大的求生欲望和本能足以支撑起一个人在绝境中顽强的抗争,但当一切尽失的时候,所有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全部毁灭之时,绝望的阴霾笼罩整个世界时,当决定放弃挣扎,放弃抵抗,放弃人生,放弃一切,彻底妥协的时刻,却发现希望就在转角。
在片中,观众们会发现,平时羡慕的高富帅们牛掰的单人航海,原来也不是好玩的,高大上的帆船其实也脆弱的很,随便碰一下就一个大洞,来个大浪就底朝天。
等上了救生艇,也不是看见大船就能得救的,那还得人家发现你的求救信号,男主两次与被救擦肩而过,也是导致他最终绝望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在危机时刻保持一颗淡定的心非常重要,这一点保证了男主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也保证了他能够一次次的从挫折中崛起,重新收拾残局。
所以呢不要随随便便的就深入看似平静的大海,搏击风浪不是那么随意简单的事情,经验、勇气、力量、坚韧缺一不可。
蔚蓝的大海之中景虽美,但置身其中水米尽绝的孤独漂泊者,就没有欣赏美景的心了,片中一次次从海底仰拍救生艇的镜头中,跟孤独无助的男主相比,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且自由自在,在它们的世界中黄色的救生艇显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而掠食者的到来仿佛也在讽刺着,男主窘迫艰苦的现状,手边一望无际的大海,丝毫不能提供吃与喝,只能望洋兴叹。
水中的鱼却在大快朵颐。
影片最后的画面中,终于是出现了第二位演员,不过只有一只手,这只代表着希望甚至对于男主角来说代表着一切的手,让他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没有选择过早的放弃,终于迎来了拯救的到来。
说实话,电影没看完,写这些纯粹是因为很多人问了很多不解的问题。
感觉船长在碰到所有问题的处理措施非常的好,船长遇事非常的冷静、泰然自若,甚至很聪明。
他比一般人更能够承受孤独。
他的出航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他经过很好的训练,尤其是那些遇险处理方面的训练。
只是他太倒霉了而已。
1、能撞到集装箱的概率非常之低,当然他的雷达大概也搜索不到海面的金属物体。
2、洞补不上(水线下,太大的洞);3、遇见看不到自己的船(十几海里以外,海面上的一个点,不是谁都能看到的),不要说游过去,大船的速度其实20多节,游过去船也早不见了。
能看到的只是他的理智、冷静和坚韧,人的意志没有被绝望吓到,即使是绝望中,也在寻找的希望。
1、老人的船破,难道第一时间不应该想着如何补船吗不,先美餐一顿,在漏水的船舱里小睡,趁着下雨洗澡,第二天再补。
于是非要水没及腰再做事2、老人发现无线电时断时续这个我想任何人都该看出是电池进水造成的接触不良。
如果是信号问题,就不会一闪一灭了。
可是老人却爬上高杆去维修天线。
3、暴风雨要来了!
还是不着急,趁着暴风雨来临,刮一刮胡子。
大雨磅礴的时候,才想起去加雨帆,加稳定船身的稳定锚。
你早干嘛去了?
你眼看着暴风雨来了,你还回去刮胡子,一点准备工作都不做4、救生艇回到沉船,船要沉了,还选择在里面包扎伤口你不会把医疗器材搬回救生艇以后包扎吗?
沉船的镜子比救生艇清楚是吗?
5、救生艇漏水。
救生艇后来发现也漏水。
又遇暴风雨,同样的故事又发生一次,编剧到底有多绝望?
