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
文/列文在追名逐利的都市生活中,你是否活得疲于奔命、心生厌烦?
在事业生活遭遇重大打击时,你是否心灰意冷、失去目标?
在庸碌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质疑过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张艾嘉执导这部文艺片《念念》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建立家庭、回归家庭,从家庭中寻找心灵的安宁、人生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活得不爽,不如找个相爱的人成家吧,或者没事常回家看看,跟老爸老妈老姐老妹老哥老弟倾诉倾诉唠唠嗑,没准心结就解开了呢?
至少影片中的主角们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各自的心理问题。
虽然知道张艾嘉是个文艺片导演,《念念》从各种宣传物料和预告片看也是个十足的文艺片,但在观影过程中发现本片居然如此“文艺”,还是出乎意料的。
影片用完全有别于观众熟悉的商业片的慢节奏,让镜头安静地对准阴郁的台北和明媚的绿岛这两个相距不远却仿佛远隔万里的两个地方,用奇幻手法架通现实与过去、真实与想象,来展现育男和育美两兄妹看似全无交集,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情感和生活。
影片中没有太多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平凡而琐碎生活的喜怒哀乐,有的只是镜头对大海和海边生活的默默注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的只是现实生活受往事阴影的纠结心态,以及慢慢用对家庭和爱的信念抚平心灵创伤的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长大后的性格和情感缺陷,都是小时候的家庭问题造成的。
《念念》的剧情和角色设定就是基于这种理论。
柯宇纶和梁洛施在片中扮演育男和育美这对兄妹,两人从小因为父母离异而分开。
长大后,育男成为在绿岛和都市之间穿梭的导游,阳光的性格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育美成为一个尚未成名的画家,阴郁的性格也影响了她的画风,跟张孝全扮演的拳击手男友也经常上演床头打架床位和的情感纠葛。
两兄妹看似性格各异,生活基本上没有交集,但他们都共同拥有童年的美好回忆——李心洁扮演的母亲会给他们讲小美人鱼的故事,带他们去海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给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哲理。
而这些美好回忆随着父母的离异有如肥皂泡一样破碎,两兄妹也因为分别跟着父母生活而分开,而父母的意外早逝又给他们的心灵笼罩上一层阴影,让两兄妹不敢面对过去,甚至彼此心生怨恨。
哥哥育男每当回忆往事,都感觉母亲更喜欢妹妹,认定这也是当初母亲没有把自己带走的原因。
除了因为带旅游团回到绿岛,他不愿在岛上生活。
而妹妹育美也觉得母亲更偏向哥哥,小时候总是给哥哥做各种东西。
育美对于自己和拳手男友阿翔的情感未来没有足够信心,想依靠他却感觉他总是若即若离,此时却又意外怀孕,想起母亲当年就是因为难产而死,就更让自己心烦意乱、心情忧郁。
而阿翔同样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眼睛受伤面临离开拳坛的抉择,从小父亲出海失踪也成了他的心理阴影,爱好拳击成为了仅存记忆中他和父亲的关联,于是越发执拗地意图掩盖眼疾继续打拳,从而忽略了一直如父亲般关怀他的教练对他的帮助和教导,对女友育美的关心也感到厌烦。
往事犹如一位天使,让他们有值得回味的生活的美好;同时又像一个魔鬼,将那些不愿回首的阴影投降他们的心灵。
但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们与往事的不断互动,也让他们逐渐看清真相,发现美好。
童年兄妹俩看到的父母争吵,实际上是不甘让儿女平庸一生、想让他们的人生有更多可能的母亲,跟传统保守的父亲的抗争。
兄妹俩逐渐理解了母亲同父亲离婚的目的。
哥哥育男也在自己的幻想中营造出同母亲的相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母爱。
妹妹育美和男友阿翔在纠结挣扎过后,发现彼此才是生命中的依靠,于是结婚生子。
几年过去,育美成为童书作者,举办签售会,育美和阿翔的脸上再也没有往日的迷茫与焦躁,而是充满平静的幸福。
无意中看到童书的哥哥育男也主动找到了妹妹育美,两手相握的那一瞬,再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语,两兄妹间的一切芥蒂都瞬间烟消云散,一切生活的问题,都融化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
育美、育男、阿翔都有著不同程度來自父母的傷害,這些痛苦埋藏內心深處,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由無助無奈的痛化成平靜溫和的笑容,最終與過去達成和解。
阿翔對父親是有怨恨的。
從小被送去打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打拳的意義也是為了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父親卻不在了。
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走了,不再回來了,不再參與他的人生了。
即便這樣,還是拼命想要打進後備選手,教練卻說出“你沒天分!
