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漫长的告别

長いお別れ,甜咖喱之味(港),A Long Goodbye,The Long Good-Bye

主演:苍井优,竹内结子,松原智惠子,山崎努,蒲田优惟人,中村伦也,北村有起哉,杉田雷麟,清水久留巳,仓野章子,不破万作,冈山一,池谷伸枝,藤原季节,小市慢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漫长的告别》剧照

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7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8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9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0

《漫长的告别》长篇影评

 1 ) 燃烧雨中火焰

2017年夏天,我回合肥参加外公的葬礼。

骑车穿过熟悉的城区,随处捡拾一些散落的记忆光点。

从家门口的城隍庙出发,路过市人民医院,来到逍遥津。

旁边是童年我常去的泳池,曾经它有多深不可测,如今就有多清浅可掬。

一头扎进25摄氏度的水中,摆臂,换气,循环往复,少年记忆便在此时趁虚而入:斜跨肩膀的硕大泳圈,整箱赤豆棒冰,红黄蓝三角旗,图书大厦的冷气,爬树粘到手臂的瓢虫,抽屉里的稿纸和樟脑丸,表哥和我的捉迷藏,迅疾而过的电车,一往无前,一往无前,一往无前。

伴以对未来的期待,时间有如万花筒惊奇尽展,又在我伸手时消失眼前,来不及吞咽个中滋味,秒针已拨向下一刻度,只剩水花堆叠起的无穷泡沫。

太阳就要落山,浮光点染水面,像光阴融化后流动的霜糖。

物理课本里说,这些光来自1.5亿公里之外8分钟以前的太阳。

这样的8分钟于我有无数个,它们不曾停顿地扑面飞过,旋即消泯在空无水面,不必费力打捞,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只剩鼻腔弥留的氯水气息渺远又真切。

外公是长辈口中二十世纪中叶青年的成长范本,从长草间的乡村考到复旦大学读中文,毕业后成为新闻记者,满世界奔波写稿。

直到晚年身染脑梗,父母将他接到北京调养。

有天他挥挥手喊住我,“炜炜,我想不起来了”,他说话时嘴唇哆嗦,喃喃自语地问,“我现在是在合肥还是哪里,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那之后,他被确诊阿兹海默症,脑海中的时空方位在五年中逐渐丧失。

很多次吃完晚饭,他会去门口伫立良久,从裤兜里摸钥匙,要去找远在扬州的亲戚串门。

我们如常搀扶他回房间,告诉他此刻正身处1000公里外的北京。

人生最后那些年,他的全部空间感被压缩成一张小小的纸片,写着姓名和家庭住址,塞进外套口袋,以防走失。

中野量太在电影《漫长的告别》呈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

影片开头,苍井优饰演的小女儿芙美发现,父亲因为脑萎缩竟然不认识她了,一场漫长离别就此展开,那之后的七年里,父亲的记忆被一点点剥落,先是忘掉汉字的写法,然后忘掉自己的婚姻,最后忘掉住过35年的家。

他总是长时间面对墙壁茫然无措,偶尔叹一口气,说,“一切的人事物都远去了”。

当记忆被抛诸脑后,每一天的世界都比昨天更陌生,唯有夺门出门的念头越发强烈,他无数次腋下夹着雨伞离开,可没人知道他要去哪。

太多时候,潜意识将他推进陌生的街道,像放逐一颗孤形吊影的游魂。

电影由此抛给我们的,是尖刺般所寄无物的乡愁情绪。

当人们在时间桎梏中无处委身,想要尽力抓住些什么,却只有空无一物。

不等大脑机能完全衰退,虚无的蔓草早已肆虐横行。

从妹妹优酱鼻青脸肿的爱情、姐姐结子支离破碎的婚姻,到母亲祈求不要离开、父亲却反复动身寻找的家,这样的情绪贯穿始终,如同拷问:倘若怀旧无法带我们回到过去,记忆是终究徒劳的吗?

当所有痕迹都将在洪流里消逝,凭吊是于事无补的吗?