依然不着急,躺在水里睡吧。
直到暴风雨打翻救生艇,然后竟没有再提破洞。
6、食品竟然短缺这个人到底有多不了解大海,他只带了几天的食品就出来航海。
而且航行到了几天航行无法见到陆地的地方。
让我不禁又想起第一幕,他不着急的还给自己准备了烛光晚餐,看起来食物无比充裕。
一个毫无准备、笨手笨脚、反应迟钝、年逾古稀的人决定独自去深海航行。
这到底是一切尽失,还是一切失禁。
这是一部类似少年Pi的影片,通片只有罗伯特·雷德福老爷子一位主演没有奇幻,只有真实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它在奥斯卡与金球奖都获得了提名一切尽失丨All Is Lost影片始于平静的海面。
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7月13日,下午4点50,对不起,我知道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但是对不起,我尽力了,我想你们也会认同这一点。
我曾想尽力做真实的自己,坚强,善待亲人,有爱,坚持真理。
但我没做到。
我知道你们知道这些,对不起。
所有都失去了,只剩下灵魂和躯体,还有半天的口粮。
我知道我不可原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才肯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了。
我战斗到了最后,我不确定是否值得,但我尽力了,我一直心存希望。
我会想念你们,对不起。
”这是通片仅有的独白,话中有话。
雷德福老爷子饰演的应该是个独身老人,可能和妻子离异或者妻子已经去世;可能是个老花花公子,厌倦了烟火;可能生意场上不尽如人意,也可能是个让人厌烦的孤僻老板;可能和儿女们关系疏远,很早就逼迫他们独立生活;可能享受孤独,逃避现实。
一个人飘在海上,距离苏门答腊1700海里。
事实上这段独白更像是遗言,因为“我尽了全力”,但“失去了所有”,画面即回到8天前。
船舱里哗哗的水声吵醒了老爷子。
是一节海运集装箱遗落在了海里,撞上了老爷子的游艇。
里面全是童鞋,made in China。
箱子上有中文,还有HO WON的标志,好运。
可是老爷子没那么好运。
一场漂流随即开始。
老爷子调整风帆,让船身破损的一侧倾斜向上,补了船洞,想法儿排了水。
可是电路全坏了,应急箱里的通讯设备也全被盐水泡了。
一番努力,只得飘荡在海上,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失去了联络。
风浪到来,大雨倾盆,船翻了好几个个儿,老爷子两次掉入水中。
情急之下,老爷子把救生气阀打开,拴在船尾进去避难。
大船敌不过风浪,封闭的气筏子反而稳定些。
大船经过几番挣扎,已然千疮百孔了。
风平浪静后,老爷子回到浸满水的舱里取了些救生用品和食粮,还有一个光学定位仪。
不舍的解开了绳索。
失去了船。
风浪又来。
筏子在渗水。
老爷子想法给自己确定了方位,一路向北漂着。
水桶漏了,没有了淡水。
做了一个简易的装置,靠阳光蒸发海水。
食物越来越少,耐心在流逝。
途中有两艘大船经过,老爷子发射信号,大声呼喊。
却擦肩而过。
失去了信心。
依然无尽的漂流,连钓起的一条鱼都被鲨鱼抢了去。
老爷子拿起笔,写下一些话,放在瓶子里。
犹豫中,还是丢进了海里。
这段话应该就是开篇的独白。
老爷子充满悔恨,一直在说对不起。
这是遗言。
失去了生的希望。
夜晚,一个光亮出现。
老爷子点燃了所有东西,希望能吸引到那个光亮,最后整个筏子都着了起来。
老爷子跳入水里,看着烧起的筏子,最终还是闭上眼,任由自己下落。
那筏子像园形的火圈,在海上烧着,明亮,悲伤。
一切尽失。
越来越深,老爷子就快沉入漆黑的深海。
光亮接近了,竟是一艘船!
打着照明在搜救。
这一刻我在荧幕前挥动双臂说你睁开眼,快睁开眼!
