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多兰不管是导片还是演片,都会出现在我恰好的人生节点上,就比较神秘。
比如他杀妈的时候我也正在想杀妈的年龄和状态里。
再到后面的汤姆农场、世界尽头、妈咪这些……并且我觉得他还是能把原生家庭、精神病、死亡、破碎的心这些串联组合在一起并且不cliche,就是很不错啦。
大象也很有意思,一环套一环的单一场景谈话其实很难看下去,但我有点喜欢大象这个意象。
麦克爹在非洲和麦克母亲一夜情以后意外生下的麦克。
麦克八岁的时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爹,爹就带他去盗猎大象,也是在非洲。
子弹出膛,我觉得就有点隐喻男的射精的意思。
大象濒死的眼神也是对少年的诅咒,like父辈制造的灾祸最终会由子来偿还。
对应上最后麦克故意吃花生巧克力自杀成功的脸部特写,大象也是麦克。
不受欢迎地被带到这个世界上,被父亲抛弃,被母亲不爱护的麦克,和大象一样无辜。
开场,文艺色调。
万人瞩目的歌唱者,人群中拉衣角的落寞小孩。
一半刷着蓝色墙面的屋子里,你起床走到窗前背手站立,你在想什么?
一个医生无故消失,而这个医生刚好和你很熟,所以你一定知道他去了哪里吧。
想要好好问你,可是你不好好的回答,嬉皮笑脸,说一些听不懂不搭调的话,来来回回都是大象这大象那。
你攻击护士,她太了解你,你也够了解她,戳的毫不留情。
你说的话,真真假假,甚至不堪,你在用你的方式讲述你的感情你的认真,你很清醒面对你自己。
他说你的智慧,很恐怖也很美丽。
一个小时,你玩了一轮游戏,中场休息,你在厕所里咬着指甲哼大象之歌,仿佛听到了她的歌声,泪没有落下。
然后满屏都是你的脸,双眼皮,翘嘴唇。
你说你刚才说的不对,他并没有很过分,他只是说爱你,可是你在他爱你之前就已经先爱他。
你只见过他一次,郊外大个子弹,大象轰然倒地,那一刻开始你就是那只大象,厚重的呻吟声久久回荡,泪涌出在皮肤上开出一朵花。
她是很有名的人,那些年给你的只有重复的不合适的礼物,然后她把安东尼送你,唱大象之歌给你,原来你也会做妈妈。
因为我是丑陋的。
在那个年纪我很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并没有去做什么,最后才知道她连死也不是因为你。
你说五年的重复生活,不能再忍,每天只给一颗巧克力,那你偏偏就要吃三颗,这是你讲真话的交换条件,你成功了。
你看说明书看的好认真,你大口大口的吞了四块,就好像你特别爱吃的样子。
你要去死,没有人能拦你。
最后你对着电话里的他说,像是鳄鱼的哭声,我爱你。
先看完了中文版的话剧,因为演员演技差,导演舞台设计平庸,舞美设计好无亮点让我好奇原版电影版到底是如何叙述的。
电影版果然医生和护士的故事线和情感线更细腻,两人女儿死亡的线索和两人因此的自责和对女儿深深地爱对照男主即便有父有母也始终没有得到过他们的任何偏爱形成隐藏的对照。
故事以男主主治医生的失踪为引子,根据医生和男主的对聊慢慢展现出三个人物各自的心结。
而这一出推论也是倒叙的医院行政听证会上对医生和护士的单独提问事件经过进行交叙的展现,两者内容相容性很高,看起来不费力。
很爱电影版最后的结局,护士对男主的爱护更多是因为丧女之痛通过关心男主来忘却,而医生也确实没有看男主的病例,把他当一个空白的人通过对话的一个小时来了解他。
最终医生和护士联合拯救男主时,即是男主得到类似父母爱也是医生和护士从女儿死亡的自责中解脱。
故事的最后医生和护士在冰冷的雪地里相拥,满树红花零星开放在前景,使人感觉希望在继续。
迈克尔果然是白色的大象,欺骗和治愈同在。
千年等一回,有生之年看到多兰不导演只参演的影片,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激动。
兰兰全程的英语很有魅惑力,不像魁北克法语如丝丝刺痛不绝于耳。
话说导演一定是多兰脑残粉,专给大特写,这点哪怕不看兰兰自编自导也不能“幸免于难”。
电影几乎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展开,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向我们一层层揭开不为人知的真相。
