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华盛顿邮报

The Post,战云密报(港),邮报:密战(台),邮报,The Papers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莎拉·保罗森,鲍勃·奥登科克,崔西·莱茨,布莱德利·惠特福德,布鲁斯·格林伍德,马修·瑞斯,爱丽森·布里,凯莉·库恩,杰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华盛顿邮报》剧照

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2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3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4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5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6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3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4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5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6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7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8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19华盛顿邮报 剧照 NO.20

《华盛顿邮报》剧情介绍

华盛顿邮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炎炎消防队女生爱女生梦幻飞琴彼得·冯·康德钱的化身山姆之子:黑暗深渊恶魔的艺术2:邪降厨房第一季北国淘金梦狮子今夜死亡最爱玄笔录前传之怨妖坛花瓶镇魂法师怪兽之瞳亲爱的,热爱的黄金密码双生薄荷梦魇三吟游默示录汉太尉杨震潜藏海底的生物发如血黑鸟双鱼镜之谜ParadoxLiveTHEANIMATION谎言的真相投资者Z绣春刀底特律警事

《华盛顿邮报》长篇影评

 1 )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

《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

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

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

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

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

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

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

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

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

“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

”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

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

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2 ) 华盛顿邮报:这稀世的亮光

线性叙事、三段式结构、光明的结尾,如此老派正统工整又如何?

真实事件话题性戏剧性轰动性登峰造极,其实更需要艺术作品能“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地化繁就简质朴体现,就如一稀世绝美霓裳不需要多余的俗世珠宝去映衬一般,否则,那俗世的亮必将夺了这稀世的美!

史诗级的场面调度与殿堂级的群戏,真正做到了随手拈来、从心所欲,多一分则俗艳,少一分则寡淡。

斯叔对叙事的熟稔早已到了飞花落叶皆为剑的化境,人物、对白、剪辑、运镜、调度、配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皆可入味,皆亦和谐。

梅姨的演技异常强大,这种强大并不源于角色的强大气场,却恰恰源于角色的脆弱与犹疑,仿佛当年演技最高峰的苏菲,此后无人再能超越。

电话那端几欲落泪的Let’s publish!、挂掉电话后不确定对错的扬起的右手、不愿再想却无法不深深担忧的闭眼、...这些细微到不易察觉的微动作微表情,每一刻都将镌刻进演技殿堂,成为后世向往、仰望、膜拜的榜样。

报纸付印的那一刻,竟想起嗒嗒嗒作响的辛德勒的打字机。

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影变了好多模样,但它仍矢志不渝地呈现着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光亮;观众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他们仍然在为这稀世的亮光热泪盈眶。

 3 ) 女人这东西

太多。

[华盛顿邮报]里的男人,实在太多。

开场,国防部长下了飞机,记者们蜂拥而上,没有女人。

女主和总编约了开早餐会议,当她走进餐厅,没有女人。

后来,她抱着一摞资料出了电梯,去和投资人们开会,推开门一看,还是没有女人。

她叫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

她身在70年代的美国。

职场是男人的天下,女人只能做接线员或秘书,生育是她们立足的资本,还要面对来自商业广告的歧视。

1970年,香烟品牌Tipalet在广告词里写道:往她脸上吹一口烟,她就什么都听你的。

1972年,女性解放运动收效甚微,皮鞋商打出一则广告海报,暗示女人是会为一双鞋子而臣服的玩物。

1983年,美国劳工部《就业与收入》显示:在经理和管理人员职业中,男性占14. 7% , 女性只占7. 4% 。

此外,仍有1/3的黑人妇女从事保姆和家政服务工作,只有极少比例的黑人妇女从事典型的白领工作。

1988年,《美国妇女解放运动》中写道:女教师虽占50%-60%,但女校长和女教授仅占10%。

不在于女性不优秀或不够努力,恰恰在于她们的性别。

美剧《广告狂人》的背景,便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女秘书刚入职,就在电梯里被三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包围,还要忍受他们的骚扰和调戏。

