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驯鹿宝贝

Baby Reindeer,驯鹿宝宝

主演:理查德·加德,杰西卡·古宁,娜瓦·茂乌,尼娜·索珊娅,莎罗姆·布龙-富兰克,迈克尔·怀德曼,丹尼·基兰,托马斯·库姆斯,汤姆·古德曼-希尔,马克·路易斯·琼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驯鹿宝贝》剧照

驯鹿宝贝 剧照 NO.1驯鹿宝贝 剧照 NO.2驯鹿宝贝 剧照 NO.3驯鹿宝贝 剧照 NO.4驯鹿宝贝 剧照 NO.5驯鹿宝贝 剧照 NO.6驯鹿宝贝 剧照 NO.13驯鹿宝贝 剧照 NO.14驯鹿宝贝 剧照 NO.15驯鹿宝贝 剧照 NO.16驯鹿宝贝 剧照 NO.17驯鹿宝贝 剧照 NO.18驯鹿宝贝 剧照 NO.19驯鹿宝贝 剧照 NO.20

《驯鹿宝贝》长篇影评

 1 ) 痴人之爱总有脆弱性为养分

唐尼·邓恩是个事业不顺的喜剧追梦人,依靠在酒吧打工勉强度日。

一日,酒吧来了位神色黯然的女顾客玛莎,出于同情,唐尼为她提供了一杯免费的茶水。

他未曾料到,这个简单的善举竟是引火上身,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玛莎解读成示爱。

他更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也在饮鸠止渴,深陷玛莎的“痴情”里无法自拔。

这部剧对玛莎的塑造很巧妙,一方面,除了给她设定了一个“跟踪狂”的身份,既没有描述她患有什么精神疾病,也没有描述使她癫狂的过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观众陷入逻辑自证的陷阱,去合理化“痴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对玛莎欲拒还迎的唐尼却给出了较为明晰的背景描写,解析了其脆弱性的来源。

我忽然想起柏拉图说的:“我们应该拒绝接受这样的论断,即心灵或任何别的事物自身不产生特定的缺陷,它们却会受到毁坏。

情况只是这样的:一个事物为别的某事物的缺陷的产生提供了环境。

” 唐尼的脆弱性的确为玛莎的疯狂提供了环境。

诸多有毒的关系本质都是如此。

尽管痴人之爱并不是真的爱,它的对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机的,因为它是依据扭曲的感知和幻想成立,和对方的具象性无关,只伺其脆弱性而动,一旦对方也沉溺这种拉扯,痴人就如鬣狗咬住不放,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坚定的选择,实际就是一种肆无忌惮地对他人情感领域的侵犯和心灵的强x。

这部剧在最后巧妙地呈现出,在激烈的精神消耗之后,唐尼也意欲滑入玛莎处境的状况。

在最后一帧中,他是警觉了还是理解了,不得而知。

网上对这部剧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感慨之声——我们想要的很简单,无非是被人爱。

这感慨,在我看来真是不寒而栗。

想要被爱、想要陪伴、想要理解、想要认可,都是表述起来很简单的诉求,但我们越是痴迷于这些诉求就会越是疏远真实的判断。

试想,如果玛莎是个疯批美女,人们还会将唐尼视为受害者吗?

但生活中的疯批往往极少能用丑陋冷静我们的判断(doge),所以随时检视自己的脆弱性才是正途啊。

(当然,如果是俩疯批就该锁死,不准流通出来霍霍别人😂)

 2 ) 请给予TA永远的注视

Donny似乎并不缺爱,但他又很需要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被需要,被看到。

这样一体两面的性格在被编剧欺骗,被开空头支票,被诱奸这样割裂的现实狠狠打脸后,他的自尊也已经所剩无几,他已经没办法做到不在乎他人目光地舞蹈,他成为了矛盾体,正如他所坦白的他爱上了“Hating myself”如上瘾了一般,而他对Martha的善意,也成了扣动他直视自己欲望扳机的前奏。

Martha的设定很有趣,观众所看到的Martha是在Donny视野里面建构的,她的形象通过Donny的独白和视角完善,只有他出现时Martha才会出现,并且通过展示她的邮件,犯罪前科,语音来丰富这个女性角色。