悬疑部分渲染的很到位,至少于我而言,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劳伦斯医生的去向以及他和麦克之间的关系。
麦克和格林靠你来我往的对白博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麦克对他颇具执念的大象滔滔不绝,格林则潜心于劳伦斯的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然而他们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这一切都是麦克游戏中的一部分,他用孩童般的心智上演了一场自我毁灭,其中饱含他对世界的绝望,和对母爱的渴望。
静默的控诉有理有据,他的起床、吃药、用餐、就寝无时无刻不在配合医生;二十四小时被迫接受鹰眼监督;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钟情的对象(即劳伦斯医生),他们的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他受够了这种没有指望的生活。
仿佛是冥冥注定似的,从母亲抛弃他的那一刻,从父亲举起猎枪的那一刻,一切已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不被世俗待见的躯壳,愿天堂能安放你的灵魂。
影片由舞台剧改编,大象作为贯穿始末的意象,是心理推进的重要线索。
大象在法语中发音类似于“欺骗”,母亲的背离是一种欺骗,我于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劳伦斯医生的爱情是一种欺骗,无法碰触的爱不是我想要的方式;护士的盯梢是一种欺骗,他们对资料的了如指掌让我无法真正做自己。
被爱对于我来说是件新鲜事,我只想有一个陌生的忠实听众,陪我玩一个结局已定的游戏,在我决定服下过敏原巧克力之前。
美中不足的是结尾蕴含的爆发力稍欠火候,真相大白的一刻趋于平淡,观众难以产生赞不绝口的共鸣。
这里摘录三句打动我的话,麦克对母亲的看法是这样的——她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她知道该怎么做,他给了我希望,这是你能给一个儿童最糟的东西,格林医生,如果你不能做到的话。
麦克调皮起来也可以是这样的——我知道你想,但是我在这的任务是做个疯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有免费的房间和伙食,格林医生,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不在我精神失常的工作之内。
格林医生问麦克大象为什么在壁橱里,麦克天真地回答道“因为它害羞”,顿时联想到《蓝宇》的情节,蓝宇说“有一天那边挂了个彩虹,大得不得了,我赶紧去拿摄像机,可彩虹已经不见了”,捍东也说“彩虹都怕羞,不愿意上镜头”。
个人觉得比较出戏的一点是这回多兰终于杀妈成功,有位豆友的评论是这样的——我杀了我妈妈,可能还很想杀了我爸爸,最后我杀了我自己。
同样对亘古不变的性向问题打了个擦边球,多兰你一定是看中这两点才接下这部电影的吧。
大象是唯一会因爱而流泪的动物,当我数到第78只大象的时候,你停止了呼吸……
这注定又是一篇很私心的影评,只是关乎自我感受,甚至可以看成是精神病人的意淫和自言自语,无他。
你一直在追问劳伦斯医生的故事,而我只想说大象。
你觉得你的问题很重要,我觉得我的故事很重要。
最终,你觉得你觉得的很重要,我只想完成我的使命。
为什么偏偏是大象?
甭管他说了多少大象唯一的特性,那不过都是童年印记的一个结点,也可以是其他。
是什么,他就会去琢磨什么,所有的特别不过是后期的诠释。
就像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为什么一定是犀牛?
为什么不是河马、不是袋鼠?
