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勇敢的人

The Brave One,勇敢复仇人,强复者,勇敢者

主演:朱迪·福斯特,泰伦斯·霍华德,尼基·凯特,纳威恩·安德利维斯,玛丽·斯汀伯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07

《勇敢的人》剧照

勇敢的人 剧照 NO.1勇敢的人 剧照 NO.2勇敢的人 剧照 NO.3勇敢的人 剧照 NO.4勇敢的人 剧照 NO.5勇敢的人 剧照 NO.6勇敢的人 剧照 NO.13勇敢的人 剧照 NO.14勇敢的人 剧照 NO.15勇敢的人 剧照 NO.16勇敢的人 剧照 NO.17勇敢的人 剧照 NO.18勇敢的人 剧照 NO.19勇敢的人 剧照 NO.20

《勇敢的人》剧情介绍

勇敢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朱迪•福斯特 饰)和恩爱的未婚夫(尼维•安德鲁斯 饰)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特伦斯•霍华德 饰),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这一切,引起了梅瑟的注意,他所代表的法律的正义显然不能认同艾瑞卡的做法,二人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樱桃新滋味兄弟门环环相扣忍者与杀手二人组的日常生活冬季土豆丸神之牙-JINGA-诱饵温特沃斯第一季最幸福的季节我爱我夫我爱子暴风雪浪漫七夕之疯狂搅局拂晓的尤娜OAD国王的选择魔术缉凶喜乐长安天网行动别问我是谁无限逆境之末班地铁宠爱PetPet堕落花之鬼打墙VIP醒来福禄双全唐宫美人天下圣斗士星矢圣斗少女翔鲨滩支离破碎半妖的夜叉姬神医大道公

《勇敢的人》长篇影评

 1 ) 如果换了别人这个电影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朱迪演的复仇女,游走在正义和争议的漩涡里,其实从所学的法律常识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来得痛快和直接但和社会性的处理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样的人性故事很多很多,但朱迪制作并主演了,显得这个耶鲁的高材生在电影的世界里表达了社会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值得大大地探讨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些时候的一念之差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当事人的双方都是,一念中如果邪恶闪过了可能社会的普遍的人类价值系统会做出一定的公认的处理或好或不好,一念之中如果带着争议的正义闪过了可能带给社会普世认识也一样会作出判断,但这个判断带有的是好是不好呢?电影是教科书,电影是宣传队电影的背后,会引起的社会性反应深入人心了吗?还好,电影是个故事剧,不是LIVE SHOW.朱迪的味道还是有的,但影响力也被她的同行恋的大胆冲淡了许多,仅从这个电影的判断上来说.

 2 ) 《复仇的女人》:美式硬派复仇天使

这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把悲剧和绝望的情绪置于其次,把暴力和惊悚推上前台。

又一个典型的美式硬派复仇天使,只不过这次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造作。

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是,复仇女人缺失了情,无奈的变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有志女青年复仇,这个动词抑或是形容词,后面只要沾上女人这两个字,就立马变得阴柔和妩媚起来。

电影里从来不缺乏复仇女人,最近的有来自韩国的金子小姐,有强悍无比的美国新娘,甚至在《密阳》里的柔弱寡妇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了报复。

这些女人无一例外的拥有一个阴暗的不忍回忆的过去,然后心性大变,于是产生了以暴治暴的念头,从而被人们冠上了复仇天使的称号。

金子的复仇之路布满了血腥,美国新娘则直接习武练刀血浆飞舞变态异常,而寡妇的复仇却让人深思。

又一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在一场突发的暴力事件中诞生了,她是一个电台DJ,有一个男友,一个公寓和一条狗,生活在纽约并且热爱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街道,这个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一场意外的暴力袭击事件,摧毁了这个女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挚爱的男友和狗,包括未来的生活。

男友死亡,女人幸免活下来,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生活状态。

从曾经对纽约的爱转变成恨,对人群的惶恐和对周遭所有事物的怀疑,在这个女人心中,世界一瞬间充满了黑暗的犯罪和可怕的暴力,危险在纽约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角落潜伏着。