这也似乎印证了Martha就是Donny在低落时期迫切需要的,那束炙热的目光,她一直没有被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呈现给观众,她是神秘的,没有大篇幅地讲述她的故事,也许同样充满难言之隐,这也是她能瞬间灵敏地嗅到Donny伤口的原因。

因此,Donny无法视她为骚扰者甚至没有勇气在第一次被骚扰就报警,如同Terri所说他在“indulge her”,他似乎,甚至在享受这样的被窥视地爱,这样夸张颤栗式的关注,不着调地夸赞和爱恨交织的辱骂,他们彼此如同是Hating myself 泥沼里突然遇见的病友,展示出对彼此缺胳膊少腿的依恋,向彼此投射出他们都所渴望的目光和关注。

在最后,Donny听到音频里Martha讲述了叫他baby reindeer的原因,也让人放下了所有对Martha的不解,她通过歇斯底里地方式寻找包容和关爱,以一种跟踪者的姿态为自己找出口,她是另一个Donny,她需要的就是落魄难堪的境地里,一点点的注视和关爱,和那杯微不足道的茶。

 3 ) 我妈就是Martha这样跟踪+骚扰+控制+暴力但无缝切换柔弱无辜悔改面孔的人啊

所以我从实际操作上讲讲男主在行为上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Martha这样的人。

1. 男主我能理解男主的所有的行为的发生,但不那么同情。

他有很爱他的爸妈,他出柜的时候爸妈几乎立即就接受了,并且还是那么爱他、甚至还鼓励他、心疼他。

骚扰他的Martha是陌生人,而不是他的爸妈,如果是父母的话几乎无法摆脱。

事情发生地更不是在中国。

事情发生时他已经二十五六岁,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儿童。

他或许看不到的是,即便他很倒霉,但仍然占有一些特权和资源,他多少要为自己的结局负责任。

对,我觉得这些烂事之所以会发生,有一半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有一半是因为倒霉。

就像是一个免疫力低下的人,遇到病毒,就是会病倒。

他遇到的那些烂人,包括Martha和男编剧,还有酒吧里的那些白直男同事,都是病毒。

但你能对病毒说什么?

请你不要是病毒吗?

人应该做的,是发现这些狗东西是病毒的时候,立即转身撤退,回家把自己洗干净,不要再踏入充满病毒的场所。

但是男主怎么做的呢。

他嘴上说着自己不想被纠缠,但他自己在和Martha反反复复纠缠。

和Martha那样的性格有严重缺陷、或者精神异常的人接触,最好就是不要接触。

当然你一开始无法判断对方有问题。

但当你觉得很有问题、并且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自己不要反复无常。

如果你表达了对对方的讨厌,就不要立即又充满同情得表达自己其实没多讨厌对方。

如果你表达出你想要建立边界的意愿,就你要立即跨过自己刚才伸张的边界。

男主有一两次吧,想和对方“说清楚”或者“分手”,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人的距离反而更近了,两人的纠缠反而更深了。

他在该冷漠的时候温情,在该强硬的时候沉默,在该行动的时候逃避,甚至还劝被自己牵连进去的无辜的其她女性同样逃避,在该报案的时候不报案,并且劝服已经被袭击的自己的dating对象也不要报案,在该向外界求助的时候,对别人说“没事我能搞定”,对警察说“挺好的,最近无事发生”。

就真的很难同情他。

他能把每一步都精准做错,也是很难得。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沉迷的那个东西叫“自我厌恶”。

所以他总归要做点什么事,比如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处境,任由那些闻着伤口而来的禽兽伤害了他,他对于这种“我放任自己被他人伤害”其实也是有情感反应的,他会觉得自己蠢、没救、活该,——这个时候,就是“自我厌恶”的情绪的产生。

