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场的安妮,患艾滋病而焦虑,拒绝了邻居和自己父亲的关心,因为不敢承认。
最后打电话向父母忏悔告别,但是无济于事,因为艾滋病无法治愈。
2.女主连自己男朋友的名字、住址、学校都不知道,就与其约会并且迅速发生性关系,男朋友把“它”传染给了女主。
女主得知真相开始恐慌,自己亲人和朋友一开始无法理解。
最后再备胎男的带领下 ,一起支持帮助女主“度过难关”。
可是女主依然念叨 “我知道它早晚会来”。
3.女主男朋友是在酒吧搞一夜情,被传染艾滋病。
4.花花公子男长期滥交,不信邪与女主上床,感染艾滋病,又迅速把这个“诅咒”传染给了别的女生。
最后花花公子男被自己母亲“吸干”,这段应该是暗示家庭伦乱让艾滋病感染家人。
5.女主心理开始扭曲,想恶意传播艾滋病给海边游客。
那三个男人被女主脱衣服吸引,对这个陌生女人毫无顾忌,与之发生性关系,被感染。
6.备胎男明知女主是“高危人群”,依然与其发生性关系,感染艾滋病,然后恶意传播给路边妓女。
7.大家以为已经战胜了“它”,可是最后“它”还是出现在了女主身后。
因为艾滋病只能暂时抑制,无法被治愈。
它在身后 (2014)6.42014 / 美国 / 悬疑 恐怖 /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 麦卡·梦露 凯尔·吉克瑞斯特
在一个充满复制品的年代,眼耳能及的地方俨然被流水线上层出不穷的工业品所倾卸填满,当然这种消费主义,“大企业制”下的文化,又怎么能放过每个人的消费主机,大脑?
电影作为一个泛艺术和商业的媒介,对于90%的消费主机来说,它仅仅是个商品,为了让普通款大脑能轻松地“刷流量”,这个行业不停地,一遍又一遍地,复制着之前的成功样板,新瓶装旧酒,有时候连标签都不待换一换的也有,例如各种泛地区的恐怖翻拍片。
当然翻拍片算好了,还有那些不要脸的直接捡人骨头的,这种主要集中在D6区。
在一个电影已形成自我工业体系的年代,每个类型电影,几乎都有它的成熟样板,于是精美的复制不再成为评价一部类型片好坏的标准。
而类型电影里最难伺候观众的便是喜剧片和恐怖惊悚电影。
作为两个深处瓶颈之中的类型,却兼有相对低成本高收益的风险特性,这恐怕是每个有野心的导演跃跃欲试的沼泽。
而在一个连“震惊”都显得廉价的年代,如何制造新鲜感,这是一件极其需要“用脑”的事情。
It follows , 这部电影是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的第二部长片,也是一部极其有野心且用心的作品。
作为惊悚片,如果观众要求的是复杂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设计的话,这部作品恐怕是要让大部分抱着这种期待的人落空。
但,问题是,要求一部惊悚片在100分钟内讲一个烧脑的恶心故事,这个需求貌似每年都有几部烧亿级的好莱坞史诗大片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而如果你的要求仅仅是,一个惊悚片能做到100分钟寸尺间都带着饱满的惊炸情绪,这部作品是能在开头前五分钟就将你带入这种氛围内,但前提也许是你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而不是坐在家里的沙发里或者是趴在电脑面前。
因为这两者都会大大把这部片的冶艳气质打折。
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大概温子仁可以拿他的几部电锯惊魂的DVD合集去砸这部电影。
当然,作为21世纪前十年最杰出的恐怖惊悚类型片的导演是有资本去这么做。
故事讲的是一个19岁美国妹子Jay和刚来镇里不久的青年约会,在第一次约会里青年的奇怪反应,Jay并没有引以为意。
第二次约会,Jay初尝禁果,旋即便被这位古怪青年绑架到一个旧建筑工地里。
青年神经兮兮地跟她说着一些奇葩的事情,跟Jay说从此之后会有一些人向你走来,它们会变成各种模样,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让它们触碰到你。
