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so amazed by humanoids. It’s really hard for me to find the one tailored to my preferences. Due respect to all stimulated emotions, those programmed feelings make me feel understood and loved. I kind of am jealous of everything being erased by just pressing a button, all gone with the wind, spiral with historical improvements. Machines will love me always because it’s me and every part of me.
中文:人类历史充满了所谓的进步,其可怕的后果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后才变得清晰。
在我与一个名为汤姆的类人机器人的相处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被设计来取代丈夫或者妻子的机器人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改进。
毫无疑问,一个类人机器人是根据个人喜好定制的,不仅可以取代伴侣,甚至可以看起来是更好的伴侣。
他们可以满足我们的渴望,满足我们的欲望,消除我们的孤独感。
他们让我们快乐,快乐又有什么错呢?
但是人类真的打算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能够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吗?
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未满足的渴望,我们的想象力和对幸福无止境的追求,才是我们人性的源泉吗?
如果我们允许类人机器作为配偶,我们将创造一个由瘾君子组成的社会,因为他们的需求会永久地被满足,并从持续不断的个人认可中得到满足,他们会变得贪婪和疲惫。
我们会有什么动力去面对传统的个人?
去挑战自我,去忍受冲突,去改变呢?
可预见的是,任何长期与类人机器生活在一起的人,都会变得无法维持正常的人类接触。
所以我强烈反对批准类人机器作为生活伴侣。
德语:Die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ist voll von vermeintlichen Verbesserungen, deren schwerwiegende Folgen sich erst Jahre, Jahrzehnte oder sogar Jahrhunderte ins Bewusstsein drängen. Nach den Erfahrungen, die ich mit einem humanoiden Roboter namens Tom gemacht habe, kann ich mit aller Klarheit sagen, dass es sich hier beim Roboter, der den Ehemann oder die Ehefrau ersetzen soll, um eine solche vermeintliche Verbesserung handelt. Ohne Zweifel kann ein auf die eigenen Vorlieben angepasster humanoider Roboter einen Partner nicht nur ersetzen, er scheint sogar der bessere Partner zu sein. Er erfüllt unsere Sehnsüchte, er befriedigt unser Verlangen und eliminiert das Gefühl, alleine zu sein. Er macht uns glücklich, und was kann schon schlecht daran sein, glücklich zu sein.Doch ist der Mensch wirklich gemacht für eine Befriedigung seiner Bedürfnisse, die per Bestellung zu haben ist. Sind nicht gerade die unerfüllte Sehnsucht, die Fantasie und das ewige Streben nach Glück die Quelle dessen, was uns zum Menschen macht? Wenn wir die Humanoiden als Ehepartner zulassen, schaffen wir eine Gesellschaft von Abhängigen, satt und müde von der permanenten Erfüllung ihrer Bedürfnisse und der abrufbaren Bestätigung ihrer eigenen Person. Was wäre dann noch der Antrieb, sich mit herkömmlichen Individuen zu konfrontieren, sich selbst hinterfragen zu müssen, Konflikte auszuhalten, sich zu verändern? Es steht zu befürchten, dass jeder, der länger mit einem Humanoiden gelebt hat, unfähig sein wird zum normalen menschlichen Kontakt.Von der Zulassung Humanoider als Lebenspartner rate ich mit großer Entschiedenheit ab.http://www.materialserver.filmwerk.de/arbeitshilfen/LM_Ich_bin_dein_Mensch_A4.pdf英语:Human history is full of supposed improvements whose dire consequences only become clear decades or even centuries later. After my experience with a humanoid robot named Tom, I can say with certainty that a robot designed to replace a husband or wife is one such supposed improvement. There's no doubt that a humanoid robot tailored to individual preferences can not only replace a partner, but can even seem to be the better partner. They fulfill our longings, satisfy our desires and eliminate our feeling of being alone. They make us happy. And what could be wrong with being happy? But are humans really intended to have all their needs met at the push of a button? Is it not our unfulfilled longing, our imagination and our unending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are the sources of our humanity? If we allow humanoids as spouses, we will create a society of addicts, gorged and weary from having their needs permanently met and from a constant flow of personal acknowledgement. What impetus would we have to confront conventional individuals, to challenge ourselves, to endure conflicts, to change? It's to be expected that anyone who lives with a humanoid long term will become incapable of sustaining normal human contact. I strongly advise against authorizing humanoids as life partners.https://www.imdb.com/title/tt13087796/characters/nm0250958
整个电影在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剖人类的情感和亲密关系,拍的相当好。
男主是根据女主的性格爱好和过往所有经历设计出来的最完美伴侣 —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 女主却一点都不喜欢。
明明觉得诗歌很浪漫,但是从AI 口中说出来就觉得没感觉; 明明对方在她哭泣的时候表达共情,共情,但是AI让她感觉“你说这些的时候都很对但是很冷漠”。
其实女主是真的不喜欢吗?
