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
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比剛剛好再慢一些,圍繞著的故事說起來有點瑣碎,大抵是在述說記憶的渲染能力。
全片將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故事發生的順序像記憶一樣的散亂,卻又調理分明,欣賞起來毫不費力。
記得剛看完的時候,仔細的思索著英文片名Louder Than Bombs,想著究竟是什麼被拿來和那聲爆炸比較了呢?
記憶?
那一刻?
那一秒?
整部電影就是三個男生圍繞著在車禍中喪生的母親,他們試著想在她的遺物中緬懷她,卻發現曾經存在的那個女人與自己記憶中的模樣不同。
是秘密作祟?
又或者只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導演以巧妙的方式將這個家庭、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在這個過程裡,便也開始一點一點的發現每個人偷藏的秘密。
不過與其說是秘密,其實更可以解讀成一種生命的密語,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記憶與認知,這是無法完整傳遞的訊息,因此才能造就不同的我們。
而非常有趣的是,導演用Isabelle的職業為這樣的定律做解釋,同樣的一張照片,不同的裁切方式會造就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如同我看到了你的善,別人卻看到了你的惡一般。
與其說是秘密,或許更可以解釋成一種生命中必定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軌跡吧。
回溯自己的記憶,幾乎都是些好的,就算是糟糕的記憶通常也會被稍微美化過後儲存在腦海裡,我們常常只願意去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口中說著的那些恨,經過一些時日後,對於那些內容也吱吱嗚嗚的快要說不出口,我們都傾向將美好的回憶留住。
就像這三個男人,腦海裡的妻子或母親都是那麼的美好;然而,當現實中的真相將要推翻記憶的認知時,那樣的心靈爆炸可說是非同小可。
“Bomb”在本片代表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顯而易見的車禍、戰場爆炸,另一個則是三個男人心靈的大爆炸。
本片以slow motion的方式去表達爆炸的那一秒發生的事。
我非常喜歡這種矛盾的表現方式,那一秒人幾乎是定格的、沒有任何反應、像是漂浮在無重力的宇宙,四周是寂靜的狀態,碎片在空中緩慢的移動,那一秒延遲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好似全世界都為了這聲巨響而停滯。
直到這長長的一秒過去,世界甦醒了過來,重力、速度、與聲音重新回到正確的數值,展現出了屬於爆炸的藝術-一切歸零。
而這整個過程恰巧與當我們碰上劇變時的心理狀態很像,就像那三個男人,停留在爆炸的那一秒可以說是久到看似不會結束,三人不斷地在這樣的記憶與真實之間來回衝撞、測試自己的認知,甚至因為難以接受真實所帶來的寂寞而另尋溫暖。
很特別的是,你可以發現這三人的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疏遠的,我的解讀是,這三人各自擁有屬於Isabelle的記憶,卻又因為相互拮抗也不願接受與記憶中不同的“她”的形象,索性就拒絕溝通,至少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回憶。
然而,那些悲傷的、恨的回憶都會被新的記憶覆蓋過去,沒有所謂永遠的悲傷,那些糟糕的記憶只會一點一點被淡化,爆炸之後帶來的是一切歸零。
而關於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究竟要如何降低爆炸的影響力?