老爷子最后一刻几乎连自己都要失去。
但还是嗅到了生的光芒。
老爷子奋力游向水面,抓住一条有力的手臂。
有趣的一个地方,最后出水的一瞬间,画面全白,像是光明。
接着黑幕,全片结束。
一切尽失,在抗争到最后,努力过所有,坚持到极限,只有在一切都失去时,上帝又把希望,还给了你。
一切尽失丨那片传奇的海整部电影中,最多的展示就是大海,所以本期电影“好物”推荐:传奇的海域:墨西哥的罗萨里托巴哈影棚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泰坦尼克号墨西哥罗萨里托西临太平洋, 以65公里连绵一流的沙滩闻名. 沿着海岸线还有无数的怪石突起, 让人叹绝. 这里风景如画, 气候温暖。
但他的传奇之处是在于,詹姆斯卡梅隆当年特地在罗萨里托的海滩上建了占地40英亩的摄制场,巴哈影棚, 并造了一艘与“铁塔尼克”原船大小的布景船,这才有了伟大的爱情史诗:《泰坦尼克号》罗萨里托位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与美国加州接壤,紧邻美国圣地亚哥。
泰坦尼克号剧组当年在这里的海岸上建造了一个人工湖,总面积8.5英亩,面朝着大海。
等比的船模装载在湖中,大部分水上画面就在这里拍摄。
《一切尽失》同样选择了这个水上拍摄环境极佳的摄影棚,最终呈现了一部有关生命哲学的佳作。
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影片也在此取景,比如约翰尼德普的《加勒比海盗》海洋没有恒定的形态,世界上每一处海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罗萨里托,罗萨里托不是中国游客趋之若鹜的观光景点,那里没有处处被华人占领,那里有陌生的文化,美丽的海滩,奇怪的食物,漂亮的姑娘,还有许许多多电影的刻印,在这个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的浮华时代,或许它会成为你的新目的地。
回归初衷,借着电影,我希望挖掘更多的事物,丰富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tappidea_tappmovie
老爷子开始不是补好了漏洞了么?
只不过因为进水,所有的电器都失灵了,没了GPS,没了电脑,没了导航软件,没了无线电,没了天气预报,但是船是好开的,这个时候,只要还会传统的使用六分仪利用天文导航,他还是能把船开到最近的港口去修理的,可惜这个老爷子太依赖现代化了,没了电器,就彻底死翘翘了,哪怕他备有一个装干电池的具备防水功能的仅仅显示经纬度的手持GPS设备,他也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定航向活下来(电影中,他地图相当全,可是他不会定位,结果白搭,他一直在到了救生船里才开始看着说明书学习使用六分仪,如果他能够在还具备行船能力,还具备航行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六分仪定位并确定航向驶向最近的贸易航线或是岛屿,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生还,而到了没有航行能力的救生筏上,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即便能定位也失去主动能力了)退一万步来说,他有手表,白天可以依靠太阳,根据自己在进水前大致知道自己在地球上哪个时区,然后利用时间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确定北方在哪个方向,然后他大致总知道自己从哪个港口出发的,自己在失去电子仪器前是在地图上的哪个大致哪个区域,然后确定距离自己最近的陆地大致在哪个方向然后驶向陆地,夜晚利用北斗或是南斗星座来确定方向,这种方式虽然误差较大,难以导航到精确的港口,但是导航到最近的陆地是问题不大的(从电影中主角看海图的片断来看,似乎出现了个印度洋的词汇,那么西边是非洲,东边是南亚次大陆,北面是西亚阿拉伯他自己在进水前大致在哪里会没有记忆???