说是“女秘书”,无非是个端茶倒水的。

因为男人不信,这些女人会和他们一样有思想、有能力。

[华盛顿邮报]里的男人,也这么想的。

所以,当镜头扫过整个编辑部,满目都是报纸、文件和坐在打字机旁的男人,女性则少得可怜。

那时的新闻界,主管大多是男性,更不要提一把手。

所以,当凯瑟琳上任,《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和记者便接二连三地跳槽。

那是1971年。

中国进入地铁时代,香奈儿创始人在沉睡中逝世,日本发明了杯装方便面,美国五角大楼文件遭泄。

是凯瑟琳手下的记者,从某个线人那里搞到的文件,四千页。

里面写,美国政府早就知道,越战,是打不赢的,却又将十万青年小伙送去战场,只为保持战争局面。

文件一旦发表,白宫对公众的欺瞒将被揭穿。

同时,参与出版的人也会坐牢,比如凯瑟琳。

发,还是不发,这是一个问题。

她吞咽了一下。

董事们都是男人,将她团团围住,要求为公司考虑隐瞒真相。

她大概是太紧张了,才会一连说了三个“Go ahead”。

Go ahead, go ahead, go ahead. Let's go. Let's publish(让我们出版吧)!

多年以后,她回忆起这一幕,还是觉得害怕。

一夜间,五角大楼事件被公布,人们自此称她为“新闻界第一夫人”、“报业女皇”。

没人知道,她在一个男性是绝对权威的世界里,力排众议、作出决策,需要多大的勇气。

她插不上话,一直。

[华盛顿邮报]里,我最常见到的画面,就是被一群男人团团包围的她,几次三番,欲言又止。

她和自己的下属——一位总编吃早茶。

那是男人的地界,所以她搓着手,小心翼翼地说:我觉得我们的女性读者在流失,你可以把焦点放在女性的……话未说完,遭对方抢白:凯瑟琳,别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

她愣住,有了一个吞咽的动作,然后把脸别过。

她哪里想过要指手画脚。

十年前,她还只是个家庭主妇,尊敬长辈,护爱孩子,指甲修理得整齐,将青菜洗净放进白瓷盘里。

那个叫《华盛顿邮报》的东西,不过是她父亲的企业,后来又传给了她的丈夫。

只是,丈夫在农场开枪自杀。

一个月后,她不得已,出任《华盛顿邮报》的老板。

有名无实,不受尊重,不被信服。

她去和投资人开会,整个大会议室,只她一个女人。

男人们一句接一句,她嗫嚅半晌,刚吐出一个字,就被隔座的男人叫停,喊着“别纠结这个了”。

便只好噤声,看着别人发言,然后附和一笑。

就像[妇女参政论者]里,女主孤身一人,走入全是男人的法庭。

她12岁进工厂做工,被性骚扰却不能发声。

她没有资格学习,无法作为独立个体去做决定。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她只是想要发言权。

法官问她,这权利要来何用?

她说:我想也许,我这辈子,生活能有所不同。

就像[隐藏人物]里,三个60年代的黑人女性,开着车行驶在路上。

半路车坏,她们下来修理。

警察亮着警灯过来,要求她们出示证件。

可即便接过那张写有“NASA职员”的工作牌,他还是一脸狐疑:我不知道他们也聘用女性参与太空计划。

所以,你们谁能理解,这种因为是女性,而被所有人蔑视的艰难处境。

你们,谁能理解?

看看[华盛顿邮报]里的凯瑟琳吧。

她穿着睡袍,站在一群男人中间,讨论到底该不该发那份五角大楼的机密文件。

男人们唇枪舌剑,争执不休,一点出声的机会都没给她留。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去证券交易所。