”這樣的話,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失望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個父親。
而這一切,在與父親的幻影釣魚、聊天、打拳后終於和解,轉而接納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生活。
育男怨恨的應該是媽媽。
這麼多年想問的其實就一句“妳偏心嗎?
”為什麼帶走的是妹妹,而不是我?
是不是因為偏心?
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媽媽期待的樣子。
哪怕三十歲了,心裡住的這個小男孩仍舊無法釋懷。
終於在夢境裡和母親相見,打開心結,釋懷,原諒。
與育男的陽光成熟所以較快復原不同,育美應該是怨恨最多的人。
父母的爭吵永遠也想不到到會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所以在父母打架之後,她就說了討厭媽媽,也討厭爸爸這樣的話。
但是,她應該還是不想走的。
她認為媽媽的自私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也確確實實是。
所以她恨母親,恨沈重。
“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母親一時的出走讓她游離在故鄉之外,她不知道哪個才是家,或者,她已經沒有家了。
育美是唯一一個沒有與怨恨對象的幻影見面和解的人。
她的和解來自於她自己成為了一個母親。
當她目睹嬰兒如何生產的那一刻,我想那留下的淚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吧。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
”她對她的母親來說也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嚮。
有愛才有恨。
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那樣的傷疤,與內心和解,把過去的傷痛變成愛,變成擔當,變成一種力量,成為更好的人吧。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
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
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
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
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
——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
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
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
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故乡与城市绿岛,其实离台湾只有18海里,但很多人都会忽略它。
想起年初去上海出差,有看郭敬明主编的书籍叫故乡和城市。
对于外出打工的人而言,故乡离开的太久,好多时候都回不去了。
不是乐不思蜀,也不是贪恋城市的喧嚣和浮华,而是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路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留下的理由里满满的都是奋斗的印记。
片中育男带着旅游团来绿岛,与牧师的对话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又戳中内心柔软的神经。
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年青人,或多或少都在逐梦的路上忽略与家人的相处,比如不结婚比如不生孩子等等。
育男的回答是首先要养活自己呀。
多么纯粹和心痛的理由。
因为爱,所以总要为这份对梦想的爱付出代价。
父爱与母爱记得小时候亲朋好友亦或是路人都会问一个问题,是爱爸爸多一点还是爱妈妈多一点。
小时候总会觉得父母爱批评自己,加上知道身边的好朋友有几个都不是亲生的,于是我也叛逆的在床上用粉笔歪歪扭扭的写过我不是妈妈亲生的。
现在想来或许有些奇怪。
片中育美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哥哥,跟母亲独自生活的时候母亲永远都在给哥哥做不同的衣服和其他手工,于是脑海里满满的对母亲的不满。
而育男也一直觉得母亲偏爱妹妹,因为不辞而别的时候只带走了妹妹,把自己留给了整日各种暴脾气的父亲。
片中李心洁饰演的母亲是个爱幻想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浪漫主义,而陈志朋饰演的父亲是个务实的小个体户,每天忙于卖面,甚至因为母亲带两个孩子出去玩不工作而吵架,他更多的相信是干活而不是什么天分。
于是两口子的对战让母亲带着妹妹逃离家,各自生活。
这也造就了育美没有家,一直在漂泊的流浪感,加上与张孝全饰演的男友只是做爱而无法相拥而眠,于是在面对医生的询问时,她满眼空洞地回答不知道家到底在哪里。
而育男在与牧师的交流中同样流露出对家的概念模糊化。
他一直在台东工作,加上父亲的去世,母亲与妹妹的出走,家对他而言难道只是一个空空的房子那样简单吗?
当然不!