电影里的父亲又一次离家出走了。

他乘电车来到游乐场,一言不发地站在旋转木马旁,准备接记忆里幼年的女儿们回家。

那一年他四十岁,撑起伞像栎树将雨幕温柔遮挡,他想到往昔很多事,孤单地笑了。

在此,电影终于交代他试图寻找的“家”的谜底,而我也终于明白,同样的一个雨天,为什么外公掏出口袋里的纸片,念到上面陌生的名字和地址,颤抖着哭了。

当意识的闸门逐渐失灵,人难免会手足无措,但在历史站台彻底坍塌前,他会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颠簸返回蒙尘的雨夜。

他一生挂念的全部,就寄付在撑起雨伞的轻轻一瞬。

在那场永劫回归的暴雨里,他一再投入着本真的存在。

看过《寻梦环游记》的人,会记得亡灵世界的一幕,埃克托去找好友奇查隆借吉他,发现他在床上颓然摇晃,直到被风撕成了金色的粉末。

即便在现实彼岸,亡灵仍然根植于在世者的记忆,而奇查隆的消失,是被世界彻底遗忘的结果。

当与他人的最后一点儿关联被切断,灵魂成为纯粹陌生的孤岛,身份也就失去了仅存的根据。

在记忆消泯、通道闭合之前,这份羁绊得想办法延续下去。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让小男孩回到现世,给祖母哼唱那首父亲写给她的歌:Remember me,Though I have to travel far.Each time you hear a sad guitar,Know that I'm with you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be.在这里,歌词中的“与你同在”无疑出自一种虚构性的宽慰口吻,我们也很难说清让人流泪的究竟是对逝者的眷恋,还是虚构本身所催生的伤怀情绪。

王家卫说当你不能再拥有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正如Coco记得父亲将她高高托举的兴奋,优酱也并未忘记父亲伞下的余温。

那些生命初始体验的集合体,就是我们世界的起点和来历,我们也因此淌入他人记忆的支流,在彼此温情交错中看清自身。

记忆无法将我们带回旧日的温床,但洪流也没能真的掳走我们的感受,别怕,当脑海中的相框被重新擦亮,那是一切未曾消散的确证。

导演中野量太显然不满足将告别的落脚点置于纯粹煽情,反之,他在《漫长的告别》里揉入了丰盛的笑料。

在同学葬礼的一幕中,认知失调的父亲突然在静默人群里大声问道“中村已经去世了吗?

”,让女儿不得不将他难堪地领走,边走不忘挥手高喊“得分!

获胜选手是中村”,仿佛区区癌症只是老同学的一次发球失误,下次比赛他会扳回一城的。

同为苍井优主演的《家族之苦2》,我们能找到类似的戏谑式解构:同学留宿家中意外身故,老爸却没心没肺地在棺木里塞满他生前爱吃的银杏果,火化一瞬间,银杏噼啪作响,原本庄严的告别就这样变成荒诞不经的喜宴。

回到电影所提出的问题。

告别只能是伤感的么,沉痛一定比坦然更真实么?

面对那些终将瓦解的结尾,你会选择长歌当哭还是嬉笑面对?

唯一确知的是,我们都需要以这样孤独的方式摸索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无论戏谑或是挂念,那便是我们与过往最本真的关联了。

外公葬礼的前一晚,我彻夜剪辑着他生平的照片,想象追悼时播放的场景。

记不清最终我怎样走出殡仪馆的大门,只知道工作人员要来收走投影的幕布,我们只能匆匆告别,我也该勇敢地走进盛夏的阳光里,走到淮河路尽头的小卖部,去吃一根赤豆棒冰,尽管常常买给我的人已经不在了。

在电影最后的告别式,优酱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她坐在父亲插满肺气管的病床旁,挣扎着屏住呼吸,父亲弥留的伤感快要让她放声哭出来了,忽然她决定抬起头,擦去脸颊上半干的泪痕,“那就来过生日吧”,声音里重燃着热忱和乐观。