镜头里,一个裸身女人一步步向他们走来,青年激动地推着Jay上车,逃离了那个地方。
他开车送她到家,把她放在她家门前的马路上,丢下一句“千万不要让它们接触你”的话,便开车跑了。
之后的故事就是往少女逃难记和众闺蜜与邻居男青年救援少女的老套路上靠。
而一个本来剧本就显得有些烂尾的故事,更甚是以二愣子青少年为主题,居然被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拍成“一朵妖冶的雏菊”,可见这位年轻导演的野心所在。
(70-80年代风靡的虐杀青少年的恐怖片到了21世纪俨然沦落(明显是题材拍烂到)为DVD手持瞎拍拍地N种鬼影实录的变形记)希区柯克这个老胖子,作为恐怖惊悚类型片的教主,1940年的蝴蝶梦里,那美妙的精准地背景乐铺排 —— 每个人物出场,都有相应的音乐踩点,情节和人物情绪拓展也借助了这种精于计算观众心理的背景音乐作了延伸和铺排。
到了60年代胖子最出名的惊魂记上,虽然剧本本身的问题是被后人诟病不已,但是那场著名的浴室凶杀戏,里面精准的音乐铺垫,确实能让观者持续惊艳几十年。
恐怖惊悚电影大概是电影工业里,除了音乐歌舞片外,和音乐结合最紧密的类型片。
史诗片和科幻片可能常常遭遇到被吐槽配乐过度的问题,但是恐怖惊悚电影,或者任何涉足悬疑,或者简言之想“吊观众胃口”的电影,往往皆是被背景乐紧紧包裹起来的精致的“秀逗糖”,让人酸爽。
说回到电影配乐,It follows 这部电影做到了非常的饱满的程度,配乐的基调类似80年代的电子乐,有种倾泻而下的“自我”主观感,但是内核又是一种冷调,配合起电影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视角”。
而这种实验性的做法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去年那朵妖艳的Under the skins, 同样是用实验音乐,将一个简单的科幻故事演绎到沁人心脾的“冷”。
这两位导演皆是懂得不同音乐类型背后所蕴含着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借由影院的音效设备和大屏幕的视觉效果,让音符从空气共振之间杀向观众的肌肤与心肺。
如果硬要和去年的Under the skins 做横向比较,可能也仅仅是输在故事的构架上。
就正如电影手册的评价,它在最后向“简单”低头。
(指的是故事的简单化)。
而镜头设计方面,去年的Under the skins众多场景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真实的反应”放进一部科幻片里,让人有种亦幻亦真的脱离感,这种概念本身就已经是科幻最佳的演绎。
It follows,在镜头设计方面,也是做的非常的美妙。
开头的长镜头,环状的摆渡镜头,镜头运动速度又恰好可以让整部电影情绪刚刚好触到酝酿的点,但又不过于侵略性,没有强加感。
而这种镜头在电影里出现过好几次,比如Jay和Greg去学校查那个男生的资料,也是用那么一个长镜头,交代了环境,以及远处慢慢走来的“危险”,两个主要人物正在进行的故事情节片段。
而电影中,另外一组从右到左的镜头摆渡也是非常好玩,即Jay出车祸,在医院里最后决定和Greg发生关系。
随着镜头,可以看到医院的各个种族,年老年少,生老病死,与最后青年人的荷尔蒙,各种隐喻就这么简单地扔了出来。
故事设定里的不停向主角走来的人形怪物,这种设定好的距离,即远和近之间的距离,也聪明地用部分镜头虚焦,点到为止地交代一些可能随即而来的危险和故事的暗示。
比如Jay和Hugh的第一次约会,近景是Jay和Hugh在餐馆里,在远处,镜头虚焦的部分,一个人影的东西在移动,暗示了之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并不是通过性交把危险传到下个人的身上,当然这明显在暗示艾滋病,和青少年的性滥交的选择上。
而是,故事设定里父亲角色的缺失。
为什么故事里,Jay反复提到的是“不要跟妈妈说她的事情。
没有任何提到她的父亲?