即使那个大醉的雨夜只是一场梦境,但却给了他满满的家的温暖。
在那里他遇见了好久不见的母亲和妹妹,与母亲的对话中他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或许一点也不比妹妹少。
这样的场景才是心中家的样子,因为有爱。
责任与信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父亲缺失的日子里,张孝全饰演的拳击手阿翔一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或许自己打赢了一场比赛就可以见到自己的父亲,所谓哪怕自己一次次的不成功,甚至眼睛出了问题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上场。
他没有遵循比赛的规则,注定要落败。
在每一个追梦的路上,我们总会有一时半刻的急功近利,可是时间总会在让你看到胜利时开个玩笑,可是这才是现实啊。
教练的角色更多的是父亲,他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却把不到他内心的脉动。
阿翔对于自身病况的欺骗让他体会到不被信任的愤怒。
教练对他的爱绝不仅仅是打赢一场比赛,而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阿翔的对比赛的极端渴望让他付出的是惨痛的代价。
在救赎的路上,他遇见真实的父亲,然后父子平等平和的对话,在海滩钓鱼更多的是对欲望的考验。
静静的等待,然后生活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
成熟与蜕变育美的成熟或者说蜕变源于自己的意外怀孕以及意外的见证其他人的生产过程。
对于怀孕,医生问她是男朋友不想要,还是她不敢生。
她曾经因为母亲在生产中死去让她成为一个被海浪搁浅的小鱼,满身的恐惧与忧愁。
直到她目睹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直到她在绘画作品里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她才意识到有些不愿面对甚至想忘记的地方其实一直都在心里,即使岁月改变了它的样子依然会记得她,比如母亲和自己生活过的小面馆。
很爱结尾处育美出版的童话书送小鱼回家。
它既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兄妹相认的凭证,但最最重要的是它是育美告别痛苦的过去,开始幸福美满的一家三口生活的真实内心写照,是自我救赎完成后的对他人的救赎,浓浓的治愈系,满满的爱。
这也是爱的代价。
其他很荣幸在看完影片后,制片人可以播放主题曲爱的代价的MV以及幕后花絮。
在这之前其实对于演员的配比上已然让人惊喜。
许久未见的梁洛施以她更加饱满的情绪,更加纯熟的表演,更加消瘦的面孔给了观众大大的惊喜。
的确她就是育美。
柯宇纶的不温不火,让育男的故事娓娓道来,与育美的各种极端行为相反,他诠释的是个去温暖别人自己其实也很需要温暖的男子。
张孝全腰部的赘肉暴露了作为拳击手的不节制,也注定了在这一职业上的不尽人意。
虽然张孝全的角色一次比一次更弯,但喜欢他的人还是那样的喜欢下去。
李心洁的表现温润了许多。
饰演父亲的陈志朋由于剧中以粗暴的态度,多以隆起的肚腩的侧面出现,真心没认出他来。
好想表扬张艾嘉,这是她最好的一部电影。
在花絮中看到美术师,摄影指导的努力与表达让人由衷的感动。
在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母子见面场景,为了营造油画般的质感,从墙面颜色的渲染,到菜谱的抒写,再到更换红烛的芯来突出光影效果,很用心。
在展示阿翔比赛场景作为他内心的主场时,衣服选择暗红色,加上红色拳击套,连墙面的斑驳也是美术师一笔一笔画上去的,与他的宿舍或者说与他的人生形成强烈的对比。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画家的育美前期的画作基本都是梁洛施完成的,而蜕变完的画作由李心洁完成,虽然主题一样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正是所有人对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爱,才可以呈现出时而童话般梦幻,时而漫画般戏谑,又时而油画般隽永的诚意之作。
台湾青春文艺片讨论的话题总离不开那些不被理解的岁月,与青春无悔的记忆。
好像每个人在度过那个荷尔蒙肆意的季节之后,生活都会走上正轨,而对于往昔,只能化作回忆。
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才能知晓,那个在电影中似曾相识的自己,现在过得怎么样,曾经有过相同记忆的主人公,现在的生活又出现了怎样的偏差,心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念想是否依然还在。
而张艾嘉这次便用一部《念念》来解答这些疑惑,让我们看到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在走出青春期后的模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诉着心中的念念。
电影讲述了几个曾经在幼年,亲情破裂或者产生隔阂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的青春之后,是如何与自己心中劫念和解的。
在肆意无虑的青春之后,快节奏的生活与繁重的压力,让太多人无法适应与面对,留在心中的那些伤疤,便隐隐作祟,成为逃避成长最大的借口。
在电影之中,有大段的时间,将现实生活与童年往事进行对接。
因为父母给自己留下的创伤,而无法再承担起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对母亲的不解,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
那些记忆像是顽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可谁又知道这其中又藏着多少难以言表的爱呢?