他吸食这个。

但是人无法只吸食完全黑暗的东西。

他还需要有那么一刻、或者有那么一两个方向的窗口是有阳光的。

他把这些窗口寄托在自己的喜剧事业,以及得到的赞美与肯定。

这其中有很微妙的比例,我们每个人的比例都不一样。

对男主的人来说,他之前遇到的人也包括他的父母,都是很阳光、正常的,也给了他很多爱和包容。

但这对他不足够啊。

他内心深处被吸引的是黑暗、是病毒、是不正常的东西,甚至说,就是虐待、是对他的凌辱和伤害,而不是更多这样正常又温暖的爱。

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肯定,既不会对此上瘾,也不会产生不安内疚。

遇到批评,虽然不开心,但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就因此崩塌、中断。

遇到看着要谩骂和伤害的人,立即就跑,不会与之反复纠缠,被迫要与之纠缠了就立即报警。

对于男主来说,温暖和正常的东西他仍然需要,但只需要那么一丢丢。

所以他还是会联系父母、会出去和新的人约会。

但是一旦他的生活真的开始进入我们所说的正轨,他就会自己让自己脱轨,重新进入病态的、充满恐惧但也刺激的状态。

他在与Martha这样的人、以及男编剧这样的人、甚至与跨性别女友交往时的所有行为,都堪称一本精准且完全的反面教材。

因此说起来,正确的行为可以很简单地说完:不要再和Martha联系、接触;保留证据,一旦觉得不舒服,就去警察那儿。

不要再去男编剧家里了。

不要再吸毒。

换个轻微点的坏习惯吧,比如买彩票?

电子烟?

保护你的女友。

你和人家交往了,你就要负责任,别把自己的烂事牵连到自己的女友身上。

应该要预见到,Martha这样情绪随时失控的人,在说了那么多威胁性的言语后,就是很可能会袭击女友的。

(搞笑的是袭击了之后他还不让女友报案。

)当然了我也不懂这个剧里的“正常人”。

他的女友竟然会爱上他这样的人。

我完全看不到男主从样貌到性格招人喜欢的地方。

她总算提出了分手,分手之后她交了新男友,这是我觉得她唯一正常的地方。

2. Martha她的很多行为:盯梢;线上搜索一个人的生活痕迹,然后给对方发那些“你看我非常掌握你的生活”的信息;遭到对方任何拒绝意味的话就瞬间暴怒,然后非常脏、恶毒得咒骂对方,甚至准备动手殴打;被第三方尤其是权力比自己大、或自己需要的第三方介入时,立即转换为无辜、可怜、弱小的面貌;骚扰对方周围的人,给ta的爸妈打电话,给ta的朋友打电话,告诉ta周围的每一个人,ta多么恶劣,自己多么无辜;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看起来像情绪是那么失控,但只要对方做出能让自己抓住把柄的事,就能立即冷静下来并抓住这个把柄、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上种种,嗯,看完这个片子以后,想起我妈就是这样的人。

片子里男主被Martha缠扰了6个月,当然我觉得事情应该比6个月要久。

我和我妈之间应该有……去掉我还没有自我意识、以及不被她抚养的0-8岁,那么有14年,我和我妈在反复重复男主和Martha之间的行为,并且我还无法报案、我也无法自立生活。

自我厌恶、自伤自残种种,我只比男主更严重。

所以我也理解他对于成名的渴望,成名意味着自己与众不同,如果自己与众不同,那会减缓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可我是因为有一个martha这样的母亲,我的心理才有很多对于正常标准的偏失,他到底是为啥啊?

后来我花了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以及很多时间,来重新建造自己内心的房子,把每一个螺丝都敲正确。

我在上一段里提到了某种比例。

我不赞同只有完全阳光正面的才是一种健康,但内心的大部分得是这类倾向的。

对别人的赞美可以开心、不带负担地接受;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消化;对觉得不安全的事敏感上心、立即避开,对于会影响到别人安全的问题鼓励自己去解决;对于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正常地接收,而不是阴谋论般阴暗地解读种种这些,所以我才可以在这里,既理解男主的行为与心理,又瞧不上他的应对。

除此之外,我警告了任何一个可能认识我妈的朋友不要透露我的联系方式,我不惜说出这种“家庭丑事”,我不惜让别人看我的眼光变得复杂;我自己拉黑了我妈任何一种可以联系到我的方式;我搬到了国外。

我已经有十几年没联系她了,也不曾见到她;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我完全独立了;我现在只是很偶尔做关于她的噩梦了。

但还是会做噩梦,从梦里惊醒。

so,主旨就是,遇到这样的人,认下这个倒霉,然后不要纠缠,尽早结束与对方的交集,不要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也搭进去;拒绝、反抗、逃离、断绝联系,可以报案的,就报案。

对于那种也怀着自以为是的善意的朋友或者家人,妄图当和事佬的那种人,也与之断绝关系,这种“帮手”很有毒的,自以为聪明但其实笨;自以为是善但其实恶。

3. 男编剧他是剧里唯一披着正常人外衣但内心是100%纯恶的那种人。

他走出门,走到酒吧或者音乐节,和人喝着啤酒吹牛的时候,你会完全看不出来他会教唆人吸毒并强奸别人。

你听他说话可能还会觉得,幽默、有趣、谦逊、有文化、工作稳定、外表一般但收拾得挺干净,挺好一人。

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人?

