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欺诈圣手

The Wizard of Lies,谎言巫师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汉克·阿扎利亚,克里斯汀·康奈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莉莉·拉贝,内森·达罗,凯瑟琳·纳杜奇,凯利·奥科,迈克尔·A.戈尔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欺诈圣手》剧照

欺诈圣手 剧照 NO.1欺诈圣手 剧照 NO.2欺诈圣手 剧照 NO.3欺诈圣手 剧照 NO.4欺诈圣手 剧照 NO.5欺诈圣手 剧照 NO.6欺诈圣手 剧照 NO.13欺诈圣手 剧照 NO.14欺诈圣手 剧照 NO.15欺诈圣手 剧照 NO.16欺诈圣手 剧照 NO.17欺诈圣手 剧照 NO.18欺诈圣手 剧照 NO.19欺诈圣手 剧照 NO.20

《欺诈圣手》长篇影评

 1 ) 野心之作

骗局是两种贪婪的相遇,骗人者与被骗者。

没有两者协力骗局难以完成,结局也是共同付出代价。

那么骗局为什么总是在崩溃的一刻才引起全方位的愤怒?

为什么愤怒往往只指向设局者的策动却忽略了入局者的参与?

不消灭贪婪和体制的疏失,下一个悲剧正在一步步走来。

相比 Too Big to Fail 等优秀的金融危机反思电影,TWOL 丢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角度,这个角度不是合家欢和一边倒,它如同一道被割开的伤口,留着肮脏的血污,让人震惊不安之余却又哑口无言。

HBO、Netflix、Amazon 的定制剧、电影一次次的显示出其庞大的野心 坐拥新发行方式的便利与新创作逻辑,屡屡敲击着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2 ) 这样的骗子都是心理学高手

1,做最大的坏蛋,就不跟你们解释,心理太强大。

2,拍得确实比较沉闷。

但也许导演侧重的并不是那起伏诡异的商海智斗,而是让我们多看看人情,亲情,而亲情本来就是这么冷漠疏离。

,3,最精彩的是酒会上的讨价还价,随着鼓点,慢慢摸对方的脉,然后牢牢攥住,那感觉确实让人上瘾。

所以骗人是停不下来的。

4,这戏亏了找了他俩演,都是厉害的角色。

对了早期香港把Michelle Pfeiffer翻译成米雪飞花,我以为绝妙。

 3 ) 美国史上最大骗局!8年时间卷走650亿美元!他说这是社会的错

在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不断追问下,伯纳德·麦道夫带着一点怒气反问她:“你觉得我是反社会的吗”?!

最后,影片《欺诈圣手》镜头停留在麦道夫的面部,在长达5秒的特写后突然结束。

《欺诈圣手》是由HBO播出的电视电影。

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迄今为止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盘者伯纳德·麦道夫展开。

伯纳德·麦道夫是华尔街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建立者,是华尔街的巨人,神话传奇,无数人的偶像。

这个足以在他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在一夜之间的分崩离析。

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制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高回报基金,最后套住了65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出现挤兑,一时间他无法筹到70多亿美元给客户赎回,最后,他不得不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承认这个一直都不存在的基金。

他的两个儿子,一直视他为偶像的最亲密的门徒在第二天告发了他。

整个“局”瞬间垮塌。

一年后,麦道夫被法院判决入狱150年。

一年后,通过变卖麦道夫的财产,甚至包括其妻子的内衣,追讨回了仅仅15亿美元。

从商业大佬,到一般中产,无数人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桩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金融诈骗案宣告落幕,无数人对此心有余悸,但他们只能把怨气,把罪恶,把口水洒向麦道夫一个人。

他们无力,也不愿反思。

《欺诈圣手》由奥斯卡奖常客,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掌镜,面对小说和现实,他选择了提炼故事,从他拿手的人物刻画上,人物关系上制造情绪浓度和戏剧张力。

影片从记者在监狱中对麦道夫的采访展开,记者想知道几个关键事件。

这场诈骗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这场诈骗能够成功。

这场诈骗对于麦道夫的影响。

还有麦道夫自己对于这场诈骗的看法。

巴瑞·莱文森需要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解答这场史上最巧妙的金字塔骗局,在时间上的确捉襟见肘。

