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本想着有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一票知名演员的喜剧,效果至少不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抱有去年《泰囧》黑马的心态,但当我看我这部电影,2013年度最佳烂片的宝座如不出意外非此片莫属,《疯狂的导演》一部疯掉的电影。
这部电影究竟怎么了?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3岁小孩写的剧本都比这部电影的剧情强,整部电影看下来,喜剧效果如何都且不谈,这部电影看下来可能很多观众连电影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观众几乎无法把握这部如疯子般的电影想要表达些什么,唯一可以解读这部电影的方式就是回家在网上看看电影的剧情简介,因为当你看完整部电影可能还不如简介介绍的直接明了,我真的很难以理解为什么王宝强、徐帆、刘桦等演员要去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因为作为一个有名的演员其每拍摄的一部电影都应都喜欢自已的观众负责,对自已的粉丝负责,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电影不论是海报还是宣传都是以王宝强、徐帆、刘桦作为宣传,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抱着王宝强的喜剧电影的心态去影院看的这部电影,但当我们真的看到电影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那个事的时候,提前离场的离场,骂娘的骂娘,王宝强也在也不是当年《天下无贼》中那个“傻根”的时候,其实毁掉的不光是这些演员不断积累起来的人气和名望,更加抹黑的是好不容易兴起的国产喜剧的发展的希望。
这样一部电影较之去年个人认为的年度最烂电影《稍安勿躁》,《疯狂的导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中不知所云的充斥着大量毫无关联的剧情,完全无法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些什么,拿打酱油的明星作为主演的无良宣传策略与剧中所讽刺的现象没本质不同,而作为一部喜剧这部电影在语言和表演上又没有哪怕丝毫的喜剧色彩,我看的那一场整场电影就根本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就只有不断离场的脚步声和电影看完后的烂片之声,这对于一部喜剧电影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让人欢乐的喜剧,《疯狂的导演》也算是开创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先河。
《疯狂的导演》一场离奇的发疯电影继续续写了一个国产电影的烂片神话,但只有我们没有发疯,那么,其实一切都还好。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想起某部台湾电影,故事讲一群为了电影梦而奋斗的小人物,挣扎在片场与生活间,高潮的段落,小女演员终于得到了上镜机会,演一个贞子式的女鬼,衣服穿好了妆也画好了,却在那一场戏开拍前,因为高烧真的离世了,组里当然没人知道真相。
本能驱使下,死后的小演员还是带着“完美的妆容”来到了片场,于是,镜头里拍摄的是一只真正的女鬼。
每个剧组都有很多的好故事,《疯狂的导演》以原著《大导演》为基础,将演艺圈的生态杂糅于荒诞的故事情节中间,嬉笑怒骂,有些讽刺意味。
不知道多年后的影青们看到这部电影,是否还会寻找到当年那群“要做著名导演”的年轻人身上的热血。
这种电影很原生态,很赤裸裸,很扯很没规矩,谁说中国没有B级片,如果你喜欢,这部就可以算是一部B级片。
狂想曲式的电影,剧情跑线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虐心事儿一个炮仗接着一个炮仗,当牛做马,漏胸漏肉,打架见血,真枪实弹,鸵鸟拉屎,各种生理享受,该有的全有。
《疯狂的导演》开始于一场拍摄不下去的小成本战争片,为了让片子顺利完成,导演和制片人竭尽所能,去寻找救命的投资,期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路龙蛇前来拦路,折腾不在话下。
影片的镜头语言十分大胆,各种动物乱入,拉伸了人物所处生态的荒诞性。
从北极村穿越到城市,从城乡酒吧穿越到澡堂,背后的逻辑在于人物内心的轨迹。
徐帆、焦恩俊、金铭、王宝强等明星大腕领衔主演,使得影片类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枪林弹雨、家庭氛围、都市男女、黑帮警匪、春贼喜剧被杂糅在一起。
艺术与商业能否两全其美?