没有为什么。
只有怎么样。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更喜欢多兰的颜值还是他的才华,应该是全部吧。
现实生活中一个耀眼的双鱼座大男生,简单的征服。
当看过了他执导的所有片子,已经带着私心沦为脑残粉之后,再看到这部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完全个人化的片子之后,除了完美也是不能再给出其他不偏不私的评论。
的确,多兰的演技还可以更好,但对于现阶段的多兰来说,对这部片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说不上是凄凉、悲伤还是心疼,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很触动。
父爱缺失、母爱偏离、童年的阴影,简单的描述,套路式的少年故事,都让人叹惋。
让人想到自己童年的创伤,也不禁会去想象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也会给别人创伤。
如果他母亲没死他还算是个精神病人么?
还是只是一个有些偏执其实智商也很高的少年。
谁又知道这是不是故事的真相。
可即便是真相,我都能理解。
一个爱自己更多胜过爱孩子的母亲,儿子会平静的看着她死,这不是很正常么。
这故事里的每个人,这大千世界的每个人,究竟谁是正常的谁又是病态的呢?
少年,缺爱,弑母情节,多么容易理解啊。
而正常人的生活又能怎样呢。
谁不是每天吃饭、吃药、睡觉、吃饭……有人可以傻笑着活到气数已尽,有人只想离开,甚至是彻底的干干净净的离开,多么容易理解啊。
你的生活只是一个纯白色房间,和一份暧昧的情感。
精神或许会出错,爱会吗?
爱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会出现偏差,那种直击内心的感受会出差错吗?
离开这个白色的房间,是彩色的世界,可这世界又与你何干。
生活,真是很难啊 。
所以,理解的理解完毕,是欣羡。
有过敏症的人多幸福,可以轻易死去,死前嘴里是甜的。
劳伦斯的设定看的不禁流泪,就该是这样的老男人,才让他爱之又不能触碰之。
是父爱的寄托,是一切终极之爱的寄托。
不要简单就说成是同性,爱是不可以如此简单划定的。
就如同劳伦斯所说:我爱过他,只是不是用他希望得到的方式。
这是没有办法的,人世间比比皆是。
可是爱的产生,已经是奇迹。
所以,死前心里也是甜的。
他的短暂的一生是绽放过的,而你还在一天天腐朽,那些挽回不了的损失,永远都在。
就像那头轰然倒地的大象,他倒下了,你跟着站不起来,却还是要迈动双脚,走向未来。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那我明天也会死。
迈克14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就像8岁那年他看着大象死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死亡的窒息感太过于美丽,美得让人欲罢不能。
于是他进了精神病院。
于是他在19岁的时,巧克力过敏而不让他人施救。
这是第一部多兰没有参与执导而仅仅参演的电影。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前,真的颇有些小激动。
很好奇是怎样一部电影,可以勾引多兰丢掉执筒,安心当演员呢?
看过之后你一定不会意外,因为这部电影里有他百说不厌的“母子关系”,有他最想平淡化处理的“同性之爱”。
这两大元素纠缠在一起,对他来讲不诱惑是不可能的。
这孩子还真是一条道走到黑啊。
就算在别人的电影里,还是要固执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导演是真的被多兰的脸征服了,还是多兰悄悄的“收买”了导演,整部电影总会时不时的给多兰脸部大特写。
让别人陪着他自恋,真是丧心病狂。
还有经常出现的慢镜头,都会让人有那么几刻的怀疑,怀疑这部电影的归属权。
但是当你专心的看完电影,发现自己没有被突兀的有些不知所谓的背景音乐打扰的时候,你就会会心一笑:果然不是他的电影。
他的电影里那种格格不入的bgm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每次被他的bgm搞得出戏的时候,总会笑着想:小孩就是小孩,不论成就、天赋,都还是带着小孩特有的任性——我才不管bgm合不合适,我喜欢,我就要用!
我能说,有段时间我都要被《幻想之爱》里的“bang bang bang”洗脑了吗?
不过,多兰啊,还是多看电影,少听歌吧。
其实这部电影可以叫做“一张字条引发的血案”——劳伦斯医生留下的字条。
格林医生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开始了和迈克长达几小时的对话。
女护士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打破了和格林长达三年不说话的僵局。
迈克因为找到了字条,所以将之当做筹码,策划了一场游戏。
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多兰如果专心当演员会是怎样的效果。
这部电影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
如果你要问我,在他当演员和当导演之间只能选一个,我会选那个?