从痛苦到温暖,从离弃到相逢,两个小时的时间,张艾嘉将一件事多维角度展现,让那些藏在心中的执念,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
“很多事情是我们在当时无法看清楚的,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原因,但在我们有能力之后,便该让自己走出那些羁绊,和自己的过去和平相处。
”其实我不知道“文艺电影”对于张艾嘉来讲算不算是心中的一个执念。
早前和胡金铨,李翰祥等知名导演的合作对她影响颇丰,之后又从侯孝贤手中接过金马奖的大旗,好像在宣告台湾电影另一个时代的来临,她说“那些导演的电影精神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因为好奇心重,胆子大让我走的今天”。
她是较晚一批和大陆导演合作的演员,就算是合作,也都是像田壮壮,贾樟柯这类独立文艺导演。
五年后重归影坛她不想再提自己的女性立场,因为“好的男性导演,如杨德昌也会细腻异常,电影的价值才是关键。
”而她却从不回避《念念》是部文艺片,甚至有些挑衅的开启了这场华丽的冒险。
在影片的开头,张艾嘉好像就已经做好了要和大家挑战的决心,用五分多钟的长镜头,以及文艺清新的取景处理,来宣告自己的回归,将每个人都带到了,那种属于台湾文艺电影的感官体验之下,“安静下来,进入一种状态,来观赏这部文艺电影”在这无意间显露无疑。
长镜头的运用与空镜头的画面,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张艾嘉说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摄影师帮我捕捉海水里面的情绪,因为在其中我会感受一种包容性,有时我们的生活会像洋流一样,顺着一种形式发展下去无法自拔,但若能跳出来像整个海洋般看待这件事,便会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念念》最开始做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讲成文艺片,怕观众因为它是个文艺片而不来欣赏。
但我觉得文艺片并不是让人觉得丢脸的电影,我从出道到现在拍的一百多部都是文艺片,所以我觉得文艺片是一种可以和大家分享太多心灵感情的方式,并且文艺片是可以造就很多很多好演员的,所以我觉得文艺片,不能让大家觉得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想好好拍个文艺片,诚诚实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好。
”张艾嘉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将电影的多元化展现出来,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文艺电影”。
在固定青春片模式繁挤一时的现在,她跳出了那些所谓青春无悔的故事,用一部《念念》来讨论最个人的成长与责任。
因为在读剧本的时候她体会到了少有的心疼与怜惜,更因为“电影是一件跟随自己心灵去做的事”。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在想,这部片子可能太私人化了,后半段也过于冗长。
但是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念念不忘的东西,那些因为和父母久别才体会到的温情,那些长久不快知道真相后的懊悔,还有那些压在心底还不敢直面的实情。
在这部电影里你总会看到一些自己的样子,也会帮你内心的烦忧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和心中的那些念念不忘打了个照面,有可能会变成心底浅浅的微笑,也有可能是早已没法再去化解与改变,但内心却还停留着一些念念,让人可以更勇敢面对。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关微信账号:everythingallk)
无论我们是否清楚,我们的确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
电影《念念》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又是一个可以充分证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故事。
育美无法原谅带她离开爸爸的妈妈,一直活在抑郁中,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阿翔以为自己只要能打好拳,父亲就会回来;育男因为母亲带妹妹离开,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所以,他们即使长大了,仍然还活在童年,因为没有得到,或者自以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而缺失了正常的爱的能力,即使育美和阿翔很爱对方,却彼此无法信任和沟通;育男一直单身,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仿佛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他们一直活在自己认为的童年里走不出来的话。
但,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和我们的记忆一样吗?