这是影片自始至终在探讨的问题。
冲突来自于各路影人的生存压力,同白领一样,导演也是要靠干活儿吃饭的。
没有了项目,脱离了剧组,众人就如同酒馆里的醉汉,街头的乞丐。
艺术和梦想在此时完全使不上劲儿,现实中的生门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找钱,把戏拍完。
抱着这样的目的,想出钱的老板们对于影片的要求不管再扯淡离奇,都是“有道理的”。
导演在生存面前开始走上疯狂之路,战争片剧情在东北雪原上产生了离奇的变化。
期间有挣扎,有绝望,都没办法阻止“把片子拍完”这个不可磨灭的使命。
片子终于拍完了。
导演幻想着自己终于熬出苦海,走上国际一线导演的行列。
到了那时候,闪光灯背后的恶心事儿,还算个屁啊。
苦逼的是,电影行业是个万人坑,纵有千人沦落,后人还是会踩着前人的尸体往上冲。
每年艺考期间,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都杀得一片血淋淋,要是当时校园子里支开幕布,放一下《疯狂的导演》,估计一轮考试,半数以上的人会自动弃权。
这部电影是给什么人看的呢?
艺考生,从业者,所有为梦想而疯狂的人。
踏踏实实做事儿,早晚有混出来的一天。
1.外行领导内行术业有专攻,领导无非内行和外行两种。
内行领导内行也是两种情况,要么下属进步神速做事事半功倍,要么经意不经意间压制下属的能力,譬如某电影只是请个内行导演做监制,结果变成了监制导演电影。
外行领导内行,行道就多了。
不过在下属眼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条。
“领导傻逼死,啥都不懂,整天瞎BBB。
”《疯狂的导演》中投资人与制片人导演的关系正如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投资人不懂电影,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不懂电影,不就是大屏幕放的那一两个小时吗,谁看完不能点评几句。
况且自己投钱了,这是必须得多提意见多说几句。
加之,投资人投资电影本质未必单纯,要么为了潜规则演员,要么为了把潜规则的演员扶上位,要么给自己家企业产品打打宣传,主要还是要用钱生钱或者用钱生利的。
千万别提什么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或自认为懂艺术,提了只会更糟糕。
坊间流传,其实投资人挺好骗的。
具体如何好骗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在电影中起初投资人都不是很好骗的,他们有种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后来在曲线救国满足投资人各种要求之后,一个项目初成形,更多的投资人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居然给了导演得瑟的机会。
其实影片揭露的是电影乃至整个社会全面病态的市场。
2.识时务者为俊杰王菲年轻时也是唱流行歌曲走红的,还改了名字叫王靖雯。
后来她唱歌走红,就很少唱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歌曲,也有在颁奖典礼上很“狂妄”地讲她知道自己会唱歌。
侯孝贤在拍自己风格电影之前,一直也在拍《俏如彩蝶飞飞飞》《在那河畔青草青》等流行电影。
日本现下知名的动漫声优很多是AV游戏声优出身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在事业发展的初期,总要做一些后来看起来很商业不太体面的工作。
这样不是不好,还要讲侯孝贤,在早期的电影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自己的统筹总控能力,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发挥。
如果没有长期的前期积累过程,当真正有人给你自由,让你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也未必能够如鱼得水。
有自己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眼高手不能低。
《疯狂的导演》中的无名小导演还未有一部处女作,就开始坚守自己的理想,难怪制片人崩溃。
但是不是因为初学者,就要卑尊屈膝,将投资人奉若祖宗?