彩色三角帽在镜头前飞旋,这是父亲提议下他们一贯的庆生仪式。

在这样的告别式里,青灰的往昔和银白的未来短兵相接,敲击出轻盈如许的节拍。

时间并不理所应当给我们答案,但长大后的我或多或少习惯,凤梨罐头是因为会过期才叫人留恋,伊瓜苏是因为奔流即逝才值得投注深情,下午三点的1分钟陪伴正因为太短,才值得向屈指可数的未来庆祝此刻的同在,正如每一次微笑相逢的照面。

2019年生日的前几天,我去香港看影展,路过文华东方酒店的侧干道。

碰巧是愚人节,酒店大门如往常宽阔通畅,门外的另一侧却挤满了雏菊、玫瑰和吊唁的人群。

他们大多安静,有人低头在哭,有人弯腰捡起掉落地上的花束。

最让我惊讶的是有很多信,挂在花圈上,写着无法送达的抬头和注定没有回复的落款,在追怀张国荣已被视作刻奇的今天,这种意念仍然以一种无须辩白的方式进行着,而它所承载的思绪,像烟火燃烧,跳升,直插向蔚蓝而空荒的24楼上空。

千禧年的“热情”演唱会,在他用沙哑嗓音唱《共同渡过》之前,早已数度哽咽。

时隔多年后的传记中记载,那会是他最后一场演出的终曲:曾在我的失意天疑问究竟为何生但你驱使我担起灰暗勇敢去面迎人生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我想到那只无脚鸟,曾经我觉得时间就算不挥霍也要溜走,无脚鸟应当不停飞,去掠过昨日与未来的永恒分野。

现在的我会说,长河总会奔流向前,那些共同落脚之地或许才是永恒的堡垒。

无论如何,在一次次留恋与憧憬中,我们都完成了各自的道路。

假如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你和朋友一起看了部好电影,那就举酒碰杯吧,趁大雨将我们的存在洗刷殆尽前,时间会绽出这一瞬酣畅的,永不褪色的火焰。

2021年4月1日

 2 ) 奶奶 我几今天又多喝了酒

我对你第一次记忆在猛嘴湾游泳馆,爸爸把我扔进水池。

爸爸和我说过你是他的榜样,你给我取得名来自一名科学家,你是大学教授,那么多意气风发。

后来我去你家,你院子种满了紫色,蓝色的绣球花,我喜欢你家的小布丁,鼹鼠的故事。

在QQ车后备箱里睡着好像也是在你家。

一直到成都花园在你家楼下玩水,你给我做墨鱼烧鸡,对里面还有豆筋。

有些时候有点讨厌你,因为总是亲我一脸口水。

直到爷爷走了,爸爸和我说你两次想去陪他,不久你就换上抑郁,记得那个时候去医院看你,你总说你冷,你热,你痛,但医生说你身体都好。

再后来我出国了,每年回来几个月来看你,你总是在医院,我们也打了好多次视频。

可能是我长大了吧你总是叫错我的名字,叫我大伯或是爸爸的名字,但只要稍微提醒你又能记起我,你是那么有意思的一个老人,在医院看电视你能说出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护工都说你是一个可爱的老太太,18年回加拿大前,带你去剃了头发,带状疱疹折磨的你不成样子,疫情开放的时候你又吓我们一跳。

今年8月我从成都去香港的那天早上我来医院看你,你又把我认成了你的大儿子。

爸爸老是说你返老还童了,是的一定是的。

爱你奶奶。

这部电影是和以前的她一快看的,很巧那天我们都带了纸巾。

 3 ) 我错过了爷爷的葬礼

我人生里最爱的人,在我意识到他会离开的那天,每一次相见我都在跟他告别,后来那段日子,我不羞于拥抱和表达爱,我总是摸摸他的头,拥着他,跟他说:“等我回来。

”可惜真正告别的那天我不在。

电影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是外公摸曜子的头,还有外公一言不发的看着麻里,虽然什么都忘了,可是我还记得我爱你。

 4 ) 既然青春留不住,还是做个大叔好

其实还叫柳川更贴切,里面的人物状态实际应该是六零后,说二八大杠(自行车),长发飘飘,飒,后海,拍婆子(找女朋友),唱的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和“南坪晚钟”,还把中野良子(《追捕》里的“真优美”拉来客串),这些都应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波人的用语,但考虑到如果真让60后的演员演观众会受不了太辣眼睛,所以男的换成了80后,女的换成90后的肉身演员来演(但这样有个问题,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八零后是怎么有哥俩的?

