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剧组没钱吧,导致画面假等问题,其实并不是烂片,结尾非常出人意料,一个很好的故事,整个情节最后也能逻辑自洽,男女主演技真的过硬,增加点投资力度和推广的话绝对是个大片级别,有点可惜了。
另外女演员打了玻尿酸的话基本就是废了,没办法再演戏因为好好的剧情都被那种又僵又假的违和的怪异感给破坏了…… 最后为这个故事架构和叙事技巧给3星。
沒有機會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因為在國外的原因。
也不知道電影是什麼時候上映的,只是在用筆記本隨便亂搜的時候搜到了。
其實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看到這部電影,但因為一直對驚悚片抱有非萬不得已不去看的原則。
今天偶然來了性質,點開來看,之前只是看了一下演員陣容和簡介。
因為簡介寫的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一直到看的時候都沒明白是什麼。
電影沒有過多的血腥場面,也沒有陰暗的背景樂襯托。
袁詠儀扮演的海倫,一直再做一個旁觀者。
看著別人爭執、殘殺。
好像只要自己和孩子足夠平安,就沒有問題。
真正算是爆發,應該就是在思思死了以後。
這個母親做出了她本不會做,也不敢做的舉動。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警方事隔多年會重新調查這個案子,為什麼珍妮對海倫有一種莫名的敵意?
為什麼會在無情拒絕海倫的請求后,又反悔。
但最後的時候,珍妮離開,回想“思思”與海倫還有丹尼曾經的生活。
我還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想過很多,甚至最離譜的都想過,卻又否決了。
直到看到海倫旁邊本該有思思的椅子是空的。
而海倫將帽子摘下來,不複之前的年輕。
見證歲月的白頭發、皺紋。
那一刻我的眼淚真的止不住流出來,好像心底最柔軟的一個地方被觸碰到。
海倫繼續活在那個自己為自己營造的美好世界中,而真正的“思思”也已經原諒了自己。
即使她不知道真相,也足夠了。
當我們擁有時,總會想得到別的。
但真正失去了,才會後悔曾經沒有珍惜。
海倫在乎的是她現在所有的,或許她明白這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幻想,可她寧願留住這一刻的快樂美好。
贴着惊悚悬疑的标签,上演的却是亲情至上的戏码,真的是很让人出乎意料。
刚开始的一场心理测试,让整个角色混乱的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随着故事的递进,才明白是一个有关于亲情的点,导演并没有用悬疑片中惯有的倒叙方式让观众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而让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显现出来,其实这样的方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把握不好,会误导观众,让观众对影片的脉络不够清晰,这样也会影响影片所表达的中心内容。
《死亡派对》在最后辛海伦在海边,黄昏时刻,摘下帽子的那一瞬间,才揭示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并不像有些剧情,演到一半,或者大半段的时候,就已然猜出了结尾。
看过之后,虽然从过瘾,而后到深沉,那是因为大家不免都会陷入思考中,辛海伦面对深爱的丈夫,不得已杀死他,而后疯癫,爱护女儿,却无法照料,深陷自责又愧疚中。
这一系列的问题,孰错孰对?
带来的后果,惹来的争议,让在世的人们都不得好过。
其实有时候,真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即使是重要,也不能作为判断对错是非的唯一标准,法理不外乎人情。
导演很费劲讲了个简单的故事。
而且拍的很像日本片!
但是溶洞的戏太乱了,眼前就是血红一片!
本来原以为主要是惊悚和暴力,没想到看到最后是悲喜交加。
目前为止今年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悬疑之一。
周迅老公其实戏份还不如熊乃瑾多啊在搞什么啊?
袁咏仪最后海滩那段真的好美,但她的举动的确恐怖!
