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电视上看了《启功》这部电影,因为没在电影院看,所以看的不是特别仔细。
但尽管是这样,还是有几点感触,所以想写点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先触动我的是启功他老人家对老师的尊重。
他在老师过寿的时候送去老婆亲自做的寿桃,并且给老师磕了一个头。
这种师道尊严在现在是无法相比的。
当然在当今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值得受到这样的尊重。
其次启功和他爱人的伉俪情深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启功生于1912年。
记得在上大三的时候经常对人说,特别喜欢1900年左右出生的人,那时候出了好多大家呀。
比如我的朋友胡适之,徐志摩,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成等等。
那个时候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婚姻。
他们大多为包办婚宴,且一般另一半为文盲,却在婚后培养出非常深厚的夫妻之情。
现如今的自由恋爱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上面说了亮点,一个师道尊严,一个伉俪情深,当今社会都无法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相比。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现在的社会好,还是疯狂的社会好呢?
我的答案是:那个社会好!
这么肯定吗?
对!
就这么肯定,眼都不带眨的。
为何?
因为现在的中国没有信仰,大家只信一个字,“钱”。
那个年代是大家都信毛主席,虽然个人崇拜很不好,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强太多了。
姜文在其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就表述了这种情感——对元首时代深深的怀念。
在那个时代,大家都信毛主席,路上捡个东西就要主动给别人送到家去。
做生意的也都不会像现在那么去用什么地沟油,大家都在毛主席语录的指导下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现在社会呢?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社会只信钱嘛。
别说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就连亲戚邻里之间也是没有信任关系的,谁信谁吃亏。
这真的是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
路上老人倒了没人敢扶,当然,倒了的老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可能他的职业就是讹人。
医生也没有医德,你去医院,要是先不把医药费凑齐了,这些个冷眼医生绝对会看着你的病情一步一步恶化的。
对了,医生收入不高。
他们自有来钱道。
他们主动与那些卖药的勾结起来,沆瀣一气,专门把那些贵的要人命的进口药给你吃。
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社会啊?
没有一块没毛病。
说说教育吧。
听说啊,现在老师都学到新技能了。
那些该教你的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教你,上课时候不教那啥时候教呢?
那简单,补课呗。
这就是我们的辛勤的园丁。
不仅如此,他还要你送礼给他们。
要是不送礼,他就会冷落你家孩子。
你说老师这是有坏啊。
小学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完全不能和80年刚恢复高考那阵相比,那时候的大学生出来可以独当一面,现在根本不可能。
现在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你交钱而已,谁让你还这么乐意的交钱呢。
科研也是同样,大家好像都比较躁动,完全静不下心来去做点真正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大家都特别着急,急着拿项目,急着发SCI,因为有考核。
这完全不能和西南联大那时候的教育相比。
那时候虽然艰苦,但是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引领着一群未来的知识分子在努力。
现在则不同了,现在是已经走歪了路的博导们在继续把自己的学生往歪路上引。
说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
别介意啊。
还有几点想说呢。
1,在电影里面,启功的老师告诉他,书画之意境居第一,技巧第二。
并且举了王维的例子说明了其意境之高远。
我体会很深,这些天我也思考过这个。
人活着无非是活个境界而已,绝对不是活金钱。
一味的追求金钱只能自食其果。
书法有意境,画也有意境,如果恰巧有境界的人看到了有意境的书或画,那么他会感到身临其境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我现在的答案是: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了,我现在是有信仰的,我信仰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蒋介石也信仰这个,所以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蒋介石是我师兄,哈哈哈,笑死我了”。
还有一个人信仰王阳明,陶行知,行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2,在电影里面,启功教授他的学生时,告诉他,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自然轨迹。
然后,还写了两个具有不同自然轨迹的鸣字。
这就是说,字虽然是启功写的,但这个字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对这个的体会较深。
我认为,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台车。
比如同样的两台凯迪拉克,这两台车绝对是不一样的,并且会随着你对它的态度而改变,它们本身是有生命的。
这在生活中可以举出很多个例子,比如没有两台电脑虽然牌子配置价钱都一样,但是性能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都出生在流水线上,但它们的生命轨迹不同。
我现在研究的城市也是如此。
我现在就是想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出那些属于城市本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与人为干扰无关,这是城市这个生命体本身就具有的特征。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人若有了知己就不孤独。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知己是谁呢?
