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单刀直入,开头就是死了人,警察追捕嫌疑人,结果又死了一个人,嫌疑人变成了两个。
一个嫌疑人是作家,一个是家庭妇女。
警方的怀疑是作家杀了自己老婆,跑了,然后到了家庭妇女这里,又杀了女人的老公。
作家嘴里说出来的是一个故事,女人嘴里说出来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整部片子都集中在是谁杀了女人老公。
先确定了是作家,媒体都召开了,结果又出现新的线索,所以推翻了先前的猜想。
来了新的报案人,是作家书里角色的原型死了,她爸来报案,很坚定是作家害死了他女儿。
但真的没有证据。
接着发现了很多巧合的事,然后凶手被定是女人和她的情夫,因为她死去丈夫的鞋上没有泥巴,而那天是个下雨天,他丈夫回了家就没出去过,所以只能是女人和情夫偷情被发现,争执时杀了她丈夫。
恰巧作家闯进了她家,然后她们知道作家是杀妻逃犯,顺理成章想要嫁祸作家。
这一套下来,确实合情合理。
但事情直到最后才反转。
凶手是作家。
为了书的发行,他杀了妻子,以为是自己报案就能不被怀疑,结果他跑了,恰好他跑到了女人家里,他看到女人想要隐藏的东西,后来他杀了回家来的女人丈夫,嫁祸给女人和她情夫,他看过他们照片,所以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整体看下来,这个片子走的挺快。
但细想发现很多不太说的通。
最后作家放出去了,他才说一切都是他干的。
这时才算是顺了。
如果作家不是真凶,那他老婆是谁杀的,那个书里的原型是怎么死的,女人丈夫又是怎么死的,一切就会很乱,而且不想干。
如果要一切显得有意义,那么凶手必须是作家。
这个电影真的不是走逻辑的。
作家书里的原型女孩现实中遭受了轮x,本来他答应她不把她的名字说出去,结果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把女孩名字泄露出去了。
女孩被人嫌弃,被人同情,她本就受到了伤害,结果这一刀刀捅下去,女孩终于撑不住。
现实是受害者往往是最关注的对象,明明不是她的错,明明所有人应该去唾弃那些加害者,但是人的猎奇或者那种女孩必须贞洁的思想总会占了上风,然后连锁反应。
人的唾沫威力巨大,谁都承受不起。
女孩的爸爸去报警,说作家害了自己女儿,但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理会,直到作家老婆死了,需要女孩爸爸提供线索了,他们才过来问。
女孩的爸爸说,现在是我帮你们,而不是你们帮我。
同样的话我说了很多遍,你们都没有人听。
人微言轻,即便你认为重要的事,只要没有触及到更大的关注点,那么注定要湮没。
这里没有太多证据,说得都是一张嘴,审讯过程中,我都觉得,不该这么问啊,不应该炸一炸么。
真相一点都不扑朔迷离。
只是相信一个很有知名度的作家,还是一个出轨的女人,相信这里有了答案。
作家不愧是写悬疑侦探的作家,把自己都编成了故事,还能叫最有头脑的警探相信。
警探最终知道真相,但作家早就顺利出国,他又怎么能追的上,只有红着眼睛,遗憾终生了。
乍一看还是挺唬人的,不得不说情节编排以及男主演技,让我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相信男主说的是事实,虽然也在不停的告诉自己,两个人说的都可能是真的也都可能是假的,不能有情感偏颇,但从各方面还是男主的话更让人信服,而且是不断确定这种事实的真相。
看到男主无罪释放时还有二十分钟,就知道后面一定还有反转。
没想到这一切竟然全是男主做的,泄露受害者名字,杀妻杀谢卡尔以及陷害女主和情夫,果然这是他编的最好的一个故事,估计这会成为他下一部书的内容吧。
很多悬疑剧都属于乍一看挺唬人的那种,其实知道结局在回过头来看,经不起细节推敲。
故事线较为明朗,作家杀妻后,跑到谢卡尔家,威胁女主。
此前,谢卡尔刚在家中捉奸,谢卡尔和情夫相继走后,作家来了,中间来的不是老太太,而是情夫,最后谢卡尔回来被杀,女主找警察,基本真相都在女主的叙述中,只是都被男主颠倒黑白了。
至于情夫的血迹,是真的被谢卡尔推倒,桌子也是作家来之前碎掉的,所以不是女主心生一计,而是作家无意间发现女主偷情从而心生一计,妙啊。
那种时候还能想到把粘泥的鞋子换掉,思维够缜密,以及之前给妻子药动手脚,我想的也是查药的数量,毕竟这种也是经典桥段,人家不做这种表面的,直接在胶囊里加量,也是够有耐心的,你说万一这吃的不是胶囊,是片咋整吗?
