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我以为是一战前的诸神黄昏,结果还是哈布斯堡那点破事。
参照一下奥匈帝国时期的年表很能体现问题:1848年匈牙利革命遭到奥地利镇压,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1867年正式形成名为奥匈帝国的二元帝国;片中仅仅以为“公主”称呼,身着白色套装前来订购帽子的贵族及其丈夫的身份也是不言而喻:茜茜公主(1837-1898),其1889年后再不穿黑色以外的着装;皇帝约瑟夫弗兰兹(1848-1916)。
对照一战爆发时间1914年(此时四轮汽车已普及),如果这部片的主要时间轴是在一战前夕的话,所谓的“前夕”该属于哪段时间范畴?
显而易见并无法单纯以“描绘欧洲文明末日前夜的社会图景”来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
相比《索尔之子》做到极致导致极端压抑的镜头语言,《日暮》的画面和视听可以用唯美与浪漫来形容,而力道的缺乏与不知所云的问题便随之暴露。
在镜头中游离的人物们纷纷登场,细腻的特写表情却仿佛没有灵魂,携带着关于多民族融合与矛盾,阶级冲突,二元帝国时期等祖国历史处境话题穿插机械式的动机与结果,构建出导演想要展现的布达佩斯,他的旧日匈牙利。
幽魂般游走的Leiter家妹妹,寻找神秘的兄弟引出男人们的联盟似乎正在寻求暴力的正义;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对匈牙利贵族寡妇的粗暴性侵,与女主人公共同见证这一幕的孩子;气氛充满控制与逼仄、光着脚为女主戴上帽子的奥地利皇室,Leiter制帽店的火与烟花转瞬便将观众带到一战的壕沟中,其中超现实的意味也是如出一辙的晦涩。
具体历史节点的模糊化,知名人物外形的明显偏差,无不意有所指,却又虚无缥缈,浅浅掠过难以留下痕迹。
每一个角色在谈到关键线索时的语焉不详,一以贯之的风格化长镜头衬得剧情连贯性更是支离破碎,实际上这个活着的灵魂所经历的是19-20世纪整个匈牙利的变迁,“大家都懂的”两名关键人物所局限的时间维度自然会构成限制,于是便遮遮掩掩、拼拼凑凑,全指望观众意会。
毫不意外这个片子分低,有多少观众能产生自然而然的共鸣?
最多夸几句镜头漂亮罢辽。
《日暮》 我发现每年冬天都会上映一部优秀的剧情片,去年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今年是《日暮》。
不得不承认,它很沉闷、冗长,台词前言不搭后语,以至于我的好友在我旁边昏睡过去无数次。
但是它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摆脱了上帝视角,通过一个匈牙利女人的视角来看待一战前夕的奥匈帝国,还有独特的摄影技巧等等。
虽然它不“有趣”,虽然它很“沉闷”,虽然它有着观众理解不了的台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很好的剧情片。
因为有些优秀的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产生的。
就如主角爱丽丝在片中见证了许多关键事件的案发过程,但她却是个对任何事都感到一头雾水的局外人,《日暮》延续《索尔之子》微观且具压迫性的图像呈现手法,为的就是只让我们看见带有巨大信息量的故事之中一个小角落,而这都成功跳脱了先前许多历史类型电影会使观众以预先得知最终结果的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剧情的叙事,让我们能真正融入片中角色与场景,真实体会当时战事正在酝酿,奥匈帝国仿佛随时都可能瓦解的不稳定时代氛围。
也正是如此,导演继《索尔之子》之后再次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日暮》在整个故事充满许多疑问与未解之谜,进而指引观众透过跟以往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我们不仿先抛下对于剧情进展的理解,把自己想象成跟爱丽丝一样,脑中没有后世历史学家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研究,思考一位1913年匈牙利的人民,身处于一个强大帝国逐渐陨落崩塌、走向"日暮"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会有怎样的想法与感触?
