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爹makesme有点应激,擅自期望擅自想象,觉得这是个美好完满的家庭觉得这个家的人很幸福孩子很快乐,实际上自己什么都没做,女儿能够模拟出他的行动,他却无法预测女儿的行为,因为他的目光从来没有落在真正的这个人身上而是永远落在自己的想象里。
什么都没有做却强加控制欲,一旦不顺他意就恼羞成怒涨红脸发疯。
我真的好害怕,好像那天晚上。
爹不会自杀,因为爹没有感受过那种潜移默化的……。
告诉你忍耐,你不对,你不要去做,你不能去做。
爹只会打人,发疯。
或许已经不是沟通或者人之间的理解造成的家庭悲剧,不如说这个原因还挺阳间,因为仍有转圜余地。
而是没有沟通这个前提。
因为在大部分的东亚家庭里,爹和其他人隔着一层厚厚的墙壁,是他自己造的,上面画着自己喜欢的漂亮幸福美满的风景。
墙壁后面大家自杀的自杀发疯的发疯,如果让他窥见一斑,他还会责怪你为什么破坏了自己的美好家庭。
虽然最近看电影就像囫囵吞枣一样,看下来之后对整部片子没什么具体的感受,但是在片子里体会到的感觉会留下来。
喜欢园子温的片子里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独白,听起来很有感觉,很难忘掉。
这些“演员”在有偿表演家庭时,每个人身上的那副样子都忘不了,这到底是什么呢?
在沾满鲜血的屋子里,对周围情况视而不见,继续认真表演的那种样子,总觉得在对观众诉说着什么。
青春期少女的实体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人们都会在青春期迷茫呢?
有一点拖沓,最后到结尾都有点坚持不下去。
"我介绍我的人生只需要三十秒" 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属于自己的特定角色,如果没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那你就要犯错。
多数时候我觉得费解,那个才是我?
是在熟人面前活泼开朗的我,还是独自一人又丧又悲观的我,还是在陌生人面前害羞寡言的我?
感觉哪一个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扮演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突然想起来双重人格这部电影,原本的人格会未来适应社会而形成另一个人格。
怎么样才能时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犯错呢,这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54个少女的电车卧轨自杀和彻三杀人后和久美子、光子、优子继续“扮演”家人生活的两段无疑是电影中最为震撼的片段,电影中探讨的部分很多,例如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与重视,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与他们的内心渐行渐远;憧憬大城市想要独立生活的光子在找寻自我中的喜悦、迷失、悲伤;被人遗弃后想要填补内心空缺、沉浸在扮演角色中的久美子等等。
狮子与兔子的追逐,凶手与被害者,不同于动物,人可以转换这些身份,狮子吃兔子,兔子吃草,便形成了社会的”圆”。
我们想成为花,而不是花瓶;我们想成为香槟,而不是杯子。
但不论任何角色,都是被人所需要的。
说到底我还是不太清楚几句台词背后的含义究竟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思想,但是却有隐约的感觉,原谅我的词不达意。
喜欢光子在结尾说的一段台词:心是一个小杯子,如果感情倒得太满,眼泪就会流下来。
有些情绪我们可能要消化很久,所以只能扼杀一部分感觉,好让眼泪不要流下。
最后光子也变回了纪子,优子成为了一个无名少女,不知要去向何方,没有交代彻三和久美子的后续,结局比较暧昧,但是电影带来的整体感受还是很紧凑的。
在似乎是《循环自杀》的另一平行空间里故事线逐渐完整,从一家庭的瓦解看自杀俱乐部的存在和少女卧轨事件,同时补完了该组织的纲领思想:圆--去自愿地扮演受害者角色,促进自然界中生死循环的和谐,纪子们选择成为某种自愿扮演的角色解放空虚的象征关系达到‘自由’,去和自己链接起来---反复出现的台词自杀 通过毁坏肉体触及真实,我无法继续好好活在被规定的秩序之中,我通过扮演身份创造了新身份--摆脱规训---打破象征的想像界---脱离依靠他者而存在的社会生命(和别人的链接,不会被抹去却虚假的存在)---去找到和自己的链接(通过不能被理解的异常行为---一如同创作中的‘异’)但是其实也无关与要去寻找真实的处女地,而仅是反抗被作为唯一真实的社会规则而已,这种反抗作为一个艺术的‘实验’而存在是正义的,因为它捍卫了作为象征与想象的世界的无限可塑性;作为真实的行动付诸实践,则是恶,因为没有哪种可能的想象凌驾于另一种可能上,洗脑后的自愿是逼迫的另一种体现-
舒适区观影。
只要有以女孩子为叙事中心/贯彻复古慢节奏质感/放入大量思辨类的对话或独白几者其一就已经落在好球区,再来点神秘主义大概率我就被套牢了。