)。

片子都是男性向的,而且感觉张律导演不像侯麦或洪常秀那样懂女人。

可以把辛柏青,张鲁一,柳川民宿老板三个人理解为一个男性的一体三面。

片子处理的静和空,看着还挺舒服的,可以让人舒缓释放情绪。

尽管片中说的是对自己二十年前感情的回视,但我觉得表现的更像五,六年前的感情,要是二十年想法和语言我觉得会有所不同,放下的更多,平常心会更多。

这应该是张律导演献给自己青春时感情回顾的一场春梦。

建议90和00后看下,可以让你通过这片走进你爸的内心世界(谁还没有年轻过)。

最后要解释下,片中反复开玩笑提及的北京回龙观安定医院是一家专门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院。

然后我有个需要大家帮着确认的问题,2020年的1月25号,小野洋子真的去柳川演过吗?

片子的音乐由小河负责。

 5 ) 观后感

因为排片过少所以一拖再拖。

今天早上陪爷爷去医院,看见平时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来特别有兴致,突然就觉得还是很想去看。

刚开始十分钟,优酱得知爸爸的病时隐忍的表情就受不了开始哭了…哭点对我来说几乎是全程,纸巾不够用只好用手臂整体来说是弱化了这个过程中病人和照顾者的一些艰辛时刻或消极的情绪,更强调爱在其中的支持与舒缓作用。

两个女儿和妈妈似乎从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烦心事的同时得知爸爸又走丢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烦躁,反而痴呆的爸爸是她们可以诉苦和依赖的存在,即使他说的话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说。

不过游乐园的部分实在很触动,在那个时刻真的只觉得感动而不会想到给她们又添了麻烦,也是四平八稳的全剧唯一的高光时刻。

孙子说:“外公可能忘记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没有很难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主题也没有让人很难过的感觉。

看这部片也是希望能从中取取经,希望它能教会我怎样去对待这些事。

但它确实还是有些理想化。

以孙子做结尾有点不解,可能是为了点题和呼应前文吧。

前面外公曾说:很多人和事,都感觉离我好远啊。

孙子问:什么很远?

外公:各种事情。

结尾校长告诉孙子:阿兹海默症也被叫做漫长的告别,因为记忆会一点点的衰退,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孙子当时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对话吧(演技不太行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如果能从中窥见点阳光就好了。

 6 ) 并不是斯德哥尔摩式的美化

午饭时间随意点开一部电影——《漫长的告别》,到现刚看完,“如果你身边的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那将会是场漫长的告别”。

电影讲述原来是中学校长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与妻子、两个女儿度过的七年的时光。

观影时多次泪目,比如,父亲还像以前那样去游乐园时拿着三把伞来接母女三个;母女谈心时,母亲总是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等等。

豆瓣有一条评论愤怒地称这部电影是“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人质或受害者与他们的绑匪或加害者之间。

具体来说,当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内与加害者处于封闭或受限的环境中,受害者可能会开始表现出对加害者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正面的情感联系,有时候甚至会为加害者辩护或者帮助他们。

)我觉得这真是言过其实了,一棒子打死了电影所传递的价值。

老年痴呆症题材的电影难道就要把失忆老人拍的很不堪、邋里邋遢、肮脏污秽吗?

难道就要把细心照顾的家人拍的充满憎恶、怨天尤人、嫌弃病人吗?

难道一定要带着对别人的怨恨一直这样活着?

带着一切有罪论看待这一切?