倒也未必。
商业与艺术如何权衡,这里就需要制片人的协调能力了。
制片人担当着投资者与导演沟通的桥梁,桥越坚固可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理论上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站在想要将电影努力做好的一方,投资人、制片人想收钱,导演希望自己名利双收,大家齐心协力把事情坐着就办了。
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会很多,一方面各势力心怀鬼胎想要为己谋利,更主要的是,可能大家集体没有好创意,好点子,甚至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将电影推向越来越烂的方向,还不自知。
《疯狂的导演》除作为一部有着不少大牌明星的完整电影观看之外,还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大量业界沟通合作实操经验的反面教材,可逆向参考学习。
文|苏筱兀。
去年时,由彭浩翔导演、杜汶泽、郑中基、陈静主演的港味喜剧片《低俗喜剧》不仅是在香港取得了约3000万港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的最大黑马之一,也备受本土观众的热议,影片主要是通过杜汶泽扮演的制片人的经历,带出了当下香港影坛的制片人的酸甜苦辣。
而今天上映的最新国产片《疯狂的导演》,也是一部以制片人、导演的经历为主线的故事片,也都充满着酸甜苦辣,不过《疯狂的导演》尽管“疯狂”但并不“低俗”,是一部疯狂式喜剧。
影片《疯狂的导演》讲述一对好友导演、制片人,在拍摄一部带有游戏玩家色彩的动作片时遭遇了资金困境,于是制片人带着导演东奔西跑,寻找各种可能的资金加入,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比如有的制片人因为看过不少刘烨、徐帆的作品而希望邀请他们加入,于是他们俩在影片里扮演一对生活在大东北的夫妻,有的投资者则想要让影片里出现他当年念念不忘的异域初恋情人,于是一位俄罗斯姑娘“迷路”来到了刘烨徐帆的家,又有人觉得当下王宝强很火所以加入了不少王宝强的戏,甚至有人想要通过明星来植入广告,于是不仅是邀请了焦恩俊等明星,也从头到脚“定做”广告产品……一部原本是导演想要表现自己的艺术手法、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作品,随着不同的投资人的加入而变成了一场大杂烩……影片有些类似于彭浩翔的《低俗喜剧》的是,将制片人/导演创作电影与寻找投资的过程以“片中片”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上,剧情的推进也即是不同元素被融入作品后的结果,所以,开始时虽然是游戏玩家的“森林战场”的迷失游戏,先是因为刘烨、徐帆的加入而拉出了一段大东北的家庭戏,后来又是王宝强、焦恩俊等。
在这过程中制片人也一再的经历着种种的困扰,甚至是制片人与情同兄弟的导演之间,也因为投资人的想法、导演的创作理念而冒出了不少的冲突。
在《低俗喜剧》里是通过制片人有意在学生们的面前透露这种制片人的困境,形成网络热点话题,而迫使投资人最后也同意了其想法、理念,而《疯狂的导演》里则淡化了这种矛盾,强化的则是制片人与导演之间的矛盾。
但毕竟内地电影市场存在着审查制度(所以《低俗喜剧》也只能是作为本土化港片在香港地区上映,未能进入内地市场),《疯狂的导演》并不走《低俗喜剧》式的“低俗”路线,而是通过制片人、导演与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来制造娱乐效果,如那场制片人去借高利贷的戏便很幽默,或者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形成了一种错位式的幽默,比如王宝强、焦恩俊这两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粉丝群体的偶像被穿插在一起,这些大杂糅的拼贴,带来了不少的笑点,还有对于当下电影人所面临的困境的娱乐性。