于是,女人发现警察和法律并不是阻止一切犯罪和罪恶最有利的工具,她以自己的方式,以一把在黑市里买到二手枪,开始了复仇之旅。

这样一个复仇女人,比起同样来自美国的新娘,更多了几分真实的力量。

她不是漫画故事里那种一瞬间便被赋予了力量的女英雄,也不是像超人、蜘蛛侠和蝙蝠侠那样的救世主。

“义务警员”这样的称号被加在她的身上,显得有几分造作。

她的复仇之路起源于对男友死亡的无法接受,第一次杀人则纯粹属于正当防卫。

深度的人群恐惧症和不安全感,是女人想要有一把枪自卫的理由。

慢慢地,这个女人碰见了越来越多的犯罪和罪恶,于是她抬起了枪,以自我的判断和价值体系作为标准,毫无恻隐之心的杀死每一个企图犯罪或已经在犯罪的人。

“以暴治暴”成为这个女人报复的中心理念,所以,她是一个完全不想作英雄,却成为了人们眼中英雄的勇敢女人,她的勇敢在于她抬起了枪杀死了坏人,而那些坏人的死在人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影片开始把这一问题逐步放大展现出来,且立马摆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前。

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正义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和判断性,是否能成为夺走一条生命的正当理由。

女人的所作所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下非常火热的日本漫画《死亡笔记》,女人和死亡笔记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女人多了报复这一层,都以自我的价值判断杀人,当然杀的确实是坏人,但是法律的存在就同时受到了轻蔑。

在大部分不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大众眼中,女人成为了一个变态的连环杀手或是一个义务警员。

影片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个复仇女人的暴力史,她每次的报复行动和杀死的每一个坏人,而则把她的内心淡化了,只通过了了几次的女人工作时以DJ的身份带出的心理独白,观众得以直接地了解这个女人的内心。

所以,本来作为影片主角的女人被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道德法律和人性的判断给代替了,动作、暴力和惊悚成为主要的内容。

很显然的是,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立场,无论从一直侦察连环枪击案的侦探的态度,女人的那个黑人邻居帮其隐瞒“杀人事实”,还是从最终女人“逍遥法外”的结局来看,在影片虚构的社会中,大众普遍都认为女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充满争议的复仇女人,在美国民众心中,成为了真正的“以暴治暴”的英雄。

当影片结束,女人顺利逃走,又一次回到暴力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个隧道口,整部影片留给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女人杀人的场面,和她那张惨白的充满仇恨的脸。

一个悲剧却没有一份悲剧的力量,充满着的是现实主义式的发人深省的各种关于人性的疑问,发生悲剧的人被淡化,悲剧造成的结果和事件被放大,这是《复仇的女人》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从来没有人会怀疑朱迪·福斯特的演技,这个被称作“美国电影业的一个标志”的女演员,把《复仇的女人》演绎的异常坚强,这一角色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朱迪的精湛演技。

影片实际上纯粹是一部明星电影而不是导演电影,朱迪的光环是影片票房的保证同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但是,放下朱迪的明星效应来看。

影片导演对于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塑造和刻画却是很失败的,明显的想以点盖面,以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却做的很生硬和粗糙,暴力和紧张的故事情节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和好看的部分。

当然,这样的故事,一会是那种走情感路线的文艺腔调,另一种就是此片走的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电影的套路。

喜欢哪一种,则完全看观众的个人喜欢。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情注明

 3 ) 一部够细腻的电影

Jodie Foster 也算是个大明星了,可惜我只看过她三部片子:《沉默的羔羊》《似是故人来》还有这部《勇敢的人》。

或许是一直喜欢她那种丝绸外表下的金属气质,汉尼拔系列只看了首部(《红龙》是因为诺顿哥才看的)。

对Jodie的了解,可能八卦杂志上要远多于影片及角色本身,不过,八卦再精彩,闭上眼睛,最先想到的,还是浅色头发,薄嘴唇,尖尖的鼻子和下巴,最重要的,永远惊恐和不安的眼神。

这部勇敢复仇人,算是弥补了对Jodie印象上的缺憾——声音,一个电台主持人,最先出境的就是她的声音,整部电影最突出的也是她的声音,旁白部分带动了整个的气氛,可能略显沉闷,不过,细腻得恰到好处。

至于复仇者的主题,以及故事的蓝本,好像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忘了是畅销书还是什么了,总之,不怎么敢冒。

反倒是对主人公内心的表现,be another one的过程,深刺人心。

灾难为发生在你身上之前,也许真的从来不知道恐惧是什么,有些事情替代经验不是那么管用。

但,谁又真的愿意经历那样的事情呢?

太阳落山了,明天还会升起来;一个季节过去了,明年还是会回来;可是有些事情发生了,是不可能再恢复原状的,人的心就是这样。

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书上或者电影里看到的事情,总是会往自己身边或身上联想,看过这部电影,想到了我身边的这个城市是否安全?