導演在本片給了一個建議-「溝通」。
在片尾,這三人終於為對方打開心胸,也都開始接受妻子、母親離去的事實,走出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埋藏在過往不堪的回憶中。
那個關於母親的記憶引發了好大的爆炸,那一秒、寂靜的那一秒、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那一秒維持了好久好久,當這巨大的爆炸結束,三人返回真實世界重新開始接受生命該有的重量、速度、與音量。
生命中總是會有必須reset的記憶,重整以後才能再次出發,那顆「reset按鈕」不分男女老少,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哪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快要被爆炸後的寂靜吞噬,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按下那顆按鈕,讓一切歸零:讓新的記憶、不同於你的記憶去覆蓋或是修復那些破碎的回憶,每一次的重整也都要讓自己學會去承受下一次爆炸帶來的衝擊。
《猛于炮火》是Joachim Trier十年来的致郁三部曲,皆带有文学的叙事风格,前作《8月31日,我在奥斯陆》亦是探讨个人的虚无与情绪、世道的抗争,采取聆听的拍摄角度,让我们一次次进入他感性具怜悯的视野理解人的情感环境。
电影中,家庭成员笼罩在母亲骤逝的阴影里,四缺一且身为家庭里唯一女性成员,突显其特殊重要影响和创伤之深。
藉由每个人的回忆丶母亲对战地生涯的自我剖析这些片段,让我们参与了每一块碎片丶战争稀松平常的暴虐,内外在丶远与近的参照,彷佛领着观众参观每一个角色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深沉的悲伤与自我怀疑。
各个片断式的回忆漫射出多重意涵,给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杂染更多面向层次。
生前从事战地摄影记者的母亲是个强大坚毅的象徵,无论对公於私如此;她殒落之时,那一阵阵遥远陌生的炮声隆隆,藉Isabelle的与家人的独白间转换,由远至近,从生前蔓烧越过她精神的废墟,传送回她周遭的家人。
当Isabelle看到一群男人在沙场上哀悼一名男孩,男人和男孩代表丈夫和儿子的悲伤凝固,三个男人/孩因悲伤而无力表达自我,甚至说不出口。
当巨响发生在我们接收不及的远方,那震撼如同静默一般,实地拍摄的相片对世人来说是无声的暴力,那属於听闻过慑人声响的人们独有的秘密,另一片天空下的纷扰不幸,如同在历经无数残酷的战争体验後,祇化作抑郁,独享那份黯然神伤。
失落令人不快,失去一位母亲,文学上象徵祖国的流失丶失根或失语;另一方面,她代表情感交流丶包容体谅丶永恒的存在意义。
片中的母亲因职业的变动性,首先失去了她的根源,当职业变成全部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残忍无道的现实,为表达对死者家属的不幸的敬重,她"尽量压低动作声音地走过房间",成为暴力的吸收体,而这暴力作用在她的清醒,清醒於现实的无望。
另一个交流上的失落展现在儿子Conrad,他与外部的网络断线,对於家庭内部的谎言密语却看得最清楚,他警觉到Jonah的迷惑,他的态度像"I saw it all, y'konow, I understood that."— 课堂上,镜头聚集在他游移窗外迷离的眼神,凝视着内心摄下的回忆与车祸经过,他擅以念力翻转现实满足自己的幻想,轻易地将女同学唸诵的文章翻译为自己的版本,并移情女同学。
导演分别特写了Isabelle和儿子Jonah、Conrad凝视的眼神定格,母亲看着镜中看向自己的内心;Jonah盯着屏幕上弟弟日记,他关注并容纳他周遭的人们;Conrad看向窗外飘渺,却是注视回忆。
这三重影像重叠得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挑衅想打破谎言和抑郁低迷的氛围,梦中他在林子里遇到喜欢的女孩死去,而女孩转换成母亲虚空的拥抱,他始终处於一种喃喃自述,将自身愿望想法过渡揉合进其他角色的话中,虚实不分的状态呈现他的年龄心智与缺乏人际沟通。
那些静静上演的幽微情绪反射家庭名存实亡的分岐狀態。
