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人人皆爱。
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游戏。
长大后除了必须的谋事业求生存,人们也总是见缝插针的游戏。
不过,如本片男女主角这样痴迷游戏,甚至因为玩游戏使得男主产生了巨大压力,影响了小精精正常发挥的,可并不多见。
这对好胜心极强的夫妇,每周末都要举办游戏派对。
终于有一次“玩大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胜在一环扣一环,尤其是小细节方面设计得颇为有趣,时不时让人发笑。
主角夫妻堪称游戏界的奇葩,搞笑程度比智商高了好几个等级。
本片就好似中二病患者一样,时而令人无语,时而令人失笑。
由于其用波澜起伏的手法转折犯二,所以是高二级别一一高级的中二。
虽然傻,但确实是欢乐的。
正如题目所写,这部电影真是融合了非常多的元素。
先说说家庭方面吧,主角马克斯与哥哥布鲁克斯在1小时14分的对话以及安妮与马克斯1小时06分的对话真的很感人。
马克斯一直因为比不上哥哥而感到自卑,以为哥哥是个成功的投资家。
其实他哥哥只是个骗子,一直靠着作弊赢。
最后他发现了对弟弟的亏欠,所以设计了这次游戏让马克斯赢一回,赢下儿时心爱的汽车。
其实布鲁克斯一直羡慕着他弟弟。
而马克斯,一直被欺骗,也一直羡慕着布鲁克斯,想成为布鲁克斯那样的人,以至于不要孩子,直到被妻子安妮戳穿加上哥哥的坦白才幡然醒悟。
这一段真的非常有深度,虽然影片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出来,但却真的发人深省。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羡慕着朋友圈中同学朋友的美好生活,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人,以至于为了追赶这些“成功者”的步伐而打乱了自己原本的计划。
其实,我们可能只是相互羡慕着。
朋友圈另一边的朋友可能也正羡慕着你。
他们发的一些旅游照啊、豪车照啊可能只是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自己的苦涩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而展现给外界美好的那一面。
布鲁克斯人设的转变与马克斯想法的转变看着很温情再来说说悬疑方面。
故事由一个游戏,变成了一个真的绑架游戏,这个很正常。
但是最后结局的反转,很有意思,没想到是古怪的盖里劫持了这个绑架游戏,还雇了两个真的重刑犯。
故事还没结束,虽然盖里的设计是假的,但是那个“保加利亚人”是真的在找那个彩蛋,于是有了再一次反转,大BOSS出场(虽然没多少戏)。
在飞机上,布鲁克斯叫“Trevor”起身,说这一切都是自己设计好的,让观众们以为是第三次反转,结果。。。。
只是导演皮了一下。
可以说在剧情的设计上,编剧真是独具匠心了。
除此以外,本剧的人物设计也很到位,仔细看发现每个配角其实都很饱满,比如执着于前妻的盖里、疑神疑鬼的黑人老哥、机智的英国妹,还有一个花花公子,男女主就更不必说了。
最后,也是影片设计巧妙的一点,就是把各种梗各种彩蛋埋进了影片之中,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埋彩蛋似乎成了目前影片的流行趋势了。
从《头号玩家》到《无敌破坏王2》都是,《死侍》这种就更不必说了。
这部《游戏之夜》也是。
猜谜游戏中出现的电影呀、演员啊什么的,大家可以自行去找找。
我就举几个印象深刻的吧。
一是丹泽尔华盛顿(我是真不知道这位黑人硬汉到底做错了什么被编剧黑)各位也请注意彩蛋(应该是模仿华盛顿的,不是本人);二是游戏中的猜谜“......will bring together what's mostly white”——“Donald Trump”,讽刺特朗普种族主义,黑得就很紧跟时代!
三是最后在飞机上“We gotta teach it Mandarin right away.”“Cause China's the future”,不管这是讽刺还是啥的,总之我听着很受用!
总之,这是R级喜剧片里的一股清流,十分值得一看。
最后,大家可以帮忙找找电影里一共有多少梗,多少彩蛋(不要忽略片花哦!
)各位可以在评论区写下另你印象深刻的梗!
