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分钟,大半个钟头感动到哭。
现在的明星不单没有星味,而且都是假人。
Anita是真人。
1. “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是理想。
” 成为天后与成为谁的妻子,事业与爱情,是一对矛盾。
苏生说,有天赋的十个有九个都输在不专心。
Eddie说,明星贩卖的就是性感,从哪里来?
七情六欲。
她跟初恋有缘无份,多年后,男的说,对不起,我当时不够勇敢接通你的电话,错过的幸福,已经成为了人生一部分。
她在演唱会着婚纱,嫁给舞台,说自己也曾有几次机会穿上婚纱,很遗憾。
Wyman写给Twins的《下一站天后》,也是Anita的注脚,她拿的人生剧本是星途坦荡,但是“台前如何发亮,难及给最爱在耳边,低声温柔地唱”。
或许有运做天后,都会羡慕彭羚“加冕光圈变天使”。
2. 梅姐,当得起一个姐字。
讲义气,前辈要提携后辈。
像她当年被提携那样,苏生说,慢歌唱的不是伤感,是唏嘘;快歌唱的也不是兴奋,是反叛。
永远同香港站在一起。
97年,她留在香港。
没拍出来的,她和《阮玲玉》这部戏的故事。
一个人的品质,和学历、背景关系不大,斯文败类多的是,她这种纯金的品质,有家国大义,很难得。
3. 勇敢、坚韧、大气、硬颈,这些性格出现在一个女性身上,我才真的欣赏。
最近正好在看Alice Munro的小说,她说男性其实很脆弱,女性却总有些东西让她活下去。
看Leslie同Anita,都有点这个味道。
说到底,那些有思想性的女性,的确是很美好的,但她们不一定被爱。
我会很烦当下那种虚张声势的女权主义,她们仍然没有思想性。
我对Anita也不熟,03年,刚上小学没多久,新闻依稀记得。
但我看《胭脂扣》,也听《芳华绝代》。
今天感动的还是因为自比,最尾,长大的标志就是越来越懂得无常和唏嘘是什么意思。
Que sera sera这歌响起时,交错着梅姐四岁出来登台揾食的场景,眼泪止不住地流。
每一个小女孩或许都曾这样发问,长大我会怎么样,会美丽会富有吗?
妈妈说,一切都顺其自然。
后来你也有了孩子,他也这样问,你一样答,上天自有安排。
What will be, will be.
2003年11月底,在结束了一连八场的演唱会后,梅艳芳赴日本拍摄广告,返港后再无公开露面。
按原定行程,接下来12月这段时间她应该到北京、四川参演《十面埋伏》。
就像当初未公开病情时的情景一样,各家报纸又开始大做文章,说梅姐病情恶化入院,电影换人的消息满天飞。
对于迟迟未入组开拍,梅姐经理人回应说是在等剧组那边的通知安排。
记者去问刘德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他自己导致的,因为阿梅的戏份都要和他一起拍,但他这个月去海外做巡演,所以推迟。
而张艺谋则表示片子已经拍完五分之四,剩下五分之一是梅姐的,只要她有档期过来随时可拍。
2003年12月18日,媒体将以上内容报道为“《十面埋伏》变罗生门”,质疑他们各说各话。
这是梅艳芳离世前的第12天。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梅姐的病情确实严重了,已没什么可能再参演这部电影。
即便各方口径不同,但心意是统一的:不过是想再给梅姐、给大家一个希望。
梅艳芳和张艺谋的这次合作终究没能成事,十八年后的今天,《十面埋伏》的出品人江志强用一部《梅艳芳》来弥补曾经的这个遗憾,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些所谓“消费”、“圈钱”的声音,也不太立得住脚,如果想赚钱,大可以拍贺岁、拍主旋律、拍那些扫黑扫毒扫贪,谁会不知道传记片向来都没有大众市场。
话又说回来,电影本身能不能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片子里确实能看得出主创算尽力,大致讲出梅姐的经历和成就、对舞台的热情和专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选用新演员、穿插真人画面都算大胆的决定。
不过看完,我很难用成功与否,或喜欢与否来形容《梅艳芳》这部电影。
或许就像罗生门一样,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梅艳芳有着不同的定义。