当她踏上那段台阶,发现门外站着的都是女书记员。

推开门时,闯入视野内的,全部是男性高官。

两个镜头,差别立现。

其实,只要你留心,会发现这部电影里,还有更多被忽视的女性。

当凯瑟琳排队等待上诉,一位抱着文件箱的黑人女性路过。

她个子矮小,瘦弱,她为政府工作,却抬头看向凯瑟琳,目光坚定:我希望你能赢。

还有那个总编的女儿。

她第一次出场,是在自家门旁卖柠檬水,一杯25美分。

七八岁的样子,扎着马尾,背后是自己做的牌子。

她吃力地拿起水壶,为别人将柠檬水倒进杯子。

她本不必做这种事,毕竟有一个位至总编的父亲。

却还是将赚到的钱一张张码好,交给母亲。

这一刻,她根本不是谁的女儿,她是一位年轻的独立女性。

当然,还有她的母亲,也就是总编夫人。

当凯瑟琳一声令下,决定出版时,记者们进出总编的家,在客厅办公,文件一张张铺得满地都是。

他们要赶在截稿时间前,提取最重要的信息编辑成文。

在这个时刻里,总编的夫人却在门边悄悄数人数,确定要准备多少份芥末火鸡和辣根烤牛肉。

然后,她端着餐盘,躬身询问每一个人需要什么。

她身后,玄关处,是独自一人将重重的广告牌抬回家中的女儿。

这位总编夫人,在将所有食物摆上桌,安静地站在厨房,看着餐厅里的男人高谈阔论,不发一言,不露锋芒。

我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美国电影里的60年代。

西部片里的女性,只有在男人将蛮荒之地开发好以后才会出现。

主妇勤劳持家,妓女被物化,成为男人的附庸。

同时期的[十二怒汉],甚至没有女性。

新世纪的[革命之路],女性除了生儿育女,便是洗手做汤羹。

那时,女人要承担所有家务,男人要求她们绝对忠诚,甚至不能放一个推销员进屋喝水。

同样的时代,[华盛顿邮报]里的总编夫人却略有不同。

宾客散去,夜深人静,她开始做雕塑。

丈夫得意地告诉她,五角大楼文件能出版了,她第一反应是:凯瑟琳真勇敢。

丈夫皱着眉头,反问:“我不勇敢?

”她低头继续摆弄自己的雕塑,轻声说:凯瑟琳身处一个很多人不认可她的位置,无数次被说不够好、被忽视,因此赌上性命,作出这个决定,我认为她勇敢。

这时,总编才意识到凯瑟琳的付出。

抑或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付出。

女人这东西,还想折腾什么。

她们能和男人一起工作,难道不应该感恩戴德?

算了吧,男人们,你不是不理解,你是见不得。

见不得这世上,有的女人只需婚姻和爱,有的女人却纵千万人吾往矣,哪怕面临牢狱之灾。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破词儿】pocier

 4 ) 将水门事件前传拍成(伪)女权主义电影也不错啊~

怀着吃太饱去电影院看严肃电影必定会睡着的心情去看了The Post.结果并没睡着!

故事情节还算紧凑, 并没有太多的多余铺垫. 之前看了预告感觉就是一部政治非常正确的打着新闻自由大旗的冲奥片(的确也是一部打着新闻自由大旗的冲奥片....) 但是剧情过半发现女权大旗渐渐升起. 几个看似刻意的短片段实际上很好地在宣扬新闻自由的大背景下串联起了女权这条支(主?

)线。

梅姨气定神闲却又忐忑不安地表现了女性business leader在70年代美国的尴尬地位: 你还是一堆男人里的弱女子; 作为老板开个股东会大家差不多当你耳边风, 另一方面, 一旦走进主妇圈里,你又成为了格格不入的大男人. 当然, 女权主义的套路大家还是清楚的, 中年丧夫, 在家相夫教子的美梦破灭, 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的这种桥段也不算新鲜了, 但是值得赞扬的地方是斯大导并没有为其配上流俗到吐的大段蒙太奇或者前情闪回, 而是选择在不多的几段长对话中一笔带过, 既宣扬了女权又不过于矫情.故事是基于真实历史的, 大家都知道梅姨他们会赢官司的. 然后华盛顿邮报渐渐壮大啊, Kay成为第一位财富500强女CEO啊什么的. 所以当梅姨众人走出法院的时候我想好了女权高潮的时候到了, 而且铺垫都做足了啊!

先将镜头切给纽约时报(男性figure)打压一下的同时为下一秒胜利的演讲制造压力感, 然后送上一大群眼中充满着对梅姨的仰慕快要溢出来的女性. 眼看着下一秒就要跌入女强人发表振奋人心而又感人泪下的演讲的俗套结局.结果并没有什么演讲, 梅姨就这样默默地走掉了. 镜头拉回正在排版的报纸, 给了高等法院, 胜利, 新闻自由一个又一个大特写,瞬间将观众从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拉回了另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 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导演能够将这一个贴满政治正确标签的故事讲得行云流水一般流畅的同时还能够讲两大主题(两面大旗)舞得风生水起又互不冲突, 斯大导和梅姨都是好旗手啊.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 两个这么大型的主题塞在一部电影里的同时又要兼顾艺术诉求, 结果就是两个主题感觉上都是几次点到即止然后就匆匆退了场给对方让路.额.....至于老汤......虽然老汤贵为男主...但是感觉镜头感感觉还没Sarah Paulson足是怎么回事...