育男在梦中和妈妈交谈,得知了妈妈的爱;育美通过目睹一个孩子的出生,理解了妈妈;阿翔也在想象中见到了父亲,从七岁的男孩变成了有担当的男人……所谓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还是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
有时候,记忆会骗人;有时候,生活会教会我们,用另一种目光看待我们的童年。
电影的结尾很美好很温暖,在育美读自己的书和回忆的时候,我对着手机屏幕哭了很久,我一定是想起了什么吧……我们都是孩子,无论何时,都有机会长大。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一种“衣服穿大了”的感觉,片子的血肉有点撑不起外在的衣装,尽管画面很美,想要表达的情绪也对。
《念念》的故事并不复杂,讲每个人要面对的一点“心魔”:育男、育美家人分离再到各自经历丧父丧母,阿翔长久地与父亲失联,以及那位作家沈重对育美母亲的歉疚;都是情感的纠葛。
不得不说,张艾嘉真的很擅长处理这些细腻之处,不会大开大合,每个角色都有那种很“人性”的克制——不把情绪妖魔化。
结尾时兄妹重逢的场面,把控得真的太好了,没有什么俗套的相拥而泣或者泪眼相望,只是哥哥蹲下身,露出一点很浅的笑,问:“小妹,你还好吗?
” 而妹妹育美,没有起身,也讲不出话,于是就伸出手摸了摸哥哥的头。
这一段太打动人了,以至于看到这里时,竟中和了些前面观影的不耐烦。
我的不耐烦不是来自于片断式的手法或者人物与幻影对话的方式,而是故事与所谓思想的不贴合,血肉与精神的一指缝隙。
张艾嘉说,她想讲一讲“和解”——与自己、与他人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共鸣的点,但她选的这个故事,太大了。
三个主角都丧亲,且都是以一种略带惨烈的方式,这种由此投射而来的心理阴影还是太个体了,很难让大多数人有那种切肤之痛。
不应该一说到阴影就得有死或者生死未卜,这样的“阴影”放在电影里表达太程式了,让“和解”跟着显得很政治正确、很标准答案。
也像一个庞然大物堵在镜头前,背景反而成了主景,“阴影”抢了“和解”的戏。
贯穿始终的美人鱼童话,也像一个空洞的符号,如同选秀节目里的“梦想”、“自由”,不说显得不治愈,说出来却整个人都不好了……《爱在黎明破晓时》里,伊森说了一句:“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毁了他们的孩子。
” 童年阴影人人都有,要让人感到真正抚慰,不应是给你们讲一个更惨的故事,更重大的和解,我盼望看到的是一个更需要抽丝抽剥茧的呈现,比如一件小事如何投下比它自身庞大的阴影,甚至是那种“原来当初这件事竟对我影响这么大”的后知后觉。
真正的抚慰必然带着一种启蒙,向人打开那被遮蔽的事物。
可惜《念念》未能让我在情感的体会上向暗处多走一步,也就失去了对我而言真正的抚慰意味。
不过,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
沈重开新书发布会,育美到场,结束后两人并肩而坐。
沈重说:“你妈妈,是我一生的遗憾。
” 而育美答道:“如果妈妈没有死,才是你一生的遗憾。
” 人死了,遗憾不遗憾其实都是虚的了,有时甚至只是一句说给旁人听的漂亮话,自己听了也有种开脱自己的安慰。
“一生的遗憾”,这话撑得多满,一戳就破。
戳破它的育美,冷静有礼,甚至在沈重家人到来时帮他打着圆场,谈不上原谅,但也谈不上愤怒了,这是育美给他的和解,恰到好处。
沈重与自己的和解是写了本名为《有罪》的书,这侃侃而谈、书生式的和解,着实让我不欣赏。
想起西西在《哀悼乳房》里的自序中写:“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 “念念”这个词,也有此种意思吧,只不过,它也许更多了几分与过去同行的坦然,没必要丢下过去,但也没必要背着它,就一起随着走下去吧,这是张艾嘉始终最喜欢的一种温情。
外面下着大雨,我刚看完《念念》。
张艾嘉是我一直喜欢的导演。
她细腻,柔软,像是嵌在崖壁上的绝世独立的花。
年纪越大,历练越多,于是越坚强也越温柔慈悲。
如果说当年的《心动》是一曲关于爱情的咏叹调,那么如今的《念念》则更多的是关于内在关于自我的一段呓语呢喃。
就像很多人多年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心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动一样,我相信也势必有很多人再看《念念》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念念。