或者不是罐装的,而且压膜的胶囊你又咋弄呢,巧合太多,再者,女主没情夫呢?
所以,很多地方按着编剧的节奏走还是不错的,不过的确经不起细节推敲。
但是,像这种反派醒了并且顺利逃脱的电影着实不多,很大胆,总体来说,中规中矩,节奏紧凑,反转到位,该有的都有,而且印度电影竟然1个多小时就完事了,少见啊少见。
第一,男疑犯说,女疑犯主动帮他清洗伤口,那么药用箱不会有男疑犯指纹。
女疑犯说,男疑犯自己清洗伤口,那么药用箱便留有男疑犯指纹。
所以,只要鉴定药用箱是否有男疑犯指纹便知谁说谎。
(指纹鉴定不需要三天时间)第二,男疑犯说,自己被袭击昏迷,那么凶器就没有男疑犯指纹。
所以,只要鉴定凶器是否有男疑犯指纹便知谁说谎。
这里有人会说,凶手杀完人擦掉自己指纹,再让晕倒的男疑犯沾上指纹嫁祸于他。
那么,原本该有的指纹就会消失,没错,就是这家人的指纹。
还要鉴定其余的烛台,对比凶器的指纹种类。
还有,刑警要询问女疑犯是否会戴手套清理家居卫生,这点非常重要。
(同样,指纹鉴定不需要三天)第三,男疑犯进屋后一直挟持女疑犯,死者又回来过,并被杀害。
那么,为什么女疑犯不去阻止,也没向警方交代,这点非常不合逻辑。
垃圾导演编剧设定了垃圾案件。
级别:绵里针这部悬疑片太烧脑了,为了理清故事脉,小爷我努力的调整叙事格式。
小爷我先在开篇列好人物名单,以防这部电影的小粉丝儿你看晕了(爷是剧透小百科)。
『故事背景』深更半夜,督察德夫被电话铃声吵醒。
孟买的雨夜一直都包裹着罪恶,世人早已见怪不怪。
不过这次的犯罪嫌疑人是位名作家,而且受害人还是两个——作家维克拉姆的妻子以及一名律师。
维克拉姆不仅有名气,还是个有门路的英籍印度佬。
上司向德夫直接下通牒:限你三天时间内破案。
按照破案的常规流程走,三天怎么可能够。
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德夫还是应下了。
牢房里,维克拉姆既沉浸在妻子心脏病发的哀伤之中,又担忧自己的清白。
如果是倾慕他的书迷见着他这番模样,或许会立即放了他。
然而德夫并不了解他,而且对于判定一个人有罪没罪,他习惯用证据说话。
至于维克拉姆涉及的两宗命案是怎么来的,还得要从头说起。
维克拉姆发现自己的妻子心脏病发而亡后,他主动向警方报案,不过唬人的办案手续又让他半路出逃。
意外遭遇车祸后,维克拉姆又逃窜到了一户律师谢加家中,最后谢加的妻子玛雅报案,警察当场将维克拉姆逮捕,律师则死在了他的脚下,他也因此成了第二宗命案的犯罪嫌疑人。
律师死亡案的在场人员中还有律师的妻子玛雅,她也位于嫌疑人之列。
两名嫌疑人的供词天差地别,究竟谁的供词可信,德夫只得边听边研究。
『第一场分歧』维克拉姆的辩词:他向开门的律师妻子玛雅恳求拨打一通电话,刚进室内,便发现茶几玻璃碎了一地,室内的氛围也让他拥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当电视新闻报道他的杀妻之嫌时,她竟然没有向敲门的保姆求救,反而继续和他独处。
玛雅的辩词:维克拉姆强行闯入她家,并威胁她不得向保姆求救,后来丈夫回来后和他肉搏,他拿起钝物将丈夫打死。
这场初次交锋,带来了三种可能的真相,至于哪一种可信,德夫还不能做决定,审讯仍需继续。
『第二场分歧』维克拉姆的辩词:玛雅听信了他的不幸遭遇,并细心为他上药,劝阻他报警,而且还故意对他调情。
玛雅的辩词:维克拉姆那种连自己妻子都能残忍杀害的男人,在杀她的丈夫时肯定是无所顾忌的。
当她被维克拉姆控制时,她一面表示顺从,另一面又趁维克拉姆不注意时偷拿了手电筒向楼下发信号。
尽管德夫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审讯,对这两名犯罪嫌疑人既温柔又凌厉,可他还是没有找到关键性的重大突破。
与其听那两人一面之词,不如多在现场所发现的证物上下功夫。
很快,法医送来了鉴定结果,站着的律师谢加是被六英尺高的人拿着钝物砸死的。
玛雅显然被排除在外,犯罪结果似乎一目了然。
德夫的上司忙着招呼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结陈词。
