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1.有孩子的都懂,为了养孩子如果经济的压力,找工作要的就是快,但女主想找到符合她薪资要求,延续过往职场经历的工作是非常难的,而且这些工作是非常稀有并有着缓慢的求职过程,所以她只能暂时去做酒店工作。
2.她目前的工作不足以支撑她的房贷孩子的吃穿以及请保姆的花费。
3.市场营销研究分析的工作薪酬如果在中国大概是15-30K左右。
五星级清扫酒店领班7-9k左右(往多了说)。
法国不确定。
所以她换工作是必须的。
能够解决她大部分的困难。
非影评,只是有感而发的碎碎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年初那几张京郊大雪中人们排队的照片,感慨生活不易。
拿电影中的剧情和背景对比中国超一线城市的职场人生活,女主也许算是略微幸运的。
我自己刚步入社会一年就被鞭打到推翻之前很多认知,改变很多想法,在还没有孩子房子车子的年纪快速地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看社会新闻时那种感受跟上学的时候也很不一样,工作以来那种无力感是更深的,不仅不能改变什么,甚至自己想逃避也无处可逃,一步错步步错,经验的积累主要靠一次又一次吃亏。
观察已婚已育甚至有好几个孩子的职场前辈,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恐惧,因为前辈尽管在事业上已经如此成功,也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我加班的时候也会想,做他的小孩也不容易,爸爸都见不到几次,可是他像打仗一样的生活也已经是有老婆还有长辈在兜底,如果是他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肯定是更加无法兼顾,世俗意义上的家庭事业都很好的成功人士尚且如此,好歹有房子车子有家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的年轻人呢,每次想到都对未来不寒而栗,如果普通人过得好肯定是做过取舍,要么放弃理想,要么在家庭和婚姻中妥协,要么就是降低对阶层和生活质量的要求。
就像对孩子的陪伴和事业上的追求,无论有没有人帮忙,就是没法两全的。
然而在我们国家的语境下,只提事业和家庭甚至是很残忍的事情,因为除此之外还可能碰上烂尾楼、所在行业被完全打击甚至彻底摧毁、法律上的极端不公、系统性的毫无办法的事情,以及各种随机碰到的糟糕事情,这些似乎都等着在人濒临崩溃的时候再来踢上一脚。
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苟延残喘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艰难的现代人生活。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
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
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就简单写写看完之后的感想吧。
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像是一把刀,逼着你走每一步,走不动了就会马上刺你一下。
镜头从朱莉的脸慢慢推进,观察她被岁月击打过的脸,伴着并不踏实的呼吸声,闹铃响了,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无休止的工作和琐事。
工作、家庭、罢工带来的交通堵塞、银行账单、抚养费。
单亲二孩宝妈没有被生活击倒,没有公共交通,就早点起,把孩子托给邻居,拼车。
没钱就贷款分期给孩子买蹦床。
工作很忙也做的井井有条。
但是生活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重击,想把你打的一蹶不振,但是朱莉总是撑下来了。
好多时候我以为她会嚎啕大哭或者轻生,就那么倒在轰隆隆的铁路上,结束这么痛苦的生活,但是她偏偏就无声的留了一滴泪,然后把它用手指抹掉了,再也没哭过了。
一个人挺过来,找到了新的工作、喜极而泣,和孩子们去公园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看到了童年那段日子,爸爸喝酒不管我们,妈妈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丧夫式”生活。
小时候妹妹想吃一块钱的qq糖,妈妈因为没有钱,又哄不好妹妹,只能东拼西凑找了一块,买了。
哄好了这个小怨种。
也经常打几份小时工,但是回家还是会做好我喜欢的饭菜。
晚上去夜市摆摊,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和支架,一晚上卖一百块,这样我和妹妹就能吃一顿汉堡了。
这样的日子都是靠她一个人过来的,小时候我总是想为什么她不离婚。
一个人虽然辛苦,但是再也不用受气。
看完《全职》还有这么多年的难熬日子,我懂了,这么多的日子,一个人难熬,一个人去照顾两个孩子饮食起居,生活学习还有自己繁重的体力劳动,熬不过。
妈妈选择忍辱负重的凑合活了。
经济学的硕士最后也要去超市面试收银员,学历在4年家庭主妇的日子里迅速贬值,以后我会不会变成这样呢?