Conrad的角色塑造可说是导演较为典型的主角样貌,在父亲方面则是扮演温暖的角色,中和成员间持续酝酿的不安气氛,不同於传统父亲形象,他和儿子沟通屡战屡挫,扮演传统母亲的包容及情感付出,他的包容是他的武器,却从未敞谈过往,或许儿子察觉到诉诸温情得以继续隐瞒事实的控制力量,让他持续感到是名局外者,他不是不能接受现实,他甚至一开始便已作好准备,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刻意省略忽视延宕所带来更严重的创伤。
導演Joachim與老搭檔Eskil Vogt合作劇本外,也担任影片最终剪辑工作。
有一段缝合得非常巧妙:Conrad下课后独自坐在公园鞦韆上,父亲电话来了,他谎称和一群朋友待着,接着他急急挂电话来到餐馆,不久又莫名所以匆促离开,扑倒在母亲葬身的墓园―跳过他对父亲无礼那一段后:镜头又是Conrad下课,只是这次从Conrad的角度重来一遍,父亲跟踪他到餐馆,然后橱柜玻璃反射出父亲的影像,两人的目光始终交错,一旦对上便冷淡敌对。
如此平行重述除了让观众联结他的态度,也表现出父子间的日常相处概况,陷入单一徒劳反复的沟通模式。
长子Jonah是父亲协力助手,他分摊倾听母亲的心事,和父亲一同处理遗物,融入弟弟的封闭领域。
他充当中流砥柱角色,自身感情世界却面临犹豫不决的分裂。
他与前女友偶遇,她代表着过去的联系,一种熟悉感,他无法向前女友坦诚喜获新生的喜悦,因为他的顾虑甚过喜悦,他置於一种想抓住过往又期待前进的往复疲乏。
Joachim说的始终是人际间的失落。
换成另一个时空场景,车祸现场粉碎的延迟画面,透露一个巩固已久的关係是如何漫长的模式化至分崩离析,维繫关係的那条线(此为母亲),是媒介也是未爆弹。
三个男人要面对的除了确保继续存活的欲念,此外还有如何忍受包容彼此。
悲伤局限了成员的交流程度,於是一个家庭的分工模式扮演的角色定型下来,打破对话沉默和走出各自语境在独立的成员间看似遥遥无期。
人物背景的分配上有某种更普世的链结含意,比如Conrad和母亲像是一种跨世代的连接,他沉迷的虚拟杀戮游戏是上一代的真实,对他而言母亲是wikipedia上的名人,现实中的英雄形象,然而母亲离世,这个理想化形象便流产,变得难以承受的失落。
相对於母亲对世界残酷面的绝望清醒,Conrad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清醒,处在所有事件底部局外人的观察,他了然於心的觀看方式實際和其他成員連結得最深切,他和母亲在年龄和所处世代、关注的事件和文化相呼应,Conrad青春期的愤怒如同母亲最初对战争拥有旁观者犀利的批判角度,母亲觉悟人类互相残杀的事实,并不会因为她杰出的影像报导而有所改变,战争之外的人们毫不在乎他人受苦;随着事件即是生活构成的必然之一,Conrad也将走向母亲沦陷的道路,绝望地认命事情如它所是地发生丶结束,而人们认为没必要讲述,没有人讲述的历史是真正的终结。
父亲和Jonah对于妻子/母亲的逝世显得颓丧宿命,父亲未告诉当时年幼的Conrad母亲自杀的真相,愈想保护儿子的心灵或是想隐瞒父母的婚姻裂痕,小儿子便更为叛逆,因此母亲的抑鬱与婚外情一样被视为禁忌,其实在现今的社会仍是如此看待饱受情绪困扰的人们。
每个人物都以画外音构筑自己的世界,除了Jonah没有向观众曝光,他是唯一拥有实在秘密的人,反而我们可以从他逃离婚姻理解那股效应仍在发酵。
Jonah的闪婚与一夜情对应父母逐渐平淡却难以割舍的关系,当Jonah意外发现母亲外遇,他感到背叛,不免质疑起婚姻关系失去只是一瞬间完成的事,而成长总是发生在刹那。
一份报导戳破谎言,青春期的保护伞被没收,叛逆的特权截止,外遇和自杀,Jonah都是最早知悉实情也是最不愿接受现实的人,他对弟弟的保护毋宁是自己对整起意外的心魔未解;相形之下,Conrad表现得理解而放开,和喜欢的女孩清晨散步回家的途中,他再度回到内心独白,不再困在脑中播放臆测着母亲车祸过程的微电影,取而代之的是那个轮迴梦境,年龄不相配的敏銳早慧,诞生的隐喻是母親生前珍貴的攝影結晶,化作一個新生兒,从他方捎来的礼物(〝母亲像以往去了非洲那些遥远的国度〞—只是这一次她不再回来)。
对我来说这几幕温暖细致的置替画面将每个人欲语未诉的意念化为绕指柔般 ,道尽了苦难後的美好,Joachim Trier是一位温柔的知性者,让观者感染到他处理生死的谦逊态度。
祕密与谎言并非比炮火响亮,无视祕密与谎言,假装一切都好才是全面的轰鸣。
猛于炮火,一部该称之为诗篇的电影。
其细腻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如此优雅亦如此隐晦。
死亡尤其使人措手不及,无论是成年人或未成年,最后只能默然接受的生者,远比世界所认为的表现得更为离奇,怪异,令人心碎。
“你想过妈妈吗?