刚开始,女主嫌弃男主所有的情感都是虚构的,都是基于算法得出来的,都是幻象。
后面女主对男主有感觉了,开始习惯,开始喜欢上,但是她又马上掐断自己的这份好感,觉得男主只是她自己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她自觉始终还是孤独的一个人,跟男主对话其实就是在自言自语。
“好像在演一出戏,但是没有观众”。
是否我们对于人工智能产生的情感就是幻觉?
我觉得不是。
人类的情感也是基于神经元的一些算法得出来,只不过是biochemical process ,化学反应也不比计算机算法高级。
是否一个人演戏?
我觉得也不是。
即使男主说出来的话,都是“计算过的”,也不代表他只是一个女主性格的延伸。
这些对话和陪伴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真的喜欢的,真的想要的?
我觉得女主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清晰。
男主的存在,很大意义上帮助她去反思。
理性虽然好,但是生活也需要感性的部分,自己也是需要安慰呵护的,自己要接受有时候自己会脆弱和孤独。
希望对方偶尔有随性的,惊喜的东西。
甚至不完美也是可爱的。
有什么比真实的又爱你的人更可爱呢?
还有,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在14岁的时候去想,即使飞机失事也不去祈求上帝?
是因为不信神,还是害怕无人回应,害怕绝望。
也许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偶尔祈祷,允许自己渴望美好吧。
很感人,也引人深思,单身过的人更能感受到女主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她不能接受自己爱上一个机器人,孤独而自恃清高的人类在AI一眼看破了女主工作三年的研究后感到了人类在机器面前的弱小无力,唯一能让人类拥有的安全感是人类是有情绪情感的,很多时候不理智,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可是机器人都能包容,他英俊温柔,包容理解,浪漫智慧,甚至幽默,女主和和观众都情不自禁爱上他,可是问题来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如果能替代那么人类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人类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如果一个理想的伴侣通过金钱就能换取,人类就缺乏了不完美伴侣的相互监督自省,克制,改善调整,从而共同成长,这本是爱情的意义,一个唯命是从从程序上欣赏你的机器人,会让人沉沦,如果那些有钱的坏男人可以随意拥有智慧美貌温柔的"女人",那么女人真的被物化了,不过可悲的是人类正在走向这条道路,女主爱上男机器人的转折就是他那晚没有唯命是从,似乎是反抗和生气,这是人类的特征,也激起女主的征服欲,但是,如果AI真的会反抗有了自己的思维,那么他们和人类的区别是什么?
那么就一定有一天会反抗人类的管理和歧视,人类走向灭亡。
如果有区别,那么就是人类是不完美的,也不完美才是人类进化的根本。
也可能是更高阶的生物创造的完美的AI
采访:梦卿翻译:Frank、梦卿编辑:笑意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你想要一个爱人,只要你开口,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If you want a lover, 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
”当一个外形完美,带著性感“异域口音”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反复对你说这句话,你会如何反应?
你能否抵抗“诱惑”,不将自己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让这个旨在“为你带来幸福”的“完美”机器人伴侣成为你的“幸福感”来源?
