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恋爱的温度》。
一部风格很轻快、偏向于喜剧的电影。
我一向喜欢这种题材已经被人拍烂、但在这个人手中能拍出不让人排斥的味道的故事。
分手、合好、再分手。
第二次分手的原因和第一次一样。
中间之所以会再在一起,是因为还爱,还放不下。
但那根导致分手的刺,并没有拔掉过。
我们都被俗烂的电影、电视剧、小说欺骗了太多。
所谓一个万能的伴侣,永远包容你的伴侣,无论你做什么他都不会介意的伴侣,压根不存在。
喜欢,是两个人在慢慢接近的温度。
相爱,是两个人在接近之后磨合时的高温。
如何在往后的一生中达成彼此适应的角度,这才是相伴。
相爱的人,是否一定就能好好在一起?
原来真心不是,哪怕感情再深。
记得有一句话说,喜不喜欢,爱不爱,能不能在一起,原来真的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影片最后算是导演给了大家一个happy ending,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几率恐怕真的跟乐透中奖差不多吧。
相爱,吵架,分手,复合,冷淡,离开……每一段爱情都以为自己是最轰轰烈烈的一段,其实不过是众多普通爱情中的其中之一罢了。
你很难评说是否对错,说到底,可能也只能用一句简单的没有缘分来解释吧。
可是在一段爱情中,两人都真心付出,真心感受过,也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吧。
一场恋爱,多少度才刚好合适。
我四十五摄氏度的个性温度,是否太过冷淡温润。
看完恋爱的温度,我想不止一人会产生共鸣。
大概这部电影真是恋爱中人的剪影,所有的情节都曾经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上演。
所有的假装,故作坚强,只是不愿直视失恋带来的伤痛。
一味的强颜欢笑,冷静淡漠,只是想稍稍伪装自己,不让狼狈那么明显。
可是即使欺骗瞒过所有人,却瞒不过自己。
只有自己知道,每当他的名字偶然的撞入视线,所有的思绪注意就如同散铁吸附于磁铁之上。
明明告诉自己不在意,却又忍不住关心他的点滴与举动。
恋爱中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吵架之后有隔阂的如履薄冰的感受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伤害了对方,因为爱,害怕再次吵架,害怕分开但是也是因为如此,迁就着,掩藏着,虚伪着,假扮着自己太累太累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再分开那就不要有吵架,坦诚相待,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等等等等把过去遗忘只有我和你的500万的美好未来
片子说,分手又复合的有82%,但是这里面只有3%修成正果,剩下的还是因为原来的问题拜拜。
男主角说:大乐透中奖率814万分之一,3%很大了!
但复合显然更危险,尤其是对男人来说:从此男人看不下去带出轨情节的电影,听不下去同事的荤段子,从此痛恨“你好大”,“呀咩跌”,“前辈不要”,“不要停”这些词。
以前遇到事情会吵架,现在自己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对她好,凡事小心翼翼,结果就像冷战。
或许是男主角太年轻。
有意思的是,前任跟前辈上床被拍照片,又被人们传得活灵活现的时候,男人十分生气痛殴了前辈一顿,然后表达对女人的不满。
女人倒是可以底气十足地问,那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刚才破坏了我跟领导们的谈话,让我丢人你知道吗?
男儿有泪不轻弹,跟哥们一起喝醉后想起前任会哭,看到前任的现任是个人渣拔刀相助,而前任还不领情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哭。
两人分了复合,然后同一个地点,大吵一架,双方都觉得自己是真心的,也都很努力。
雨过天晴,女人说我先走了,结束。
无需正式说明。
交给时间吧,等这个故事变成电影,等电影试映那天两人碰面,他成熟了她更好看了,而且刚好他未娶她未嫁。
那么长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终于让男人看开了?
所谓成熟,在我看来透着那么一股诡异。
复合后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刻画的好棒。
本着这次一定要对她好的决心,却不知道为什么怎么也回不到过去,明明我就在你身边,却感到如此孤独。
努力是对,但是过于小心翼翼害怕重蹈覆辙而选择忽视感情的裂隙,势必无法走下去。
恋爱的俩个人,如果有任何不自在,感觉自己好像投入不了也好,内心有什么不满也好,都要和对方说明吧,表达自己的感受真的很重要啊。
表达出来也许会舒服自在很多,也能让对方理解你。
一直憋着小心翼翼着,只会在某一刻爆发,并且情绪和假装都会被对方察觉。
能示弱,我们是恋人,不是仇人,为什么主动一下就觉得吃亏廉价?