事故的报道经常见,却还是很天真的认为那些不幸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走夜路从来不知道害怕,也没做过任何保护措施;没丢过钱包,还总为此而自豪;也从没碰到过什么大的公众灾难(非典时虽然身处重灾区,却根本没往心里去,根本没真正害怕过)。

但是,现在,或许应该想想,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无辜受害,如何。。。。

可是,灾难是否/何时会降临,谁又知道;注意保护是对的,但是所谓无知者无畏,一旦知道了潜在的危险,想办法去预防的同时,担惊受怕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出现了,就好比一筐苹果,吃不完总会有些烂掉,有些已经烂了,那么,是先捡好的吃,还是先捡烂的吃?

边吃边有些苹果烂掉,前者吃了好的,扔了烂的;后者吃了烂的,但是看着筐里永远剩下好的。

ps:细节部分1、女主那个录音的设备很酷;2、女主去医院探望女证人时穿的T恤上有个汉字红双喜;3、警察局程序的冷漠真的让人寒心,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女主出院前的询问没有一点人情味,出院后又去打听接待的警员说话就像台答录机,地铁杀人案发生后女主去报案警员的态度也许是导致后面发生案件的重要原因。

 4 ) “侠”和“世”

或许前面这么长一段时间没有产出任何影志就是因为受到了太多舆论的影响。

这次我想先不看豆瓣不看IMDB Message Board不和任何人讨论,写一篇和电影术无关的东西。

首先我想嬉皮笑脸地世俗一下:没想到“Sayid”的美语说的倒挺顺溜的。

沉默的羔羊系列,或者至少1、2,一直是我的最爱。

首先抛开大众伦理观,我很钦佩Hannibal Lecter(或许是因为我先看的2,后看比较小众的1)。

无论有人说他吃人杀人变态也好恶心也好,剥去一切华丽的道德伪善外衣,他是一个有狭义的君子(虽然够不上很多人眼中的“正派”标准)。

固然好莱坞可以炮制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这一条流水线的正义联盟,但“侠”这个物种,在我们这个社会已实属灭绝。

我们有的只是“世”——社会道德和秩序,审判和刑法。

而这些在优雅犀利的汉尼拔眼中都不是问题,他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审判机制。

有人站出来了:凭什么你要杀人!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你不能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

一个人再坏再该死都应该由法律来管刑罚来处置,你没有权力审判别人!

我想到是电影"Dogville"中,道德的标尺在在环境的变迁下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把人和动物分开的是什么?

是情感吗?

是道德吗?

都不是。

人不能和动物分开来。

为了生存为了survive,大家都是一样的自私低劣。

《霸王别姬》,主角在文革时期被批斗的时候,不论世俗还是自命清高,两个人都向现实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

报复也好绝望了豁出去了也罢,程蝶衣这一段的爆发,就是对人性的最好的阐释。

Dogville剖析得很到位:The only thing you can blame is circumstances. 环境和实际情况是超越伦理道德的——说凶杀犯是社会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所生长的环境所经历的苦难本来就非文明人可以承受。

而在《霸王别姬》的批斗时刻,一个曾经的妓女却默默目睹这一出丑剧的激化;她承受了所爱之人跟她“划清界限”的背叛;她去抢那被扔到火堆里的,一个不属于她的一段濒临决裂的情义的信物,末了还把它交还给了始终对她的另一半纠缠不休而又背信弃义的人,然后悬梁谢世,看得我好不落泪。

我说这是“侠”。

可你凭什么用你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评价别人呢?

对啊,我也只是不能免俗的普通人,不是“侠”,关键时候“人在屋檐下”,还是得屈服和低头的。

我看到网络暴民对王千源家的打砸、泼粪这样的消息,这不就是重演文革吗?

大众的力量是可怕的,何以叫愚昧的人醒悟。

这些作为观众我当然是旁观者清,可若不是当事人的话又怎么能理解那种感受呢?

The Brave One,又是一个遭受不幸女人。

不好的电影常常让人难以体会角色的感受,但一个女性的弱势无助被Jodie Foster阐释得淋漓尽致。

这个电影想必会引起观众不自在的道德感。

其实给主角贴上brave这个标签,恐怕导演不是要宣扬藐视法制,而是展现了两难痛苦中的另一种可能。

Jodie Foster的分析很到位,她说:“直到你被迫真的进入一种时刻挑战着你神经的境地时,你就会被改变,然而你永远都没办法想象得到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黑人邻居说,"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 于是劫难之后无助的Erica在再次经历残忍暴力的时候选择了自卫反抗,此后逐渐演变为主动出击。

这个电影充满了“侠”和“世”的对抗。

iPod 被抢那小子被编剧着实讽刺了一番:听Radiohead\U2\Dixie Chicks,抽大麻,律师父亲的权势,作证人时的下流话——此人乃大俗。

"Right and Wrong?" 邻居听了节目之后面对杀人归来的Erica再次似问非问。

在复仇者为世人所知以后,再看看那是一片什么景象吧。

赞扬惩恶扬善的“愤青”;自以为是道德标尺的卫道士;嬉皮笑脸的追求粉丝;甚至自称就是热门人物本人的大言不惭者——电台接到的这些电话,那就是世俗的最好证明。

电影最后,镜头从高空俯瞰一切,观众成为局外人,仿佛上帝一般在看着世间的罪恶和报应。

狭义也好世俗也罢,谁对谁错,这本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

再说,有些事情真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吗?