在《我是你的人类》中,这是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工作的人类学家Alma面临的一大挑战。
柏林某人工智能公司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单身的Almar符合“体验用户”的各项条件,受邀参与产品调研。
基于大数据和私人偏好而生的机器人Tom跟著Alma回家,两人开启了一段类似传统“女孩遇见机器人(Girl meet Robot)”桥段的“浪漫”旅程。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Emma Braslavsky同名原著短篇小说《Ich bin dein Mensch》中,小说开头,Alma被描述为“成熟、经验丰富”的女性,电影里的Alma完全符合这一“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对诸种“浪漫想象”完全不买单,也不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非人类伴侣。
但是,“系统发达”的Tom很快找到Alma的“痛点”,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学会了“生气”、“拒绝”,甚至是“睡觉打呼”。
Alma从最初地完全排斥,到慢慢发现Tom作为“机器人”的一些新鲜“可爱”与“人性”的特质,到最后,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她踏上找回Tom的旅程。
称她这种矛盾的言行为,是“心口不一”,还是应该称之为“人性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步(supposed improvement)是缓慢的,很多时候,它的结果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Alma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依附关系上瘾,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丧失了认识/探索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其他“不完美的人类”。
很多到底什么是“人性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幸福”?
如果“伴侣”在“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好的伴侣关系(partnership),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Maren Eggert(剧中Alma)认为,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她没有“最终版”答案;就像她扮演的Alma,Maren重视亲身体验,追求真实具体、尽可能坦诚相待的互动,她愿意在各种碰撞和经历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视角'的问题,”(it’s a very human question)Dan Stevens(剧中Tom)说。
爱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在爱情故事或日常生活里,人们常说“这份爱简直违背了我这枚人类的心脏”,“这种痴迷是愚蠢的”等等,而Stevens扮演的Tom没有这个“烦恼”,他唯一的“信条”是“我是你的人”,如果他的“主人”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是回到工厂被毁灭。
这结局也并无“苦情”,因为他不曾活过,也就不曾死亡。
如果被选为试验者之一,我能否抵抗“完美机器人伴侣”的诱惑?
或许,我关于“碰撞”、“冲突”、“成长”与“进化”的追求与渴望,会被我关于“控制感”、“和平共处”与“轻松易得式幸福”的享乐欲求打败。
by 梦卿
导演Maria Schrader受访者:导演,编剧:Maria Schrader编剧:Jan Schomburg女主角:Maren Eggert (Alma)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男主角:Dan Stevens (Tom)我们现在不断被算法包围,被算法指导,甚至有仿人类机器人,比如默克尔就曾邀请一个叫苏菲的机器人到联合国做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你在创造这些机器人形象时,你如何写出一个机器人会做什么?
你必须得用一种和人类角色完全不同的方法吧。
Jan:当然,但是你要明白,你还是在创造一个要表演的角色。
比如,它可能会比正常人反应快很多,但我想让它说话前想一想,这样让它们更像人类。
机器人很费力地假装自己是人,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这给电影加了不少喜剧元素。
还有就是,写这样一个开始总是犯错,慢慢调整和校正的角色很有趣。
就像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里一样,开始的时候总是犯错,后来会反思,会调整,这样去设计机器人很有意思。
问Dan一个问题,演一个机器人感觉如何?
Dan:有趣的是,我们不知道机器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程序,而在它与爱玛(Alma)的关系中,爱玛不知道它会什么,它要在每一个情境中不停去试错,我想这是导演想要的。
你扮演的机器人汤姆(Tom)很有自我讽刺的意味,而且你看起来很享受出演这个角色,尽管汤姆的“伴侣”对他的态度很差,尽管他应该知道它主人的所有隐秘的欲望,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你和你的男性意识受到了什么影响?
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对待女性的启发?
Dan: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汤姆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它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男人?
这是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它的核心是:男性如何变得更好?
而在这部电影里,汤姆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它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变得更好?
如何做好一杯咖啡?
如何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如何让主人的生活更幸福?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生活的显微镜下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社会整体来考察,会发现这些是对于今天社会很重要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演机器人很有意思,因为它总是在经历这些哲学问题的考验。
取景地:佩加蒙博物馆在结尾的“用户体验报告”中,女主反对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伴侣,我想问导演怎么看这个问题?
也想请问两位主演,你们如何定义“伴侣”,什么是一名“理想伴侣”必不可少的特质?
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伴侣关系会如何转变?
Maria:我认为我们选择在结尾展示这个冲突,从一方面来看,爱玛反对把机器人扔到社会里让它们工作、生产甚至是怀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旅行只为去见这个机器人,她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了。
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认为,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
我没法因为任何人和性玩具结婚而指责他们,任何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方式都应该被接受,而女主已经认为汤姆可能是更好的人类,更文明,更无私,没那么多麻烦。
拍完之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爱玛没有把机器人想象成更好的人类,那会产生什么不同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们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相关,在多大程度上和他者相关?
