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她和他的光明未来律政英雄羽毛疯狂的豆子乡村音乐圣诞节非凡守护爹地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学习之神我爱一碌葛漫游痞子遇到爱老婆大人是80后密战雷德白我才不会喜欢你人生的另一天笨蛋爱上两个你人妖打排球2我的国王她的危险男友猜火车2北欧别扭日记儿子的选择林场追杀哭泣的拳头幽灵冬至百濑,朝向这边忧郁万花筒狭隘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战争题材里,一个独特的视角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辛德勒,《辛德勒的名单》讲了一个拯救的是,那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犹如创世纪中的诺亚方舟。

而《艾达,怎么了》(下称艾达)不属于这样的片子,虽然也涉及战争,也涉及拯救,但拯救只涉及到了艾达和她的家人,讲述了战争下,她以及她的家人如何去避开风险,寻求联合国庇护,此后又因为塞军侵入而不断逃亡的故事。

这是一个自私的故事,但战争中的自私是可以被原谅的自私,尤其在那种自顾不暇的境况中,能保护家人都已经十分不易了,作为联合国驻当地的翻译,艾达有这个权利,去和联合国的驻当地的军官谈条件,从一开始把困在营地外的家人们——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带进营地,到后来,塞军和联合国军达成协议,将在营地里的数千难民转移到塞军指定的地方,而后者则给予监视,保障平民的安全。

这期间,艾达尽可能的保护家人,不让家人被塞军带走,直到塞军搜查营地,躲无可躲,艾达痛哭,却无能为力,同样的,有很多和她熟悉的人想要获得帮助,她都无情的拒绝了,不是她不想帮忙,而是她没办法帮忙,辛德勒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厂,来保护犹太人的性命,同时,他也是德国人。

但艾达不行,她只是一名翻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而她所“投靠”的联合国驻军,人数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和塞军首领谈判,别无他法。

可能明明知道塞军会做什么,但却无法阻止。

保护了艾达的家人,驻军的安危就会受到威胁,不去保护,艾达又不依不饶,这样的一个对家人安危执着的近乎神经质的角色,用她自私的,纯粹的爱,去面对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这可能是大多数战争里的“配角”所会做的事情吧!

 2 ) 没有逻辑的战争魔鬼

〈Quo Vadis,Aida?

〉译为《艾达,怎么了?

》,它以一位叫艾达的联合国基地翻译的视角,从里里外外,高层到平民,叙述了波斯尼亚人如何被塞军逼逃至联合国基地,又如何被运送屠杀。

战争片让人可怖的总是那片刻的安静,塞军将波斯尼亚男性关进空教室,动手前的安静让人群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更加恐惧,有人舒了一口气,而任何判断在此都无用,因为发生在战争中的很多屠杀都都没有什么逻辑可循。

你无法依据经验,和对人类基本的理解,去判断你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结局,而“艾达,怎么了”,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你不知道你会被运送至何处,你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在和你谈判,还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

以至于艾达的丈夫还反问塞军:不是说好,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

这样的反问被塞军一巴掌打断了。

我们无法用任何普世的东西去思考战争的进程,我们无法找到这间地狱里,真正属于人类的出路。

所以我们不要建这样的地狱,不要放出魔鬼,这也是所有反战片存在的意义。

 3 ) 听啊,那机器的咆哮,那个体的低鸣。

《艾达,怎么了》是一部波黑的电影,很可惜没能在看电影之前提前了解一些有关波黑战乱的历史背景,所以并没能特别理解影片中所涉及的战争局势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但好在这部电影并不怎么掉书袋,重心还是放在对战争中人性善恶的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在任何纷繁复杂的战争局势中都会出现,或者,用一个更确切的措辞——都会再次灾难性的重演。

本片当然不能算是一部特别出色的战争片,它的选题和切入角度很新颖,对难民营的呈现也很有设计感,所以影片前半段给我很大的惊喜,期待它能有一个比较惊艳的故事但后半段的走向却几乎越来越朝着套路化的方向发展,当地武装势力一出现,几乎就能猜到影片最后的结局了。

从这些剧情上的漏洞和影片拍摄手法上的不成熟可以看出,这位导演应该是刚刚开始拍电影没多久(事后我查了一下,这确实是她的处女座),影片中的很多段落都可以看出导演其实很有才华很有想法,但这些想法太过零散,她不太清楚该如何完整的把这些小心思合理的塞进一部极其重视节奏感的战争片中去。

