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泪点这么高的人看爱情片真的很少流泪,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偏偏抹了好多次眼泪。
说实话这部影片里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一对情侣的爱情故事,而之所以能够打动我,是因为很多场景中都蕴含着生活的真实,男女主的身上更是有着我和身边很多朋友的影子。
国产爱情片的主角们一向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就是各种作,作天作地最后作死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而吕钦扬和凌一尧,他们才是大多数情侣该有的模样,双向奔赴并且一直为了幸福拼尽全力奔跑,却一次次遭遇现实的毒打,曾经幻想的幸福也离他们也越来越远,爱而不得,终归是最难受的。
除了这种双向奔赴让我感动之外,影片中很多真实的场景、对话也让我一次次泪崩。
比如吕钦扬从工地上回来,在卫生间洗澡的时候,冲下来的洗澡水像泥水一样浑浊,这一点真的太写实了。
我们常常自嘲自己“打工人”在“搬砖”,却不知真正的搬砖是非常辛苦的,头顶上烈日炎炎身边是尘土飞扬耳边是机器轰鸣…搬砖一天回到家里累得话都不想说动也不想动,高考毕业那年暑假为了体验生活,我真的去工地上搬了一个月砖,那种滋味至今都不想回忆。
当然,工地上的苦不仅仅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像吕钦扬开挖掘机遇到暴风雨出事故、做监理面临行业潜规则和自己良心的折磨、做工程被朋友卷了工程款…各种意外随时都会发生,每一种都不比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来的轻松。
还有吕钦扬和凌一尧住拆迁房、置办旧家具的场景,对刚毕业的小情侣来说,这个片段真的很眼熟很写实了。
想起那年毕业,雄心万丈的踏出校门面临的第一个窘境就是穷,二环内的大house想都别想,只有五环外的待拆迁民居才是住得起的,为了和女朋友一起装点自己的小窝,二手家具城、廉价建材城可是没少跑,甚至还在楼下垃圾桶捡过别人丢掉的沙发。
回想起来那时候没钱的日子虽然苦,但过得还是很幸福的,也更能理解吕钦扬和凌一尧在江边的毛坯房里跳舞的场景,在他们的想象中,早晚有一天对面的灯火辉煌中总会有一套房子属于自己。
而现实却是,永远给不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儿一个家。
此外凌妈这个角色的刻画也很真实,虽然我们也时不时调侃丈母娘是婚姻路上最大的障碍,可如果你站在丈母娘的角度来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女儿能有个安稳的居所幸福的未来?
凌一尧妈妈嫌弃吕钦扬“是农民工没出息养活不了凌一尧”这话听着刺耳,但现实就是这样,吕钦扬不管怎么努力,十年长跑还是没能兑现给当初凌一尧幸福生活的承诺。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问答“被父母反对的恋情最后有好结果吗”,很多回答里都提到过后悔,当初应该听父母的劝告,毕竟父母经历更多看得更长远。
爱一个人可以有一时的冲动和无所顾忌,可最后都要落到柴米油盐上,嗯,尤其房子上。
当然要说最真实的,还是要数吕钦扬和凌一尧之间的爱情观差异。
凌一尧是很好很好的女孩子,她的要求真的不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互相陪伴就是幸福。
而对吕钦扬来说,喜欢一个人一定要给她好的生活,如果实在给不了那可能真的会放弃,他跟凌一尧说“不能让你跟着我受罪,就不陪你了”的时候,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因为我也曾经对一个女孩说过类似的话。
男孩和女孩对爱情和幸福的理解没有对错,他们都是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爱一个人,可现实往往不都是不讲任何情面也不会有一丝柔情,吕钦扬和凌一尧的十年长跑在现实的毒打之下渐行渐远,真心让人意难平。
国产爱情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悬浮,所以以前也经常跟朋友调侃说演的都是别人的青春,与我等平民无关,但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取材于现实的故事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许这就是它如此让我喜欢的原因吧。
凌一尧凭什么那么爱吕钦扬?
吕钦扬爱凌一尧,非她不娶的理由很多很多:是高中时她弹钢琴的样子太美,是隔着窗帘都能闻到她身上的皂香,是她无论贫贱富贵疾病痛苦都愿意守着他,就像大乔所说,吕钦扬,你爱对了人。
“我要我们在一起”,是吕钦扬提出来、写下来的,凌一尧就随了他。
那凌一尧究竟为什么答应了和他在一起呢?
凌一尧为什么喜欢吕钦扬,为什么爱他,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他?
凌一尧为什么选择吕钦扬,电影没有说破,吕钦扬也从未问过。
而看完电影的我,虽然没有一个相爱超过十年的人,但同样从十几岁走过来,很想要替凌一尧想一想,为什么要和吕钦扬在一起?
为什么能爱他十年?
如果凌一尧有一张表格,一边是✔一边是✘,关于吕钦扬的好与坏,关于该不该和他谈恋爱,关于嫁给他的利与弊。
她会怎么填?
吕钦扬想过吗?
