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
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
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
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
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
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
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
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
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
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
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
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
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
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
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
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
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
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
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
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
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
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
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
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
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
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
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
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
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
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
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
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
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
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
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
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以一个9岁“小士兵”(或者只能称半个士兵,因为他不能算真正的战士,他只是333团军队乐团的学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叫布列斯特的要塞里的官兵顽强抵抗德军猛攻的故事。
影片的最开始,一片祥和,要塞里到处是欢歌笑语,胖子军官还在得意地展现他的芭蕾舞技,送来电影胶片的年轻小伙正和小卖部的女售货员你情我侬,9岁的小士兵正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安雅在河边钓鱼。。
要塞很平静,但战争从不安分。
假扮俄军的德军,穿着俄军的制服,乘着火车,在静悄悄地凌晨,踏上了杀戮的路。
故事的讲述方式主要由三个地点分次展开,北大门,营部和东部的捷列斯波尔堡垒,每个小阵地都有一位指挥官,他们也许是政委,也许是上尉,也许是某个其他级别,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赋予军人的天职就是,当炮声响起,你的职责就与你共存亡了。
也许战争是来得猝不及防的,但这也是其真实和残酷的一面。
这不是一部斗志昂扬,杀敌灭国的英雄主义讴歌,也不是以少胜多,曲折于绕的反间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最后注定失败,全体阵亡的故事,因为知道结局,才看得不揪心但心痛。
因为真实。
人物的刻画都很到位,尤其是俄军的几位军营里的将领。
以及一位军队电影院放胶片电影的年轻俄国小伙,他的故事很能激起凡人的怜悯和哀叹。
前一秒,他和他心爱的她求婚了,下一秒战争爆发,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刚刚陷入爱情的男人,他没有拿过枪没有参加过战争,他不知所措,他唯有惊呆了。
当她被德国军官抓住,欲凌辱之时,他竟然逃跑了。
若是在某国,肯定会是另一番叙事手段了。
他在土坑里,紧掐褐色的泥土,以发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我相信他也是挣扎过的,只是一切来得太突然,当极深的恐惧来临,人的下意识只能是用逃避暂缓一枚安宁。
虽然后悔和良知,血性和愤慨会随后而到。
是的,再次眼看更为厉害的轰炸,更多的杀戮,和当为人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以及最后一眼爱人的尸体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和一名德国军官的生命。
英勇不是突如其来的,勇猛更不会是如你我想象之迅达。
它是需要度过一个缓冲期,而后大脑和意志的完美结合。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故事安排得妥帖的很。
说说为何不能打到五星。
1.历史真事,这场战役打了一年,可是影片却用三天时间就讲完了,有种时空的脱离感,总觉得若故事再丰富厚实些,字幕打出来的,不是6.22,6.23.6.34这样的时间,而是6.22,9.23,12.24这样的,更有震撼力。
2.略微有些神话故事的小主人公了,他总是可以活命,他的战争穿插镜头略多,俗话说有些抢戏啊。
3.为何没能多交代下,俄国方面的回应。
电台一直在呼叫: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还在战斗,我们保持着防御。
这句话,我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只是俄军总部那边为何没有回复。
是没有收到也好,没有派兵能力也罢,我们对这场战役不清楚的,又爱挖细节的观众,心里总剩下一个问号。
布列斯特要塞最后一名战斗者是在坑道里面坚持作战一年多,最后被德军发现的,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面有描写,这是一群值得记忆的群体,他们为当时的苏联流尽了鲜血,也让德军在这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得一看的片子,片子的小孩子真有其人!