没错,Martha虽然难应对,但她一开始就能让人发现她难缠、她不正常。

难搞的反而是男编剧这样的人。

男主报案Martha骚扰,Martha最后被判刑了,男主如果报案男编剧强奸自己,是不会有结果的。

即便是在英国。

那种在街上遇到,就把你突然绑架到荒郊野外,然后强奸了你,——的强奸,是极少的,非常非常少。

熟人之间的强奸才是最多的。

熟人之间的强奸,也不是很久未见、再见到、就把你关起来强奸你的。

而是先从摸一下你开始。

下次见面可能再摸一下你。

第五次、第六次,可能是用手指。

可能第七次你找上门的时候,是用性器官的强奸。

这个时候你早已陷入“如果你知道那是强奸你为什么不拒绝不反抗、自己送上门”的陷阱,你哑口无言,虽然你的确是被强奸了,但是你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个剧,的确,很好得刻画了强奸、诱奸是怎样发生的。

虽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该发生的遗憾还是会发生。

往往是,“我要是早看到这部剧就好了”,但更多的是,每个人都自大到“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4 ) 该如何回答关于找性还是找爱的问题

“你找什么?

”“你是只想做爱吗?

”“既然觉得做爱不快乐的话,为什么还要做呢?

”下次如果有人再这样问我的话,我会跟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可以去看看“驯鹿宝贝”,也许就能大概感受到了。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人在性面前可以多么不堪一击。

“性”就是所有问题的中心,而不是所谓“真正问题的表层”。

无论是自卑、自我厌恶、不正常痴迷还是精神扭曲,都和性有关系,都是人无法和利比多和谐共存导致的结果。

但我们是如此害怕和歧视性欲。

所有被认为是“不正常”“扭曲”“变态”的性欲望会在第一时间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定罪的证据、嘲笑的把柄。

性能够激发人最深处、最骇人听闻,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广袤的想象——自慰可以被认为是不自爱,是不对自己负责,是健康的破坏者,是情绪的宣泄口。

性能决定你是否爱我,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性可以是犯罪的原因,也可以是唾骂的依据。

性丑陋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又似严律圭臬在产房中一手遮天。

性可以是这么多东西,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好似构建成了人类社会最森严的等级结构之一:最下面的是一切变态的欲望,而最上面的——谁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而我们从不讨论性。

至少像“伦敦生活”和“驯鹿宝贝”这样的创作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办法处理性和爱而痛苦不堪。

因为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一个在夜里让我睡不着觉、翻来覆去不到高潮不会罢休的问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恶心、最不堪、最无能的人吗?

就因为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强烈的性欲,就因为我和那么多人上床、一个接一个地上床但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在找什么,我就是一个自怨自艾、没有自制力、活该如此的人吗?

而又有那么多的人,如此清高,将自己与性爱割席,好像只要一表达性欲,就不算在认真地讨论爱情一样。

但同时,那些“唯性爱主义者”又如此不屑于谈论爱情,把相信爱情的念头当作笑话。

而最终,这之间剩下的那些人,那些困惑、踟蹰不前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地被当作怪物,在这座性与爱的金字塔里被排除在外。

《正欲》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尝试告诉观众水癖也只是一种正常的欲望,但是“正常”的观众在里面看不到自己,只看到了这种非正常欲望可能导致的社会犯罪。

我看到了自己。

我看到了那个因为自我厌恶而不断塌陷的人,看到了拒绝无能、接受无能的自己。

而至于那些无法代入的观众,我只希望他们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唐尼对着玛莎的照片自慰的时候,我完全与他产生了共鸣:他觉得她很可怜,而她觉得他很吸引人——仅此而已。

一种竖着中指大喊世界去死吧的自毁行为,多么的勇敢和真诚。

而这就是真实的我。

即使少有快乐,也没办法不做爱;哪怕极度渴望爱情,却早就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怎么学会满足。