凌一尧的表格,或许是这样的:✔吕钦扬挺帅的吕钦扬工作后没有发胖吕钦扬没有异性朋友吕钦扬不会对我乱发脾气吕钦扬在我发脾气打他的时候,能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吕钦扬爱我,一直都在爱着✘先空着又或许是这样的:✔吕钦扬讲义气吕钦扬知道我妈妈不喜欢他但还是会照顾我妈妈吕钦扬从不偷懒吕钦扬答应要给我幸福,并且真的一直在努力✘先空着 这些表格上,十年以来都没有出现过吕钦扬自认为没给到凌一尧的。
比如江景房,比如大钻戒,比如一场不让她委屈的婚礼,比如最实在的最直白的,能让尧尧妈妈认可的东西——钱。
凌一尧在意的,只是吕钦扬本身。
吕钦扬说要给凌一尧幸福,但他们两个对于幸福的定义,是相同的吗?
17岁的时候,幸福是他们一起抬头等下午三点的飞机飞过头顶。
27岁,就是江景房吗?
吕钦扬也许这样想,但凌一尧一定不是。
凌一尧从未要求过这些,甚至她可以蜷缩在工地的小沙发上过夜,只为了和吕钦扬在一起。
电影快结束,凌一尧才真的说出那句话,告诉吕钦扬她所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我就想让你在我身边。
可是吕钦扬越走越远,被现实逼得越来越远,也离尧尧想要的幸福越来越远。
其实吕钦扬没有变,变的只是他们需要面临的困境。
吕钦扬和凌一尧如果结婚,真的就不会幸福吗?
悲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会说是的,他们不会幸福的。
但电影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我们一份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依然相爱的美好向往。
悲观主义者又会说,试试再给他们十年,凌一尧还受不受得了?
可电影院那块小小的银幕,就是停在了第十年,停在刚刚好的节点。
这十年是为了帮我们唤醒初相识的纯真、回味死守承诺的坚定,不然我们的十几二十岁,不是白活了?
谁没有为感情拼过命?
没爱过,没哭过,没有一份拼命也要在一起的信念,爱情的滋味又如何品尝?
电影院里零星有拆开纸巾的声音,有女孩低声的抽泣,所以凌一尧的十年爱恋,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吧?
我曾经是凌一尧吗?
我不会说出自己的故事,我也没有什么故事好讲,没有他们的十年之久,也没有什么荡气回肠。
凌一尧和吕钦扬是幸运的,人生中有那么大的一段时间,他们拥有彼此,并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彼此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份能让吕钦扬坐在书桌前一字一句写下来的眷恋,一间便宜窄小但亲热甜蜜的已经被拆了的出租屋,几条异地之间可以奔向你的道路,还有足足撑满十年的每分每秒。
电影浓缩了吕钦扬和凌一尧的十年,好的、不好的回忆,甜蜜的争吵的瞬间,都可以按下快进和回放,只要你想,你可以从头再来,可以假设,也可以一直循环播放你们的歌。
这对于一份不能继续的感情来说很重要,因为没有彼此的余生,有些画面要重播,有些回忆要忘掉。
这不仅仅是对吕钦扬和凌一尧,还有坐在电影院里的每一个,从爱情走过来的人们。
一辈子很长又很短,因为与爱情有关,在爱里我们总是患得患失,飘忽不定。
17岁的时候,他如果告诉她:我要我们在一起比十年更长。
她或许会觉得,太长了吧?
十年?
到时候都快三十岁了!
三十岁好遥远啊。
现在的他们结束了,只相爱了十年。
她或许会想,真的太短暂了。
我是以四倍网速看的,但是仍然认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一,吕钦扬喜欢凌一尧很正常,因为凌一尧一直都做得很好。
但是凌一尧为什么会喜欢吕钦扬,没有合理解释。
仅仅因为是个长得好的差生,就要无条件的喜欢?
二,吕钦扬在工地里貌似严谨,但还是在师傅要求下签了字,签了字又不要钱?
而且,一个监理小弟能翻多大风?
你不同意,师傅比你资质高,师傅同意,能不能做?
三、吕钦扬貌似很有原则,但是在工地浇筑冲突的下一个场景是什么?
是醉驾。
再下一个场景是什么?
是找关系要高级病房。
四、工地上的破事比女主母亲(未来家人)的急性胰腺炎重要是吗?
不能先安顿家人再处理工作问题?
确实有施工不按流程的行为,按程序上报啊,为什么第二天才出现在需要陪护的家人面前?
五、把财产全部垫出去的行为有没有跟凌一尧商量?
为什么认为可以不用商量就动用所有的钱?
那钱难道不是结婚买房基金?
未经商量把钱挪作他用不找自己的问题还吃醋说捷豹在楼下等?
就这么不懂事的吃醋精,凌一尧为什么要喜欢?
而且去新疆打长工也不商量。
“原帖”开篇的“2001年的夏天,我十六岁,正在读高中。
”大概确定故事年代背景。
评论区为工地男的职业路径操心,为工程行业从业者被吊丝化正名,热心给出考证致富的建议。
看《理想之城》的时候,赵又廷明明也是高富帅!