作为对她稍有了解的粉丝来说,梅艳芳精彩的一生,还是值得一部更好、更有深度的传记片。
抛开如今不可说不能说、或涉及到众多目前仍活跃的圈中人的内容,这部电影《梅艳芳》的问题首先是做了太多减法:梅艳芳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没能从这一点细究单亲家庭、重男轻女环境对她长大后的影响,没能交代她成名前后的差异,没有显示八九十年代传媒舆论对一位破格女艺人的不公平与天然恶意,没能体现她开朗大方幽默的性格及与一众好友的珍贵情谊,也没提及她患病前后的担忧、选择和转变…同时,电影又在梅姐私人感情方面做了过多加法:美化了日本男星和刘培基(Eddie)两个人物。
当然,梅姐对圈内、对社会的付出及影响,也远不止组织慈善演出这一项。
90年代初,成龙去美国发展见识到好莱坞演员工会制度,回港后便联手梅艳芳等人成立了演艺人协会,摆脱影视行业被黑社会的控制、为同行们谋福利。
梅艳芳从协会成立第一届起就任职副会长、后来也担任会长、理事等职位。
除了片中展示的一些的公益活动外,梅姐所做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是为香港艺人北上与内地导演合作铺路(当时香港演员到大陆拍戏有比例限制)。
2002年底梅姐确诊良性肿瘤癌变,仍代表协会和各个政府部门开会、北上去跟京圈打好关系。
这个时候的她做了很多接下来的计划:计划慈善演出、计划拍内地导演的电影、计划做音乐剧、计划开个唱…就是没有计划自己的治疗。
所以梅姐起初只把病情告诉了贴身工作人员,当中包括造型师刘培基。
据刘培基描述,他曾经陪着梅姐到北京、上海等地看过几次中医。
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2003年初,香港遭受SARS,整座城市代价惨重。
随后张国荣突然离世更给她造成极大打击。
此时正值筹备1:99慈善演出,这期间梅姐才将自己得了癌症的事透露给了几个亲近的好友,当中包括她的某位徒弟和刘德华。
他们劝梅姐去看西医、也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开演唱会。
从几段访问摘录,可看出梅姐曾经的心境变化:「我信佛,人何时来何时走是注定的,既然上天派我来完成使命便要带我走,我没所谓,所以没想过要接受现在的治疗,只找中医用最温和的方法处理,所以没跟任何人说。
」「朋友们说leslie走后你有多凄凉,如你走了,我们又如何?
…哥哥走的时候,我很痛,如果我走了,我的朋友会怎样?
所以我问自己,如果我已放下生死,是不是应该连这件事(治疗),也放开呢,那时起,我才开始接受治疗。
」当时得知梅姐病情的刘德华,找来养和医院肿瘤科总监张文龙为她主诊。
直到7月份,梅姐才第一次做西医电疗。
张文龙回忆最初和梅姐见面,记得她说「张医生,你不要说我,我知个病医迟了,但我要开演唱会,你要帮我撑住。
」由于去医院的缘故,消息不胫而走,港媒开始写文章报道梅艳芳患病的猜测,天天派狗仔守在她家外、围堵医院、追问圈中各路明星….这种铺天盖地的情况到9月初,梅姐在一班好友(成龙、杨紫琼、梁家辉、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刘天兰、岑建勋、金广成等人)的到场支持下开了记招公开患癌症事实并表示积极治疗中,同时宣布将举办个人演唱会。
为了放松现场气氛,梅姐甚至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未死得住,不要日日在我家下面等我死!」2003年11月一连八场的梅艳芳演唱会如期开启,每晚台上台下都不乏重量级人物。
幕后工作人员及一班徒弟们被安排在舞台两边,怕她出事晕倒,随时准备冲上去。
但是梅姐只要站上台,就仿佛病痛全都消失了一样,风采一丝不减。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梅艳芳一人身着婚纱讲拜拜的标志性告别场面,后收录在碟片发行的是当中的场次。
其实演唱会真正的尾场第八场(2003年11月15日),梅姐是被众人围绕着唱完了《夕阳之歌》的,刘德华和陈奕迅,伴在她一左一右,旁边还有徒弟们,提着她的纱裙谢幕。
在全场观众“Anita!
Anita!