于是他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加上纪律片式的再现方式,以家庭入手,以麦道夫为人物中心,围绕他的家庭成员,两个儿子和妻子,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的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影片一开始,麦道夫就被自己的儿子们从神坛拉下。

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第二天告发他。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

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参与其中。

麦道夫的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

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

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这时,影片用几个桥段构建了麦道夫本人和马克的父子关系。

马克非常希望接管公司,几次和父亲摊牌,但麦道夫一次次拒绝,他甚至直接告诉马克原因,他的能力不够,她的哥哥安德鲁更具有实力。

这让脆弱的马克颇受打击。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麦道夫的专断和暴躁。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

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罪人,变成了小人。

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麦道夫的另一个儿子安德鲁,影片中同样用笔颇深,他有能力,有野心,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光芒。

他和父亲摊牌,希望离开公司,但麦道夫直接骂他自私,横加决绝。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

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向他发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

最后,他死于癌症。

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的说,“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

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要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

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通过三位最亲密的人,影片从侧面给我们呈现了麦道夫的形象,这个父权的专断之人,在爱的名义下,完成了这桩“骗局”。

麦道夫不断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

被揭露后,他依然不断强调会妥善安排家人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可结局是,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家产全部被收押,妻子只能去和姐姐一同居住。

很多员工上了黑名单,许多投行证券公司不愿意要和麦道夫合作过的人。

他们最后甚至没有拿到承诺过的奖金。

他企图以爱巩固的家,最后却瞬间瓦解,他也落得孤寡在监狱终老、死亡。

麦道夫其实一点也不在意150年的牢狱生涯,他心痛的是儿子,和妻子先后与他断绝关系,是孤独和放弃最后击垮了他。

影片对于为什么麦道夫能够通过8年时间,不断拿到许多富人,许多华尔街的精英们一生的积蓄,用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戏剧性场景进行了解读。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甚至说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

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资金漏洞。

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他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陌生男人,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

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但随便几句试探,最后,这个男人居然愿意拿出4亿美元。

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两人的交谈在现场乐队的互文下逐渐升级,鼓手敲打的节奏提速,人内心的欲望在膨胀。

其实那群华尔街的精英难道真的不知道麦道夫的基金有问题吗!

他们只是不愿意过多的过问这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真实内幕而已。

他们在贪婪的欲望控制下,只是希望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人而已。

麦道夫直言,华尔街动荡,这时需要一个替罪羊,需要一个背锅者,他不过运气不好,在挤兑中没有挺过去,所以最后所有脏水都破向了他。

如果他筹集到足够的钱,或者说挤兑的现金没有那么多,他挺过了寒冬,说不定现在他还是那个华尔街的英雄。

这场人类原罪的集中体现事件中,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

影片最讽刺的一幕是,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根本里面就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

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其实终究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贪婪!

影片的最后,麦道夫问的那个问题其实值得玩味,“你认为我是反社会的吗”?

其实恰好相反,麦道夫就是社会的,他玩懂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玩懂了当今小社会下的人性特征。

他用最社会的方式,控制住了这群生活在社会之下的人。

同时,麦道夫也被社会吞噬,他,包括他的家人,一直挥霍着别人的钱,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让他无法推卸自己的罪恶。

其实,金字塔旁氏骗局无处不在,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宝塔就会瞬间垮塌。

但我们不要忘记,参与进去的人都有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

 4 ) 细腻的影片

电影不错的,展示了男主角的家庭,从提早发Bonus自白犯罪难掩的事实,到入狱,他的怂货儿子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老爷子的庇佑衣食无忧却一点不感恩。

看他们组织老爷子提早发奖金我就很生气,自己吃香喝辣的,奴隶们早点拿奖金怎么了,非要拖到不能拖了再给,或者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奖金吗?

看那俩儿子急的然后就是告发自己爸爸,何必这样呢?

是出于正义吗?

告发的太快给予自己父亲任何安置的时间。

我看就是害怕牵连自己然后需要签字假释就拒绝。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心理,当爸爸是华尔街英雄,纳斯达克主席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断绝往来?