每个行业都有一套角色、都有不同阶层,有高富帅、有死穷鬼。
考证也需要年限,需要积累,也有“开始那几年”;工程行业甚至很多行业,都不能让凤凰男出道即巅峰。
男主的职业发展还行,只是时间上他还没到该他发达那个环节,要不是剧情需要,被强行上了强度,接连被上级坑、被兄弟骗,他27岁的年纪,已入股分包队伍,假以时日一两年或两三个项目,坐稳包工头的角色,成为资本家,再壮大……那个叫人违规施工的人,很快变成他。
情敌高富帅,也不过是比他大两岁的教培资本家。
故事本来想表现的就是这种“直男”发达前的人生阶段的爱情,就想表现这群人这个阶段的难。
故事年代背景的时间,正值中国楼市的青春期(也是剧中出现的手机、剧中没出现的互联网的青春期,八零后的集体成长回忆),各地房价如一条条恶龙被从笼子里放出来,那个网上还有人(包括公众人物)抨击房价的年代,不少丈母娘觉得年轻人咬一咬牙,理应给得起房子首付。
评论区觉得学霸女主做柜员是剧情bug,女主坐等男人“给”,不承担更多人生“戏份”。
看看现在高学历做中学教师的女生不少,以前某个时间节点之前——比如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银行的待遇应该普遍比做教师好吧,银行大多数岗位要从柜员做起。
在metoo运动和上野千鹤子爆火前,女主也是刚毕业职场萌新,不知前路不能对生活还手、不能力劈父母也很正常。
如果你坚定地认为《我要我们在一起》是部爱情片,请你请别看本文,趁着天明,抓紧时间去寻找美好的爱情。
《我要我们在一起》里的男女主角是一见钟情的类型,这在现实中我相信是经常发生的。
但作为电影,我看不到他们在确定彼此心意之前有任何情感上的基础。
哪怕没有共同经历,哪怕只是些生活细节,也比简单表白要更具真实感一点。
与其说他是部爱情片,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
这种直男故事里,爱情只是偶尔一段时间的甜蜜小插曲(说难听点就像大保健一样),更多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成功,是否有面子,最终目标是自己能否配的上眼前这个女孩子。
他毫不关心眼前这个女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她眼中的自己,除了帅,到底拥有什么魅力,值得她去托付终生。
总之,把这个女人标签化成某种理想化的存在,这对直男叙事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一个故事以爱之名去鼓吹成功,其实不是在给男人洗脑让他们抓紧去赚钱。
“正经”男人谁会经常去电影院看爱情片。
动作、科幻、动画片难道不香嘛。
爱情电影的消费主力终归还是女性。
这种直男的故事,藏在爱情背后,本质上还是在洗脑女性。
如果只有成功才配有爱情,那么得了便宜的自然是那些成功了的,油腻了的老直男们。
排除掉故事外,摄影、表演的水平还是可以的,一看就是学院里出来的,倒也能值回票价,不算太亏。
作为一个520上映的应景片是不应该抱有什么太大的期望,也没指望能有多好看,但能难看到这种程度的电影我也很很久很久没有碰到。
几次三番抑制住了想要起身离场的冲动,我气到半夜刷完豆瓣低分又在跟朋友骂人,对不起,还是低估了目前电影行业的三观和编剧架构故事的水平。
我要把它评为目前2021我看过最烂的电影。
我忍了几次还是没忍住还是想写点啥,真的,上次能让我感觉到烂到让我呼吸不畅的电影还是郭小姐的姜喜宝,让拜金著称的亦舒女郎躺在金钱堆满的山上说“我爱的是他的人不是他的钱” excuse me?
可能是对娱乐新闻的关注,还是蛮讨厌屈楚萧这个人的,但抛开对屈楚萧的偏见,他演的还不错。
就像看到张婧仪那张人畜无害的脸还是喜欢的一样。
但在剧本烂面前,演技是毫无意义的。
事实证明演员更像被挑选的坐台小姐,没办法对自己拿到的角色给出什么指导性的意见,他们不可能有资格从框架上调整自己人物的命运。
这个爱情故事改编自豆瓣热帖“陪我十年长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原帖和我猜的不错,完全男性视角,其实二流小说或不够好的小说能够改成一流作品的可能性非常大,《失恋33天》原小说也并不见得有多好,但改编成影视更需要普适性和共鸣,但很遗憾它没有。
通篇的叙述都放在“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没能开花结果”这件事上,完全没有看到任何更深层次的结构和共鸣。
首先,作者把青春期相互钟情这段拍的过于简略,可能是时长的限制,可能是我对屈楚萧本人的偏见,一场窗帘的暧昧,一封被老师缴获的情书。
大家爱的死去活来无比坚定,为什么呢?
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时兴起的见色起意,但对于女性视角她爱的理由是什么?
仅仅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她写了一封情书?
给她发了一些消息?
可以说大家青春期统统恋爱脑,脑子不好使了,那也可以理解。
剧情继续往下走,男生高中肄业念了大专,女生一路保送研究生。
但伴随着男肄业,女保送之后,两个人在人生的第一道大槛上,就决定了以后在一起会非常非常的艰难。
其实在经历这个坎之后,在现实生活里大家的认知层和接触的人已经很不一样了,大家以后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一起,我否认“一考定终身”的观点,只是世界是公平的,不吃学习的苦,总要继续吃别的苦。
为了坚定往下走女生和家里断绝经济往来,男生来到女生的城市开始”包工头包养女大学生”的合租生活,日子很苦爱情很甜,大家一致对外喊口号“情比金坚”。
拜托,成年人的爱情要大家一起成长和一直不掉队,喊打喊杀不解决问题,抱着回忆不撒手大概率是在刻舟求剑,我看不到两人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连接,导演也没有前情铺垫,我并不知道大家能在哪个层面相互理解,或者这一部分大家并不求什么精神层面的相互理解,总之就是,他们很相爱,不管不顾不顾的不管发生了什么,总之就是很相爱!
