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见的东亚同性青春爱情片,而且不是出自对岸。
电影有着惯常的青春爱情片套路,不同的是故事发生在千禧年后的传统教会女校,夹杂着两个女主角真挚的情感,唯美的画面和导演的细心铺排,然而还是逃不过女同性恋电影式的悲惨结局。
片中虽有有大量日式糖水滤镜和若隐若现的异性恋霸权思考模式,但能在香港本土产出一部以女性视角出发的电影实属不易,同时片中镜头语言十分细腻精致。
不得不说两位女主角的化学反应满到溢出荧幕,又是为谈善言姬叫的一部片子!!!电影的精华在两位导演和主演与观众的映后分享。
第一位发言的是头发斑白的女士,她很喜欢这部电影,希望能在大荧幕上看到更多lgbtq+。
第二位是带着哭腔的女生,她在女校读了13年,第一段感情就发生在女校,最后也像电影一样无疾而终。
电影最触动人的是每个人都能在片中找到或甜蜜或苦涩的回忆触发点。
我沒有读女校,也和片中的年代有点距离,但通宵发短信,煲电话粥双方谁都不肯先收线,拍贴纸相等细节都是切切实实的回忆trigger 。
PS. 散场出来抬头一看,夹缝中发现应景的宗教标语。
有些愛未開始已經結束,從預告一開始已猜得透結局。
《喜歡妳是妳》就是一個從一開始注定了不能愛的電影。
到底愛情要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
有些人在生命中只是過客,而在你不知不覺間翻起波瀾,讓你吃驚又驚喜。
久旱逢甘露,請把冰山劈開,對上一套以女同志電影掛帥的應該是《蝴蝶》(2004)(麥婉欣導演),後來許鞍華的《得閒炒飯》(2010)難以介定為女同志電影,出現多元家庭、雙性戀的支線再加上一段重修舊好的女同情誼,再後來梁碧芝的《不能愛》(2012)都是以雙性戀為主。
在香港的女同電影歷史,粵語長片裡任姐的扮裝、梁無相的男相也不算是女同志情誼,七十年代的《愛奴》是風月片,後來八九十年代一堆賣弄性感的偽同志片、九十年代的商業電影把性小眾定義為異類,出現拗直的劇情。
比較出名的女同片,除了由台灣作家陳雪的《蝴蝶的記號》改編成小說外,要提的是《自梳》(1997,張之亮導)與《雙鐲》(1991,黃玉珊導)都是以舊時代的女性帶出無處安放的情慾。
現在看《喜歡妳是妳》,女性對婚戀的選擇也是與她們差不多,好聽點叫做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有進步,難聽叫做原地踏步,所以電影導演不希望觀眾將電影定義作女同片,而變成成長的印記,一來避免嚇到一般街客。
同志片在香港是票房毒藥,如果是男同志的色慾系電影不太會有人願意投資,而女性可以包裝到Soft porn形式,親吻、擁抱,接受程度比男的都易入口了,所以這部電影在拍攝後三年終於面世,令人期待的。
女同片中的獵奇視角 《喜歡妳是妳》(吳詠珊、楊潮凱執導)某程度上刻意模糊與淡化同性戀的身份,兩位女主角未必有女同志的自我認同的意識,對她們來說在性向是不斷的摸索的,由李詠藍(談善言飾)最初暗戀男老師到女孩子,再到與男生有一夜情,最後確立的是她深愛的是李芯悅(楊偲泳飾),即使對方在生命裡進進出出亦守候在旁。
芯悅撩起了別人的情感,卻因為世俗目光與一個設局而放棄了而轉直。
兩位女主角也未曾說出「我是同志」,影片反映的兩個女生在一起的純粹,比較慶幸的是角色沒墮入標籤的圈套,以女學生為主題滿足外界的想像,如《那些年》的校園劇情讓人回到青春最純、無瑕的愛戀、二是對女校滿園春色的想像。
不過也有令人討厭與刻板的對白,表面上兩個家庭對女兒的事情是開放,但在對白中就提到她們無碰過男人才會變成女同,後來詠藍與男同學的一段暗戀加一夜情的戲份,就光明正大的「插入」來宣示同性戀的不正確性。
最近一宗性侵強姦案不少評論嘲弄女受害人男女不分被無恥之徒插入,事後有報章指女事主已改變性取向,足以令人誤會與引起對女同志的剝削。
即使來到今時今日仍抱持這種想法,是守舊的。
而電影裡家人如何面對女兒的性取向表面上是開放寬容,但實際上思想仍是保守亦無法與她們共同面對,在家庭關係上輕輕帶過,沒有鼓勵、沒有強烈的支持反對,更甚是不了了之,更遑論同志身份如何在社會上立足,讓他們看得見。
某程度上是退縮與逃避。
電影的拍攝手法亦有著男性視覺(Male gaze),例如是女更衣室的畫面、胸圍、更衣的畫面,而最明顯不過的是性行為的部份,再加上幾段吻戲,假如再大膽一點足以是粉紅電影的元素。
有一幕十分尷尬的是陳健朗的內褲與詠藍的內褲混為一體,相當低俗的不打不相識,可能以為好笑當俗不可耐。
聽聞還有一段激情春夢戲,幸好剪走了,不然就有剝削兩位女角的成份,滿足外界對女同志性生活的想像,根本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應該有保護女性的意識。
由於不忍直視性小眾身份、電影轉至賣弄女性的情誼與回憶,帶到千禧年後的香港、校園的禁閉、電台節目、ICQ、SMS、通宵傾電話的梗。
當中有部份是導演這代人的經歷加進去,如戴口罩去考試,懵懂的一代人,當中亦tribute了《藍宇》的戲份,但不是要讚的重要,事賽上電影有很多缺點,例如電影的旁白自述是略嫌幼稚,如一開始的自我介紹,到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獨白,戲的框架亦是陳腐的電視劇,由現在到過去再回到現在的處境,要取捨要一個答案與結局,中間很多情感是個迷團,芯悅在感情上的退縮、詠藍由最初的含蓄到打開了一個世界投入感情。
兩個人有感情但敵不過學校的打壓。
電影大致可分為幾部份,中學階段、大學階段與現在,其中大學階段的再遇與芯悅喪父可以不提,特別是喪父後本來可以大條道理再沒阻力在一起,卻說暫時不要再見,惹人發笑。
戲裡的對白也略為幼稚,芯悅像是個操控狂,由交出詠藍的情書到最後對她用完即棄,都給人一種飄忽的感覺,詠藍像是她手裡的玩具。
到結婚突然想起昔日的愛人,要她目睹與參與婚禮,簡直是有心玩人。
此外電影亦有不少缺點,例如過多的音樂背景、父女對談又要加音樂,喪父那一段不需要描寫得太多,突兀的是突然間生母出現而無原因與目的。
無法提供例證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推開詠藍,到底她的掙扎是為了什麼?
