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冲着跨性别性工作者去看的,曾经有偶然的机会接触过几位国内的跨性别性工作者,当时就对她们超乎寻常的乐观很是惊叹。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她们每个人都有一部故事可以吐,她们的乐观就算是强忍欢笑也很正能量,别说人家其实真心是欢乐的,重生的过程可能是对生命更直接的敬畏和感恩。
其实我们应该从她们身上学习对生命的态度。
如同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刻意渲染这个话题,只是看到了一场“橘色的撕逼大战”,随便情节本身没多大意思,却有种我撕故我在的张扬,同样是看似美好的普通一家人又欢乐到哪里去了呢。
至于另一个卖点,全程iphone拍摄倒不是我关注的点,iphone这玩意能物尽其用是不容易的,多数人真的浪费了那90%的昂贵。
替钞票默哀,更替iphone默哀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橘色》,下面请看前线花枝招展的交际花们拼的你死我活的评价了!
曲有误:一声姐妹大过天。
热可可加盐:狂野中藏不住的一丝温情。
布谷卟咕:以后圣诞别看《真爱至上》了。
Xavier-耐观影:当初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跨性别主题电影。
Spy Liu:法罗岛众相,而小朋友是那位看不下去这群人淫乱生活的、选择报警的甜甜圈店主。
赵小毯:相比从头到尾的撕逼大戏,混乱情节,镜头上的朦胧橘色感、剪辑、电子摇滚乐的节奏推动更享受。
psychopath.MN:开头约定了no drama,随之而来的却是全片的drama。
果然我还是喜欢Sin Dee&Alexandra这种真性情人设。
球球糖:新年第一部。
贝克用5s拍的!
rio厉害!
贝克是天才了!!
很暖的色调。
一刻不停的抓马。
却尽是底层边缘人的辛酸。
无奈与无助。
迷幻松饼:整个电影糙得恰到好处。
非常真实,但又drama得无与伦比。
电影结束之后我还在思考每个人物之后的生活会如何,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一样。
zzy花岗岩:影片最令人欣喜的并不是iPhone 5s的拍摄噱头,而是其新颖的主题,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从未关注过的人群。
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叙事不落俗套、节奏流畅、配乐富有感染力,喧闹的夜色增添了落寞,不离不弃的友情又给人温暖。
年度惊喜电影之一。
Her Majesty:猜到了姘头被好姐妹偷吃,但是最后没有扯头花而是仙走一步去站街,也蛮意外惹。
too much drama for this movie,剧情弄这么完整,是说导演没有自信玩得更飞呢,还是说他鸡贼呢,有些过火的地方一看就知道是直男拍的。
肖恩•贝克更应该去好莱坞主流发展,他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显得有些油腻。
非有想非无想:非常喜欢本片,橘黄色镜头、快节奏配乐、撕逼一路LA普通街景、不带圣母滤镜展现同性恋变装站街女的优点无需多强调。
只是生活就是这样一地鸡毛啊,我去站街讨生活,爱上毒贩男友,闺蜜背着我和我男人睡了,只有一个最好朋友听的独唱会,在外做0的深柜老公,谁又比谁高贵呢?