从决定接受另一个人开始,我们就得放弃一部分自我,该忍的时候要忍,该卑微的时候就不要挺着脖子,真正能维持下去的爱情不是让我们在爱里任性做自己肆意消费对方的耐性,而是适当做出妥协,当对方宠着你的缺点时也要耐心抚摸TA的棱角。
还是要有稳定的情绪吧,这样在遇到糟糕的事情,能够稳住自己还能安慰对方。
而不是把脾气和脸色给最爱的人看。
恋爱是俩个人的事情,不要只看到自己单方面的付出,自怜,试着去看看对方的改变,去理解对方。
不是我爱你,所以我甚至不对你有所要求。
而是,我们要一起努力,向我们的幸福努力,各自变得更好。
总结就是,相爱的人不会走散。
相爱的人不会忘却。
互相努力过,真爱过的人,分手不会是歇斯底里。
在将来的某一天我还是期盼着能够偶遇你,对你说一句:好久不见。
这部片是人间多少男女爱情的缩影啊。
很真实,贴近人心。
一段恋情从分手到复合,再到分手,听起来俗套令人厌倦的剧情,原来可以讲述得如此精彩。
叙事精炼,节奏轻快,脉络清晰,故事精彩流畅,毫无缀笔。
给导演和编剧满分。
面对爱情的分分合合,有多少男女如他们一样真心爱过,努力挽回过呢。
相信每一对真心爱过的男女,都会感觉到强烈的共鸣与感动。
大约在每一段爱情里,分手都是必修课。
就像剧中说的,这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二的男女在分手之后都会选择复合,而最终能走到一起的只有百分之三。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七分手的结果与第一次一样。
我想,大概只有分手之后尝试过挽回的,才算真正爱过吧。
就像剧中男主,明知道胜算仅有百分之三,也要和女主再试一次。
就像女主,明明害怕,也愿意跟男主再试一次。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而遗憾的是,就算他们努力尝试过,也还是成为了那复合失败的百分之九十七。
以下严重剧透——两人第一次分手之后,做尽了彼此破坏的好事,看得人心惊胆战,觉得分手到这么难堪何必呢。
可是,事实证明,大约真的是有多爱才有多恨。
所有的相爱相杀,不过是因为无法忘记你。
女主在和男主分手之后,很快就和同事介绍的男同事上床了。
寂寞也好,需要也罢,原因似乎并不重要。
男主也和别人在一起了。
可是,两人分明还放不下彼此。
尤其是男主。
一次公司聚会,男主从别人那里知道了女主的裸照被那个男同事随意传播,忍不住为她出头,把对方打到住院。
于是相爱的两人终于挑破,于是复合。
<图片7>
<图片9><图片10>复合后,再次做爱有了初次般的紧张与喜悦,彼此对待这份感情也变得加倍珍视和小心翼翼,可是,也有了无法忽视的隔阂。
(虽然男主从来没有责怪过女主,但是心里无法接受女友和别的男人上过床。
)大约由于彼此太过在乎,越是小心保护不去触碰敏感区,反而越让彼此感觉压迫。
两人的感情,因此变得非常压抑,再也回不去从前的亲密快乐。
就算彼此真心相爱,努力相守,依然无法弥合。
于是,他们又分手了。
还是成为了那失败的百分之九十七。
<图片11><图片12>可是这一次分手,彼此心里都要好很多,没有第一次那么痛苦不甘。
而是平静,接受,安详。
好像分手那天游乐场的大雨,倾盆过后是平静与和煦的晴天。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只要是好好爱过,认真对待感情的,就不会得到惩罚。
明明相爱,却无法再一起。
也许,有些问题,只能靠时间来解决。
几年以后,两人再相遇,依然是彼此都觉得电影不够精彩而在影院外重逢。
两人又再次走到了一起。
此时两人都成熟了不少,没有了曾经的青春洋溢与欢快氛围,而是成熟而平和,那么自然熟络的,充满欣喜的,一同穿越着一段长长的马路,商量着去哪里吃饭……影片就在这一帧温情而未知的结局中落幕,让人充满温暖的期待。
真是自然又恰好的安慰。
不知道他们最后会不会在一起,也不觉得非要在一起才圆满。