”的呼唤声中,梅姐又两度安可返场,以《珍惜再回时》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
整场演唱会是感动的、热闹的、圆满的。
现在只能找到当年这段渣画质,红衣是华仔,右边黑衣是eason。
下面还有草蜢、梁汉文、谢霆锋等人记得去年,伊能静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很幸福而评价追求事业没结婚的梅艳芳很惨,引发一阵争议。
我看到这番言论时,脑海中随即闪现了梅姐演唱会最后谢幕的画面。
不是她一人在台上讲拜拜,而是这个被大家围在核心,众星捧月的情景。
梅艳芳十几岁出道后,就迅速达到了绝大部分明星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业巅峰。
二十年后谢幕时,她的舞台之下座无虚席,安可后观众都始终不肯离开,而台上的巨星们更是一个个心甘情愿跑前跑后为她提裙。
以前没见过哪位女艺人能获得如此高圈内圈外的共同喜爱,未来也不见还会有谁能获得如此地位。
梅艳芳哪里还需要什么婚姻来标榜幸福呢。
所以电影《梅艳芳》的基调多少和伊能静的言论有雷同之处。
里面的梅艳芳,是强加了创作人主观臆断的。
其实可以从梅姐后期的言谈中略知一二,经历过高峰隐退复出后三十多岁的她,在观念和心态上应该已经跟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曾经爱热闹,现在看球赛看书,也觉得过得很充实。
问及感情,便说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许一起生活,但未必会结婚。
「今天的日子,我興起時就會自己一個飛去外地玩幾天,不用人陪也可以很開心呀。
」2003年,港府在尖沙咀落实兴建星光大道,梅艳芳是首批获邀嘉许的杰出电影人之一,12月30日,还未来得及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她离开了。
2014年,梅艳芳成为除了李小龙以外,唯二在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设立铜像的艺人。
铜像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字「香港女儿梅艳芳」
2014年梅艳芳铜像原貌。
2019年星光大道重建后做了调整电影《梅艳芳》全片之中,我印象最深大概是童年梅艳芳出场奋力去抓红气球的一幕。
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的缩影,底层做起没少捱苦,小小年纪凭借一股拼搏劲头抓住机遇,功成名就。
她又是个天生的艺人领袖,好像与生俱来就有种责任感、有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出钱出力出于本心,从不为了个谢字。
她确实是香港的女儿。
以她命名的电影远不够她好,这是自然。
我猜假如梅姐自己看了大概也不会介怀。
连同2013年那场十周年十思音乐会,都算作昔日老友们对她的念想,给她的礼物,也是影迷歌迷的福分。
也只有梅艳芳,于离世十八年后仍然被圈内外众人惦念、让粉丝们有所期待。
谢谢你,Anita.
我不想用锐利如刀斧的电影理论与批评方法拆解和论述这部电影。
理性的分析也许专业,但无法概括那些一闪即过的细节与情感的力量。
看完电影,孤独感突然涌入。
一位热烈地爱过这世间的女子,竟然已经远去了如此之久,而我们又将在电影制造的幻象中,再一次失去她的陪伴所带来的温暖。
人海茫茫,遍寻不觅,她是那个反复被书写,却从未被抵达的理想。
即将放映时,影院的灯缓缓熄灭,却正如她人生舞台的启幕,那个片头,恰如其分。
她仿佛在这黑暗中复活,重说那一直延续至今的过往。
片中运用很多电视转播与画面资料,叙事与真实有朦胧的混淆,让人一瞬发怔。
剪辑节奏和音乐有机配合,有种音乐电影的体验感。
想起她一直以来的音乐剧理想,不想最后,她自己的一生竟成为了一部宏大又温柔的史诗音乐剧。
宏大并非刻意渲染,而是生机盎然的细节盛开,因此也最温柔切肤。
很多细节有象征意义,巧妙而连贯,几乎是她一生的隐喻了。
幼时的她踮着脚为小朋友摘下高处的气球,正如她不厌其烦地将盒饭放在流浪汉的床帘外。
她不计得失的善良,从未更改。
众多纷繁纠缠的线索汇为一路,归为一个主题——“不妥协”。
影片将大部分情节集中于她的抗争,为事业,为爱情,为正义,为公众……她都在坚持并实践着自己的信仰。
简直震撼,身为凡人,却突然闪耀出神性一面。
最喜欢王丹妮昂首的模样,“硬颈”是她的特质,无论面对掌声还是耳光,她都下意识地猛地抬头,眼神中是不屑也是不屈,是不驯也是坚守。
她用仰头的气势圈出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领地,精神在那一刻得到飞升。
传记电影的拍摄会受到太多限制,故事呈现也会不尽全面,但大家的确已经足够努力去接近那个核心。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大家去看看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在其中,你会看到香港八十年代的进取和攀登,看到流行文化的包容和锐气,也能深深见证到,那位被大家称为“香港女儿”的、豪迈与温柔兼有的传奇女子,生命中曾发散出的爱与光。
她问:你们会记得我吗?