”最后一群小伙伴去他们的”初吻圣地”,某个游泳池里进行最后的救援。
临开车走的时候,Jay看到他家屋顶上站着一个裸体中年男人。
最后走向她的那个在泳池外围要杀死她的男人,和电影尾声里扫过Jay家的场景,他们家的全家福合照,父亲的样子像极了在泳池欲杀她的鬼魂,后者被喜欢她的男闺蜜杀死在泳池里。
男闺蜜也成功追到了Jay,两人在暴风雨天里发生关系。
这之间的几个交错的关系,细细一想,倒是极有趣与恐怖。
总之,这部电影是足以在今后几年被记住的作品。
可能它还说不上是伟大的惊悚电影作品,但是它值得被放到各种榜单上去赞扬,仅仅因为它的用心和反叛,这是这个年代所缺乏的精神。
该片导演电影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拍出了不同的新意和创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新的惊悚片视觉体验。
额。
看到,我有点点,反应不过来,哎,挺可怕的,毕竟有人在你身后追着你,追的是你的命,你会不怕嘛。
以性为主题,传染,扩散这种“索命追踪”,哎,不太适应,我,不喜。
而且,有些事情是不能忍受的。
不过,结局倒是有点意思,用尽一切办法了,似乎是留白,却是有意思。
故事嘛,片子嘛,额,有惊悚,是恐怖片,不过,发现看多了同类型,这分,高不上去,这要求,却更高了。
影片很赞,值得观看,在剧中,女主角和自己男朋友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观众们有紧张的节奏,19岁的女孩洁依,美丽迷人,她憧憬浪漫美好的青春恋情,却未曾想莫大的灾难突然来临,当赞的心理恐怖片,节奏抓人,利用各种各样的“慢”的安排制造恐怖气氛。
很不错,当代的设定却有70年代恐怖片的感觉,不论是荒凉的废弃城市场景还是魔音穿耳卡朋特般的配乐。
总体给五星级好评。
故事的女主角是19岁的杰伊,对她来说,性爱就跟上学念书、跟朋友哈拉一样,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有时激烈了点。
当她经历一次特殊的性爱体验后,却开始产生了奇怪的幻觉,并且被可怕的阴影缠绕甚至尾随,当威胁步步逼近,幻觉成为现实,她发现自己饱受奇怪的异象,面对这种负担,杰伊和她的朋友们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来摆脱恐怖。
非常精彩的恐怖片。
希望之后还能看到嗷
要睡着了…智商是个好东西 可惜没一个人拥有她 按照设定来看 已知1.怪物别人看不见只有受害者看得见 2.怪物不是一种能量 而是一种物质 用枪可以打伤 用布可以让其显形 3.怪物步行 不会奔跑 但可以下水 不会瞬移 4.怪物讲武德 从来不搞偷袭之类的当你熟睡时悄悄进入你家 或在哪儿埋伏你 而是光明正大的向你走来 综上解决方案:1.设个套而把怪物抓住 然后上交给国家 2.做个回字型的迷宫困住它 3.把怪物引上跑步机 给它微信步数上上强度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接近痴呆状态,这部恐怖惊悚片对我来说不怎么恐怖也不怎么惊悚呢(蛇精过于敏感的童鞋们请不要相信我)。
因为把它当成恐怖片看,所以更多得关注于恐怖本身,然后就不恐怖了,然后就没怎么看懂,我真是个傻喵,该文青的时候就犯傻了。
作为惊悚片我是没被本身给吓到,如果是为了恐怖而看的,那估计是要失望的,虽然手法蛮古典的,但是能体会到古典派惊悚的人也不多了。
用性来传染那个它我咋觉得很狗血呢,虽然也有点懵懂得想到这难道是性安全教育电影?
但是本着对大美帝自由个人主义的无比“憧憬”,我总觉得这不靠谱啊,安全性行为是戴套嘛,不是不要做啊,这电影是要吓死谁咧,所以从头到尾我都无法相信这个主题存在的可能。
那这个用性传播的”它“又是什么咧,它速度不快,以各种形式出现,直奔主题,至死方休,就算用ooxx给传播出去了还是感受得到它的恐怖。
这个概念其实蛮大的,我姑且认为编剧和导演是给了一个大的恐怖概念,个人有个念吧,我觉得性可以是一种成人仪式,所以这个”它“对我来说就是成长,吓人不我一抖。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要说故事它不如万能钥匙,彗星来的那一夜出彩,它真正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它表现恐惧的形式。
在电影里,恐惧不再是突然出现在你背后的血淋淋的大脸,不再是伴随着尖锐的弦音突然跳出来的鬼魂,而是一个和普通人无异、闲庭信步向你走来的东西,它慢慢逼近,你可以跑,可以把它甩的远远的,但它又会换一种形式出现在你身后;你可以开枪射击,将它的身体打个对穿,但它又慢慢站起来,甚至不发出一声惨哼;你可以关门,上锁,但它甚至可以在门外静静地敲门等你打开。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是世人对于“性”的泛滥和对“性病”的一种恐惧和无奈。
无尽的传染,有限的生命,通过电影的介质让人不禁细思恐极,拍摄和表达手法更是别具一格,片中危险无处不在,慢慢向你袭来,你却无能为力,要么被迫妥协,要么无休止的逃亡,感受到绝望和无助!
真是划时代佳片!