比如艾达把家人接到联合国营地后,插入了一段艾达一家曾经在酒吧狂欢的回忆段落,用以衔接一家人在难民营中畅想的“从这里出去以后,天天都过节”的美好愿望。

但这个回忆段落放在此处未免过于冗余,它试图渲染的时过境迁的情绪的时机选的不太对;回忆段落里暗示出来的信息在影片后半段也没有继续交代,且这一场面中出现的人物们在之后的情节中也没有什么人物弧光的展现。

导演不止一次的在影片中安排了这种略带煽情氛围的段落,且总是将摄影机对准人脸拍摄特写,似乎是想要用最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去让观众记住这些因为战争而遭受灭顶之灾的人们。

但这样的处理手法恰恰暴露出来了导演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能力不足,她让我们记住了这些脸,却也仅仅只是呈现了这些脸,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充满细节的情节来将这些死难者还原成血肉丰满的人。

所以我想说,本片最大的失败之处,正在于导演没能在影片的形式和主题上达成统一一致。

形式上的急功近利让影片失去了能够将小人物还原成丰满个体的机会,而主题上,本部影片想要探讨的最重要的主题,反而正是体制系统中的个人诉求。

艾达的诉求很简单,她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职务之便,让联合国的军方给她开个后门,让她能够保护好她的家人。

艾达这一人物的微妙之处正在于她的多重身份:联合国工作人员、翻译、当地居民、母亲、妻子。

除了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之外,其余的身份都是社会强加给她的(更残酷一点的说,是战争硬塞给她的)。

她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软磨硬泡,要求他们保护她的家人时,她所拥有的那些社会身份反而成了她的负担。

我们——我是说我们这些自诩为现代人的人,当然可以非常有理由去驳斥艾达的种种开后门的行为,她的做法破坏了体制的公平和信誉,阻碍了系统的正常运作。

现代性的系统要求这样的个人为了系统的利益而出让、牺牲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厘清公权力和私人诉求之间的界限。

但这样的逻辑在极端的善恶困境里是很难成立的。

人本性中的善良和为了亲人而体现出的自私的爱是否应该永远让位于作为一个系统成员的所谓职责。

而系统的合理性与强大的作用力在人性中极端的恶面前又是否真的有效。

艾达不断试图破坏维和部队的规则,是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活下去,而巧妙利用规则的将军最后的目的却是要屠杀难民。

在没能解救自己的亲人之前,艾达很少想要去主动解救其他难民。

但当自己的亲人短暂的脱离危险之后,她却可以选择主动站出来去帮助生产的孕妇(这是作为一个同胞、一个个体、一个母亲的帮助,而不是作为一名联合国翻译的帮助)。

就这一细节来说,我们不能将艾达的诉求诋毁为彻底自私的爱,而是应该去反思体制与系统为何连人们保护家人这般最基础的私人诉求都无法保障。

影片选择的这个切入点真的很有讨论空间,但它太铺的摊子太大,没能塑造好除了艾达之外的其他角色,导致艾达这一主角的情感动机连带着也变的很模糊,难以让我共情。

 4 ) 一场故意被掩盖的种族屠杀

尽管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在疫情阴影下举行,但是竞赛单元的影片质量不算太差,无独有偶地,有两部欧洲电影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黑历史,揭露了两场被掩盖或几乎遗忘的屠杀。

如果说《亲爱的同志》因出自电影前辈之手而备受关注的话,那么这部《艾达,怎么了?

》空手而归就有点意外了。

虽说这位波黑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不太活跃于影坛,但是她之前曾获得过柏林金熊奖,成绩斐然。

这部新作不论题材,还是人物刻画,乃至批判的深度,丝毫不逊色于《亲爱的同志》,更出现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最后五强候选名单,实力不容小觑。

这部《艾达,怎么了?