我想说,只要人们还相信星光,她就会永远存在下去。
记忆中的03年,是消毒水的味道,是形形色色戴着口罩的面孔,是全家半夜起来喝绿豆汤预防非典的荒谬可笑。
只不过很可惜,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并没有在意在这一年之内,相继辞世的两位巨星。
直到后来继续长大,听到电视上那首旋律动人却总是带着些许落寞惆怅的《女人花》,心里仿佛埋下颗不解的种子。
今天看电影,这颗种子才姗姗迟来吐芽:“慢歌要唱出唏嘘,快歌要唱出反叛”。
二十多岁的自己仿佛才明白,原来十来岁时听到的歌声中那份让我不解的东西,是她唱到极致的唏嘘。
一直觉得,能够让别人用在姓后加姐的称呼,是一件过瘾且酷的事!
“梅姐!
”多酷的称呼!
她豪饮,她吞云吐雾,她大胆,她反叛,她敢在香港的80年代年穿现在欧美Diva流行穿的黑丝紧身衣,跳热辣妩媚的舞蹈,勾魂夺魄的电眼延出长长的眼线,性感的嗓音轻哼“夜会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变坏”,是,快歌就要唱出反叛……面对掌掴自己黑帮头子,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闪过;对歌讲义气,帮助自己上位的歌即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唱;对朋友讲义气,和张国荣识于微时,一起许下成名后做彼此演唱会嘉宾不能收钱的约定;对后辈讲义气,铭记前辈帮助后辈天经地义;对香港人讲义气,不移民,坚定地说自己就留在香港,发起公益演唱会帮香港人打气捐款,渡过非典,是无可置疑的香港女儿;对舞台讲义气,去世前的四十五天,深受癌症折磨,但依然身披神圣的婚纱,嫁给她最爱的舞台……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一声“姐”。
我的审美倾向在这些方面似乎难得的长情:我对有争议的人物感兴趣;面对“道德”这廉价的东西时,我的神经不会纤细羸弱;我偏爱倔强而不偏执、温柔而不软弱、勇敢而不冲动、崇尚自由而有无比的责任感……她都有。
电影有一幕让我想即刻冲进银幕抱她,非典愁云未去,她克服万难筹办公益演唱会,病症加重、场馆申请问题、演唱会噪音问题…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她的一句“出了事情我梅艳芳一个人担责”,坚定且迷人。
她唱:夕阳无限,无奈只一息繁华;我回:一瞬也是永恒。
梅姑去世的时候只有40岁,或许是梅姑强人气质所致,我一直以为她应该更大些的。
而我现在已经超过了这个年纪却依然碌碌无为,就更让人心生敬佩。
她说上天给了我很多,我左手接了,右手就应该送出去一些的。
梅姑的职业生涯实在是顺遂,出道比赛拿了冠军。
当时明报的形容是,甩第二名几条街。
可见风头之劲。
而之后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顺到起了隐退之心。
巴掌事件或许真的是上天让一个幸运儿成为勇者的历劫之举。
避世大半年,让梅艳芳从一个艺人,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剧中很多情节都因为年代不久而无奈回避,例如出现的家人只有先于她离世的姐姐,以此规避在梅姑陨后,其他成员狗血般的家庭剧。
而恋情又改的改,删的删。
梅姑说过她从不后悔,但如果可以重来,她会选择与近藤的这一段。
因此虽然大家对这段将近藤改编的有情有义愤怒多过接受。
但我依然认为,这或许是编者想给梅姑一个安慰。
让她能在离开之前回到曾经热恋的地方,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从容道别。
她临终前的演唱会的最后一首歌唱的《夕阳之歌》,你们知道的,这原本是谁的歌。
梅姑在我的那个年代一直是勇敢独立的代名词,但如果你问我见过最为恨嫁的心是谁,还是梅姑。
她对刘培基说,我从来没见过我老爸。
或许是这个原因,她热切的期盼一个坚实的肩膀。
不是想要被保护,只是想要被温暖。
最后的婚纱,她说将自己嫁给观众,嫁给舞台。
但你知道的,她虽热爱舞台,但她最向往的东西,还是一双能牵着到老的手。
电影《梅艳芳》中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穿着婚纱登上最后一个舞台,《夕阳之歌》响起的时候我彻底破防了,泪水打湿了口罩模糊了眼镜,一直在不断地抽泣。
在我看来影片对梅艳芳保留了最大的善意,并没有展示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的各类问题,只留下了她美好的一面,只留下她身边人对她善良的那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并没有将梅艳芳的经历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会被一些观众认为影片过于流水账。
