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撩人》是第五代导演夏钢在电影圈的复出之作,也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失意之作。
这部电影顶着余男和王千源两位优秀演员的名头,顶着改编须一瓜小说的名头,上演了一段四不像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如同过山车一样,开场的一段入室抢劫,犯罪片;家庭主妇芥子(余男饰)因为老公桥北(南宫珉饰)不敢抵抗而心生芥蒂,婚姻心理片;芥子开始在婚姻两性关系当中心生摇摆,家庭伦理片;警察谢高(王千源饰)与芥子就应不应该抵抗犯罪行为这个问题反复纠缠,法制宣传片。
但无论《夜色撩人》是一部什么电影,都一定不是观众花钱买票想要看到的那部电影。
《夜色撩人》脱离了电影语法,而更像是一个文学文本,甚至在某些时刻,我嗅到的更多的是电视剧的气息,我认为这就是过去十年,导演夏钢在电视剧制作里浸泡太久的后果。
我的猜测是,《淡绿色的月亮》压根就不适合被改编成电影(我没读过《淡绿色的月亮》,所以我只是在猜测),这个故事最好的存在状态也许就是一部短篇小说。
我不只是说这部短篇小说提供的情节支撑不起来一部电影,从情感内核上来说,这个主题也并不适合拍成电影长片。
但导演偏偏选中了它。
这部小说的改编版权早在2004年就被买下来了,隔了十多年啊,想法都发霉了。
这部电影的编剧孟朱不仅是《与往事干杯》的编剧,还是导演的妻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导演与编剧的默契还在,但是对电影的默契还在吗?
电影在表演、台词、节奏等多方面发生了技术失控的问题。
比如说韩国演员南宫珉,他的存在在电影中总是格格不入。
我相信选择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商业考量。
我无意贬损这位韩国演员的专业度,但是一个不合适的外国演员对电影是一种伤害。
这是选角的问题。
如果说,而影帝级演员王千源在《夜色撩人》中「不动声色」的表演则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导演的重要性,就好像一个不会做饭的厨子,即使有顶级的厨具和新鲜的食材,也只能炒出一盘浆糊。
电影当中运用了两个关键意象,淡绿色的月亮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淡绿色的月亮在电影一头一尾出现,一开始的出现是因为汽车玻璃的绿色将月亮染成绿色,而后一次则是莫名其妙的情绪抒发。
一望无际的沙漠三次出现,第一次是艳丽的红色,第二次是单调的黄色,第三次是黑白,依然是情绪,这样的情绪表达延续了夏钢散文式的叙述方式,是电影中少见的一抹亮色,它让我看到了导演还存在的电影追求与野心,可惜仅仅一抹亮色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无济于事。
导演夏钢在采访中这么说到:「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一种新的文艺电影的出现,它在坚持电影人自己表达的同时,也能在一部分的观众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我相信,这类新文艺电影今后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可是《夜色撩人》既无力做自己,也没有考虑观众。
它有没有实现导演的自我表达我不知道,但它肯定在观众心中没有什么位置,这部电影没有迎来春天,反倒让我觉得寒冬将至。
2017.3.11
瞎忙的日子总会错过一些好东西。
《夜色撩人》上映时,排片好像很少,没找到合适的场次。
然后,等我回过神来,已经下线了。
须一瓜的《太阳黑子》化名《烈日灼心》被搬上银幕时,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改编自须一瓜另外一部小说《淡绿色的月亮》的《夜色撩人》,不难令人期待。
演员不能不说。
有些人演了多少片子,都很难让人记住。
王千源既可以演暴打“四大天王”系列里面的劫匪和邪恶到搞笑的魔警,也能演谢高这样的有故事的小警察。
余男更不必说了,她是我的私房菜,性感、不安、执拗,演芥子再适合不过了。
夜色撩人,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余男。
小说最开始就讲:“不是谁都能看到淡绿色的月亮的,它只是有的人在有的时候能够看到。
”有的人,比如芥子。
有的时候,比如一场打破常态的入室劫案。
在此之前,芥子没有理由缺乏安全感。
桥北那么高,那么帅,有钱,阳光,经常锻炼。
回家那天,桥北贴心地到机场去接她。
回到家,一个吻就到了耳边。
男人给的安全感还能有什么呢?