也许《日暮》在哲思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而拉斯洛·奈迈施让我们体验到了猫头鹰的迷惘与无奈。
影片最后,任何主题的高度与思想内涵不再重要,观众的观感体验成为了先导,猫头鹰的飞翔赋予了影片真正的意义。
这不同于刺激感官的特效大片,而是用35毫米画幅的放大镜去引导你去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细腻又微观地方式去审视自己观影时候认知的过程,以优柔的拍子轻扣你的心灵。
导演不需要你去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中去,你只需要跟着她在电影所映射的虚拟镜像中走一遭而已。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庆祝电影“使人(世界)成为可见的”,我想拉斯洛·奈迈施用电影让人们可以认知自己的认知,并使得认知的局限性被观众看到,这大概是导演对于当下电影主体干预现象阐释权的放弃,独辟蹊径地批判吧。
这既可以是历史不可全面追溯反思的局限性,也是在外部世界变幻背景下自我内省的局限性。
这是时间、空间、个体脑力、体力所造成的必然,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在“日暮之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因这种反省的局限而深感无力。
面对大时代不断向前滚动的巨轮,小人物应该抱持着怎样的态度?
尽管跟快速变迁的大环境相比我们的存在是这么微不足道,就算费尽心力可能也无法对周遭情况造成任何影响或改变,但即便如此,深陷茫然与迷惘之中的我们是否还有办法朝着自己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去尝试或努力?
电影《日暮》完美塑造出一个暴风雨前看似风平浪静,但远方躁动的乌云却早已不断逼近的氛围,华丽梦幻却也充满着罪恶与黑暗。
今天在电影院看了〈Napszallta〉译为《日暮》,虽然它的评分并不高,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
它追随着女主Irisz·Leiter的视角去追溯Leiter家族制帽店为何被烧,又如何被Brill先生接手,而后自己的哥哥又为何逃亡,他又为何要制造混乱并要杀死Brill先生及他身边的人。
它甚至没有讲明白这个故事,没有告诉你以上问题的任何一个答案。
因为导演可能在讲的并不是这个故事,它是个幌子,它制造出的不安、困惑的情绪是通向另一条路的入口。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导演在讲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立场。
女主lrisz从怀疑Brill先生接手自家制帽店的企图,一定要找哥哥还原真相。
再到找到哥哥,窥见一点他密谋杀死Brill先生,并制造混乱的残酷,就将他打晕/死,又要寻求Brill先生的帮助。
再到发现Brill先生真的如哥哥所说,有把店里的女孩送进王室而企图不明,又去找哥哥,哥哥的随从不在乎也不知道他的生死,只问Irisz是否加入他们的行动,Irisz没有答复,她来来回回地犹豫,来来回回地去证实谁邪谁正。
吊诡的是,在她思考、犹豫的同时,她几乎补充了哥哥领袖的缺位,莫名被推上了这场行动的高楼,Brill先生被杀后,大家高喊Leiter(女主和哥哥共有的姓),不知是在为谁效忠。
So,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在社会变革的立场,我们如何去证明谁邪谁正,貌似除了听人一张嘴说,相信自己相信的,怀疑自己怀疑的,我们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可,说的人却有很实际的目的。
所以说,我不听我不参与就没事了么?
当然也不那么容易地会没事,像片中的女主Irisz虽处在犹豫、思考的状态中,却被历史凝视成领头者的样子,我们被历史凝视成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说了算,它甚至是一个随机事件。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也会成为施害者,我们会成为被骗的人,也会成为骗子会。
但很多时候我们成为某个角色,并不一定是我们做了符合这个角色的事情,有的时候被贴什么标签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我就着“电影美就值”的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可惜,只有几幕称得上美丽:定格的开场,荡漾的水波。
更多时候,摄影机只是在摇晃中呆呆跟在女主身后,机械、凝滞,并非传统叙事的节奏,也非情感流动的节奏。
或许从女主抬起头开始,镜头就执行起监视器般的任务,既没有时代,也没有空间。
女主大胆偷窥伯爵夫人的秘密时,本可以有关于堕落关于腐朽最绮丽深刻的描写,而镜头,只是坚定站在女主身后贯彻自己的理念,仿佛女主的内心和脸一样僵硬麻木,眼睛不会转动、不能聚焦。
如儿戏般闯入王宫,闯入驿站,依然一样的麻木,不知该怪演员还是怪别的什么,所有表达都是软绵绵的。
文明,权色,革命,所有概念的表现都贫瘠得不可思议。
剧情的问题几乎不想挑剔了,每个人都认识她,每个人都让她离开,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女主需要谁,谁就出现,给出女主需要的信息。
没有一个人物有立体感,就像没有一个建筑有灵魂,有情绪,扁平得连空洞都算不上。
还有服饰……总想着这么厉害的帽子店应该有特别特别好看的帽子吧!
