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全片的亮点只能说是在白宇宙的小本本,真的很别出心裁,还有黄觉的演技,给我的感觉就是雷管就是他,符合并超出我的想象。
一开始抱有很大的希望去看这部片子(因为知乎上面影评人有推荐),不过可能是影片不足以承载我的希望,所以还是有点失望的。
整部片子的画面给我一种十年前的感觉,个人比较喜欢精致大气一点,可能会说是在九十年代的东北哪里来的精致感,不过我们现在的大荧幕还值得去看这要粗糙的画面,个人以为是不值得的。
影片节奏感把握的不是很好,高潮部分并没有让我有紧张感,反而有一种不知所云和感觉幼稚。
这部电影是我在郑州转车的时候看的。
影片的内容吸引我,东北的生猛、东北重工业时代的哀伤,打架与恋爱我的青春中没有过的剧情。
影片的演员吸引我,高高瘦瘦有少年气息的刘畅。
曾经文艺如今沧桑的黄觉,不太熟悉但气质不错的李梦,都是很有特质的演员。
影片开篇就伴随着旁白,是故事主角回忆的声音。
故事中的孩子是铁路技校的,也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这一群体在青春电影中比较少被关注。
我们的青春电影大部分是关于普通高中和本科大学的,关于中职、高职的学生的青春成长刻画的比较少。
我觉得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我在高职院校上班,现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更多了解。
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数不少,但是在社会表达上他们是沉默的群体,很少能看到有影响力关于职业院校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很多人对职业院校停留在蓝翔技校、新东方烹饪学校这样的广告里。
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他们大部分人不擅长读书,但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主见,整个群体是两极分化的一个群体。
有些人取得很大的成功,有些人则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中职院校我了解的比较少,只是有下到职高招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更加早熟,性格很张扬,每天关心的事情完全不同于同龄的普高生。
他们也是少年,需要更多关爱。
影片主要刻画了四个年轻人的青春,假小子的女一号、经历过坎坷的女神、对学习有追求但需要打工的男一、不上学混街头但内心单纯的小混混。
另外一个戏份重的就是黄觉扮演的黑帮大哥。
四人之间有着各种青春故事里的多角恋。
刘畅很适合扮演这种乖乖的好学生,他的长相就让人很相信。
四个少年卷入了黑帮的利益纷争,少年的倔强又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途。
影片对东北的重工业时代也进行了展示,有一个画面就是主角们骑着车追逐,对面迎来正下班的工人大军。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汇入时代洪流,这也表现了创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缅怀。
有两个最感动我的画面,都在影片快要结尾处。
一个是小混混要离开东北南下去广州打工与女一辞别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认识的兄弟的联系方式给了女一,对女一说他会回来的,但他转身走的时候满脸都是诀别的痛哭。
他知道这他要长大了,也不可能与女一在一起了,青春已经结束,只能面对现实的生活。
另一个是片尾刘畅饰演的男一穿着一身海员服在船舷边对着女一倾诉他们曾经一起的梦想——环游世界。
我是被刘畅这一身的海员服打动了,我高考时很想当一名海员,海员这个职业符合我对职业的各种期待,希望我还有实现这个梦想的一天。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套路,比如一切变故结束后,女一就出国留学作为生活的改变。
好多青春电影中都是这样,好像出国留学是很容易的。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巧合之下假小子气质的女一收到了自己年少时暗恋的男一的来信,眼含热泪。
我喜欢这种千回百转最后归于平静的结局。
生活已然有好多无奈,就在电影中多收获一些美好吧
80年代得东北,到处打打杀杀,小到校园暴力,大到黑社会仇杀,小时候感觉只有在电视里出现的情节张大了才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远没有生活中那么精彩!
我,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从小上子弟校,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拿着大棍子,或者大长片刀到学校来显威风。
一帮人围着一个人打的满脸是血,或者是一帮女生围着一个女生删耳光。
我从来都不觉得他们多厉害,我也没有被打和打人的经历,因为我是个平凡的小女孩!
