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菅田将晖,长泽雅美饰演其妻,冲着这个组合看的电影。
可惜他们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平平,或者说这部电影没能拍出他俩的好。
以往我通常是了解一下电影的梗概后再开始看,《百花》在云盘里存了好久,是随机翻出来的,属于”盲看”。
所以电影的开头真的很妙,弹钢琴的优雅妇人,听见门铃声,抬眼望去,开门而入的还是这位妇人,进屋、脱衣、摆花后,然后她听见了钢琴声,走近琴房…仿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难以脱离。
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阿兹海默症。
退出去检索电影梗概,果真是。
一位窘困的母亲,撇下孩子与人私奔,是否罪不可恕?
从法律角度讲确实,涉嫌遗弃罪;一个被单亲母亲撇下的孩子,虽然只是一个月,但他是否有资格怨恨有资格不原谅?
我认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是否因为罹患阿兹海默症而有了必须被孩子原谅的理由呢?
我认为不是。
长泽雅美有句劝慰男主的台词是”父母并不一定永远正确嘛。
”,或者可以说人都一样,不会永远正确。
只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后果自负。
母亲不后悔曾经的逃离,当然也要接受孩子的不理解不原谅,孩子可以选择对父母怨怼,当然也可能在真的永远失去父母时面对遗憾和后悔的心境。
人性就是如此复杂,想要自由想要爱情想要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内心并非不深爱孩子,对妈妈抛下自己这件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的孩子,行动上还是想去理解想去陪伴想去孝顺妈妈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在影片的最后,泉看到了屋顶遮住后的半朵烟花,哭了出来,他想起了妈妈提到的一切,而且是母亲记忆力下降后仍然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插花只插一朵,母亲每次都会选兔子饼干,哪怕到最后连兔子都认不清了,还有他爱吃的菜,还有学校,钓鱼的事情,原来不记得的是我呀!
记忆是会随着人的主观想法篡改的,我们会去记住我们想要的部分,就像泉,被母亲抛弃的那一年肯定是痛苦的,甚至是致命的,一个孩子无法承受这种抛弃之苦,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抛弃他,所以他只能不断回避过往的回忆,似乎痛苦把所有的快乐给掩埋了。
而母亲则相反,在出走的这一年里,我们也不太清楚她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好像是成为了一个教授的情人?
还经历了地震?
反正从她最后破碎的记忆中,她抓不住自己的爱人,想在生命的最后抓住自己的儿子。
我只能说人无完人吧,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是个单亲妈妈,而她抛弃自己的孩子去追寻她的爱情有什么对和非,就像最后,在她阿尔兹海默症还没完全夺走她的记忆之时,她知道她不对,但她不后悔,也是通过这个错误,她发现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孩子。
人就是会犯错的,别人可能也会有意无意伤害你。
就像泉,那种伤害是真真切切的,但是我想母亲的爱也是一分不少的给了他,人很复杂,我想这也是泉为什么没有完全和母亲切断的原因。
但是总有一个心结在心中解不开,为什么要扔下我一个人?
想不明白,只有恨能填满这个空缺。
就像半朵烟花一样,一半美丽,一半黑暗,母亲看见了美丽,泉看见了黑暗。
最后的最后,泉哭了,我想有后悔,有释然,有遗憾,肯定是五味杂陈,虽然这个人犯过错,但她给我的爱真真切切,而我选择视而不见,无论是钓鱼,饼干,一朵花,还有半朵烟花…… 要是早点能够意识到就好啦,要是母亲的记忆还在就好了,要是那个人还在就好了!