桥北甚至在床上也不乏创造力。
创造力是专注的表现。
当爱的红绳拂过芥子的肌肤,她身体里的感觉就像潮汐一样涌来。
芥子对婚姻,对生活,对桥北,对自己,都是确定的。
劫匪出现在凌晨。
芥子醒过来的时候,桥北已经被绑。
高大的桥北蹲坐在一边,两个矮小的劫匪,其中一个还是瘸子,挥舞着刀到处找财物。
桥北的表情非常镇定,镇定得让芥子一遍遍去看他,想找寻一点不一样。
桥北说,不要伤害我们,钱尽管拿。
桥北说,啤酒在冰箱里,可以拿来喝。
桥北甚至说,芥子,告诉他们真的密码,求你了,不要孩子气。
在劫匪将手伸进芥子的衣服里的时候,桥北并没有扑过来。
蹩脚的作案手法。
案子很快告破。
桥北说,这些都过去了。
他依然很忙,依然很帅,依然该去锻炼就去锻炼。
桥北认为,他做了在那一刻最正确的事。
芥子过不去。
她的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那天晚上的情景。
她要去追问每一个细节。
比如,桥北是主动放弃的,还是被扑倒的;桥北到底记不记得银行卡的密码;桥北的笔录和罪犯的供述,有哪些不一致。
她想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男人是不是应该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举动?
她去问谢高。
谢高的眼神复杂,甚至有些闪躲。
但回答很诚恳:搏命,或者屈服,都有可能,即便是他,一个警察。
从一个警察的角度看,桥北的选择,是最值得鼓励的一种选择。
经不起追问的生活,更经不起推敲的人性。
安全感来自于财富,来自于长相体质,来自于日常的温存。
但这些都经不起推敲。
安全感自身无根基,所以,不可能有永远的确定性。
如果你非要追求这个,那么,你是在自毁生活。
谢高甚至给她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谢高的同学(实际上就是谢高自己)在列车上遇到劫匪,顾忌群众安全,没有出手,但最后被群众围殴,然后被毁了前程;另一个是一则寓言,猴子有一天看到一块石头下面有条蛇,吓了一大跳,于是,每一次经过那块石头,它都会忍不住去看,当然每一次也都毫无意外看待了那条蛇,继续被吓一跳。
芥子再也回不到原初的感觉了。
她骗不了自己,当然也骗不了桥北。
她剪碎了爱的红绳。
甚至,在心慌意乱之下打掉了与桥北的孩子。
小说的结尾,当桥北再次用红绳轻轻绑住她的身体,芥子的感觉是一片荒漠。
电影中,芥子和桥北离了婚。
芥子或许会爱上谢高。
然而谢高并没有从他那两个故事中走出来。
他既安慰不了芥子,也安慰不了自己。
在一次执勤中,本不是他的案子,他冲了上去。
导演夏钢是运用影像语言的高手。
月亮的光影,不断被打碎的杯子,红绳的质感,以及最后,列车外面的沙漠。
欢迎关注微信号“月下飞笔”,分享读书心得、观影感受、社会观察。
其实同蕴含哲理的!
剧情很不好看!
故事很慢很拖泥带水!
但是很有哲理!
、vvccccccccccccvvvvvvvvvvvvvccccccccccxxxcccccxxxxxxxxxxxxxxxxxzxxxxxxcxxxxxxzzzxxxxxxxxxxxxxxxxxxxxxcxxxxxxxxxxxcccccfcfccccxxdd
又是一部不要和女人讲道理的电影。
女人刨根问底,揪着不放,不过想为感情讨个说法。
看似人人艳羡的甜蜜生活中,暗流涌动。
一个偶然事件,触动了信任的失衡。
看的时候,脑子里反复出现,女主定是个巨蟹座。
信任失衡导致的安全感崩溃,一直在折磨她。
整部影片对情绪的把控非常稳,观感略压抑,甚至在故事转折处略吓人,(当然若喜欢看恐怖片的,只是毛毛雨的级别)。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并不着力去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整个故事为情绪服务,由女主的心理变化推进整个故事。
话到此处,又怀疑编剧也是个巨蟹座。
这么情绪化的事情,太是巨蟹座的风格了。
原著我没看过,只能就电影发表感言。
很多电影中讲人们似懂非懂的道理,最后以似是而非的暧昧结局。
其实,这道题也很难,但影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她逃离了那片沙漠。
他却永远没能走出,他最终以生命的代价,做到了问心无愧。
影片以女性视角开篇,却并没有囿于一个女人在感情生活中的困惑和逃离,而是揭开一个更为宏大的人生观。
这是影片的升华。
有个不太好的后遗症就是,从小被教育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又崩塌了,生命可贵,以后再也不想见义勇为了。
果然教科书下架赖宁什么的是正确的。
配乐也很好,没有尖锐的声音和MV式的歌词,却于人物和情节丝丝入扣,十分熨帖。
有点意外的是,夏钢作为老一辈导演,没有中规中矩稳稳当当地开头,片头搞得很飞,艺术生命还是在线的,还有沙漠画面的蒙太奇,是一把玩意识流的好手。
