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角间,直接的看,男人是施控者,女人是受控者,男人的梦魇乃是女人不自知的现实,每一次罪恶行径后,二人双双被逮捕进警察局的时候,作为设计者的男人不是被当作犯人,尽管他再而三的认罪,却是不明所以的女人被一口认定为罪犯,女人似乎成为男人罪恶的替身。
一个称之为罪恶的东西,必先有作恶的念头,哪怕是一瞬间的怨念或愤怒,以及后来执行它的行径,但两者缺一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犯罪。
这一场悲梦的诞生也正在于两者聚首一处。
然而那个行径本身不会是罪的,它却是使恶变为罪的孵化器,把念头钉入现实的大头针,如同女人在梦游都是无意识的,而男子心中的欲望得到释放,如果一切只是在梦中,那就真的只是一场悲情的幻影,毕竟梦中的血也只是红色液体的图样;然而现实中,那就是承载着全套遗传基因的血红蛋白的罪孽。
人们常讲“一念之间”,就像主角沉睡那一瞬,使自己失控的临界点。
可见,醒着,多么重要。
是大片黑暗让你恐惧,还是永远的光芒令你窒息?
如果说梦境和现实息息相关,那么电影中的梦境和电影中的现实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们俩本来就是一体,那么你俩相爱吧,这样会驱除悲梦。
如果你要说不,如果你不相信黑白同色,如果你还念念不忘从前,如果你被那并不存在的人和感情困扰,如果你不正面梦境与现实``````那么只会空得悲哀。
冰冷手铐绑住身躯却敌不过温暖鲜血捆紧内心。
蓝天白云化作蝴蝶飞往红桥雪地,本源为一的事物终将一同消亡于世,无论在终点到来之前你是怎样地狡辩怎样的视而不见。
看到开头部分,我震惊了,看到中间部分,我笑了,看到结尾部分,我哭了,看到结局,我已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这是金基德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在这之前是《野兽之都》,两部片都充满争议,兴许因为风格不是很传统的金基德。
传统的金基德电影在我看来是《漂流欲室》,又或者是《空房间》《弓》等等主角从头到尾没台词的影片,这确实是金基德的传统特色。
他善于利用人物的神态、肢体语言以及场景和配乐来代替过多的语言,这也是大多数金迷们津津乐道的地方,不过这样我不知道是不是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即对话台词多了那就不是金基德了?
起码不是优秀的金基德?
小田切让无疑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这次金导选择了他让我很惊喜,我最欣赏的导演加上最欣赏的演员之一,这部片还没上映我已充满无限的期待。
至于小田切让的语言问题,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因为我认为金基德的电影选用外国演员完全不是问题,他可以完全不用说话...例如《呼吸》里面的张震哥哥...没想到,影片一开场不久就把我震惊了,在警察局里,男人(电影里让的角色叫金,就让我亲切的把他称作男人吧)不仅很激动的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话,认真一听还全是日文!
而女主角兰和其他所有角色说的都是韩语,当然故事是发生在韩国。
我先被大段大段的主角台词震惊了,然后又被里面的对答如流的韩日对话所震惊了。
但大概看出了剧情后,一切都释怀了,这电影就是一个梦,一切都不能用现实的角度来思考,也许在金导的梦想里,全世界所有语言都可以互通,这不也是我们大家的梦想么?
这个题材非常吸引我,但感觉金导的电影从来没有在一开场就如此的将剧情明朗化,开头引人入胜当然不是坏事,只是有点不像金基德。
看到他们两个为了不让对方睡觉而互相折腾那样...我真的笑了很多次,而且是像看喜剧一样哈哈大笑的那种。
当时我心里就在想,金基德啊金基德你在搞什么呢?