 5 ) 政治 自由 女性 简直全都是话题

原本不太喜欢这样的题材,实在是看在大导演和男女主的份上。

可能是拉低了期望,竟然觉得两小时很快就过了,情节紧凑,表演精彩,弥补了故事的老套。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 媒体和国人在过去都是这么叫他,带有一种褒义的语调。

看完这部片子再加上其他零碎资料发现尼克松在美国人口碑里乏善可陈,当然这么写也不太对,本来在每一个美国人眼里对每一任总统都是可以评头论足一番的,一千个美国人可以有一千种说法,我们看到的全是陈述者的观点,不像中国总有一种叫主流媒体的语调带领着人民群众走向未来。

回到影片中,尼克松作为整个事件的非主导者却被黑了一把,最后的录音也内涵了一把水门事件。

关于美国为何要参与越战,以及越战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大概没个几本书是说不完的,很多时候战争是为了利益,但越战所带来的是利益还是损失太难作评价,毕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下一代,余波至今未平。

影片的切入点是越战的研究报告,却写的是新闻自由和女性地位。

想必直冲越战估计也是无从下手吧。

极其典型美国式影片,他要说什么表达什么,非常清楚,也不用你去深思熟虑猜测,核心价值观永远存在,只是还能让我们为其激动,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所缺乏的。

常开玩笑说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原因大概是这一套他们已经烂熟于心,理所当然。

最后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梅姨是个男人会是怎样?

应该会更出色吧。

有意思的是我最为一个女性都觉得身上有标签,女权主义们还是不要百搭搞这些运动了,方向都是错的。

 6 ) 观后感

《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不属于爆米花电影,因此如果对此类电影没啥兴趣的人看着可能会觉得比较乏味。

但是从传记电影的角度来看,额...确实前半部分还是比较乏味,但是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确实对得起8.2的评分。

该片英文名为《The Post》,中文名成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估计要气的吐血,明明是他们起的头,最后好处都被华盛顿邮报占了。

片中我最喜欢两句话,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捍卫新闻出版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出版。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媒体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所以美国为啥媒体这么自由就是开局开得好,连总统都能硬刚还有啥好慌的,大部分国家就不行了,政府管得严,之前有一部《出租车司机》,新闻上放的和现实发生的完全是两个版本,后面还是靠外国记者的帮助才将真相展现出来,一比较和美国的媒体报社什么完全比不了,等级差太多了。

中国的新闻业就蛮好的,嗯。

 7 ) 贩卖社会文化

《华盛顿邮报》看似是黑政府,实则是做国民文化输出!

从一个全知视角以华盛顿邮报为主体,讲述1971年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

斯皮尔伯格无疑讲了一个好故事,叙事完整,结构紧凑,情感饱满,汤姆汉克斯和梅姨的表演也依然在线。

但影片的一切(除了被黑的政府)都太正了,没有竞争、没有自私,哪怕那些不同意出版的人其实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保护着整个公司。

而两大主演的人设更是满满的主流光环!

7.5分。

ps:典型的通过历史事件宣扬自家的社会文化!

 8 ) 柔软之花的铁杆虬枝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971,距今46年。

经典的电影的角度和层次一定是多样的。

这个选材最有意思的点在于,华盛顿邮报不是第一家报道机密的报纸,ben在事发后对kay说,他们都是跟着你报道了此事,kay说我们不再是孤身作战,而事实上,所有人都是在纽约时报报道并被诉之后跟着报道的,如果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纽约时报为故事主线,岂不是更能表达扛旗者的勇气和号召作用,最后在行业的群体胜利中欢呼拥抱。

妙就妙在华盛顿邮报是寡妇当家,是一个四十几年没有工作过忽然接手丈夫的遗产而不知所措,内忧外患的女性当家人,复线故事的人物成长故事——一个女性的决策胜利突出主线故事新闻(也代表大众)的胜利的宝贵意义。