此片带给我找到了归宿般的气质,我们过的都一样。
好看好看。
鲍勃粥:观看前并不知道使用手机拍摄,事实上也没有那么至关重要。
广角镜把人物紧贴地貌,急速飞奔的角色不是被某一特定结果导向的叙事所捆绑,而是自由地冲进了一种光影充盈的街道中,时间由广阔的天空展露,并以演出开始的七点为中转站。
空间上扁平化的城市街景却在可能性上无限延展,呈现拟态。
音乐推进节奏和情绪,但从不试图去补偿影像,故影像足够充沛。
某种意义上是新形态的“公路片”。
子夜无人:拍摄媒介上的突破其实增强的是影像的“实录感”,各式各样的姐妹互扯头花大战从黄昏至午夜的几个小时里连续不间断地盛开,而它开到荼靡的这座城市叫洛杉矶,“像个包装精美的谎言一样”。
所有的爱与故事都变成焦头烂额、龇牙咧嘴的撕扯,趁着擦黑的夜色露出爪牙,那些鲜活的生命力好像已经在站街抢食的时候用完,而后某一刻,薅过的假发变成温柔的安抚,生命的终点是与你相对而坐、默然不语的柔情史。
欧.尹:毫无疑问本作从题材上、技法上皆是成功的,几条线看似漫不经心地推进,终不可避免地交汇碰撞于满是谎言的都市夜色中。
看似在写欲望,实则在讲情感,看似在讲情感,其实又是在深挖特殊群体的自尊与独立。
爱疯拍摄没什么好说的,本片所有的成功都应当先归功于剧本的成功,然而这都只是从所谓我主观认为的客观来讲,若纯从主观而论,这并非是一部给我欣赏的电影,如果我是甜甜圈店的老板,大概早就报警了。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5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橘色”获取资源之前没有特别关注过西恩·贝克(Sean Baker)。
看到《待绽蔷薇》(Starlet)的时候,可以直接、明确地唤醒《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的印象:相似的温暖滤镜,类似的社会被忽视人群。
2012年《蔷薇》的鹅黄色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是海明威曾外孙女在电影中有大胆的演出,但丝毫感觉不到色情的味道
2017年《佛罗里达乐园》童话似的彩虹调色盘+紫色主色果然源自同一人的自编自导,个人风格特别强烈。
以至于不得不把他另一部长片《橘色》(Tangerine)也翻出来。
简直碉堡!
第一部完全用iPhone 5s拍摄的长片。
肖恩·贝克表示,是由于预算有限,才使用了iPhone 5s 拍摄,一共3个机位,并使用价值9.99美元的视频软件FilmicPro,支持手动调整对焦,光圈和色温的细粒度。
而演员则是彻头彻尾的素人,几乎本色出演。
堪称穷逼剧组。
但正因为这样才多了一份诚实的真实!
2015年《橘色》浓烈的高饱和度红色系色调贝克聚焦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所谓的“边缘人”。
《蔷薇》是洛杉矶成人电影闪亮新星,《佛罗里达乐园》对准在汽车旅馆接客的单身妈妈,去到《橘色》则是生活在好莱坞的变性黑人妓女,副线是喜欢变性人的爱沙尼亚移民出租车司机。
习惯从来不意味着正确。
被称为“边缘人”也好,“底层”也罢,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异己”。
他们没有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掌握话语权,而被透明、被失声、被边缘、被底层。
但正是这些人群构成社会的大多数,才是人数上的主流。
对于这个群体的聚焦,想起贾樟柯,也有类似的群戏角度和观点,比如《小武》、比如《三峡好人》、比如《江湖儿女》等等。
果然,在2020年,贾樟柯应《电影手册》邀请选出他的十年十佳电影时,恰好有这部肖恩·贝克的《橘色》。
他欣赏的点在于导演用手机进行拍摄的方法非常前卫和大胆。
贾樟柯在某个访谈中说,“对于创作者来说,我笔下的人是我在意的人,是我爱的人,是我感情所寄的人,所以对我来说,不会判断他在经济学的角度或者政治的角度是所谓边缘还是主流,我也判断不了,但我就想讲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
”回到贝克,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从小跟着妈妈去图书馆看系列片,到了高中和大学之后,开始关注独立电影倾斜。
其中cue到了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
这也难怪了,难得的是他明显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橘色》是很有生命力的一部。
这是深入圣莫妮卡和高地附近的变性妓女社区对其进行近八个月的观察后构思出的故事。
“我们想走近变性妓女这个群体,自我介绍并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他说,“大多数时候街上的女性认为我们是警察或牛郎。
”那你们是如何减轻他们的担忧的?