》与《亲爱的同志》极为相似,故事核心同样是一位勇敢决断的母亲,她也是一位享有特权的人物,最终却也被身处的权力机构所抛弃而造成悲剧。

影片讲述在1995年波黑战争背景下,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女翻译为保护丈夫和两个儿子免遭杀害,在紧迫的时间内设法展开营救计划,但最终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无一幸免地被塞族军队杀害。

这场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最终造成多达八千多名波黑穆斯林男子死亡,事后一直被波黑塞族政府否认,直到2004年才终获承认……

▲令人共情的女翻译员相比起《亲爱的同志》的党内干部女主角,这个主人公更令我共情,原因在于其没有完全脱离民众,没有前者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利用手中仅有的权力成为邪恶的帮凶。

她只是一名身不由己的翻译员,这个角色的设定颇有深意,她充当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后半部分却被迫成为邪恶的传声筒,切身感受到屠杀的逼近,却无力制止恶行的发生。

她的特权只能跟随维护部队一同安全撤离,多番恳求之下才被允许带走丈夫,却无法带走儿子。

于是,影片徐徐揭露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伪善和软弱无能的本质,面对丧尽天良的种族灭绝行为,不仅没有履行人道主义维护和平的职责,还把无辜的平民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沦为种族屠杀者的帮凶。

无可否认地,波黑塞族军队是这场种族大屠杀的始作俑者,但从这段黑历史可看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西方各国政府也等同于邪恶的同伴,维和部队的名字与其实际行动形成极为讽刺的反差效果。

而夹在维和部队和塞族军队之间的女翻译无法彰显正义的力量,像一只等待被捕获的猎物那样无依无靠。

▲软弱无能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部影片比《亲爱的同志》更出色之处在于摒弃过多的戏剧化色彩,更接近于纪录片的风格。

尤其是后半段跟拍女主角在营地里东奔西走的镜头,刻画出她焦急不安的心理,渐渐发现自己被一直信赖的权力机构所抛弃。

平铺直叙的实录并不令人乏味,却在充满倒计时意味的情节里,令人嗅到愈加窒息的压迫感,观众不断为女主角捏一把汗,希望她的家人能成功脱逃。

塞族将领的屠杀计划也没有一早抛出来,而是通过情节推进和氛围感给出暗示,其中有一幕令人紧张不已:一边是联合国代表与军队高层谈判,另一边是塞族部队要带枪闯入营地搜捕穆斯林士兵。

高潮部分的大屠杀情节没有正面展示,枪口伸进窗子的镜头以及紧接的枪声留给观众震惊的冲击力。

而在多年后女主角认领家人的遗体,以及她和两鬓斑白的刽子手欢乐地共聚一堂的最后一幕,更是将战争残暴的本质展露无遗。

战争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弹孔和尸体,还有植根于受害者记忆深处的阴影;不论是主动投身还是被动卷入战争的民众,迎来和平的生活后,依然难以摆脱残忍的心理创伤。

 5 ) 无人幸免

背景:3年半的内战。

双方都已经精神崩溃了。

相互屠杀平民。

塞尔维亚 部队和人口最多,屠杀得最猛。

然后,联合国 设立了的安全营地,反正各种黑幕猫腻。

安全区穆族打游击,可把塞族恶心坏了,就有影片里塞族武装强冲维和营地一幕。

最后将军授意,当地穆族男性,假意运往安全地区,实则全部清洗,关大礼堂里面,扫射,太血腥残忍 了。

我暂停⏸️了半小时,压抑坏了。

秋后算账,最后塞族总司令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无期徒刑,反人类罪。

小视角:母亲,做为第一视角,我们太熟悉了,各种的花式违规,谋取私利。

从开始的让丈夫当难民代表,到最后硬塞儿子们进工作人员室。

可以说,我们非常理解,人性,母爱 ‍ ,夹带各种各样的自私念头。

大视角:so tmd what!

小视角没用,在滚滚乱世中,小人物的各种努力 ,最后都被碾压成齑粉。

女翻译雪❄️中回家,白茫茫,老公儿子死了真干净。

靠联合国 决议,英美法德荷等出兵,强行压制当地战乱,分配国土范围。

不过,仇恨又将传下去,下次,说不定是穆族反过来屠杀。

心得:1。

学习门外语,可以当狗🐶翻译,逃过一命,但没学对方向,比如他老公,校长同志,学的德语🇩🇪,没用。

2。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立正是看得起你,不然就双手抱头 ,跪姿排队运走。

3。

祖国万岁!