那边被定罪的维克拉姆则拼命反抗:他还没来得及向德夫说出有“第三人物在场”的证据。
即便维克拉姆已被定罪,该有的证据仍被继续收集分析。
当德夫翻看被修复的照片后,他便知道之前对“律师谢加案”的定罪太过草率了。
玛雅又被叫到审讯室,一场新的辩证又开始了。
『第三场分歧』维克拉姆的辩词:当时还有一个男人在场,男人刚进门时,玛雅就假装那是她的丈夫。
当他看到桌子上玛雅和另一个男人的合照时,他立刻明白玛雅欺骗了他,不过那个男人抡起钝物直接将他打晕了。
迷糊之中,他隐约看到一个男人的尸体被拖到了客厅。
当他完全清醒时,警察已经赶到现场并误以为他是真凶。
玛雅的辩词:她因为孤单寂寞,所以才和丈夫的朋友相好,没想到丈夫提前在七点多归家直接逮住了偷情的两人,文件袋子里的照片正是他们往日偷情的证据。
丈夫和情人大干一场,茶几玻璃碎了一地,情人流血受伤后离开。
丈夫也生气的离开了,并在凌晨又回到了家中,恰巧碰到了闯入的维克拉姆,然后维克拉姆将他杀死,而她自己则在大街上堵住了开车的警察。
律师当晚究竟有没有再次离开家?
若有,玛雅的证词或许可信。
若没有,维克拉姆的证词才有可能是真实的。
小区门卫发誓,他的确没有看到过律师再次离家。
看来,这次维克拉姆的证词可信度更大些。
孟买的周末依旧下雨,然而孟买的警察周末不休息。
德夫和手下继续讨论着案情的重重疑点,他顺便用手帕擦拭鞋子上的泥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去假明真的办法瞬间在他脑中迸发。
证物室的证物并没有遭到篡改,律师的鞋子底部干干净净。
看来玛雅才是说谎者,因为若是按照玛雅所说的时辰,律师到家前,孟买的天空必下大雨,律师的鞋子也必然占满泥泞。
然而事实却是证物室里律师穿的那双鞋子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泥泞。
人证物证俱在,玛雅锒铛入狱,维克拉姆则重见天日。
维克拉姆这三日过得辛苦,不仅要遭受“律师死亡案件”的审讯,还同时要承受自己“妻子死亡案件”的审讯。
维克拉姆告诉德夫,妻子从小就有轻微的心脏病,需要每日服药保命,那几日妻子因为操劳他的新书发布会,一个人累到心脏病发猝死。
凡是在年轻配偶意外死亡的案件中,另一半总是摆脱不了最大的嫌疑。
所以起初德夫并不相信维克拉姆的这番托词。
更何况德夫还意外得知了一条重要线索——一对夫妇拍下了维克拉姆前几日和自己妻子争吵的画面。
维克拉姆向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他之前的一本名作是以一个被强奸的女孩为原型,原本说好要保护女孩隐私的承诺被自己的妻子违背了,纷至沓来的言论和异样的眼光让女孩不堪受辱,从而选择了自杀。
这件事情恰巧是他和妻子争论的导火索。
德夫见过自杀女孩的父亲,他可没有提过维克拉姆的妻子,而是坚持不懈地来警局为自己死去的女儿讨公道,而他要投诉的人渣恰恰是维克拉姆本人。
维克拉姆妻子的尸检报告最终证明她是心脏病发自然死亡的。
所以,在这项杀妻指控中,维克拉姆依旧是无罪的。
当维克拉姆还未离开牢房时,他曾忏悔地对德夫说:”是我杀死了她,都是因为那晚我没有陪在她身边。
”玛雅入狱,维克拉姆火化妻子后也即将离开孟买回到伦敦。
两桩命案,三天搞定。
督察德夫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维克拉姆的书对德夫来说太过无聊,半个小时后,德夫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一页上。
德夫妻子想要使坏,直接向他剧透:故事的主角最后是服药过量而亡。
德夫突然想到了什么,他急忙赶往试验室,询问法医维克拉姆的妻子有没有他杀的可能性。
随后他意外地打散了一丸胶囊药粉,里面的剂量是正常剂量的三倍。
案子再次峰回路转。
德夫命人拦截维克拉姆搭乘的飞机。
不过维克拉姆胸有成竹,他笃定自己定能“功成身退”。
他得意的和德夫通话,并告诉德夫自己的犯罪始末。