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起码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好的,单纯出于缅怀梅艳芳的目的,何必再解开她的伤疤与不堪。
影片的的确确有很不足的地方,首当其冲就是张国荣的扮演者。
导演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出发点是好的,王丹妮的表现就很让人惊喜,在小细节上面都有加分,但是林俊谦就根本无法让观众满意,他饰演的张国荣只能说完全不像,不仅没有哥哥的神韵,连哥哥的外貌的一半都没有。
果不其然张国荣和梅艳芳都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怎么去模仿,也只能望洋兴叹。
影片的舞台其实做得蛮好的,很有那时候的风格气质,只是我觉得要么就不用古天乐、林家栋这些熟人面孔可能会更好一些。
王丹妮,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和《尚气》里的老龄新人女演员张梦儿一样,让人眼前一懵。
说实话,我对于梅艳芳的了解并不多,我也不想学习很多影评人那样煞有介事地查询很多“历史资料”来写这篇文章。
(因为我很懒的......)她的几部经典作品,正剧只看过《男人四十》,《胭脂扣》《半生缘》还没有碰。
喜剧的话,撸过《审死官》《钟无艳》《东方三侠》。
对于她的音乐,我更是一无所知。
(看完了电影之后,这一个星期都在听她的《梦伴》)可能是因为单身叭,上周日去看了《梅艳芳》这部电影。
观影的感觉,算是让我认识了一个梅艳芳吧。
因为不是很熟知梅艳芳的过往,甚至没有听过她的歌曲。
作为“梅艳芳”的王丹妮和观众的我之间并没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契约。
换句话说,我不会把一些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里塑造出来的“梅艳芳”和电影中的“梅艳芳”做什么对比。
我对于这部电影仅有的期待是能让我在这个周末有点事做,认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电影确实也做到了。
王丹妮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柔、开朗、做事认真的梅艳芳。
这一切都是电影想要展现给我们的梅艳芳,王丹妮也通过她的举手投足传达出来了这一感觉。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大姐大”的小伙伴们,以及那些被梅艳芳某一放大的性格所激励过的人们,他们会完全否定这部电影,甚至认为是在否定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个人,然后我们成为角色,(有些人)最终成为人物。
(by 罗伯特·帕克,我觉得说的不准确,括号里的'有些人’是我加的)生活中的角色是需要扮演的,不管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公司职员;而公众人物,则需要神话的铸造。
即使是梅艳芳也在扮演“梅艳芳”;而王丹妮试图展示的则是“梅艳芳”这个符号背后的梅艳芳,而不是被自以为是的大众剥削过度的“梅艳芳”。
看到某绿色网站上指指点点各种这个不像、那个不像的,好像这些渺小的观众是这些明星是相处已久的朋友似的,只不过是可悲的符号爱好者罢了。
(哈哈,这可能是我不追星的原因叭)人都是自私的,看电影的是,评论电影的也是。
You only see what your eyes want to seeHow can life be what you want it to be?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Anyway,整部电影还是挺舒服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
刘俊谦饰演的张国荣,让我想起了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And 中岛步饰演的“后藤夕辉”很有匈牙利哦,就是查了本尊,不是很像......最后献歌一首:近藤真彦的《梦伴》真是好听啊,梅姐的也很棒。
(保命要紧!