别怪我没有警告你——除非你真的想清楚了,否则不要轻易来爱我。

 5 ) 深入探讨什么样的人才会不断陷入有毒关系无法抽身

#驯鹿宝贝# ( Baby Reindeer) 看了这个剧能理解在没有大明星的基础上居然有那么多人都说好,口碑爆棚,确实是用了一个很新颖的方式再次探讨了受虐者的内心历程。

有点像去年的那个狗狗R级电影《Strays》,后者的主角小狗也是深陷有毒关系难以自拔。

这样的作品不是重点讲述施虐者的恶毒,而是探讨为何一些人总是陷入这种关系,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 Baby Reindeer?

而这两个作品最绝的就是一个选择了男性作为受害者,一个选择了狗,都刻意避开将女性作为受害者,但最终最容易共情的反而是女性。

剧集营销角度是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骚扰,可是在探讨为何这个女人一直跟踪他、对他痴迷的同时,也展示出为何这个受害者却一直不忍心报警,渐渐地反而习惯了被这个跟踪狂关注。

他过往的遭遇显示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渴望被关注、被看到、被爱的人,但因为事业一直毫无起色,处于生活底层,如果突然被关注,无论对方是一个霸凌者还是一个跟踪狂,他都愿者上钩,并产生依赖感,而无法离去。

我最喜欢本剧的地方是它选择了一个男性作为主角,而不是一个女性。

跟《Strays》选择从狗的角度出发一样,这都是有目的性地避开将受害者塑造成为女性。

因为这两个故事都是要探讨受害者究竟为何成为受害者,确实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

如果定为女性,就会被责骂成“受害者有罪论”,在如今的时代,必然会引发女权主义者的不满。

而这样最终就达不到反思的目的,而只是推卸责任,认为“女的有什么错?

” 目前在社会上,只要谈到这个话题,都避开受害者本身的经历和背景,只是重点放在骂施虐者。

可是这其实没有谈到事情的本质,没有真正让人们了解受害者之所以成为受害者的原因。

于是,很多女性即使走出了一段有毒关系,还是会继续陷入另一段,不断重复。

本片男主就是如此。

把他换成女性完全没问题,相信很多女性有过相似经历,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忽悠,被侵犯、被占便宜,但是就是离不开。

换成了这个男主角,更容易让他说出自己的独白,真正让女性“听到”、“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会感觉这是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们去指出A有问题的时候,没办法直接对A这么说,不然A听不进去,还会吵起来,认为你没有同理心。

所以只能用B作为比喻,讲述B得故事,让A自己去领悟。

《驯鹿宝贝》和《Strays》就是这样拍给女性却把受害者定为非女性的典型。

这就是影视作品的意义,storytelling的力量,把无法只说的一句话用一个隐喻表达出来,试图产生共鸣。

可是,很多时候受害者即使明白自己有问题,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自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缺乏的,在本片中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寻求真正的医疗帮助。

我们通过这个剧集看男主与跟踪他的人一直在描述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他们却从来不愿意去找一个心理医生讲述这些。

无论是朋友、家人其实都帮不了他们。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也是一个类似的经常陷入有毒关系无法自拔的人,一定要寻求来自医生和警察的帮助,不要总是以“我没问题,是男的都是坏人”来继续麻痹自己。

即使坏人很多,就像本剧中那样,这些人都是挑“Baby Reindeer”下手,而不是一个强壮、独立的Strong Reindeer, 对吧?

 6 ) 第四集感想

第四集,男主被最仰慕的编剧前辈性侵,精神崩塌。

这段故事写得很好……但我最大的感概是,除开“前辈是恶人”这一客观原因之外,这起悲剧发生的原因是男主心灵柔弱(一种中性形容,非贬义)。

这个故事是真实经历改编,编剧兼职男主演,从这个剧的品质可以看出,男主很有才华。

所以他为什么会如此不自信,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轻易被一个看似诱人的毒果捕获?

