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炎热黏腻的夏日,太太一次次来到板仓的住所,好事之人抬头偷窥,看着女人步上楼梯时,浑圆的臀部与若隐若现的腿,昭和情怀满溢。
每年香港电影节可以看一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你相当放心其水准,备着纸巾随时准备为其流泪。
《小小的家》是一部避免了宏大叙事且又“政治正确”的电影,因此整体意图非常讨巧也讨喜:多纪奶奶终身未婚,晚年开始写回忆录,妻夫木聪饰演的孙辈(和《东京家族》里角色性格基本类似的看似无所事事实则责任心重大的好青年)常来探望,欣赏多纪奶奶的回忆录。
来自山形带着乡音面色红润手脚温暖的少女多纪在1930年来到平井家——这座有着红色屋顶的美丽小屋做女佣,与做玩具生意的平井夫妇以及儿子一起生活。
太太爱看《乱世佳人》、喜欢听Stokowski的交响乐,无奈丈夫只是个忙于生意、会随手关掉音响的无趣之人。
于是在遇见稍显弱气的文艺男青年下属板仓之后暗生情愫,开始了一段隐秘的婚外恋。
多纪带着痛楚旁观着这一切,而大背景则经历着申奥失败、南京沦陷、珍珠港事件、食物短缺、大范围征召、空袭等等等等......终于板仓收到了征召令,出征前太太渴望见到情人最后一面,让多纪带信去,少女的私心和暗恋情愫令她唯一一次背叛了太太,却也使她从此愧疚一生。
逐渐萧条的东京不再容得下多纪,离开前她问太太,战争是否永远不会停,太太答道:“一切有始就有终”。
果不其然,原子弹结束了一切,平井夫妇也在空袭中与小屋一起走到了生命终点。
多纪带着没有寄出的信,在无尽自责中等待自己的终点。
“我这一生活得太长了。
“她这样感叹道。
当时的背景正是二战最激烈之时,“我们吃豆腐和海藻,美国人吃那么厚的牛排上面还有一层牛油,我们却要和他们打仗!
”男人们讨论着时局,女人们却过着自己的生活。
女性书写的历史让孙辈感到讶异,那小小的屋子仿佛与动荡时代隔绝。
“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你们却在百货公司购物狂欢!
”“食物都短缺了,哪里还会有炸猪排卖!
奶奶你应该如实记录历史!
“——“反正这就是我经历的,我说的都是实话,我都写了我不是美女了。
”这是脱离战争的平凡人、旁观人眼中的时代,可能也是现代戏这一条线中山田洋次想表达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究竟什么才是客观,女性以自身生命经验所写的历史应该摆在怎样的地位?
影片最后,老年平井少爷的话可能算是一种结论和救赎:“你那小小的罪过,在这段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战争时期很大一部分人在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但是最戳我泪点的还是在看到板仓的画中,那幢根据回忆绘制的小屋,太太和多纪站在门前凝望,似乎是在等他回来——不是家却胜似家的温柔乡。
整片完全没有拖沓感,摄影音乐美术服装都五星赞。
结尾没有刻意煽情,甚至穿插一些自嘲或者幽默的话语,笑中有泪,哀而不伤。
难以忘却红色屋顶的阁楼窗子。
暴雨定情之夜,板仓艰难地为它钉上木板;命运折转的那个下午,太太在窗前痴痴等待;片尾闪回多纪初来小屋的那一天,太太领着她来到窗前,带着一丝丝欢欣与羞涩谈笑且望着风景。
夕阳装饰了那扇窗子,它也装饰着多纪漫漫余生之梦。
P.s.私心一句松隆子真的太美了,咬着红色腰带回眸看镜子整理和服的一幕简直让人跪下,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美,女神请你受我一拜。
《寅次郎的故事》曾经是一代日本人的记忆,导演山田洋次也被亲切地喻为“庶民电影大师”,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滴追逐记录着当代日本社会的点滴变化。
他悉心收集起属于平常人的心事与情绪,将它们放置在自己的回忆盒子里珍藏。
山田洋次是一名温和的导演,温和到他的镜头中几乎没有心怀鬼的坏人。
温婉的母亲、乖巧的小孩、正直的父亲每每都构成一个温馨的三角形。
在时代变迁带来的动荡中,这个小小的三角形坚固地支撑着屋檐,构筑起爱的围墙,以抵御外界的侵袭。
受到小津安二郎等前辈的影响,山田洋次总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家庭故事。
斗室之间,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围绕在榻榻米上,欢笑和泪水,见证让人留恋的沧海桑田。
但就是这么一个温和的导演,却有着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一贯的艺术诉求。