可惜导演没有这个打算,美丽的帽子和背后的腐朽一样没有被目光凝视,只有监视器,模糊地记录了一些。
绝不应该出于对华服的好奇去看这部电影,特写镜头里只有女主那张越看越无趣的脸。
我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比它美的电影可太多了。
同样漫游,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伴随着让娜莫罗走了一夜,就那么吸引我,打动我。
华美服饰、贵族落幕看维斯康蒂,光影流动、政治隐喻看贝托鲁奇,何必看这部日暮。
之前就有看过导演拉斯洛.奈迈什的《索尔之子》,再回望《日暮》,我们会发现电影中包含着挥之不去的、鲜明的历史意识和政治关系,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贝拉.塔尔教会了我如何思考电影,但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视角。
”可以说,《日暮》正是透过他所摸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结果。
《日暮》的背景设定在一战爆发之前,地点则选择了“真正的多瑙河明珠”布达佩斯。
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悬疑的设定上也恰到好处。
一个困惑于自己家族身世的女子,游荡在充满迷雾的20世纪初古老的布达佩斯城里努力寻找着真相。
为了这个真相,142分钟,我们就这样沉浸在其中。
与此同时,沉浸也成为了观影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手持摄影、跟拍、浅焦镜头以及长镜头的使用,都为沉浸式观影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
这种运镜风格的背后是拉斯洛贯彻一致的哲学理念。
这不尽然是一种全知的上帝视角,也称不上全然的主观视角,而是每一个局限视角下的个体,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和时代是如此的不完整的、受限的视角。
影片的结尾,战争的爆发,奥匈帝国的轰然倒塌,留给我们最大的疑问或许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左右着、牵绊着一个强大帝国的毁灭,一种古老文明的消耗殆尽?
我想,导演想要探究的主题和意义正在于此,就像他采访时所言,“我想拍一部电影,关于一个年轻的女性,她的个人命运也在映射这个世纪的命运,个人故事和更大的历史相互辉映。
”
当你坐在大银幕中看着85%的手持追身镜头的时候,即便是布置得再精美的服化道也不能挽救女主那空漠近乎于呆滞的演技,甚至会带给你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反馈 女主角所有的行为都几乎处于一种为了推进剧情需要去往某地或某场合触发主线任务一般。
配合上刚说的演员演技似乎“飘荡着的幽灵”应该是她才对。
或许拉斯洛对这个角色是处理事更好的让我们带入到女主深处是奥匈帝国晚期这令人身不由己的环境中,毕竟坐在大银幕面前的我们也不过是他玩弄下的小白鼠(笑 总之,碎片化的剧情,呆滞的演技,似乎给你打上了一层高度近视的近焦镜头共同构筑了这部毫无意义的《日暮》,不提同台竞技缺把你摁在地上摩擦的《罗马》,就连《曼克》都能比你强上三分 不如这样吧,弗兰兰下一步考虑如同《灾难艺术家》一般翻拍一部《黄昏》(滑稽 不过本片倒不是什么优点都没有,服化道是一点,能够紧紧的抓住碎片化叙事的观众和评委,让大家也能看的出来,喜欢这部作品的人绝对不少,但它注定不是一部为市场,甚至是为普通剧情片观影者准备的影片
2.5
胶片放映的画质让电影异常精美,但恕我直言,内容真的太晦涩了。
一战前的布达佩斯,女主游弋其中,探寻自己神秘哥哥的行踪,还是像索尔之子一样的浅焦过肩镜头,有封闭的窒息感。战争的气息不可避免的逼进到来,笼罩着一切。但过于细碎的情节略显晦涩
拉斯洛·奈迈施在光影处理上有着深埋骨髓的感知,明暗变化上显得尤其突出。女主角的微表情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讲太少,但这种滞涩感却极符合角色特征。在寻找兄弟的颠簸中认识自我,却发现内心所想一直就挂在脸上。奈迈施或许未来该在文本上更下些功夫,才更衬得起他这独有的形式感。