我想我们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原谅对方,我们需要的只是和解。
电影的高明之处我觉得在着重刻画母亲回忆的同时也带出了儿子的回忆,而明明忘记的人是儿子,不清楚过去的人也是儿子。
这样更让观众以主人公儿子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和感悟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从而达到结尾的共鸣。
另外虽然母亲每一段的回忆刻画的都比较平淡,但是母亲细致入微的演技很真实,同时和儿子的回忆,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共鸣。
被菅田将晖和长泽雅美的的明星光环吸引,又有自身切身体会的烦扰,所以对这个片抱以了很大的期望。
就剧情而言,比【妈妈】复杂的多,不是纯文艺片,还有一些铺垫和转折。
菅田和母亲的关系微妙而矛盾,开头部分男主的冷漠到影片中断才知道是母亲追寻“爱情”时幼年抛弃的恶果。
影片一直到三分之二的时段,都比较不错,从现在的母子关系,病情安置到过去母亲的荒唐行为,穿插进行而不矛盾,让影片的故事内涵丰富了不少,尤其是母子二人时刻回忆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让感情有个连接的理由。
这个母亲是非常矛盾的,也许在前夫那里没有体会到真爱才出轨,虽然奋不顾身的奔向“爱情”,但残存的记忆里依然在小卡片记述着对儿子的爱,关照着儿子被雨淋,谢谢媳妇的关照,但是这是为什么毅然决然的抛弃儿子离家,却没有讲比较费解。
那个她深爱的男人,只是基于艺术上的偶遇,即使大脑受损但母亲的钢琴才艺依然在线,但如果不是因为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亡,这个男人是否是真爱,存疑,大概这种失落才导致母亲不停的给儿子道歉和拥抱。
长泽雅美是个优秀的灵魂,当男主自卑的疑惑自己是否有资格做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老公时,给与伦理的指导和情感的鼓励,而且尽量满足一个不定时疯癫的婆婆的“半朵烟花”的观赏梦想。
不过,临近生育,两人步行男人手里基本不拿东西,大概如实反应了日本男权社会的实际。
选角方面大概是为了反应媳妇成熟的特质,但两人更像姐弟而不像夫妻。
而且,虽然以半朵烟花秀中母亲的发狂和沉静结尾,但后三分之一部分根本看不出来“最后一年”的悲伤和无奈,而且阿尔兹海默症不是器官衰竭,一年内毙命比较难!
这就造成了本片缺乏一个明确的结尾交代,文艺片变成了悬疑片,新生命的喜悦和旧生命的完结都变成了平铺直叙,所以整体感觉还是低于我的期望的,7分,只能算合格,谈不上优秀!
川村导演说,他看过最美的烟花,永远都是在高高的家属楼中间,跟妈妈从楼缝里看到的不完整的烟花。
百合子想要看的半个烟花,也是这样的吧,是儿子记忆掩埋的美好回忆。
那个由记忆组成的机器人、不是叫KOE吗?
声こえ?
她不会遗忘,所以她永远无法变成人。
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够记住什么,也无法理解别人能够记住什么。
日记记录下的,是记忆,是生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记被偷走了,那些记忆还会在吗,那些曾经的日子会被抹去吗?
影集和纪念品的消失,或许是好事吗?
至少它们的消失让百合子继续生活了?
川村导演说,自己的奶奶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奶奶说他们曾经在湖里钓鱼,但他记得是在海里。
但照片证明,得了遗忘症的奶奶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呢?
人总是会遗忘的。
我们能记住什么呢?
人总是会记住什么。
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在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中变得磅礴。
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
旁边传来细细簌簌的抽泣声。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可能是因为最近精神状态欠佳。
但我十分感谢这个公共又私人的空间,感谢一起流泪的观众。
胜有言。
最后,菅田将暉真是太好看了!!!
完全戳中我的心巴巴!!!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啊!
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
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有剧透)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讲述母亲为了幸福将儿子遗弃,儿子因为母亲不辞而别的一年而耿耿于怀,心生埋怨。
晚年母亲得了阿尔斯海默症,却一直记得和儿子一起看的那场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
儿子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说要看一半的烟花,直到他看见被高楼挡去一半的烟花,遗忘的记忆被唤醒,儿子在这个时刻终于明白,原来母亲并没有不要他。
故事讲述得比较平淡,不过很多镜头真的很美,挺值得一看。
我不太理解,人和人之间,难道必须要通过对方的痛苦,原谅才会发生,难道一定要在对方得不治之症了,才会有所发现,才能原谅对方,然后和解吗。
啊!
生活的孤独、寂寞已经够痛苦了,又把这样一位没有丈夫的单身母亲,为了幸福遗弃儿子,又在寂寞中等待另外一位有可能是别人丈夫的男人的女人,在她晚年为了获得儿子的原谅,编剧让她患上了阿尔斯海默症。
啊,女人,你也太难了吧。
女人的不幸到底为艺术奉献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获得世界的某种原谅吗。
啊!