偶尔有要被人打的时候,也因为我的不害怕,最后不了了之了,是的,就是这个不害怕,救了我好几次,在我后来的生命中也一直保护着我!
我想这是我的家庭留给我的很宝贵的财富吧,面对多么强大对手,我从来没怂过!
这份底气我到今天看了电影才明白是源于我的家庭,正如北冰一样,我想北冰的性格应该是随爸爸吧,那么仗义的男人,那么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替别人做了牢,老婆跑了,依然能重新开始,开饭店给女儿攒出国的钱,这就是北冰敢做大哥的底气。
影片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这么一个小嘎逗女生,怎么这么有勇气,敢和一帮男的打架,直到雷管的出现,看出北冰的家庭不一般了。
最后北冰知道爸爸得到雷管的尊重,是因为爸爸替雷管做了两年的牢,我也终于理解了北冰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完全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
上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有大姐大,大哥大,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还是男女的这些事情,A喜欢B,B喜欢C,A找人打C,B更不喜欢A了,好像很多这样的故事,披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无非就是心里无法忍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非要闹来闹去的,其实都是一群可怜的人。
就像于一眼里只有紫薇,为了紫薇差点丢了性命,北冰为了于一差点丢了性命,紫薇为了雷管丢了性命一样,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我们底层人民的全部,爱情大于一切包括生命!
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爱情,有圆满的,有破碎的,有跨越几十年还纠缠不清的,也有早早恩断义绝的,电影里只演绎了这种,生活却比这更离奇曲折,我只想说,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看过校园里的暴力,更亲眼看过黑社会的火拼。
在我10岁左右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院里玩耍,突然一辆面包车里下来一个穿着一身白西装的男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手里端着一把猎枪,当时我们小伙伴们吓的赶紧跑到一边偷偷看,感觉像是枪战片似的,那个男人把枪对准了一楼,我家旁边的窗户,当时我都吓死了,因为我爸还在家里看电视。
他看了一会儿,可能是里面没有人,就上车走了。
后来我们听大人说,挨着我们家窗户那家新搬来的人是道上混的,后来被打折了一条腿,那个穿白西服的帅哥好像叫刘威,那个男人在后来的某年被枪决了,杀了好几个人,上了报纸头条新闻,我只想说他比黄觉帅多了,哈哈哈哈,我写这么一大堆,只想给那些觉得电影胡编乱造的人看看,世界真的很大,我们能看到人生太有限了,底层人民也有爱情,而且爱情往往是他们的全部,为了爱可以放弃生命的那种!
我生长在社会的最底层,看着周围的人打打杀杀,进监狱,出监狱,有的人混成了大哥开始做生意,更多的人混的不好,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大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他们又有北冰和于一这样令人动容的爱情,为了你我可以牺牲自己,谁能说他们的人生不精彩?
北冰一个人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能给她拿出钱逃离那个地方的爸爸,可是更多的人没有爸爸,或者只有一个像于一家那样下岗的摆地摊的家庭,他最好的去处也只有远走他乡了。
以前总想不通那些人为什么为了爱打打杀杀,现在人到中年也终于理解了,我身边的那群可爱的人,他们打打杀杀,他们爱恨情仇,他们重情重义,没有对于错,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生长在那个环境,作为个人能改变的真的有限,我想如果再早一点出生,我上了离家最近的那个打架斗殴的学校,我想我也许会是北冰一样的女孩。
可是没有如果,我在东北那个比谁狠的年代,还是一个小女孩,我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那些大人的爱恨情仇,看着他们老去,抹去了棱角,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作家的天分,只能在看完电影后有感而发,写些有的没的话,缅怀一下那些逝去的青春!
一部国产青春片,媒体宣传打的旗号是:国庆档最不该被埋没的电影,国庆档点映口碑最好的电影,等等。
然而,这么完美的电影,片方你别害怕,你别跑啊!