带着新作品《小小之家》第九次来到柏林,他把自己的原则表达得很清楚。
《小小之家》由一场葬礼开场,去世的老人终身未婚,她留下来的东西,除了一屋杂乱的家什之外,还有两本日记。
这是她不久之前在外甥新井冈的协助下写下的回忆。
翻开这本日记,过去的事件汩汩而来。
这是一部重现记忆的反战作品,导演通过剧中人之口,将自己“必须正视历史”的态度贯彻到底。
从表面来看,影片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故事的主角是昭和年间东京城外一家普通的人家,讨论问题也不外乎是家庭和责任,意外发烧导致双腿残疾的小少爷、女主人与丈夫同僚隐秘的情感、战争迫使下女仆与主人的分离……故事温情脉脉,甚至催人泪下。
但是,山田洋次却显然有更高的追求,他刻意避免了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方法,选择通过现代人之口推进情节的发展。
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不同时空交错,过去和当下相互缠绕。
凭借回忆,新井想起了自己和姑姑在一起的最后日子,姑姑将她年轻时的故事诉诸笔端,大学生新井则负责校对和修正。
姑姑名叫多喜,她的少女时代在平井先生家中做女佣。
从北方小县城来到东京大都市,多喜的心中充满不安和兴奋。
她是幸运的,因为平井一家亲和而善良,男主人平井先生虽有些小小的大男子主义,却仍算是关心妻儿挣钱养家的模范丈夫;她的妻子佐藤温柔贤良,又颇有艺术品位,再加上可爱童真的儿子龚一,这一户小康人家的生活可为幸福。
然而,和生活在30年代的所有人一样,平井先生一家不可能在安稳中将日子就这么一直过下去。
战争的疑云迅速席卷而来,工厂不景气、食物配给不足、缺水缺电的诸多困难接踵而来。
姑姑讲述的世界对于少年新井来说十分陌生,他一边读着姑姑的回忆,一边问:“这是真的吗?
”这里,山田洋次用新井表征了日本整整的年轻一代。
在导演看来,他们的脑海中没有战争的概念,而拥有战争记忆的一代人,正在逐渐地离开这个世界。
后辈的遗忘让这位年逾八旬的导演寒心不已,《小小的家》正是他试图表明态度的一个尝试,电影末尾一句语重心长的“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正是他的宣言。
《小小的家》是记忆之作,花样繁复的旗袍、精致典雅的餐具、初露端倪的西洋风……对于细节的孜孜不倦,在银幕上重现了昭和年间的风情,也重现了一代人对于战争的感知。
最终,美国人在岛国投下原子弹,少女多喜曾经服侍过的小小的家也在一片火星中化为灰烬。
这一场的表现极为浪漫,从天幕降下的带着火星的弹球纷纷点点,甚至有观众认为导演用一场梦幻的烟火表演代替了真实的原子弹爆炸场景。
对此,导演的解释是,1945年东京的上空,的确飘起过这样璀璨却恐怖的烟火,这是原子弹引爆后向外扩散的火星,它们让整个城市毁灭。
虽然三线叙事让电影看起来有些冗杂,《小小的家》却仍旧是部感人至深的好电影。
导演的勇气和诚实,在这个时代,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新浪柏林电影节专稿http://ent.sina.com.cn/m/f/2014-02-15/08374096934.shtml
电影以回忆录的方式写成,回忆是一种很容易被无意识筛选篡改的事物。
在所有回忆里多喜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情感,她好像是旁观者,可写下回忆的人往往入戏最深。
叼着衣绳这一段太性感了她对夫人,对板仓,对这个家怀抱着怎样的感情都难以明说,人的感情很复杂,朦胧又暧昧,很多时候都无法界定。
对那个家里的一切包括来到家里的板仓她都怀着爱意,她最想要的是在这个家里曾有过的那种生活。
电影之初战事已起,本是不好的时代,可她对那时生活的喜爱是洋溢出来的。
回忆到夫人与板仓的私会时,多喜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故事渐渐开始心酸,但我必须写下去。
”
她最喜欢的是夫人,她对其他人其它事物的喜爱都多少都掺杂着夫人的原因,或许可以说是爱情,但说成一个纯净之人的仰慕迷恋与守护大约更加恰当,她对夫人并未生出过占有之情。
她的悲喜系在夫人而非板仓身上,板仓出现前后她没有太大变化,但发现夫人的情感时她觉得心酸。
她要告诉那位男性化友人的秘密并非夫人的爱情,而是自己的爱情。
可谁也没有明说,她们只是说她很美,每个人都会喜欢她。
那一段谈话设计极其隐秘,刚开始两人谈论板仓,说夫人最近有些奇怪。
友人露出了然的神情说:“这样啊,这个板仓先生喜欢时子啊。