莫名很喜欢这样分章节的结构,看似各自散落实则千丝万缕并最终汇流,像碎片化解谜又把作为故事侧面的每个角色打磨得发亮。
剧情里的呼应和暗示很多,几乎每一段情节都可以与角色的核心诉求或境遇相连,也可以说叙事做得相当圆整。
说是好一口神秘主义,但其实不喜欢日本人那种过度咀嚼和为之着迷的态度,好在片中的生活与荒诞把它冲散了不少。
一直在揣摩妹妹说“在我看来你们都是狮子”为何意,也许是她作为最敏锐的观察者,发觉表演者和布局者双方都为了个人的目标身不由己,看似献祭的举动也只是一样逃避痛苦,于是首先放下这无谓争执。
久美子生来便戴上他人的面具,演戏于她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也是终将切断的锁链,只是不一定用杀生的刀。
纪子花两年青春出走完成对原生家庭的叛逆,最后通过精神上的归乡补完这个裂隙,像是一场整合阴影的自性化旅行。
优香以透明的心接近和理解他人,在完成对过去的巡礼,看清一切本就面目全非后踏上了那片谁都未曾涂写过的空白未来。
个人最喜欢的结局。
彻三则是那个最无能的人,无力理解女儿,无力挽救妻子,在失败后的努力中挣扎,然后某种程度接受了失败,也获得了赦免。
也许这部电影的本质是一次很美的破茧与追寻,有彷徨与虔诚、痛苦与慰藉,东拼西凑却幸福无瑕的家庭,流浪猫般相隔着千里抱团取暖的网络社群,互不相识而自成默契的月台集体自杀,既奇诡又朴实,看似冰冷又以血肉刻成。
只有真看完电影再去翻影评,才能发现都是一群装深沉,什么也没看懂,只会用毫无信息含量,也没有情感共鸣的文字堆砌评论的人。
记录下我自己的理解。
1.狮子和兔子。
狮子是那些想追求幸福的人,也可以更通俗地理解为攻击性,最根本的攻击,甚至不是伤害他人,贪婪地追求幸福也是攻击。
那么家庭出租的成员愿意做被众人的攻击掠夺的人,甚至是被夺去性命的人。
只有狮子和兔子,杀和被杀在一起才可以组成完满的圆。
2.纪子望着院落里下雪的独白。
她的幻觉里出现了橘子,那个她认为活出自己的女人,她认为自己也终于成为了活得成功的女人。
然而就像最后发现倒地的只有彻三的男性朋友一样,这种自以为“连上自己”只是幻觉。
(前面有一段优香发现卖东西的不是橘子了,新员工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其实是橘子也没有找到自己,所以拿她作为幻想/榜样的纪子也不会找到自己)佐证一:面对久美子要彻三杀了“全家”,说出光子其实是纪子时,她疯狂否定,表示自己是光子,实际上依旧抓着一个自我赋予的身份欺骗自己已经找到自己,她不肯扮演纪子满足父亲的幸福,实则也是为了追求自己成为光子的幸福,还是狮子。
3.优香为什么说光子、妈妈(久美子)都是狮子。
因为她们都在做追寻幸福的狮子,光子见上述佐证一。
久美子不再演妻子,而是突然让彻三杀了全家,这并不是彻三主动的要求,对久美子而言,被杀是她那刻追求的幸福,而非扮演被他人杀戮,成全他人的兔子。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把血和尸体清理了之后,大家又坐在一起吃饭时,叫的是优香,久美子也演妻子,她们此刻成为了兔子。
4.结尾:最简单的是父亲,唯一一个没有醒的,依旧要靠他人成为兔子,来满足自己作为狮子想要获得的幸福。
纪子:我不觉得纪子最后是找到了自己,而是放弃了。
她抛开了光子的身份,重新做回纪子不是和解,而是在承认原本身份之后,更没有约束地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了。
类似于光子是1(是纪子的一层面具),后面跟上无数角色,而做回纪子,就是0,再有面具就意味着更彻底的扮演。
纪子睁开眼睛说再见优香,她知道妹妹也要继续寻找,能够比她这个姐姐往前走。
同时,她说“心是个小杯子,承载了太多感情,眼睛就会流泪”,所以她不会再负载真情了,而是走向表演。
最终会走向久美子带纪子看女生自杀时的预言“她会超越寻找幸福的。
”变得和其他女生(长颈、废柴5号等)一样自杀。
久美子:(我觉得电影里自杀分两种,一种是具体客户要求的,一种是卧轨的,后者有点抽象地满足世上有人想杀人,那我们就这么多人通过自杀而被杀,不是前者一对一满足客户幸福。
)我感觉纪子后来在扮演中要求死亡,或卧轨都有可能,但久美子更大可能是不会卧轨的,如前所述,死是她的幸福,所以她不能自己主动卧轨,那种抽象的扮演让他人幸福的自杀会被自己利用,变成追求幸福。
(不一定对,我只是这样可以解释之前为什么久美子不卧轨,而是看着家庭出租的成员卧轨)优香:和她们结局都不同,因为她最后说既不是优香,也不是优子。
很明显的是她要继续探寻,除了台词说要继续走,还有扯下来的线头也意味和过去决裂。
但是是走向没有任何束缚、符号的沙漠,或者说空无,还是说走出不一样的选择就是开放性结局了。
个人想法,感觉不是都对。
初识电影的前身,是在b站上看到《循环自杀》的实验性短片,片头自杀的血腥如同西红柿炸开一般,失去了生命本身厚重的意义,还原为一堆肉身的毁灭。
当时的我看到那个片段又兴奋又自感共鸣,是的,自杀就是如此简单,不过是一堆烂肉罢了。
短片中,不断出现的暗示性意味的台词,“你与你自己连接上了吗”,让我有一种出离的愤怒感,这份来自第三者的质问,即使是因为影像中的安排,也让我倍感威胁与羞辱,心中自我代入般诽腹,关你什么事?