我有没有知己呢?
有吧?
真的谁能完全懂我吗?
好像不是。
好像和我要好的朋友都只能懂我一部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充分说明了知己难得。
我觉得以后我会有个知己的。
4,启功是北师大的老师。
记得2014年去北师大考博的时候,李耀光告诉我北师大大楼上的那些字都是启功写的。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启功是谁。
我与北师大也是有缘无分啊。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一个堂哥就考上了北师大,那时候就觉得我也可以考上的。
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想考西北工大和北师大,想考西北工大是因为我叔叔在那里卖刀削面,并且给我寄过西工大的照片。
考博的时候,葛老师给我推荐北师大。
我考试成绩是第二名,却因为不会C语言而没被录取。
后来得知,北师的老师要的是我们其中的第三名。
唉,这是造化弄人。
后来去了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跟老刘做城市异速增长。
你说巧不巧,北师大系统学院有个张江老师也做这方面,他还会把很多进展写在他自己的博客上。
我还与他通了几次邮件,邮件和他的博客都让我受益匪浅。
如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张老师的博客:集智俱乐部(http://www.swarma.org/swarma/)。
对了,我还认识了一个很厉害的师兄,他是张老师的博士生,Ricky Lee,特别优秀还特别谦虚的一个人,脑洞很开,思维很活跃,逻辑能力很强,编程能力很强。
他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
看百度百科说,启功除了书画家,还是红学家和国学大师,好开心,以后可以多看看启功老师留下来的东西了。
#启功#刚好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镜头,边不自觉的对比起昨天看的《残余影像》,和《残余影像》不同的是,启功先生并没有丝毫的直接反抗斗争,而是采用顺服的方式,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样就是错的,反倒是更符合启功先生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启功先生是个乐观的人,不怒不争,好教乐教,终于兴趣,陷于爱好。
他也是个长寿的人,享年92岁,我相信这也和他的乐观无法分开。
开头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没讲完,中间坎坷不断,结局再讲便讲完了,这也应着启功先生的一生吧,从始至终。
第一次看,而且不是一口气看完的,情节忘了很多_(:з)∠)_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叶,脸上神情像个孩子。
还想写一写电影中的两次哭戏,妻子和老师离世,不同于当下以宏大音乐衬托热烈感情的手法,这两次哭戏的音乐都是安静的,唯见老先生泪流满面,以无声之哭衬托出心中无限悲恸,于屏幕外竟也能感同身受。
非常棒的电影,以后再刷几遍,好好写长评。
影片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少年时代的启功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习画画。
图中启功的爷爷在教启功在扇面上画画。
爷爷去世后,启功仍痴迷于画画。
图中正在上英语课的启功在偷偷画画,被老师发现了
母亲得知启功上课画画的事情后狠狠地教育了他,但启功仍然不肯认错。
母亲看到启功睡着后,手里仍旧握着爷爷教他画的扇面,便决定为启功找一名画师教他画画。
母亲请来了当时京城的画师贾羲民,贾先生看到启功的画后决定收他为徒。
图中贾羲民告诉启功“想要学会画画,先要学会看画”。
启功18岁时,经贾羲民的介绍,启功开始向溥心畲学习画画。
图中溥心畲向启功讲解字与画的关系,并对启功说:“如若想成为画师,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
”
启功的妻子是母亲包办的,因为年长启功二岁,启功叫她姐姐,两人虽是老式婚姻但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启功的八叔祖向启功要画,八叔祖看到作品后连连称赞,当启功要落款时,却被八叔祖拒绝了,原因是启功的字差强人意。
正因此事,启功决定练字。
20世纪30年代,启功经傅增湘的引荐认识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陈先生便让启功在辅仁中学教书,后来由于启功的学历是初中肄业,不符合学校规定,便被辞退了。
但陈垣赏识启功的才华,于是再次聘请启功到辅仁大学教国文。