小时候我错过了某部电影,老爸给我讲剧情时我总爱问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 在我应该长大的某天我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老爸说:“这世上哪有纯粹的好人坏人之分啊?

有些事情是说不清的。

”这“说不清”,恐怕就是汉尼拔超越一大堆不同物种的坏蛋被AFI评为“影史上最难忘的反派”(most memorable villain in film history)的原因吧。

 5 ) 先看这个,再看【守法公民】

据说后者就是男版【勇敢的复仇者】和【七宗罪】 的结合,也是讲动用私刑的问题。

 6 ) 城市日行者

每日行走在城市里的人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上周我走到东河晦暗的深处今天则经过曾是广场大饭店,现已布满外墙的巨大鹰架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维瑟斯在切尔西旅馆唇齿间溢出的啤酒爱伦·坡从废弃的木箱把活生生的猴子放到油腻的南街安迪·沃霍和他的墨镜 ...这座城市的故事 在我们的眼前消失眼睁睁看着从我们热爱的城市中逐渐消失的一切美好和丑陋我们要建构一个想象的城市来存放我们的记忆吗?

因为当你深爱一样东西 当它消失一点 你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可是,当你曾热爱的地方变得可怕当你看到熟悉的街角 竟然会害怕它的阴影看到一样的阶梯 却不敢爬上去我从不知道活在恐惧中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恐惧是别人的事 弱者才会恐惧 我从来不曾害怕终究你也沉沦了 当你被恐惧侵袭 全身颤栗你这才知道它一直存在 在你爱的一切的表面下等待从此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放你 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你内心的陌生 已经占据了全身当我看到曾走过街头的自己 不禁会想 我能再跟他一样吗?

推荐这部电影的主题曲:Sarah Mclachlan - Answerhttp://ilm.blogcn.com/diary,13226630.shtml

 7 )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

最近都很難得有時候坐下來好好看一部電影,聽一點音樂,翻一部小說,發一會呆,然後碼一點字。

人人都有無聊的時候,無聊到拉我出去吃飯,無聊到一個接一個地打遊戲,無聊到找一個略微還像話的人戀愛,無聊到竟然可以跟著我去逛很悶的博物館,無聊到在論壇上和不認識的人做些無謂的爭吵。

人類真的有這麼無聊嗎?

無聊的時候發呆不是很好嗎?

忙碌和貧窮所剝奪的不正是思考的沉默。

發呆多好啊,我很懷念無憂無慮的年代坐在課堂上,臉朝著教線性代數的“線代女性”,眼睛發直的一路看到莫名的國度去。

是什麼打破了我發呆的世界,那麼寧靜的世界,純淨平和,只屬於我的世界。

是血。

很多小說裡寫那麼一瞬,彷彿聽到心臟破裂的聲音,彷彿聽到世界崩蹋的轟嗚——眨眨眼睛,太誇張了吧。

“我以為這些傷害只獵取弱者,永遠不會加諸於我身上,直到有一日我們遭遇”直到某一天坐在地鐵裡把心肝脾肺腎全部哭出來的時候,我的世界裡多了不安的聲音。

“那是一個陌生的自己”心理學上似乎把這個叫做創傷後反應激障。

據說信仰虔誠的人在這種時候會表現出強大的免疫能力。

可惜我是個有神無宗教論者,所以坐在教堂裡也只是因為那裡光線昏暗,聖歌緩慢,適合睡眠。

上帝在有需要的時候,起碼是個有用的人。

Jodie Foster JJ,大概奠基了我對女生的審美意趣。

在第N次看《沉默的羔羊》時,意外下載到了一個導評的版本,JJ對於Clarice的描述是“女英雄”,hero,在英文裡也有“主角”的意思。

JJ對於這個角色鍾情之處,在於她打破了“英雄救美”這樣的電影傳統,在一部好萊塢電影裡扮演了原本該由男人上陣的角色,拯救了一個弱者——她的同性。

這似乎是表明了女性的兩種特質——由莎翁定義的,和由Bevoir證明的——JJ堅定的站在了後一方陣。

這也許是她拒絕出演續集的原因,Foster JJ在年輕的時候挑劇本時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強烈的傾向——她可以成為犧牲者,也可以擔當拯救者,但她拒絕做獵物。