但却记住了这部短片,希望找寻导演的拍摄意图。
据我所查询的,这是园子温受日本邪教导致的自杀热潮影响而构思的一部作品,更加完整的展现在电影《纪子的餐桌》中,于此,我终于找出时间开始探究,循环自杀里没有拍完的东西会是什么?
整部电影的观影过程中我都似乎一种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压抑着自己被诱发的自杀渴望,禁止自己审视自己身上的扮演自我的行为,我不再感到羞辱,却开始被焦虑裹挟。
我为纪子的逃离感到愤怒,却又因她的放弃感到一丝卸下自我沉重的放松感。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转眼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只能通过扮演不断逃离来自过去的找寻,但那些记忆与联结却似乎像蜂拥不断的蜂群不断追着你跑,你只能无尽的窜逃,回望又惊心。
而优香却是在最后抹去了一切,回归存在本身。
姐姐的走失与扮演回归,妹妹却决定抛弃一切可以界定自己之物,重新创造了一个自己,她又能否真的逃脱呢?
相比于《循环自杀》,纪子的餐桌温柔许多,也更疯魔,循环自杀的短片里,警察突然的自杀,是直接的感官刺激,仿佛如睡梦中听到一声枪响般,震惊又茫然,只剩惊恐的余温。
大抵这个画面暗示性意味太强,自杀是会传染的,这是心理界的共识,此种意象确实不该被大量传播。
看到有影评提到这份自我消失术的一些相关概念,联想到,这也亦是抹杀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过去的自己不想要了,人可以重新开始,独自逃脱吗,还是抑或是无法逃离的背叛,身背十字架的罪孽,作为你背弃自己的代价。
写到这里,我却又想拉回来,警醒自己,这就是邪教所盯上的脆弱心灵,谁能轻易逃脱这份精神之网,我亦只通过观影就自陷其中,明知不管发生什么,第三者都没有资格评价我的人生,而他们却用精神刺探的方式,敲打心灵的裂缝,无孔不入,如此,自感触目惊心,自杀的热潮是否就是如此被引诱的呢?
深处现代互联网社会,心灵脆弱的人又该如何逃脱这些心灵的黑手?
你与自己连接上了吗?
我连接上了是否就不会被刺痛呢?
我亦无答案,只能记录观影感受。
不喜欢这部片子。
因为亲情冷漠就离家出走,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在东京重新生活,搞得母亲自杀父亲失业,还去从事一种类似应召的,给别人装闺女的职业?!
这个逻辑……还有那句「你跟自己连上了吗」也是扯淡,片中的纪子分明把过去的自己抹杀掉了啊,怎么好意思再说这路话?
浑蛋嘛这不是!
此外, 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园子温,装逼嫌疑严重,反父权也是你,抨击家庭也是你,看他这路片子时就特像看巨婴国的感觉,极力想抹杀过去无能的自己,仿佛自己生下来就是一身荣耀,然后说着没人听得懂的艺术理论,末了还朝你投去鄙夷的目光。
反倒是《地狱何其恶劣》、《东京暴族》那类的片子更吸引我,我曾经一度以为他是日本的彭浩翔呢……其实,《庸才》和《反情色》也不错的说。
我看内个纪录片《园子温这种生物》的时候,生理反应跟看《巨婴国》时完全一样,十分不适,特想骂街,而且心疼我的时间和钱。
纪录片里的园子温有几次画画的场景,画分镜我就不说了,毕竟姜文画的分镜也不怎么样,但丫内油画吧,分明就是往画布上抹颜料嘛!
这他妈也叫艺术?