连妈妈也一起管不顾。

还有一处小孙女一副自作聪明的样子质问老爷子,居然当爸爸的在旁边也不说话,最后还数落老头,这个在中国应该是不会的,至少大家都会尊敬一家之主。

长幼有序。

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俩儿子白生了,没有担当,没有血性,没有任何袒护自己爸爸最后一个生癌一个自杀,真是报应,也是老头骗了太多钱的报应只是我觉得,这个老爷子真的有本事,650亿庞氏骗局,你们觉得一般人能搞?

你让我骗65元,我也想不出办法,拉不下脸那一段,夜宴上老爷子假装回绝入伙人的段落,配上击鼓,实在太精彩了其实就缺钱,还在那里端着,从1亿加到4亿。

其实这些场景都是相似的,比如推销健身卡的,比如卖房子的销售,都是这样的,假装有个便宜给你占,一般人还不给,呵呵都是套路

 5 ) 所有的不幸,都来自贪欲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6 ) 中国正有大量的此类骗局!

2017年元月, 一个接着一个P2P平台宣布逾期,所谓的逾期,慢慢的就变成了跑路, 一个月几十家平台,没人管,这些网贷没出事前是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官员站台宣传. 出了事后就是非法集资,后果自负! 金融乱象,一地鸡毛! 根源就在于对骗子们根本就没有惩罚力度!甚至是包庇!!珠宝E贷,创利投,理财团,同江金融,君享金融(浙江光大),稳银在线,小宝金服,岁意讯,宏鑫宝,来财街,聪明投,奶瓶理财,蓝金所....还有好多!!.记住这些邪恶的名字!

 7 ) 就这样了

搞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到底是他犯错的时候惩罚呢还是逃脱惩罚呢?

到你那500亿跑哪儿去了呢?

他花能花的完吗?

他孩子他家人都有没有收益呢,就很能说的清楚,你就这样吧,反正嗯,美国美国法律证明了你不管干了什么,顶多就是个监禁,就是在换个地方好好活着而已,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犯罪,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这样了,打住。

 8 ) 现代金融体系就是最大的庞氏骗局

目前世界上所有法币都是部分准备金体系。

部分准备金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用简单例子就能说明白:法律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小明存100元进银行A,银行A只需保留20%,即20元,可放贷金额80元。

银行A将80元贷款给银行B,银行B只需保留80元的20%即16元,剩余64元贷款给银行C如此往复,在20%准备金率下,100元实际资产可最多对应500元债务。

某日小明家里有事急用钱,到银行A要求取回100元。

可银行A账上只有20元,只能违约。

有人要问:不对啊,现实生活中去银行取钱只要不是大额,都可以马上取出的。

没错。

但那是因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现金类资产平日都趟在银行账户上,叫作沉淀资金。

顺着上面例子来说,就是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五个人都分别在银行A存了100元,银行A贷出其中400元,保留100元。

当小明取100元的时候,银行A就够钱还了。

假如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同时来取钱呢?

显然,银行A必然违约。

实际上,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只要你去银行取出所有资金,银行必然要挪用别人的钱来还你的钱,就像这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拆东墙补西墙”不是用来描述庞氏骗局的吗?

部分准备金体系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会要求全部变现的庞氏骗局。

有人会质疑,所有人同时取现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纯属杞人忧天。

的确,跟电影中的庞氏骗局一样,只要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要求全部变现,骗局就不会破产。

只不过,骗局破产的概率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高。

有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叫做bank run。

Wiki上有个条目叫List of bank runs。

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然而,部分准备金的问题远不止于庞氏骗局。

第一,部分准备金体系违背了财产权自然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无二主。

简单说,一个东西不能既是你的,同时也是我的。

继续说例子。

银行A未经小明同意,擅自把100元借给了银行B,银行B就获得了这100元的使用权。

与此同时,小明也认为自己拥有这100元的使用权。

毕竟在小明看来,钱当然还是自己的钱,只是放在银行而已,取出和转账应该都不受限制才对。

于是,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小明和银行B对这100元同时拥有使用权。

关键解读:小明认为银行A只是代管,但从法律上说这是借贷。

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通过模糊处理借贷关系和代管关系,出借权得以进行链式传导,导致多方对同一笔资金同时拥有使用权。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请问,这100元的所有权还属于小明吗?