缓慢的节奏,不断流转的空镜头,刻意节制的音乐,是这部片子最为让我感动的视听语言。
她们都是张艾嘉的武器,直指人心。
总觉得每个人物的心中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他们有千言万语,你听不到,但是却能感受得到。
好的片子自有一股饱满的力量,它们能够透过画面、台词、音乐甚至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元素来打动你。
《念念》是一部不太大众的电影,她文艺却不清新,浑身打满沉重的烙印。
但是却又让人感觉到平和,这说起来似乎很矛盾,说它沉重是因为故事当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育美脆弱敏感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眠,耿耿于怀母亲带她出走绿岛离开哥哥的事情,更加被母亲难产去世时的情境所纠缠不休,导致她一直阴郁甚至要心理医生的开导。
而阿翔原本以为是可以给育美安全感的男人,却也有自己的心结,始终不相信别人,哪怕对自己的女朋友都无法敞开心扉。
而育男一直对母亲带走妹妹抛弃自己而心有怨恨,一直以为母亲不爱自己。
这三个人身上都有着童年时经历过的苦难的烙印,所以分外沉重。
但是最终他们都放过了自己,在经历过越多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长大,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过去。
而张艾嘉最终给了他们圆满的结局,爱情最终开花结果,离散的亲人最终得以相见。
这是张艾嘉的慈悲。
她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不一定能够懂得。
成长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些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你会放下。
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跟以往的艰难的经历说再见。
自己与自己和解,首先要放过自己,才可以看得到身边的其他人,才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与爱。
我是从看到阿勇梦中回到过去和妈妈聊天解心结那部分时,开始不可抑制的哭泣。
我摘掉眼镜坐起来,手撑着床,挺着背,仰着脖子,从身体深处急迫的一口口抽气。
除了做爱高潮,也只有哭到这种程度会从头顶到指尖微发麻。
然后,忽然停止。
抹掉眼泪站在窗前一言不发一丝不想。
如果说人类寿命60岁是平均数的话,30岁应该是个坎。
对有些人来说,过了30岁,如果没有伴侣和孩子带着她往前走,她就会往回走。
可是那些在过去留给她心结的人却走了,“好像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她不需要再付任何责任”。
我也面对这样一个困境。
阿翔独自在海堤上打拳那一段。
我忽然想到解决办法,也许这种死无对证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宽慰,或者欺骗。
这是自救的唯一方式。
不看剧情,不看画面,整部影片都是琐碎而私密的生活细节,情绪布景。
某个理性派跟我说,无法提供信息价值的时候才会提供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一文不值。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影片就是最好的回应。
情绪,有价值。
有些事跟自己最爱的人最难说出口,因为怕失望。
-- 张艾嘉绿岛对于湾湾是孤岛,湾湾对于大陆是孤岛,离散的亲人对于彼此是孤岛,总是接近不了心是各自的孤岛;而对于孤岛的另一种诠释,则是坚韧、坚持、易怒、独立与孤独。
我走过青春,我失落年少,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
还是一早注定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定要有个答案吗?