”那种语气显然在说:这种事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紧接着多喜低着头哭了出来,友人回头怔愣地看她,而后明白过来:“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
”此后就开始谈论时子很美丽,丝毫没再提到板仓。
再结合前面对这位友人男性化的描述,暗示已然十分明显。
因为自己也有过一样的情感,所以她一哭她就明白了。
但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绝对不允许的。
多喜年轻时便是内向含蓄的人,到年老也还是如此,她一字未提自己的情感,在故事里消失得仿佛只是个见证者,可若非有情怎会写下这字字句句。
心酸时子的心几乎都在板仓身上,对多喜只是普通的礼貌与温柔,她对多喜绝对谈不上情,哪怕是爱情之外的其它情感也很淡,她生性里就是善良单纯又温柔的人。
但当多喜阻止她和板仓见面时她也会对多喜生气。
板仓虽爱着时子,但对多喜同样多有眷念,他说我永远不会忘了你,他说如果我死了,那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这些都是真的,夫人与时子是世界上对他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那副画里也就画着她们。
这种情,无关爱情。
板仓这种柔软的男人对世界处处怀着爱意。
画里画着的两个女人就是板仓最爱的女人这部电影里私以为作者最爱的人物是多喜、板仓与荒井建史,他们是三个与战争最为对立的人物,分别是那个时代里的女人男人与当下的年轻人。
痛疼的时代大背景与小小的家,委婉、袅娜、含蓄、细腻,整部电影美得像一个端庄温柔优雅轻缓的日本女人,但男人、战争与政治一定要来切割这份美丽,一边是人性的美一边是绞杀人性的恶。
在那群男人的谈话里,人的生命与自由意识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国家通过军事化统一教育(洗脑)给他们构建起来的军事理想、经济理想与政治理想。
多喜的故事永远写到夫人与先生的死亡就截止了,这是她人生的自传,其实她的人生真的就只有那么长,只在那栋小小的红顶房子里。
往前的人生不值得记忆,往后的人生全都是多余。
那是战争留给人永恒的烙印,所以她哭着说我活得太久了。
人年老后一落泪就好像浸透着一生的重量板仓参军前与一家人一一告别,打开门外面的雨声淅淅忽然清晰起来,我才猛的意识到这一别可能就是生离死别,所以才那么认真,用雨声营造气氛实在太出色。
他在雨中与多喜拥抱,无关爱情,而是一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有关生命有关世界有关爱。
那是一个即将上战场的日本士兵,他尖刀所指是可能我的同胞,他足靴践踏可能是我的故土。
可那一刻我清晰地知道他是无辜的,他也是受害者。
我为他哭泣。
真是个令人生厌的时代
小小的家坡道上那栋红色屋顶的房子里面住着玩具公司的社长,夫人一家,这里也是阿喜生活过的家。
里面曾经有过很多的欢声笑语在小少爷生病后阿喜自告奋勇每日背着小少爷去做按摩阿喜哭着和夫人说,不想嫁人,想和夫人,小少爷一直生活在一起。
她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夫人,少爷看作是自己的家人忠心耿耿全心全意的服务着战争来了夫人的情人去了战场情人失约了他们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夫人从那以后就像失去了魂魄随着战争的越演越烈日本国内物资短缺夫人一家不再雇佣的起佣人阿喜回到了老家美国的轰炸机飞到了东京的上空炸毁了那个红色屋顶的房子待阿喜再回到曾经的主人家先生和夫人在防空洞里紧紧抱在一起死去了没有发现孩子的尸体少爷恭一或许还在什么地方活着在收拾阿喜婆婆遗物的时候发现一封没有开封的信件是夫人寄出的而,命运似乎就是这么奇妙要让曾经的故事继续男主意外的发现了夫人上了战场的情人并没有死他活着回来画了很有名的绘本在他的纪念馆里一幅画着红色屋顶的房子赫然展示在那里而相似的画作在死去的阿喜婆婆房间也曾见过而且因为这幅画居然了解到恭一还活着男主找到了恭一把那封信交给了他原来这封信就是夫人写给情人的而阿喜最终并没有把信送出去男主每每看见阿喜婆婆趴在桌上哭的泣不成声阿喜婆婆说,我活的太久了因为她,没有让夫人再见到一次情人而不久后的夫人,就在轰炸中死去了曾经那个小小的,快乐的家毁灭了主人也死去了她的眼泪是为何而流是自责自己没有让夫人他们最后再见一面是因为夫人和先生的死巨大的悲伤那个小小的家承载着少女阿喜年轻时代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这淡淡的片子杀伤力却这么强情人终身未娶 阿喜终身未嫁他们都把自己最纯真的爱留给了那个房子和房子里的人