(注:辅仁大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文革时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启功被红卫兵要求写大字报。
启功的大字报被喜爱书法的红卫兵揭走,红卫兵把字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做字帖。
启功集毕生心血完成了《诗文声律论》的书稿,却因书中的观点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观点相左,被拒绝出版。
气愤的启功将书稿扔进炉子,被及时赶来的夫人章宝琛抢了出来。
启功觉得这辈子让夫人受了太多的苦,两人相拥而泣。
在陈垣校长寿辰当天,启功送去了自己的画和夫人用白面做的寿桃为陈垣校长贺寿,陈垣校长双手颤巍巍地拿着礼物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当文革开始时,启功老师被直呼为启功,略显拘谨的走在学生之间,看着昔日的同事挚友被红卫兵们捆着压制着眼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另一次是当日本入侵时,面对走狗汉奸,面对军队,每一个老师都挺直了腰板站在一起,保护着自己身后的学生,不为所屈。
时间进入70年代,对启功有知遇之恩的陈垣校长去世,但启功却被拒绝进入灵堂悼念,启功只能在灵堂外向陈垣校长鞠躬默哀,回家后写了一副挽联并烧掉以寄托哀思。
在接受劳动“改造”时期的启功被调任至中华书局参与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
但好景不长,启功的夫人病重住院。
在夫人病重的那段时间里,启功一直陪在夫人身边为她祷告,希望夫人可以康复。
但他的夫人章宝琛最终还是离他而去了。
步入晚年的启功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最后在启功先生课堂讲的都是王勃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呼应了启功对陈垣的知遇之恩的怀念和师道授业的延续。
市面上贩卖着许多启功书法赝品,但启功仍在那里翻看,他的学生不解为何老师要翻看这些假字,启功笑言道:上面落着我的款,我看看有没有反动内容。
启功先生体恤师生在创作研究中的不易,于是决定将自己的作品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和学校代收题字稿费全部捐出,创立以陈垣校长书斋为名的“励耘奖学金”用以培养师资人才。
《启功》作为求学时期的学生,启功是我们当时习字时的偶像。
因启功的字写得太好看了,然后通过观看他的书法教学视频,了解了他是个风趣幽默,非常亲和的老师。
启功自述,他的第一位首先是教师,其二是画家,接下来才是书法。
启功那时候作为我们的偶像,他的书与作品画册价格不菲,整套买下来,对学生也是吃力的。
但我们还是买了一些,以便临摹欣赏。
启老悟通了书法的真髓,便是字的结构,不论是行书与草字,不能一笔将就带过,每一字都有它的规矩和存在,只要结构在,字的风骨就在。
我在求学时,非常敬重的哲学老师黄铿老师,对启老字的评价是:十分秀气。
讲起旧事,黄铿老师也是书法家,五体皆通,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当过多年中学校长,博阅群书,对学生极好,一生致力于教学,同样的风趣幽默,出口成章,还有满腹经伦后的自嘲,和生动灵活的举例,这样的老师,我遇见唯一,但一直在我的脑海,影响至今。
启老的秀气文雅一直沿用下来,于是方正用了他的字,叫启功体。
启老对名利之事,经过文革,早已淡然。
电影着重拍了启功文革的遭遇,与妻子的感情,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故事。
遵师敬长,情深意切,可惜,把启功表现得略有木讷,失确了人物的风骨,电影终归只是一个角度,但对幽默生动的启老先生这一面忽略了,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启功,十分可惜。
也许,读几本启老的书,才是对他最深情的缅怀,他古文国学造诣,博古通今的学问,才是安静下来,当代人的财富。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一次知道启功,是看到隔壁宿舍同学在墙上挂着一幅启功的字,一下子被那样娟秀潇洒的字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启功是皇室血脉,在书法界地位很高。
我这个同学,模仿他的字倒是很像。
很多年过去了,启功先生电影出现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传记性的电影,不被看好正常,不过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只能说这部影片里那些人生道理,确实需要人生阅历,才能明白。