(片方宣布上映仅四天的电影因为票房失利要撤片了)这部电影,还是集合了所有国产青春片一些该有或不该有的特点:誓言、仗义、热血、分离,能引起共鸣的点在;打架、逃课、恋爱、车祸(这部电影没有堕胎,挺好),狗血的标配都在。
当然,电影还是比较完整的说完了一个故事。
女一杨北冰,技校女黑老大,个头不大,气势很足,带着一群小姐妹独霸学校。
她暗恋的男一于一是学霸,情如“兄弟”的两人,一路成长。
于一爱上了转学生女二紫薇,因为紫薇的黑历史被人曝光,她消失,茫然之间爱上了黑老大,却因为黑老大被人报复,意外丧生。
有没有发现,这就是剧本常见套路A: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电影有两个场景还是能戳心。
第一个是报复黑老大的人要绑架紫薇,北冰为了救紫薇,将她推出车外,紫薇却意外被驶来的货车撞飞,前一刻还在畅想未来的少女,一瞬间生命就戛然而止。
第二个是小混混白宇宙决定去南方闯荡,离开之前特意找到喜欢的北冰,将他所有的关系网写在记事本,亲手交给心爱的女孩,告诉她即使离开,他也要罩着她。
导演似乎想把九十年代东北工业区的颓势在电影中表现出来,本是作为故事背景的一种呈现。
但是,仅仅在几个演员的对话中寥寥数语,参观工厂也仅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几位主角聊天,浪费了一个本该浓墨重彩的时代背景。
李梦饰演的女二,似乎发挥了她一贯的表演风格,高冷脸,谜一般背景(《少年巴比伦》里觉得这种表演很贴合剧情,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还是这种风格)。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没落为背景,发小女喜欢发小男,发小男喜欢转学女,剧情平淡无波澜,里面倒是把东北男人那种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在面对感情的时候,表面上行但心里怂的不行给表现的还可以。
整个片没看出什么重点,东北工业没落交代了几句,黑社会最后被抓也没什么惊喜,黑社会男和转学女感情也没交代清楚,发小男为了转学女不要命的去找黑社会算帐,发小男和发小女差点被打死。
分别之后因为看到了发小女刻在桌下的表白开始了情爱想念。
李梦演的还是那种不属于他们那个世界的角色,有点上帝派来的NPC的感觉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 由乐视影业、乐漾影视联合出品的青春爱情片,由韩天执导,卜冠今、黄觉、李正彦琦、刘畅、李梦、曲哲明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吴小雾的同名小说《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讲述了一群混沌未开的年轻人游走在黑道边缘上发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该片于2017年10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有多少女孩子的青春像杨北冰一样,有着像于一一般从未说出口却深深爱着的男孩子,有多少女孩子被白宇宙那样痞坏的男孩子傻傻喜欢着,有多少人的青春里有紫薇那样经历像谜,时刻萦绕着青春独有的忧郁的姑娘,有多少人如同于一,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心意。
或许是你,或许是我,或许是我们所有人。
青春时代,无畏无惧,即使伤痕累累,但还是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去闯。
影片里的冲动、误解、爱恨、生死、离别,都是真实被展现的成长史,那一群无拘无束的孩子,因为生活带来的苦难,考验,最后成就自己,更成全自己,最后得以成长。
似乎这是一场血泪史,看似离我们很远,却离我们很近。
国产青春剧带给我们的印象,常常是堕胎,狗血,异地,三角恋,我们看的越多,越会被麻痹。
这部剧里也有青春时期的群架,也有车祸带来的伤痛离别,可它不肤浅,不狗血不老套。
弹幕中出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真的是我们那个年代时候的样子。
”是呀,每个人都是青春热血的,每个人都敢闯敢拼,但总会有自己内心的小房间。
杨北冰不怕天不怕地,面对喜欢的人却怕了;于一性格略带胆怯,为了喜欢的人却冲动了很多次;白宇宙打架斗殴看似不着调,面对喜欢的女孩却嘴硬一个人扛,我脑海中浮现了那句话:痞子流泪的时候,却是最动情之时;紫薇和雷管的爱情,更像是两种边缘人碰在一起的相互依靠:你给了我安全感,我想做你的女人,我想做你的大哥。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词叫“青春伤痛”,似乎青春没有受过伤就是不完整的。