《小小的家》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日本故事,一个女佣进入一个三口家庭帮忙,一方面和女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女主人的一段密恋故事。
山田洋次于2008年亦拍过一部战争年代的寻常百姓故事《母亲》,御用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故事如泣如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但《东京小屋》的格调却全然不同,若《母亲》是严肃的,《东京小屋》则回到了山田洋次庶民剧的风格,轻松谐趣,涉及到爱情的部分,更有些言情轻喜剧的感觉;当然,当故事后半段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之时,故事中备受繁杂感情折磨的众角色也开始由喜转悲,跌入了情绪的谷底。
整部电影虽则由一份嬉笑轻松的基调开始,到了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悲悯的一曲反战之歌,很难有观众不被戏中人的情绪感染,其中的深沉,实在百转千回。
但这份对人物的深情描绘,其实不过是山田洋次叙事笔触的表面文章;山田的功力深厚,在于这部通俗剧外表下对电影文本、电影语法的超凡运用。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山田洋次电影中,留白最大胆的一部。
因为在电影中,山田洋次的一些伏笔可能八成的普通观众都接收不到,山田刻意在收敛,再收敛。
而整部戏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则是戏中女仆多喜(黑木华)与男主人公板仓(吉冈秀隆)的一段感情,它在剧情叙述中完全被忽略掉,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只有板仓与女主人(松隆子)的一段恋情。
但电影中却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多喜与板仓的感情,以下举例:1.其中有一场戏,只有板仓和女仆多喜二人,他们一起在狂风乱作的屋外协力修补屋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是一场废戏和过场,而是铺陈了他们的感情变化(他们第一次见,只是作为同乡的寒暄);2.板仓最后走时,说了一句:“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他们最后拥抱了一下;3.板仓的画里有两个女人,作为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可见那两个女人对他的生命而言多么重要,不是只有松隆子;4.松隆子的儿子在片尾回忆时说,他常和多喜去海边,有时候板仓也在,他觉得两人很般配。
其实多喜,板仓与他一起去过海边,但这一幕,却被多喜的自传选择性的忽略了,或者说,多喜根本不敢去提他们俩有过这样相处的时光;5.多喜最后没有把信交给板仓,源自于她的一份自私的感情,因为她爱板仓,所以最后一幕为何要重复强调那句:“我活得太久了。
”,对多喜来说,那是一份guilty,因为自私,让女主人和板仓从此永别,那是她的一份无法放下的“罪”;6.老年多喜写自传时,内容经常被孙子吐槽,说与历史不符。
其实,这些设计强调了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东西多喜无法面对,或不想再记起。
而最无法面对的,当然是她最后因为私情而没有把信交给板仓这件事,所以她不承认她和板仓有感情;7.戏中不少明显的同性隐喻,当然交待了一些多喜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而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是同性的那份爱。
但某程度上我却怀疑那是多喜在回忆时的欲盖弥彰,因为她不肯承认与板仓的关系,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山田如此大胆的留白,其实呼应了戏中人物多喜的处境,她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是如此之深,其中的愧疚与留恋,其实如战争一般,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山田的电影其实可以给中国电影一些启示。
有某些自恃艺术家的导演总抱怨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亦有某些沉沦商业片的导演除却娱乐、赚钱之外别无所求,而总以“贴近观众”作为借口。