3.8看了首映礼当晚就失眠,听英语都丝毫提不起我的困意,估计2点入睡,因为没有拉窗帘,感觉到了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整个房间。
占了豆瓣的便宜,让主办方掏钱,确在这里吐槽,让我还有点于心不忍。
第二天看了《淡绿色的月亮》打算来这里得比得比。
看电影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住独栋别墅,开某时捷,男主公司重要人物,女主有双层发廊,小偷去他们家就偷了3万块钱,后来买了新手机还是5,片警都拿6p好不好。
一个被贬了的警察,开个拉风大摩托,突然有了文艺气息,后开还开了车,OMG。
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用了一个韩男明星,之前看过一个他的韩剧,(看见味道的少女)就演了反派,所以一直有一种他不演好人的代入感,引用一起看电影妹子的话,感觉导演一直都再误导,让人感觉好像不是一场简单的抢劫,好像是一个悬疑电影,让人感觉男主有问题,水里下了药,甚至我都一直再想,会不会后来交待了,女主被强奸了,然后孩子真不是他的。。。
会不会是后来配音的问题,让我这样想,而且好像也没丈夫的那种温柔。
小说,小说很短,一个小时可以看完,故事是发生在零几年的东莞,让我感觉整条街都是湿漉漉的,真的和剧里的哈雷很配,不是发廊而是“洗头房”,警察貌似也没有那么衣冠楚楚,只是个片警,还有一点愤世嫉俗,想看的小伙伴可以豆油,可以发txt给你。
感觉小说里的女子更细腻,丈夫也更妥协的自然而然,姐姐也更加缺心眼,警察更像一个警察。
整个感情的变化也描绘的更细腻。
那个红绳如果看书加脑补的话会更加生动形象,小说里开头也就没有误导,就仅是丈夫的妥协,和女主拥有南方女子的细腻,我在电影里很少很少看出夫妻变冷淡的过程,在与警察去餐厅吃饭时,没有说出要带桥北来,而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甚至我是看了书才明白,为什么女主一直追问,如果他们不是那种关系会怎么样,电影里的警察貌似喜欢女主,但书里给我的感觉警察只是和正常男人一样,不会拒绝一个带着些许寄托和暧昧的女子。
伸手去拉住警察的手,警察想从前面座位起身就抱抱她,他来到后排,女主主动向前挪了挪,这些细节,都感到女主内心的不安全感,还带一丢的表。
对于电影做的修改,年代背景变了,可能还差点什么,小说只有一次沙漠,电影里的多次让我感觉加的很突兀。
还有买买红绳的一段,也改得没有了书里的韵味,买了红绳后体验很差,貌似没有像小说一样呼应月亮,到这小说就结束了,然而电影却没有,让警察死了,死的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为了女主之前的暗示一样,但电影的结局该的我还喜欢,破碎的生活终究无法继续,警察死去,女主离开。
赞美了我们警察英勇牺牲的精神。
或许还是想说英雄还是存在。
昨天点映去看了,见到三位主创。
首映礼,男主角没来...下文为苦思冥想后还是没琢磨明白的问题,迷妹勿喷。
1/导演夏钢,看过《大撒把》这部与我同岁的片子,同样是剧情简单的片子,比这部阔别影坛十年后回归的片子好太多。
那部把演员捧上影帝,这部把影帝拍成群演。
全片重要就是特写,大特写和闪回,看的我晕车。
为了之后的影迷交流会忍着看完。
节奏不稳,配乐不当,台词脑残,演员们都说导演温柔,但是却不细腻。
2/原作是《绿色的月亮》,作者是《太阳黑子》的作者,就是之后拍成《裂日灼心》那部。
小说应该不错,只能说还原度较差。
剧情我就不讲了,可以看@裸猿的影评,写的很好。
2/剧情疑(cao)问(dian):谢高设定为警察,开一个拉风的宝马摩托车,还一直给车标特写,赞助就不提,人设有点违背核心价值观呀。
芥子是个发廊老板,这发质和发型我也醉了,女主嘴巴够特点了,表现纠结怀疑不安等全部情绪,都用捂嘴揉嘴的动作,已经全部脸部大特写了,情绪非要一直揉搓脸才能表现出来?
桥南那场理发师弄造型的戏确实有90年代的群演感,能不能走点心啊喂。
说的几句词,几乎一模一样并且反复强调,见义勇为啊,男主强壮啊,正常人是不会一直这么说话吧?
桥北找了个韩国欧巴演,(我反正也不认识)导演一直在现场强调男主很strong,讲真,韩国小生能给人强壮的感觉?
妻子和妹妹看起来都比男主大,还不是一星半点。
孩子和舅舅玩的几段,我还以为是哥哥和弟弟。
加上口型配音以及一成不变的表情,看的我尴尬症都犯了。
结尾是女主说男主和小她十岁的姑娘结婚了,难道是为了呼应男主总出差加上使用小碎花手机壳的缘故?
特写饮料安眠药和鱼缸N次,结尾却嘛也没有,现场有提问,导演敷衍说了句,自然而然的拍摄,鱼缸灌满水和不灌水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样,晕。
看来我又想错了,毕竟您那鱼缸和杯子都是满的。
影片女主有英雄主义情节,所以要看《虎胆龙威》和漫威?
女主道德捆绑?
所以用红绳,手链和不断抚摸脖子上的绳?