我会忍着心痛选择导演。
即便他的导演风格一再被人指责炫技,他的电影主题一再重复,但你无法忽视他电影里的美,你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才华的导演,他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无可替代的。
但谈及当演员,承认他是个好演员,但也必须承认他所演的角色并非是非他不可,甚至有更好的选择。
多兰演戏总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就像这部电影里迈克和格林医生的对手戏。
他俩的对手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你来我往,而多兰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比较外在化,比如台词修饰,肢体动作等等。
当然这样的处理能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情节的进展,但同时也让人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就像是在电影中加入了无谓的旁白一样。
反观与他搭戏的演员,那个经常被称为“黄金配角”的格林伍德。
他对情绪的处理更倾向于将之转化为一种氛围或者说是气场。
不管是起初两人的“剑拔弩张”还是之后的“逐渐信任”,格林伍德都明白情绪虽是个人的,但又是相互的,所以没有像多兰那样完全个人化。
这就可见功力之差距。
就像有人对詹姆斯弗兰克说:别想着当导演了,安安心心当演员吧,我们不嫌弃你。
反之,对多兰。
多兰曾说过,他演自己的电影是因为怕人们会忘记他。
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也慢慢离开幕前。
也许是因为他发现,无论荧幕前的男孩有多漂亮,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荧幕后的漂亮男孩。
所以别太执着演戏了,当你的导演才是正经事。
电影里,“大象”这个意象选的确实有些晦涩,如果不是劳伦斯医生结尾出来点题,我想我是明白不了的。
“trompe”这个法语词是一个双关,意为“象鼻”也为“欺骗”(实际上,“欺骗”应该是“tromper”)。
大象的鼻子挡在眼前,就像是人们为自己勾勒的幻象一样。
活在幻象中而不自知,又或者自知而又不愿离开。
幻想着自己生活幸福,幻想着自己忘记过去,幻想着自己拥有爱情。
在这家精神病院里,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大家都是病人。
格林医生幻想着自己家庭幸福,和现任妻子相亲相爱。
实际上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中走出来,他依然留恋着三年前的生活。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圣诞节他都不愿意回到现在的家。
女护士幻想着自己忘记了过去,她折去了照片中格林医生的那个部分,用三年的沉默疏远曾经的丈夫。
但再如何骗自己,她都无法不关注格林医生所有的细节,以至于在他无法打开办公室房门时,她会及时出现。
迈克幻想着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幻想着他的爱人是劳伦斯医生。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无法摆脱这个世界给他的孤单,没有父爱,没有母爱,只有一个人的爱情。
结尾劳伦斯医生对格林说:“我爱他,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想要的那种爱。
”除了大象之外,电影里还隐藏着另一个意象,便是劳伦斯医生消失这件事本身。
其实一个医生一天没有来上班,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但却被人幻想出了一出因性丑闻而畏罪潜逃的大戏。
之前有医生因性丑闻被捕,没能找到的字条,迈克的无中生有,所有的幻象掩盖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劳伦斯医生只是因妹妹生病而请假一天。
人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被挡在眼前的鼻子模糊了视线。
这是我第一次听多兰说英语,一字一顿的感觉居然有点小性感。
没有了魁北克法语的刺耳居然有些小小的不习惯。
看完电影,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英语版的《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回到电影开头,回到古巴,回到迈克8岁,这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一个盛誉满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母亲,一个彷徨无措的男孩,在6年后他杀了他的妈妈,在7年后他爱上了他的医生,在11年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几天正好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精神病的东西。
记得多兰在厕所里的哭,最后实在让人心疼。