 6 ) 战争使人们一无所有,同样也教会人们去仇视或者拥抱你的敌人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为时三年半的波黑内战期间,交战各方塞族穆族克族都曾经展开过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迫害和屠杀。

在已知并被国际社会确认的种族罪行当中,影片中提到的1995年3月发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是在战后欧洲最为严重、最为惨烈的罪行。

在战场上自己不能保卫的,屈膝于敌人面前同样得不到保全。

在战争中,不是比惨、而是比刚烈。

塞族大概是一向深谙强邻环伺、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

素来尚武、骁勇暴戾,具有抵御外虏、守土保家的善战传统。

所以才能够以少博多、在波黑战场上始终争取主动。

但在波黑民族构成当中,塞族只占三分之一、地广人稀。

在穆控区和克控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塞族平民同样沦为种族迫害和种族屠杀的牺牲品。

在大屠杀发生地——斯雷布雷尼察,1992至1995年内战期间在穆斯林控制下同样发过针对塞族平民的驱赶、迫害和屠杀。

前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等国境内都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不同民族。

内战伊始,就具有跨地域、跨国界、国际干预、纵横卑阖的特点。

其中波黑塞族、克罗地亚塞族与塞尔维亚和共和国、一度以民族划线结成同一阵营、“三位一体”,因此得以与早已赢得西方社会支持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展开长期分庭抗衡。

就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之前,1995年5月,得到西方援助的克罗地亚政府军攻陷了同样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区的克罗地亚塞控区——西斯拉沃尼亚。

随即出现大批塞族居民被驱赶逃离出家园。

由于塞族在克罗地亚的安全形势恶化,从而在前南地区尤其是波黑东部引发了新一轮政治和人道危机。

作为连锁反应,1995年7月波黑塞族开始对位于波黑东部塞控区境内的穆斯林“飞地”、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发动攻击。

波黑塞族之所以敢在外部形势不利于己方、力量对比业已发生逆转之际,悍然出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抢在西方对塞族动武之前,挟持当地的荷兰籍维和部队迫使联合国方面投鼠忌器。

最终通过武力解决来为自己在今后谈判桌上争取到更多的筹码。

在重新审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大国干预、火上浇油、拉一派打一派的丑陋行径,最终致使内战局势陷入旷日持久、愈演愈烈、危机四伏的胶着状态;如果不能直面交战各方都曾经采取极端方式,对敌对民族进行种族迫害和屠杀;那么无疑会削弱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在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进程中,种族清洗与种族灭绝曾经和武力解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道成为破坏前南地区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冲突根源。

在这里,没必要过多去谴责滞留在斯雷布雷尼察的荷兰籍联合国维和部队。

在联合国营地有2000名荷兰籍维和部队官兵,他们在大屠杀发生时没有担负起履行必要的责任。

斯雷布雷尼察自从波黑内战爆发后,和萨拉热窝一样就一直处于塞族军队的围困之下。

最后是穆族抵挡不住塞军的攻势、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交到了联合国的手上。

荷兰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从来都不是军事大国,一战和二战中都宣布保持中立依然不能摆脱战争浩劫。

当时在斯雷布雷尼察承担维护平民安全使命的荷兰军人,在一路攻城略地、勇往直前的姆拉迪奇将军面前、在冲锋陷阵、骁勇好斗的塞族军人面前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弱不禁风?

在塞军包围下的斯雷布雷尼察,他们同样也是被囚禁者。

如果说,作为交战一方的穆族军人都能选择在虎视眈眈的塞族军警面前放下武器、俯首帖耳,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凭天由命。

那么作为大国幕后角逐的前台工具,荷兰人只能保持委曲求全、选择退让。

斯雷布雷尼察一度是交战区,这里的穆斯林也曾经和自己的塞族邻居在战场上捉对厮杀、拼得你死我活。

因为战前穆斯林人口在这里占据优势,穆斯林极端分子也曾对当地的塞族少数居民犯下过驱赶和迫害的罪行。

根据塞族人提供的资料:整个内战期间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

所有这些也都有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斯雷布雷尼察,同样也充满着塞族人的尸骸和坟墓。

当看到充斥着整个画面的穆斯林难民、当看到混杂在妇女儿童中间为数众多的青壮年男子、当看到许多身强力壮的穆族青年被塞族军警羁押,我忍不住要问:穆斯林为什么不能起武器来进行反抗、以死抗争来保卫自己和家人呢?