但愿不会吧,世界上应该有千万的女性也在这个困局里。
挣扎煎熬着,有孩子叫一声“妈妈”,这样的苦日子也就不会那么苦了,忍忍也就过了20几年。
怎么解开这个困局,我也不知道,就是不婚不育吧大概。
希望老天和社会都能体谅一下女性,给她们一点活路吧。
毫无疑问的上上佳作,在不动声色的日常生活中逼近崩溃,但最终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影片记录了普通女人一个星期的工作和生活,看似普通,但她那种坚韧顽强的性格却是不普通的。
国内处理这种题材往往会显得太Drama,充斥着尖叫、砸东西的脆响声,但是这部电影控制的很好。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时候你以为是绝境,但其实拐个弯又出现了路。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是影片没有用天降神兵的方式,或者国内“大女主影视剧”常用的桥段,天降一个男人。
而是用了很日常的解决方案。
她尝试了每一种能尝试的办法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也并非“Girls help Girls”这种流于表面的口号,帮助她的有男女老少,她是靠自己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别人的帮助。
没有哭泣哀求。
当上司试图把辞退新人的责任归罪于她时,她只低沉了一会就又立刻昂扬起斗志,太了不起了!
电影太棒了,这种随时都要崩溃的状态,看得很让人揪心,但是女主角就能控制得住,甚至没有吼自己的前夫。
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还要给儿子准备周末的生日派对。
电影院里不少女生倒吸凉气,仿佛恐婚恐育PTSD大爆发。
然而孩子也是她努力生活的动力之一。
就像我家里那两只永远无法猜到它们会搞出什么乱子,每天回家打开门可能都会有惊喜迎接我的猫。
比如前几天我刚洗了七八件衣服,因为猫趁我打开衣柜找衣服的时候,挠破了除湿剂的袋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旁边的几件衣服都沁湿了。
能怎么办?
大吼大叫揍猫不解决问题。
把衣服丢进洗衣机再拿出来晾晒,冷静得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毕竟它们是可爱的、不懂事的小天使。
看到面试那一段,我才明白了片名《全职》暗含的意思。
她落到如此境地,正是因为她曾经做了四年全职妈妈,那四年空白的令她很难找到工作,而前夫还在拖欠赡养费。
即使她有优秀的学历、稳定的情绪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很高兴看到她没有丧失信心,还能保持理智打电话给面试的公司询问结果,也很礼貌地与对方沟通,她一直在努力保持体面,我想这可能是她最终能峰回路转的原因之一。
谁不想要有一个情绪稳定的上司或者下属?