你想过那场车祸吗?
你不觉得他应该知道真相吗?
真相?
什么是真相?
车祸中没什么故事,所以人们必须编个故事出来,好让他们有所迁怒。
”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揭露的死亡真相,是留下的生者所极力逃避的伤痛。
幼弱的弟弟以沉迷电子音乐,鸟骨骼的腐烂分解,写作与孤身一人作为发泄无措与伤痛的手段。
沉默,离群,在游戏中不断射击、坠落,在无望的暗恋中撰写日常而曼妙的文字。
脚踩下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的躯体,如此悲伤,如此无助。
初为人父的哥哥,以温驯而柔软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蓝色衣衫,新生儿,母亲的摄影成像工作室,意外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被刺伤的眼眸。
他如此使人心怜,如此隐忍以至于他之后的出轨与背叛,只让人感到无边的脆弱。
他甚至比十二岁丧母的弟弟更使人喟叹,他对父亲说母亲去世前的很多事都会单与自己分享。
他坐在电脑前整理母亲生前的遗作与弃作,想到母亲臂肘上子弹留予的疤痕。
比战争,比杀戮,比残酷更使生命战栗颤抖的,是生者仍活在记忆中。
你仍爱着死者,思念得痛彻心扉求而不得,然而时间会拉锯稀释她的存在,她仍存在,而现实会让你怀疑。
你爱她,但你渐渐不再需要她,甚至你怀疑她存于世时,你是否曾需要她。
故事中另一位父亲,用跟踪这蹩脚而心酸的方式关爱着幼弱离群的儿子。
他试图把一部分于逝去妻子的愧疚不安转移到大儿子身上,然而家中所有人对于亲人的离世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处理离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面对妻子的死亡,父亲的出轨我以为十分水到渠成,死者是否有义务捆绑仍被现实所折磨的生者?
我以为我无法过多苛责父亲的做法。
事实上,哥哥也用出轨逃避他初为人父的责任与恐慌。
或许在那个重要的,该与他妻子共同庆祝的时刻该有母亲的祝福与陪伴,心理上的缺失,与妻子过少的沟通尤其在使他苦痛的秘密无法分享之时,与前女友温存一夜是最快速的逃避方式。
分别多年蓦然闯入生活的前女友,分离多年仍存活于记忆中的母亲。
道别与缅怀的方式,狼狈到不忍苛责。
故事的最后,他们分别以碎灭而勇敢的方式与死者说再见。
再见,并不代表再也不见。
只是就像那辆不断前行的车,最终刊登在报纸上不尽人意满是谎言的报道,暗恋对象粗俗而鲁莽的行为与破灭,新生儿不可抗力的生长同面对。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首先是印象深刻的台词:“而此刻,随着他不断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近,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
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
此刻,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成为了最后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她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当意识到事故不可躲避时,她在想什么?