对话大段大段的就算了,居然还很搞笑...我没记错的话,我好像是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电影会笑...要不是那离奇的故事题材,要不是那艺术特色的房间布置,要不是那佛手状的门把手,我几乎就忘了我是在看金基德的电影。
但是从感情的线路上来看,金基德又无处不在。
男人无法忘记前女友,却只能每天晚上在梦里与其相见,可是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能用梦控制另一个女孩---兰的梦游行动,现实中的兰会在梦游时完成男人梦中的情景,只是她找的不是男人的前女友,而是她自己的前男友。
与男人不同的是,兰很讨厌、很想忘记前男友,却在男人梦境的控制下,每天晚上梦游去到前男友的家里与其缠绵。
这样的事情被两人发现后,两个人生活的平行线不可避免的纠结在了一起。
“你的快乐是她的痛苦,你们俩是一个整体,你们相爱怎么样?
梦境会消失,梦游症也会痊愈”心理医生给他们这样的建议,可是叫两个认识不到两天的人相爱谈何容易?
何况一个活在对前女友的眷恋中,一个还活在对前男友的仇恨中。
心理医生只好告诉他们梦是无所不能的,它能带来厄运,并让他们谨记“黑白同色”。
于是两个人开始互相折磨,想方设法不让对方睡觉的离奇生活。
与其说是互相折磨,不如说是兰折磨男人,因为她实在不想再跑到前男友家里向其示好,她说她恨他!
她蔑视他!
于是她不准男人睡觉,不准男人做梦。
男人也知道长期在梦里见到前女友也不能让她真正的回到自己身边,何不逼自己忘记呢?
又可以减轻另一个人的痛苦。
两个为了忘记的人就这样与睡觉做起了抗争,一个为了忘记爱,另一个为了忘记恨。
到底爱与恨哪个能更早放下?
当我以为这就是影片的主题时,我明显又忘了我在看金基德的电影,金导从来都不会让他所表达的感情线被轻易的看穿,就像金导从来都不会让他的主角们轻易的恋爱,恋爱这个词在金导的电影里永远是奢侈品,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折磨,纠结与绝望……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虐恋。
果然,当两人已经很好的控制了睡眠的时间,事情仿佛已经得到了解决。
而兰却在一个男人没有做梦的午夜,梦游般的又走到了前男友家门前,当然她真的不是在梦游,只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仿佛成为了习惯。
这时候男人的一句话把她逼向了崩溃边缘:“我知道你在逃避,因为你还爱他!
”这时我理解,与其说是男人用梦境控制了兰的梦游,不如说是兰用意念控制了男人的梦境,因为她根本就还很爱前男友,却一直都在逃避,还把责任全部推给男人!
她对前男友的爱其实远远超过了男人对前女友的爱。
男人为了帮她走出阴影,帮她一起忘记,撕掉了前女友的照片,用针扎自己的头皮不让自己入睡…他做这一切只是想帮她忘记,他自己其实已经忘记了前女友,他这样的帮她,我想,因为他已经爱上了她。
两个人终于在一起了,他牵起了她的手,像所有幸福的情侣一样一起嬉笑打闹,一起漫步,一起许下美好的愿望。
可就像我说的,金基德的电影里,恋爱永远是奢侈品。
一场噩梦把一切都结束了,那是男人做的最后一个梦,因为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睡过觉,看到他跪在地上对兰喊道:“对不起!
我保证我从今往后再也不睡觉!
再也不睡了!
你再也不会有事了!
”我泪如雨下。
兰,你为什么这么自私,你根本就没忘记过前男友,心理医生说过只要你们相爱,梦境就会消失,梦游症也会痊愈,为什么你们在一起了他还会做梦?
你还会梦游?
导致发生那场悲剧?
我突然才明白,因为你们没有相爱,只是男人爱上了你,你还没有爱上他,!
所以你要逼自己忘记前男友,逼自己全心全意的与男人相爱,所以才会导致那场悲剧…这么说来,你好像又没错。
但你是自私的,你自私!
从一开始你就自私!