开始可能有些混乱,到最后已经有了清晰的三条线。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尽量去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
剧本真好,猜到了部分,但也有没想到的,还蛮惊喜的需要知道了事实再倒回来看前面Michael的用意列几个看出来的点吧Michael和护士Susan,真诚的谈话开始违背预期,处处都管的妈妈和叛逆又时不时卖乖撒娇的儿子;而Greene医生有点像父亲的角色,包括傲慢自大一系列性格,而他们对待Michael这件事上的分歧也相当具有父母亲的典型。
而Michael和Greene医生防备角力,和护士Susan反而能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至于最后Michael还给他们的,是和多年前他们的女儿Rachel出事如出一辙的情形。
还是蛮典型的家庭,包括俄狄浦斯情节这样。
至于最后Greene和Susan和好,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结局吧,再经历一次最坏的也可能是ptsd。
Lawrence医生不碰Michael,我目前的理解是医生是现实的,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访者和咨询师是不能有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
如果是秘密相爱,柏拉图式的,留不下证据别人也没办法,但如果发生肉体的关系,被发现就很难收场了。
Lawrence已经擦边越界了,但对正常的恋人来说肯定不够,所以Lawrence医生说“我用我的方式爱他,但不是他想要的方式”。
咨询师的职业规定是有道理的,也没办法说什么,但真的发生了也无可奈何,也不能说是哪一方的问题,遗憾也是真的遗憾。
Michael讲他被医生性侵的故事,有一种“我宁可你是强奸我,也好过完全不碰我”;而第一个“我杀了他,尸体藏在储物间”的故事,发现储物间里的是大象🐘,也是Michael对Lawrence复杂的情感。
大象的意象,欺骗,爱,爱与决绝,爱与死……吗?
Michael狼吞虎咽吃巧克力,在和Lawrence医生通话的时候故意说“我过得好极了。
Greene医生奖励我三…四块巧克力,因为我的表现”,Lawrence医生是知道他对坚果过敏的,接着Michael说“鳄鱼的眼泪是吧,结果也没法改变。
我爱你”,挂了电话。
这一幕太到位了。
Michael对小女孩当然是善良的,他太知道小孩需要什么了。
剧情到这里好像只有他们是完全平等的,不需要试探角力欺骗这些他很擅长的事,当然这很短暂,而且是被护士的爱打断(这里很像有了真正的小孩,护士也不管他这个“替代品”了)。
对于Michael在医院的感受,我因为经历感同身受。
规律无聊的作息,鞋带充电线洗发水被各种防备,医生看过病历全都带着有色眼镜看病人,根本没有人和你在同一层面交谈,面对面地认识你是谁。
不过对于Michael过敏,医生护士手忙脚乱拿肾上腺素这件事,我觉得比起现实是理想化了的(现实里喊一声两个护工把你拉起来绑床上,那边估计就带着药剂来了,状态稳定下来送进手术室急救一条龙),当然对Michael来说,死亡也是一种逃脱,一种得偿所愿,这是剧里对他的仁慈。
一个脑洞,大象之歌里“大象的鼻子”又有“欺骗”之意,是否Michael讲的妈妈的故事也是假的,所以医生说“他个小混蛋”?
不过真实与否对这个故事来说不那么重要了。
贯穿电影的歌剧选段是O mio babbino caro,我亲爱的爸爸。
大致意思是“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个少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跳河自尽”,一方面是Michael妈妈任性的一夜情带来不想要的儿子;另一方面是Michael决绝的情感,我就是想离开这里,你不答应我就用别的方式达到。
我总感觉有一种相似性,在Michael和音乐剧《近乎正常》的Gabe身上,他们表面上都极具迷惑性,擅长诱导或欺骗,但本质都是善良的。
好像不正常的家庭里常年被忽视的聪明的孩子,从戏剧角度,似乎就会长成这样,渴求关心,擅长诱导把别人带进自己的节奏,用各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包裹内心的情绪,希望别人听懂破译出来,同时做好最差的预期,也许用玩笑的语气说出来,需要做交易才会直白表达自己的诉求。
越写越难过,我也是这样的孩子。
这部电影的标签之一是悬疑和推理,这类片子我是很少看的,因为不感兴趣,但是同性这个标签促使我看了这部片子。
节奏感还不错,演员演技也很好,Mike帅气死了,我一直很喜欢长得帅演技有好的演员。
整部片子基调有点压抑,因为情节就是这样的。
看完以后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遗憾没有happy ending。
我喜欢Mike这个角色,即使是说谎的时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虽说谎言是不真实的,但是他的话有逻辑,有深意。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我也会爱上他,但不仅仅是精神的爱上,我还很好奇那个huge到底有多huge。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的话估计会违背职业道德与MIke热恋吧,或许,或许如果劳伦斯医生和Mike真的热恋了,就不会有片子里那样的结局了。
这一点是有些um遗憾?