)
作为传记片,要尽可能传达主人公一生的主要经历,特别是最为人称道、关注的经历。
此片简要勾勒梅艳芳的一生,展现了她生命中几个重要人物,有亲人,有良师,有挚友,重点选取了她生命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
电影如此短的时间,显然难以详尽展示她的一生。
就电影本身而言,中规中矩。
影片中,作为好友的张国荣戏份不少,这一对好友在同一年离开了这个世界,都在SARS肆虐的2023年。
他们两人都属于重量级的明星,生命却如此短暂,一个选择自我超脱,一个被病魔吞没,不禁让人感叹天妒英才。
很多有大成就的明星英年早逝,总是让人伤感而又遗憾,伤感于离去如此匆匆,遗憾于美好时光不能相续。
他们真的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一般,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也曾照亮人间的某些角落、某些时刻,然而终究转瞬即逝。
他们的一生短暂而辉煌,让人容易产生哲学思考,生命何其有限,我们该如何度过?
凡夫俗子可能活到白发苍苍,然而精神上一片荒漠,这是否是生命该有的状态?
抛开电影,粗浅地谈谈梅艳芳和音乐。
音乐如同绘画、书法、雕塑等一样,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更具人气,特别是流行音乐,影响更多的人。
因为这门艺术没有太高的欣赏门槛,不需要你具备专业知识就能欣赏。
从这一角度而言,流行音乐领域的优秀歌唱者某种程度上也可成为艺术家。
艺术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去服务、影响他们的受众,而且这种影响是在心灵层面。
心与心的交流,更容易拉进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更容易激荡起受众对创作者的情感认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星演唱会上歌迷们的疯狂,这是一种集体共情的表达,也是个人心理层面情感需求的互通,因为歌唱者的某首歌、某句歌词、某段旋律恰合了歌迷的心理需求。
一首励志的歌曲可能和一部励志的文学著作一样,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音乐对人的情绪的调节与抚慰可能居功至伟,每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听听音乐,舒缓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走心的歌词可能会让人瞬间释怀。
好的音乐能经历岁月的洗礼,一直传承下去。
梅艳芳之所以在今天仍被歌迷们挂在心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唱出了太多经典的作品,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只要旋律响起,我们就会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感受美的存在,那歌声让人陶醉,忘却了身外世界的嘈杂,跟随她的歌声,缓缓地听一段故事,安静地回忆一段感情,深情地编织一个梦。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所以,虽然斯人已逝,我们仍然怀念,怀念她个人,怀念她给予的那些动人的音乐时光,怀念她留下的那些美好的光影片段。
普通人来世上一遭,匆匆忙忙,在历史的长河里泛不起一点浪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拿什么来证明我曾来过这个世界?
文学家有自己的著作传世,英雄有自己的功绩传世,艺术家有自己的作品传世。
肉体归于尘土不可再见,唯有精神才能永恒。
一个人要在这世上留下的什么,只能是精神性的。
要能传之久远,就必须打动人心,而且是多数人。
于此而言,精神财富也许是最大的财富,因为能穿透历史。
欣赏艺术,恐怕要有哲学的高度和思维的广度,才能真正体悟深层次的美感。
每个人受限于个人的学识、阅历,对美的感受不尽相同,当然这里没有高下之别和等级之分,只是我们应该尽可能提升接受美、阅读美、体悟美的能力,这样对艺术品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接受。
梅艳芳的一生很短暂,刚过了40岁便香消玉殒。
在现代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40岁的确有些短暂,尤其是她曾创作了、歌唱了、演绎了那么多的经典之作。
歌迷影迷对她的期待格外高,渴望她能带来更多的美好,而其猝然离世的反差肯定让人猝不及防、无限伤感。
她用作品连接起与歌迷影迷的感情,她用慈善赢得众人的尊重,她用敬业态度和职业成就赢得喝彩,她值得她所收获的鲜花与掌声。