这不是纪录片,如果想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庭真实生活可以去看《极端的爱-老年痴呆症》,而不是在这里喋喋不休。

在亲人患病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能携手共同照顾共同渡过难关,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而且在你能想到照顾病人时遇到的脏活、累活后,家人还能想起他意气风发的样子,还能温柔地对待他,这更了不起!

我想电影更多的传递的是这些。

电影中的夫妻关系,并非斯德哥尔摩式的美化,而是传统的日本夫妻关系,回看中国也是一样。

我想有时太极端,势必会让我们失去看一些东西的视角,势必会失去看到美好东西的心灵之窗。

 7 ) 如果能跟所爱之人好好告别,那么死亡或许不那么可怕

如果能跟所爱之人好好告别,那么死亡或许不那么可怕。

换个角度看,阿兹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对于患者与家人都会有肌体与心理的折磨,却也给了我们平静地好好告别的机会。

会咖喱蔬菜都想吃、答对汉字题后自豪、翻来倒去地琢磨小书、在说饼干干后被回应那你不要吃时故意凑前大口快吃,那么看似古板的爸爸竟是戴生日帽的倡导者就不足为怪了,紧抿下弯的嘴角真是倔强可爱又心酸不忍。

7年间,他逐渐忘记引以为傲的汉字,朝夕相伴的妻女,生活多年的家,混沌记忆却依旧让他在错位时空拿三把伞夺门而出去接游乐园的妻女。

虽然记忆会淡化,但家人间的熟悉感不会消失,芙美委屈心意无法相通时覆上额头的手、曜子抬头一眼立马低头的思念时抚摸脖颈的手、麻里痛哭家庭冷漠时面无表情的凝视、对小崇难言青春期以举手示意的回应,他或许淡忘无言,却依旧是家人们陷于情感泥淖时稳定与平复的支撑。

大洋彼岸的孝心会愧疚,同居一城的看望却也是在11个月以前,赡养与善终问题缠绕两代人。

(反感的一点:女性为何总以男性为中心,尤其是事事以丈夫为先的母亲,父亲在其实也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的男人)

 8 ) “老年痴呆症”的告别之旅~

其实电影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看下来就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之前看过的《我脑中的橡皮擦》和《丈夫得了抑郁症》都有类似的感觉。

剧情还是不一 一讲,这次是真真切切地讲述退休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电影主调不是讲述老人如何跟家里人告别,主要还是讲家里人如何应对。

其实也是无啥好办法,毕竟是个不可逆之症,只能更加用心照顾,比如像电影中的二女儿那样,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照顾父亲。

当然,父亲得病后所表现出的乐观和“童真”,偶然也会对他们的迷茫的人生有所启发。

说得就是大女儿的婚姻和二女儿的感情和职业等。

不过有点看不懂的,就是大女儿的儿子,也就是那个“杀马特”少年。

虽然说父母的原因导致他变成不良少年。

但是按常规来讲,以为外公的去世,会给他带来有所启示然后从良,结果电影最后,估计他还是会继续他的不良之路,毕竟他对老师的回答,给我的意思就是,外公给他带来的是某些启示,但是他变成不良少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关外公甚至其他人的事情,反正就是我还是我行我素。

整体感觉还行。

推荐

 9 ) 漫长的告别 最浪漫的陪伴

浪漫的方式,讲述着并不愉快的某段人生旅程,在生老病死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

痛苦伤心时流下的眼泪,无奈无助时陷入的黑暗。

我们向往光明,因而,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快乐给精神增添了财富。

生命或许很渺小,存在或许是他人力量的来源。

生命的陪伴也好,精神的支撑也罢,陪伴对于情感而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

难以抉择的选择,在纠结时早就有了答案。

如果结果中产生的幸福更多,那便是值得的;即便后悔会在偶尔的时候偷偷的跑出来,但在至纯的亲情面前,在脆弱的心灵面前,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权衡利弊在现实中没有对错,但在感情中,炙热的、浓烈的、纯洁的、生命的、精神的各方面,不会掺杂一丝瑕疵,否则会深陷痛苦的深渊。