难道是基于穆斯林们热爱和平、善待邻人的信仰吗?

不对。

斯雷布雷尼察在此之前,一直是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

这里的穆族武装以斯雷布雷尼察为依托不断钳制塞军进攻、威胁塞控区安全、甚至频繁侵袭从波黑塞控区通往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主要通道。

联合国斯雷布雷尼察保护区出现在1993年4月,当时塞军发动了旨在攻克斯雷布雷尼察的进攻。

迫于塞族的军事压力,经过联合国斡旋当地穆斯林守军最后同意解除武装、保证不再袭扰塞族平民。

1993年4月16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明确斯雷布雷尼察为联合国保护区。

也就是说当地的穆斯林军人最初是因为抵挡不住塞军的猛烈进攻,才会主动放下武器、混迹在当地平民里面寻求国际社会的庇护。

而一旦塞族毁约重新控制斯雷布雷尼察,势必会对曾经作为战场上对手的穆斯林进行新一轮甄别、清算。

以避免他们一旦返回穆斯林控制区又重新加入穆族武装继续与塞族为敌。

我不知道在大屠杀的死难者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放下武器的军人、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人参与过对当地塞族平民的迫害。

内战中上演的,从来都是一幕幕同室操戈、以暴易暴。

所以,最后影片会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曾经的刽子手和曾经的受害人共聚一堂,今后的斯雷布雷尼察、或将由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来摒弃掉仇恨、抚平内战创伤。

战争使人们会一无所有,同样也教会人们去仇视或者拥抱你的敌人。

我相信大屠杀里面的刽子手们,最希望看见的就是幸存者们会留在废墟上开始新一轮的杀戮、在仇恨中生活一直到死去。

这样的话,后来者才会去不断颂扬他们的杀戮、赞许他们的功绩。

苦难,会从仇恨中萌生。

而和解,才会唤醒希望和新生。

二战期间,在前南地区也出现过严重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又重新医治战争创伤、携手共建出现过民族团结、和睦共处的局面。

但愿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苦果,能够涤荡内战的丑陋和人性中的贪婪。

但愿穆族、塞族、还有克族的孩子们,今后能有机会共聚一堂、载歌载舞,来奠祭死者、抚慰生者。

会有那么一天。

 7 ) 战争最无可奈何的就是无能为力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8 ) 黄泉路上无老幼,也无男女

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9 ) 拯救不了的是仇恨

立场鲜明的战争片,记录一个民族记忆里的伤痛。

这几天有个中国大学女教师否认南京大屠杀,惹来网络众骂,很多人说这名女教师伤害了中国人的情感,应该被严惩。

而敌对势力美国却硬生生地制造出有关新疆人权的谣言,其中不乏一些屠杀质控。

很多涉及人性的历史事件总会有如此争议,人性中的残忍是不可接受的,屠杀是人性丑恶的极致浓缩,而政治却更加无底线地利用这种“残忍”激发出更多残暴的相互仇视的人性。

其实,分出我们、你们和他们,或许就是这种残忍和残暴的根源。

我比较喜欢此片结尾孩子们的脸和动作,他们只代表了孩子,以及望向世界的眼睛。

影片还是极力想还原出当时各方人性的真实,塞军不用说了,是主要的被控诉方,联合国军呢?

丑恶懦弱的自保心态,在威胁面前其实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其实就连女主,我们的翻译,还不是除了歇斯底里地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对于其他人也只能选择性忽略,这是这部片子值得尊敬之处。

历史事件中,只有亲历者才具备评判权,而每个人立场不一样记忆也不一样,或许都觉得自己所述才是真实,实际有多少,或许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正义方,别人是加害者,实际都是情绪和命运的俘虏。

结尾字幕是无声的,愿逝者安息,愿每个人看到的是珍惜和悲悯,而不是愤怒与是非对错。

 10 ) 战争的残酷真相与人性的抉择

在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中,战争不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深刻地刻画在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中。

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艾达的经历,展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毁灭性影响,揭示了那些浪漫化战争的想象有多么荒唐和无知。