也许吧。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更像是格伦医生的性格。
Mike忍受不了痛苦的回忆带给他精神上的刺激,忍受不了相爱的人无法将爱发展下去,于是选择了结束。
这样的结局把自大的格伦医生拉下了水,那么他的劳伦斯医生就会前途光明了,这个想法是有点番外了。
也许吧,一石二鸟。
总之喜欢Mike,喜欢这个角色,喜欢这部电影。
4颗星还是5颗星我纠结了一下,最终选择了4颗星,因为没有happy ending。
哈哈😄!
还在听片尾的音乐,缓慢悠长,还在讲着未竟的故事,仿佛麦克在等劳伦斯的归来,希望等来的不是鳄鱼的眼泪,可是终究是虚无,所谓我给的爱,不是他希望的形式,爱并不分形式,只是那一些人,不敢爱得自由,所以给予的希望变成了致命的毒药,如同麦克的母亲。
如同8岁时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流泪的大象。
如果不是因为爱,何必哆哆嗦嗦的存在,既然怎么等,也等不来。
多兰宝贝儿答应我别再胖了好么,按着年代看过来就看着从杀妈一路胖过来啊……演技在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线的,可是爆发那场戏的力度实在不够。而且这本子写得也实在不咋样,导演的功力也全用在调色调上了。不过多兰说英语真的是,太好听啊嘤嘤嘤嘤嘤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是的,我爱他,是不以他要的方式爱他”
看完的最大感受是发现一个帅哥。哦,不对,两个。舞台剧看起来应该会更爽,因为节奏会紧张些。故事其实比较predictable,最后果然得死个人,不然就不好看了。
这样的电影不如看话剧
多兰电影里的的妈妈和诺兰电影里的老婆一样,都得死
尽管这次多兰没有参与执导,但故事的内核母子关系和情感选择依旧是他老生常谈的绕不开的话题。这一次多兰没有“我杀了我妈妈”,反倒是来了一出我杀了我自己。他的疯狂来自于他的不安,他的不安来自于他的敏感,相比于他自导自演而言,他自己的电影确实总是能找到情感的一个平衡点去寻求冲击和爆发,但这个片子活脱脱让他割裂成了“双线叙事”,于是就让爆发成为了一种浮夸。
装疯卖傻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我真的是很多没有懂以及最终也没有懂
2021/3/20. 小男生很精神很清澈. 他早已准备好怎么做,还一直编故事忽悠医生,可能也只是想找个能听听他说话的人吧. 大象充满着隐喻,难懂. BGM不错,特别是最后The End出字幕的那个.
3.5
三星半。
99.42
影片不够真诚。多兰的表演能再沉淀一点锋利就好了
我杀了我妈妈,可能还很想杀了我爸爸,最后我杀了我自己。
第一部多兰主演的影片,无论对白还是内心戏刻画得细腻感人。除了人物设定,故事年代设定也是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这种联系不到人的情况在今天都不是个事儿吧。
简直是多兰独角秀,他的脸真的太适合超大特写了,楚楚动人惹人怜。创伤男孩的自我了结。
把大象玩偶安东尼的鼻子含进嘴里的白色谎言
故事真的不咋地!完全靠不断的说话撑着。据说原来是舞台剧,但是改成电影真的不算是个好设定!
关于绝望的华丽唯美的终结方式 太会讲故事了 以至于说什么都会破坏这部电影的美感
一老一少两个戏骨强强对手戏,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