通过游戏之夜与真实绑架亦真亦假的迷惑,不仅把剧中角色玩得团团转,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把剧本杀,随角色推理而醒悟,但到最后依然分不清谁是游戏者、谁是被绑者。
全片就在绑架与游戏的混淆中磋出笑料,有恩爱求子的夫妻,有猜忌生疑的夫妇,有夜店相约的偶人,也有呆萌单纯的警察,再加之歧途惹祸的弟弟,一个戏剧性拉满的组合诞生,那么包袱自然从中抖出,而且包袱还都有回收,比如和名人做了结果只是长得像,后面彩蛋中“名人”也骗走了警察的前妻。
这样玩包袱才有趣,在滚动中翻倍笑点。
总体谈不上深度,但看完就是愉快,虽然一开始大家都各怀鬼胎、有所矛盾,但通过游戏之夜化解,实现了人物成长。
当然弟弟依然走不端路,结尾绑架分子在线也让人忍俊不禁,形成闭环,循环生趣。
这类喜剧并不脱离现实,但它玩的是巧合,巧中造喜,很有意思。
游戏之夜 (2018)7.22018 / 美国 / 喜剧 悬疑 犯罪 / 约翰·弗朗西斯·戴利 乔纳森·戈尔茨坦 / 杰森·贝特曼 瑞秋·麦克亚当斯
《游戏之夜》。
5分。
约翰·弗朗西斯·戴利导演,杰森·贝特曼、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作品。
数数似乎很久没看过喜剧了,我实在不像个无趣的人,但对喜剧,好像要求过高。
《游戏之夜》是一个集竞猜、剧本杀以及真人卷入剧本杀的故事。
一群热衷于玩竞猜游戏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玩游戏,生活很平常,看起来也很快乐。
直到有一天,男主的哥哥突然在游戏结束后邀请大家 下次去他家玩真正的剧本杀,看得出,确实很有准备。
没想到的是,有人真的闯进了这个本子,令参与者真假难分。
故事设置过于刻意,所以在我看来是真的很无聊。
而且我没有从任何一个演员身上看到,他们是在演一部喜剧。
一些碎碎念:喜剧,看得开心就好。
每个月我都有几天需要看看喜剧缓解一下不好的情绪,这个是在失眠的晚上吃葱油拌面看的。
一开始人物们尴尬到我都觉得尴尬,还因为白天看了美国犯罪故事有点怕怕。
从pulpfiction经典台词出来,就是一个人抱着电脑笑了。
反转会让人眼前一惊的感觉,但是反转又反转或者更多有时候就会让我觉得不如之前精彩,显得刻意,但是这个电影就比较亲切而且恰到好处。
看的时候我有想到恐怖直播,可是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关联的hhh有关标题的“正文”:很认真的看到了最后,因为最后搁演员名单的场景(像个小剧场,会哭的塑料小人太可爱了)实在是妙,太妙了但是更妙的在于
有人发现大傻子是哈佛毕业吗哈哈哈哈啊哈哈哈
充满笑点的幽默喜剧,以游戏来包装真假虚实的事件,不少情节是以特别夸张的手段处理,虽然游戏玩到一半遇上棘手的事情,但过程笑料百出,让观众容易放松心情来看待一切,反倒是没有紧张悬疑的焦虑感。
甚至看下来觉得爱玩游戏的都是怪咖,有时候满脑子充满奇特的想法,热衷谜语,对电影更是如数家珍,彼此间的谈话深具共鸣,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如此投契的伙伙甚至另一伴,其实也真是难能可贵。
游戏过程反映人生,羡慕或忌妒有时只有一墙之隔,无形间也会给现实生活带来压力,其实男主角是玩游戏的高手,却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哥哥,但对于哥哥的崇敬却可从言语看出。
只要有他哥在场的时候他总是无法表现自己,而事实上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或许人家也在羡慕你,表面看起来感情不怎么好的两人,其实心里都是为对方着想,借着游戏而发掘出真实情感就显得更加难得。
电影从最初到最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位大哥,刚开始聊天的各种冷场,不紧不慢的语速,抱着可爱的小狗,总是穿着警服,无一不透露着他格外与众不同的气质,但是看到最后居然发现他还挺反差萌的。
电影刚开始比较吸引我的就是两个人用一个可怜的单身狗衬托他俩的幸福,这样真的很不好但是又很搞笑,果然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电影里处处藏着笑点,我比较喜欢导演用场景切换来烘托气氛的方式,前一秒人用阴沉的语调表达恐怖的氛围,下一秒切换到其他人都是一脸静默没有get到恐怖的样子我觉得这种反差效果很戳我的笑点。
整个电影节奏一般般没啥大的差错,反转比较多,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太多的反转会让人看的疲惫,这个就有一点,不过因为是搞笑路线所以会遮盖一点。
电影有的情节真的还蛮有意思的,看完只想说我也想养一只吸血鬼小狗,太萌了有木有
一部温馨的喜剧,有亲情、友情、爱情!