但山田却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可以贴近观众,也可以言之有物(可以是如此巨大的留白)——平实是对观众的尊重,深邃是对电影的尊重,两者并不矛盾。
以我看来,山田是现今日本最好的导演,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透了电影通俗与艺术这两种属性。
山田洋次去年的电影《小小的家》,最初吸引我仅仅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女神松隆子参演,受朋友那种不屑于山田洋次选材情绪的影响,很少看这位老人家的作品(除了黄昏清兵卫)。
电影用最常见的以小家写大时代的方式展开,双线蒙太奇中的现在时,除了结局部分,其实对叙事推进影响有限。
整个故事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有生动的描述,小家之暧昧,大国之荒诞。
同时也是日本少有的透着浓浓反战情绪的电影,从妻木夫聪的那句“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而东京的商店竟然为此而大肆促销”,到讽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玩具厂竟然没有金属原料只能生产木头玩具。
前后两次通过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狂热时代里国民不由自主的痛,体现得淋漓尽致。
鏡頭頗有些小津的味道 從頭到尾跟劇中人一起哭得泣不成聲 表白Haru醬!
演得太好了 影后拿得當之無愧 小心翼翼而又篤定地撐起了整部片子的想象空間 非要說百合向的 太狹隘了吧 非要說藏信是出於私心的 想得太簡單了吧 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身分 感情也跟著因隱忍而迷離了起來 為什麼這樣選擇 為什麼那樣悲傷 這一切終將是個謎 一直迷戀東方的美學和敘事 無論是愛還是傷痛 都純粹而清澈戰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沈重 說「那是個令人生厭的時代」 說「我活得太久了」影片一開始 房子裡一直掛著的紅房子照片被隨意地扔掉了 讓人覺得好心痛
其实原本不想对这部电影写什么东西的,不代表它不好看,只是不知道可以评价点什么。
日本的电影总是两极分化相对严重一点,要嘛是把人性的黑暗面诠释的让人发指看到变态的表象已经深入骨髓的病态,要嘛是把人性的温暖发扬的可以融化冰川。
好吧,这部片子还稍微“正常”一点,趋于之中吧。
《小小的家》讲述的是一位女佣的半生吧,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 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
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
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
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故事平淡无奇,包含小小家庭的温暖和惬意。
或许活在当下的年代,谁都不想重复二战的那个年代。
小小的家,就如同在战争这场暴风雨之下的一片树叶,在暴风中摇曳,最终也无法保全自己,最终成为一片记忆。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好,是这部电影对二战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国家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正视。
能清楚的认清和正确的对待历史,起码这点来讲,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或许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一种思想,战争是多么的无情和残忍,无论是侵略者或者是被侵略的一方,神仙打仗凡人遭殃。
美好温暖又惬意的生活是所有人们的憧憬。
--《小小的家》
看完以后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点。