毕竟,尽管当下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很火热,但是绝大部分影片都未能进入市场,也未能取得回报,自然的一些制片人、导演寻找创作资金也就会面临着种种的困境。
另外,《疯狂的导演》里也存在着一些的温情,不仅是“片中片”的刘烨与徐帆之间的那种相知相守的爱情,也有制片人与导演的兄弟情、制片人与母亲的亲情等,为影片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
“疯狂”系列的走红,让这部《疯狂的导演》还未上映,就已经很乖巧地“先声夺人”。
成功的总是极少数人。
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可以像是老谋子、陈凯歌、姜文、冯小刚那样不缺投资,一说要拍电影,投资人估计都是争先恐后希望可以排上号;更多的新入行或者还没什么名气的导演,为了拍一部电影,恐怕还都得像是孙子那样去求爷爷告奶奶。
电影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大意是“献给所有还有梦想、还在努力奋斗的小强们”。
这句话很提神,老实说,最开始就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老老实实地在舒服的靠背椅子上,把影片看完。
电影圈儿内也有小强,比如说《疯狂的导演》里的高天。
高天原本也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材生毕业,有理想,有抱负,想做中国的斯皮尔伯格。
可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当他为了拍电影拉投资的时候,“神马”艺术追求其实都是可以放弃的。
这个投资人说剧本要这样改一下,那个说要那样改一下,这个投资人要在影片里安排自己“干女儿”,那个投资人也想露脸儿弄个“英雄”当当。
各种奇葩投资人,各种奇葩想法,中间是个很苦逼的“小强”一样的导演。
戏中戏、影中影的拍摄结构,可以说是这部片子的一个亮点。
一个框是导演高天和制片人张殿伦与各色投资人的“激情搞基”戏,另一个框是他们根据奇葩投资人的奇葩想法拍摄出的奇葩电影情节提前再现。
这就像是放了两面大大的镜子,互相映衬之间,让你的思想在黑黑的电影院里飞一把或者是睡一把。
王宝强在里边有不小的戏份。
不同于他以前的憨厚形象,在《疯狂的导演》里,王宝强和金铭饰演的“雌雄大盗”,倒是改走精干路线,有几句类似于“这就是盗和贼的区别”、“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大盗”台词,让人捧腹不少。
就像是在各种奇葩投资人的要求下,高天最后把电影拍成了“混搭”风格一样,《疯狂的导演》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混搭轻喜搞笑剧”。
战争、笑点、爱情、动作、场面似乎一个都不少,而且还是那种在东北边境乡村里开酒吧的风格。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竟然也玩起了对现实的讽刺,赣妹妹大概是影射郭美美无疑,还有那头很有名气的“草泥马”,至于性感秘书“元芳”一出来,我们就知道在后边肯定还等着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不过这些段子都是流行过的老段子,要是能把最近流行的段子加进去,估计效果会更好。
“四处找投资四处碰壁”的张殿伦和自己妈妈打电话那几场桥段,可以看做是电影的催泪点。
张殿伦好不容易借来的高利贷还没捂热,就被“黑社会”抢走,这个时候张殿伦无助地瘫软在白色轿车旁边,这个时候,过来一群笨母鸡,悠闲的母鸡和苦逼的张殿伦镜头高度相同,互相映衬之间,似乎在告诉观众“人比鸡瘦”是个什么样子。
好歹高天和张殿伦最后取得了成功。
当高天也开始能从容和投资人讲条件的时候,我只想说:“这小强还真有变藏獒的一天!