对于这个“一个人的犯罪,两个人的命案”,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新书发布会的前两日,维克拉姆的妻子和她争吵,因为他泄露了被强奸的女孩的隐私信息,妻子决定取消新书发布会,还偷偷的和律师两人合计起诉他。
(上述图片均源自网络)维克拉姆决定来个一石三鸟,他偷偷加大了妻子每日服用的药粉剂量,从而造成她自然死亡的假象;然后他又当着德夫的面,把被强奸的女孩的自杀责任推给了死无对证的妻子。
最后他又到了律师家里将律师杀死,并调换了俩人穿的鞋子;他因偷情的照片碰巧知道了律师妻子的猫腻,所以他又很顺利的将律师之死嫁祸给了律师妻子以及她的情人。
这次的犯罪手法可以说是维克拉姆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故事构想,这让他怎能不得意呢!
飞往伦敦的航班冉冉升空,德夫再无追捕的可能了。
维克拉姆是个英国公民,除非德夫能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有罪,否则想要引渡他,恐怕就很难了。
至于那个“确凿的证据”——他的妻子,早已被维克拉姆付之一炬烧成灰烬了。
编辑|小爷
这个电影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真的办案,态度不好等一系列对印度警察的刻板印象的存在。
主角警察是真的办案的,也没有那个坦什么的警察那样“贱”,他的行为举止看起来是更像“君子”。
而且看到中途我有怀疑过他是凶手,借助“破案”来升职,但事实不是,也会让我和有这种想法的人反思。
再说电影,一些调查确实略显粗糙,并没有FBI什么的办事缜密,可能是条件因素,可能印度人民觉得正常。
结尾却令我不满意,看到一个说法是多年后再看到那本书去搜查验尸报告和药瓶的时候再发现真相,这个结局是更好的。
我刚看完的想法是男主买了机票但是并没有登机,警察追到了他的座位上,再给一个男主逃脱的画面也会比电影里面更“周到”吧。
但是结尾有几句话,记不太清了意思是男主把罪犯嫁祸给别人靠的是巧合,电影的名字也是《天作谜案》,最后安排的没有追上飞机,晚飞的原因是一名旅客迟到,导演可能想让巧合一管到底吧。
自己是一个“悬疑电影控”几乎评分高的此类型电影都看过,主角有精心布局的,但也有如同这部电影主角临时起意而编故事布局的,最经典的莫过于《非常嫌疑犯》,主人公金特面对着警察,将办公室中的人名、杯子等统统作为道具编到了自己的故事中,最后得以逃出生天!
而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同样有这样的本领,仅凭借几张女人出轨的照片就编出了一个出轨、杀夫、嫁祸的离奇故事,最后同样是在警察的眼皮底下逃脱!
如果现实世界中真有这样的天才,让普通人还怎么活!
这部印度片子特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真的很好看啊[抱一抱]悬疑片的好坏有时候就在于逻辑构思和细节补充,它的手法有点像西班牙那部《消失的客人》,虚虚实实,《消失的客人》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一个人的视角阐述,虚实观众很难判断,你在看的时候就得自己先确定一个前提,假如男主不是凶手或者假如男主是凶手才能把逻辑顺下去,而且“侦探”角色一般在悬疑小说里都是置身事外的,《消失的客人》最开始由律师来充当侦探角色是毫无违和的,然后结尾反转“侦探”是假的,那才叫成功,近几年最好的悬疑片《天作谜案》比《消失的客人》要多几个视角,而且侦探角色是独立存在的,它好看是因为“天作”,天公作美,男主如果细节出现一点点问题,都不会有所谓的“完美结局”。
整部片子镜头交代特别清楚,细节都能落实,就是多视角叙述把时间线错开太多,都在为“天作”服务,有一丢丢刻意印度好几部比较好的悬疑片都不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作谜案》啦,早一点的《较量》《较量2》啦,也就是后来翻拍的《误杀瞒天记》,还有翻拍的《调音师》《未知死亡》啦,但还真都挺好看的
看完才来看了下评分,没想到这部居然只有6.8分?