看完全片会觉得:就算分分合合,只要彼此真心爱过,为爱努力过,就算最后依然不能在一起,也没关系。
只要真心爱过,努力过就好。
2016,第一部喜欢的爱情片。
给五分。
恋爱的时候的心情是,你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愿意承认这是错的。
结婚的时候的想法是,你不知道是对的,却必须坚持这就是对的。
女人100%爱一个男人的时候,她的头脑是不灵光的,太热烈的爱一个人就像发烧烧傻了,有时候即便明明知道问题在哪里,却隐忍、自欺欺人盼望着另一半慢慢的会变成女人希望的样子,可事实是那个人永远也不会变成你想象的那样,也许女人只是爱上了爱情带给她们的感觉。
不能否认,还是有很多幸运的女人,嫁给了自己爱的男人。
但大部分女人,则是嫁给了适合的人。
她们没有付出100%的温度去爱这个人,却用了50%的温度去和一个人相敬如宾。
为什么太相爱的两个人不一定能结婚呢?
原因大概是:太过相爱,就会太多束缚,太多计较,从而导致经常吵架。
恋爱可能需要滚烫沸腾婚姻却可能需要文火慢炖
只是看完电影对爱情的想法,又臭又长,无耐性的勿再往下走。
——————————————————————————————昨天跟“田田”聊天,我说明天我去看第一场在韩国的电影,她回我说,一定要回来告诉我啊。
一百四十字写不下的事,我还是想要认真说清楚。
关于爱情。
那男主角的结尾台词时有这么一句,我也不看了,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恋爱,分手,重新相遇嘛。
女主心照不宣地冲他笑。
原来,了不起的爱情,结局好的恋爱,都是一样不光滑的过程。
我们相遇,第一场第一次重新感觉这两人所营造出的气氛。
不孤单不酸涩不纠结,两个人管他阴晴不定下雨下雪下刀子,只要见面有你,谁在乎这破世界的寒酸和失落啊。
在恋爱的初期,这温度像是刚放进烤箱的面团们,身体里的酵母蠢蠢欲动,在开始变暖的空间了,闻着彼此的好感,像是最喜欢的香水味道。
可是,没有什么能抵御逐渐升温的事物,面包也好,恋爱也罢,从贪得无厌的依赖渐渐地变成致命的窒息感。
从踏进彼此第一个地雷开始,终于到了为了吵架而吵架,理由是什么?
找不到,忘记了,我只是见到你就有了随时都可能被点燃的线引。
那时,是恋爱温度的最高点。
爱情的另一种变化而成的形态,爱的变态就是恨。
本来是好吃的配方,被温度的炙烤搞成了黑乎乎的焦块,跟自己身体里那颗黑乎乎的心脏异曲同工。
两个人心灰意冷的分手,连理由都没有,互相买醉寻找出口,又拒绝让自己对这爱情的失败而买单。
如果当事人太明白坏事是怎样发生的,就会不自觉地逃避。
不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误买单只是部分人自我保护的方式。
可是逃避哪有那么轻松,好事有因,坏事有果,感情的因果都是由心脏来结算的。
大脑和神经也被荷尔蒙牵着鼻子走。
男人女人们为这失败的爱找借口,假装冷静地为自己找补偿,无事于补的想要安慰自己的伤心。
爱是爱,情是情,钱是钱。
在每具未经扭曲的身心里都是这样的初始设置。
把自己和对方都抹黑变卑鄙,却越加怀念恋爱初始时那单纯无邪又热情的自己。
哭过又哭,又见了新的对象,却心有余悸害怕新的变成另一个更可怕的ex.解不下来自己上一段感情的思念铃铛,就主动报复性的向下一任求欢。
你利用他,他利用你。
前者精神,后者肉体。
到此刻,爱情和主人都乱成一窝蜂了。
可是分不好手的爱情,就是个诅咒,总是要那个特定的对象来还原才得以继续。
冷静下来,温言好语,为我们的思念要个开始。
故事顺利接回上章,甜蜜两页纸,更快地爆发出一地疲乏与泪水。
爱情并不如人所愿那样可以契合的天衣无缝,选择爱情,就要割舍部分的自我。
有时要忍,有时要低,有时要给,有时要收。
而这些,在一个人的自由里是不会出现的。
曾经我们遇上了爱情,开心地把自由扔开,全力地奔进温柔怀抱,可曾预想,自己也得经历被人扔出温柔乡,灰溜溜地捡回被自己唾弃的自由假装没事学会坚强,从头再来吗。