”
今天与我扯淡了一下午的某位同学,曾发过一条微博,说在星光天地的咖啡厅闲坐着时,周围好几桌都是在聊电影项目的。
由此可见,现在这个电影市场到底是多么繁荣,或者说,多么疯狂。
《疯狂的导演》讲了很多电影圈光怪陆离的事,戏中戏里的“乡村爱情谍战动作大片”也可以从某些电影找到影子,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小导演,在自己的修仙之路上遭遇种种坎坷,好一部电影界的凡人修仙传。
《疯狂的导演》的故事是双线交叉进行,主题故事是年轻导演和他的好友制片人,为了给一部电影拉投资四处拜码头,而复线则是戏中戏,众多明星出演把投资人的种种想法实现,演出了一场电影大戏。
现实与梦想齐飞,残酷和荒诞并行,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黑色幽默,每一个被现实操控的电影人都一边喊着梦想,一边被金钱折磨,凡人在成仙入圣之路上,必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才能走出自己的光明仙道来,这份炼心之路走得令人唏嘘。
主线情节上,导演(高天饰)与制片人(张殿伦饰)与各类玩票的电影投资人的谈判颇为原生态,相似的经历我虽然没有过,不过也见过一些些,可能在很多有钱人的眼里,电影是文化,但还是一门生意,如果是知名导演,可能为了攀关系,送钱都是没问题的,可是面对有想法的新导演,那种我比你懂行的姿态多半令多数新导演心生不忿,可惜有钱的是大爷,不伺候不行,才有了影片中那一场场的茶局、泳池、会所的高屋建瓴般的奇异谈话。
这种混乱的现实与错位,构筑了本片的基调。
在影片中,随着投资人的各种点子冒出,不断增加你意想不到的人物,徐帆、刘桦、焦恩俊、金铭、王宝强……影片的明星阵容蛮强大的,飞机空投、野战突袭、雪地追杀等大场面也有,影片中各种元素疯狂混搭,也贡献了影片的不少笑点,有激凸才有笑感,不得不说决定投拍电影里高天这位新导演的投资人们,想法还是颇为潮流化的,而且把电影拍摄当金钱豹的自助餐来拍,各种抢眼镜头皆有,大面积轰炸银幕,影片的类型全方位覆盖,这想必也是很多电影投资人曾有过的想法吧,此番在《疯狂的导演》这部电影里终于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大杂烩。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迈过这段疯狂经历的导演,破茧而出之时,会给观众们带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疯狂的导演》在影片最后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至少,电影这个世界是成就梦想的,有黑色的一面,同样有着梦想成真的真正一面。
如果说,影视圈是名利场,那么在这个名利场的背后,则是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看来,表面光鲜的职业总是有金钱、性和色的包围,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像想像中的那么高端。
至少在影视圈,对于很多的新导演与制作人来说,拉赞助之旅,就像是一场又一场奇遇,会遭到不同的待遇,同样也会看到世间的冷暖。
《疯狂的导演》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怀揣大梦想的无名小导演,因为自己的电影梦拍摄了一部电影,但是拍摄途中出现了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停一切工作。
为了让梦想能够顺利实现,于是导演与制片人开始了拉赞助。
而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奇葩投资商后,发生了一系列无厘头的搞笑囧事。
虽然故事非常的搞笑,但背后是无尽的伤痛,电影本身就是想通过这样荒诞的表现手法,来批判和揭露这种黑暗,也许讽刺了我们现如今的影视圈,为什么出品了那么多的作品,却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佳作,而是出来会总会遭到吐糟和观众的不接受。
也许这是影视圈最需要思考的,而在拍片的过程中,有各方势利的干涉,自然而然的,最后出来的结果也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
该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实与虚的相结合,导演和制片人与投资商的聊天中,不经意间插入影片的画面,而徐帆、刘桦、王宝强等人主演的角色也开始了他们被安排下的表演。