这部电影在剪辑,剧情发展,以及后面的反转上都是完成度挺高的,唯一的遗憾是最后自杀女孩的父亲没有登上那飞机亲眼看见男主喝了那杯有毒的酒当场身亡,当然这是我的想象。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去看的,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在国内这部电影至少可以7.5以上。
唯一让我看出问题的是男主被带到警局的时候,他脱下鞋子揉着脚,脚后跟上有明显的刮伤痕迹,我当时就像这肯定是鞋子不合脚的问题而不是跑太久的问题,这也给后面埋下了一个伏笔,最后男主和警察通话才暴露这一细节。
最后让我感到遗憾的,也是我开始说的,既然交代出了自杀女生家人这条线,却没有好好理好这条线,飞机起飞前最后上机的不是那个自杀女生的父亲,喝下的那杯酒也不是要他命的毒酒,这是让我最后感到遗憾的,不过这电影的剧情还是很不错,演员演技出色,剪辑出色,很值得一看。
各位不要误会,我不是要来diss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抄得很有新意。
要在120分钟内,讲出一个好故事,y偶要吸引观众的眼光,又要观众看得懂,但是悬疑点又要够吸引不是那么简单的,设想一下在之知道影片简介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心去影院看这部片子,观感还是及格的。
即使他借鉴了一些经典的前作,也许要套用了一些固有的桥段,例如心脏病突发死亡(实则是厌恶过量致死),这样的反转确实不算是特别新颖,不过编剧讲故事的功力还不错,加上脱离了印度阿三的歌舞,走纯好莱坞风,特别稳又标准的破案/反转,坏人逃出生天的路数,客观的说,已经是及格啦。
加上所有演员都是颜值在线,演技及格的状态,这个商业快餐电影还是很好入口的。
看完闲着,整理了下观影心路给自己看。
一、关于真相看到一半以为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的套路,但在作家故事里说到眼镜男回来时便出现了逻辑漏洞:如果眼镜男和玛雅杀了夫,一般在出命案后不会留她一人在家,且他根本没有离开房间的必要,在作家讲述里缺失了男情人离开房间并且折返的合理动机。
而在男情人的描述中,因被发现偷情而尴尬离开、因手机打不通担心玛雅安危而折返的理由会更合理一点。
且因个人观影预期剧情走向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发现男情人离开又折返的理由缺失时,就觉得我的预设是不合理的。
如果作家都能主动杀妻,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描述基本就很存疑,反而是玛雅的叙述可信度更高。
而且就像开头警探说的那样,一个杀妻的人,这么刚好跑到一个杀夫的人家里,未免太巧。
作家连犯两案的可能性更大,不,是三案,包括自杀女孩,作家也难辞其咎。
二、关于剧本编排1、妻子死因的编排:先给出法医关于凶手是高个子、站着敲的实验推理,让观众跟着侦探信任了法医的判断,再给出妻子死因的法医判断,就可以降低观众对妻子死因的怀疑,设计蛮合理。
2、审讯顺序安排:先审问作家,有先入为主感,大部分人会相信最开始的感觉,加上后面给了很多作家流泪伤心的镜头,误导观众跟着同情并信任作家。
之后的顺序都是按着作家叙述、玛雅叙述、作家推反转或求同情的顺序编排,很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设计挺好。
三、最后作家死没死最后镜头给了男主的茶特写,喝下去喉结也给了特写,是否为暗示作家会被毒杀?