电影中,艾达作为一名翻译官,她的工作让她处在战争的前线,直面生死的考验和道德的抉择。

她的家庭,她的世界,在战争的阴影下逐渐崩溃,她的每一次决定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了这些瞬间,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没有华丽的战争场面,没有英雄主义的色彩,有的只是人物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哀求。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摧毁了建筑和土地,更摧毁了人的精神和信仰。

影片中的人物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关乎生存,更关乎人性和尊严。

影片中的摄影手法和色彩调度也增强了这种沉重感。

灰暗的色调、紧闭的空间和紧张的氛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恐惧和无力。

这种视觉表现手法,加上细腻的剧本和精湛的演技,使得电影不仅是一次视觉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家庭和人性的深刻电影。

它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沉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这部电影是对那些浪漫化战争的强烈反驳,也是对人性中坚持与希望的深刻探讨。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大女主戏,比较少见的女性视角历史战争题材,结局令人心碎,平民永远是战争的牺牲品

7分钟前
  • 杏仁斯嘉丽
  • 推荐

#77venise主竞赛第三场# 来之前特意补了导演上一部获得金熊的同样波斯尼亚大屠杀题材,可以让两部电影互为补充去了解这段历史,上一部聚焦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部是具体描绘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能令观者共情,慢慢渗入悲伤绝望到内心深处

12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看得太揪心了,是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不忍再看第二遍的电影。艾达身在其中的撕裂、纠结和终而无能为力,带着观众一步步走向绝望。很难想象94-95年间发生至少两起如此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一个卢旺达屠杀(《卢旺达饭店》)一个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许还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人类惨剧,这正是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吧。

17分钟前
  • zykmilan
  • 力荐

用不恰当的特写提供观测恐慌的切口,即是剥削。于是整部电影也近乎另一种从窗口观赏的“大片”。倒是从翻译这个身份进入是有趣的,替恶行传声却又无法发声,混沌的工具人。

18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最突出的两场“表演”——“真正的电影开始了”&儿童。

23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视角很好

24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对于杀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数字,有时连数字都不是,而对被杀戮者的家属而言,那是心脏上的一个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义?杀戮者占据了自己的旧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到一种世俗琐碎之后,一直追问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遗忘呢?

2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Suspenseful and powerful

29分钟前
  • Messi
  • 推荐

反映前南内战的电影已看过三部,都是获奖大奖的,没有一部是以塞族视角拍摄的。历史还真是胜利者书写的。

31分钟前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还行

……有时候魄力很重要,但是最后到底是不是徒劳呢?

35分钟前
  • 邵禹升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故事。,。跟着干事最后也是炮灰。

39分钟前
  • sparrow36
  • 较差

家庭命运撞上种族敌对灭绝的巨轮(波斯尼亚穆族背景在欧洲的特殊性),现场音和混乱所呈现的“真实”力量

44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是一部深刻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性的电影,通过主人公阿依达的视角,展现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真实情景。

47分钟前
  • 豆友gD5HN68ADc
  • 较差

这些获奖电影现在功利性越来越强了,故事基本就是人性套路

51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伤痛总是难以抚平,年轻一代总是不知道过去有多么惨烈。

55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与《亲爱的同志》极为相似,也是从一位享有特权的女性视角展开的黑历史故事,同样也是一位勇敢决断的母亲角色,最终同样也是被身处的特权体制所抛弃而造成悲剧。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伪善本质有所刻画,而翻译员的身份设定更具深意,只能为邪恶充当传声筒,却不能制止恶行的发生。这部比《亲爱的同志》更出色在于摒弃过多戏剧化色彩,更接近于纪录片风格。尽管没有正面展示大屠杀的高潮场景,却在最后女主角认领家人遗体的一幕将战争残暴的本质展露无遗。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特权人士,统统都无法独善其身,注定要被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60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战争会暴露或异化人性,昔日跟你打招呼的学生、邻居、同事,甚至亲戚,都有可能举起能夺你性命的枪。警惕ultranationalists。

1小时前
  • ddm
  • 力荐

开头的群像戏就技惊四座,不过后半程我睡着了,在此还是要感谢群友的票🎫。(BJIFF/Day3/Scene11)【英皇】(今天北京下了一整天的雨,半年多没出门了,转场走路走得我脚疼)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没想到九十年代还会出现种族屠杀这种惨事……但电影的确拍得白开水一样

1小时前
  • 思栋鸟
  • 还行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1小时前
  • Q影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