男主没钱与现实残酷的冲突,改编成了男主被兄弟坑导致一贫如洗。
我回去查了豆瓣原帖,其实很多原本很真实的细节,改编后有一种悬浮感与塑料感。
现实压力怎么拆散一对情侣?
电影像一个流水账PPT的现场,为服务于买房、家人、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难关,统统都很像是“功能性“的场景。
大家为了说明这些内容,一点点堆叠出这些故事,说句后话,它好像完全没有深入真实的生活。
就目前大家指出的这些问题,女生真的看不到吗,我不知道她可以一直坚持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好想晃晃她脑子里的水,你们结婚了就真的会幸福吗?
最最最最重要的,这部电影是非常典型的男性视角,对于女性成长的体现是零。
我的感受是女生非常恋爱脑,年轻的时候脑子进水也就算了,为什么长大之后也完全没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她更像是一个工具人,体现的是功能性的需求,是男主爱恋的投射对象,是完全被当成客体在被凝视着的。
年轻时被追求被爱恋,男生失意时陪伴等候,得意时照顾…….是女神和完美的代名词。
全篇只看见她干了一件事,爱男主。
这种价值观在现在的主流衡量下是非常老土的……..情节设定主要的矛盾点都是来自钱,一个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在自己男友遭受现实冲击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等,等,发现解决不了问题,就只能依附另一个男人……娜拉出走了一个世纪了,中国的编剧还在写这种爱情观,这也是太狭隘的男女观念了。
你为什么不能去找工作,在职场拼杀,专注兴趣,或者在任何方面找到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还有,突然想到,男生死活非要去新疆要跟女主分手,分完接到女主电话啥都不管不顾了又一定要跟女主回去,这真的是一个成熟男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太扯了,我试图从每个片段找出爱情到底在哪,没浪漫也没思考,没有建构在现实生活,好像也没有美学追求,太烂了,我真的非常非常愤怒。
悲剧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键是这感情哪里美好了?
毁灭吧,应该的。
当然了,情侣在520大家一起去看,应个景,多多少少还都能看出一点点关于自己的影子,在这些故事里就着爆米花掉一点自己的泪,出来挽手再去吃碗麻辣烫也蛮不错的。
借用豆瓣网友的话,如果让我给这部电影起标题,我愿意称它为《我不爱读书的男朋友和他的废物朋友》。
在长沙那几天,我和她住一个民宿,在解放西附近一栋很高的楼里。
环境并不太好,正如她老爱说的,“看着不太干净”,但也还算过得去。
别看楼那么高,一共就俩电梯。
每次上楼的时候,等电梯的人都能把门口挤满。
那又是夏天,所有人都一身汗,味道全混在一起。
长沙的夜没有尽头。
凌晨一点半,就在解放西那条街上,我拉着她走,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堵在那儿。
这长沙人都不睡觉的。
有摆摊算卦的,给你表演戏法,你不说就能把你的姓给算出来,还附带几句吉祥话,骗走你五十块钱。
还有堆起红牛罐子让你拿篮球砸的,说砸中多少多少就给你钱,但就任谁来了那钱也拿不着。
麦当劳门口坐着一堆搞直播的,酒吧出来全是没地儿泄火的小年轻骂脏话。
我也是小年轻,但我不骂脏话,我就笑呵呵的。
我是没办法,我老惹她生气,也不太善于哄人,只能笑呵呵的。
过一会她就不生气了。
我们就接着走。
那地方满街都是吃的,凌晨一点开,凌晨三点还开,满世界也找不出几个这么狠的地方了。
好吃的太多,她爱吃我也爱吃,谁不爱吃啊。
米粉好吃,辣椒炒肉也好吃,全都好吃。
小龙虾也好吃,她特爱吃小龙虾。
但是小龙虾有个问题,就是小龙虾一份得一百多二百多。
我们吃了两回。
其实我知道她还想再吃几回,但是我们得考虑预算。
这事我到现在都记得。
我感觉她可能都忘了。
其实她肯定也不在乎是吃两回还是吃三回,可能就我比较在乎。
要是吃三回就好了,我也不至于现在想起来就鼻子发酸。
我也不记得具体是因为啥,有一天我们从国金前面路过的时候,她突然想起来,说她一同学前些日子也跟她男朋友来长沙玩了。
她指着国金后面一栋高楼说,他们当时好像住的是那个地方,一晚上几千。
我就抬着头看,说我操,真行。
后来还说什么我忘了,她就是提一嘴,但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掉那一眼的感觉。
后来我看《燃烧》的时候,刘亚仁站在公交车站旁边,抬着头看身处高楼的史蒂文·元,人正拿跑步机跑步呢。
我当时只能感叹:“李沧东,你怎么知道我的秘密?