人们往往痛苦,痛苦与在感情中加了现实的调料,纵使‘美味’。

人们后悔,后悔在失去后才发觉的不曾珍惜,纯洁不再。

人生路漫漫,纵使再复杂,也有简单的存在。

 10 ) 漫长的告别

除了饮食、心情、空气等等之外,对人类疾病产生严重影响的很可能是长寿。

造物主设计人类时,很可能没估计到人类通过自主发展过程中,会渐渐的越发长寿。

所以把人类的身体机能设定极限不会太长,包括脑部开发才在8%左右等等,具体体现在很多以往没有听到过或者极少出现的病种,大幅度出现。

其中包括阿尔斯海默症。

《漫长的告别》很克制的、却尽可能的把子女与父母、老夫妇之间、第三代与父母长辈的情感通过点滴慢慢巧妙的呈现出来。

编剧有可能写得很累,当然也可能导演在改剧本的时候会很费力,因为在画面间还是出现了刻意、硬性的表现。

我觉得这些表达的固执,会导致“偏表象”的成分出现。

好在整体还算在当下已然出类了。

日本早期例如小津那波导演,已经把电影艺术的情感部分的表现推到了极致,不知道东方会不会有人可能跨空接棒一下。

当下你能想到的任何题材,都已经被反复涉及过,但是视角、着力点、叙事方法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天差地别。

但有一点,如果你把自己真正的由内而出考虑,可能要远比“ta当时绝对是这样想、这样做”来得更摄人心魄🍵

《漫长的告别》短评

经历过父母生病确实能让人长大……然后就是漫长的长大

4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生女儿真好,两个女儿更好,哭了好多次。

8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和导演上一部《滚烫的爱》还挺像的,添麻烦的男人和承受的女人们,当然这里的漫长告别是章节式的呈现失智老人与家人们的日常,山崎努的记忆逐渐回到青年时代,这时加了一处东京奥运会的闲笔,在两界奥运会中间那些经济乏力的岁月,好像就能和山崎努失去的记忆一样烟消云散了,主线也是走治愈路线,大女儿在美国失语的生活、二女儿事业和爱情的停滞,都随着回归家庭而得到缓解,这一切都太理想化和俗套了。美国孙子回日本之旅编排的乏味,和同题材的《北京故事》之类一比落了下成。全片节奏都刻意放的很慢,主要手法是在其它电影里直接到位的场面调度里,表现出角色零碎的小动作,但信息量并未增多,也无特殊美感,是纯粹在浪费时间的操作了。也有些有趣的细节:苍井优扒了山崎努的裤子擦屎,外孙的美国小女友痴迷日本文化,山崎努是汉字高手

1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小优秃了

15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推荐

剧情和台词太弱了

17分钟前
  • 小瓜
  • 较差

温情而美好,不够现实,不够力量

21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北影节第4⃣️场@天幕新彩云丨好久没哭成筛子。看似是一个威严父亲患老年痴呆的故事,其实却是对身边女性的温暖抚慰。尤其是30+的我们,无比动容。你没结婚。你的感情似乎也总无法顺遂,终得一人,无奈还是敌不过他的前妻和孩子,以及曾经家庭的牵绊。你有一身厨艺,梦想开个饭店,却最终因要照顾父母而无限搁置。可当话都说不出的爸爸一口气喝完你做的汤,满足感确是无法言说。你结婚了,有了孩子,搬到美国。大家以为你一定过的很好,其实早就跟丈夫无话可说,甚至分床分房。你看着感情甜蜜美满四十年都嫌不够的父母,心情岂是羡慕二字所能表达。你的儿子早恋,逃学,拒绝交流,你却连跟他老师沟通的能力都没有。原来有女儿的父亲,越老才越懂得表达宠爱,而这迟来的宠爱,已足够支撑这漫长的告别,和自己未来的一生。愿一地鸡毛中也能见阳光。