她的成长也足够励志,父亲早逝,家境困窘,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她的成长经历能激励人特别是年轻人奋发进取。
励志故事和艺术精神的合一,更加放大了她的精神力量。
她被称为“香港的女儿”,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香港的发展史,于困难中奋斗,于奋斗中前行。
梅艳芳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有激情豪迈的,也有温婉抒情的,有欢快明丽的,也有低回婉转的。
同样,她的影视作品也题材丰富,饰演角色敢于突破,不断挑战自我。
她很用心,用心去投入,用心去热爱,用心去守护,所以,她不可能做不好。
她的艺术感觉与艺术执着在影片中也有所展示,体现着她性格中坚韧甚至略带执拗的一面。
她在事业生活的低潮期接触佛教,并决心皈依,称为一名俗家弟子。
她也在找寻自己的精神归属,她自己的行动也在证明人是需要精神依靠的,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强大的人,总有遭遇逆境的时刻,心的空寂、感伤、离恨等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逆流而上。
梅艳芳,寒梅傲骨,芳艳动人。
她用短暂的一生书写属于她的历史,属于大家的精神记忆。
似水流年匆匆过,但一曲夕阳之歌,看女人花开,似是故人来。
观影前看过一些不太好的影评标题,没有太多期望入场,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太好哭了~作为一个8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对梅艳芳的了解来自爸爸,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看了很多张国荣的电影作品,间接对梅艳芳也有一定的了解。
高度还原了路人粉心中的梅艳芳
电影里面饰演梅艳芳的模特儿王丹妮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没错,女主是个模特,这也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能有如此高还原度的演出是因为开拍前接受了半年的特训,特别是电影开端的中森明菜头,抬头瞬间确实有梅姐年轻时的感觉。
除了在人物造型上下了苦工,演员说话时的微表情、语气和口音都非常贴近梅艳芳,电影里部分的歌曲表演也由这位毫无经验的模特出演,唱腔上也刻意模仿了梅艳芳。
至于以舞台造型百变著称的梅艳芳,电影里面一句“你敢整,我就敢着!
”可以刻画。
以今时今日港产片的制作成本和班底,其实难以复制出香港乐坛鼎盛时期的华丽,但无论是《坏女孩》还是最后的《夕阳之歌》,足以看到道化服团队的用心。
电影的张力来自电影的对白
或许也是粤语的关系,或许有些对白曾经真实存在,或许编剧有意加大戏剧效果。
电影中后期比较有感触,可以说泪点密集。
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动人之处是张国荣的离世,从这部分开始,每句台词都充分表达了哥哥和梅姐的情谊。
互相欣赏、互相扶持、一起成为耀眼的巨星,又一起生病,一同陨落。
有些人你不想ta担心,甚至已经预定了自己离开的时间,也不愿跟ta告别;有些人连天都舍不得他们老去,把他们留在最美的时间;有些人连演出都不需要彩排,偏偏帮你彩排了离去的悲伤。
在我观影的时候,旁边坐了一位大叔,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可能是粉头了。
一直在给我科普电影以外的故事,第一次觉得在电影院有人说话不讨厌,哈哈哈
拍这种粉丝巨多的传记一定会招致谩骂,所以这次也毫不例外。
比如有人说拍不出梅姐的内心世界、有人说道化服廉价、有人吐槽演员太年轻、配角很出戏balabala……说得好像他就住在梅姐的别墅里观察过梅艳芳从前的生活,窥探过她的人生般。
传记是给后来不了解她的人去认识她的,不是吗?
很少看见关于近几十年明星真人故事的电影,可见梅姐在世人眼中的分量何等的重要。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演技好、是不是大咖多、主角跟梅姐到底像不像。
这些都不重要,电影讲述了梅姐一生,短短两个多小时,虽然浅浅讲述了梅姐的一生,但是对于喜欢梅姐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就已经满足,热衷于舞台、热爱祖国的梅姐,魅力十足!
电影里面除了日本前男友没有实名制外,别人都是真实姓名,很感动,看到很多经典镜头:《审死官》《胭脂扣》,演员结合着梅姐真实影视资料,丝毫不出戏,最后的演唱会,最后一首《夕阳之歌》,她是真的放不下啊!
最后一句“拜拜”哭死我了!
港片,情怀,致敬回不去的
为什么不直接拍纪录片呢?