总之很高兴我没有因为台风放弃看这部电影。
新的影院融媒影城八号厅也非常棒,沙发座椅很舒服,视线无遮挡,音响效果也好。
眼泪堵在胸口,然后没哭出来。
女主太不容易了。
演员演得极好。
可能只有女性更能感同身受吧。
有时候这种女人过得很不容易的事,你不能保证完全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不是一个爱情电影,所以女主没有感情线。
那个不算丑,讲话有点温柔的黑哥就像疲惫生活里片刻的安慰,没有爱,没有性,什么都没有,连邂逅都不算,也谈不上遗憾。
就随机出现,随机结束,好像生活中遇到的人。
这也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不是杀人分尸公路血浆片,所以女主在上班途中由于交通不便,多次穿行在马路上搭陌生人的车,然后没有遇到抢劫杀人(这可真是太好了,看得时候为她捏一把汗)可能她实在顾不上了,觉得真死就解脱了。
想说几个点。
1.如果她没有上进心。
那么她就不会来回跑来跑去面试新工作,原有的工作,孩子已经让她非常疲惫,还要买新衣服打扮,衣服换下来没地方储存还要塞在洗漱台。
如果她不那么上进,就不用在应对酒店劳累繁琐的工作,照顾孩子,给孩子安排时间生活学习,以及寻求新工作的夹缝中四分五裂,气喘吁吁,一个人掰成八瓣用。
也不会因为面试新工作而耽误老工作,这样就能保住这份酒店的工作,不至于已经如此劳碌与困难了,还要雪上加霜陷入财务危机。
2.如果她没有责任心大可以把孩子随便丢给什么地方,什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前夫家,只以自己的工作与发展为主。
或者搬得离巴黎近一点,让孩子住在老鼠洞里。
这样便能缩短通勤时间,让自己不那么辛苦。
3.如果她不那么有自尊就能在没办法回家又没地方住的时候,跟街边搭讪的男的回去,“好女不吃眼前亏”既省下住宿费,说不定还能挣点嫖资。
她美丽,体面,有高学历,却一再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都经历这些,这么难熬了,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失声痛哭过,已经这么疲惫奔波,没有失魂落魄,蓬头垢面。
她只是一直在跑,从车站跑到月台,从交通路线跑到工作单位,从大巴跑向地铁口,就各种来来回回的跑,可能跑得够快,就能把心里的眼泪吹干。
她没有失声痛哭,嚎啕大哭,跟路边的男人鬼混,借烟酒消愁以释放心里的痛苦。
可能她已经麻木了,像一个失血过多却一直在奔跑的人一样,顾不上痛,顾不上死,只能疯狂往前跑。
跑也是死,不跑也是死,跑还有一线生机。
还是跑吧。
好在经过那么多混乱,最终跑出了困境。
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皇天不负有心人。
经历了婚姻,过渡性工作,孩子的洗礼。
经过一些时间的混乱,她终于衔接上她该做的工作了😭她是经济学硕士啊😭😭😭...看完这个电影,我哭不出来,又没有眼泪。
好在虚惊一场。
感谢她一直在跑,终于跑出了困境...还好她有够看的学位,还好故事背景是法国。
要是在中国,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没有学位,又会怎么样呢?
我甚至觉得女人如果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抛夫弃子或者杀父弑子也无可厚非。
她杀父的时候难道心就不痛吗?
她抛弃自己的孩子难道就不难过吗?
社会创造的苦果,由一个小小的女人自己承担,真的公平吗?
所以要死一起死,先死没意思,不不不,所有人都可以死,爹,妈,老公,孩子。
但女主不能死,什么也不为,因为她是女主。
感谢她的奔跑,下一份工作一定更高薪水,更有前景,生活在变好。
她真的已经做的够好了。
女性困境一直是个难解的难题。
男人感受不到也体会不到视而不见,根本想象不出来。
甚至很多女人也要到受了生活的毒打,很大年纪才觉醒。
男人觉得自己难是因为自己是男人,要养家糊口。
但其实男人所谓的那些问题,无非是作为每个人类必须要面对的衣食住行,自我发展,建立关系之类的课题。
而做女人最艰难的地方在于,女人即无法逃避男人面对的,即人类本身的课题之外,又叠加了女性特有的问题。
生育损伤,情绪劳动,事业上,工作选择范围上发展受限。
文化的打压,年龄PUA,外貌的审判,生育绑架。
社会资源的天平从未向女性倾斜。
另外剧中还一笔带过一些其他女性的生存困境。
比如酒店实习生,她非常年轻美丽,却早早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孩子由妈妈帮忙带,但是这个年纪就经历结婚生育的人是100%在自我教育投入上的时间减少的,这个小姑娘显然没有什么学历,对社会不是很了解,否则也不会年纪轻轻来酒店当保洁员,而这份工作也没有通过适应期,以后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
女主工作的同事,黑人女性,就是建议女主住在巴黎的那位。
女主说不想让孩子住在老鼠洞,黑人说自己只住得起老鼠洞(大概就是这样)这么一来她工作倒是稳定了。
但是住在老鼠洞里的孩子,一份没有职业发展前景,强体力劳动的工作,随着时间逝去,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
她已经做的够好了,她们已经做的够好了。
当一个社会把女人撕成八片,彻底撕碎,喝血吃肉。
或许即使一身伤痛,也要专注目标,麻木奔跑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法国电影质量实在是太高了。
最近看了几部好看的都是法国的,里面的人文关怀,揭示的内容,提出的思考,还有细节方面,真的很棒。
是什么让你的日子过的像打仗?