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好,结尾让我如此的心酸,却又不可逆转,确实想不到怎样能有更好的结尾。
仔细想想,原来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一场悲剧,一开始的喜剧效果是假象,后来的浪漫爱情剧效果也是假象。
最后的结尾才是金基德想要带给我们的,暂且回顾下所有的金导电影,最后男女主人公幸福在一起的貌似只有《空房间》,还是以一种极为怪异的形式…在震惊过笑过以后又哭着回到金基德电影传统的悲剧结尾,注意我一直说的是“结尾”而非“结局”,电影的结局真正点化了“梦”的主题,而且极为惊悚,其惊悚效果不亚于《漂流欲室》里的阴毛芦苇丛。
看到结局的时候,我突然有种不舍的感觉,与其说是不舍得电影结束,不如说是我不舍得醒来,我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梦,梦里有欢笑有泪水还有一个另人心碎的男人。
感谢金导为我们编织这场梦。
金基德的电影十部我爱九部半在他那些痛苦纠结甚至暴戾不可名状的画面我却能体会到一种释放以及快感像是我们内心那些积压太久的饱受折磨的人性和心底隐藏的阴暗面在经历了长久的混沌争斗之后突然有一方消沉甚至短暂的灭亡了那种快感才叫如释重负本片通过梦 现实 的混合 掺杂和刻薄又真实的展示了人性的深层面主人公在通过与自己潜意识的不断斗争中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不断的纠结摧毁了人们自己但是在结尾金基德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这种彻底的绝望与摧毁后他释放出的希望化作那只蝴蝶在绝望与死亡的废墟上展现出的温情将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去也正象征着人性在走向极端后的必然的升华
我看到了一个陌生人,我看到他的痛苦牵连到我,我开始痛恨,这个人的痛苦与我何干?
他的爱与我的恨,我们不一样...直至他如此悲伤,直至我如此悲伤,我知道我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的痛苦没有分别...是,我分不清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分不清我的思想左右我的行为,还是我的行动表达我的思想,因为我分不清我的爱还是我的恨,分不清要拿起还是要放下,所以我感到痛苦,纠结于现实与梦境,徘徊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后来我杀了人,我不怪他,我们其实都有所想...后来我知道爱一个人是否认不了的,无论我多么的想...我对他说,我爱他。
这次,我不想再否认...后来我知道他放下了,一切都可以放下,那么就让我们抛弃恨,重新相爱吧...
给四星和推荐的确完全是为了小田切!我只想说,我很爱小田切让,却很不喜欢金基得...注意:我只是不喜欢,我没说讨厌这为黑暗的金导演每次看到这些黑暗片,真是特别难受.所以,如果你不是小田切让先生的影迷,我个人奉劝,这部片,还是不要看的好!!!
故事能这样编下去,真是厉害。
完全模糊梦境与现实间的边界了,特别是芦苇丛里那一段。
演员演得也非常好(我从不看韩剧,所以不认识演员,反而少了很多心理定势)。
电影本来就是导演用画面与声音提供一些断断续续的关键词与意象,让观众产生错觉,在认知过程中补全残缺的信息,创造新梦境的过程。
金基德很有想法,给的线索都很诡异。
可惜这样的电影很多人会看不下去,毕竟多数人还是用眼睛看电影,而不是用心。
电影在三分之二以后有一段比较“闷”,随后是无比华丽的结局——完全超越了,什么时间与空间的牢笼,在人的心灵面前,都只是蛛网与薄纱而已。
满满的都是爱。
满满的,都是绝望。
一场狂热的爱本身亦是一场可怕的毁灭迷失在感情里或爱爱到疯狂或因爱生恨恨到疯狂却忘了爱本是一场两人共同完成的修炼你是黑我是白本是两个极端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却要完成“黑白同色”我们在争吵中磨合我们在磨合中学着忍让我们在忍让中又不断的冲突着黑与白水与火各有各的浓烈如何来完成这艰难的修炼佛家早有指点只是世人总难醒悟所有的奥妙尽在阴阳太极八卦图中何为一体解合二为一一点一点的放下自己一点一点的融入对方当白变得不再像白黑也不再是黑而这个过程中原本的自己还在不断的提醒和拉扯着你爱恨交织还在时刻的纠缠着你无法走向最终的融合就只能走向毁灭PS:看完金导的新作《悲梦》本已夜深,却难成眠。