氛围很轻松,语言很诙谐,只是一面是冰一面是火,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而这种轻松的结合,虚与实的相互切换,也让剧情跌宕起伏,笑点不断。
而地域又限制了东北,所以很多的正宗东北话,也是笑点之一。
雪地场景拍的相当漂亮,而老外们的玩CS,则让这部戏有了更多的笑点,而他们之间的撞碰,则令人捧腹。
故事有针对性的对选角和故事的设置有了更多的表现,也是在批判那些投资商们,只为自己的利益去改戏,而不是为了艺术愿意投资。
个人觉得,也可以多一点潜规则的东西,只是演员的选择上,更多的讲究大牌,点到为止,而投资商指定演员,也没有过多的有潜规则的戏,也许是故事的一个回避。
现实主义的体裁并不少见,但大多数都显得有些生硬,《疯狂的导演》则让这样的现实体裁更加的幽默化,戏剧化,将无厘头与认真拍戏巧妙的结实起来,也将导演与制作人之间的矛盾,还有投资商与剧本角色之间的细腻关系风趣的揉和在一起,既让人觉得有意思,又没有太张扬,既让人看到了演员的认真努力,又让人见识了投资商的奇葩和无语,既让人看到了导演和制片人的艰辛,也让人读懂了影视圈的残酷现实。
看到了《疯狂的导演》的评价并不好,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电影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还算水准之作。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没有提供惊喜,完成了一部喜剧片应有的功课,但电影令人侧目的就是,那些娱乐圈,尤其对是华语电影界的冷嘲热讽,让俺这个半娱乐圈人士感受到其中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可能有点主观。
国内小成本喜剧的天空异常广袤,种类斑驳,质量参差,实则大有潜力可挖,从宁浩《疯狂的石头》开启小成本喜剧新纪元以来,多数以疯为本的作品就跟商场血本打折一样,挤破头皮的往里冲。
而这里面实则有料的不多,东施效颦、依样画葫芦的占据绝大一部分,久而久之让观众也产生了腻烦心理。
从这方面来看,本片的名字《疯狂的导演》实则不讨好,正赶上了风浪尖,其实本片很那些疯狂系列片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也不知道本片的策划处于什么目的选择了这样一个片名。
另外一点,《疯狂的导演》的题材也不占优势,华语电影市场流行什么片?
看票房榜就知道,青春、爱情、古装等题材是各大片商的最爱,当然也少不了人气明星压阵的行为。
因此现在内地电影的特点就是要么题材上一飞冲天,搞一些玄幻的大片题材,要么拥抱地气拍摄一些青春怀旧的亲民题材。
从《疯狂的导演》剧情来看,这种讲述娱乐行业内情的题材实则属于上下不靠的类型,喜欢大片的观众会觉得电影不够刺激,喜欢青春片的观众会觉得不够接地气。
因此该片题材上也不讨好,至于明星脸,别看本片演员表上有王宝强、徐帆、刘桦的名字,但他们都属于客串性质,电影从导演到主演都是一水的新人,真正的草根电影。
前面提到过,让俺真正感兴趣的就是里面关于一个导演拍片的艰难之路,其实本片并不是揭露行业黑幕或者潜规则的电影,而是根据电影圈这个行业的市场化动机,用尽致的夸张方式,对华语电影一味追求市场化的行为作出了一次疯狂阐述。
电影采用戏中戏的方式,有意思的是,《疯狂的导演》的实际情况与片中所阐述的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名所谓的怀梦之士,为了圆自己的电影梦,要完成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拍摄,但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这个题材是完全不受待见的,没人肯投资是二位面临的最大窘境。
这与现实是非常相似的,不受市场欢迎的电影很少有人问津,中国的独立电影也之所以没有生存空间,而一味的追求市场化,就是造成相近题材泛滥的现状,同一题材的潜力被挖掘的所剩无几就会黔驴技穷出现很多烂片,比如国产恐怖片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都是题外话。
片中两人因此踏上了茫茫的融资之路,也让二位不得不因为赞助商的原因而加入广告,修改剧本,也就有了不成疯魔不成活的状态,在深山雪林,在偏僻山村里四处狂奔,又出现了飞天大盗,流氓无赖,神经夫妻这些超现实的人物和剧情,乱成了一锅粥。
这是典型的苦中作乐类型,笑料中透露着现实。