然后就能解释女主一直衣着暴露是为了怕我们看不到她戴的项链?
最后女主做火车,穿的挺严实,摘掉项链是放下了?
可是貌似导演不想表达女主放下了?
新保姆一直摔碎杯子想表达啥?
沙发补坏了想表达啥?
男主一直拍的像个幕后黑手的feel?
原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男配?
导演说想要表达的内涵很多,但是太多的蜜汁尴尬我实在是懒得细细品味呀。
可能就像导演所说,我们太年轻了?
目标观影人群为已婚已育才行4/整个影片为剧情+文艺+爱情片,主要表现女性内心想法和变化的戏一直要靠台词和场景、配饰来重复,实在不高级。
不知道是导演的不自信还是演员不自信.本来这种大女主的剧情片,演员有可能得奖的,这个.......影帝和影后的演技完全没体现,说是冲着导演来拍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后悔?
全场笑的次数有四五次吧,然后有人问为啥一个剧情片观众笑了好几次,导演回,那你们应该提高一下笑点.......有人问绿色的意义,女主回答 希望.......导演说,十年后中国影迷的审美有所提高,所以该出山了,确实审美和素养提高了,比您想象的可能更高一些吧。
无法忽略的石头和下面的毒蛇,难以逃离的沙漠与英雄情结的困境 首先需要说这部的宣传有点问题,原本看宣传资料打的标签是悬疑,我还想说那改动的部分要很大才行啊,因为原作根本就不是悬疑小说。
-角色1.谢高。
看完之后看法产生最大变化的是王千源。
因为原本我对警察谢高的想象会更周正一些,至少跟大哥的形象差很多。
《淡绿色的月亮》里写谢高总是很郁闷的样子,不过这点大哥倒是很符合……钢的琴和绣春刀里他都有那种中年萎靡的郁闷感(虽然钢的琴里更多的是窝囊而绣里是不得志)。
《夜色》相对来说增加了一点谢高的比重,但是改的部分很少,调整了几点细节,以及结尾增加的应该对全片来说是高潮之笔的部分,合理地延伸了原作没讲的谢高的故事,我认为电影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更完整了。
大哥的演技也没什么好说的,刚开始的不适应很快就消失,他对正面角色的演绎也很得心应手。
只是没想到导演最后增加的部分里的重点是他,有点猝不及防,但合情合理。
2. 芥子。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芥子都是第一主角,剧情的推动基本上都是靠她的视角和心理活动。
她作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受害者,在抢劫案发生的时候她还被嫌犯猥亵,我个人觉得她后来的心理和反应都是正常的,说是PTSD也不为过,而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她“作”我就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每个人对创伤性事件的应激反应不可能一致,尤其女性在承受与性有关的暴力行为后精神会更加不稳定,平复创伤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不是如“过去了的就过去吧”三言两语一样简单。
须一瓜也好夏钢也好,我认为他们在处理芥子这个角色的时候都很冷静,余男也把芥子忍耐、焦灼、固执、挣扎的心理表现演得很好。
我个人最喜欢事件发生后她与丈夫的两段亲热戏,她并不是很愿意却尽力配合,努力忽略事件带来的心理阴影却在脑海里愈发清晰的含泪表情很打动我。
3. 桥北 芥子的丈夫桥北其实在原作里有点背景板,哪怕入室抢劫事件发生后他与谢高一样一再强调妥协是为了俩人的人身安全着想。
他存在感最高的地方是芥子以为他忘记自己生日结果他最后在车里安排了个小惊喜,和他从妹妹口中得知芥子打胎之后的争吵最后脱口而出“孩子不是我的”这样伤人的话的时候。
不过演员却把背景板演得立体了些,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令人高兴的意外。
(演员是南宫珉,因为不甚了解所以一开始并不知道是韩国人,看嘴型发现的……而且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配的音有点耳熟)。
4. 其他配角: 桥南,桥北的妹妹,咋咋呼呼说话不经过大脑。
小标,芥子美发店里骚气的发型师,两个保姆。
除了桥南的体型跟想象中不太一样(我想象的桥南是比较干瘦的,大概因为小说里写的她举止有点男性化)其他角色在电影里整体都挺符合小说描写的。
还有一个人,陶峰,这大概算是电影里一个交代不清楚的地方,小说里他跟谢高是朋友,他俩也跟桥北芥子夫妇一起吃过饭,所以后来芥子找谢高问案件细节而谢高不太愿意的时候她会说既然谢高不愿意她就去找陶峰问。
但电影里陶峰连人都没出现,演员表里却有他,我估摸着也许是最后给剪掉了。
-故事 有两个高潮点,都在尾声部分。
一个是靠近结尾处谢高说的“警察同学”当年在火车上遭遇的故事,一个是结尾里导演增加的关于谢高的结局。
老实说,谢高的故事我在看完小说后自己脑补过,与导演想的有相似之处但没有这么激烈。
但我觉得导演的这个改编很好,这个戏剧性的冲突效果是全篇最用劲的地方,一锤砸下来,短短几分钟点了主旨,回应了主题讨论的人性,延伸了前面的小高潮然后戛然而止。
加上大哥演谢高演得很好,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ry-台词 几乎与原作无二,尤其结尾那段对小说里点题的那几个关键词的重新利用效果非常好。
-意象 电影对小说里月亮,沙漠这两个意象的还原处理得很不错,尤其是沙漠。
沙漠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谢高和芥子打比方说的故事,猴子在沙漠中即使明知石头下有毒蛇自己会被吓晕却仍然三番两次,固执地要掀开石头一探究竟。
第二个含义是隐喻,芥子在尝试着修补夫妇二人的关系却最终失败时,她的身体和心灵都仿佛如沙漠一般干枯了。
而且电影中几次出现的沙漠景象里,最后一次是黑白的。
也许是想加重表达一种绝望的心境?