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好像下一秒就有人要向你开枪。
你单身又带着两个孩子,临时看护的老奶奶不停抱怨孩子淘气,要辞工不干,你下班趁着月黑风高也要给老人家买束鲜花。
你因为生育停止白领的工作几年,为了生计现在在酒店给人打扫房间,凭着能力你领导了几人团队,但是房间只要特别脏,大家都会停下来看着你,于是你打开了令人窒息的卫生间,叫人拿来高压水枪,抡起袖子亲自上阵。
你在巴黎大罢工期间穿梭在郊外与市中心通勤,搭车,叫车,租车,你指挥同事打掩护,接受领导大批评,你在大街永远举着电话求爷爷告奶奶,安抚一再要撂挑子的保姆。
你在面试新工作的时候据理力争,也被质疑和否定甚至辞退。
你只在化妆的时候擦掉自然倾泻的眼泪,在陪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笑的灿烂,只有躺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小歇几秒就被孩子叫醒。
终于接到面试通过入职邀请电话时你还会激动,和少女时初恋一样红了脸庞。
《全职À plein temps》 (2021),一部讲述离异妈妈朱莉(法国凯撒奖影后劳尔·卡拉米饰)「一周零两天」全职生活的电影。
其斩获了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导演,也获得了今年北京电影节最佳电影的提名。
《全职》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女性题材与女性电影。
电影的魅力在《全职》中无限散发,导演以出色的视听打破了共情难关。
观者甚至可以在短短88分钟里,感受到这位离异妈妈的窒息生活。
朱莉在巴黎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领班,每日跨城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
影片开始的第一天,法国进入罢工,公共交通几乎停运。
如何从郊区到市中心巴黎上班,成了她整部电影致命性的难题。
天还未亮朱莉便要出发,一路狂奔,勉强赶上火车、挤上汽车,直到近中午朱莉才勉强到达酒店。
下班后,准时到邻居吕希太太家接孩子,是朱莉面对的第二个难题。
火车停摆,汽车难寻,没有人知道哪里可以坐车。
艰难到家后,却得知吕希太太不能继续照顾孩子了。
如何找到新的保姆照顾孩子成了一个新的难题,而此时朱莉仅有的希望是做回原来的工作——市场分析经理。
电影中并未交代,但可以猜想到,朱莉生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使得她的职场生涯停摆,而离婚后只能在酒店做清洁工作。
初试时,朱莉索性有职场上交好的同事帮助其代班。
到了复试朱莉问遍同事,没有人有时间,有时间的死对头根本不愿意帮助朱莉。
无奈之下,朱莉违规以帮助新人莉迪亚通过试用期为由,让莉迪亚替她下班打卡。
复试不顺,打卡的事情也被发现,莉迪亚被辞退。
和朱莉一样,新人也是一个要养两个孩子的母亲。
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人自危的状态,被《全职》极致呈现。
罢工愈演愈烈,朱莉除了每日要为基本的交通发愁,由于房贷逾期,在周五下班后,朱莉信用卡被停止使用。
超市收银台前,她只能困窘地把无法付钱的物品退还。
前夫持续的消失,朱莉面对无法联系前夫的种种困窘、处理客人洗手间满墙的大便、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回家、车站遭遇性骚扰……灌满在这朱莉五天的工作里,没有一刻喘息。
终于,到了周五的晚上,朱莉准备给儿子诺兰过生日。
刚刚经历了辞退的风险,与上司的交锋,晚上还要在院子竭力安装蹦床。
朱莉像一个超人,可以上一秒愁容满面,下一秒就春风满面,留给她伤心的时间不是以分以天计算,而是以秒计算。
周六又要扮演一个柔情蜜意的妈妈,欢声笑语给儿子过生日,唯一的属于朱莉的喘息时间,安安静静洗个澡,却因为儿子诺兰做噩梦而打断,她又要立刻到达儿子的身边不断安慰。