这种“戏中戏偏离路线”的方式很多电影里都有涉及,比如去年的《低俗喜剧》就是这样的类型,但在国内的制度下,并不能像香港人那样肆无忌惮的抨击电影圈的现象流,只能做到表质的疯狂,农村题材被融入了乱七八糟的元素让人疲于奔命,最后让片中两位人物不得不放下身段,无奈的融入其中。
其实本片更像几年前的河南方言喜剧《就是闹着玩》的,后者也是为了办一台晚会到处拉赞助,导致节目混乱不堪,只不过《疯狂的导演》加大了这部分的比重,导演和制片人,强颜欢笑的烩制这一锅乱炖,处处透露着无奈的态度。
这倒让人想起了日本一部同类作品,三谷幸喜导演的《爆肚风云》,夸张的点出了这个行业潜规则,是同类题材中最好的一部。
正如《爆肚风云》的主题一样,所有人都希望一部作品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各种外界因素、赞助商的要求、明星要求加戏改戏、资金短缺的情况屡见不鲜。
正如《爆肚风云》那位无所事事的导演一样,面对乱成一锅粥的现场,面对爱情片中出现的宇宙飞船,已经完全不放在心上,他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够按时播出。
想必在《疯狂的导演》中,最后那位导演也会抱着这样的心理。
这就是《疯狂的导演》的内容,名字很贴切,却不太高明。
导演宋阳名不见经传,片中能看出他是有心要完成一部好的作品,但实力不够,很多笑料也不太高明。
但不能忽视电影的现实口吻,该题材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一部真正关注苦逼导演和剧组的电影,其实是苦情戏,道出了所有的苦闷之事。
当你真正涉足到这个行业中时,你会发现梦想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
现实所要做的就是让早已面目前非的“梦想”变成一幅可出手的牌。
这样的结果就是,哪怕手里有俩王四个二,也会变成四带二甩出去。
文/公元1874从立意来看,《疯狂的导演》的故事一目了然:一个做着洗浴场服务员但却心怀电影梦的小导演,与卖房卖车筹钱排片的制片人,一步步在投资商的刁难之下苦逼地折腾出一部“乡村爱情谍战动作大片”,实现了拍电影梦想。
贴合片名,电影里的导演很疯狂,电影的故事也很疯狂。
虽然打着徐帆、刘桦与王宝强的名头,但电影当中他们却不算是主演——反过来说,他们又恰好是主演。
是的,这三位在戏里都是自己演自己,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生活,去扮演片中“导演”所需要的角色。
实际上,本片最大的笑点也是由他们所制造。
由于导演和制片人周旋在不同的投资商当中,按照投资商的要求去修改剧情,修改角色,于是徐帆、刘桦与王宝强就不停的出演着有些类似、但却不尽相同的故事,制造出荒诞的笑果。
虽然《疯狂的导演》不是什么现实电影,喜剧的意味贯穿在整部电影里,但浮夸的故事却多多少少揭露了目前娱乐圈的一些现实:无论多么有才华,或者自认多么有才华的导演,在没有成名之前,总得不停的经历和投资商较劲的过程(当然,成名的导演也会经历,只是痛苦程度远远低于草根导演)。
影片里最为辛酸的大概是这位草根导演在租住的阁楼上时,一边拿着玩具枪模仿真实作战,一边倚靠着柜子与床,幻想着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对于这样一位无权无势,才华无处施展,得不到任何认可的小导演而言,他心中的“战争大片”梦,做起来,真是比做中国梦还难。
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个不停被投资商折腾,一变再变的戏中戏。
刘桦和徐帆的夫妻档,从平凡普通的生活里,一下子东北乡村喜剧跳接到“外国军队入侵中国东北”的战争戏,再接上一位勇敢无畏的派出所所长指挥作战,又来了一个绝世大盗王宝强与女飞贼组成雌雄大盗,只是他们在这偏远的东北山区实在没什么好偷的,也只能偷偷外国人留下的装备……一场欢乐闹腾的大戏,终究,是被“折腾”出来了……这种折腾的经历,或许可以给观众一个角度了解,为什么华语电影有这么多烂片。
很多时候,一个不错的电影创意,总会在与电影公司不停的开会、与投资商不停的推磨以及现场拍摄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里,被逐渐地磨平,而后拍出来之后再加上各种电影之外的势力干扰剪辑,最终,变成一部烂片。
《疯狂的导演》在嬉笑怒骂里揭示了这个过程,让处在圈外好奇的观众,多多少少猎奇般了解了一点“潜规则”。
影片的最后,曾经的草根导演也终于成名,熬出了头。
面对酒吧里另一位正在草根着,经历着自己过去痛苦的导演,他的眼神有点复杂。
也许他想让他放弃,但是最终还是说出了祝福他成功的客套话。
每个草根导演都有一个大电影梦,可是又有多少能够成功呢?