“我们并没有真正消除他们的顾虑。
这就是问题。
我们无法与那些真的在工作的女性走得更近;她们没有给予我们时间,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换得她们的时间。
”
圣诞前夜,主角Sin-Dee从狱中释放,从闺蜜口中听说男友Dinah出轨,满城疯狂寻找。
因此电影也有几乎三分一的时间是在洛城的人行道度过。
她恋爱脑,所有人都叫她别抓马。
但仗义,再怎么疯狂找男朋友,也遵守和闺蜜的约定,去观看她的演出。
最后girl helps girl。
我希望关于边缘人群和亚文化的故事被讲得越多,这种意识就传播得越广,这些人就不用变得那么边缘。
我不是政客或者决策人,我只是个电影人和讲故事的人。
我的目标就是给这些通常不人性化的隐藏人群一张人性的面孔,这样大家能受到鼓舞去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有时将一个问题曝光出来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2015年时尚圈70年代风格大回潮:高腰阔腿裤、流苏装饰、麂鹿皮面料拼贴、几何图案、蕾丝材质、丝绒外套、及踝长裙。
复古风格的穿搭融合自由奔放、浪迹天涯的波西米亚式生命哲学,让这略显颓废却暗藏叛逆的别样美学大行其道。
就连新近上映的科幻巨制《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也使用了70年代Disco摇滚乐队ABBA的歌曲,暗合这股风潮。
今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橘色》(Tangerine,2015)一片的出现引来各方关注。
除了为控制成本而使用三部iPhone5s进行拍摄的器材实验与创新外,本片着力呈现的是好莱坞跨性别性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形式与内容上都可谓充满了独立精神之意味。
而导演肖恩·贝克(Sean Baker)对场景、人物、情节的设置和调度,将这一性少数群体的自由洒脱、放荡不羁和热情奔放刻画得入木三分,观影过程中令人感觉这是一部用眼睛来“听”的电影,一首别开生面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这些边缘人群,就是在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夹缝中生存且载歌载舞的“波西米亚人”。
1.少数群体的平等化呈现阶级、性别与种族一向是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三个主要焦点。
在“男性-女性”二元对立主导的社会主流性别观念中,跨性别者属于比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更加少数的边缘性群体,前者关于性别认同,后者关乎性倾向(性取向)。
Sin-Dee与Alexandra两个黑人跨性别者从事性工作,性别述说、阶级述说叠加种族述说,无疑将角色的边缘性推展到极致。
同样,作为另一条叙事线索的主人公,出租车司机Razmik是亚美尼亚裔的种族身份,而他在有家庭的状况下仍对跨性别者存在性需求,甚至对Sin-Dee到了痴迷的程度,也分别呼应了阶级、性别与种族议题。
某种程度上,本片的所有角色都可视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少数边缘化群体样本。
与相当一部分酷儿电影弱化角色博取同情不同的是,《橘色》一开始就将主人公们塑造为侵犯性极强的个体,这种侵犯性一方面体现在Sin-Dee的具体行为上,曾因为犯罪而被捕入狱,对待男友的情人施以实际的暴力;侵犯性同时还体现在话语暴力上,Sin-Dee和Alexandra以及其他跨性别性工作者们貌似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脏话与俏皮话连珠炮似从头贯穿到结尾而几乎未有重复。
种种侵犯性裹挟下,这些原本位于弱势的群体被创作者错位抬高,他们不再是关在笼中被给予同情仅供观赏的金丝雀,而真正成为了具有积极行动力,与其他主流人群并驾齐驱的平等化个体。
Razmik靠出租车供养整个家庭,但工作上的麻木和频繁的性需求让这个男人生活化,浮现出背后更多承受着家庭压力下的平凡人。
伴随着Sin-Dee和Alexandra两位朋友的寻找、争吵、和解,我们在某些时刻仿佛看到的是两个普通女孩的敢爱敢恨,而非妖魔化、奇观化地呈现,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生活的关照更显得客观和打动人心。