儘管劇本把結局改成了Hannibal自斷一手,Clarice堅守立場,但是她掉下的那滴眼淚,已經是足夠惹惱JJ的注腳。

法文片名叫做A Vif,很難聯想到其英文片名叫The Brave One,中文的話,我想以那批對電影片名很隨便的人來說,翻譯成“勇敢者”就OK了吧。

在這部片子裡,Foster JJ同時出演了犧牲者和拯救者。

片子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部典型的好萊塢復仇片,充滿血腥和報復後的快感——結果血腥是有了,快感卻被恐懼替代。

片子進行到中段,我以為這會是一部探求創傷後反應激障恢復過程的心靈之路——結果心靈是看到了,理智卻抗拒看到的內容。

“相信不單是我,每個人都曾生出過類似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講過這句話,甚至不是現在我們成為的這個人,會如何呢?

然而,你無法預料在特殊的情況會引發出一個怎樣的自我,你可以開動腦筋拚命想像,然後再用道德尺度加以局限……可是,直到你真的被逼入一種神經時刻受到挑戰的境地時,你就會變,而你永遠無法想像到自己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

” 這是JJ以製作人身份對創傷心理做出的註解。

我沒有道德潔癖,只是有些無謂的執著,和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難以克制完美主義傾向。

所以我有點難消化影片的結尾。

我想這個結局應該讓很多觀眾感到不舒服——這種對社會道德,對既成體制,對法制的挑戰。

其實大部分人,站在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之間細細的那條分隔線上,總不能屹立不倒。

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一時的迷惑,一點點貪婪,一絲絲自私,一指利益就足以戳倒。

我們所謂之君子,不過能站起來,拍淨身上的塵土,坦承自己錯了。

小人則在塵土裡滾兩滾,仍然坦承自己錯了。

偽君子則是站起來,不承認自己摔倒過。

還有一種所謂的極品人,便是帶著一身的塵土,明明還撲在地上,卻用腳試圖把那條分界掩蓋掉,以為自己就是月亮的代言人。

但是無論哪種人,只要不要太BT,或者對自己太誠實,總是還期望在屏幕上遇見能夠站直嘍,別趴下的強者。

所以當導演表現出道德的多面性時,我感到不舒服。

以前當說到過去的一些遭遇時,我平靜地說,我們永遠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那個,至少總算四肢健全,身心健康。

這種時候別人的視線就會不自覺的順著我的下巴移下去,大約是想在我身上尋找什麼形狀的掛件。

這次輪到我自己低頭看我胸前是不是真的掛著十字架。

Hannibal從FBI手中脫逃的時候,我是站起來歡呼的,為什麼Erica從囚牢的命運中脫離時我竟會如鯁在喉。

是我變了,還是因為違法的那個,以暴制暴的那個,復仇的那個是女人?

影片裡的警察說“女人殺她們的丈夫,殺她的人情人和孩子,但她們不會殺素不相識的人”。

《犯罪心理》裡只要一涉及到“義務警察”這樣的case,第一判斷就是“男性”。

暴力犯罪,始終是男人的強項。

那女人的情緒,一個創傷後,無法釋懷,沒有安全感,失去了過去的生活的女人的情緒要如何抒發,她要如何拯救自己呢?

大家指望她去哭,去酗酒,去嗑藥,去自殺,卻沒有料到她可以殺人。

Erica在劇中有一句相當有意思的台詞,當她將槍指向曾經襲擊過她的凶徒時,叫道“我只是想要我的狗回來”。

那只狗,就是過去的Erica吧,自認為是強者的女性,在婚前突然遭遇到歹徒,她的男友被打死,她自己被打成重傷,自從Erica在一個她生長大卻一昔陌生的世界裡醒來的時候,她的狗和過去的自我同時失了蹤影。

她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釋放心中的憤怒。

直到她拿槍的手不再顫抖。

這是不是代表,這一次,她手中握住的就是“正義”?