周日,又因为诺兰玩蹦床手臂受伤,在医院度过了完整一日。
影片在法国上映后大获好评,专业媒体和普通观众都不约而同地打出来8分好评。
电影完全呈现了一个想要孩子享受生活好妈妈,苦心经营事业跨城工作的进取女性,如何度过如战场般的生活…哪怕时间已经高度压缩,也事事周到,给孩子的老师采买礼物、给照顾孩子的吕希太太带酒店的花、给孩子购买生日礼物……《当代女性》更是高度赞扬“紧张而又有尊严的卡拉米,为所有每天战斗的女性扬起了旗帜。
”
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女性人物与女性关系。
朱莉不是一个完美女性,比如《三十而以》式的顾佳。
她也不是超人妈妈,也不是圣母,甚至让观者恨得牙痒。
为了面试连累刚入职的同事惨遭辞退,面试时甚至说谎。
也让观者茫然,电影表现朱莉遭到性骚扰巧妙躲过,也呈现朱莉利用性别优势让男同事违规为其叫车。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是更为大胆地讲述了离异妈妈的性需求。
在孩子生日当天,她混乱地亲吻了孩子朋友的父亲,一个热水器的维修就让朱莉动容。
在女性关系上,它呈现女性友谊,女性间的互助,也呈现职场中女性的利益博弈。
到了电影结尾段落的最后两天,由于朱莉一周里种种的工作失误,两次缺班、用高压枪清洗昂贵的瓷砖、让同事打卡等等,朱莉还是失去了工作。
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她想删除简历去做超市的收银员却没有机会,甚至连采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资金都没有了。
影片甚至在暗示朱莉可能要卧轨自杀。
但疾驰而过的火车后,是朱莉开着车带着孩子去游乐园,带着仅剩不多的现金。
但编剧并没有给这个影片一个庸俗的死亡,因为现实中作为妈妈本就是没有解脱的,只有孩子长大。
朱莉得到了她前一周面试的工作,画外的现实是,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加班、而巴黎还在罢工、也没有找到照顾孩子的保姆。
每一个为难着朱莉日常生活的困难,都没能解决,朱莉的生活仍旧要重复上一周的奔跑,甚至更多。
因为只要一句妈妈,朱莉就要立刻装作无事发生。
在《全职》中,除了讲述女性的生活困境之外,电影深刻地质疑了,罢工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不容置疑性,实际层面上,它会引发了多少人的分崩离析,这是左派不曾考虑过的。
就如同法国大革命,一味地高喊自由与革命之后,是大量群众可见的、以及于不可见的流血。
这一反思,多少带有当代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的味道,“某些人以为自己掌握了对历史世界总体和全面的阐释,因而可以预见未来,解决全部问题。
”试图戳穿一种属于左派的政治神话。
意识形态之外,《全职》完成与现代经典电影《罗拉快跑》(1998)的一种电影史层面的对话。
《罗拉快跑》的罗拉与《全职》的朱莉,她们共享一份时间节点,一旦不能在标准时间内到达坐标点,生活就会崩溃。
罗拉,竭尽全力奔跑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爱人,朱莉,竭尽全力奔跑则是为了每日的生活。
她们作为不同时代意义下的优秀女性主义作品,前者的类型性与实验性更强,后者的现实性则更强。
与《罗拉快跑》的红所对应的是蓝,朱莉的生活之蓝,没有暂停也没有结束。
生活不是实验电影,不是哲学意义的探索,不是《罗拉快跑》可以回到起点,生活是每日都在走钢丝,一丝混乱就足以毁灭。
只有不停止奔跑,才能勉强维系生活。
作为一个让观者高度窒息的电影,身临其境是其视听层面难得的突破,尤其体现在电影产业从3D到4D的发展中,以及电影导演们想要通过技术完成电影艺术突破的漫长尝试中。