影片讲的是1941年苏联人民在布列斯特抵御德军进攻的故事。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境内。
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建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
与历史上的伦敦、巴黎、科隆、彼得堡、天津一样,都是先有兵营,然后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的。
唯一不同的是,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冷兵器时代城堡的御敌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二战时期,布列斯特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一座抵御进犯之敌的要塞。
影片从德国进攻前开始叙述,通过一个孩子萨沙的视角告诉我们那时真实的景况。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与苏联开战,在白俄罗斯方向首当其冲的就是布列斯特要塞。
仅仅在进攻开始的一天前,人们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家人团聚,谈恋爱,放电影。
谁也没有想到战争即将来到。
团政委福明告诉人们:“要塞里一切平静,不会有战争。
”少校扎夫里洛夫是唯一感觉到战争将到的人,并因此受到内务部队的调查,罪名是“散布恐慌”。
这也许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余波吧。
可是就连他也没想到战争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
当德军的飞机投下炸弹,一间间房屋倒塌,人们惊慌的四处逃命时,他说:“我想像过战争,但是没想象过这样的战争。
所有人都在等待它,但谁也没料到会这么快。
简单直白,而且可怕。
”虽然都没有想到,但是一旦战争来临,人们便毫不犹豫的拿起武器,进入要塞,保卫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撷取了要塞中的三个场景来描述这场惨烈悲壮的保卫战。
一是团政委福明所驻守的霍尔姆门;二是第九边防哨所指挥官基热瓦托夫守卫的捷列斯波尔门。
这两个门是中心城堡的关键地域;三是少校扎夫里洛夫把守的科布林要塞,位于中央城堡的北面。
同样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区域。
虽然只有短短几天,要塞保卫者们却经历了无数苦难。
缺医缺粮缺水,突围不成,随时都有战士倒下,那个老医生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之后,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他对福明说:“我尽力了。
”举枪自杀。
少数人扛不住了,举着白旗投降,而多数人则坚持到了弹尽粮绝。
除了这三个场景之外,还展现了苏军内务部队守卫要塞的情景。
其中穿插了冒充苏军的德国军官,命令他们立即撤退的一段插曲。
指挥官胖中尉对他有所怀疑,于是令他脱下靴子检查。
这个德国军官立马沉不住气了,妄图脱逃被击毙。
这也反映了苏联内务人员长期从事内部审查工作后遗留下的一丝狡黠。
不过内务部队只坚持了一天就全军覆没了。
这部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
此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俄罗斯的编导们则继承了苏联战争片的拍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直面战争。
没有裤裆里塞手榴弹,也没有身着帅气军服傲气十足的美女,更没有变态的手撕敌人,不是利用战争来谈情说爱,也不是利用战争来展示痛苦,而只是冷静的描述了战场的厮杀以及血肉横飞的场面,用战场上的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战斗性格,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通常称俄罗斯民族是战斗民族。
那么这个民族的战斗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他们同样知道生命的宝贵,也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然而,一旦自己的家园遭到侵犯,他们会不顾一切不惜牺牲生命去保卫家园。
这个家园,说小就是自己的家庭房屋和财产,说大就是自己的祖国。
这其中意识形态的成分并不浓厚。
斯大林在1941年红场阅兵时有这样一段演说:“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
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
”他提到的这些先辈并不是苏联英雄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都是俄罗斯祖国的保卫者。
俄罗斯民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被奴役的苦难之后,祖国在他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保卫祖国不受压迫和欺凌乃是所有俄罗斯人心中不变的信念。
这信念对于所有俄罗斯人是无比坚定刻骨铭心的。
无论这时的政权是沙皇的还是克伦斯基的,或是布尔什维克的。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俄罗斯祖国。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那支内务部队,他们原本的任务是整人,曾经配合大清洗迫害了不少无辜的人,包括影片中的少校扎夫里洛夫。
可一旦祖国受到侵犯,他们同样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直到全军覆没。
当时的白俄首领邓尼金被苏维埃政权打败后流亡国外,得知德国侵犯苏联,他立刻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
影片中的扎夫里洛夫同样是这样,他没有去计较自己所受的冤屈,以戴罪之身奔赴战场,战斗到最后。
这就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这样的场面。
放映员科尔佳被俘后,德军令他收集战死的苏联士兵的帽徽,在这时他看到了女友的尸体。
悲痛中他捡起一颗手榴弹,微笑着走近德军军官,与他同归于尽,倒在女友身旁。
基热瓦托夫在要塞被攻陷的最后时刻,留下来掩护战友撤退,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她从衣袋里掏出家人的照片,深情的看着,平静的等待死亡。
萨沙的邻居和妻子在房间内阻击德军,在最后时刻,他和妻子吻别,用一颗子弹射向妻子,另一颗留给了自己。
在德军攻陷霍尔姆门的时刻,德军押送残余的苏军士兵走出要塞,一个德军军官在叫:“犹太人和政委站出来!