1910年的布达佩斯。表面上是一出孤女探寻秘密的悬疑戏,但却呈现出奥匈帝国崩溃之前的冰山一角。可是女主如幽灵一般的游荡,以及她的立场是否也反映出了导演在面对“变革”时的矛盾乃至暧昧态度?哥哥到底是暴徒,还是革命者?这间或是女主的疑惑,但也呈现出后冷战时代关于“革命”的复杂心态。
像在一个封尘的地下室中举着烛火看一副油画。影像9/10 电影6/10。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这样的现代电影
没加「剧情」标签, 哪有剧情啊……作为一个历史盲, 完全看不懂时代背景与什么隐喻。声画美轮美奂, 加了一星, 布光与胶片的纠缠令视觉极为突出, 但声音和声场的设计可以说是更为突出, 随着后跟镜头移动, 置身感极强烈。人物不说人话, 要不就是不回复, 要不就是回复一半被打断, 要不就是全说完了也不知所云。女主角除了四处游荡, 满世界地搅和外, 一点正经事没干。
想不到奈迈施也是长镜头狂魔,应接不暇而且还都是压迫式地近景跟着,观感很疲惫。优秀的技法加上布景,讲了一个啥?问题在于当我们无法对女主共鸣,促狭的叙事空间就迅速将观者架空。对话讳莫如深,有上句不接下句,刻意营造了一个悬念然而除了女主没有人想要知道。经历漫长的前半程,后半程终于找回点紧迫感,但不好意思看困了。是那个游荡的幽灵,你不断追寻它而最终成为它。想想要是拍成VR会是一个优秀的主视角游戏。
看完它需要极大的耐心,要看懂它也是,好累
看完只有??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觉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并且觉得不单是我进入不了导演想讲的历史或是什么,电影主角本身也完全游离,毫无同情心的主观视角,空洞的旁观。(前排的人睡得鼾声大起,后排结伴的两个人在出字幕时同时发出了“嗯?讲了个什么?”的疑惑)
4.0 机械化且毫无力度的奇观。
真的挺長的,對於這麼晚的場次來說. 運鏡太棒了,女主真的有點像艾瑪沃特森但是比艾瑪更有氣質. 幸虧看之前看了下劇情背景,否則真的很影響關於劇情的解讀,雖然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完場掌聲稀稀拉拉,還有中途離場的....
这是一部恢弘的电影,看完会让人有冲动去了解奥匈帝国的历史,但片子太长了!很多细节对于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比如我)不太友好,被碾压了
满头大雾地看完,全程面对女主的行为都在心中惊叹os: 这是在干什么?理解不了对所有人和事都要高度配合自己并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人,凭什么呐?很烦!况且她简直是艾玛屈臣氏的复刻版,面瘫演技与自视甚高的姿态都如出一辙。那种“不看想去看、看完wtf”的片子。
无从下手的解密游戏
3.5,2020.05.07@光點
自然光打光真是太棒了,看得人如痴如醉,而且声音的处理依旧高水准,那些踏在古老木地板上的脚步一听就让人想起许多往事,这是一部体验式的历史电影,1913年的布达佩斯,一切牛鬼蛇神的聚集地,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末日将至。
全場四個人再加一對情侶,我昏睡過去兩次,後半段走了兩個人。我真的太痛苦了,應該先了解下內容背景再來的,全程在“這女的在幹嘛”“她是瞎子麼”“為什麼一直就懟臉拍她”的忍耐中。就這麼熬完兩個半小時真的太對不起導演了。
4.5。美学大赏。1. 运镜太牛逼,把背景都弄糊,就是让你感受主角的迷茫无助孤独。2.就是浅焦主视角,不给任何信息,使劲吊着观众,越吊就情绪越压抑。3.试图用华丽帽子背后的堕落和混乱来表现奥匈帝国的穷途末路未免野心太差。
50/100,延续前作《索尔之子》的方法论,在更宏大主题下显得手足无措。非人般机械的主角并非主体,正如无时不刻包围其的浅焦,她始终游离于状态外,似观察者的身份隔绝于历史或世界。漫长的行走仅服务于探索这样单一的动作,余下便是走马观花,寻找适宜的位置,缺乏真正立体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