)。
至于天气,估计这老爷子平时就是依靠天气预报来航行的,失去天气预报之后,根本不会根据看云彩来判断暴风雨的来袭,也不会判断暴风雨方向避开暴风雨(这也是传统的航海技术)所以,做人不能太依赖电器,平时多储备一点传统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别没了电就只能死路一条。
退一万步来说,你懒得学传统的技术知识(现代社会很多弱智懒人的),那么好歹你准备几个应急的使用干电池的简易指示经纬度的GPS设备,或是使用干电池的收音机和无线电设备,这些东西便宜得很也就几百美金而已,买得起高档帆船,却不舍得这几百美金,结果把老命报销了。
当然,导演非要这么搞玩悲情,也没办法。
PS:他到了救生艇上,才想到用六分仪,而且临时看说明书学习,这种技术需要一定经验,而且一旦计算错误,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航海学校学习六分仪定位,是要在正常行驶的船上多多次定位练习,然后和GPS定位数据作比较,纠正自己的错误,长期磨合才能达到可接受的精度,所以片中这个老爷子看着说明书玩定位,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定位,然后就会对自己的信心造成巨大打击。
实在懒得学六分仪,那么好歹在应急救生装备包里面放一个使用干电池的能防水的户外运动简易GPS机,加一个简易电台,即便功率小一点,只要有个几海里的距离,至少可以在大船经过的时候用于呼叫求救,国际通用的求救频道所有的轮船都是必然进行监听的。
所以只能说,这是导演和编剧故意的,正常的玩航海的人,没有这么弱智的,果然好莱坞电影很多是胡吹的。
PS2:我边看边写的,最后看到此公辛辛苦苦储备的淡水,结果自己装水的时候旁边的开口给开着,结果整桶水给污染了,根本无法饮用,这水桶搬运了好多次,但是没见他检查过这如此重要的救命之水的状况,如此不谨慎的人,去玩航海,这次不出事,今后也迟早得挂掉。
航海史需要谨慎细心最怕大大咧咧,苏联海员常出事故,就是因为太冒失。
事实上,他一上救生艇就应该清点和检查自己的物资,这是标准检查程序。
而且救生艇上附带的水通常都有防腐处理,可以长期储存的,而自己用水桶装的淡水,往往没有防腐处理,在印度洋这种天气,太阳晒下两三天就会发臭,应该优先喝自带水,这也是求生常识。
这老兄似乎就是刚买了一艘船,看着说明书开出去,遇上点儿小麻烦,然后就挂掉了,他似乎根本就没有自己准备过救生物资和应急计划,也就是一个商品帆船里标配的救生筏而已,附带什么就看着说明书摸索着用,一般标配的救生筏里面就是两三天的量的饮水和压缩饼干,然后一点儿鱼线鱼钩而已,根本不会给你备上无线电和GPS,这要自己准备,他再多花几百美金弄上这两件东西,就不会挂掉了。
PS3 :愚蠢呀,愚蠢,等到看见船,才想起看信号棒的说明书,结果终于点燃了信号棒,却点了夜晚使用的那一端(信号棒有两端,一端燃烧之后发出浓烟,用于白天,一端燃烧之后发出高亮,用于夜晚,因为白天光亮不会引起注意,而夜晚发烟也白搭,或者两种信号棒,一种发浓烟,一种发高亮,对应白天和黑夜环境,一般救生船上都有这两种棒子,结果他在白天点燃了黑夜用的那种无烟光发亮的信号棒,这笨蛋在救生艇上发呆的时候,不好好看说明书。
这么愚蠢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最后,所谓他燃烧救生艇去引起注意,完全是观众误解,实质是他用光了自己所有的信号棒和信号弹,于是想要弄点儿篝火引起注意(他第一个火柴烫到手掉到救生艇的衣物上,如果他想烧救生艇就不会着急的将火柴从衣物堆里面拿起丢到海里去,而且在他发现救生艇着火之后,第一反应是出乎意外般很慌张的,本能的拿起帆布想要盖上去灭火,可是犹豫了,因为一旦灭火就会错过这艘船,起火过后的救生艇是否能够继续浮着也都是个问题,最后他不得不孤注一掷继续让火烧着,跳进海中 ),问题是,愚蠢的他选用一个塑料桶去烧纸,难道不知道塑料是引火之物么?