应该不是。
第一、该特写穿插在警探紧张的奔跑镜头中,一个在急躁狂奔,一个在悠哉喝茶,一紧一慢对比可以调动观众紧张感。
第二、递茶的是空姐,玛雅已被关押,再说她没有职业,混进空姐不太可能,刚好混进作家的航班可能性就更低了。
不过我倒是希望有反转,比如用上自杀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
以为他会在最后复仇作家,我还专门在飞机画面暂停放慢找那个父亲可惜没有,但如果父亲出现也会存在他怎么知道作家在这个航班的漏洞。
四、遗憾除了父亲角色未被充分利用上的遗憾,还有好多闲笔没用上,白白标记了。
鞋子线索暗示蛮明显,其他细节却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欠处理,比如作家妻子和律师手机聊天记录,虽然手机被作家扔进了下水道,但手机丢失的线索未去跟踪;比如眼镜男说到给玛雅打电话,通话记录也未跟进;比如提供情报的夫妇,住所附近到底在装修什么,夫妇两人有没有什么潜在故事之类。
或许是因为案件时间安排比较紧迫,只有三天,而且基层警察猪队友蛮拖的。
基本线索都得靠警探想着推动,想靠证据逻辑链和他人助力比较困难。
胖警察真的很嘴碎,总感觉说的都是伏笔,又大部分没用上,毕竟是悬疑片,太期待能把伏笔在最后都用上、串联起来的爽感了。
不过也讽刺了基层警察的庸碌怠惰、性犯罪受害者保护不足、媒介伦理缺失之类的社会现象。
英国压力那块还有一点点点点霸权殖民与司法公正较量的色彩,不过也只是浅浅地涉及。
总体来说,剧情还行,就是有些遗憾和套路。
補標,前日所觀。佳作,不斷反轉引人入勝,有羅生門的感覺,最後罪犯作家居然成功乘機逃走,令人扼腕,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為了鄭智而限期的棺獠、愚蠢而健忘的👮局下屬、睡眠或者擅離職守的門衛們、敷衍了事的法醫等都顯示出無可救藥的府稗,那麼一個👮告知值機人員截停飛機卻被當耳旁風就很正常了。看了豆瓣評論區才發現原來有不少的bug🤣
贯穿全剧的伏笔,鞋子。
挺好的,很悬疑,最后翻转,真凶逃跑了。
诸多人对其结尾不满,不是因为没有反转和凶手自嗨,而恰恰是因为上面我说的这两点让影片陷入到俗气与简单。
虽然最后五分钟来个反转,但不能救整个片子。前面太拖沓了,效率也低,看多发达国家的推理片,看这个累。
没想到逃逸成功
悬疑片儿。
纯粹推理的悬疑片也很就没有看到了,拍的还行,有些闪回切的比较生硬,但是不影响整体观赏性。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不是案件本身推理的趣味性,而是感觉印度大部分的警察真的很蠢。
电影里印度警方的水平,适合被高智商罪犯愚弄。结尾的台词很有针对性。
这结尾还能在大银幕上映也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亏了是印度片子!)结尾反转看得人提着一口气,这种情况在我大中华断然不可能发生!
羡慕印度没有金盾影视中心,允许写没那么正确的东西:警察不一定伟光正,凶手可以逃之夭夭,善恶到头未必有报,法网恢恢,终有一漏。
从巧合到巧合,真是“天作”,人如果能掌控所有巧合,那也真是具有极高的智慧了,但似乎只有上帝才能为。这一点恰恰说明了故事的不真实性。不像传统的印度片,但拍摄得不精致,有些粗糙。
越往后bug越多。作家在作案现场被抓,本身就处于劣势,能成功逃脱的前提包括保安没看到律师、法医没发现妻子体内的药物问题等,尤其得有个认真负责的警察,聪明得发现他制造的线索,却又不至于太聪明,被他牵着鼻子走还发现不了破绽。作家费尽心机做的局成功率却很低,极有可能作茧自缚,有必要如此冒险吗?
大概是我看过最短的印度电影了,只有100分钟,也没有歌舞。罗生门式的悬疑电影,其实故事很有噱头,两起案件串联下对角色的挖掘和反转也有亮点,只可惜拍摄一般,叙事和节奏没有把应有的亮点放大,制作相对简陋,包括角色特写、慢镜头运用整体还是印度片那些既视感,使得全片没有想象中的精彩。PS,都说本片像《看不见的客人》,但其实更像一部港片叫《笔忠诱罪》。
的确不同以往歌舞印度片...印度版看不见的客人...每个新发现证据都能有罗生门解释...编剧功不可没...女主角挺美艳...貌似第一次看到逃离制裁的完美犯罪...男主最后的来电自首差点毁了这部戏...摇头晃脑的阿差让人差点忘了这是个强奸盛行的国度...
反转是拼效果,不是拼谁转得多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印度这刑侦水平笑了,检查药物用量的方法居然是数药片…
非常精彩!
结尾再来个自杀女孩的家人把坏人给杀了或者飞机上有人突发疾病飞机返航就好了。这个坏人真不想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