男人们在一起谈论战争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我生长在这个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
包括酒馆老板和多喜说向美国开战了以后,跑到大街上高喊万岁;老爷和社长同事谈论战争的时候说打完这场就胜利了等等。
之前我以为这种“容易被氛围感染而做出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举动”的行为,只是某个国家人民独有的,现在看来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一些政治家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制造一些场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达到“共鸣”,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
能想到这里估计也是前一阵看了政治课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和男朋友的讨论。
能意识到这种制造气氛煽动人群从而控制人群的行为,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觉醒吧。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了,胡言乱语hh
山田洋次的反战片中,我觉得《小小的家》是比《母亲》更好的作品。
《母亲》里的人们至少知道战争是错的(也许因为他们是反战左翼作家身边的一群人),他们的悲剧似乎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无法与那个巨大的错误意志抗衡,只能被它碾碎。
而《小小的家》里最戳痛我的是善良天真的人对战争的极端麻木和无知。
在个人生活的层面上,几乎每个人都异常善良,他们如此真诚、如此温情默默地呵护着身边的人,希望人人都能幸福,甚至愿意为他人的幸福牺牲自己,无私得几乎令人落泪。
然而这样善良温柔的他们,却对战争这种巨大的邪恶视而不见。
报上登出“南京陷落”的新闻时,他们天真快乐地庆贺,满心欢喜地觉得战争很快就要结束,更好的日子就要来了。
他们关心的是百货公司会为庆贺南京陷落的大减价,“到时候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吧”。
妻夫木聪扮演的战后人类立刻觉得非常不解和不能接受,他说婆婆你是不是美化了历史,36年的日本人怎么可能这么开心,接下来就是大屠杀,所以那时日本国内肯定是惨雾愁云的呀。
而婆婆没有接话。
婆婆的自传里根本没有南京大屠杀。
婆婆的自传里只有那个小小的家里的情爱和波折,因为南京陷落对36年的他们而言只是好日子要来的喜讯,只是“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吧”。
南京陷落,居然是他们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他们如此天真无邪、心安理得的躲在平凡的生活里,经营着自己的小幸福,全然不知战争很快就会把这些全部碾碎。
“前方的年轻人正在为国捐躯,你怎么还好意思跟年轻男人卿卿我我。
”“国家号召我们多生孩子,保卫祖国,你怎么可以拒绝结婚。
”当这些荒谬的声音响起,他们不是不觉得刺耳惊心,但他们立刻本能般地回避了前半段,只专注于论证“我没有和年轻男人卿卿我我”或“我只是不想结婚而已”。
他们不愿正视战争的阴影,所以他们像其他人一样,挥过日本旗,喊过万岁口号,仿佛全然不知那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没有想过这意味着什么。
普通人真的就是这么糊涂。
板仓上战场前对多喜说:“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真的非常荒谬。
日本侵略别国,日本男人上战场时却说如果他死了,是为了保护日本的妇女儿童。
明明他是去杀别国的妇女和儿童。
如果他死了,是被他的政府害死了,根本不是为了保护夫人和多喜。
但他不这么想。
他觉得他是为了保护安宁美丽的家园,为了保护他爱着的柔弱哀艳的日本女子。
“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真是柔情动人的话语,那一幕我几乎哭了。
但这句话里,其实是最巨大的愚蠢和邪恶。
如果战争只是一两个精神异常的狂人造成的,我会觉得好过很多。
但《小小的家》说,造成战争是这些善良温柔的普通人的愚蠢、麻木和残忍。
这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事实。