这是一部假套在历史剧中的女性电影,体现复线主题的是梅姨的精妙的心理演绎和几次两位女性的独白,kay坐在一个充满男性话语权的会议室里的坐立不安和欲言又止,助长了男性的气焰和忽视;kay在和纽约时报的当家人吃饭时的谦卑,在和每一个有工作关系的人的对话的小心谨慎甚至微有示弱的姿态却也不失时机的表达,在一次次的表达中获得弱小的坚定;在面对儿孙的柔情,对丈夫的怀念,这些都在为促成她最后决策的心理动因做出铺垫。

ben的妻子在事发之前环着他的腰给他分析kay的处境——一个决策者的决策代价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执行代价可以同日而语的,执行人失掉了工作可能换回名誉和虚荣,而赤裸裸的现实就是决策者失掉的全部财产和后半生的牢狱之灾,也暗示了ben作为一个典型的昂扬斗志的职场男性对一个女性的忽视(他不是唯一一个,甚至不是最严重的),一个有职业理想的经理人对决策者的决策难度和决策代价的忽视。

kay闪烁不定的眼神,无助的回忆,对冷冰冰的办公室中的陌生感,脑子里过了八百回的台词在关键时刻丧失勇气,让每一个在职场奋斗过的女性的都有感同身受的共情。

以华盛顿邮报的当家人的心理成长做线索,是既敏锐又对比又富有层次的。

作为一个主旋律电影,还是不失时机的直白的点出主题,全然在意料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的宣扬民主政治的完整结构。

稍微加分的是,本以为kay会在法院做出柔弱而坚定的陈词,最后是通过报社编辑电话的现场直播说出,没有出现主要法庭辩论的场景,幸好斯皮尔伯格大师规避了这种媚俗。

还有一点,故事的高潮点不是出现在最后,而是出现在ben接到决策后电话中说完一句“run it”(其高潮点直逼枪战电影中“fire!”),之后的一幕幕场景,工人按下启动打印的按钮,整版的报纸在传送机器上流水般穿行,震动着整个新闻大楼像是要大事将至,自动折叠后的报纸传送到抽样工人面前,迅速打捆,装车,一辆辆邮车驶向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丢在一条条街巷上,最后散落至一户户人家里。

令人感慨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传输效率,人类近一百年的传播速率的加速超过过去几千的年的文明发展史。

在群体欢呼声中,新闻伦理争论没有停止,新闻既是战时的舆论战争的重要利器,也能偶尔在揭露真相上鞭策统治者,是帮凶还是监督,国家安全和新闻自由究竟如何辩证,本片只是给了一个讨论的典型事件,最后在水门事件中结束,令人唏嘘,真相似乎永远只能靠窃,然窃国者王,窃钩者盗,为盗为窃,全看历史的舆论指挥棒掌握在谁的手中。

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971,距今46年,仍有谎言在发生,仍有真相未被公布,后知后觉的民众只能在偶然的胜利中得到慰藉,所谓讲究程序正义的美国陪审团难道就不会因多数人的热情和另外的少数人的政治利益所左右吗?

最后,新闻,又称八卦,天生适合对信息敏感的女性,kay作为大银行家之女,尽管在40几年不工作后依然能挺身而出,有条不紊,驾驭能人,带领华盛顿邮报走向辉煌,还是说明了家族气场的重要性,柔软之花在危亡时刻依然可以撑出铁杆虬枝。

 9 ) 一份报纸的不服从

看完《邮报》就会觉得热血还在,热血通常是由心脏渐至喉管再到眼眶,夺眶而出……也不是没有金钱利益妥协懦弱,且代价可能是倾家荡产牢狱之灾,但是面对强权的“不服从”这一点,就让人格(报格)突显!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会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但是我知道是这样的人和报纸才让一个国家变得伟大!

反正历史早早将这部传记电影剧透完了,只想说三点。

第一,围绕越战的历任政府机密文件,究竟是不是国家机密?

一个政府真的存在它服务的对象——国民(国会)不能知晓的秘密吗?

所以充其量只是那个政府state自己的机密罢了,拿“国家”机密与“国家”利益危言耸听的,事实上往往不过都是些肮脏见不得光的东西。

第二,当纽约时报的首家曝光遭政府查禁、24小时后将上法庭,邮报抢在最后时刻刊发了全面深度报道,并且全美国数十家商业媒体紧跟转发力挺,民众即刻街头抗议……公民的表达、知情、主张的接力,缺失了其中一环,权利都将形同虚设!

这发生在上世纪的70年代,而2016年4月,某“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PAPER” 竟然再一次惊人地重演历史!