又或者同时是对谢高的结局的暗示……如同芥子最后的那几句台词,“我最终逃离了沙漠,而谢高没有,是我害了他”。
回应着这一段:“不知道。
但我知道他过得很不好。
因为还有更多的、像你这样的人,永远永远都不会原谅他。
他的压力太大了,经常彻夜失眠。
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他知道他对不起很多人,所以,他很想忘了那些事。
可是,每天都会有人提醒他,煎熬着他。
他想忘也忘不了了。
他不愿看到石头底下的东西,可是别人会翻给他看。
他只能远离沙漠,逃离那块石头。
”“芥子摇头。
缓缓摇头。
你是这样想的。
谢高扳正芥子的脸,我知道,你宁愿看到烈士,也不愿意看到你的英雄梦破灭。
是啊,你们有理由这样。
”-主题 故事的主题简单点说可以笼统的归为“人性”。
详细点说这个故事里说到的,一个是在不会损害目前利益的前提下,明知也许真相会伤人却仍然控制不住地刨根问底的心理。
就好像谢高故事里那只好奇心很重无法克制的想要掀开石头查看的沙漠里的猴子,而真相就是石头下的那条毒蛇。
第二个我觉得更重要一些,就是英雄情结的困境。
不论对普通民众而言还是执法者本身,又或者是见义勇为的人……人们或者社会总是需要一些英雄的故事来作为一种正能量,但久而久之人会被这种情结束缚。
比如这个故事里丈夫桥白在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时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服从,进而交出财物来换得夫妇二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谢高火车上的那次经历:当敌我数量和力量对比悬殊(劫匪六七人当时车厢里只有他一个警察)的时候,他选择的也是顺从,并安抚车上的乘客让他们不要莽撞抵抗。
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没有得到谅解,桥北在芥子心目中变得窝囊(小说原词),而谢高,曾经追捕嫌犯负伤荣获三等功的优秀警察,在短时间内因没有抵抗劫匪没有能够“保护民众财产”而被唾弃进而变得“臭名远扬”而最后不得不调走(这里有部分情节电影没有拍,小说里谢高当时在火车上特意说他要把领导要的几人带回去,希望劫匪拿钱财不要伤人,那几个人是他同车间的上下铺,有虚弱的老人和妇女学生,劫匪走后在乘客愤怒的群殴谢高之时她们试图劝阻,说“我们真的跟他不是一起的”“他毕竟只有一个人”,在媒体报道之后甚至到公安局说明情况来帮助他,后来公安局内的领导其实也是赞许谢高当时的处理的,但因为他当时穿着警服,警号被很多人看到加上媒体的指责性报道,谢高最终还是无法在原处待下去)。
这里其实我想到的是另一件事。
媒体对英雄行为,或者说忘我/自我牺牲式的付出行为的过度的宣扬。
比如医务人员如何抵抗自身的疲劳坚持手术/医护工作累倒手术室/医务室;哪里哪里的好官如何生活作风廉洁清贫度日;警务人员如何身不着家坚守岗位过劳死……诸如此类。
其实在现在的社会氛围下,官方也好媒体也好过分宣扬此类“英雄行为”真的能起到激励人的正面效果吗?
并没有。
更有甚者,在多次看到这些自我牺牲式的付出行为的宣传后会变得麻木,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付出而并不会心存感激。
回到故事里的情节,当人们已经习惯于见义勇为的人身受重伤被大加赞扬(电影里有增加一点这个情节,小说里一笔带过了),不惧个人安危的警察执行任务身负重伤(谢高一次追捕行动荣获三等功),当自身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当事人没有做出他们期待中的,具有自我牺牲式的英雄行为,那么人们会不解然后愤怒,即使当事人采取的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桥北和谢高)。
-最后说说电影改动的一些地方( 一些无关紧要的删改不赘述,因为电影需要一定的取舍,说一下我觉得有意思的改动之处) 1.影片中劫案发生后某天谢高打了电话给芥子问她害不害怕,芥子挂断之后拨回去问起是否有业主会议的一段,这里小说里是芥子主动打给谢高的,电影里导演做这个调整应该是想稍微加深表达一下“谢高对芥子有好感”的具体行为。
说到谢高对芥子的好感,电影里描述得很克制,符合原作对谢高的描写,我很高兴导演并没有在这里加重剧情。
2.芥子生日当天,她以为丈夫桥北因二人之间因劫案和她刨根问底式的纠结互生龃龉而忘了她的生日,没想到当晚桥北接她时在车里布置了一个惊喜。
然后芥子明白过来桥北并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感到惊喜,然后在回家途中绕路去买了之前她剪掉的“爱情节”(夫妇之间的情趣用品)。
这里电影里只是在后座上放了一束花,小说里是: “后排座上,整个后排座上,满满当当,全部是花!