”你可能感觉奇怪,为什么我会在评论这部豆瓣评分6.0的拥有典型劝退型电影名的国产青春爱情片时,会先扯这么多看起来不着边际的事儿,甚至连《燃烧》都给搬出来了。
我他妈也觉得很奇怪。
我觉得奇怪的是,你们真不觉得这片子拍得很好吗?
当然不是说它是完美的。
实际上你要非逼着人说缺点,这谁都能说出一串来。
剧情有点硬,台词有时候肉麻,女生的角色刻画不够。
这还不简单?
但我这人吧就是纯粹爱恨分明。
能真正把我打动的片子说实话并不多,这片子做到了。
你可以说是我把个人经历代入了,我没法反驳。
我发现我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其实是:看完没感觉的客观评价,被打动了的那是怎么看怎么爱。
最大的亮点当然是表演。
我感觉非常神奇的是,两个演员分别独处的时候,发挥上其实并不算出众。
但是只要他们同框出现,我便完全为之折服了。
他们可能是近几年内地银幕上最令人信服的年轻情侣。
几场可以重头戏包括:医院假死重逢,雨夜公交车,医院楼梯间吃早饭,同学会后家里吵架。
没得说,这都是纯粹的演员戏。
这俩人真的全顶住了。
这真的非常难得。
(比较尴尬的在于两人在最后一段完全天各一方了,各演各的肯定是会影响发挥的,这没办法。
)不管怎么说,两个主演照这个水平来,以后前途无量。
另外一个巨大的亮点,其实也有不少人提到了,那就是这部片在质感上砸得很准,很落地。
这里不是指这个事儿在现实里就特成立,而是说它在电影里成立了。
我看到有学土木的网友跳出来指正片子里屈楚萧这条线的剧情问题,这没办法。
我一直觉得电影哪怕剧情再严谨,非要找也总能有bug,但是某种意义上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如果一个电影让你信服了,那你也就不会想着找bug了,那都不重要了。
这部片子在影像上真的要特别夸一下,非常出色,非常会拍。
光影上的质感我觉得大家都能看到,一点不马虎。
说几场容易被忽略的戏:屈楚萧在有一场准备找工作的时候,人站在招聘大会的人堆里,其实挺麻烦的。
这场戏加起来就用了半分钟,但是人家扎扎实实把这个地方给拍了。
同理还有他在火车站里排队准备走的戏,可以留意前后景,喂孩子的吃泡面的看票根的,整个现场太扎实了。
这不是偶然的,这显然是剧组特别关心留意出来的结果。
这是创作思路。
这是这片子完全不同于大量前赴后继的国产爱情片的本质原因。
唉,有几部片子真的在认认真真地,讲一对普通中国青年情侣的爱情故事呢?
还是说电影创作者们早就刻板地将这样的故事和“庸俗”、“守旧”、“无趣”划上了等号,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广阔天地?
学土木的在工地打灰,在鱼龙混杂的酒桌上敬酒,因为太固执跟老油子翻脸。
东南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成为了银行职员,穿着制服站在人堆里,听领导教口号。
留过洋回来的开个捷豹,问就是准备移民,上澳洲开中餐馆。
你说有点符号化吧?
是。
但这不是现实吗?
这他妈就是现实。
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年轻人们,这他妈就是他们身上的事儿,就全是符号,你想去吧。
你在工地打灰,人家出国养老;你骑个电驴,人家开捷豹;你累死累活完买早点到了医院,人家大哥直接过来把澳洲的房子给阿姨介绍一遍。
还不服吗?
还用说啥啊?
就你会谈情说爱啊?
现实就是这样的,说什么也都是这样的。
很难理解吗?
谁也不喜欢,但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提《燃烧》啊?
你可以说他沿着这个创作思路做得不够完美,但你不能无视这种思路的珍贵。
他没给你玩虚的,就是把这些破事给你看一遍。
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当代爱情所经受的一系列重锤般的考验。
这是一种真诚。
真诚是必杀,朋友。
电影看多了,总有电影想教育我,想给我做个论证,想启迪我以进步的观念。
我不反对。
可我最爱的电影都是用真诚在情感上打动我的,都是让我失去理智判断的。
《春光乍泄》做到过,《出租车司机》做到过,《诗》做到过。
这部电影也做到了。
在这个层面,这部电影与那些大师经典没什么两样。
这是情感的力量。
生命里你会在某些时刻发现缪斯。
缪斯如果是一件事,那么便是理想。
缪斯如果是一个人,那么便是爱情。
当前社会语境下,爱情那么飘渺,那么不可信,某些时刻甚至被人鄙夷。
一个穷小子陷入爱情,生怕给不了爱人想要的生活,这本质上是很真挚的情感。
非要拿别的标准介入去评判,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
饶了大伙吧。
说来也怪。
我其实就是在长沙认识这部电影的。
有天晚上我们有点没地儿去,最后在大众点评看见个KTV不错,就进去唱了俩小时。
她唱了《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她唱歌不咋地,但唯独就这首歌,她唱得句句动听。
里面有句词,叫“看飞机轰得一声去远乡”。
我没话说,当时我刚毕业了,过完那个夏天就要出国了。
我们就要长别。
有很长时间我们都不太提这件事,包括以后要怎么办。
提了闹心,不提更闹心,还是不提吧。
我参加完毕业典礼,回到北京。
除了和她见面,那个夏天我总是在大半夜跑出去,骑着个共享单车,四处在北京城里打转,也不知道是要干嘛。
可能我只是觉得,在晚风吹过我的时候,我能把一些东西给甩掉。
那个夏天过得很快。
快要走的时候,有一天,她穿了很漂亮的裙子,而我很不明智地选了去景山遛弯。
好在那天天气不错,可她又嫌晒。
晚点我们还去了老中央电视塔上的旋转餐厅。
那地方饭不行,但风景不错。
天一黑,满北京城灯光璀璨,尽收眼底。
愚钝的我向来不会挑地方,可我在那个餐厅参加过一个婚礼,这个我记得。
最后一次做爱我把她抱得很紧,我知道那是我唯一能做的,可那也什么用都没有。
离别前最后那天,我们很没来由地在我家玩《底特律:变人》。
那么好的游戏,玩着玩着愣能给玩哭了。
我可能这辈子都没哭得那么难看过,但她还是能一边哭一边笑,说我哭得太难看了。
我们就坐在那儿抱着一直哭。
我现在写这段我都在哭。
之所以在我家见,是因为我之前跟她说过,每次我送她回家以后,自己一个人回去,都会有点难过。
这次毕竟是我要出远门,她不想让我难过。
可又怎么舍得呢?