我雖然不認同,導演卻把狗還給了Erica,當她和狗狗在當初的事發地點擁抱時,至少Erica的人生又回來了。

Foster JJ再次扮演了一個電影中罕見的角色,她總是強者。

抑或說,這樣直闖入男人禁區的女性角色也只有她能演繹。

野性如AJ,剛強如Julie Moore,始終不能把女性柔弱的外表,和堅硬的內核結合完美。

可惜那張曾經限制住她戲路的娃娃臉,竟沒有遏止住時間的牽扯。

JJ應該不在乎皺紋吧,看到她的眼睛一如以往的澄藍,指甲一如既往乾淨時,我想如果她給我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想吻那雙永遠纖薄菱形的唇。

對或者錯,這樣的分類仍然還是神的工作吧。

人能做的,只有執行,然後被其他人來判定。

 8 ) 剧情 for myself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演员不错,结尾不够和谐。

 9 ) 要把自己变得如同陌生人一般的坚强,因为这是无可奈何而又必须的。

有多少人需要正义,有多少正义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正义。

当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身上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够处事不惊地说,没关系,我可以等待,等待一个公正的审判,或是一个应有的结果。

如果你不曾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你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后悔。

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感到无比痛苦和悔恨的事情,让我夜夜哭泣,感动那么强烈的无助和害怕的事情。

这件事,或许会就此改变我的人生。

而我,却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如何解决,甚至连那个“施暴者”都找不到。

在这种时候,去看这样一部电影,我不知道是否正确。

女主角艾瑞卡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复仇者,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

而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复仇者,她所做的事,在我看来是必须要做的。

她无法变得更坚强,因而只好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陌生人,好让自己寻找到一个出口。

看似一个强硬的女人背后,所承受的是多么强大的痛苦。

没有谁是真正勇敢的,这只是和软弱相对的一种必然结果。

艾瑞卡最终能够找到那些谋害她和她的未婚夫的歹徒,最终能够亲手将他们送进地狱,这是何其的幸运。

不管她的做法是对是错,至少她能够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而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在现实中,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无能为力,许多的痛苦也找不到出口。

或许,她在最后亲手枪决掉那个歹徒之后,也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呢?

许多人会批判这样一部电影,认为世界上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所谓的救世主,清道夫。

然而我理解她,她并不是要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她只是必须这样做,必须为自己心里的洞找一个出口。

命运总有许多的不公平。

我想起了这两天很轰动的歹徒袭警事件,已造成6人死亡。

难道那些人就该死吗,难道他们的生命就该如此被他人终结吗。

他们在早晨,也或许是从家中高高兴兴地出门,吃了妻子为他们准备好的早餐,和自己可爱的孩子道别,而就在几小时后,却死于这样一场残酷的意外。

而歹徒抓到了,他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这样的人,死一次怎么够,枪决一次怎么够。

或者说,即使被处死了又能如何,能够挽回那些逝去的生命吗。

而现实中还有多少事件,可能到最后都无法抓获到那些施暴者,可能所有的痛苦只能由受害者独自承受。

出口在哪里?

已经造成的伤害要如何去补救?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后悔。

艾瑞卡在枪决完那些歹徒之后,领着她的狗走在回家的路上,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出事的那一晚,只是身边的爱人再也不会回来。

她的独白:我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陌生,我再也不是原来的我。

而我呢,我也不能够再是原来的我,我并不那么坚强,我也需要有一个出口。

我无能为力,以泪洗面。

如果可以回到那个下午,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如果没有走那一条路,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如果,如果……许许多多的如果,串联起来,这是多么的可怕,所有现在想来不该发生的,却都的的确确真实发生了。

然而没有如果,并且永远不会有如果。

只能变得更加坚强,即使这很艰难,但是只能如此,只能如此。

那个施暴者,他根本不知道他那么一瞬间的行为,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而我真心祈求那不会是持续一生的影响,我希望那只是暂时的,暂时的。

如果他知道,他会感到害怕吗,他会睡不着觉吗。

他会遭受到惩罚吗。

你会感到恐惧吗,当在夜里醒来,发现自己听不见。

所有美妙的声响都不再属于你,耳朵里只剩下尖锐的鸣叫,头疼欲裂。

你会想,这或许会持续一生,这或许会让你从此之后变成一个残疾的人。

你会感到恐惧吗。

那种切肤之痛,那种深深的孤独,你会感到恐惧吗。

我还不够智慧,请求上帝赐予我智慧。

我知这一切苦难,必有因才有果。

「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在城中发出言语,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

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

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

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

你们遭灾难,我必发笑;惊恐临到你们,我必嗤笑。

惊恐临到你们,好像狂风,灾难来到,如同暴风,急难痛苦临到你们身上。

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

因为你们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不听我的劝戒,藐视我一切的责备,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

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

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

”」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我明白缺少的正是那敬畏心,人类的渺小和软弱,无论到何时都不会改变。