电影结尾处在“水门事件”戛然而止,那又是一场“报纸VS总统”的恶战。

第三,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3捍卫的不只是“邮报”们,而是HUMEN RIGHT;同样,那些建国先父们苦心建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也正是为了保障HUMEN RIGHT。

“The Founding Father gave the free press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独立的司法权,其存在的意义,还有疑问吗?

2013年的一部《辩护人》令这国的(浦)律师们泪流满面,那《邮报》又会激动多少(南方系)曾经的报人?

不过其实,这里有优秀的“汤姆·汉克斯”(记者编辑),但“梅丽尔·斯特里普”(发行人)是不存在的,建国以后。

P.S.所以对岸的“建丰同志”当年(80年代)是真的了不起,光是放开报纸这一点就足以令他载入史册了!

 10 ) 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随着每天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一口气看完一部电影的机会也就难上加难,今天终于爽了一部电影。

《华盛顿邮报》,喜欢!

炒鸡喜欢!

虽然我希望它能得奥斯卡,更希望能引进中国(我忘了到底引进没有)。

虽然我也知道它基本不可能得奖(斯皮尔伯格没提名导演)。

但是,很喜欢!!!

斯皮尔伯格还是以一部冲奥片一部商业片的进度活跃在每一年的视线中。

有人说他的电影越来越没有风格,我倒是觉得,是因为大量的人在沿用学习他开创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法,从而显得他日益平淡。

看过《邮报》你会明白,大佬还是那个大佬!

就像汪峰评价结实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好”,这就是!

叙事紧凑到一开始的前十五分钟非常容易跟不上节奏,一旦你紧跟上思路会马上进入状态,跟着汉克斯让人毫无抵抗力的嗓音和低头就有的双下巴一起颤动起你的心脏。

影帝影后的细微举止,表情,就会带着我理所当然的跟着他们的情绪。

梅姨不小心碰倒的椅子,汉克斯每一次闯进家门后的状态,拿到关键文件的眼神(包括借助前半部分对梅姨俯视的拍摄),都将人物的性格散播出来,都贯穿着不断叠起厚度的情绪,并在最后溢出。

不仅仅影帝影后出色,每一个配角都在群戏中让整个环境气氛都刚刚好。

一个印象深刻的绝佳情节,也是高潮前重要的地方。

本拿到文件后将重要成员聚集家中整理文件,镜头的连贯和在人群中的穿梭,每一个演员的表现都被不刻意的捕捉(甚至拿柠檬水的可爱小姑娘)。

以及后面几方重要势力在分机电话中劝说梅姨的时候,对每个人的镜头剪切,在汉克斯身边环绕的一周,在梅姨头顶的拍摄。

只能说,如果你注意到会惊喜,没注意到会看的很享受。

看到最后,在法官判决意见出现的时候会莫名戳中激动亢奋的心和一丢丢莫名的泪点。

布莱克法官这样说:“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措施,为了让媒体在我们民主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非统治者。

或许有些时候民意是洪水猛兽,理性的选择不该被民意绑架,就像法国大革命的悲惨。

但真相到达人民之前,媒体是唯一途径。

如果想要理性的管理民意,而阻止了媒体对人民报道真相(甚至权利干预法律),水门事件后的尼克松会笑笑对你说,一层层的隐瞒迟早会一层层的撕开,直到什么都不剩。

我们的媒体人们,我们愿意传播真相的人们,如果我们闭嘴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怕了。

《华盛顿邮报》短评

看这个电影,就感觉像迟到了错过开场,然后完全看不懂了。我还倒回去看两遍。斯皮尔伯格真的不太对我胃口。。。还是老实看《近距离看美国》吧

5分钟前
  • Noel Gallaher
  • 较差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布拉德利说:“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政府指使我们什么可以发表,什么不可以的世界里,那我们认识的《华盛顿邮报》就已经不存在了。”心里轰然塌了一角。

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紧凑的制作周期导致的剪辑失误实在太明显,段与段之间缺乏连贯性,好在运镜的明快拯救了每一小段。汉克斯和梅姨的表演怎么这么刻意?不但没有回归角色本身,反而显得像菜鸟一样寻求肢体上的帮助。死皮包说故事的能力再高也没法掩盖剧本的大漏洞,前后充斥着尴尬的矛盾。结尾和《总统班底》的衔接很棒。