她想起了躺在沙滩上的感觉。
睡意朦胧,感受风吹起细沙在她脸上的轻柔。
她想,如果多躺一会儿,身体最终会被沙子掩盖。
也许她会想起很多地方,我们的房子,走廊,客厅,她甚至可能会想起他,想起她拥有的那些微小回忆,就算那些回忆他已经忘记。
他躲起来,听她大声叫喊自己的名字。
他到现在才知道,其实她早已识破。
而她当时,只是站在那儿,假装不曾察觉,所以她总是不走远,用眼角余光观察他。
”观影感受:本部电影关于秘密。
主人公妻子伊莎贝尔·里德与摄影师理查德·威斯曼有过工作上的婚外情,男主与小儿子康纳德的语文老师有感情;康纳德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康纳德的哥哥乔纳在妻子分娩后与初恋有一段情。
而在本片中,唯一不曾撒谎的还是康纳德,正如他愿意将自己看似荒诞不可理喻的文章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这证明他活得真实与自我。
虽然本片中康纳德看似最不容易沟通,但他内心其实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温情。
电影中的某些触动片段:1、从父亲的角度描写他在妻子死后跟随并关注儿子一举一动;反过来,当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经常尾随自己时,从他的视角描写如何逃离父亲的视线:他尾随喜欢的女孩进入一家快餐店。
在点餐的时候,他透过账台的玻璃柜看到父亲的身影,他急匆匆地离开快餐店。
他希望给父亲一个教训,于是他来到墓地,希望找到母亲的坟墓却无果。
最后,他随意地倒在了一座陌生的墓前来警示他父亲。
2、每当父亲决心和儿子交谈时,总会有冲突发生阻挠他们的对话:第一次是儿子发现父亲在跟踪他到心仪女孩所在的餐厅;第二次是他目睹父亲与语文老师的情感纠葛。
父亲的秘密在于他隐瞒了妻子有忧郁症的事实。
与此同时,多年当战地记者的妻子发觉自己很难再次融入这个家庭:一方面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发现这个家庭似乎不再需要她的照顾,仿佛她是一个局外人。
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无法停止离开家庭。
最终,死亡帮助她停止,或者说,时间帮助她停止了。
3、康纳德让哥哥乔纳阅读他的文字,他打算把这些文字分享给他喜欢的女孩。
哥哥乔纳并不建议他这么做,因为乔纳本身不愿意将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而康纳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喜欢的人,他就不应该对其撒谎。
最后,他还是决定让女孩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收获了友谊。
正如乔纳所言,康纳德是幸运的,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心。
弟弟的文字:“我想点燃玛丽昂·维克逊头发,这是不是很疯狂,头发烧起来的气味很难闻。
1999年,除我外,世界上还有三个名叫康纳德·瑞德的孩子出生。
我用8格厕纸,有时候用12格,我好奇大家比我用的多还是少;我有14双袜子,我都穿过不止一次,我还有14条内裤、20件T恤、21本书、100本漫画书、60张蝶,还有121部电影存在电脑里。
妈妈车祸去世后,我和爸爸去了一趟埃及,肯尼斯甚至都不知道埃及位于非洲;我喜欢看真实的短片,必须得真实,鸡皮疙瘩是真实的,我不喜欢有人故意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戴上耳机听歌,我觉得自己呼吸声很大,所以我会暂停,但当我继续播放后,呼吸声会变得更大;躯体死亡后会很快腐烂,人在水里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两倍,尸体在土里腐烂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四倍,要是天气了,这个过程会更慢。
在热带地区,死尸在一天之内就能腐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分身,那时我九岁,我在妈妈的东西里找了一颗子弹,我吞下去了,也许现在还在我体内;有一天,我回到幼儿园,和爸爸说了一些话,他好像能理解了,他也说了一些话,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想他说什么。
”
当代少年的经历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本片故事松散,刻意虚化表现父母情感危机的实质内容,这让剧本仅剩的悬疑点毫无效果。
视听层面,故事将父母辈、兄长的情感危机,与青春期小儿子的懵懂纯爱并列,导演试图借此表达相信爱情本源纯粹的理念。
导演没能找到合适的视听基调和分配比重,家庭戏的压抑与青春戏的迷惘结合稍显跳脱。
至于剧情的新意,恐怕只有拉拉队女孩在车旁小便算的上了。
已经离去却一直影响着父子三人的母亲伊莎贝尔,其职业与片名“猛于炮火”相关,但影片并未将这层联系过度抬高而流俗。
这点不禁想起埃里克·普派 Erik Poppe的《一千次晚安 Tusen ganger god natt (2013)》,相较之下就有点用力过猛了。
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在剪辑方面的小心思还是深得人心,跳跃但不矫饰;各人物间的关系处理细腻而不做作,通过碎片般的组织效果挺好,当然其中多少会失去些流畅度。
成片相较《奥斯陆,8月31日 (2011) Oslo, August 31st》有所成熟。