那我们家胡同口儿刮大白内哥们儿不成大师了!
总之,我不喜欢这个片子,更不喜欢这样的园子温。
“橘子”不像影片里的那个女孩橘子,能无所畏惧和顾忌地活出自己,这个年代的我,和影片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可能只能像被彻三剥开的那个水果橘子一样,承受着社会、生活带来的痛苦,永远假扮着某个形象。
所谓“haikyo废墟”和“自杀俱乐部”,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毁灭然后重生的机会,一如被压扁的橘子皮慢慢复原成原本的形状。
“自杀俱乐部”毁灭自己十分容易,无非是将自己的过去锁在上野站54号储物柜里,也许未来某刻别人偶然问起“你过去是什么样的呀”你从储物柜里随便捡起一个物件,胡诌一段故事,也就成了别人耳中过去某个的你,无所屌谓。
至于如何(作为家庭出租公司的客户)连上真正的自己,就像片中那个蘑菇头说的“公然躺下并追寻无知,感受沙漠,体验孤独,用心体会”即可。
说着很容易,可是现实中能这样做的勇气和机会都少得可怜。
说回我自己,也许我真的该谢谢yi情,如果不是20年头我被困在英国十几平的小ensuite里长达几个月,彻彻底底地与世界隔绝,那么我就不会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自然也绝对没有动机和勇气从计算机转到纪录片专业,以至于现在能在ucl读电影,学着怎样我都不会觉得厌烦的内容。
在那片寒冷的沙漠,我连上了部分真正的自己,确切地说,事业上的那部分。
至于亲情、爱情上的真正的自己,我还没能连上。
“家庭出租公司”决坏、久美子、纪子等人表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成兔子为客户狮子服务,可能也是尝试找自己的另一种方式(作为公司的员工,一名体验派演员)?
“纪子”最终找到了正确的角色回归了家庭,代表“拥有过去,也杀死了过去,并且找到了新生的人”,比如园子温导演本人。
“优香”还未找到正确的角色,所以代表“拥有过去,扯断了过去,正在寻找自己的,暂时无名无姓的人”,即我们这批看完影片之后开始思考自己何去何从的观众。
“久美子”作为兔子,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角色?
因为她“没有过去,对未来也没有期望,对自己本身毫不关心,一直在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可以说是最惨的那批人,怎样的生活他们都愿意接受,毕竟全都是施舍。
(不确定能否这样理解?
)总之,我觉得不论是《自杀俱乐部》还是《纪子的餐桌》,园子温导演都讲了同一件事,即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不舒服,不确定自己在社会和家庭里正确的位置,那么不妨试试重启自己。
目前的理解暂时就这样吧,把它写下来主要是为了给未来的我回忆现在留点线索,当然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期待更深刻的解析。
(要是我懂日语就好了😭真希望所有懂外语的人都能像翻译书籍一样认真地翻译电影字幕)p.s. 久美子和优香可真好看啊🥵
手法和表演都不喜欢,园子温对家庭社会绝望夸张的表述,看来却真实残酷
一位导演的风格是不会变的
吉高由里子 ❤
姐妹篇里循环自杀那部是多余的,这部有点意思
我们想成为某个人,最后连自己也演不好。
把亲情放在自动贩卖机里零售
3.5 虽然05年的时候看起来会有些荒诞,但居然有点预言性质,现在霓虹有出租恋人,某宝都有聊天情人租
这不是恐怖片,非常文艺,不适合我看
昏昏欲睡
跟爱的曝光一样,导演能把00年代的片子拍出90年代的感觉。她们到东京来寻找幸福,但是却不会找到。想获得新身份的人终将迷失身份——现代人的找寻。妹妹的“无身份”会是出路吗?东京和“资本主义”杀死了传统。——由“网络”得出的发想。
喜欢无头骑士异闻录的可以看看,一样的味,就是也没个高潮冲突点,趋于流水账了
本篇彩蛋 :古屋兔丸出境!
太有装逼的气息,隐喻太多。
不太想去理解这是种什么心理 也不想搞清楚这些舍弃自己追求圆满的人怎么想的
不是說恐怖片嗎?爲什麽我看了兩個多小時都不覺得恐怖?還完全不明白它說什麽呢?是我膚淺?看不懂嗎?
开头纪子的独白让我感同身受。后面的特么不用看了。
最喜欢的一部园子温的电影。
再见,我的卡罗尔。再见,我的青春时代。再见,光子。
没人想去看絮絮叨叨的初高中女生的天马行空!没人!你至少给我演点情节出来!我没见过进展这么缓慢的电影,连我都丧失看下去的欲望了!!正是因为没有对生活的明确目标才会这么浑浑噩噩,这样的人除了无谓的絮絮叨叨也没有什么活着的必要了
我们只是想避免伤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