对不起,我是女人我有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太难受了,我无限同情故事里的母亲了。
能理解为什么被骂无比糟糕了。
首先是叙事手法,第一次直观体验到什么叫清淡如温白水的,你甚至从这些僵硬的镜头里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导演倾注的感情。
客观来讲,我根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摊平一切,直白地按照第一节基础导演课的教程做的剪辑,忍不住让人加速+快进。
观感确实跟评论讨论的一样,对于失智症的了解照搬《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性别对调之后安排的情节其实也算合理。
这里根据性别主义并结合日本社会的大背景来看,逻辑上是通顺的。
总而言之,最精彩的画面竟然是苏打被日记震惊到呕吐,也就仅限那一幕。
其次就是剧情硬伤,我已经麻木了,这已经不叫不会讲故事了,简直是照抄优秀的案例都不会。
人物心理、架构和活动根本支撑不起来,你会觉得无比迷惑这究竟是在干什么,他们这是在干什么,这些人物活动为什么这么虚幻,为什么明明可以展开说的东西不说而是一律略过。
主演们的演技还是相当不错的,共感力强的话部分地方真的会流泪。
结局的话见仁见智吧。
很少这么生气地评价一部电影,也有可能是我期待值过高了。。。
根本不是电影的质量,无论是篇幅有限导致的硬伤,还是根本无法传达到的情感,别扭和直白的节奏,主创团队们也要学会作取舍啊。。。。
我更喜欢《百花》这个原著和原片的名字。
这里的花,既是多次出现的百合子与泉生活中的一束鲜花,也是最后造成遗憾的“半个烟花”。
而味噌汤,则是象征在母亲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后,破裂母子关系的意象——两人默契地不再喝了。
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是丧偶式育儿的关系,要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想起因怨恨而被忘记的“半个烟花”?
就像书里写的“当时曾经那么快乐,为什么竟然忘记了?
”小说及同名电影《百花》已于2022年9月9日在日本上映。
小说在去年5月、电影在今年5月引进中国大陆,都改名为《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翻了翻电影官博的宣发,也无非是“母亲节催泪必看!
”、“她一定是最爱你的人!
”、“她忘记了一切,唯独没忘记爱你”这样的字眼。
可以说,无论是改名还是宣发,都过于老掉牙。
这种传统道德下的典范母子关系,也许并不是川村元气的原著所想要讨论的内容。
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是“阿兹海默症”,讨论了亲情在外力影响下怎样维持和历久弥新的问题。
但如果真想看这种戏码刻画,为什么不去看《东京物语》呢?
无论如何,原著和影片中设置的第二个重大情节,即百合子和葛西泉中间消失的一年,都必须得到讨论。
从原著上看,这段母亲抛下世俗责任和与儿子的生活而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的情节,在第10节(全书共15节)即三分之二的部分展示,回收了诸多伏笔。
百合子独自带大了泉,他们的相处异常礼貌。
在诊断前,虽然每年新年一起度过,百合子却总会想起被人们遗忘的自己的生日(即元旦),似乎在苦恼没有一个伴侣能真正为自己庆祝;母亲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而频频道歉,儿子会借工作延后感到尴尬的母子关系。
传统印象中,丧偶式育儿下,母亲应该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孩子则应该时刻体谅关怀母亲,一起扶持走过。
书中也设置了化妆包、送花等若干细节加以佐证。
甚至百合子在得知泉订婚时,对“好不容易能像正常母子一样”的生活消失而感到难过,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段虽然有着占有欲,但总体母慈子孝的关系。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席和不被家人理解,百合子缺乏伴侣,对男女之爱求而不得;泉也有着故意走丢“想被找到”的依赖心理——正如书中的描写:“原来自己和百合子是一对用这种方式测试彼此内心的爱的母子“。
然而,世间总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在单一双向的相处中,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到没有。
百合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泉则抱着被需要而生活,且在唯一的依靠缺席一年后迟迟不能走出风波。
就像原著中多次设置了百合子走失的情节,在最后的烟火大会上,面对找自己找得大汗淋漓的泉,百合子没理由地说“我找了你很久”,在记忆的寻找中,是谁一直被困在风波中而被寻找?