更有我喜欢的悬疑情节,而且还超出了自己的意料之外,几次反转合情合理,有惊喜!
几个人物都在戏中有各自的笑点!
一直纠结妻子和哪个名人上床的黑人夫妇,到头来才发现妻子是“上错丹泽嫁对郎”!
频繁换女朋友的哈佛男,在遇上了英伦女会计之后,却发现自己才是傻的出奇!
从小到大一直都欺负和嫉妒自己弟弟的哥哥,在最后本可以脱身,却脑袋急转变的将纸条吞掉!
当然,最有意思的就是怪咖邻居警察,像小孩子似的被邻居嫌弃,识破谎言后布局加入游戏!
最后是主角夫妻,在片尾主旋律的说了句“中国就是未来”,在欧美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片段真是极其少见,就冲这点这部电影就该在国内上映!
以下是【喜剧电影院】推介的第95部喜剧电影。
《游戏之夜》是一部将“悬疑”与“喜剧”结合得很好的电影。
家庭、爱情、动作等元素与喜剧存在无间的天然关系,结合起来总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悬疑则不然,在观众和创作者看来,喜剧的笑点很容易让悬疑的气氛“破功”。
而把这种悬疑的气氛放置到一场真假难分的真人游戏中,事情就变成很合理。
游戏本身的属性稀释了“悬疑”的严肃性,又与喜剧中的嬉戏内涵相通。
就影片整体来看,最精彩之处莫过于这场游戏的三重反转,末了(编导)还不忘开个玩笑让观众误以为还有第四重反转。
如果当成悬疑片来看,三重精妙的反转已经高出了观众的预期。
而如果当成纯粹的喜剧电影来看,三重反转更是远超于观众的预期。
当你以为A就是幕后玩家时,才发现A已经成了受害人。
当你又以为B就是幕后玩家时,再度发现B并没有掌控全局。
现实与虚构的交替,既让剧中人物分不清哪些是游戏环节,哪些是真实场景。
也让观众始终处于局中人的视角。
没有了上帝视角,倒是更便于观众与人物一起同惊共喜。
所以整片也始终处于一种又刺激又搞笑的氛围,直至最后一个镜头。
就影片细节来看,各种笑点的铺排也很是到位、精准。
以飞机跑道上“你来比划,我来猜”这场戏为例,说明该片在笑点设置方面的优秀之处。
为了营救马克斯的哥哥,马克斯与安妮飞车赶到现场,及时截停了将要起飞的飞机。
此时马克斯与安妮隔着一段距离,安妮与坏人隔着一个传送带的距离。
马克斯向安妮喊话,让她把传送带的开关打开,这样好让处于空中的货物能落下砸中坏人。
可惜由于距离不小,安妮听不到马克斯的喊话,但能看见他的动作。
于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马克斯比划起来,就如往常他俩玩“你划我猜”的情形一样。
击剑和拳击运动都以计分在关键时刻定输赢,喜剧创作也有自己的得分点。
以上这场戏起码击中了喜剧的5个得分点。
一是点题,片名叫《游戏之夜》,全片也围绕游戏展开。
正因为是个“游戏之夜”,所以出现这样的剧情只会让观众觉得意外,而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而关键时刻也通过游戏来化解危机,实在是既符合两位主人公的人设,也很好地扣了题。
二是呼应前情,如果马克斯和安娜二人不擅长玩你划我猜游戏,或者是二人在玩这个游戏缺乏默契度的话,则安娜无法猜中从而化解危机、推进剧情。
前面的剧情中,二人正好向观众展示了二人在这个游戏上极高的默契度。
所以这个情节既能让人信服,也不生硬。
三是预期反差,观众没有想到居然会在这种关键时刻玩起了这种幼稚的游戏,连剧中人物安妮也倍感意外,但既然马克斯已经进入状态开始比划了,她也会惯性地进入状态去猜。
四是节奏松弛有度,本来二人被追杀是紧张的节奏,然而当安妮猜出马克斯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她打开了开关。
结果,传送带非常缓慢地运作,缓慢到令坏人觉察,等他偏离原来位置后,上面的箱子才慢慢驶过且缓缓砸下。