上帝造人,也试炼人,而又有多少人经受得起试炼。

蒙蔽了双眼的人,如同瞎了;蒙蔽了双耳的人,如同聋了。

因而丧失了智慧,成为一个愚昧,愚顽之人,只能终日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

电影不是我的出口,我在这里找不到出口。

但我了解她的恐惧,了解她急需找一个出口的心情。

我看着她痛苦地哭泣,我也揪心得眉头紧锁。

我想如果不是自身遭遇到这件事,我不会能够体会。

以前我竟然多次想到了死,这种愚昧简直无可饶恕。

好好活着吧,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因它们不知哪一天就会失去了。

2008/07/03

 10 ) 无声的愤怒。

看到一半的时候和老公说起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想拍现实真实的社会存在,但是我担心这部电影要怎么收尾。

打趣地说起,复仇电影最后是为了图个酣畅淋漓的an eye for an eye,但是太理想化;很多批判现实电影最后是一黑到底,看完让人沉默好几天。

我说,我很喜欢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主角,她有爱人,有朋友,有热爱的工作,还有只狗,她还会帮邻居扶门,一切都很完美。

只是那天晚上和未婚夫去公园遛狗,被命运砸中,砸倒在地。

最后会怎么样呢,如果一黑到底,我会难过很久;如果太理想化,又感觉枉费了电影前半段的真实。

当时老公说很真实但又不理想化的电影也有啊,例如The Next Three Days,然后我们还开聊了很久。

最后鼓起勇气把电影的后半段看完,幸好,幸好是这样的收尾。

前半部的真实在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还不会推出个大bug来,至少以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平来说。

1. 必须是一黑一白的搭配,不然就变成了白人孤胆英雄的颂歌。

黑人警察叔叔的执着和白人女主的火花才能让人想到超越种族的人性、道德和正义。

2. 第一次开枪在便利店,这一场时间不长,但也是个完整的故事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会有很多同类的案件。

贫穷的白人卖回来了越南新娘,这种购买关系让本身在贫穷区成长的道德观念不完善但是物权观念十分强烈的丈夫认为:这个女人是我买回来的,所以她生产出的(或者挣回来的)一切财物、人都是我的。

所以才会因为妻子不让自己见女儿而愤怒地持枪质问,才会不把对方当人(因为是货物)地一枪崩掉,还打开便利店的收银机拿钱,嘴里嘟哝着:这些钱也是我的。

同样,美国梦遍地的美国,越南新娘可以得到工作,可以挣钱,可以慢慢萌发出自我意识,能决定我要独立我要离开这个男人,还要把女儿带走。

可是,美国梦并没有保护她完全脱离对方的认知。

3. 再次开枪,是在地铁上,即使是敢于开口制止不良行为的黑人父亲也避免不了在儿子面前被同肤色的两位黑人青年奚落捉弄,只能仓惶地逃离地铁。

这位父亲想维护的是一位白人学生,可是连自己的自尊都维护不了。

暴力、作恶、侵凌,包括但不只因为种族肤色。

4. 又开枪,是为了一位雏妓。

被救下来的雏妓在重伤时说了一句:这里还是美国吗。

美国梦把她们带过来,可她们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

人不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不能拯救一切。

可是她被女主拯救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女主被黑人警察怀疑而被带着去见这个唯一活着的证人是,女主含着泪说‘你说出真相吧,说出一切吧’,可是她说她什么也没看到,她拿过了女主的十字架项链。

5.华人能卖一切有人想买的东西,包括枪。

这是stereotype吗,刻板印象?在电影里看来,倒是全无违和感呢..女主当时对着白人店主说,我可能没办法活过24小时,却依旧被冷漠地拒绝:‘填表,考持枪证’。

这时,为她提供枪支的华人,让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会恨不起来,为什么会觉得女主的杀人是顺理成章呢,为什么会觉得帮助女主治疗、洗掉血迹的黑人邻居像天使一样,为什么会觉得黑人警察最后帮助女主作伪证是正确的呢?估计作为观众,我的三观跟着一步步扭曲了...无声的愤怒最后让女主成为了the brave one.因为,在爱人逝去而自己重伤刚醒来后,只有冷冰冰的警察,没有理解、同情和心理治疗。

被逼着认犯人,眼前只有那些急着破案的警察,女主说‘为什么我不觉得你们是好人呢’。

因为,朋友没办法帮助自己。

那么痛,痛到无法出门,害怕到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觉得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信任这个自己曾经热爱的世界。

我如此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被报以这样的痛。

因为,政府和警察都没办法保护自己。

去警察局查问案件进度,只有官方的对答,编号和等待。

没办法生气,因为他们太忙了,因为事情太多了,因为同类的案件太多了,这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管理和法则。

但是个人呢?因为,连工作都没办法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被卖了要接现场电话,快被逼疯,要出卖自己的隐私。