【只是想记录一下,感触最深的那段话某天清晨你发现自己身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然后等你真的回到家你已疲惫不堪过个一天半天回到家计划三番五次变更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休息你才能恢复精力了解他们的近况你能听到他们尽量保持安静等待你从房间里出来自从你上次离开后他们对自己的变化一无所知你需要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有新事物的名字这些新事物可能一个月后又会变化那些他们曾经讨厌现在却热爱的食物几天后你感觉自己似乎融入了角色如此自然你喜欢这种感觉只是他们想要你在身边他们爱你你能感觉到当然你也爱他们胜过一切但你仍然感觉自己是个阻碍挡在他们习以为常的道路上你又一次感觉自己身处异处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你留下他们并不需要你
欧洲片的细腻看了总觉内心有涟漪,第78分钟女主长达40秒的一个对现状的凝视,没有眨眼睛,深绿色的眸子就像定格了一样,从开始的深思到隐含着泪光,我于佩尔演技爆表啊。
尽管没有太多对交通事故其实是自杀的直白介绍,但是这一段内心独白体现了内心的孤独:家人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们,但是你仍感觉自己像个陌生人,就像你一直觉得的那样,你不属于这里,并不是他们不要你一起陪他们过日子,而是他们根本不需要你。
(文/杨时旸)作为战地摄影师,最终牺牲于战地,也算是死得其所。
对于家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悲痛,但逝者通常会被世人看做英雄。
这种情绪对峙本身就有一种残忍与荒诞,更何况在这部《猛于炮火》的故事中,那个死于战争的女记者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女主人去世之后,丈夫和两个儿子继续平静的生活,大儿子博士毕业已经成为大学教授,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与父亲疏远,沉溺于游戏和音乐,每天不言不语,经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
而更麻烦的是,母亲的“事迹”很快就会“败露”。
她的同事准备撰写一篇回忆文章,配合即将到来的纪念展览,但是,他想告诉人们真相,自己的那位同事死于自杀,而非战争。
当光环陨落,这个家庭中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支柱和精神联系,是否都会崩塌?
《猛于炮火》用了一种巧妙的置换主线和支线的呈现方法,它把母亲在战地去世这条主线变成了一种引而不发的埋伏,而惶惶之中的家庭,原本是背景,却变成了被正面直击的主角。
希区柯克在解释什么叫悬念的时候这样说道,让人们看到桌子下面有一颗炸弹,而两个并不知情的人坐下来谈话,这就是一种悬念。
是的,所谓悬念,无非是“未决”,一切未决的东西就充满多种可能性,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女记者的死因就成为了那颗“炸弹”。
它让这个家庭平静的生活,彻底变得“悬而未决”。
从影片简介来看,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它又是一部反映战地题材的作品,充满枪声和信念,再兑入一丝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批判,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平静的家庭戏。
它的主要场景都是那所整洁的房子、学校、社区和街道。
人们平静地对话,吃饭,带着错综复杂的细微表情,根本见不到哪怕一丝战争的痕迹。
但当你看到男主人在面对妻子死亡真相要被披露后的状态,看到两个儿子各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和困境,就会明白“猛于炮火”这四个字凶猛的力量。
生活的琐碎和真相,那些看似平静又柔软的时间与细节,其实远比战场上的炮火来得猛烈。
炮火都是直接的,你可以躲避,也可以反击,一切都可以预先准备,但生活中那些悄无声息的伤害,通常润物无声的慢慢穿透你,它以一种磨损的方式,而非正面冲突的方式,让你猝不及防。
你茫然四顾,根本找不到敌人和对手,最终发现,自己对抗的不过是生活本身,最大的敌人不过是自己。
这生活中的“炮火”,你永远无从躲避。
《猛于炮火》中的三个人物迷失在三种不同的情绪中,父亲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相处,尝试用各种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但总被抵挡在外,他费劲心思注册了小儿子经常玩的游戏,扮演成一个角色,想在虚拟世界里和儿子沟通,但见面的瞬间,被儿子的角色一刀砍杀,他又转而在现实中跟踪儿子,想看看这个男孩儿到底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却早被儿子识破,他有了新恋情,女人是儿子的班主任,他想隐瞒,但欲盖弥彰;大儿子刚刚成为爸爸,回到故乡整理母亲的遗物,却遇到前女友,旧情复燃,某种程度上说,这不算追忆,也不是放纵,更像逃避,逃避突如其来的身份变化,逃避面对责任和重压下的不知所措;而小儿子每天沉迷于幻想、回忆和虚拟空间,他在抵抗某种他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对母亲的思念或者这无法探清的成人世界。
而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的婚外情,母亲的抑郁症,曾经看似和睦的家庭生活下,早就遍布的裂痕。
她一次次重返战场,在很多人看来,算是勇敢,但某种程度上,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逃避?