我先是送她到地铁站,还是不忍分别,就说接着走走。
从和平里北街到和平西桥,夏末的夕阳的光,下班的人。
我们走在路上都还在哭,哭个不停。
我们上了公交,天黑了下来。
到最后又变成我送她回家了。
颠簸的车上有老人絮语,让我在后来开始能读懂很多以前读不懂的诗。
所有那些夏日的夜晚啊。
我还是要带着难过一个人回家。
我又开始骑车,可我什么也甩不掉。
可我总觉得,在那些时刻,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小子。
那都是些千金不换的时刻。
什么都不换。
这是我的爱情。
“在泪水里浸湿过的长吻,常让我想啊想出神。
”
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影,让我一下子代入了学生年代对差生厌恶歧视的自己,也是第一次看电影越看越讨厌男主,他简直集中了我讨厌的男人的所有特点。
就是读书的时候不好好读,追女主的时候说要好好读书给女主一个好的未来,最后还是肄业,然后去工地干活,一天到晚被人骗,打架,帮朋友还钱,喝醉了做蠢事,就是那种又穷自尊心又强,又讲义气又蠢的,还酒驾,还在女主妈妈生病的时候被人打得半死,各种老套愚蠢,不敢相信2021年拍的出来这种片子,2011年拍都嫌太老套了,07年的放羊的星星都没他雷点多。
别的电影是感动哭的,这个电影看完为看了这种烂片的自己生气委屈哭了。
导演的水平和他参加综艺比赛时候的水平保持高度一致,故事是会拍的但总觉得欠缺一点点高度。
我为屈楚萧而来,甜是甜的,虐是虐的,他们各自完成的非常完美,可这也仅仅是个故事啊,在锋利无比的现实面前我累了,看到男主第二次被骗有些疲惫了,用那些外在的物质考验爱情,过了那么多年经历那么多事还在问爱不爱,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是太浅薄了些,最终女生选择捷豹男?
这都21年了,价值观好像上个世纪,不买楼不开车就活不下去了吗??
他的闺蜜到底有没有心也难怪女主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周围都是什么人啊?
正如其名我要我们在一起,为什么不是我们一起努力???
我看到了吕钦杨的改变为爱努力赚钱想当人上人,凌一尧的爱咋不变一直是等待,吕在努力跨越阶层的时候,凌决定嫁别人?
导演是不是对女生有什么偏见?
都考研完了也找到银行的工作咋?
是不是嫌弃吕了?
真闹心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了。
现实里很多人选择面包,也有更多人选择爱情,没有30万付不起首付不会流离失所可以一起努力买房,没有捷豹不会寸步难行坐在自行车后座的你在他身后依然会笑,没有面包不会饿死一年四季粗茶淡饭的陪伴也可以幸福。
真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我们一种可能,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辈子都开不起豪车买不起房可那又怎么样呢?
穷又怎么样呢?
我的幸福你们谁也不懂。。。
各位家人们,今天是520哈,又到了情侣扎堆国产爱情片上映的时候。
逢此佳节,我也是难掩兴奋,倒不是和各个爱摄屏的情侣们一起看电影很开心,主要是国产爱情片的确是挺好写的,每次和大家讨论都还是挺爽快的一事儿。
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Love Will Tear Us Apart
这部电影改编自很久之前的热门贴《与我十年长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帖子我没看过,后来出的小说我也没看过。
看这标题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不就是《你的婚礼》吗??