这是我对影片最纠结的一点,因为我倾向于这种伤痛,与自己经历有关,与自己内心所期盼的有关。
可是,我并不认为影片后半部分的打斗设置是加分项,反而因为过激的表达,显得有点虚假。
所有事物两面性,仔细想过后,这样的设置却深深打动观众:正是因为一次次不知天高地厚,才会在成长里摸爬滚打,小孩子到成人的世界必定经历伤痛,可大可小,却不可避免。
导演韩天做过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别的青春片是果汁饮料,是鸡尾酒。
那么,《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就是二锅头。
这部剧够烈够劲,是因为每个人的形象在生活中都可展现当时时代的缩影。
青春真的是呼啸而过,也许有的是平静坦然地回想,有的是不愿意别人想起的伤痛。
没有人的经历是相同的,但正因为每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产生的感受也不同。
那段时期的爱情懵懂和纯真友情却一定都是让人怀念的。
青春就是这样简单明了,看青春剧,不要想太多,只要触动了自己的心,它就是成功的。
影片最后那封信于一写道:“杨北冰,展信悦。
”让我想到:你心里深处那个人,被人不经意地提起,你还是会突然意识到,时光匆匆,你好像一直都在。
你青春里的那个人,好好放在心底吧。
你青春里的那些伙伴,好好存在心里吧。
——2020.04.07#北京
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了。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感觉很真实。
很可爱也很有爱。
挺社会的,打架不是一般的青春片里的作打。
有青春的疼痛但也不会去完全的歇斯底里。
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电影停在紫薇出车祸之前就结束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看到对坐相谈的白宇宙和杨北冰笑笑聊聊,看到当海员的于一的信和微笑,看到桌下刻的字,看到大海,听到于一说"我还是会变成你的少年",觉得这样结尾其实也很好。
从来没有在看一部青春片时多次泪奔到这样。
我其实蛮惊讶的,全程都没有吐槽或嘲笑剧情演技之类的。
我觉得真的很好。
“我谢谢你陪我一起经历的时光,虽然青春留给我们一些永远都抹不去的伤,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变成那个曾经的少年,远方的你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
最后的这几句话说透了多少八零后的心声,对于刚刚告别青春不久的八零后们,可能或多或少对自己逝去的青春留有一些遗憾,至今挥之不去。
有时真的好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陪着她,她望着我,珍惜爱情、友情、师生情,悔恨当初的任性与放纵,
紫薇是白蓝的前半生,她一出现那便是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一直偏爱工厂背景下的片子,我喜欢那些冒着烟的大烟囱,我想爬上去俯看那片大地。
那些烟囱正如那个时代一样渐渐消失,就像我们的青春。
而那些曾经的恨啊爱啊的,就像衣服上的泥,时间久了被风干了,你轻轻那么一抖,风不经意的一吹,哔的一下就散去。
我们甚至更加乐观,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烟云。
非要把“跋”写在开头常被身边的朋友鄙视,不怎么看电影大片,可能我就是这样的“不合群”,只会去看那些我心中的好片子,因此也就不能靠“写影评”养活自己。
之前零星几篇关于电影和纪录片的长篇文字,都是观影后的有感而发,读者和听众走心了,即便人数不多,我依然满心感谢。
序有个日子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忘,看到今天9月29日这个日期的时候,瞬间抄起手机发了个迟到的生日祝福,已经过了两天。
看来,我的青春呼啸而过了。
嗯...就用这个感慨当作是文章的序吧。
一道暂无答案的填空题9月28日晚,受到发小儿的邀请参加了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首映礼,很贴心,票上还写了我的名字,满满的“专属感”。
离得近,所有到的早。
等待发小儿的空闲,一些影迷陆续在一块背景板前拍照,是一道填空题——“我____够了”你现在心中,有答案吗?