是百合花!
至少有上百枝的百合花,怒放的、含苞的,绿叶掩映中葱茏蓬勃地一直铺到后车窗台上;雪白的、淡绿着花心的百合丛中,插着几枝鲜红欲滴的大瓣玫瑰。
车顶上还顶着好多个粉色氢气球,飘垂着条漂亮的带卷的粉黄丝带,每一条丝带上都写着,生日快乐!
我的朋友。
芥子在发愣。
她慢慢抬手,捧住了自己的脸。
这就是钟桥北,永远和别人不一样的钟桥北啊。
” 这一段我觉得影片处理得粗糙了些。
因为这里是芥子对夫妇二人关系还有补救机会而重燃希望的时候,与后面她和桥北亲热时自认能忘掉心理阴影最终却发现她就像谢高故事里的那只猴子一样,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那块藏着毒蛇的石头,而且身心都如沙漠一样无法应对代表着激情与希望的爱情节一样干涸——这两段是前后转折的关系。
如果前面的感动不够强烈那么后面的绝望也就无法凸出。
不过好在余男把芥子瞪着月亮内心交战的复杂心理活动演得很好。
3.就是前面一直说的,影片中最大的改编部分,结局。
小说里到芥子生日当晚的亲热就结束了,影片里加入的创作部分是一年后夫妇最终离婚,与谢高的结局。
前面我也说看小说的时候我就脑补过谢高后来的故事,但没有导演拍的这么激烈,应该是想增加戏剧冲突……但就如我前面所说,这个结局虽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当芥子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也无法回到过去,那么最终她选择了逃离那片沙漠。
而她曾经折磨过的谢高,却没能绕开那块石头和那条毒蛇。
“ 他现在在哪里,真的不当警察了?
不知道。
但我知道他过得很不好。
因为还有更多的、像你这样的人,永远永远都不会原谅他。
他的压力太大了,经常彻夜失眠。
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他知道他对不起很多人,所以,他很想忘了那些事。
可是,每天都会有人提醒他,煎熬着他。
他想忘也忘不了了。
他不愿看到石头底下的东西,可是别人会翻给他看。
他只能远离沙漠,逃离那块石头。
那他现在好过了些吗?
我不知道。
但我现在想,即使他不当警察了,肯定也过不好,比如,他做了你丈夫。
他真的问心无愧吗?
芥子小心翼翼地说。
你说呢?
要是你,你问心有愧吗?
”++++++++++++++++++++++++++++++++++++++++++++++++++++++++++++++++++++++++ 写在最后。
因为同样是须一瓜原作改编的电影,我个人觉得夜色改编得更好。
因为烈日灼心对太阳黑子是截断式的改编,它的创作部分已经完全脱离了原作的主旨。
太阳黑子的故事主题就是救赎,三个犯人的自我救赎。
而烈日灼心把这个最重要的部分给改了,虽然当时导演的解释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看访谈导演的意思是他觉得国内观众大概接受不了努力做好事的人的的确确是曾经的杀人犯)。
虽然烈日电影本身我也很喜欢,但一码归一码,我个人还是不喜欢这种完全偏离原作主旨的改动。
淡绿色的月亮的电影化,从电影能看到导演对原作本身的尊重,改动和调整顺序的细节仅是为了服务电影的戏剧性,而最大的改编也是从小说结尾处重新张开,也是全片感情最强烈的地方,我个人很吃这种改编方式。
中产阶级夫妻在夜里遇到两个持刀入室抢劫的弱小犯罪份子,丈夫为了保全人身安全,及早妥协,并劝妻子(余男)主动配合把钱交出来…
但从此,妻子陷入到一个“明哲保身”or“见义勇为”的思想矛盾中,夫妻关系也因此动摇;女人有一个做警察的朋友(王千源)他用他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困境开导她。
显然,这是融入了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的关怀与思考的作品,试图通过思想的力度扎进观众的内心,用影像的丰富度讨好观众的审美趣味,然而最终又由于种种不到位的表现使得一切努力都变得虚浮无力。
-比如故事的讲述,由悬疑到伦理,再到辩证,情节的展开和推动大部分是靠对话,偶尔来点不痛不痒的内心戏,免得让看客心中泛起“你以为你说的我就信”的轻笑;-比如演员的表演,故事不具有深入人心的深度,余男看似有力度的频繁内心表达就会显得矫情;基于角色本身的内涵,王千源也没有发挥演技的空间;其他配角的表演痕迹过重,缺乏最基本的诚意;