于是乎我就怀揣着《你的婚礼》的期待,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电影,说句实话,这部电影比《你的婚礼》强。
起码它的名字没有乱取,不至于因为男主是游泳运动员所以女主就叫尤咏慈....也可能因为原贴是“真实故事”,所以整部电影所面对的问题也更加真实,而不是非常有意的制造矛盾,来增加戏剧效果。
抛去屈楚萧的劣迹新闻,《我要我们在一起》两位演员的表演也的确是比《你的婚礼》两位强,至少是褪去了非常浓烈的偶像剧光环。
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脉络的确和《你的婚礼》比较相似。
都是班上成绩差的男孩子喜欢了班上成绩好的女孩子,两人在一起之后进行了爱情长跑,最终不了了之的故事。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要我们在一起》这部电影,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你俩怎么还在一起?
”如果让我给这部电影起标题,我愿称之为《我不爱读书的男朋友和他的废物朋友》
既然不是偶像剧,原来的帖子也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故事”。
那么我们自然应当以更加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单纯的。
在一起不用想太多,有喜欢,有感动,只需要生活中的一点点甜就够了。
所以当女主看到,男主在全校同学面前向她表白,并说“不后悔”。
她的内心就会有所悸动。
于是痞气差等生轻而易举的和学霸校花在一起。
这似乎是青春片的固定搭配,也是只有可能在学校才会发生的故事。
但伴随着男主肄业,女主保送之后,两个人在人生的第一道大槛上,就决定了以后在一起会非常非常的艰难。
所以对大部分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最开始,就已经告诉了大家,两个人以后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一起。
当然,我们是否认“一考定终生”的观点的。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嘛。
只不过就是一步走错,你以后就会付出更多努力来偿还而已。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保送大学的女主,过上了大学生活,进而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
拥有着光明的未来。
而男主只能在工地打工,虽然能挣一些钱,但是却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说是用命换钱也不为过。
此时,学生时代的单纯感情已经逐步淡去,生活不得不让两个人意识到,之前不在乎的东西,恰好构成了两个人生活的鸿沟。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感情当然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了女主对男主的不离不弃,愿意和他一起住烂尾楼廉租房。
男主也为了能给女主更好地生活,拼命地工作着。
这似乎是每一个普通年轻情侣最正常的状态。
可伴随着婚姻的来临,把两个人拉入了更加真实地世界。
我们现在不妨切入家长视角,我们的女儿从小成绩很好,也非常漂亮,单纯善良。
高中保送,现在是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
她不顾我们劝阻,谈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生在高中成绩就差,也没上大学,不知道在哪里读了个大专就去工地打工了。
我们不是很传统的家长,我不会过分强调门当户对。
我不搞学历歧视,也不歧视任何工作,谈恋爱嘛,最重要的不是我觉得,而是我们的女儿她自己喜欢就好。
只要这个男生真的对她好就行。
可是你们现在要结婚,我问两个问题,一个问我女儿,一个问你。
1.我亲爱的女儿,你愿意接受在未来的生活中,因为你的婚姻而降低你的生活品质吗?
比如说,你会发现你大学同学过着轻松且小康的生活,但是你却得省吃俭用的为你的“爱情”买单。
2.小伙子,你觉得,你能给我女儿提供比她现有生活更好地生活吗?
在我们家,不说多富裕,但起码衣食无忧。
她想读书就读书,想干啥就干啥,就像她和你谈恋爱,我也从来没多说一样。
如果你们俩都是理性的人,且认为这俩问题都不是问题,我支持。
倒不是希望你们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希望真的能拼出你们想要的生活。
上面的这段对话,来自于已经非常开明的家庭,我都得承认,即便是玥玥的家长问我,我都会有压力。
你更别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家庭是传统的甚至是过激的。
他们会打压你的学历,他们会质疑你的能力,他们会说门当户对才是爱情的最优解。
更过分的,会直接告诉你,是他们的女儿瞎了眼才会看上你这样的人,你怎么不撒泡尿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什么样?
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
你这个时候真的能无动于衷,说出那句“我要我们在一起”吗?
现实的状况如此,回到电影。
我们要呈现一个更贴合现实逻辑的故事,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去呈现双方截然不同的辛苦生活。
比如,女主因为她的学历,可以轻松的找到薪资比男主好很多的工作。
甚至是在继续的努力工作之后,两个人已经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比如,男主拼命的工作,却发现自己很难达到自己给女主的承诺。
整个人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自卑而阴阳怪气的和深爱他的女生说话。
他逐步的发现,两个人虽然都非常努力,但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深。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与普遍的现象。
当然,人生可能有奇迹,也有可能会有贵人出现,咸鱼翻生也不是不可能。
可我们毕竟不是拍爽片,小概率事件就不用呈现了。
遗憾的是,朴素的真实电影并没有选择。
它选择了为男主找好失败的理由。
比如,偷了他的钱跑的朋友。
比如,让明明知道女主深爱男主但还是要出现当“反派”的优质男。
这当然是电影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但是却因此偷换了概念,转移了矛盾。
要知道,男主最大的对手其实不是出来想抢他女朋友的优质男,也不是不靠谱的朋友。
他的对手是残酷的生活,是之前不努力的自己,是一直在努力变得比他优秀更多的女友。
在丢失了矛盾点之后,这部电影就瞬间落入俗套。
它的爱而不得就成了普通的爱而不得。
那种普通且自信的爱而不得。
这是不引人落泪的。
真正引人落泪的爱而不得是,因为爱而卑微,因为爱而逐步认清自我不自信的爱而不得。
比如,我清醒的意识到,我现在阶段如何努力都比不过我情敌的那种自卑。
比如,我不仅不能提供比我情敌更好的物质条件给我女朋友,也不能证明我比我情敌更爱我女朋友的挫败。
这时候我女朋友告诉我,她依然很爱我。
我才意识到她爸爸说得对,她是瞎了眼才看上我。
我无地自容,我知道我没有脸面再留住她。
我爱而不得,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我。
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得。
如果电影是这样拍,我认为才是对了它的题目《我要我们在一起》。
这个时候“我要我们在一起”这句话才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
电影给个6分吧。
我觉得在国产爱情片里,这片算是能看的过去的那种了。
至少它有想往现实靠的想法,只是执行力差了点。
最后,年纪大了总是想劝学。
520也想劝学。
因为这片儿的本质就是劝学。
让大家好好读书,人家上双一流研究生,你也上。
不就完事了吗。
后面根本就不费这个劲了。
明明在图书馆就能解决的事,为啥要跑去工地解决呢?