而且即便用一个铁桶去烧纸,可铁桶放在橡胶制的救生艇上,铁桶会传热结果溶化救生筏底部的橡胶,他正确的选择是应该在发呆的时候好好想好发信号的计划,做一个火炬,上面绑一点可引火会发烟的橡胶布,在看到船之后点燃举在救生筏舷外避免烧到救生筏,可是结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都没有去做准备。
而且如果计划燃烧救生艇作信号,他得要准备好在海里浮一段时间,因为大船即便看到海上燃烧的救生筏,还得派出水手放下小舟出来搜寻,这个过程至少得要10来分钟,所以他还得在水上游一段时间,长时间缺水少食,光靠踩水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必须得依靠有浮力的救生衣,所以如果是他打算将救生艇变成火炬,那么至少也得利用片中水下往上拍救生筏时所拍到的救生筏的旁边的枝节部分给自己做个临时救生圈,所以这是个根本就没计划没思路的老头,难怪会把自己陷于这么悲惨的境地。
看完了,主角固然求生欲望强烈,可是也就是动物性的本能而已,主角真的很愚蠢,是愚蠢导致了他最后的困境,稍微聪明一点儿细心点儿,他也不至于弄到最后这种境地。
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人的求生欲望真是不能小看
无聊。
没有台词,没有配角,没有创新剧情。我想看的是电影,不是文艺。非常失望,看到评分7.6分看到,看后真失望!
雷德福为何不退休。这个岁数拍少年π会不会太out了。
老人与海。风平浪静时,那里是天堂;风高浪急时,那里是地狱。一切尽失,而后重生。
海上求生指南
一个男人同大海的抗争,一个男人同孤独的抗争,一个男人同自己的抗争。老罗的表演内敛、孤独感十足。电影并没有交代主角的身份和背景,在第一次船身并砸了一个洞时,主角的表现十分镇定从容,这种安之若素的处事一直延续在他整个求生过程,最崩溃的时候才喊出了F*。同类型的题材不少,最后一个镜头不好
老爷子太牛了!无需台词
请收看BBC荒野求生2013特辑之老人与海。又名「老年Pi漂流记之无虎酱洁版」「月心引力」「活淹」「you-know-how-many小时」。既然不给人物任何背景介绍,那好歹给点求生指南常识吧,给点海上奇观历险吧,给点节奏吧给点细节吧给点神转折吧。不算难看,就是我把裤子脱了之后感到空虚寂寞冷啊。
前面无聊,三星给结局
实体版海洋求生指南。
太慢太闷了,看不下去。
最高只能给到两星。全给老爷子的苦劳。无聊、枯燥、空洞、沉闷、乏味、催眠、简陋、苍白,莫名其妙。导演是缺钱请不起编剧?妈的自己没有编剧的能力,就不要吃饱撑的硬拍
好惨
pi无人能及
剥离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保留了真实的琐碎,唯一的演员用寥寥可数的台词和无限接近真实的肢体动作撑起了整部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希望与绝望的几次转换有条不紊地展现了角色的心理变化,也层层剥开了电影的主题。开放式结尾耐人寻味,摒弃了“人定胜天”的信念,如此悲观主义的灾难片。
台词太少了吧,即时见到救命的船也不吼两嗓子。
绝望在最近的远处,希望在绝望的旁边。叙事上做减法,步步逼近无望的绝境。情绪上做加法,层层击溃求生的信念。最终看见尽失一切之后那个本能的抉择。叙事手法干净内敛,声音与环境素描出的孤独情绪异常激烈和绝望。雷德福的表演完美动人。
Robert Redford独角戏,快80高龄还独自上演"老人与海“,着实拼命。风烛残年的老人和死亡对抗的过程,希望一步步被蚕食,绝望感逐渐渗透,抽空背景,没有台词,节奏缓慢。虽是求生片,但传统航海生存常识也比较缺乏。几处水底仰拍的画面很美,海鱼游弋、鲨鱼环抱,幽蓝深海中的救生艇如沧海一粟。
本片展现了人的极限之美和自然的壮丽之美,有着教科书般的表演和清晰极简的结构,空前绝望与重燃希望之间的辩证关系,唯一的问题是觉得可以以三倍的速度来观看。#以及不懂此类电影有需要拍那么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