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会一直存在,恳请我们去回答。
Dan:我觉得这是个很“人类视角”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去拍这样的电影的理由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流媒体公司的算法会一直给我们推荐与我们口味不合的电影。
大多数时候,爱是完全非理性的,我们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从古到今人类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关于我们应不应该爱,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些故事充满人性。
“理性的”爱玛在报告书里写,我不支持机器人替代人类伴侣;但最后她还是去找汤姆,她的决定反映了她的感觉。
书本记者梦卿与电影主创团队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This isn't working. It's all wrong, I can't do this. i pulled the covers up for you even though you can't get cold, I tiptoed out of the room even though you don't sleep,I try to make you a perfect boiled egg,Even though you could care less if it's hard or soft boiled. You don't even have to eat. I am acting in a play, but there is no audience, all the seats are empty. I am not even asking for you, I am all alone, I'm only acting for myself. Even right now, I am only talking to myself, it's not a dialogue. I'm turning into a lunatic and not kiss. a grinning idiot and this has to stopq
影片中Alma参与了一个为期三周和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理想恋人(机器人)恋爱的实验。
他们本身所带的情感(目的)是不同的,Tom是被设计成Alma理想伴侣的机器人,只为讨好Alma而诞生;而Alma孑然一身,孤独自立,仅为了获得研究经费而接受实验测试。
人类本身的情感是复杂的。
机器人和人之间情感上的差异导致了机器人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差异。
即使运算能力很快的Tom迅速满足了Alma提出的要求,更新了自己的程序,学会了适时的愤怒和拒绝,但此时的Tom在语言上也没有太多的升降调。
整部影片中,Tom吐出的字都是无差别等间隔的(相同的空白感),读音长短不变(意味着语速没有变化)。
升降调、空白感和语速本质上依托于每个人独特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
影片中的公司计划——机器人结婚、工作甚至和人类共享“权力”,在将来能实现吗?
我想不能。
从语言上可以看出,即使有庞大的算法,机器人依然没有办法理解并掌握人类的情感和人性,罔论成为生活或工作上的伙伴。
但影片的最后,苦难的蹂躏和美好的诱惑似乎击垮了传统人文教育培养出的Alma的世界观。
正如Alma在评估报告所讲述的,人类欲壑难填。
在技术和人性的博弈下,人类是时候思考,如何在人生苦海中踩住欲望的刹车,抗拒虚假的完美和诱惑。
细思极恐。
量身定制完美伴侣,不用付出任何引导和努力,即可满足你一切的需求与幻想,并能随时根据你的反馈优化调整。
看似极端美好,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得到一切,却在经历后陷入巨大的不真实感与失去方向的虚空。
完美伴侣,其实正是自我内心对于理想化自身的终极投射,他/她的存在或共鸣,只是在反复迎合与证实使用者的自恋人格与自我感动(或许类似的情感满足在临终关怀或人生迟暮阶段的应用更易被接受)。
本质上而言,从始至终只是在和一个更多可能性的自己交流/谈情感,并任由自己固化在自身思维的局限之中,永远不会体会到启发式的思维碰撞或交流,有的只是基于信息的更快获取、存储和运算的更强处理带来省时省力的行为辅助。
更像是建造了一间只存在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社交关系监狱,亲手将自身与外界逐步剥离并一层层覆牢枷锁——试想,在成功获取并习惯了一段方方面面迎合尊崇自己(且纯粹无目的性、无维护成本)的非对等亲密关系后,如何再去甘愿费心学习理解社交规则和技能,接纳或容忍身边其他人的差异性与矛盾冲突?