五是笑点密集且递进,这场戏可以明确地分割为两个笑点,你划我猜算前一个,速度极慢的传送带算后一个。
这两个笑点在时间点上无缝对接,在剧情上顺接连贯,且后一个笑点在剧情和程度上都作了递进。
以上是【喜剧电影院】推介的第95部喜剧电影,又刺激又搞笑的《游戏之夜》。
作者:令希丰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整体一出闹剧,感觉两位主演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演,以至于有些许做作和收不住了,不过节奏的欢快和人物个性的鲜明还是很有意思~音乐和一些模型式动态场景还挺新奇的,个别的地方还是让我笑了一阵,丹泽尔华盛顿比较搞笑,搏击俱乐部加姜戈等等这些梗,用的还是蛮有趣,最有感觉的还是马特达蒙的蠢萌警察~演技真是没的说~
蠢和蠢萌之间隔着万丈深渊 只有警察是蠢萌的 所以那群losers不带他玩
说实话没觉得特别好笑,看来需要清洗心境。
笑成傻逼,怎么可以每个人物都如此鲜明和有趣?!!剧情稍有套路,但是有瑞秋的笑容,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通过游戏之夜与真实绑架亦真亦假的迷惑,不仅把剧中角色玩得团团转,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把剧本杀,随角色推理而醒悟,但到最后依然分不清谁是游戏者、谁是被绑者。全片就在绑架与游戏的混淆中磋出笑料,有恩爱求子的夫妻,有猜忌生疑的夫妇,有夜店相约的偶人,也有呆萌单纯的警察,再加之歧途惹祸的弟弟,一个戏剧性拉满的组合诞生,那么包袱自然从中抖出,而且包袱还都有回收,比如和名人做了结果只是长得像,后面彩蛋中“名人”也骗走了警察的前妻。这样玩包袱才有趣,在滚动中翻倍笑点。总体谈不上深度,但看完就是愉快,虽然一开始大家都各怀鬼胎、有所矛盾,但通过游戏之夜化解,实现了人物成长。当然弟弟依然走不端路,结尾绑架分子在线也让人忍俊不禁,形成闭环,循环生趣。这类喜剧并不脱离现实,但它玩的是巧合,巧中造喜,很有意思。
套路,都是套路
我个人觉得最出彩的居然是配乐。
幽默不低级,移轴摄影营造的微缩景观感有意思。剧中人抢彩蛋,我们从片中找彩蛋,迷影梗老,但是经典,只是每周都玩你画我猜和叠叠乐真的不会烦吗!(Chelsea Peretti怀孕后真的像变了一个人)
好好笑的蠢蛋电影
片尾字幕良心特效,小狗换成小猫咪的话就五星。瑞秋和杰森,续集开拍之前把中文练好哦~
重点在最后,学普通话!
太无聊了,完全不觉得好笑,不是我的菜
喜剧部分太好笑了!剧情前部分有点类似《心理游戏》,但反转蛮有意思的。bgm好有感觉啊!
太假也不好玩。没有什么刺激和值得吹叨的地方,看完好像自己都冒着傻气
和一帮爷们在电影院笑死了,连着唐人街探案2看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陈思诚可以找来看一下,学一下什么是真搞笑和真反转。
大赢家是黛比啊!!!想成为黛比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拍误打误撞消灭坏人的路子上找笑点?第一次看到电影里出现日产车,好稀奇
取子弹名场面真是蠢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几幕真是笑死我。这种喜剧小品我本来以为就是放低要求笑笑就好,没想到剧本和节奏把控意外的稳,在悬疑和搞笑的边缘自由切换,给演员点赞,群戏每个人都hold住了。真是一个编导演各司其职没有短板的可爱小水桶。(最长的一块板子是瑞秋。
的确是为了营造游戏感加入许多微缩摄影之类的,而且在运动镜头上摄影师应该也在努力保持镜头平稳。剧本也忒无聊了。
我也要这样的游戏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