25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除了带三把伞那场戏有点感动外,其余的都很想快进…

26分钟前
  • 脑洞大开
  • 很差

果然是啥片都能拍成“后311”题材。分虚高可能也跟影片在影院复工后上映有关,共情了嘛,手不松都难。美国段落拍得实在概念和刻板印象至极,算算时间线也觉得奇怪,比如父母是64年东京奥运会时候订婚的,这么算起年龄来,苍井优和竹内结子的扮相还是有些说不过去。每场戏拍得都拖沓……

30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很多真实的细节,不过有些零碎

3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家庭戏,主要是讲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温暖的幸福的含量稍高,真实的残酷的比例略少,创作取材相对讨巧,剧本实在冗长了些,也匠气了些,几条线没有很好的呼应,山崎努爷爷演得好,优酱中规中矩,为结子姐姐多加一星。

35分钟前
  • 雅斯科罗宁
  • 推荐

用两个小时讲完了《都挺好》40多集的故事。

36分钟前
  • psyduck
  • 力荐

细节有touch但大部分戏里的节奏把握不是很好……不太真诚,无法打高分。ps,最后父亲愿不愿意开呼吸机这件事上,家人的做法自私了,导演的处理幼稚了。

41分钟前
  • 你的端倪兒
  • 较差

导演明显有刻意煽情的意思,明明知道还是被抓到了。之前和一个在日生活多年回来的朋友聊到日本的家庭问题,她说其实和电影不同,真正日本社会的家庭关系是非常淡薄的,电影往往以一种理想的方式提醒人们珍惜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强调家的美好。我算是特别喜欢家庭片的,主要我自己父母的家庭意识都很淡,他们与兄弟姐妹甚至与父母的关系都疏远甚至厌恶,从小时候开始每年过年我们家几乎就只是三个人坐一起冷清清吃顿饭,串门也几乎不会有。所以每当我看日式家庭片的时候,心中都特别渴望羡慕那样的温暖。然而事实是等我长大我也没有去改变什么,我只是小心的维持着我和父母的关系,和表亲们失去联系,奶奶和外婆大概三四年能见到一次,心里想的都是从我这里往下我要去改变这些事,我尚且认为自己是个懂得爱人的人,但也真怀疑自己能否做到。

42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被几个细节打动,三把伞的接送,以及苍井优男友忘记带的曲奇。关注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的父亲和两个女儿的故事,两个女儿的变化参悟家庭的生活的真谛。

43分钟前
  • 三树
  • 还行

无感触

46分钟前
  • 屎霸
  • 较差

优酱撑起了整部电影

51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还行

临终关怀片…父母与子女各自的立场与烦恼最终都靠亲情跟爱来化解。比较尴尬的是大女儿的家庭戏份,全程不在状况…哭点:父亲游乐场送三把伞桥段。这片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爱是什么?是不管何时一定会去机场接你回家,是不管什么情况生日都要坐在一起戴生日帽吃蛋糕,是自己生病住院都要爬上楼摸到你的病床边靠在一起互相陪伴。人生是什么?是在完成基础生活建设(房、车、工作、孩子)后剩下的漫长时间里,靠两人之间这种细脚伶仃的爱与陪伴一起蹚着过。

56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因为竹内结子再刷。你那治愈的笑容,为何不能抚慰自己心灵的内伤呢?

59分钟前
  • hsihsia
  • 力荐

影片与《东京家族》、《比海更深》、《家族之苦》系列、《步履不停》等片类似,叙事平实、情感细腻、保有留白,看似波澜不惊,安安静静地看下去会隐隐的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在“认知障碍症”的设定下,于灵魂深处却镌刻着清晰地“神识”:要把妻子介绍给父母,要去游乐场给女儿送伞,庆生的时候大家都要戴着生日帽。原来,从未遗忘。主线的父母与女儿们之间的情感牵绊与支线的各自人生经历不停地穿插、交融,于温情和伤感之间不断游走,情感表达张弛有度,果然是日影所擅长的治愈、暖心作品。片中的演员保持素颜出镜,各种表情、眼神和台词的搭配非常的生活化、表现细腻;留白画面干净、自然、舒服。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人生,即是平日里点滴合辑。

1小时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