创作者对少数群体的观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既没有抬高这些人而获有性别政治意味,也没有刻意贬低这些人来赢得同情怜悯,这种平等化的呈现也是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
2.真人秀式的真实戏剧性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个娱乐消费至上的年代里,真人秀节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
人们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烦失去热情之后,开始对他人的生活状态抱有某些窥视欲般的好奇,或对他人的成功进行心理投射,或从他人的失败落魄中得到信心和满足。
而真人秀节目,恰恰迎合了急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人们这一本能的欲望。
考虑到成本问题而选择iPhone5s进行拍摄的《橘色》,却意外获得了专业电影摄影机无法得到的灵活性与轻便性。
不考虑精细化的布光,全部进行实景跟拍,又得到极其令人信服的真实影像。
我们跟随着几位主人公的步伐,游走在橘色阳光照射下的洛杉矶城,与Razmik的出租车和其他公交车一起,走马观花般领略了好莱坞的街道风貌。
角色强烈冲突时的灵活捕捉,以全景、中景、近景为主要景别的影像呈现,都让人联想到这就是一部集真实性和意外性于一身的真人秀节目,当然真人秀的主角就是这些主流视野未曾近视的性少数群体们。
这一群体自身就带有极强的戏剧性,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工作细节,生活现状等,电影以点带面地描摹出这一群体的整体状况的同时,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星光熠熠阴影下极其平凡甚至略带寥落的好莱坞城。
在“原配”报复“情人”,“岳母”调查“女婿”这样简单却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设置中,我们总会在其间看到喜剧性的出现。
这种喜剧性除了建立在上文提到的主人公们互相攻击的俏皮话带来的快感和喜感外,人物行事单纯和不顾后果也带来了帮助。
我们在无意中总会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这种基于真实的戏剧与喜剧性体验,增添了整部影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3.橘色作为象征——别样的温情从色彩学来说,橘色象征着温暖、光明、亮丽、趣味、兴奋、冲动、精力充沛等。
后期制作上影片加深了饱和度,并进行了色调的调节,最后呈现出橘色色调为主的成片效果。
除了营造出亮丽且带有标志性的视觉特征外,橘色作为象征与整个城市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进行了有效补充,同时也体现出创作者们对这一群体的人文性关怀。
主人公Sin-Dee出狱后无意中得知男朋友与其他女孩鬼混在一起,于是试图寻找女孩并施以报复。
这群人在橘色阳光照耀的街道上横冲直撞,肆意洒脱,除了带给观众兴奋感外,也更好地塑造出人物冲动、暴躁的性格。
以这样的暖色作为主色,既体现出这群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创作者们不带偏见的情感温度。
夜晚中虽然没有阳光,但在各种霓虹灯和照射灯的烘托下,依旧呈现出一种红色偏橘色的视觉感受。
Sin-Dee在酒吧厕所里红色的灯光下为Alexandra补妆,Alexandra身穿紧身红裙,在红色幕布前深情歌唱,Razmik家中黄色的整体布局,Alexandra送给Razmik的橘子挂饰,“甜甜圈时刻”里橘色与黄色的座椅和餐桌——橘色色调无处不在,从视觉感受直达心理感受。
在这一边缘群体整体心酸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依旧像橘色般明亮,我们也从橘色中体味令人舒适的温暖而非道德审判。
在影片最后一场戏中,Sin-Dee被人泼尿到洗衣店清洗衣服与假发,Alexandra将自己的假发摘下给没有假发而感到尴尬的Sin-Dee戴上,他们共享了这一群体的形象符号与身份遮掩。
二人握紧双手,冰释前嫌,如此克制却令人动容。
这一性别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即将演奏结束,而Sin-Dee和Alexandra这样的“吉普赛女郎”还将踏上流浪般却又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生活旅程。