老话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些感动,需要生活的积淀,还有对人生的体悟的聪慧。
先看师生之情启功入门老师告诉启功为师是传道啊,电影里老师教授的是道。
书画外的功夫。
当然电影里最能表明为师之道,师生之情的是启功的老师,陈垣。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面对生活都不能维持的启功,陈垣一次次帮助学生,给他自信。
而启功就是拿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师。
当启功后来被征服委任政府科长时,在老师面前,完成了最好的回报。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启功多少年还记得老师的生日。
因为文革,老师离开人世,自己却不能灵前叩拜,回到家中,书写诗词,生同父子,烧之,跪拜,祭奠。
影片中还有文革红卫兵,因为爱慕启功的字,不顾危险,偷他写的大字报,黑夜也暗自偷来学字。
启功说你别来了,我拍连累你,他说老师以后您还给我留门。
文革中,师道被毁,但整部影片都在讲师道传承,师生之间那至真的感情。
那份对于伦理中最重要的温暖。
文革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似乎我们都在遗忘,遗忘历史,民族心灵的厚度就会没有,从而变的鄙陋。
再说夫妻之道启功总把写的不好字扔掉,而他的妻子总是偷偷把那些藏起来。
一直到他的妻子宝琛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那些自己扔的,都被妻子收藏的好好的。
一个人即使觉得自己最不好,最溃败,而在爱人眼里,却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爱你,爱你优秀的一部分,也珍惜你不好的部分,因为我相信,有一天不好会变成更好。
老人最后自己一个人,拾起自己那些曾经扔掉撕掉的字,难言哭泣,因为他知道,每一张,都是妻子,一次次对自己的爱,每一次拾起,都是对自己的珍视。
看到这处,我哭了,这样爱情,没有欲壑难填,只有相敬如宾,只有心底的尊重,只有彼此的支持。
启功自己曾说:“她撒手人寰后,我经常彻夜难眠。
当年我和妻子曾戏言如果一人死后另一人会怎样,她说如果她先死,剩下我一人,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撺掇下娶一个后老伴儿的,我说决不会。
果然先妻逝世后,周围的好心人,包括我的亲属都劝我再找一个后老伴儿。
还有自告奋勇,自荐枕席的,其牺牲精神令我感动,但我宁愿一个人,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最后说为人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启功都在讲王勃的这首诗。
什么是知己呢?
启功说“知情,知意,知心”。
得知己易,为知己难,为人处世,也要多替别人想一想。
影片中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启功为人哲学的一个缩影。
一个小细节,学生说这么多您的假字,您怎么不打假?
启功,菩萨心肠,说给人留口饭吧。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了。
对于启功先生,我之前只闻其名,不知其事。
趁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对启功先生多了一些了解。
电影开篇是启功先生在讲课,每当看到这种情节,我都很羡慕那时的学生,他们那时觉得平常的日常,觉得熟悉的老师,是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
对于文革,我时常感到遗憾,非常遗憾,那些在我心中应当受到万众敬仰的学者、那些应当被好好珍藏的书籍,在那时被践踏、毁坏,我的心情应当与宝琛看到画作和稿件被损坏时一样,心痛。
“经史在前,诗文在后,画在字下。
”心畬先生这句话给我读书方面的启发。
元白、壬哥,我很喜欢电影里的称呼,听着亲近的人这么叫他,仿佛作为观众的我也拉近了与启功先生的距离。
《诗文声韵论稿》还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看看,看看耗费了启功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兰亭序》真假问题有所耳闻,没有特意去了解过,先记下一笔,之后找找记录。
跟着戴绥之先生学古文,跟着贾曦民先生和心畬先生学画画。
挺羡慕这样的学习生活的,专心学自己喜欢的,虽然为此肄业了😂对于启功和宝琛之间的感情,我想到最贴切的词是“相敬如宾”,初见时的羞涩慌乱,年老时的互相扶持,都令人感动。
想烧掉初稿时,宝琛心疼,卖画时画被踩坏,我有时觉得宝琛比启功更珍惜启功的作品。
师生之间的感情,体现在学生给老师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陈院长与启功有一段对话:“遇到不爱读书的学生怎么办?