随写下小感。
已经许久没有掉过的眼泪却为此片落下了。
看到一半开始安静的掉着片尾的时候,满满的绝望仿佛把心脏往外揪。
真的像梦里,哭不出声,叫不出疼。
看似比以往的片子内敛了许多没有称得上很情色的镜头连暴力和血腥都沾染上温柔的色彩看得出金导的手笔已经很成熟了这仿佛曾经血气方刚的少年已然蜕变得沉稳而又深邃了然而片子的张力却无穷的被扩大了久久的久久的涨满了我的心脏我的灵魂那倒不尽的伤感与无限扩张的绝望金导如何把爱情中的人与神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感叹之余还是深深的景仰爱永远在爱之外而我永远在你之中。
木卫二关于此片的评论,令人遗憾.我不想在他的帖子上去增加他的人气,于是单独成篇,写些个人浅见.他并没有理解影片的内涵而仅从表面逻辑就断定是烂片,不仅武断,而且无知.让我想起一句话:无知的人往往嚷的声音最大. 宗教和科学的功能不同,宗教是给人精神慰藉,科学是解释现实生活.用日常逻辑解释宗教,打个比方来说,好像解剖一个人的尸体并未发现一个叫做思想的器官,于是便断定思想不存在.如果认为宗教仅是一种倡导生死轮回的迷信,自然无法理解宗教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部影片实质上的精髓是"黑白同色".黑与白并无本质区别,正如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恨都并非一定,而是视角不同使然.片中男女主角其实遭遇相同的感情经历,同样难以忘记过去的感情,但态度和表现却不相同.男主角压抑了自己的恨,而女主角压抑了自己的爱,两人都未正视自己的潜意识.正如心理治疗师所说:你的快乐是她的恐惧,你们两人是一体.如果两人能够结合一体,正视自己压抑的部分,两个人都会痊愈.正如那场令我感动的戏,男女主角在寺庙失散后,通过彼此的联系而找到了对方.四个人在芦苇地的那场戏,也许寓意了一种精神层面的透彻,男女主角站和观众一起站在超然的立场看待过去的感情,于是理解了过去的感情,也理解了现在的彼此. 寺院中的部分,是整个影片中最温情的部分,两个人的和谐与平静,失散后找到彼此的温暖,让一开始就带有恐怖色彩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带有一丝温情的色彩.但这依然是短暂的,在男主角潜意识中的恨,终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注定了影片的悲剧.也许最后女主角幻化为蝴蝶,会最终化解男主角的恨,也许女主角的牺牲让两人或者说黑与白终于同一. 从影片叙事风格上来说,这部影片具有明显的散文诗的风格,并不适合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逻辑去解释,而这也正是金基德为我所欣赏的风格.金基德并不是情节取胜的导演,也不着重构筑人物关系.在我看来观赏金基德的影片,是在导演营造的美好的视觉体验中体会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涵与哲学.如果从这种意图看,人物只是必要的人物,甚至在<悲梦>中,人物只是一个符号,谁是谁并无关键意义的区别,不需要邻居,也不需要朋友,因为和主题没有任何的关系.导演的这种极简主义的人物设置恰恰把观者的视点集中在了浓墨重彩的"黑白同色"上. 金基德影片的视觉体验也是一个突出的地方.<悲梦>故事发生的镇子中,狭窄的街巷,中国式古典建筑,男女主人公的家居装饰包括双方的职业设置,还有佛教寺院以及佛教意象的出现,都具有超越现实的美感,符合影片散文诗的风格,除了体现导演的哲学倾向,还是导演审美情趣的体现.审美情趣毕竟是主观的东西,美与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接受并且欣赏这样的风格. 以上仅为我个人对影片的理解和感受,而对于蕴含哲理意味的作品的理解,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会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最后一点个人意见是,对于这样的影片不要用懂与不懂来界定,谁也不是导演肚子里的蛔虫,无论理解多少,只要给自己带来了审美感受,引起了自己对于生命主题的思考,那也就足够了.