既是,也不是。

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产权不清会带来什么问题,不展开讨论。

第二,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债务扩张不可避免,最后导致整个经济都建立在债务扩张的基础之上。

经济周期和债务周期高度重叠,并且债务周期会极大的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

放眼望去,这就是全球各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

以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波动为借口,政府和央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控制权。

然而就像电影里一样,一旦出现挤兑,所有人全都要完蛋。

 9 ) 随感

不能说有多好看,但自己总是偏爱于这类题材,所以评分不自觉地偏高。

前有margin call, the big short, Wall Street ,今年很不容易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

看这类电影,很多时候带有科普性质。

虽然学了六年金融,但很多东西依然不是很了解。

看完它,至少对庞氏骗局,Bernie Madoff等等这些词有了印象。

也算拓宽了点知识面吧。

 10 ) 金融诈骗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过去十年了,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在这次危机中是我听说的唯一一个被抓到的并且受到了惩罚的案例。

如果不是经济大潮退下去,他这块礁石什么时候能够浮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麦道夫诚然是个骗子,他承认了所有对他的有罪指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似乎又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同样是投资人,那些大投行的倒台并没有影响那些经纪人的收入,难道这不是一种诈骗行为吗?

电影并没有描写麦道夫风生水起的时候,没有描写他欺诈的手段,而是从经济危机开始写起,重点是他和他的客户,他的投资者,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他的关注。

电影前一段,当经济出现问题时,他的客户,他的交易员不断的提示着情况正在恶化,但他也毫无办法,毕竟他做出的是虚假承诺,但他并没有惊慌,他的表现甚至还吸引了他老婆介绍自己姐姐向他这里投资。

当他坚定的回答 没有问题 时,他的家人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家挺正面临崩溃。

正如他在后来的辩护中所说,他极力把家人隔离在交易之外,他知道这些是非法的。

当他终于崩溃东窗事发时,麦道夫承受了巨大压力,他接受了法庭的指控,无数受害者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控诉,使得他的罪孽极其深重,可谓罪大恶极。

最终他被判150年监禁,并拍卖了他名下的所有的财产。

这一切他都承受了,面无表情的接受了一切。

随着他进监狱,另一段故事便展开了。

因为他认罪,那些受骗的人就要向他讨债,而他进了监狱,于是舆论的矛头便指向了他想保护的家人。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自己的家庭远离了他们,甚至他妻子的电话都不接。

电影中,老太太在电话里诉说着自己对孩子孙子孙女的思念,这些人围坐在电话机旁,听着老太太的诉说,但没有谁去拿起电话。

这种亲人的离别是痛苦的,近在咫尺,却各在天涯。

明明是至亲,却形同陌路。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他们依然在舆论的漩涡里挣扎,结果闹的大儿子夫妻分居,最终他承受不住舆论压力,在家中自杀,留下了不到两岁的儿子,麦道夫妻子在接受了永远不和麦道夫来往的条件之后,能够和已经痪了淋巴癌的二儿子交流沟通的权利。

不久之后,二儿子也因为淋巴癌去世。

因此,老太太也不再原谅麦道夫,虽然二儿子已经不在了,但她依然不接麦道夫从监狱里打来的电话。

舆论是残忍的。

他在监狱中,得到了大儿子的死讯,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发泄着对麦道夫的痛恨。

他儿子的岳父在电视节目中,诅咒麦道夫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儿子悬挂在空中的晃来晃去的袜子。

世间的恨也许没有能够超过的了。

这在电视节目中的愤怒,也许会让麦道夫的受害者感到欣慰,虽然他们因此破产,在大街的垃圾桶里翻找着食物。

麦道夫经历了辉煌,达到了顶峰,但很快经历了众叛亲离,妻离子别的痛苦,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最终失去妻子的爱,将孤独的在监狱中的警卫的严密保护下渡过余生。

人生福祸转换,实在只是在一念之间。

但那些真正造成经济危机的金融骗子们又怎么样了呢?

他们什么事情也没有!

甚至还拿到了自己全额的佣金,利用法律,全身而退。

无数人因此失业破产,陷入贫困,这对这些职业经理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也不会有!

他们会在合适的机会回来,寻找着下一批牺牲者。

整个电影两小时四十多分钟,德尼罗表演的主角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正是他擅长的角色。

他的两个儿子演得也是中规中矩,大儿子的善良,软弱,小儿子的愤怒,都演得比较到位。

豆瓣低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不够刺激。

不过,连丧两子,又被爱妻抛弃,自己独自面对一百四十年的监禁,还不够刺激,那些破产的的投资者不得不去翻垃圾度日,还不够刺激吗?