”“没有,没有答案。
只有一个事实。
”孤独,是我被抛弃的证据。
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
胆怯的人会在念念中和解,勇敢的人会在现实中成长、救赎、释怀。
张艾嘉以极其细腻、感人、柔软的方式将三人“念念”的幻境动情的、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朦朦胧胧,似远忽近,浮生如梦,不醉不醒。
结尾相见的互相凝视,无需太多言语,恰似窗外好温暖、好和煦的阳光啊。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小张在育男和妈妈那场戏哭了 我看到周永翔自己在堤防对着空气打拳时抹泪了 这其实就是小张和我的状态吧 在离开的公车上听到小张和爸爸介绍这个电影 我嚎啕大哭了起来
人物时空要素都很饱满 气氛和情绪也到位了 但还是缺了一点击中心灵的东西 或许什么都做满了反而是缺憾 不过梁洛施跟李心洁确实神似 小张孝全找的也很像张孝全
大半夜、黑灯瞎火。看着看着,悄悄哭了。有那么一些情绪和情感像伤疤,不敢触摸、假装忘掉。你是不是偏心啊。没有啊。我那么那么久都以为你是偏心的啊。我一直一直以为你偏心啊。你还会觉得我偏心吗。不会了。我其实也知道你没有偏心啊,我只是很想很想你啊。那些伤害自己的恨,其实都是爱吧。
谨以此言献给张导:文艺女青年是种病,越老病越重。
五年半后二刷,情节基本全部忘光当新片看了。张姐要讲的故事很简单,无非是三个年轻人逐渐解开了自己与上一代人的郁结,走出阴影实现自我和解:梁洛施是怕重蹈母亲覆辙的不安,张孝全是父亲去世后丧失动力的无助,而柯宇纶是得不到父母认可的自卑。但她偶尔加入的魔幻元素以及恬静平和的电影气质对故事加成很大:连接现实与梦境的酒吧像是只存在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空枢纽,而行走在街上又出现在酒吧中的无影男也是村上惯用的人物,张姐能写出这种超现实质感的段落有点超出想象。柯宇纶在梦境中与面摊的母亲相会以及结局与妹妹梁洛施在书店重逢拍得非常感人,张姐未必能激发出演员在演技上的高超发挥,但她对演员本身个性特质与气质磁场的捕捉非常精准,对应来设计角色往往是事半功倍(《梦醒时分》的巩俐以及《心动》的梁咏琪都可以佐证)。
张艾嘉的电影,真正喜欢的只有《心动》,之后的所有作品仿佛都无法超越。《念念》的主题选择很好,通过对上一代的原谅承接对下一代的孕育,全部都是浓到化不开的亲情。但处理上太随性,太多的碎碎念,总会让人出戏。
矫情,做作。
过于做作了,故事本身简单平淡,叙事手法也没加分,快进方式勉强看完。
几组海下的镜头,瞬间想起李心洁的 深海寻人
所有生命的延续,就是故事的答案。我觉这个就是导演想表达的之一吧。
这片的第一个小时我是不想忍受的,做作莫名其妙神神叨叨,飘飘然很脱俗的样子,哦,要叫它魔幻现实主义。然后最后三十分钟,我发现它想讲的东西和它的镜头语言一样平淡。矫情一点呢就是若干年前《如梦》里那句“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 这失去了的生命。”
全片和murmur一样不痛不痒,怪不得叫念念,我觉得直接叫嚒嚒更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从悲到释然,全是心境。感情酝酿恰到好处,到最后眼泪攒出。
绝妙的色彩设计/像MV一样的电影/童话感/少年感十足的张孝全和少女感未减的梁洛施/与自己和解
念白一份,念想几分,是为『念念』。昨日美丽与今昔哀愁,沉入海底或流放天际,绿岛小馆和码头渔人,怅望等待被再度拾起。人情故事本来单薄,臆想漫谈难免索然,张艾嘉的镜头却由二两孤寂三分忧郁,点染出百般情怀万家灯火,娓娓道来无尽智慧。画面有自然香,词话有动容处,梁洛施李心洁恰是两种温柔。
用一种近乎抑郁的方式讲了一个非常少女心的故事,导致我都不想来标记我看过这部电影。
张艾嘉的这部影片失去了之前的细腻,因为她想表达的内容被这个牵强的故事架空了,情绪落不到实处,也就无法触及人心。影片依然有着张艾嘉的气质和勇气,有梁洛施的复出,有刘若英的歌声,所以它依然是今年院线电影里难得的诚意之作。
哭惨了,这是鬼片吧?妹妹见到没有影子的人,哥哥见到死去的妈妈,男友见到死去的爸爸。。。
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ps,开场第一眼就很喜欢,看完电影更是有惊喜,见到了导演,失眠,云层,大海,情绪,风一吹就散了,比电影还要奇妙的分享,怒赞到不能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