男主的恋人,跨性别人士teri,完全可以看作对照组。

男主是顺性别白直男,一生最大的挫折是:我的才华不被世人承认。

就因为这一个挫折,他彻底精神崩溃。

而teri是中东移民/男跨女,debuff叠满,而他竟然好好长成了一个自尊自信聪慧幽默的人。

也许这才是看似不幸的teri最幸运的地方,她天生有一个顽强的灵魂,足以让她度过任何难关。

 7 ) 所谓的自我厌弃和自我毁灭倾向

平凡的一个周末在看完让人失望的瑞普利之后尝试了这部剧在我看来简单的黑色喜剧,却在故事抽丝剥茧呈现出本来的面貌后感觉胸口越来越沉重,因为主创的诚实让我感到强烈的不适。

在这里我不想陈词滥调的赞扬这部剧里没有对正反派的二元对立因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剧集最基本的门槛。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pushover 因为懦弱忍让一步步地把自己陷入困境以及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和悲剧。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男主角作为编剧和故事的亲历者如此血淋淋的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和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摆上荧幕还是十分极致的罕见的。

特别是在描述他和业内人士的那段关系中,主角一次次的在独白中写到:我其实应该走了,但是我没有,我到了第三天才走。

至于他为什么留下来,原因主角说了但也没说,有相似经历的自然能体会那些不容易宣之于口的复杂原因,也更能体会没说的部分也许自己也没搞清楚。

主角说是因为为对方承诺的名利的迷恋,主角没说但我认为可能有的是他可能也迷恋那份被需要的感觉。

主角隐隐约约说了的是他的自我毁灭倾向,他太过于讨厌自己所以才会一次次做这种↓➖的事或许是在为自我厌弃找个合理的事实依托,这段故事让我十分共情。

其实我也怀疑男主是否也想过,他何尝又没有利用对方的心态呢?

对方对他才华的认可,哪怕是虚假的。

对方对他身体的认可,哪怕他不一定喜欢对方。

他在需要别人给他的关注给他的validation的同时,也需要那些自我毁灭的行为来给自己摆烂的理由。

在他暂时结束这段关系后的放纵,又何尝不是很多和他在相似处境中的人的都经历过的放纵呢?

再说回到他和他的跟踪狂的故事,内核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至少他最后选择了勇敢面对把故事说出来,或许那次也不是出于勇敢,而是万念俱灰以后的又一次自我毁灭摆烂行为,但是起码把内心的纠结都摆在台面上说出来了,至少对待自己坦诚了一次。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有多么的不诚实。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如此真实面对自我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把这些肮脏龌龊的、自卑脆弱的、纠结缺爱的自己打发去了一个日常所不及的角落在自我欺骗中草草度过余生。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8 ) “I was born to be a creep. ”爱从来都不是救赎

似乎很多人都爱分析一个人变成疯子,怪胎,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我们总是想从他的经历,原生家庭中找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堕落”的答案。

当男主袒露自己伤痛的记忆时,我相信很多人在荧幕前如释重负,好像我们找到了那个伤口,面对它,治愈它,我们就可以痊愈。

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男主和父母坦白的时候,这两个场景都给人那种俗套的“明天起来就是崭新的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觉。

可我很感谢的是,作者没有这么做,才使得这部剧对我这样的边缘人来讲具有真正的意义。

男主和我都有不太完美但总体来说还算正常有爱的原生家庭,成长的这一路上虽然受过伤也同时得到了很多爱。

但是自我厌弃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像摆脱不了的噩梦。

会有一件事的出现会让一切从此都好起来么,我个人是不相信的,自我厌弃是我们的一部分,阴暗的一部分,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只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可以与它还算和平的相处,它不会毁掉我的生活,只是偶尔的造访,每当与它到来时,我要献上我全部的快乐作为招待,可它走后也会还给我难以描述的平静。

Baby reindeer像是婴儿的安抚玩具,痛苦不可回避,但抱着我的小驯鹿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这点足可以陪我挺过黑夜的温暖,爱亦如是,爱从来不是救赎,爱是一只baby reindeer。

 9 ) 驯鹿宝贝和Fleabag

前天读到一篇讲Fleabag和neoliberal之间关系的文章,想起这部剧,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Martha和Donny这一对stalker和victim对传统性别关系的倒置,使得Donny对Martha的受虐型依恋的直接表达成为可能;而在同类不存在性别倒置的跟踪受害题材(男stalker女victim)的影视中,这种受虐型依恋仅仅是存在于spectatorship中的一股暗流,受制于ethics/politics不能得到直接表达。