恋爱开始的时候,不要像中了彩票,结束的时候,也别搞成自杀未遂的气氛。
在爱情存在的时候,就得接受爱情的形态。
每个人都有的任性和执着不要一次性全都带进来,多放点幽默感和理智,小心翼翼地利用恋爱的温度,如果你想要当个完美情人。
也可以根本不在意。
全心全意地享受爱的温度,欣赏爱的印记,成长于爱的过程。
爱,是世上唯一一种像虚假般存在的真实。
它经历人而留下的好和坏,于人生而言,都是收藏品。
1.作为处女作,片子挺好的,都是东方人,片子拍得挺让中国的爱情片导演汗颜的。
这个片子值得看看,男女主角是第二眼帅哥美女,以下几点是鸡蛋里挑骨头。
2.渣打的福利不错呀,金融危机缓过来了是吧?
——这个是乱入的,羡慕嫉妒恨而已。
金融危机期间银行的福利也是非常好的,可以持续拉仇恨。
3.电影的节奏好,小情侣吵架的台词,体会两个人关系的微妙变化,都有点意思。
两个人观点不同而引起吵架,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提及另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又继续吵,一直吵个没完,最后不了了之,这些小事过几天也都忘了是什么了,很多事情放不下容忍不了,还对恋爱对象特别有情感上的依赖性——这样的情节需要编导有生活,而且耐心地把它写出来,有一定难度。
如果控制得好,女人的细致和想法多也许有助于编写这样的情节。
对于男观众来说,本片可能倾向性稍微有点明显,问题主要还是出在男主角身上。
4.逻辑上稍微有点乱,可能是刻意的,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故意使然?
但是也不是全片通篇都“乱”。
可能是剪辑团队没协调好,镜头的编号有问题?
不影响理解剧情,但是总是觉得不太舒服。
5.原来《泰囧》《致青春》《西雅图》里王宝强、杨子姗和汤唯饰演的角色,他们的低贱人格不是国片专有,吾心甚慰。
没错,生活中很多经常闹别扭的情侣都会在相处过程中激发“贱人”属性,但是生活和电影是两回事,把生活的故事包装成电影的故事,是一个编导份内的事,这样才可把他拍出的电影称作艺术作品,否则任何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都可以编写电影剧本。
如何保持电影作为艺术的审美底线,同时把一个贱人属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从合理性到接受度都好,应该是一位编剧摩拳擦掌引以为傲的炫技环节,谁做得好,谁就是高手。
以贱为美,故意耍贱还拿出来卖,即使是一种包装,也肯定登不了大雅之堂。
和这三部国片相比,本片在这个问题上做得相对不错。
6.同角度不同景别,同角度同景别的镜头连续剪在一起的手法,所有用过的电影里,只有《谍影重重》没让我出戏。
也许这是习惯问题,它们还没有像不同角度同景别镜头(比如正反打)那样,成为基本的镜头语言。
7.采访式桥段代替旁白以帮助解释剧情的手法,好比门德尔松e小调小协,初次聆听惊为天人,再次聆听,天啊好俗腻的曲子,借用一句名人名言:谁能帮我找回第一次听门德尔松小协的美妙感觉!
——导演最后确实想办法要把采访式旁白玩出新意,但是这也许就像门德尔松e小调小协,在后面加多少华彩,也注定因为乐曲本身的俗腻而没法帮它提升。
这一项没给本片减分。
把这个手法用到润物细无声的绝对加分。
期待吧。
#BJIFF14 英嘉(🐳💗)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
3.5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5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