这一刻没有品评,没有性别偏见,我们只在他们彼此取暖依靠的真心中感到动容。
也许,我们的确应该对更多的少数群体报以橘色般的温柔。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共账号:眼之愉阅
今年戛纳我最希望拿大奖的是Sean Baker,我依然记得那个下午我看完Tangerine后,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和感动。
短小的篇幅里塞满了美国少数族裔,Trans,移民,性工作者群体等热门社会议题,这几条线在不断交汇后在影片结尾爆发。
同时影片通过不断的争吵撕逼场景,硝烟四起的群戏,拉动剧情和人物心理起伏,又笑点十足。
还有在LA这样浮华的城市下,边缘底层人物的友谊与梦想。
也许这就是当今世界这么多人都向往着美国的理由,那么混沌,又那么美丽,欣欣向荣。
"We were two kids just trying to get out, lived on the dark side of American dream." 电影结束后我立刻就想起了这句话,我是很羡慕电影里面Trans主人公的友谊,即使在LA,NY这种喧闹又孤独的城市,她们至少还能有一个一直在自己身后的朋友。
用豆瓣好些年,这是第四篇影评。
一部随意找到的片子,一看简介,题材很敏感很边缘,变性人、LGBT,恩,还是在洛杉矶拍的。
一部明明期待值不高的片子,在整个观看途中,我像打了鸡血似的情绪起起伏伏:我勒个擦的震惊、欢喜雀跃的看好戏、一丝的同情、然后是一种无奈,一种生活只有性和毒品又被这两样东西摧毁的无奈,最后是一种佩服,一种对他们生活只有性和毒品但是仍未被这两种东西摧毁的佩服。
代入感极强,跟导演的纪实拍摄有关,明明为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种人的生活状态,我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情可是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
电影中的人群严格来说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正常人”,尽管定义很偏见,尽管越活我越觉得关于“正常人”的定义是无聊可笑的,他们有个名字叫边缘人,看啊,一群变性还卖淫吸毒的、一个不敢出柜喜好独特的中年人、卖毒品的可恶可笑的男人、知道丈夫的真相还隐忍宁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妻子、看啊看啊,他们是一群怎样堕落的人啊,一群被生活折磨的没有人样的人啊。
可是到头来,我们还不是一样,“我们”跟"他们"界限很分明吗?
只因为大部分人过着爱工作爱家庭的正能量的生活就规定他们是正常人?
人生这么正能量也太好太无聊了吧,甚至有点佯装的虚伪,至少大部分‘“正常人”没有撕破脸皮的勇气、没有和人较劲和生活较劲的勇气,只有妥协再妥协、忍耐再忍耐。
把人家的闹剧的当喜剧,其实一晃眼自己的人生才是悲剧。
我甚至有点喜欢这场闹剧,虽然台词说的像炮弹、最后的群戏争吵一度有种要撕裂的感觉,但到头来,这竟然还是个可爱的故事,而那些悲凉心酸迟早也必须要下咽的,最后,大家一起继续撕逼。
想说很多,还有个原因,大概是有点想念洛杉矶了吧。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我和朋友鲍鲍还在日落大道晃荡,从撒哈拉旅馆一直走到星光大道只为了帮她买一双搭配新衣服的鞋子。
逛到星光大道上的H&M都关门谢客都无功而返。
尤其是在情感格外丰富的夜晚,我们两走着走着,忍不住说了很多心里话。
我想洛杉矶大概是个奇怪又让我热爱的城市,才能让我说这么多悄悄话。
街上的流浪汉就这么理直气壮,从身边掠过的名车开着聒噪的音响,光着膀子跑步的路人,打扮艳丽的女郎、、这个城市有很多故事可以说。
圣莫妮卡大道、或者是在日落大道上,看到的人形形色色,人生百态不过是从几街到几街的距离。
洛杉矶给我的感觉,不怎么好的治安、甚至是某条街上难闻的气味、有点吓人的流浪汉、夜色下迷乱的酒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不怎么好的地方,却让我时时忍不住想念。
非常有风格的一部电影,人物也很真实、鲜活。
《橘色》讲述了辛迪出狱后从亚力那里得知男友出轨,两个跨性别变性人好友在一天内经历闹剧、矛盾最终和好。
导演的风格非常鲜明,有特色,但缺点也很明显,故事讲的不够清晰。
出租车司机的情节稍显多余,虽然也是反应故事针对的同性群体,但是却跟两个主角的友情故事稍显脱节,虽然司机也提供了亚力嫉妒辛迪的动机。