#要给死亡派对一点活路#一般我都很懒,平日工作都是写写写,非工作时间不愿意再当“键人”。
可现在我忍不住了,原因是下午看这部电影时它还有6.5分,这会子剩下6.2了,冒着被骂水军的危险,也要一吐为快。
我期待这部电影蛮久的了,一来比较喜欢这样的心理类型片,二来也想看看国产的能拍成什么样。
《催眠大师》虽然不恐怖,但毕竟走了鬼范,《死亡派对》走的应该就是致命ID的血腥范了。
没想到九月各种影片扎堆出现,姐我没吝惜时间金钱,过的去的都花钱看了(姐这城市消费不高,一场普通电影会员价30,2D的35,IMAX75这样),猩球崛起、空中营救、绝命追踪,然后是这部死亡派对了,挑了个周末想安安静静的看,然后你知道姐发现什么吗?
姐居然买不到票!
市中心7个影院只有一家影院(嘉禾)上映了!
而且票价是58!
比姐看IMAX首映场还贵!
这样的宣传、这样的上映率,国产片上座率如何保障,稀稀拉拉就那么几个人,周末下午四点半的场,上座率不到20%。
但姐还是花钱去看了,不是脑残不是谁的粉,不是五毛没收人一毛钱......就是因为最后五分钟我看哭了,我竟然没有猜到结局!
我承认这部片子有很多让人吐槽的地方,比如派对的段落太不饱满,甚至有点狗血,一看就知道是测试;比如中间有大段留白,和前面节奏的紧凑很不一致......但这些又有什么呢,它让人吐槽的点会比《空中营救》的多么(我最少可以写十条以上,不带仔细想的那种),凭什么《空中营救》要比死亡派对高那么多分。
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你们轻易就被几个所谓的大场面骗了呢?
中国的各大院线,你们难道都不看片子就排期?
你们少给那些垃圾鬼片排一场,就多给正常的片子一场,作为中国影业的一线产业,难道不应该拿出点态度、拿出点理想、拿出点道德出来么?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部片子不是《禁闭岛》不是《致命ID》,不费脑,但很感人,有槽点,但它好好讲了一个故事,看完,我觉得很温暖,真的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种主打情感的悬疑片,而且看到结尾千万别是绝望的,幸好这一部不是,结尾是个反转,蛮正能量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界定一部电影的类型时,就抱有一种习惯性的期待。
而且往往电影的名字和宣传已经在我们看电影之前就让我们确定了片子的类型。
看《死亡派对》之前,看到了海报和名字,我还以为会是一个悬疑惊悚片。
看这个片子也是因为恰好买不到空中营救的票了。
说实话看开头,我觉得蛮一般的。
一堆人被抓到洞里面,开始玩杀人游戏。
人死得很快,基本上3分钟死一个人。
而且不断闪回到审讯室,熊乃瑾不停地逼着袁咏仪回忆。
这时候我就觉得很有可能洞里得部分是虚构得,也就是想象得。
果然后面就出现了反转,在这里就不明说了。
我想说得反转之后,袁咏仪和女儿隔着玻璃用手语讲话,这时候我就觉得片子可能要往情感上走。
果然后面越来越偏向情感,丈夫遇难,夫妻二人苦苦支撑,最终妻子为了丈夫而。。。
最后得大boss站起身,向袁咏仪开枪,这是我没有想到得,虽然有模仿电锯惊魂的意思,但感觉还不错。
最精彩得部分是最后的海滩戏,情感在这一刻伴随真相得揭开而爆发了。
这一段是我觉得全片最赞得部分。
看到这里,也可以确认这其实是一个情感片,再归纳得更精确一点,就是一个情感伦理片。
所谓悬疑,也就是设置了三个反转而已。
但是我蛮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没有情感的电影是单薄的,这部电影有缺陷,但不单薄,看后有回味,强于其他的国产烂惊悚。
我和朋友们看完,都是可以感受到导演的诚意的。
在国产惊悚悬疑烂片层出不穷的今天,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确实非常惊喜。
大晚上和俩姐们一起去看《死亡派对》,纯属为了寻求一点儿刺激。
原本以为是“一惊一乍”+“血腥暴力”,没想到却跟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抱着看暴力惊悚片来的小伙伴们,一定会特别失望的。
因为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她的名字和预告片中所展现的那个样子。
但是,我想说这种“大相径庭的预期”却让我觉得很惊艳。
《死亡派对》让我想到了两个反转的片子,一个是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另一个是经典反转惊悚片《第六感》。
其实上述这两部片子的类型都是存在反转的,你没有办法很明确的界定他们的类型。
《切肤之爱》前半部分,是丧妻的电视台制作人,为了重新组合的家庭的一些努力,并表现了大量的家庭温馨画面,而女主角的亮相也跟人一种清新温情之感。
可是电影中途突然峰回路转,男主角的遭遇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恐怖的深渊,直到最后,全片最令人恐惧的一幕:女主角把男主角的脚一点点用钢丝切掉!