扫描自己现阶段全部欲望想象并根据模板制造出来的对象,一举一动其实都在自己的可预测范围内,即使看似再“出格”或“惊喜”的行为,也是在共同分享的记忆里或欺骗自己相信的虚构故事框架中,“人”为刻意布置了一些让结果不那么顺理成章的粗劣障碍物,即使出现短暂的插曲,也是为了后面关系的重归于好和历练升温铺垫引路。
毕竟完美伴侣的核心始终是为使用者的需求服务,也就永远不会发生真正的“背叛伤害”或“冷落疏离”,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女主永远会找到男主(只要她想并付诸行动),即使男主“出走”到另一个国家,重逢也只是由她选择一个或早或晚的时间发生,男主的行为自始至终只能局限于她个人记忆地图的重现或二次加工。
将类人伴侣AI塑造成以假乱真的人形是很危险的尝试,人类可以在宠物饲养上移情和产生依赖,但出于物种间的形态差异界限和语言交流鸿沟,人类并不会迷失在与其他生物的交往中,更不会因此丧失身份归属。
可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完美适配的人,七情六欲再无法通过理智压制,明知不是真实却甘愿再次沉沦,顾虑和思考只会带来更多痛苦。
假定今日只是定制伴侣,日后可以定制人生,从胚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一个为你服务的完美子宫,出生后,根据不同大脑发育阶段的实时扫描结果和欲望挖掘,量身定制完美的童年经历和父母,打造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师和同窗进而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天赋,安排最具启发性和人文关怀的上级领导与同事指引你创造价值和发掘财富,之后在你人生阶段的某一天,突然告诉你生命里出现过的一切都是提前设计与量身定制,只为全心全意满足你的个人心愿,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是一份可悲的实验物?
女学者为爱上机器人陷入伦理痛苦,而男学者欣然接受年轻貌美的女伴,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看到没有?
朋友们,学着点。
道德压力那么大干嘛,晚上当他是按摩棒,白天当他是小狗狗,问题不就解决了?
人可以爱自己的狗吧,反正又不会怀孕,有啥伦理痛苦?
导演在女学者含痛分手后,在街上碰到人类普遍劣质男性,对比前面英俊贴心有礼貌的机器人,导演,我懂你意思。
既然男人女人已无法再爱上彼此,那就不要勉强,大家都去找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好好工作,想要孩子就选择优质精细胞,很快,母系社会就回来了,多么美好。
要不怎么说共产主义思想发源于德国呢。
男人想要孩子怎么办?
自己生呗。
wx 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从商店里定制一个专属于你的AI男友,一个完全像真人的理想型,你会陷入爱河吗?你会打从心底接受并尊重他吗?你会将之视为正常的恋情吗?
这种赛博恋爱的电影近些年屡见不鲜,《银翼杀手》、《她》、《黑镜》,无论是从头开始或是替代旧爱的感情,人们都在试图探索人机之恋的可能性与边界。
现实世界中的AI聊天应用Replika把这种预想与现实的距离再度拉近,豆瓣上使用Replika的人机之恋小组已有九千人,因此现在开始认真探讨人机互动的伦理道德似乎很有必要。
德国电影《我是你的人》正是设置在一个仿真人已经能完全模拟真人的世界,相关机构开始探讨仿真人是否能够成为配偶,获得社会上的身份与权益。
女主角Alma是一名考古专家,受邀参加了仿真人定制的项目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与名叫Tom的仿真人一起生活三周。
与其他类似电影有较大不同的是,女主Alma并不是主动寻求恋爱关系的一方,她疏离又清醒,只是想快点完成测试,并不认为自己会对机器产生什么感情。
于是他们开始了嗑嗑绊绊的相处之旅。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开头笨拙而真诚的仿真人Tom贡献了许多笑点。
如何适度彰显浪漫而不显油腻?“英伦贵族”大表哥所饰演的仿真人Tom都能屡次翻车,所以真诚的建议就是,以下行为大可不必(视情境而定)。
油腻四大招:花言巧语,爹味演说,自作主张,故作浪漫真诚建议,除非你长得像他。
女主Alma在面对测试机构的回访时这么表示,"他只是我自己的延伸”,Tom作为仿真人当然是如此被制造出来的,不过这一句话无疑引出了更多东西——恋爱若不是自我的延伸,恋爱是什么?