昨晚和发小儿匆匆见了一面,她指着展板说,你该上去拍张照的,我说我没想好要填什么字。
片中的几位人物,大概都有一个关键词可以填进去吧,有人闹够了,有人爱够了,有人疯够了,有人伤够了...如果青春只有一个字,那可真就称得上“呼啸而过”了。
站在展板前,回忆着可以称作是“青春”的日子,到底我的青春应该填一个什么字?
有个想法就冒出来:不知道要填什么,就是因为,我还在经历着称作是“青春”的时光。
可能我已经不再年轻了,90后的弟弟妹妹都已经在职场混迹,有的已经能独当一面,我这样“88年的中年妇女”变得越来越玻璃心,不承认自己“老了”,却也总是在提醒着自己,经历过最美好的青春之后,带着那些打打打闹闹闹哈哈哈呜呜呜继续漂亮的活着。
片中的紫薇“不管我们在哪儿,以后怎样,我们都要骄傲的活着”,我很赞同,骄傲也是一种“漂亮”。
我特别反感有人说:土豆小姐,你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还要去整这些有的没的,就不能踏踏实实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靠谱的人吗?
太阳射手+上升水瓶=土豆小姐,我,还没“玩”儿够,虽然不青春了,但还年轻着,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去感受、去记录...我不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变得毫无生气,毫无趣味,毫无冒险精神,就像影片结尾,杨北冰抱着离职箱说“我已经受够了这样一成不变的工作”。
我喜欢这个帅气、温暖又勇敢的北冰洋,被真诚、坚强又清澈的卜冠今圈了粉。
我经历过的青春里,有北冰洋勇敢的一面,有紫薇温柔的一面,每个人也都这样吧,总会在某个剧中人物角色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所有这道填空题,土豆小姐暂时没有答案,也不希望找到答案。
一句后知后觉的喜欢你青春题材的影片,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总逃不过爱情。
5年前,喜欢看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剧情表达,现在,喜欢这种初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处理手法。
北冰和于一的感情,更多的是亲情吧。
记得16岁还在经历青春的我,写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公式,至今翻看起手稿还津津乐道。
北冰和于一亦是如此。
“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情感表达,不能剧透太多,所有就从电影官微上截了些图,10月5日正式上映的时候,记得去看刻得是字儿,也是心。
一场不期而遇的荡波澜这些年越来越多说走就走的旅行,碰到过无数次不期而遇的美丽。
我喜欢这样的惊喜,在苦逼的工作和总觉得没意思的生活中,这些“不期而遇”惊艳了时光。
昨晚,亦如此。
上一次见到发小儿是今年年三十的晚上11点半...大忙人到处飞,可能这就是她的名字给她带来的宿命(只是说笑而已)...已经大半年有余,昨晚也是第一次在见到工作现场的她。
很贴心的,被安排在巨幕厅最佳视听区,本就不喜欢娱乐圈不爱看电影的土豆小姐,在观影前,真的是抱着去给发小儿捧场的心态。
这一次,她的名字出现在片头而不用像几年前在结尾滚动字幕里找名字了。
观影下来,我决定码一篇文字并录一期电台节目。
因为,这片子在我心里荡起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波澜。
波澜1:第一视角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主角的半身、近景,居中构图,影片中很构图方式都采用了这种平行视角的构图法。
这是第一人称的镜头表达。
在故事片中并不常见,人物传记类电影和纪录片用的较多。
《黄金时代》的开篇也是这样的构图。
这样的镜头语言应用,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尝试。
上午偶然发现,导演韩天是中传本科毕业, 怪不得。
去年孙教授说过的,拍纪录片的都能转行拍好故事片,但故事片转行拍纪录片就难了。
波澜2:不经意的回忆杀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刚刚开始100%的北京生活,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我进入合唱队。
所以在《明天会更好》的合唱队场景出现,我类目了。
那些年,飞在金帆,我在银河。
观影后主创上台,作为本片的音乐总监,她问大家,现场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是合唱队的?