而结局则是开放式的。
这是一种经典的类型大反转,从开篇的温情一步一步地转折到后面的惊悚与暴力。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简单粗暴的大反转带来的却是一种坐过山车似的观影感受。
《死亡派对》也同样如此,她存在着一个“类型反转”的调性。
我们从前半部分的惊悚暴力,各种溶洞内血红色的杀戮,以及混乱不堪的人物塑造,反转到干净冷冽的审讯室,后面接着是停车场惨案,以及夫妻生活的艰辛与苦楚,一步一步反转到了家庭伦理上来。
而结尾部分则是一个情感的爆发和亲情的释怀。
这种过山车式的类型反转,势必会造成观影者“喜好”的“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就会特别喜欢,讨厌的人也会特别讨厌。
但是作为电影的叙事技巧来说,我认为这是国产片中唯一一个尝试这种方式的电影,不能说做到了百分之百到位,但也极为不错。
《死亡派对》似乎更接近《第六感》的类型反转。
《第六感》开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很闷的惊悚片,很多没有耐心的小伙伴可能都看不下去,我们跟随着布鲁斯威利斯进入到一个似乎可以看到鬼的小男孩儿的生活,感受他所经受的恐惧。
当我们在导演的铺垫下,一步一步陷进去,完全相信了这个世界的时候,导演在合适的时间把亲情牌抛了出来,所以看到后面我也会哭。
而到的结局反转,则让我们更加唏嘘,前边一些被忽略的、甚至乏味的细节也都重新浮现脑海。
《死亡派对》的套路也大体如此,前半部分节奏过快,各种混乱的杀戮,让我们一头雾水的时候突然一个反转,重新带我们走进故事的第二条轨:审讯。
审讯也有很多看似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是因为节奏迅猛,所以倒也不至于闷。
但是结尾的反转就在一瞬之间让我们的情感爆发,前面那些存在疑点的细节、不符合逻辑的猜测、以及不合常理的表演,都在一瞬之间翻盘,如果看完结局你再回想一下之前的细节,很多都是故意的设计。
比如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的熊乃瑾按说应该镇定自若,为什么一直保持那样冲动、亢奋的情绪?
为什么她会在关键时刻情绪失控,而造成测试中途退出?
为什么洞内的人物交代比较模糊?
为什么洞内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会有一些混乱?
为什么前期审讯室和溶洞内的回忆之间充满了跳跃性?
当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为何目的的测试之后,当我们知道熊乃瑾的目的何在,当我们知道袁咏仪的精神世界时,这些bug竟然全部成为了为结尾而做的铺垫了。
有些人可能还是喜欢比较常规的、传统的类型片叙事方式,可是我就是喜欢这种出其不意的。
总吃一种东西,偶然换换口味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死亡派对》的口碑必然两极分化,因为很多小伙伴和豆油们也不喜欢中感受,但是总有人和我一样是喜欢的,电影说到底就是一个娱乐产物,既然看完之后可以达到情绪上的某种满足,那我就愿意给一个好评4星,为什么还要加1星?