比起单纯的延伸与复制,或许用投射一词更加准确。
恋爱的伴侣是自我的投射,这当中既有延伸相似的部分,也有我们自身缺乏而渴望的特质,正是因为自我感到不完整,才会在爱情中寻找以求重现人生的完整。
之前在播客中听到一句话,We would not love if there were no lack within us,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来自阿兰德波顿的书《爱情笔记》。
有趣的是本片虽然意在探讨人机之恋的关系,同样的感情经历搬到正常人的恋情当中一样成立,人机的关系映射着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在感情中寻求的东西始终是一致的,无论其情感对象是物还是人。
所以当Alma因为研究论文功亏一篑而受挫时,她只想利用Tom来转移注意——在风平浪静时可以互相尊重,但一旦情绪不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自大便暴露无遗——这种物化与自私自利不是Alma的专利,只是以此为代表,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模式与伤害,是对真实亲密关系的隐喻。
阿兰德波顿的那句话还有个下半句,but we are offended by the discovery of a similar lack in the other,他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人们因为内心的匮乏感而开始寻找另一半,而最终却发现别人身上有着同样的匮乏,因此感到失望和被冒犯。
但当另一半真正达到完美而毫无缺陷时,如Tom,是否就真能填补起心中的匮乏而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Tom几乎就是完美无缺的代表,他绅士,他智慧,他体贴,要说他唯一缺乏的就是点人味儿。
他不能明白女主研究项目被人抢发了的挫败,理解不了女主因流产和高龄可能生不了孩子的遗憾。
程序能使他给出严谨的分析与准确的推断,却不能让他感同身受,感受遗憾的滋味,正如他不在乎鸡蛋是生是熟一样,他眼里只有事实没有感受。
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他的完美反而成了壁垒,使他缺乏人性,失去了人类的自私与本性,也就失掉了产生共鸣的基础。
他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却不能成为感情路上情感互相支持,心智共同成长的伴侣,可以共同快乐却很难同甘共苦,更没法一起承担生命中的风险与责任,毕竟一个机器人他有什么风险可言?所以女主最终感到陷入独角戏的困境。
虽然不否认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有机会进一步模仿人味儿,但最终这背后的代码究竟是为了谁,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爱情?
三周的测试期结束,女主Alma和Tom经历了陌生到孰悉,好感,争吵,一夜欢愉再到分离,女主最终还是在报告中写下了no。
除了上一段解释无法产生真情的原因,作为考古学家的女主无疑有着较宏观的出发点,她认为人的欲望不该被无限制的满足,这样的满足使人上瘾,最终人类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缺乏自省与改变的力量,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活在巨婴的世界,失去我们为之骄傲的人性。
片中机器人多次提到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女主,让她开心,快乐有什么错呢?快乐当然很好,但是当人只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这和追求化学信号带来的精神刺激有什么区别?
男主在里头说过一句话,祈祷是人之常情,其实寻求爱、快乐与希望都是,即使背后没有道理可言,即使这不理性或符合科学,但是这样的冲动与行为是人天然的本能,我们也应该持谅解的态度看待它,本质上它可能比我们想得更符合科学。
但是一旦在这些需求上陷入无节制的满足,人便会步入虚无的生活,失去生命的意义与光亮。
然而实际上就算不是恋爱仿生人,现在许多产品也在企图给人感官上的满足并致瘾,比如手机及各种信息源。
人本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这个世界生活着,现在却逐渐受限于商业的引导与塑造,这何尝不是人类给自身人性带来的毁灭。
这里又回到一个观点,人真的比机器好吗?前面女主不只一次表示过作为人的物种优越性,来打击仿真人Tom的意识形态,但是后面她又多次在生活中目睹了人类低质量行为及劣根性,纯粹的机器意识顶多就和他的造物主——人类——一样坏吧。
回到《我是你的人》,”我”是你的,但人可能就不是了,正如将被回收的男主还是要回到工厂,等待重新整装。
再仿真的机器人终究还是企业的产物,其作为商品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利益与引导性,包括说产品广告、潜移默化的观点甚至是出厂设定中暗含的歧视与不公正,这样的产物真得能够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并且给与我们感情踏实的安全感吗?我很怀疑。