然而本质上,任何 melodrama都是反neoliberal的(这是另外一个作者的观点),因为melodrama作为一种永远在探讨情感和依赖关系的形式和neoliberal的价值(individualism,self dependent, self-reliance,自爱自利)是相悖的。

Fleabag的锐利不仅在于她用一种过度/满溢(excess)的形式来对抗neoliberal的自律和节制,还在于这种对抗进一步地揭示出 neoliberal的虚伪(对于两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这个价值体系以性别无涉、阶层无涉的姿态施加不平等。

仔细想想这和post racial的反对者的说法是很像的)。

而对于除Fleabag之外的其他melodrama来说,过度其实是一种常态,如果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interdependence它就没有了生命。

Fleabag中的「过度」是sex,《驯鹿宝贝》中的「过度」则是Martha,一个典型的女性刻板(fat girls)。

诡异的是在最深刻的层面《驯鹿宝贝》是迎合spectatorship的,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尽管很多人是以 gendered或教条的方式来解读这部剧),它迎合的是观众的黑暗面而不是人性的黑暗面:想看一种postmodernism的、在任何方面都违反新自由主义个人戒律的萨德式依恋型自虐和自虐型依恋。

如果没有Donny对Martha的反向依恋,这个故事就没有那么特别,是它反常的性别结构给了讲述者跨越ethics/politics障碍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真实不虚地满足了当代身陷个人主义虚空的情感障碍患者(即普遍意义上的世人)的胃口。

 10 ) 我曾经也是驯鹿宝贝

我对Martha的故事线更感兴趣,她更具戏剧张力。

受伤,破碎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盘,少有人能把自己拼接粘贴好。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一地碎玻璃,当他人偶尔表露善意,我们就会疯狂迅捷的扑上去,想把温暖牢牢的紧紧地嵌入我们的血管里,胸膛里。

这样在每个孤单的寒夜里还能拿出来回味。

我曾经有过跟男主类似的经历,我也被一个女人跟踪,疯狂示爱过。

她甚至给我买礼物,打工赚钱为了请我吃一顿高档西餐。

她对我的迷恋只是因为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抚摸了下她的头发,夸她头发柔顺,我本以为这就是女孩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显然在她心理是惊涛拍岸,她以为我爱她。

这个缺乏父母疼爱的女孩,她从没得到过赞美,于是她在我的赞美里沦陷了。

而我太害怕了我开始躲着她,直到她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找我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但即使如此,我依旧把她从微信黑名单放出来了,原因是我自私的享受被人疯狂迷恋的感觉。

我曾经在我有限人生里被人疯狂爱恋过,我觉得这团扭曲却炽热的火苗就是在某个时刻能挽救我一下,就像挖鼻屎一样,可能不健康,但真的很爽。

《驯鹿宝贝》短评

什么鬼!为什么这么高分?如果不是看到这么高分,我肯定早就弃了,看到最后就这?男主从头到尾都行为都让人摸不到头脑…= = 提醒自己 :以后碰到开头就不喜欢的剧,果断弃,真是浪费时间。一星给女主,演的是真不错

6分钟前
  • Nox
  • 很差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比有鬼神的那种恐怖多了

8分钟前
  • 雪绵豆花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扯上性少数,把trans和gay当边缘人背景板其实更显得这俩以异性恋为名的egomania才是社会毒瘤。

11分钟前
  • 撒丁岛面疙瘩机
  • 较差

哭丧

14分钟前
  • 福尔摩S
  • 较差

每个人都是变态 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19分钟前
  • real
  • 还行

同是一杯茶的善意,donny不会变成martha,不是所有历经痛苦的人都会变成martha,如果听到她讲述baby reindeer典故的时候感觉心痛了,就再好好回想一下她的极端偏执、妄想、以及语言和肢体上的暴力,她的行为已经构成多起犯罪,对他人造成了连续性伤害,先停止泛滥的同情心吧

24分钟前
  • 飞翔的小神勇
  • 推荐

太令人不适了。。。他是怎么忍耐过十分钟的???促使我弃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脱口秀内外两层表演都真的很烂

27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好可怜的俩人成了跟踪和欲拒还迎的被跟踪者关系,玛莎要是不老不胖或许他俩就成了一对了,人经常就是病态的,故事把病态男的故事呈现得很完整,可是玛莎的故事呢?即使从唐尼本身的视角来看他也不是莫名其妙变成受害者的,也许从玛莎的视角故事会很不一样。玛莎原型也上了电视节目说了一大堆否认的话,结果好多观众更觉得她疯狂跟剧里一个样。倒是迷奸唐尼的老男人毫发无损,用虚无缥缈的未来和肯定的话语就能骗年轻人的崇拜,我们的社会多猥琐。