-比如表达辅助—红绳SM,电影穿插入具有主动性和暴力性的“性”情节可以助力人最原始和最真实的思想表达,但本片中流于表面的“捆绑”既没有辅助主题的传达,也无法满足感官的刺激,反而会使得观众误会这是对女性形象的玩弄;归根结底,个人以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影片以小见大——试图在一个小格局里探讨宽泛的社会性问题和深度的人性问题时,就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怀疑创作者的能力和投机,并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拒绝承认故事本身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关于夏钢导演和这部作品的网络评价,或许可以引用梁宏达对于烂片的定义做一个评判:烂片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绝对烂片,第二种是及格的影片,第三种是低于期望值的影片;我个人觉得本片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
一个改变了人生的夜晚,它的独特不在于这天晚上,夫妻俩在床上玩出了什么新花样,而是家里进了两个个子不高,有一个还是瘸子的抢劫犯。
那么,一个身体健康、热爱健身的丈夫,他束手就擒了,让太太去给劫犯拿钱,让太太说出银行卡密码,甚至看着太太被抢劫犯猥亵,他都不抵抗,保住了性命,但是直接让婚姻的列车,开向了未知的方向。
一个在床上爱好捆绑play有点s气质控制不住自己会弄疼太太的丈夫,被劫匪用一把小刀一吓唬就投降了,我应该感叹这个人是一个我不认识的韩国人演的,配音和口型对不上,特别违和,韩式演绎也让我特别不舒服。
如果是我喜欢的演员来演这样的男人,我该多堵心。
这个故事是一个无解的题,任何人都不知道遇到坏人应该奋起反抗还是乖乖保住性命。
怎么做都不对,余男崇拜超级英雄,可是生活中没有超级英雄,有的只是见义勇为会被砍二十多刀的小个子男孩。
王千源,一米八二,警察,他也给不出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选择,他每种选择都试过,我觉得哪种都不对[泪]余男女神表现一如既往地细腻,这么需要内心推动的角色,她完成得极好,我都能看到她脑子里在怎么纠结,怎么挣扎。
最后她仿佛要妥协了,买了红绳,希望还能捆绑住爱。
还好,红绳只用这一次[摊手]。
最后王千源的那些话让这个故事圆满了又不圆满。
怅然若失。
两口子去看这个电影大约会吵起来?
我也不知道。
《夜色撩人》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淡绿色的月亮》,如果你指望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可以比肩同样改编自须一瓜小说的《烈日灼心》,那么将收获硕大的——失望。
《淡绿色的月亮》原著小说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矫情。
这个讲述一个中产家庭女性对懦弱丈夫进行无情死磕的故事,在被夏钢导演搬上大银幕之后,不仅将矫情推向了新的高度,且在叙事、表演、剪辑等各个方面,都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一部国产烂片所能展现的全部特征。
至少,你确实很难相信作为中国第五代名导的夏钢,竟可以全程容忍男主角口型错位的技术失误。
这部电影还能粗糙到什么程度?!
《夜色撩人》这个糊人的片名,与好莱坞经典伦理喜剧片《月色撩人》没有半分相似。
导演试图用悬疑、推理元素来包装一个孱弱的故事:一对中产家庭的夫妻在半夜遭遇两个歹徒入室抢劫。
虽然歹徒矮小腿瘸,但丈夫却彻底放弃反抗,还让妻子把银行卡密码统统告诉歹徒。
经警方调查,夫妇的居家女保姆是罪魁祸首,她伙同歹徒联手犯下了这个案子。
要命的是,影片虽然没有围绕案件本身展开叙事,却用大量闪回和多角度还原演绎的手法,在女主角大脑中反复纠结一件事:一身踺子肉的高大老公为何会那样懦弱?