9分钟前
  • bubblegum
  • 较差

节奏太快,看不过来。糊里糊涂,干脆去看文章。

13分钟前
  • 顽童猫
  • 较差

C / 不如《聚焦》,果真还是不能对斯皮尔伯格有太多期待,梅姨的表演在本年度恐怕也不值得奥提吧……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非常工整 工整到无趣的一部电影 好像少看几个镜头也没有什么影响

18分钟前
  • F
  • 较差

媒体责任、企业安危、私人关系还有性别压力交织在一起的抉择。故事虽无意外演得也扣人心弦。印刷机与铅字的质感与音效表现力强,彰显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News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 (1/27/18)

21分钟前
  • 冬暁
  • 力荐

电影本身一般。传媒和政府之间背后的势力角力和勾结远比这片要复杂得多,然而新闻自由的精神是不朽的。想起那条说中国在册调查记者已不足两百人的知乎,长太息以掩涕兮【原来当时华邮报还不是大报【居然是斯皮尔伯格的片,那个走出法庭穿越一众女性的镜头太刻意【对男女分开讨论时政那幕印象深刻

22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推荐

纸媒最辉煌的年代,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同仇敌忾的默契的确振奋人心,群像展开的叙事、年代质感都非常接近《聚焦》,场景调度堪称教科书级别,即使无缘最佳影片,也无可否认地优秀。

23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虽然从真实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命题新闻自由足够的有嚼头,但是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表现手法。事实上我发现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很多影片都有此类特征,他的主观性或者说目的性过强的时候,往往就会局限他的艺术表达性,除了辛德勒还算可以以外,感觉他更适合的战场还是商业片,而且他必须亲自导演。这部电影的终点并没有选择纽约时报与政府的对抗上面,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最早泄密的人身上(比如斯诺登的逻辑),而是放在更容易引发焦虑的华盛顿邮报身上,因为它们即将要上市,有资本压力,且老板是一位女性。。。属于想用zz正确加商业思维加大明星来把电影本身包装成商业片的建构方式,尤其是开头还是有一点大片感觉的,包括私密者的行动有一点商业感,但是很快这些矛盾冲突就流于表面了,各种关键桥段都几乎流水般划过,一点味道没有。

27分钟前
  • 龙王良马
  • 还行

非常不用心的主创们全没尽力的电影,只有风骚律师的表演能给人一点印象。目的性太强给减一星,骂的还是比较爽的加一星。

28分钟前
  • 木人亞
  • 较差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媒体发挥对政府职权的制衡力与女性在男性主导空间争取话语权的并列。总编线是令人眩晕的镜头和快剪,发行人线则主要表现Kay在几场被男性包围的谈话中如何步步发出声音,电影感明显得堪称体贴,二位戏骨发挥空间反而受限,每个细节都是颁奖季送分题,却远不及Spotlight更直击人心,除梅姨穿过女性一幕。

35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这片子高明就高明点在于句句是真话,最混蛋的在于不按正常顺序并有选择地叙述事实。反战运动是从肯尼迪到尼克松三任的一直在进行的,只甩锅给某一个时间的事件,就是欺骗

36分钟前
  • 豆友207087634
  • 较差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38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法律对出版自由的保护才是最绝对的,这是那一场斗争留下的最光辉的遗产。当然前提是,法律是一个国家最至高无上的。

39分钟前
  • zhwho
  • 较差

加工痕迹太明显,很做作;豆瓣那些左的人就别喊口号了,人家free press,俺国不行的

42分钟前
  • KD6-3.7
  • 较差

也真就斯皮尔伯格的那代导演可以从手法上还原传统电影staging的魅力了,等以后这代导演不拍电影了,全都是新一代的影像风格,估计观众会想起他们的好。工整好看的中年人电影,个人观感比间谍桥要好,包括大汤的表演。

43分钟前
  • \t^h/
  • 推荐

当然异常工整,政治无比正确包括女权。但身在此时此刻,没有办法不给个四星。

48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如果某个(类)特定事件被反复作为电影主题出现,来为所谓的新闻自由或者从业人员执着无畏的精神唱赞歌,只能说明创作者的僵化,形式主义,以及对当下的妥协;从斯皮尔伯格到汉克斯与斯特里普,每个人都在油滑而不失体面的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沽名钓誉,而这样的作品也毫不意外得获得奥斯卡的营销成功,恰恰证明了当下好莱坞的虚伪。

49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