可以从司机被家人抓住时,亚力在一旁不满的低声吐槽就可以看出,且男友最后的话也点明了这一点。
电影的优点就是人物非常的有血有肉。
听说男友出轨后一直像炸弹一样的辛迪。
因为一份爱情对她来说真的不易,而这种愤怒的表达方式也是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花钱去酒吧给别人唱歌听的亚力。
极力的邀请大家去看她演出,结果最后去听的人还是只有迟到的辛迪。
这份梦想,像正常人一样的在酒吧唱歌,对她来说实在奢侈。
电影的细节也让人觉得非常真实。
尤其是在酒吧化妆间的那几段戏,这种边缘人物们的可怜可悲,同病相怜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站街拉客的变性人 没人愿意正眼看她们 想在酒吧唱歌挣不了钱还得搭钱 有时会跟不给嫖资的客人扭打在一起 还可能被捉弄她们的人迎面泼一脸尿液 廉价妓女们在几平米的破房子里接待客人 趴在风烛残年的枯朽肉体上耗尽时光 一转眼就可能被别人顶替 丢掉赖以生存的活计 男同司机靠开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难以掩饰对变性人的感情 在洗车时暗行苟且之事 回到家就要伪装出正常男人的样子 皮条客兼毒贩也许上过手下每个妓女 终日游走在城市里努力做生意赚钱 躲避警察突袭的同时还要在几个吵闹的女人之间息事宁人这是街头烂糟糟的日子 他们的粗鄙行为和污言秽语并不讨喜 看上去也不值得同情 只是生活实在不易啊 但谁都得过下去 手机拍摄很贴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也很酷 同样酷的还有各种音乐风格交替的原声带
少有的以变性者的视角拍摄的电影。
镜头和剪辑的运用会有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是在现实和故事中切换的。
故事中街区叫Castro Street。
Tangerine介于红与黄两种颜色之间,Transegender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
人们能接受Tangerine却接受不了Transegender。
还是在garden cinema 留下来听了panel discussion 让我想起很久以前Mrs Tan对我说艺术创作里最难得珍贵和决定它是否‘好’的factor就是empathy观众里和panelist的拥有真正身份体验的人is just much more sensitive (in an almost instinctual way) to whether the filmic perspective is an insider or outsider one and the underlying cis gaze 纪录片式的social perspective& filming technique或许mask了一部分outsider(whether as the creator or as the audience) 自以为的真实感之下的虚浮和猎奇 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很感激能听到更多的critical perspective,比如film industry as a predominantly middle class one and the film’s attempt to portray a group that obviously doesn’t ‘belong’ to this class; 当用trans actress是理所应该的事 yet the film was praised for it, 而trans people在这个industry里能得到的机会和路还是依旧狭窄 etc作为少数群体一定要发声的原因或许在于真正authentic的创作只能由自己带来 而作为观看者时就放下自以为能代表被观看者的傲慢Goo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按我自己的iPhone使用经验还没等演员开始撕逼就已经没电了好吗。而且最讨厌黄色调滤镜,每次修图的时候也是先把黄色拉成白调。
这冲出天的婊气我承受不了!!!
也许真实,但是无聊而且屎。因为屎又更真实(?)
很惨,又没有那么惨
圣诞夜甜甜圈,最后的爆发和之前的铺垫并没有着重于戏剧冲突,但是贵在真实,想起寻找午夜之吻~高饱和度的画质看着真不爽~
说不要抓马结果越来越抓马,还好最后收住了。黑人变性妓女,边缘元素集得不能更全。支持手机拍电影,技术门槛的下降势必推动行业往才华上竞争,以后仅仅靠资源通吃就没那么容易了。
/.....................................