32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因为过于失语,所以没有短评。只留下一个勘误:这根本不是一个“性转版的stalker&victim”故事,这种说法会让人误以为本剧在从一个新视角探讨stalking,从而反思、审视女性群体长久以来所遭受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性犯罪。并。没。有。THIS STORY IS ABOUT SOMETHING ELSE ENTIRELY. 如果一定要总结的话,我会说,这是一个试图把两颗心挖出来给你看的故事。

37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力荐

我不认为最后那一幕是“命运的齿轮”或者“酒保成为男主的驯鹿宝贝”我啊,反而觉得是,男主“释然”了。在玛莎入狱后,男主一直在找玛莎变成这样的原因,其实本质上他想知道的是“玛莎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是我做错了什么吗?”被性侵的人陷入迷茫时会问自己“是不是我穿得太暴露,或者说了什么话让他对我有了那样的想法?”……善良的人在遭遇苦难后都会“内归因“,从而自我内耗,所以最后男主去找那个编剧,也是为了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不再内耗自己。看到酒保释放的善意,他也明白了“酒保是个好人,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也表明了自己当初帮助玛莎同样是,“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38分钟前
  • 电影院的流浪狗
  • 推荐

超级变态版的You,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你感觉只有一个人给你活下去的力量,但是她却是你的stalker……

39分钟前
  • Damian达米安
  • 推荐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花了一晚上看完,但没有一分钟是愉快的,外部一个伤口任其溃烂,所有蛇虫鼠蚁来啮噬至骨髓,没有能力接受或给予沉浸在自我憎恶,真的是一下就击中。男主角的可憎可怜都不好轻松评判,因为都可能是自己

40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非常痛苦地看完了。对这部剧的感觉,就像男主对玛莎一样,刀口舔蜜。太明白男主的创伤和自我厌弃,又太明白玛莎的缺爱和疯魔,好像自己一起被血淋淋地撕开剖析,痛苦却又欲罢不能。如果我不努力自救,那我就是玛莎的下场,看得浑身冰凉,不寒而栗!羡慕那些看不懂的人。嫉妒男主还能把苦难卖给网飞,大多数人只能在苦难里沉沦挣扎,连眼泪都无人看见。最让我害怕的是玛莎真有法学学位!学习也拯救不了极度痛苦的人。非常害怕自己像玛莎一样把自己的生活毁掉!

41分钟前
  • 百里初灵
  • 力荐

如果你是个极端厌恶自我的人,要么沉沦,要么想办法把它卖给网飞

43分钟前
  • 张华弥
  • 力荐

英国人癫起来远超其他地方,实在不喜。

45分钟前
  • 沙子
  • 还行

远离神经病

48分钟前
  • 冷脸女王
  • 较差

十分惊艳。跟踪者与被跟踪者相互毁灭和重塑彼此的人格与存在,在一段充满扭曲病态的斯德哥尔摩式依恋关系中剖析了人与人在社会属性上作为共生一体的价值本源,他人即地狱,作为个体的我们到底是被他人操弄的玩具?亦或是我们本身就被上帝注入进了作为玩物的本能?剧中没有给出答案,男主有才华但不多,极度渴求认同,同时内心又敏感脆弱,他的人格在一次又一次面临崩坏和重组的过程中是否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观众不得而知,但其中的挣扎与困顿却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女主的形象反而更加直观,无论性格经历了怎么的扭曲反转最后痛哭的一刹那还是暴露了自己作为单纯索求一方的无助与可悲。总的来说复杂的人性纠葛在7集的体量里丝丝入扣娓娓道来,毫无疑问是美剧中人物塑造最高水准的体现。

52分钟前
  • 裸奔的芒果
  • 力荐

非常细腻拧巴能够理解 但看得我恶心

55分钟前
  • Bluemoon
  • 很差

演技是不错,看完了就感到 为什么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看两个神经病…

58分钟前
  • 阿腿_大器晚成
  • 较差

Lord I’m too old for this 神如经

60分钟前
  • GG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