好好看,好看到脸红心跳,多半恐怖电影是只有心跳的,要再加两个字可难了,不晓得为什么分数这么低,7-7.5才正常。
有些类型惊悚片明明做了点准备,还是要被惊喜到,比方说《drive》、《let me in》的sweden版,《it follows》类此。
安排小男朋友在初吻水池击毙父亲体的it,然后欢好,达成平静的联合体来对抗焦虑。
想了一圈,这个设定好像是舍此无他的安排,既有为父嫁女的别扭,又有一种获得相对稳定的爱以后,就要一起面对衰老的愁。
单身狗有时候会觉得岁月蹉跎然后产生再不相爱就要老的反社会冲动,但是只有成了家才晓得什么是岁月神偷,那种获得新生以后衔尾而来的衰老幻觉,如果真像电影那样是个实体就好了,至少板砖抄起来分分钟转身就能拼命,可现实中很多焦虑不但别人看不到,自己也瞧不清,只有似梦似醒之间才依稀懂。
作品里的隐喻近似明拟,从结果看,作者和观众已经达成极好的唱和,但也不必过度解读,可以保留点情绪空间。
于是接下来,剥离这么嗨的摄影和配乐,愉快地讨论一下愚蠢的逻辑问题,如果你是主角,怎么摆脱它。
方法一:比方算好它的行走时速,飞到地球对面生活,考虑到这货直线行进的固执以地球半径除以时速,就是它捉到你要花费的时间成本。
山高水远,大自然也会挽留它的步伐,说不定走着走着就顿悟了。
退一步说,它很轴,愣走,每小时3-5千米步行速度,无视地形,差不多一年时间才能捉到你。
因此你只要找一份定期在全世界跑的工作就好了,记者、试睡员、旅行主播,很多地方签注时间太短,都不用等它靠近就走人了,这样一来又能养活自己,又能环游世界,又有激励自己不能颓废懈怠的外部压力,拖延症、睡懒觉这种绝症都不药而愈,是相当正能量的生活态度。
进化方法二:在以上做好数学功课的基础上,你必须溯本逐源找到两个(或以上)的可以看到它的为爱鼓掌的朋友,两家离的远一点,最好跨州。
你先和甲一起住,它晃过来了就肩负使命驱车跑去和乙睡一觉,它就只好徒步去找乙,靠近乙的时候乙再驱车去找甲 ,它只好气呼呼折返,然后甲再驱车过去找你,这样循环稳定的三人感情,就很午夜巴塞罗那。
方法三:不搞基也没关系。
我们来加倍溯本逐源一下,把所有能看到它的前PY团一个个捋出来,大家找两个装修完的大厂房分成甲团和乙团两个互助团一起生活。
如果每个团有三十位以上就更好了,平均每个人每个月只要守一夜就行。
它从厂房一头进来,三十多人拦着它,你就从厂房另一头出去,开车到乙团跟人爱的鼓掌,等它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啊,到乙团,乙团的兄弟就驱车来甲团,每一组人谈心的顺序都安排好,再多放几个机位,把它发脾气丢东西的灵异镜头直播成真人秀,既有荒淫的生活,又有稳定的经济价值,在两组互助会的保护下……再编下去不大对头了。
很多人打低分说不定是觉得剧情发展太“面”了,惊悚场面也不吓人,但这片子和闪灵一样,应该归为恐怖片,不属于惊悚片。
而高纯度的恐怖,绝非来自惊吓,而是来自一种理性思考之后的费解,或无能为力。
@_@疫Q两年后更新一下,以现在到处要亮码查行程卡做核酸的状况,加上天价机票和申请不下来的护照,基本上遇到它没有生还机会,吃顿好的吧。
《它在你身后 》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凯尔·吉克瑞斯特、杰克·威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
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性接触后所追求的一种超自然的实体的故事。
一直认为恐怖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人,让人害怕,最好是有着心理上的恐慌,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世界各地的恐怖片仿佛都为了这个目的,都争着抢着让自己更恐怖更让人害怕。
这部电影从镜头来说,设计的比较巧妙,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说是影片中涉及到了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并不过分,也没太直接的展现,给人足够的遐想的空间,而在恐怖片中加入这种场景的描述也是令人深思导演的寓意。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恐怖的元素,虽然论恐怖片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其次就是看每个人的深思,回过头来的细细品味,说它是一部比较烧脑的片子也不为过。
镜头漂亮,恐惧感营造的好,施加者必须是最亲密的人,而且如影随性摆脱不了,疑似是在说性病。导演能将青春,性和恐怖调和的这么好,可以说是恐怖片界的清流了。提及了美国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之间的性行为和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率。为什么没有人算一下它步行的速度呢?