太失望。阿梅这么传奇的人生被拍成了流水账,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纸片人,假哭假笑,毫无灵魂。不幸还看了个国语版本,这个国语配音是认真的吗?本片声音和角色完全不贴脸之外,普通话台词简直是机翻,“我不能失场啊~”成了“我不能耽误演出”(大概),气势全无;阿梅姐姐去阿梅别墅,口中喊的是:“妹~!妹~!”你妹。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本周唯一的标记给阿Mui。质感很粗糙,故事欠打磨,巴拉巴拉。但有最后那一声拜拜就什么都够了。
尴尬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短短两小时只是浮光掠影的流水账和情景再现的某一瞬,感动来自人物本身的魅力与传奇,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见到明星华丽外表下的现实,和艺人应当具备的担当。
11.01 杭州见面会第一场。流水线似的传记电影,把梅姑的40年生涯当编年体一样挑大事出来说,但又不说清楚。原版影像资料与女主重叠,显得突兀。理解江老板的不容易,但既然能做到高清修复版影像,为什么不直接做个纪录片呢?剧情没有,全靠音乐。夕阳之歌还是让人那么感动。
哭了,不止一次。倒不是说影片拍得有多好,主线编剧其实挺流水账的,但制作水准与制作诚意绝对一流。主角王丹妮外形就很像梅艳芳,一些表情拿捏得也很恰如其分,不能说演技有多高超,但至少没有拉后腿,而且就其嗓音演唱来说,也有几分像梅姐;时代感还原太出色了,每个年代的场景与人物造型包括路人都太还原了,很难让人不触景生情;配角方面阵容堪称豪华,就不说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了,请到刘俊谦这个香港演技最好的偶像小生来演张国荣也是吓到我了,虽然多少有点大材小用,其实刘俊谦的脸型不太像哥哥,但有一个镜头非常神穿,而且也太年轻,导演没给他上老妆,大概也是觉得戏份少无所谓吧;绯闻男友之一近藤真彦改名叫后藤夕辉也是笑到我了,不过竟然请到中岛步来出演又惊到我了;而另一绯闻男友林国斌则是杨祐宁来出演我竟然没认出来,太豪华的阵容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這個故事選擇一種囊括整個40年人生的講述方式,然後從中挑某些大事件作為故事線,當然這沒甚麽問題。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面,每件所挑選的事情背後所串連的情感也好,對整個故事最後想要表達的也好,基本為空白。(或者只是看到導演想表達逆流而上這種觀點)最後只是成爲介紹名人的流水賬。還有一個特別明顯在製作上的BUG,張國榮二十多歲跟四十多的妝一樣??但我還是想說這片別的,對上一次我媽進電影院看的是《桃姐》(還是我拉她去看的)這部片是她第一次主動說想要進戲院看的片。對本地市場(香城)來說,以前的Super idol對於他們的影響力還是很大,對於吸引他們(中老年觀衆)再次走進戲院看電影開了一個好頭,尤其在疫情經濟復甦時。★☆(2020年香城票房第一位是天能5490港幣,而這部片上映11天就已經3300港幣)
说明星谈恋爱会影响事业,就像说早恋会影响学业一样,是一种无稽之谈。
《梅艳芳》算不上深刻,但绝对算得上是一部达标的女性影片。以前对梅艳芳都是片段式的认识,小时候还觉得她长得那么丑不懂为啥那么红。但是现在有了些经历,真的能感受到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大气。在如此浮沉不定的人世间,用劲而真实地活,对得起天地良心,在遗憾中也能有潇洒,在江湖中做个性情中人,确实是女中豪杰。《梅艳芳》这部片子珍贵的不是还原一位歌星,而是在这个充满了打压的世代鼓励女性真心去爱,用力去活,在人生高低中总可以有气度,坦然面对。女人是朵花,就算不总是别人心头的玫瑰,她的开放与凋零就已是风景。花开不多时,堪折直需折。
我感觉是在看梅姐历年的服装展示秀听我一句劝 不如花这两小时看看梅姐的告别演唱会
电影看完还是很感动,觉得女主还是演的不错,只是把近藤给美化了,还有演张国荣的演员气质还是差了点。
差点把梅艳芳拍成像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歌星。不去细想摄影师为了把王丹妮拍得像梅艳芳而去拼命找角度的样子,就还好。这种电影就属于你不舍得去多要求它些什么的那种,但还是会有不甘只是拍成这样。明明所有情绪都来自阿梅的歌声和她本人难挡的魅力啊。
相信现在这个分数应该是感情分居多,这部电影本身完全就是流水账,对于梅艳芳的人生每一个节点都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她的粉丝相信应该不会买单吧?最后身着婚纱的告别真的是直击泪点。
哭归哭,电影垃圾归垃圾。虽然一早就知道不可能全面地拍出梅艳芳这个人,但是这个人生节选的有选择性实在太偏颇了。脱离了时代和社会之后,人物只能是空洞的人物,就算想着重在感情上,也依旧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