也许电影里表现的对骗子有些宽容,似乎有很多同情的成分,但这不是人性吗?

兔死狐悲的人性啊。

《欺诈圣手》短评

麦道夫,昔日纳斯达克主席,他曾主导了一次恐怖的旁氏骗局。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十六年里去维护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融资计划。一共吸纳了高达650亿美元的非法资金,为美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之一。电影133分钟,关于专业的诈骗方式和手法,几乎只字未提。反倒是长篇累牍的在讲他如何祸不及家人,想让家人通过不知情不参与的方式全身而退,在亲情的角度大肆泼墨,略沉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虽说子女们得以免去刑事责任,但周围人鄙夷的目光让他们度日如年。最终两个儿子不堪重负,一个上吊一个患癌,先后离去。结婚51年的妻子也不闻不问,落下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铁窗里苟活余生的命运。法官判处麦道夫150年有期徒刑,合计1800个月。听审席上的受害者们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8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还行

帅的那个儿子是纸牌屋的Edward 我超喜欢他来着~ 现在电影经常用到脱口秀主持人来客串哈哈哈 这次居然连David letterman都请出山 还有snl的我超喜欢的Fred

10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重点在曝光前后各方人马的反应。然而,更期待对整个骗局的展现,毕竟20年650亿,很惊人了。

14分钟前
  • S﹫午夜飞行
  • 还行

好吧,姑且算你这个角度的叙事算清奇,可我只想知道,那骗走的几十亿去哪儿了?倒是给个答案啊!

15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可惜了这么好一个卡司和好故事,德尼罗的麦道夫很有说服力、菲佛的太太特像原版,俩儿子也小屏幕上的熟脸。错在HBO对电影屡犯同样错误,拖沓又絮叨,整体散得不行。真人麦道夫要真是为着不让妻儿获罪才把这桩五百亿的骗局瞒了十五年也是有够白目,你认为那些被骗的人、检察院不会连坐?笑话。2017.8.1

20分钟前
  • m.
  • 还行

7分有吧,就是太冗长了

23分钟前
  • 西山不落
  • 还行

几百亿,庞氏,这片子除了噱头啥都没了。

28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带着伪纪录片味道的电视电影,剧本一般,如此传奇人物显着太无趣了

33分钟前
  • 西决
  • 较差

认罪不认错。。该想想自己的家庭妻子孩子,被众叛亲离的不光是你自己,还有你亲近的每一个人。人性啊,促成一个庞氏骗局太容易了吧。。

38分钟前
  • 多泽攀
  • 还行

如果把重点放在故事上面,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电影,但是作为一个传记片,她把重点放在亲情的描述和亲情的变化上面,确实就属于不太好的电影了。作为一个电视台的电影,不够好的话,能够理解。

39分钟前
  • KINGKO
  • 很差

6.5分。无疑,这并不是我想看的那部片子。我原本以为会是一部类似《骗中骗》或者《天才雷普利》那样充满机锋和智慧的电影,结果却是那么平铺直叙。当然,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是还挺完整的,但还是缺乏高潮,太过无聊。 当然,德尼罗表现还是不错的。

4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冲着罗伯特德尼罗看的,结果怎么这么好睡呀!!只恨自己在飞机上没有早点看~

45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推荐

能把原本惊心动魄的故事讲得这么无趣也挺厉害的

48分钟前
  • 郁卞丢
  • 很差

感觉中间洗个茶具回来,对剧情都没有任何影响……一个那么牛逼的人,竟然被拍的这么无趣,也是没谁了。导演除了知道炫耀自己会拍电影之外,真的毫无建树

49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较差

讲金融不太多,讲家庭悲剧为主

54分钟前
  • 温州在逃小姨子
  • 推荐

中规中矩,HBO+老戏骨

58分钟前
  • 神奇老太
  • 推荐

(B)

59分钟前
  • faroe.
  • 推荐

中规中矩 米歇尔真好看

1小时前
  • 听故事的人
  • 还行

真是超级无聊,讲的是高潮之后的故事

1小时前
  • 慢点儿
  • 还行

Bernie身上演绎着千千万万的人

1小时前
  • Lesli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