请举手。
我,举手。
是的,在银河学的第一首歌是《送别》,第二首便是《明天会更好》,到现在,我还能唱出第三声部(那首歌当年我们唱4个声部)。
类似这样的回忆杀,总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戳你的心。
波澜3:不是在“演”,是在展现观影前,我看了海报,对我这种不怎么关注娱乐圈(除了二哥是本命之外)不怎么看电影的人来说,都是陌生面孔。
对整体的故事(至少对片名)都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观影后,我被主女角杨北冰的扮演者卜冠今圈了粉,昨晚感谢她在微博的瞬间回复。
最近偶尔看一些新剧的花絮,能看到年轻演员很努力的在演戏,演的还行。
只是,我更喜欢小卜同学这样的方式,不是在“演”,是在“展现”。
诠释人物,她很棒!
观影后我跟很多发微信说,国庆档,你们要去看这部名字不怎么抓人的电影,它会成为黑马。
当然了,空天烈也是同一位发小儿的良心制作,加上爷爷、爸爸都是空军,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空军大院儿,也还是要去捧场的。
嘿,也挺有意思,我们的青春,真的是在各种飞机嗡嗡盘旋的地方“呼啸而过”的。
卜冠今绝对耐看型,白宇宙剪了杀马特发型也很帅啊,所有人演技自然流畅,道具和场景布置很用心,就是内容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这样的剧情真的太土了,这剧本让人怀疑是10多年前就写好然后一字不改就开拍了。97年、大东北、钢铁厂、烟囱…时代浮光掠影,只有青春的疼痛才令人记忆犹新。
3.5 那個年代東北喜歡幹架的這種風俗不是很能理解 也許是那個年代全國各地大家都喜歡幹架 只不過我沒經歷過 所以沒啥大感觸 演員演技都在線啊沒有掉鏈子的 看的還是挺過癮⋯
沿袭了青春片一致的毛病:导演自己高潮了……貌似完成了某个饱揍黑帮老大的心结,因此更像是一个表达性艺术治疗。
东北版静白师太求爱打架斗殴的混混高中生活。
男女主脑子多少有点大病,本来剧情还想给三星,这脑子绝了,给一星吧就…这不是真正的东北,也不是真正谁的傻逼青春……
没看过,打一星。我不知道这部片子的存在,但是今天突然发现我的账号曾莫名其妙自动发说想看该片的广播…… 这锅反正甩这儿了,不开心!
坐在电影院里 想走
要不是李梦和黄觉根本不想看
好可怕的校园暴力啊,幸好生的晚!不过电影拍得好真实啊
东北姑娘的青春可不这样。
45/100 纪念青春的类型片特别需要有反抗的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学校、制度、文化等,但这部影片里的主角没有明确的反抗对象,主角和次要角色的定位也暧昧不清缺乏代表性,也就意味着没有让观众产生共情的能力,不得不怀疑编剧是在脱离现实进行创作。另外深度比“少年巴比伦”差很多。
3影片剧情丰富贴合实际不落俗套,主角们演技在线,算是青春片里拍的不错的。女主性格直爽讨喜。
少了感觉。李梦戏路请再拓宽一下可以么?心疼的是青春终究散场。大家各安天涯。
卜冠今是真的丑,演技尴尬。
很好的片子,关于青春的电影,算是一部上乘之作
卜冠今用劲还挺足的,黄觉和刘畅好帅
整体很燃。前边杨北冰打架还稍微有点儿稚嫩,可是后边的打架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一下子就有了燃的力量。
韩天老师终于拍上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独立执导的院线片,可惜生不逢时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被乐视和烤翅先生摆了一道,却还要感谢着人情撤了片,安慰自己没伤到主创。真的别骗自己了,我只想说句实话。友情一颗星。问题出制片方根本没有市场分析和预估受众人群,选材有误,剧作剧本失控,资金控过。
青春都是这样吗?打架逃课谈恋爱是每个人都有的吗?像网络游戏一样,一不小心就挂了。能活到中年的都是锦鲤护体,那现在咋老龄化还那么严重呢?我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