又见金基德。
这个一向以夸大人性中脆弱邪恶以及欲望一面为手段的残忍的人。
那些以为忘记的事情。
真的就能忘记了吗。
那些以为分开再不相往来的人。
真的就能再不见面了吗。
你用世间纷繁的事情来阻挡自己的心。
你不想念。
你不言语。
你不会去找他。
你会说你憎恨他。
你厌恶他你甚至看到他的模样都会感到耻辱。
你不要自己卑贱的留在他身边。
你用记忆来祭奠爱情。
你爱她。
你毫不犹豫的承认你忘不了她。
你保留着你们曾经爱过的一切证据。
你甚至就连再见她一眼都会觉得幸福无比。
这或许是我们告别的两种极端。
拼命忘记或者拼命怀念。
都是徒劳。
潜意识里面总是有那个人的影子。
所以我们才会做梦。
即使这么多年都保持着空白的记忆。
还是会再梦见那些熟悉的场景。
电影里面他做梦。
而她去实现。
这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
再见到以前的她就是他的幸福。
而她的潜意识里面又何尝不想再重温那些温暖。
他们只是舍不得忘记的。
镜子里面的自己。
她在人前的所有隐忍。
因为他的梦而发泄。
他的所有隐密的思念。
也通过她而实现。
他们拒绝睡去的那些。
真的很可爱。
我想他们要告诉我们的。
不过是记得要忘记。
不过是不要念念不忘。
耿耿于怀。
醒着的时候一切都可以控制。
而睡去了谁能铐住你的心呢。
你用尽一切办法不让自己去想去怀念。
不让自己睡去。
竭尽全力阻止梦境里的相遇。
你缚住手脚不去找他。
可是你控制不住你的心。
你从此没了悲喜。
你忘不了他。
你睁开的眼睛前面一片苍白。
你只能紧紧抓住自己的心。
攥到出血。
也不肯放低自己去寻他回来。
可是你控制不住。
终于你杀了他。
你潜意识里面是恨他还是爱他?
是思念让你发了疯。
你要的那个人。
她或者他。
他让你疯狂他让你快乐。
他让你痛不欲生。
他让你毁灭。
最后她变成了蝴蝶。
他死在冬天结冰的湖面。
我便哭起来。
她们都问这个片子很闷。
为什么会把你感动。
其实不是感动。
只是心疼。
心里面生生地疼了。
你们有曾经刻意的想忘记过一个人吗。
想忘记他想到用刀子从脑袋里刮掉有他存在的一切记忆的时候吗。
有以为自己真的忘记了可是很久以后还会梦到他然后从梦中哭醒的时候吗。
有想忘记到睡着了握紧拳头早晨醒来时候手心被指甲掐到满是青紫的时候吗。
即使现在。
我也不能忘记那些给我悲伤或幸福记忆的人。
或许这有些矫情。
可是在这个晚上。
我真的难过了。
没有人能明白。
怪怪的,,,
第一次看金基德.好看
爱同睡眠一样轻易同梦醒一样残酷。
n'importe quoi
深不见底的窒息感。
两个失恋的人,男的做什么梦,女的梦游的时候就干什么。金基德的片子真是越来越另类了,有点庄周梦蝶的意思了。
感觉2004年是金基德作品水平的分水岭....其之后的电影都没有太大的惊喜,套路单一,甚至故弄玄虚,越来越矫情。
我也就是为了小田切让,没想到这么。。。= =
其实导演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人看懂吧。
你们继续批评吧。
金基德的片子真是越来越恐怖了...
這種不可預知的悲 說的太二百五了~
韩剧式的剧情弱爆了。。。要不是看在我家Joe的份上。。。
看不太懂
金基德江郎才尽了吗?
喜欢的导演配两个喜欢的演员配喜欢的题材
有点乱。
金基德又一极端力作~~不过,日语与汉语的对话听起来还蛮和谐的~~哈哈
木卫二:活生生的现实可以推翻“你在做梦我在演”,一切都是无稽之谈,但金基德一向不介意真实与否,所以有人会看不明白为什么小田切让一口日语,李娜英和其他人一口韩语,他们却可以无界交流。主人公依然像绝缘体一般生存,他们没有亲友老小,不用社会交际,不与周围主动发生关系。
容易走火入魔的类型。金基德用力过猛反而显得单薄做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