Ra-Ra
能感受到肖恩·贝克对那个边缘世界的偏爱与着迷。像进行社会学田野调查一样,他没有预设任何脚本,而是将自己浸入那个世界,被那个世界的人们educated。而后将弱化了侵入性的iphone摄像头引到街上,让主角们的疼痛与生命力自然地填满镜头。看电影前冬菇猫正好跟我讲了“性别认同”与“性别表现”的区别,所以看的时候我可以更清晰地意识到这两者如果存在巨大差异给人带来的痛苦。比如,失去假发给主角带来的强烈不安。相应地,最打动我的画面都是关于角色间对彼此外表的呵护,也即对彼此自我认同的认可——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帮助对方化妆、在狼狈不堪的时刻分享一顶假发。
影像生猛,剧作温柔,“找人”像个提手,拎出用高跟鞋和甜甜圈丈量的洛杉矶基底,连绵不断的大放厥词让政治正确死机(黑trans对白街女对亚美尼亚gay),iPhone的广角带来超大景深的对比,车流向面孔,泡沫流下背影,你看向我——创造橘色天空下活蹦乱跳的噪点(项飙的附近,顶马第一张专辑双cue)。我知道为什么林奇的《内陆帝国》比《穆赫兰道》更有趣了,因为有一整个站街女团……肖恩贝克的文学品味是比较传统的,结尾基本是乔伊斯《死者》的复现,落寞代替雪,平等地降在所有人身上,这种情感的、声音的温柔,可能失去了一些锋利,但whatever,谁能拒绝穿过你的头发的我的手?
好像没什么意思,用5s拍的这点噱头也不足以看完这部电影啊
三星半。甚至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肖恩贝克,多条故事线索发展游刃有余,直到甜甜圈店人物集合大爆发,那个圣诞前夜注定抓马。选取的人物太边缘了,加上导演擅长环境的展现,洛杉矶如此脏乱差。而跨和顺直女争男人的情节让人无法共情任何一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意图。
去你的抓马。群魔乱舞的下层人在iPhone镜头下的生活。
78/100 本片由一段寻找小三的故事,开启了对洛杉矶异装妓女、妓女、皮条客、老鸨以及嫖客形象的“大观园”,有温情、有残酷,有无奈、有无情.......在80多分钟内呈现了6/7位形象饱满的人物,节奏飞上天。
“洛杉矶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谎言” 肖恩贝克充分利用了手机摄像头带来的粗粝感和运动的自如性 讲了一个关于社会底层的好故事 全片主题与镜头语言的一致都在映衬着洛杉矶这个“精致的谎言” 圣诞节当天黑人变性妓女寻找男友的情人 最终真相大白 升华出女生之间的情谊 手机的跟拍令人印象深刻 很有纪录片感 利用“寻人”的方式一窥洛杉矶LGBT生存现状是导演的聪明之处 少数族裔也成为影片表现的一条支线 一个传统亚美尼亚家庭装饰着圣诞树 丈母娘强势 妻子忍气吞声 也同样呼应着“精致的谎言” 高潮部分的甜甜圈店一场戏 戏剧性极强 导演将LGBT 少数族裔 女性 这些元素全部集中到撒着糖霜的甜甜圈前 同一屋檐下既有传统道德的不解 也有“道德沦丧”的一代 几乎成为美国社会的现状隐喻 全片亦有波普美感 手机的廉价滤镜装点着谎言 而像素粗粝却在诉说着真相
我是bitch,你也是bitch吗?
不能理解她们的世界,就影片揭示这群人的生活状态而言,本片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iPhone给「橘色」带来的除了拍摄的自由度和画面的粗粝美以外真的没有更多了。这部电影的动力绝大多数来自于演员自身的能量,特别是性工作者角色之间的动能。然而司机一条线沦为纯粹的功能性动作,风格与电影其他部分迥异。剪辑更是看不到太多逻辑。在MV式躁动的运镜之后,最富运动感的不是镜头,而是音乐。
噱头大于实质的作品,噱头包括10万美金制作成本、全程iPhone5拍摄、聚焦变性妓女、搞笑低俗对话和大尺度抓马情节,不过导演/卖淫专业爱好者肖恩贝克已经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橘色-佛罗里达乐园-红色火箭-阿诺拉,从没钱拍电影到戛纳金棕榈得主,只花了十年时间。与我个人而言,我不介意性少数群体主角、不反感低成本制作,但我不偏好“看着门槛很低”“我感觉我也能拍”的粗糙艺术片,除非你的故事好到让我愿意对粗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伊朗《乌龟也会飞》。
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