他们甚至在事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多喜觉得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只是没有送出时子的那封信。
中间有个从第一视角的自传到第三视角的婚外情的转换,转之前是交织了当下的孙辈与当年的姨婆对历史认知的差异,转之后更集中于对当年故事的叙述,到最后,当年故事悲伤地结束,当下故事戏剧性落幕,三场哭戏让人跟着想哭,谓之淡淡的忧伤。看到《东京家族》的几位演员登场时有如重逢!【香港文化中心】
学历史的人有一个毛病,厚古薄今,怀旧已然逝去的温暖。可人生活得太长那些爱与苦却历久铭心。生活琐事一餐一食的层层铺垫下,小家倾覆的一瞬,也像多喜一样泣不成声。纵然是最坏的时代,但那也曾是我们小小的家。
导演掌控力炉火纯青,才能把这种年代剧的剧情拍出一种妙趣横生的漫画质感。千惠子声音太好听了。众卡司的演技,极度舒适,应该都演了不少舞台剧吧。这蝉鸣聒噪的分贝,谁听了不说一句“あつ”。有一说一,板仓君的发型真的让人发笑。
大时代的小人物,细腻,隽永。
山田喜欢的昭和男人都是空有才华最后都被迫征兵,板仓和母亲里的浅野忠信如出一辙,山田把小家毁灭也会拍给你看,虽然拍的像烟火表演,但字里行间都是山田对昭和年代对人生的情怀。看不懂也能看哭对我来说就是好电影,全力以赴等中字。
3.5。回忆红瓦小屋,追忆昭和时期的爱情痕迹。煽情力度不减,其余中规中矩。
导演爷爷不容易,可也没必要把《母亲》变着法再拍一遍吧?最后那封信的设计太狗血,很难想象在已入化境的山田洋次的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东西,《东京家族》中隐忍的感动和练达哪儿去了?亮点是黑木华,柏林影后实至名归,日后前途无量。
一部只关乎个人的战争史,结尾不好,过犹不及
很燃不知道在燃什么
若是这个电影背景在欧洲可能我在情感上更能接受,一个二战时期日本中产家庭的道德故事(也很像凯特·莫顿的庄园故事),诚如电影结尾所言,那个时代的选择有多少是被迫有多少是自愿呢,或者即便被强迫也毫无怨言,爱情在小小的家里闪耀着人性光辉,但战争在大大的国里搅动着生死攸关,见证者从浑水烂泥般的年代一路趟过来,至死无法原谅自己赧于伦理的错误,真正可悲又可怜,被苦心孤诣美化过的主仆情深更显得讽刺,且这样小格局的柔情反战似乎也并没有多么反战,权当一本爱情小说可能感动会更纯粹些。// PS. 松隆子无敌美丽。
3.5. 个人记忆和故事在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感动。吉岡秀隆太老扮相也不好,这段无果的爱情远不及“布宮-時子(-睦子)”这段无形的爱情来得精彩。黒木華的表演远胜于松たか子,或许说这个沉默的旁观者角色太适合她的脸面表情吧。
日本历史观教育片 bye bye
开口火葬场烟囱那里难免想起小津,但山田到底还是比小津差了些许。戏里的绿叶演技很赞,喜欢桥爪功爷爷!
为她人著书立传的一生。
三田洋次的反战电影。灵魂现身式表演。日本兵在屠杀南京城,东京商场却在打折,还想把商品输入到中国。把出轨拍成爱情了。还是儿子识趣,这么大年级还看到老妈出轨的证据。各大厂商咋不拍下这个题材-战时不伦。哇嘎嘎
哈哈哈小说家夫妇又是这对233原来那幅画是那个小家啊 坂仓小三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小家的平静 还有穆子姐铁t无疑了吧。。喜欢这样的题材 以一位普通百姓的视角回忆过去 回忆在那个历史年代点点滴滴的生活 不过这个看着还是心里有点难过 因为照和初期正是中日战争时期 结尾有点生硬 3.9
那间红色屋顶的房子里,加装过抵御时代风暴的窗板,擦洗过由于情欲黏腻的地板,弥漫过慰藉相思气味的杂煮,拒绝过伦常不能容忍的热茶。女佣愿意终身不嫁,背着小少爷跋涉千里。主人的爱恋却像南京沦陷后前途不明的时局,充满着百般变数。人们被迫接受和腰带花纹相反的命运,或主动选择藏匿陷落的爱情。
黑木华的演技把长一辈的妻夫木聪秒得干干净净,即使是淳朴的爱也当有伦理道德的廉耻吧,喜欢那座红顶的房子多于剧情,久石让的配乐依然华丽丽。
以小见大,暗流下的情感,日本国民对自己国家在战争中盲目又忠诚的爱国主义,一封未曾送出去的信可能比一场战争还让人痛苦。演多喜的两代女演员都很棒,松隆子怪怪的。
低于期待值。多少有些刻意和煽情。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山田洋次还需要努力。小说很聪明,将涉及二战的敏感话题作为隐蔽的线索,提升了自身的文学性和文献可能性。虽然对黑木华在李狗嗨里每集必出现的love & peace实在无法容忍,但在这部电影里,她贡献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