节奏掌控的很不错,小成本的玩法和卖肉卖腿的处理也不过不失,最失败是用《白痴》来做主题升华,梅金诗公爵在第二章对处刑的心理描述(确定自己死亡,断定没有希望)压根跟剧情少年里的突然死亡法完全对不上,不明白导演硬加进去这一段想要表达什么,其实类似不知所以的处理还蛮多的,不细说了。
那东西是一种并不会忽然吓人但是带来持续的无法摆脱的恐惧,气氛压抑,这种设定有点意思
7.3 轻口味精致恐怖片,节奏慢,不痛不痒,软绵绵。
看了预告很期待,看过之后已经不记得了。
【B】故事创意太棒,因为这个创意,画面里只要简单远远出现一个走路的行人,就能把观众弄得提心吊胆,气氛营造的有时感觉像是在看欧陆的文艺片。除了配乐,打光和场设也是照着卡朋特范儿做的。其实女主角只要到来中国避难就好了,坐在北京的地铁里边儿,鬼挤都挤不过来
虽然是让人发笑的小清新版勺子杀人狂,但没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吓人,且“它”普通又令人无法琢磨的变幻跟一般的恐怖片比,算是搞出了一个新意,经济萧条下的废墟做背景也很赞
就是进入电影院的时候很激动,觉得是一部清新装逼的恐怖片。睡了一觉起来之后看到的剧情开始坑爹。。。最后总结就是是一部走歪的清新恐怖片。可以考虑出第二部之带鬼游长城,第三部之带鬼游王府井,第四部之带鬼坐地铁。我就不信能有鬼走的地儿。
I I follow I I follow you.....
配乐和摄像都很棒!
这是个什么鬼
性传播,感觉很扯。
不能忍
智商是个好东西 可惜没一个人拥有她 按照设定来看 已知1.怪物别人看不见只有受害者看得见 2.怪物不是一种能量 而是一种物质 用枪可以打伤 用布可以让其显形 3.怪物步行 不会奔跑 但可以下水 不会瞬移 4.怪物讲武德 从来不搞偷袭之类的当你熟睡时悄悄进入你家 或在哪儿埋伏你 而是光明正大的向你走来 综上解决方案:1.设个套而把怪物抓住 然后上交给国家 2.做个回字型的迷宫困住它 3.把怪物引上跑步机 给它微信步数上上强度
除了气氛制造的很肃杀--大白天的,又有同伴陪伴,照样吓得人直往回缩,而且令人惊叫的不是鬼,不是魔,而是活生生的走着的人,这点挺厉害。但总的来说,不太值得有那么好的口碑。一般般。
冰冷的镜头却惊悚效果十足,配上空灵的电子乐让人头皮发麻。唯独庆幸的是她的朋友从始至终都相信她陪伴她,不幸的是即使所有爱的人都在身边却依然不能理解那份令人绝望的孤独和恐惧。合格的惊悚片,非凡的性教育。最后一场戏很有张力,可惜结尾弱化。
恐惧是传染病
整个概念都没有实践好,铺垫的时候就慢吞吞的,不知道想说什么。导演可能想拍得比较艺术,所以经常用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镜头去模仿鬼的视点,但是又让角色有的时候定在原地凹造型,刻意显得他们像是个专业团队。这个鬼的变化没有所指,忽男忽女忽大忽小,貌似只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追捕所变,或者说只是这样看起来比较酷,有趣味性。没看出来跟艾滋病有什么关系,更像是评论界的牵强附会。这个鬼反倒成为了纯爱的象征,只有与对方真心发生关系,才能阻止这个鬼继续对当事人进行入侵。可是这个鬼到后面几乎已经成为了隐形人,各种物理手段都能够对它产生作用,倒不如直接泼一桶油漆在它身上,直接报警让警察把它绳之以法。
就别把这片子拿来说是什么恐怖片新花样了。低成本整成这样真的挺没意思的,悬念也好,视觉效果也好,表演和人设也都很无趣。为什么恐怖片的主人公就没有一个能让人感觉有点智商的,个个都让人非常捉急。
恐怖素材枯竭殆尽,把编剧逼成啥样了都。题材算新鲜,但真的剧情不太好看。看着看着就会觉得【诶呀我都不想知道那个鬼玩意儿是啥了】被剧情吓到ED的是不是都是小清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