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尤其是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以及门德斯导演的《1917》 (2019)的一镜到底,都未能完美突破观者与荧幕内角色的深度共情障碍。
《全职》作为导演埃里克的第二部故事片,其完成度之高,高到已经让人开始畅想这位电影新人的大师之路。
_本文配图,来自电影与网络
1,经济学硕士生完孩子全职在家带娃四年重新走入职场,找不到工作,去酒店当服务员。
住在巴黎郊区。
每天4:30起床赶路还是要经常迟到。
要干工作,要照顾孩子。
还忙着自己职业的发展。
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都不能停,停下一环就连不上另一环,链调就要断掉。
链条断了,没有时间接上,也没有人帮他她接住这个靠链条全速运转而维持的,这一家三口的命运。
2,女主当然是很聪明的。
也是很有职业野心的。
为了争取面试时间,私自翘班,让实习生帮她下班刷卡,然后被经理抓到,要开除。
实习生也被开除了。
她与经理博弈,重新赢得工作计划的一幕,充分显示了她的管理能力,野心,决断力。
但是一人分饰三角的力不从心,还是让她被开除了。
3,被摧残了一个礼拜之后,深夜回家还要为儿子准备生日派对。
来回倒腾倒腾去面试的路上还要想着怎么给儿子买蹦床。
每次来回紧张的工作是想着怎么顺便去超市买点东西。
4,经济学硕士要去超市当收银员。
最后虽然得到了一份工作,比她生孩子之前要低很多。
但是不代表她的困境解决了。
她依然要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的奔波于工作和孩子之间。
整个电影呈现的就是这种奔波的日常。
要持续到孩子上大学。
中间还会发生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缺失问题。
母亲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5,虽然爸爸是离婚的不存在,但是在婚姻即使没有离婚中,爸爸也是不存在的,永远是这种丧偶式育儿
节奏很好,法国城市大罢工背景下的生活很难,导演允许女主使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女主一路作死到最后令人绝望时刻给一丝希望,导演这是打算继续出续集吗?然后周而复始,女主继续在新单位重蹈覆辙。也许导演就想塑造的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用各种理由不停跳槽的打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粪便,威胁新人代为打卡,撒谎等等各种的“聪明”之举。女主的表演有代入感,令人同情,和前夫离异没有交代,看完影片感觉离婚有女主自身的问题。 8.1/1.62万 短评7624条 【IMDb7.4/3900 北美票房4.19万,全球票房187.8万美元】
两者不可兼得
7/10,我的数码拷贝画质很糟糕,有时间要重看
相较于《当幸福来敲门》,电影少了些许温情,更多是水泥墙林立的城市冷酷。紧凑的节奏让看的人也感受到极度的压抑和崩溃,最终以一份合适的工作收尾,但是加班忙碌,仍旧不会停歇,仿佛一切都没有终点。
如果不深入了解她所处的环境和个人追求的话,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行色匆匆、习惯性迟到早退的女性而已。
2022BJIFF-3,单亲双孩全职母亲,还有自己对于事业的追求,如何两全,溢出屏幕的焦虑,结尾其实理想化了,故事还可以再饱满些,只能算是小品之作,配乐加分,两段奔跑都很让人共情,特别是第二段,狂奔,很想跟她一起奔跑起来,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可是一定要赶到,一定要赶到…….
发达国家也这么擅长制造焦虑啊
北影节打卡最佳音乐奖影片,观影时确实有感受到bgm的特别~女主好漂亮剧情好窒息,还好结尾让人开心感动。女性题材加油!