在她看来,一个男人应该在危机时刻拼尽全力保护女人,与歹徒搏斗才是老公最应该干的事。
她宁要血染的英雄,也不要苟活的狗熊。
其实,妻子对丈夫产生瞬间的信任崩盘,本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命题。
该片的剧核,其实与瑞典著名电影《游客》十分相似。
在《游客》这部电影里,一家几口人在露天餐馆吃早饭,突然远处山峦发生雪崩,雪浪凶猛扑来,丈夫竟在危机关头离开妻儿独自逃命,结果雪崩并未伤害到他们,而妻子却对丈夫从此“刮目相看”,一场闷声撕逼大战开始了。
两部影片的矛盾前提相似,但情节走向却迥然不同。
《游客》以挖掘前史和配角比照的方式,钻入到了婚姻生活中的每一根毛细血管,种种真相令人悲叹,而《夜色撩人》却只有女主角一人在原地使劲,她就像男配角口中的猴子一样,一次次翻开石头只为看看下面是否有蛇。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效情节展开。
《夜色撩人》中除了令人生厌的女主人设之外,两位男主角的戏份也是胡乱交差——高颜值的男主角是个低配版的霸道总裁,各种莫名淡定、不明觉厉,完全无法建立起完整人物,他唯一挑大梁的“五十度灰”场面,也让观众为蹩脚的灯光师捏一把汗。
从半道上冒出来的男配角——王千源扮演的警察谢高,则是女主角的精神枕头,除了负责总结各种主题思想之外,就是用自己的悲惨前史来强化英雄与狗熊的悖论。
影片结尾,谢高做出了一个为影片过审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正因为此,影片的情节走向最终拐到天外——所有人都是作死的节奏。
如果说,《夜色撩人》在场面调度、情节掌控上不断暴露业余水平,源于夏钢多年来深耕电视剧,早已丢掉银幕审美认知,那么能让公认的戏精演员都找不到北,也委实让人费解。
性格女演员余男对女主角芥子(又一个坑人的名字)的演绎缺乏令人信服的变化,但更可怕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其角色的状态完全分裂,情绪断裂地带比比皆是。
一向自信的王千源,仿佛尚未找到角色的位置就匆匆谢幕,导演也偷懒到没有给他任何有分量的戏份,来建立谢高这个人物与其他角色的深层关系。
至于扮演丈夫的南宫珉,他一定是从另一个片场跑来的人,无法评述。
总体而言,原地打转的故事和冗长沉闷的节奏,让《夜色撩人》在被市场抛弃之后也很难得到同情。
伪商业的外衣与伪文艺的心相加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原文发表于《荔枝锐评》)
中间太拖沓,结尾又太急促……
磨磨唧唧,真的冗长拖沓的要死
人身上的情感悖论,基础的东西都做好了,流畅,没大毛病。四星也不为过。
道德困境下的抉择
王千源正常发挥但没有多给,余男反复甚至让观众烦躁的小猴子撑起全片。这部前半部分故弄玄虚,后半程明显节奏上来了舒服了很多,看完有思考——但我还是会翻石头的,没办法性格使然
余男内心戏细腻。不设道德评判前提比较好。总之,都是普通人,各有各的命。但讲真,不是什么英雄主义的问题,男主人保护不了家庭,结婚有啥意思?让我自己一个人都得干起来了,多一个累赘何用?
《夜色撩人》是一部有着一如《海边的曼彻斯特》野心的作品,但非常遗憾的是导演却完全没有能去掌控这种伦理片的能力,面对难以走出的心灵与道德困境,那浅尝即止的说教即让人感觉到一股自恃文艺的作态,南辕北辙的故事更难撩动人心。
芥子逃离了自己的沙漠却在无意中搬起谢高的石头,如果剪辑和配音能更好一点........幸好自己坚持到最后没离场,不过前一个小时的吃相是真的难看。
夏钢老师这部电影就是想说:双鱼座的日常作。
本来以为是刑侦剧 没想到还真是悬疑剧23333 玩捆绑的时候我真的好震惊完全没想到老导演也会拍这么新奇的剧情 看得正着迷被装球杆的背包吓一跳 然后一直以为是桥北设计想要抛弃余男可最后竟然不是 王千源的结局也挺突然 总觉得讲故事的节奏上出了点问题 中间一段特别像文艺片的感觉
着眼于个人的故事还是挺喜欢的,瑕疵太多:丈夫存在感低,后半部故事几乎停滞,结尾用力过猛;中间剪入的沙漠蒙太奇实在太粗暴
立意不错,反抗与保全的是非辩证,表演也不错,王千源神演技,男主角除外。然而就是拍得不好,夏钢的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知道为什么他好久不执导电影了吧,整个片子质感跟电视剧一样,细节和配角方面都很糟。但这个故事我真的很喜欢。
生活,有时痛苦和无奈会伴随很长一段时间。
可能也就余男的演技能拯救这个电影了吧,感觉导演有点心思但执行力太差。但对于这种女性疑心的这种心思还挺有共鸣的。
这样慢条斯理认真讲一个道理的影片,果然还是老派导演拍得出来。每次发问都戳到人心最敏感的痛处。你无谓的介怀,打成的枷锁,是会害死人的
太他妈难看了!被余男和王千源骗到电影院。这个韩国男的神烦,他妹神烦,保姆神烦,台词神烦,集体爆炸!靴靴
演技在线!
我的点主要在南宫民在韩式镜头之外竟然也这么帅哈哈
补遗2017影单
前两天才看了夏钢的采访,从采访内容看是个很有匠心精神的导演。不知是否太久没导,总感觉电影无论从叙事还是悬念设置上都有些陈旧。余男生就一张悬疑、文艺片的脸,辨识度相当高,王千源演技很不错,这片得不了高分的锅还是得导演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