”团政委福明听到后,站了出来,平静的说:“我是政委。
”他马上被枪杀在霍尔姆门前。
从这些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到俄罗斯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他们从救下来的飞行员那里得知,军队主力被围,机场被毁,明斯克被占领。
这时他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可能性都消逝了”。
死亡或迟或早都将会来临。
他们并没有张皇失措四散逃命,也没有慷慨激昂高呼口号,而是一边继续坚守,一边平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
他们觉得,就如同人迟早要自然死亡一样,他们此时的战斗和献身,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他们早已没有丝毫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75年了。
而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始终没有停止过。
战争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亲人的死亡,家园的被毁。
战争的手段就是杀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杀戮不受法律的制裁,也不受道德的谴责。
所以战争所摧毁的是人们的现有秩序,摧毁的是人类几千年来搭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摧毁的是人类的良知。
以前我认为只有野蛮民族和未开化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的种种恶行,如日本偷袭珍珠港和九一八事变,如南京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
可实际上,那个产生了歌德和贝多芬的国度里同样充满了野兽般的行径。
先不说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就看看影片中所展示的德国的不宣而战,残杀战俘。
当时,为了平民的生存,苏军指挥员令要塞中的老弱妇孺向德军投降,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也在1942年被德军尽数杀害。
再想想苏军在柏林和我国东北,美军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的双方都是如此。
用“兽性”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人一旦成为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那个写日记的东史郎,虽然后来力图行善,可是在南京的时候,他不也是一个魔鬼吗?
在战争这个大环境下,充分调动了人性中被压抑的恶。
战争就是这样鼓励人们去作恶,把作恶当做是穿衣吃饭那样正常和必不可少。
什么善良,什么文明,统统置之脑后了。
只要是身在这场战争中,不论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好也罢,坏也罢,野蛮无知也罢,温文尔雅也罢,都会被卷入到这个邪恶的浪潮中,概莫能外。
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影片中,战后的纪念碑前,老年的萨沙带着他的小孙子在祭奠。
他说:“我现在也要继续相信,你也要相信,他们还活着。
所有我现在跟你说的人们,还有那些我不太认识的人们,他们还活着。
在某个地方。
”他们真的还活着吗?
人们会忘记他们吗?
我不知道。
本人评分:7.5。
这是今天连续看的第二场电影。
在同一个影厅,同样的座位。
其实要塞早已下载,但是既然影院上映,还是更加愿意在银幕感受一下。
俄罗斯战争片这两年拍了不少,不过良莠不齐,本片还算中上之作。
感觉导演在影片的节奏上把握的稍微欠缺,有些情节显得和整部电影不太协调。
但不管从对战斗的交代,场面的调度,烟火特技,枪械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是相当出色的。
布列斯特要塞位于布格河畔,虽然影片开始交代是沙俄建造,但实际上布列斯特算是39年德苏瓜分波兰的赃物。
当6月22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苏军很快一溃千里,在维亚兹玛,在明斯克,在后来的基辅,被几万,几十万的包围歼灭,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坚持作战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堪称奇迹。
影片交代得很清楚,从一开始,要塞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在得知彻底被包围后,突围也告失败,弹尽粮绝之下,只能一点点的困死。
不像中国90年代之前的绝大多数战争片,这里没有想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地雷地道平原游击队那样的大团圆结局,因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
孤军面对优势的敌军,有组织的抵抗很快就会被粉碎,随后就只能是零散的抵抗而已。
影片重点刻画的第一天战斗相当不错,历史上苏军也确实组织了类似的反击,当年的莫斯科保卫战对这段历史也有描写。
步兵的冲锋,反坦克炮的侧击,都很真实。
不像张艺谋,想象出排成一串挡子弹的馊主意还自以为很好。
最后说说几点感受,一个是胖胖的内务部队中尉作战也很勇敢,内务部队最终是全部阵亡。
41年肃反已经结束了,内务部队成为边防军,所以在边境作战的时候损失惨重。
德军的PzkpfwIII坦克做的很不错,炮塔部分极像,不过从负重轮和扭杆能看出MT装甲输送车的影子。
仅有的水要给机枪,确实,马克沁机枪如果有充足的水进行冷却的话,就可以保持持续火力,而不像气冷机枪那样需要停下来或者更换枪管。
福明政委在桥头大喊卧倒,很有当年以色列突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风范,不知当年苏军是否这样做过。
不过以色列那次是用希伯来语喊得,而政委,恰巧是一个犹太人。
飞到要塞上空的是I16,德军战斗机从太阳方向猛扑下来,双机作战,击落I16是早晚的事情。
斯图卡的队形很不错。
2吨炸弹的爆炸效果很好特别是那个远景。
PzkpfwIII喷火坦克也登场了,不同于苏军和美军,德国的喷火坦克是从主炮身管喷火的。
最后,虽然要塞守军大部分战死,少数被俘,极其个别逃生,而且随军家属也死伤惨重。
但是报应迟早会来的。
1943年以后,东线战场仍然多次出现了重兵围困孤城,然后守军几乎全部战死的惨象,只不过被围歼的角色,变成了德军。
想不到这个片子会在国内上映,本来这篇劣文是给咱们军迷小众圈子里的人看的了,忽然那么多人看过我表示压力很大。。。
在此补一张胜利日游行的时候,我抓拍的老兵队列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86749648/ 对了,还忘了补句暗号;。。。
打倒八尺,活捉JJC。。。。
发现等了许久,都没有人来写个影评,最近SC论坛上出了根据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字幕翻译过来的中文字幕,相信这个片子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俄白合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国内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是在俄罗斯可是比较火的一部片子。
在俄罗斯电影主流网站评分达到8.4(http://www.kinopoisk.ru/level/1/film/436263/),是近年来少有的高分俄罗斯国产电影。
一个多月前去音像店里买DVD的时候居然只卖剩下了三张。。。
可惜错过了电影院的档期,不然在电影院看效果要好很多。
当初看第一遍的时候是看的俄语原版,听不清的地方只好倒过来再听几遍,最近出了中文字幕,就着字幕重新看了几个没听清的片段。
片子其实没什么剧情,就是通过那个小孩,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历史纪实片。。。
只不过看完之后,感觉有点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有点像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士兵之歌》,片子让观众感觉到这是血血肉肉真正存在的人,而最后这些人却都不在了,不禁会在心里有点失落。
至于片子为了什么?