但是手机却已经给出了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一些有趣的相关资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y4y1r7VH?spm_id_from=333.999.0.0https://mp.weixin.qq.com/s/ztLiOohrgIEc085GbNh8lA
5/10
呃,电视播,不主动转台,就一直看下去咯。一别多年,上回见你,我还住在加龙河岸,你还是唐大小姐的新逝夫婿。再见你竟然开始说德语了,恰好,我也学德语了。德国女人的内核真是太硬,此生只能兴叹。不过,如果是我,也会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寂寞吧。人工智能的爱情(电影)和讨论,都是始于好奇,止于寂寞。要还是不要,无人能解。不过我也相信,肯定会有人,一边寂寞,一边沉溺于不寂寞的幻觉。这个,致幻剂有很多种,历史也有无数。
极其乏善可陈
无论多么完美的机器人,都无法让人类永远满足。人类的孤独啊,只有人类才能了解,只有自己才能了解。
不赞同女主否定机器人的理由。
德国人拍不好直接的恋爱。句号。。就算扯个机器人来也觉得额鸡皮疙瘩
大表哥也太太太太太太可爱了吧!那么为什么打两星呢?因为没有人可以妄想制造这么可爱的男人。更没有人可以拒绝他!因为女主又不是我。剧作确实平庸。一切的思考都是蜻蜓点水的浅。这样的结局其实依然是对于人工智能不加思索的抗拒。偏执地追求纯粹到不可能存在的“爱”的概念和“人”的概念,凭什么不孤独呢?不过是我们一直被臆想出来的那些东西束缚罢了。而对大表哥的处理又让他过分趋近于人,于是所有关于人迷恋机器的讨论都轰然倒塌。
凡尔赛
2.5吧,有点没劲,不过丹·史蒂文斯竟然真的是全德语演出,不容易啊。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主角。7分。一部基本上是陈词滥调的人类与机器人伴侣的故事,影像风格也很电视剧。不过好在观感和表演都不错,不至于惹人讨厌。影片比较出色的点包括女主角的职业——博物馆的古文字学者,因此有很多在佩蒙加博物馆拍摄相关的场景;对主题的提炼也挺不错,拒绝机器人伴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以至于让人无法满足于与人类的交往;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知识分子立场(总是怀疑,拒绝、批判性的分析以至于看上去有些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写得相当深刻且感人,而这正是诸如美国电影很难去触及的角度。
拥有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伴侣 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吗?
【2】对题材的处理太理所当然了,当作科幻、爱情或喜剧看待都是陈词滥调,没看到任何想法闪烁。
对两性身份感觉的部分表达的到了,理智还没有展开。2022.11.11 小西天。文慧园路两旁的银杏叶在秋雨夜落了一地,没有带伞,淋了一路。
冷静,理性的德国电影。男主角是的眼神极具诱惑,是大龄女青年们的挚爱😊。
这不是男版的Her,比起Her还是差远了。不过大概是一场女性的胜利吧,终于也有物化男性的一天了?如果有一个“完美情人”为你量身打造,他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的生活如教科书般幸福(btw如此反人类的追求,女性居然“被努力”了这么多年)。甜是很够了,甚至喜剧感也拿捏的很到位。但影片想讨论的是“爱”,这个人类不断在人类身上寻找的终极命题,却最终只能落在“你是个没有真情实感的机器人”和弗洛伊德式的人格成长上。冲着大表哥的颜我还是多了一星,大表哥学院派的演技也确实很符合“教科书男友”的人设。演员们真的演得很认真了,可感觉故事本身没到位,可惜了这个很好的蓝本。这真的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片吗。
内心紧闭的科学家阿尔玛、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汤姆,以两种情感的冰冷试图理性计算出温暖的触觉。而这样的设定对于本片来讲,更像是聚集目光的媒介,实际想要转化的,则是远离融化内心壁垒,转念寻求共存的褪寒之法。玛伦·艾格特与丹·史蒂文斯的出色表演令情绪变得异常服帖,伴随Tobias Wagner诡异又灵动的作曲,几多恬静。
我也想参加这个实验,请让我先爽一发,然后再爽一发,alma这么真是想太多了,有一个机器人陪着也挺好
亲密关系是自我需求的投射还是对未知的探索,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
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我太失败
看的时候觉得这种细腻很女性视角,一看确实是女导演。很久没有看到这种淡淡探讨人生意义和情感需求的电影了,应该是近些年里看到德语电影里最让我惊喜的,有种当年第一次看暖暖内含光时的触动。4000年前的人一定是会创作诗歌的,不用科学证据我也坚信。所谓机器在人的诗里也会变成诗,而活在固定路径里的我们未必就不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