据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只是有的人只是想想,而有的人却会将这个梦想放大,付诸行动,直到中途放弃或者是最终实现。
高天饰演的无名导演明显是后者,这个角色卑微到甚至都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名字,但是他却拥有一个无以名状的宏大导演梦想。
在成名的路上,他有并肩作战的兄弟,也经历了很多司空见惯的奇葩事情,像一本新人导演启示录,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无比曲折的。
影片像是一部现实版的新生导演生存录。
没有代表作品的导演想要拉到投资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导演跟制片人无法统一意见时,找到投资就是难上加难。
我想,现实中新生导演找投资的经历只会比片中两位的遭遇更丰富多彩,真实的事情远远比编剧写出来的剧本更加有冲击力,即使如此,当看到《疯狂的导演》中的几位极品投资商时,还是深深的对这种丑陋感到悲哀。
投资方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强奸着导演的创意,他们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却做出一些有悖常规的指示。
娘炮、色色的投资商、暴发户、黑社会、高利贷商......所有的奇葩遭遇都被这对无名的小导演跟制片人遇上了,面对种种遭遇,小导演终究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向着大导演进发。
既然讲述导演的成名之路,那么片中就难免出现导演的工作场景,而《疯狂的导演》巧妙的利用戏中戏的方式来展现导演构想中的拍戏场景,另一方面也直面导演迫于投资方的淫威而不得不一次次做出无奈的修改。
徐帆、刘桦、王宝强跟高天、张殿伦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并无对手戏,因为前三者正是高天饰演的导演的剧中人。
在白雪皑皑的大东北,王宝强饰演的江湖大盗跟徐帆、刘桦饰演的农村夫妻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而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走向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决定着一切的都是投资商的态度。
投资方觉得需要安插一个妞儿,于是王宝强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姑娘,投资商想要找剧组女演员聊聊戏,于是制片人就得满脸堆笑的连连称是......随时随地的在想法上被投资方强奸,这是每一个无背景的新人导演都要走的路。
很多人都只是看到导演功成名就的光环,却不知道在那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们经受过多少冷嘲热讽和被拒之门外。
看《疯狂的导演》有一点好处就是不怕出戏,因为这部电影更像是在对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而实际的情况或许只会更加精彩。
戏里,你或许会为导演的偶尔倔强拍手叫好,而戏外,你只能看到那些无尽的屈服和无奈的接受。
导演终究实现了导演梦,多年之后成为了知名的大导演……再渺小的梦想也是值得尊敬的,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即使遥远,也要坚强的走出第一步。
《疯狂的导演》作为新人导演启示录,没心没肺的爆笑过后,应该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这。。是。。啥
无聊的夜 无聊的人
喜剧个鬼
I love it!!
这导演是什么人,弄这么一帮明星来给他跑龙套。
还好吧 明星挺多
社会各个领域都是如此的黑暗,有点为国产片洗地的意思,不过也反应了实际情况。PS:这个片子居然被刷到只有3分?!
一帮蠢货!
没看出什么来啊?这是神马啊???
年度耐着性子看完之一!
感谢万达电影城免费赠票。
戏中戏的手法十分独特,道出了电影人的辛酸,值得一看,电影人都会懂,都会感同身受
有一种电影叫浪费时间
挺好的创意,但是被疯了的导演拍砸了,不仅乱七八糟的,而且爆菊抨击影视圈却没有深度和力度。
sb的导演
凸(゜皿゜メ) 靠!
7分钟那个是啥手机?
梦想这个词儿,还真不矫情
我只想说:我错了-_-#
看过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