无非就是为了歌颂那么些英雄们,无非就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没什么深层的意义。
从一开始遭遇突袭的惊慌失措,除了军官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顾着自己逃命,大群大群摇摇晃晃投降的人,到后面的恪尽职守,一切看起来就很顺理成章,而不像国内的主旋律片子那样看着有别样的恶心,一看就感觉他们是很真实的俄罗斯士兵。。。
当然了,这跟俄罗斯电影历来注重考证细节和传统以来的现实主义有关系,但可能也只是因为我们看东西的角度不一样,俄罗斯人乐于为自己的历史而自豪,我们却倾向于为自己的历史而羞耻,就像同样看这样的片子,俄国人会觉得他们就应该这么做的,而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可能就会想为啥他们没有带路党?
好像我们就该当带路党一样。。。。。。
我们的老师动不动就喜欢说他爷爷是个老兵,战争中失去了一根胳膊,他是英雄。。。
我相信国内爷爷抗日战争当兵的人多的是,我却从来没听过或者见过某个人那么自豪地介绍自己的长辈。。。。
不是我们没有可自豪的地方,只是我们从来不愿意自豪而已,或许与自古以来的谦恭传统有关系,或许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要知道我们最喜欢窝里斗的了。。
(到了国外反倒扎堆了)所以同样是主旋律片子,国内拍出来的却老缺一种真诚,可能是因为拍片的人自身本来都没有一种自豪感,那怎么可能拍出真诚的片子来呢?
片中电信兵一直在明码呼叫“我是要塞,我是要塞,我们在战斗,我们需要支援”。。。
从坚定,到无奈,到绝望,到最后电台已经烂掉了,精神有点失常的电信兵仍然在喃喃地重复着那么几句话,。。
还有沉重的配乐,死寂般的气氛,灾难般的战斗,只给了我们一个感觉。。。
绝望,绝望。。。
那是命运,他们只能去面对了。。。。
记得以前有部俄罗斯的翻拍片子《大事件》,我对这片子没多感冒,但是对那个男主角记忆很深刻,很典型的俄罗斯硬汉形象,在这个片子接近末尾的地方。。。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伴奏下,他倚着机枪射击的那段快速剪辑,最后无奈地看着战前一天家里人的合照, 等死。。。
俄罗斯男人或许就那么几样东西,祖国,家庭,所爱的人。。。。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看到《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片名,就知道它肯定改编自《未列入名册》这部小说了。
之所以这样敏感,是因为十多年前在复旦的图书馆里读过,而且成为整个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课外读物之一。
套用现在的话,这部小说当时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给力了。
如今苏俄文学不时髦,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部作品。
但是它的作者相当有名,他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家。
推荐大家不妨去找一找原著读。
o(∩_∩)o o(︶︿︶)o 哟嘿呐呗
1941年6月25日,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公园里正举行联欢的舞会,祥和中,人们谈情说爱,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气浪和飞起来的尘埃瓦砾将惊恐的人们推倒、掩埋…… 它更像是一部写实的(尽管有些细节还是和真实有一些小差别)战场纪录片,以一个叙事者的角度,从立体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1941年苏德战场上那惨烈的布列斯特要塞战役。
那被碎屑和炮灰染至灰白的枯硬的头发,那几日几夜鏖战无休后充满血丝的眼睛和深凹的泛红的眼眶,那混合了泥泞、血水、泪水和溃烂伤口的找不到一处完好的脸庞,那为了将稀缺的水让给伤员喝而渴到干裂发肿的嘴唇,那残破不堪的被血汗浸染到褪色的军装,那伤痕累累的焦黑的手臂,还紧紧将机枪拽在怀中……我们死也不投降。
这些铁骨铮铮的俄军硬汉们,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从当天的凌晨死守至6月月底,整个要塞不到8000名的将士阻击了远超他们十倍兵力的德军,直至全军覆没。
没有战争的幸福的时光、和平的日子自然是每个人所神往的。
很巧,連續兩天都看了白俄羅斯有份參與電影合拍的兩部電影,第一部叫《通往巴比谷的路上》,第二部正是這部俄羅斯2010年上畫的《布列斯特要塞》。
可以這麼說,第二部則是白俄羅斯參與電影合拍的典型作品(要知道白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獨立后的電影少得不讓人所知),由白俄羅斯的白俄製片廠(Беларусьфільм)和俄羅斯的CP電影公司(Централ Партнершип)聯手打造。