非常优秀,选择了罢工时期作为冲突激化的外在环境,2010-2011年,我上下班每天也要花6个小时,所以大概知道那是什么感受,每天就是等车、赶车,在不知所谓的工作中消耗,吃饭、睡觉,消耗不知去向的生命,可能主角还可以靠工作维持生活,但今天的我盈利能力甚至比十三年前还糟
显然,女主初始的「保姆」身份被她在霸权主义主导的劳资关系中所积极主动扮演的「领班」角色一次又一次遮蔽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每日往返于「职场与家庭」两地的西欧女性就像《我的解放日记》里的南韩女性一样,处在奔跑着的中产心态当中。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报上被定格的「单亲妈妈」形象与小资化的无产阶级形象《弗兰西斯哈》何等相似。讽刺的是,从A点到B点「位移」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是她在这种运动着的幻觉中不停的原地踏步:在异乡「巴黎」看似从事不同的工作,实则还是在「故乡」扮演相同的「保姆」角色。幸与不幸,对于这位从「军工」复合体中来又想要回到「军工」复合体中去的《全职》单亲妈妈来说,无产阶级「罢工」运动已为她的「还乡」路径造成了混乱而拥堵的局面,家在哪里呢?童话世界吗?
平庸。@bjiff
令人窒息。那样一种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焦急奔跑的样子,几乎是每一个普通人脸上会浮现的表情。问就是她和她们在努力生存,其实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活。
为什么不搬到近点的地方呢?我理解她是想给孩子最好的 可是恐怕这不在女主的能力范围之内吧 弄的周围人都跟着倒霉 别人又不欠她的 这样真的好么?
结局圆满了吗,我不觉得,女主仍然需要面对罢工带来的通勤阻碍,现在还加上了两个孩子无人照管的窘境,并且按照按照面试时hr所提醒的这是一个需要加班的岗位,那么女主的境地只会比之前的更加艰难。个人并不是很认同女主因为曾经有过光鲜的学历,而不肯屈尊去找一份离家更近的工作,也有可能女主是需要一份薪水能够支撑得起一家三口开支的工作,但是,在高压下工作和生活,难免会把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影片里也有表现),这样的状态下,不管是母亲还是孩子都会受到伤害,但是也不能谴责她,那个丝毫不关心孩子,只会逃避和说谎的父亲更加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一个努力承担起母亲责任的女人真的太难了。
三星半,1.声音大量介入叙事带动节奏,类型片配乐,声音蒙太奇转场,画外声音的压迫力量。2.梦境中的海滩:温馨的想望,却充满焦虑和不安的征兆。3.焦点对准罢工浪潮中的单亲职业女性,是一种反思视角(很好),细节中又侧面反映罢工之必要意义,但是力度不够且不构成论证,这种前提下不应该不直接展现罢工本身。4.结局减分,并非希望或者偶然与现实绝对相悖,只是这与前情带给观众的期待形成了不道德的戏剧性。
【3.0】
导演通过跟拍镜头以及不断在前景快速移动的人影,将急迫感推到极致。影片的困境看似是游行造成的交通瘫痪,但绝非一部批判左派的电影,这也是本片的亮点,正是女主不受保障的工作成为了游行的必要性。但影片似乎也掉入到某种此类电影的范式中,最终的反转也早已可预料到,那份终于释怀的心情减弱了不少。
与男人相比,大概是对方更多的是可以选择放手吧。或者再找个女人解决孩子的问题,继续当撒手掌柜。但是女人就不行,女人撒手了她就成了令人嫌弃的松子。不婚不育才是拯救女性的唯一可能。
这是我近来看过最紧张刺激的影片,全片没有枪支,连刀片都没,更不会有血,却比最近看过的《犯罪都市2》《魔女2》《灰影人》等等全部打包加起来都要紧张刺激得多。一个有俩娃的单亲妈妈,跨市上班,遇上罢工,凌晨就得起床把娃送到接送上学的保姆那,然后赶去巴黎上班,还不一定有车(因为罢工),还要一边面试新工作——没成的话,现有工作大概率也完蛋。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无比紧张,就是再次感慨:还好没娃,生活万岁。
有些人为了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