因为她在我看过的国产悬疑惊悚片里,她无疑是翘楚,只有鼓励,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好国产片。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要求不能太高,但还是不得不说些东西。
老实说,解航导演野心还是蛮大的,创意也有,但糟糕的是,主旨表达有极大的问题。
一般我们拍电影有个核心主旨。
死亡派对如果单看预告片100%的观众会认为是讲类似电锯惊魂那样的为了生存考验道德人性的电影,结果,到了后来,却发现尽然是个讲母爱温情的电影,还是个精神病人的母爱电影。
这种抖机灵的感觉,对观众来说,如同餐馆吃饭厨子强行改上了一道菜,菜做得好,顾客也就吧唧吧唧嘴算了,如果不好吃,结果绝对是惨烈的。
像小成本电影还能这么拍,拍大成本商业片,我很怀疑导演还有勇气这么干。
“派对”在剧情里占的比例虽然不是所有,但如果没有那个什么虚拟现实“心理测谎仪”的设定,这戏基本就没了,所以我说是科幻片。
但毕竟主旨讲的是母爱的话,我们来看看电影里设计的情节吧。
女主老公为了救女主残疾了——女主生下孩子后老公的残疾生活让他生不如死——女主杀老公帮他解脱结果自己精神分裂——孩子没人照顾送去孤儿院——带怨念的孩子成为警队医生利用“科幻仪器”确认女主杀了自己爸爸——带怨念的孩子发现母亲是爱自己的。
大家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对了,这主旨根本没连在一块啊!
前面讲的是纠结老公安乐死的问题,后面讲的却是孩子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
中间连接主旨核心的却是误会。
你自己看就会发现,剧情其实完全没有说服力。
老公残疾想死,让不让他死?
矛盾和冲突只是靠一场女主和医生争论的戏表现。
到后来女孩因为爸爸死于女主手里而恨女主,完全看不出女孩喜欢爸爸的情节。
剩下的“派对”戏,完全没有任何塑造人物和情节推动的意义。
剧情里根本没有任何伏笔的设定,对,任何伏笔的设定,完全靠剪辑剪得疑神疑鬼的但是!
我们还是会被感动,为什么呢?
因为这片子他妈的反转了!
在各个命题元素的表现上火候很足,基本都自洽了,并不会拖泥带水。
而在感情积蓄上有着相当的张力,以至于最后那个镜头着实感动了不少人。
追求反转本身的电影叙事方式而不是叙事内容也导致这部电影更加的有现代艺术性,更纯粹。
其实,死亡派对的主旨只有一个:反转。
如同诗歌般简单纯粹,近似童趣。
对主题的反转大胆而又不失控制。
虽然有着瑕疵,但做到一点就够了。
最近看了几部所谓的恐怖片,没想到结果都是这样的,是关于心理或精神的问题。
死亡派对其实只是人意识操控下的一种反馈,女主角心里一直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杀害了丈夫,哪怕到死亡派对的最后时刻,还是说,“我不是杀手”。
帮助全身瘫痪的丈夫死亡,是想成全不让其受痛苦,但又备受煎熬,她还是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杀害了他,也许就是因为心里隐藏了这么大的秘密,每天都处于这种折磨之中,终于崩溃了。
精神患者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说她不爱丈夫,不爱女儿,更确切的说,是因为太爱了,这份爱太沉重,让她变好还是变坏呢,或许本来就没有好与坏。
女儿的不理解,也许也正是我们这些观众的心理,当真正去了解一个人时,你会发现她的苦衷,她的无奈。
文字的力量是可怕的,文字的煽动性也是极强的,在看电影之前原谅我又忍不住看了豆瓣,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水军,或是多少黑客,我只能认为每个人的审美层次,水平确实不一样。
几乎一致的好评,难得的诚意之作,国产惊悚片中难得以情节推进,反转之再反转,-- 说的我几乎要生拉硬拽一帮哥们去捧场了。
影片片长标注82分钟,实际只有70来分钟,对于我等对国产片几乎绝望,只打算以休闲时长赢回票价的吊死已是一重沮丧。