好了,我也要继续学习了。
不然就得爱而不得了。
加油啊!
家人们!
中国爱情电影里没有爱情
十年
想问问导演知道吕追到凌有多不容易么,想问问导演知道吕跟罗在咖啡馆对话时吕势必要带走凌的坚定么,想问问导演知道吕得知凌要跟别人结婚时有多无助和自闭么。改编了太多,把很多核心都忽略了,变得没有灵魂,以及一些做作的东西也显得没有真情实感,恨铁不成钢啊我真是
直男们 不要自我陶醉于这种mv+广告的大杂烩了 我真哭不出来
拍得漂亮好看把一个帖子。诺基亚是真的强。后座有对男女情侣中的女的那个哭得不能自已啧啧啧。坐等沙漠导演更多作品。如果就用那封情书来出片名也不错,片尾字幕做得漂亮加一星。
我挺羡慕吕钦扬的,即便事业上一无所有,但还有那么一个女孩愿意陪在身边,愿意为了你去对抗家庭和世界,得是上辈子修了多大的福气才会遇到凌一尧啊
看了点映。全场要求给五星好评和二十字影评。完全就是mv加ppt电影,剧情全靠旁白推动,演员台词功底都很差。连跨年那场戏,两个人无实物表演都尬的不行。根本不能以正常逻辑来推理。男主女主三年不联系,女主结婚前给前男友打电话,然后反悔不结婚了。我真为这个接盘侠小罗感到心碎。为他唱一首绿光
呕了,感情线怎么单薄怎么来的拿伤感文学糊弄二傻子呢?爱点啥呢在哪呢我天?要是我女儿我可能鲨了这个男的先。什么狗贼???
三星半,导演好,演员也不错,好几个桥段灵,但是故事底子太过时太拉胯了,主题大概就是“男生也有很多梦想,但到了18岁他们的梦想成了买房买车。所以要给心爱的男孩一些宽容”(。
什么x玩意。
其实屈楚萧挺适合这个角色的,但是电影怎么讲,上帝视角的故事远不如原帖文字的第一视角独白,三星半
进电影院之前就想,要是悲剧的话我一定找导演拼命!还好还好,就算那么苦导演还是留下了一丝念想,吕钦扬,你一定会醒过来的对吧!
喜欢抬头看心上人和雪花,相隔生死的时差,以及偏执的少年少女炙热地奔赴
本来因为是豆瓣贴改编所以试着信任一下国产爱情片,结果是我给它脸了🙅🏻♀️ 这部电影真是满足屌丝幻想。一方面是男主能够拥有学生时代的女神,完美的圣母永远陪伴着他,为男主而活似的一个电话就能抛下婚约去火车站苦等他不离不弃。话说电影开头他凑到窗帘去闻躲在背后的女主不猥琐吗??一方面是男主同学苦追拜金女同学甚至不惜出卖兄弟都要给拜金女同学买钻戒??怎么还是女人的错?这是屌丝求而不得之后的泼脏水吧。可惜了主题曲这么好听。除了结尾男主要狗带那段,我一点也没感觉这部电影能传递给我的喜怒哀乐。
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之内也还算行。尤其,在新疆的第一通电话,屈楚萧演得真好。sb,分开了这么多年才蓦然回首发现当初不该走,早干嘛去了…///问题是整个设定就没啥意思。就那么难吗?非得买房才算幸福?这妈也是,那么虚荣的吗?日子就那么难过吗?这样就叫爱情吗?我不懂。
我能懂吕钦扬为什么那么爱凌一尧,但是不懂凌一尧为什么那么爱吕钦扬。导演,你说为什么?
原帖我自己看过三遍,给男朋友从头到尾读过一遍,我们都哭了,惊讶于他们的故事和我们的为什么那么像。同样是相识于高中,同样是乖乖女和坏小子的组合,同样还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不同的是,我们在一起八年,我们仍在坚持。吕工,天寒地冻,早日归乡。
别意淫大专生和985研究生的爱情了
为什么这么苦大仇深... 全片缩写成三大字儿“给我哭”...
超出预期的效果,有两场戏其实很打动我,那么我想,这应该就挺好了吧。(青春片好像总少不了大张旗鼓的打架场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