直到母亲失忆,住进了康养院。
在整理日记时才发现,母亲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乐趣,在卸下母亲这层社会责任之后,她也有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而对孩子的责任,最终压倒了自我的追求。
这种极端的张力,让泉第一次以女性而非母亲的视角体会到百合子的矛盾。
此前刻意到对象家留宿,从而在母亲问起时报复地说:你好意思问我,显得那么幼稚。
大概也是因此,泉选择了原谅,回忆起了被自己格式化的“半个烟花”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亲密关系中亦应有自己的空间。
也许是这本书和电影想传达的。
百合子有过这样的理解,否则不会追寻“自己的人生”。
然而社会的刻板理解——母亲可以忘记一切乃至自己的生活,唯独不能忘记的是孩子——让她无法面对自己、丧偶式育儿的压力让她选择独自离去,看起来最坏的选择,实则是无能为力,也束缚了她的一生。
相比于泉的原谅,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场风波。
所以,我理解的这部电影,不是告诉我母亲是最爱我的人,不是强化“唯独没有忘记爱我”的印象。
我更希望,母亲爱我,但更爱她自己,希望她在与我分享的记忆之外,有她自己的美好和独立的生命。
就像王菲回答记者的经典语录:“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你会忘记那些母子之间的事,失忆了的母亲不会忘记且对你的爱半分都不会少。放在现在社会真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探讨了,是向往自由是正确的还是回归家庭才是呢。
麻酱只是打酱油啊,戏份太少啦。前半段是“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后半段是“我为啥不喜欢我妈”。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渐渐失忆,儿子与母亲不太亲近,直到病重送到护理机构,儿子才开始后悔这么多年的疏离。母亲失去的回忆,儿子从她的日记中寻回。儿子从小没有父亲,母亲本来独自抚养他,却与有妇之夫私奔了一年,儿子被抛弃后便无法原谅母亲。母亲什么都忘了,却想看一次“一半的烟花”,原来这是儿子与母亲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只不过儿子忘记了,失忆的母亲却念念不忘。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谅解的机会。
非常平淡,浅薄,冗长。浅薄得好笑甚至感觉很冒犯人,强行故作温情。想说拍不了别拍,浪费时间。
影片经由一段段交错于记忆、想象和现实空间的长镜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段关于我们是否了解母亲的故事。一个近年来频频搬上银幕的阿尔兹海默症,一种原本疏离的母子关系想象性破冰。半朵烟花,水中倒影的意象算个小亮点,主人公在与失忆母亲不得不频繁相处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到了母亲的另一面人生,以及母亲对他的沉重的爱。
刚来日本的时候买了原著小说看,终于等到上映了。果然原著作者自己当导演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原田美枝子和菅田的演技撑起了一个个长镜头,情感表达十分细腻,从对白和表情的细节上都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对認知症的表现也是足够有创意。最喜欢地震和最后的半分の花火两段,在电影院不自觉地就流泪了。比起原著删去了一些情节但不影响理解整个故事,推荐。
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剪辑节奏 给加一分
有点可惜,同类型不如《妈妈》,更远不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导演很善于使用长镜头,记忆循环也很有看点,但掩盖不住剧本的硬伤,故事实在是有些平庸,能理解导演试图营造记忆错乱的氛围感,但受限于功力导致全片重点不清晰,若是砍掉不必要情节会好得多。Ps∶又一次get到苏打的颜了。PPs∶记一次包场观影。
是每个国家都领了要拍一部阿尔兹海默症代表作的指标吗
关于遗忘和记忆,其实是很读者文摘的一个故事核,为了最后那几分钟,几乎铺垫了一整部电影,真是靠几个明星撑下来的。导演也算资深的制片人了,所以能码出这样的阵容来。
BJIFF 真难看呀 剧情老套 台词尴尬 剪辑稀碎 菅田将晖你让我好难受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太平了。
这个妈妈痴呆的也忒早了吧,早的都有点不真实了。感觉冈田至少得是阿部宽的年纪,妈妈才会痴呆。
作为第一次导演,手法有些青涩,但已经超出预期、非常不错!!看过书会对这部电影更有感觉。苏打全程有些隐忍,但最后的泪脸让我也哭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说的就是这种落寞吧
近几年关于家庭关系的影片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人物设定都太相似了,个个老人都得患上个阿尔茨海默症
阿兹海默都拍烂了 很像大学生申奖作品
母亲的记忆渐渐错乱,儿子的痛苦记忆越来越清晰,两种记忆在生活里相交后,死亡都算不上什么了。
3.2
这片让我想到了《我破碎的真理子》,都太空了……
我真的以为泉要和母亲相爱了…感觉这类题材有些脸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