逃避生活的桎梏,逃避亲密关系的压抑,逃避无从穿透的日常琐细的封闭。
战场上黑白分明,势不两立,远比生活本身要简单得多。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约阿希姆·提尔,曾凭借《奥斯陆,8月31日》被人熟识,这一次,他又与老搭档埃斯基尔·沃格特合作创作了剧本,而后者也因为执导风格清奇的《盲视》而备受瞩目。
他们特别善于从生活隐藏的细节中,提炼某种“平静的恐惧”。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这悬而未决的生活,真的猛于炮火。
对我来说太细腻太挖掘内心了,反而有些失望,毕竟它本该是个有张力的题材。
充沛 灵动 视听一如既往地出挑 可惜核心是个仅在人少高福利的北欧国家才不违和的哲学问题 与Oslo, 31. august是一样的 搬到美国就矫情了
很吃這一套 細膩的台詞搭配精緻的鏡頭
特别喜欢那种细腻
7.5
细节真是打动我。故事设定在普通的纽约中产阶级家庭,却有着欧洲导演的细腻。就算是功成名就的摄影师,留下无数照片和回忆,最亲近的人也不曾真正了解她;“比炸弹更响”可以用一小段来解释,痛苦在青春期是会被无限放大的,再微弱的声音也在心中轰鸣,他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直戳内心的伤口
本想看看女摄影家如何战地图片,却发现只是个噱头。剧情一般般,凑合看看吧!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也不知道想表达啥
失望,故作深奥。
关于悲伤、家庭,也关于记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如何被回忆。每个角色的性格行为都极具真实感,秘密捅破之后沟通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但长期的隔阂造成的是性格上不可逆的软弱、逃避和敏感。小儿子那段文字也太像杰西现实中的文风,这角色真是亲弟弟。
5.0 碎片化的故事没法支撑这个本来就没有什么波澜的母题,也使得人物只有密度而没有精度。某些段落拍的是什么玩意?科教片么?
鞋子蹭到了暗恋对象的尿,小男孩的世界亮了。
无聊
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方法很好,回忆和超现实镜头不突兀,细腻委婉的讲述,将一家人的隔阂与亲密表现出来。生活并不完美,但一家人最后还是会驾车一起走向未来。[B]
一部属于中年人的电影,失望,无力,得过且过中有一点丧丧的幽默,故事性基本为零,就看个精气神吧
延續導演前作中對於聲音的設計,但這個主題矛盾的解決還是太容易了,亦即小兒子怨恨父親的原因只是他不告訴自己母親去世的真正原因,通過第三方視點的報紙公佈,就可以化解矛盾?邏輯上還是弱化了這個問題。想通過三條線去展示離開的家人帶給自己的陰影,但就像在風暴外打轉,而沒有深入到風暴眼
没意思
无病呻吟,不知所云。你卷老师也拦不住我给差评,这什么玩意儿?还有我想说说那个骨折女孩,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种令我不适到恶心的国产鲜肉式演技了,我都快忘了这种感觉了!Good for you!“欧洲电影感”和“暗搓搓丧感”并不是给烂片加分的合理原因。6.3
世界警察的乡愁
最后搬上台面的东西很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