女主边吸烟边对黑人邻居说,我不在乎,我想死。

黑人邻居说,人有很多种死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方法。

黑人邻居出现的场次不多,但是每次都能留下一两句金句。

她和女主说了一个故事,在她的家乡,孩子被逼着杀自己的父母,只为了证明他们可以。

人会死的,但是死的原因却赋予了这条生命不同的意义。

杀也一样。

女主不信任公共制度了,不信任警察了,才会选择报私仇,宁愿做伪证也要报私仇。

但是,无声的愤怒,感同深受的观众却理解了她。

甚至在电影中因为对错观念而飘摇的黑人警察最后也认同了她的选择。

罪犯的女友也心情复杂地帮助了她。

黑人警察曾经是铁面无私的,但是他也因为无法保护想保护的证人,想绳之于法却逍遥法外的罪犯而痛苦不堪,甚至连自己身为律师的妻子也不再为正义而努力,转接商业案件之类可以带来财富的案件。

找到知音的他,在帮助女主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现实社会有多无奈,对片中女主做法就有多认同。

在无法信任的世界了,成为勇敢的人,是多无奈。

如果能被社会保护,能被制度保护,又何用自己来抗争。

这个理想化的结局,幸好不用一黑到底,但是也很无奈。

p.s. 黑巷中的少女 Judy Forster 很类似的反抗。

配乐好赞

《勇敢的人》短评

boring! jodie foster has lost it already!

5分钟前
  • marjorie
  • 较差

拿起枪敢于复仇,意味着你已经抛下所有了,这当然是最勇敢的人。

8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这时候的福斯特还是个大美人哪

13分钟前
  • 千山远
  • 推荐

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可是太多太多的时候因为法律自身存在的漏洞并不能有效的遏制犯罪和维护正义。这时候问题出现了,我们需不需要逾越法律的人去维护这个社会应有的秩序呢,但是采取非法律手段去维护正义必定又会触犯法律,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本片的导演已经给出了他心目中的答案了。

15分钟前
  • 剪不到手爱德华
  • 力荐

我是记得我好像看过的,Jodie看起来好老了啊

18分钟前
  • 朝鮮有個大胖子
  • 还行

50岁的大妈还卖弄....活该被打....睡着了

21分钟前
  • 胖得来要戏
  • 很差

理想主义电影,演的不错。

23分钟前
  • 西西
  • 还行

简单的情节但是不简单的人。重点在女主角的内心的转变吧。不错的片子,估计里面的动作少了点,而且是柔弱女人的片子没人喜欢把!

25分钟前
  • W.史密斯
  • 力荐

到底是朱迪.福斯特,把原本很一般的剧本演绎得恰到好处。

29分钟前
  • 豆友1120428
  • 还行

在这个充满快感的世界,谁又能注意那些走过的街角和陌生的内心?

30分钟前
  • 蓝色的30道阴影
  • 还行

3.5 Judy演得好。只是,每次看到Judy都很辛酸。

35分钟前
  • Kikiko
  • 还行

NEWYORK city, such a beautiful disease...

38分钟前
  • 被嫌弃的一生
  • 推荐

她遭受暴力犯罪之后失去了“身体”,只剩下声音,像一个游魂徘徊在城市的夜晚。曾经身体是幸福的载体,但是现在变成了恐惧的载体,她必须把安全感找回来。这个故事一方面讲伦理困境,电影当然没法完全给出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但作出选择不难,就像朱迪福斯特说的,她并不认同逾越法律的做法。伦理困境之所以是困境就是暂时无答案,法律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为我们画出那条线,但是法律不能解救人的灵魂。这个故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讲的是一个被恐惧挟持的人夺回人生的故事,她只是要找到一种活下去的方式,哪怕道路很黑暗,她也得走,她需要行动,突破规则,去修整破碎的人生和灵魂。这才是这电影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它需要观众作为心理个体去体会,而不只是作为社会人去评判。

39分钟前
  • 啊啊啊
  • 力荐

宣揚以暴易暴是對的?就算理由是多充足也是不對吧。其實演員都演得很好,只是結局非常不喜歡!兩星都給演員。

43分钟前
  • Jun
  • 较差

女版出租车司机。虚构得有点过。JF姨的形象太T了,和印巴男亲热的场面看着真别扭

4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还未婚夫,朱迪•福斯特老的都能演人家小伙子的妈了。

51分钟前
  • 猫龟🐌
  • 较差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 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Now, if you're gonna use a gun, you make sure it's legal.」「There is no going back to that other person... that other place. This thing, 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53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Jodie Foster像个男人般勇猛!

5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非常的牵强,做作。

1小时前
  • 不会游泳的鱼
  • 很差

喜欢脱法的最后结局

1小时前
  • 泥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