”“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读书。
”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意义之一。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很喜欢这种传记类电影,看过之后能了解一个人大致的生平。
电影选角也很好,没有小鲜肉看着就是舒服。
启功的演员确实有股子儒雅随和的气度。
在当时抗日文革的历史背景下,演员也演出了启功的无奈,还带了点唯唯诺诺,全片没有啥矛盾冲突,就细水长流的给你讲启功的一生。
看看这种片子算是给自己打打冷鸡血,学学启功的治学精神,让自己坐的住读得进书。
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是启功为自己的老师祝寿,师徒二人垂垂老矣,启功叩头贺寿,老师捧着两个寿桃一幅画泣不成声。
学问一代代传承。
最喜欢的地方是前面有穿插古琴,指法音乐都配的上,真不错。
还有一个小地方我很喜欢,启功住的鞋垫子大小的屋里养了盆郁郁青青的兰花,果然兰花是君子气度,摆在启功房里,浸润在书画间,相得益彰。
不知道为何这电影会让我哭,知道他是书法家,清皇室后裔,晚年住在北师大仅此而已。
可这部电影让我突如其来的哭了很久。
第一场是启功被叫去写大字报,刚开始的时候,宣纸展开稍稍飞扬的时候我就立马哭了。
第二次是宝琛带着画在兵荒马乱的路上跑,画被践踏她哭的时候。
第三次是启功说自己没事做,被陈垣聘为大学老师的场景。
第四次是标点二十四史,启功下笔点句读的场景。
第五次是宝琛在病床上说,这个赌我不打了的场景。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铁石心肠不会怎么哭了,但却发现人其实可以这么脆弱,感慨心还在情还在。
这部电影台词不多,你说能完整的表现一个人的一生么,显然不能。
但台词不多的电影,却能让你记住其中的精义。
“雇员是雇来的,可老师下的是聘书”。
以前我从没真正体会其中的差别,这就这一个“聘”字最能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高贵。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是随随便便混口饭吃的。
以前总觉得经历过那三十年的人,这一生算是荒废了,没有书看没有事情做,自己的人生无法圆满。
可这部电影看完正是一种磨难让我成长的代名词,只有经过碾压你才知道自己能够有多坚韧。
喝过苦水才能尝到井水的清甜。
但凡长寿之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开心,我们总说这个词叫“乐观”搞的很官方很让人不舒服。
其实就是自己会寻开心,曾经看过启功的一些访谈节目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像其他的老者很严肃,整日把嘴巴倔的高高的,他讲话总是眉开眼笑的让人觉得是老顽童。
当然谁心中没有苦呢?
所以一定不能将苦难和劫数看得那样可怕,只有活下来才有天明的那一天。
谁说现在没有好电影,《启功》就是,我们还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1、小人物的传记依然能窥得当时的社会一斑,可以;2、启功先生夫妇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那便是我们的未来,可以;3、“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
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
”普实而华丽,却是北师大好友们的生训之一,突然理解为啥你们总叨念着启功先生。
4、看片的时候,总觉得那不是张绍刚嘛,原来张绍刚还像启功,结果没成想看完看演员表,果然有张绍刚,回味片中中年启功,总是有点张绍刚老师的那股子油滑,笑出岔。
5、题材好、演员好,但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需要稍稍加强。
人渣
八十年代,WG已经结束,几个在楼道里拍篮球的顽皮少年的喧闹声,让站在讲台上的启功先生脸上露出了几分惊恐…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原来的师生情多么好。
看了吐槽大会才来的
抗日战争和wenge真可怕
整体而言 本片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 保守的叙事方式恰恰保守住了影片的观赏质量 导演有硬实力的功底在那撑着 无论故事编排 节奏控制 镜头运用都非常纯属 老练 一把老铁锤虽然沉闷但非常实用 马恩然在影片中气质无限接近启功 一个谦虚本分的国学大师的神态 影片不刻意煽情 却处处让人动情 着实的令人感动
可惜整体的表演还是没把启先生展现好。
怎么说呢,因为讨厌张绍刚,所以一开始没在乎过这部电影,但经过多方安利,就来看了,嗯,很平常平淡的传记电影了,启功先生算是二十世纪生平最凄惨的爱新觉罗了吧……
身为人师!!
刚看过启功大师自己的回忆录,此片基本终于史实,但有些事情还是故意修饰了一下。但电影总体上市非常不错,是非常好的人物传记片。特别是化妆把马恩然化的真的很像启功
文明之光
豆瓣春日影展打卡。高中时语文老师讲过一些老先生的轶事,电影远没有拍出人物特性。剪辑有些画蛇添足。与小刘的师生情谊。书柜中放着的布偶青蛙。北师大学生看应该会更有感触。
不能忍的是少年启功是小叮当(是的,就是那个童星)演成弱智,中年启功竟然是张绍刚!是的,就是那个主持人!
张绍刚这电影还不错
此电影不足以论英雄!
丁荫楠的传记片进步了,终于不再拍流水账段落,而是用这种穿插的结构让整个故事相勾连起来。以文革为主线,通过遇到不同的人以阐述过去的历史。
看张绍刚会出戏。。。
在主旋律电影里真算不错的了~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近乎热泪盈眶的一课。如今中国人最可悲的不是体制的缺陷,而是传统教义的缺失,礼乐与真善只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上的例行公事。无文无武的时代,物质成了第一教义,自由社会徒留一群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