以为还有些闪回,也是心有不甘,看到了字幕,导演是谢航,想起以前看过他写的一个剧本,记不清题目了,只记得介绍他是到好莱坞发展的中国编剧,貌似有个把剧本上映了,剧本的内容也记不太清了,似乎也无法记清,因为当时就没有看懂,大概是逃学的少年躲在一个很古怪的公寓里,发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现在看来也就理解了这部片子,活生生的抄袭好莱坞的手法,但只是抄袭了模式,概念大于故事,造成了生编硬套,以一个相对“精彩”的结尾扳回一城。
说到这份上,似乎剧透不剧透已经不重要。
故事其实说的是一个安乐死的案例,女儿不能原谅妈妈,多少年后想弄清真相,采取了类似心理疗法的方案,可怕的是非要弄个超级大的噱头,--- 心理疗法中的方案设计为“死亡派对”,其实一切根本无关,至少没有编周全了,梦中的角色影射每个现实中的人,混乱的经历能理出清晰的结果吗。
一对男女莫名其妙的杀了另一对车震的男女,全成了梦里的人物,再玩一个类似“天黑请闭眼”的密室游戏。
幽深的山洞,时不时飘来的迷雾,来一次死一个,编剧也太省事了吧。
一个个穿的跟祭祀似的,红袍加身,轮流编排两句,轮流搏斗死亡。
潜意识杀人和实际杀人应该是两回事吧,就像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有腹诽的经验,真动真格的说不定比亲人还亲。
退一步讲,想从实际杀人后的负疚感考虑,死亡派对的设计也不够精巧,细致,总之给人感觉就是---不相干。
导演的功力实在无力吐槽,晃动的镜头似乎想说明搏斗的激烈,可惜把观众也晃过去了,西里呼噜人死光了,就光等着影评说的反转了,可惜反转了几分钟,电影业结束了。
这都哪跟哪啊,匆忙的似乎一切与电影都无关,也许剪成个MV会精彩许多
出乎意料的好看,袁咏仪演的也很好,这样的诚意制作豆瓣居然只有六分 装特么什么高大上都 看几个所谓的文艺片就特么都成文青了 懂个所谓的长镜头就特么高雅了豆瓣就是装B屌丝男女们的垃圾站 我不是 我是二笔青年。
故事还行,配音难听,拍得也很烂。
以为是无人生还结果搞出了精神分裂
心里医生一张假脸看着别扭,演技就更别提了,剧情还是有点新意,起码国产电影里算新鲜的,人格分裂题材
优秀的小成本国产悬疑片,无人生还模式+精神分裂,有点像致命ID,可惜煽情的片段过多,观感一般
一星给袁咏仪演技,一星给小女孩演技,一星给结局设定,一星给周迅老公
先模仿吧,还有很长的路走;故事是说下去了,这种模仿欧美恐怖剧情有点水土不服啊,看起来总感觉怪怪的
在这个无反转不精彩的时代,编剧们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把荧幕前的观众玩弄于鼓掌之中而乐此不疲。杂糅的东西太多,只有结尾确确实实融化我了。
这种故事真没必要拍成电影
国产悬疑小片中一流的剧情,二流的演员,三流的拍摄手法。如果演员除了袁咏仪都换成大牌,再拉长时长,做好宣传,绝对是一部大片。悬疑的部分很好,其他一般般。
蛮好看,好神奇的电影啊
五星送我最爱的靓靓 演技一如既往的赞
看过好久了,当时好像是冲着袁咏仪和高圣远的名字去的。貌似是密室发生的事件。也算不上悬疑,不过当初觉得还行
国产良心之作,多给半颗星
行了行了,我先死为敬。
在中影看的,看开头基本能猜到结尾的走向。不过感觉名字起坏了,目测要少赚很多钱吖, 熊乃瑾的嘴是亮点。周迅老公打酱油,全片人物性格刻画一般,仅仅是叙事。导致人物不突出, 导致整体格局上不去。其他还好。结局有点草率了,完全可以更好,档次更高。3.6分。
又找到一部各方面都还行的国产恐怖片。妈的毕竟老子一部又一部翻了那么多,总得能翻到一两部能看的吧。从故事概念上来说,虽然模仿了好莱坞,但在这个框架下创作出了自己的东西,不仅不雷不突兀,还保证了很强的观赏性,后半程几次反转都能自圆其说,煽情部分也恰到好处。袁咏仪虽然老了但选片眼光绝对还是可以的。
两星半吧
一星给结局 一星鼓励
看到一半儿,忍不住吐个槽,哥你用的是机关枪撒?子弹打不完的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