自蘇聯解體以來,戰爭電影在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里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當然這和它的歷史有關)。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類的戰爭電影囊括了諸如中古俄國對外擴張,蘇俄內戰,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車臣戰爭等重要的戰爭史。
一方面,這些電影體現了俄羅斯人對自己歷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增強國家民族凝聚的重要手段。
所以,每一年在俄羅斯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電影。
至於在去年2010年,有兩部戰爭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則是亞歷山大·科特的《布列斯特要塞》。
當然啦,比起早已蜚聲國際的米哈伊科夫,這位亞歷山大·科特對於不少影迷來說再是陌生不過的。
這位出生1973年出生於莫斯科的導演,1994年入讀VGIK(全俄國立電影學院),在就讀期間曾為法德兩國合辦的ARTE電視臺拍攝過電影,而後在2000年畢業走上正式的導演之路。
短短10年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聞所未聞。
但是憑藉2010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導演在俄羅斯屢獲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torrent.ru資源網站上一直置頂。
之所以要說這部電影要比《烈日灼人2》要好,其實並不奇怪。
儘管米哈伊科夫在《烈2》上畫之前頻頻造勢宣傳,預告片也甚是給力。
但是在戛納等國際影展上卻是惹來惡駡。
甚者,在IMDB的評分一度跌破4.5分……看完整整181分鐘的《烈2》,總覺得好像在玩一款遊戲,如果你選擇了米哈伊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動作冒險遊戲。
如果你選擇了緬希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解謎推理遊戲。
曾經有豆友稱《烈2》為“俄羅斯版的《建國大業》”,也是不無道理。
起碼,電影參演的很多男性演員都是俄羅斯電影界的大腕;電腦技術和戰爭場面也相當厲害。
只不過,當年《烈日灼人》的婉約卻蕩然無存,甚至被納粹飛行員囂張的屁股或者糟糕的斯大林化妝造型等等雷人元素所掩蓋了……至於這部《布列斯特要塞》確實不錯。
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蘇聯,對某某主義的“招魂”。
但是既然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
演員在哪個時代,也就該演出哪個時代的戲。
另外,小男孩(即電影中的旁白的童年)的任務設定一定程度上也仿效了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和伊萊姆·克裡莫夫的《自己去看》。
只不過讓本熊不爽的是這些“苗頭”都“點到即止”。
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宏觀描寫布列斯特要塞的戰爭電影,那麼小男孩只是電影的其中一個要素。
再說,這不是一部大幅度討論人性的文藝片。
它不過是一部商業片,一部展現戰爭殘酷,畫面震撼和重現歷史的商業片。
但是,這也足夠了。
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演得太好了,非常推荐。值得一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啊?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大蓝雀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意外的还可以。
剧情画面节奏意外都很不错,完全超出预期,本来准备当大蓝雀吐槽素材看来着。。。本身天台那一段已经可以磕到了,没想到最后还有个小反转,男主人设相当好,看起来有点纯情有点温暖但又有点心机的牛郎,反差感有,而牛郎这个角色设计又自带性张力属性,可以说换个帅点的男主必爆人了,并且在cp设置上保守女教师×牛郎这组合的确很“昼颜”,剧里面出人意料好磕的,不过男主演员选择上也能理解,毕竟顶流男团网络数据肯定不用发愁了,但还是好可惜,这应该是今年追的几部日剧里面最喜欢的本子了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其实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