對詠藍來說轉系然後為了一個答案而拍電影,這麼多年還未釋懷,可謂是癡心情長劍。
看導演的訪問,拍電影分了兩個階段,先拍了一部份再找了電影系的老師與前輩才補戲,這部戲也可謂是城大的師生們的作品,前前後後準備了六年時間,所以電影素材不夠就拼拼湊湊,幸而他們找了救星,查找不足,這一點比起某些年輕導演的電影是有優點的,有自知之明是優點。
說實話,兩位導演都不算是年青人,亦經歷了風雨,如今有電影上映亦要給予半點支持。
權力的遊戲戲中李詠藍本是乖乖女,又是班長又是風紀,有權有勢。
自小被灌輸要做模範生的角色,但因為同性戀的「錯誤」而被撤下職責,因為是風紀而不敢認帶手機回校,有著這個身份不能行差踏錯。
一次錯誤什麼也成空,打回原型,從交回徽章已卸下個人的榮譽與責任。
在這部電影寫到學校的權力,教畜的封建,是真有其事的。
不論是不是女校也會就學生戀愛而要輔導學生,關心學生的需要。
不一定女校才反對同性戀,即使到現在在灌輸拍拖的觀念上也忽視了同性戀。
明光社的反同性戀的講座至今仍有學校舉行,老師或會因自身的立場對性小眾學生有差別待遇與不懂處理他們的情緒支援。
在戲中芯悅與詠藍早已中六,十六/十七歲情竇初開,還管什麼?
又可以管到嗎?
當編導三人將故事回到屬於他們成長的千禧年,相信他們在校園裡受到創傷,到三十多歲還牢記著中學的時光。
牽動人的是校方的處理與要寫悔過書的情節,二女的坦白、見家長的小動作演得不錯,在雨中激吻的一段詠藍一往無前豁出去,芯悅回敬再被教畜拖走,這段戲倒是有份量的,製造衝突,在保守校園做出一件反傳統與禁忌的事,是種突破,但不知道這種突破後來愈縮愈後。
在這段關係裡詠藍漸漸變得大膽起來,而一方就退縮。
最後她們輸給校方、其中一個退學了。
不知道是被踢出校還是自行退學,而香港的確有發生過將同性戀學生踢出校的事。
戲中具爭議性的是結婚的情節,忽然間想起舊愛要請她當伴娘。
在九七年的《基佬四十》伍詠薇飾演的高魯泉有機會跟羅家聲(林子祥飾)結婚,埋門一腳悔婚放手讓對方找另一半,不至於釀成大錯與後悔。
在《蝴蝶》女教師小蝶與丈夫離婚與愛人在一起。
諷刺的是在《喜歡妳是妳》當中明明對舊愛有情卻要選擇異性,還要望著舊愛說我願意,那新任的老公是花瓶嗎?
為何以前的電影主角也有勇氣跳出框框而這段愛情也不算多牽掛多制肘,卻要回去舊制度中,是害怕爭議性還是避不開守舊的價值觀,是要引證女校的女生最後都要行異性戀的路?
更甚的是九十年代出現一堆拗直元素的電影視同性戀為選擇,視同性戀可以轉變到這部電影只是視女校的愛情是遊戲,令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或者對自己有忠誠的交待。
在這方面是欠缺了想像力與突破限界,亞洲的台灣與泰國也有同婚了,香港也有一些同婚的伴侶,即使不一定是同婚也可以有所疏理好脈絡。
雖然導演與演員說不希望定義為類型片,講到愛不分性別,但最終的選擇是無力的,那位老公/男朋友的缺席又真的對芯悅好嗎?
說笑道,也許未來芯悅當了人妻,不開心時又可以找詠藍安撫,鋪路下一集姨姨的愛?
電影想講遺憾,但這份遺憾是兩個人一同承受,電影不是萬能不一定要推動什麼價值,但可以跳脫一點,勇敢一點,在芯悅的基因裡早種下女同的因子,她是無法抹去喜歡女孩子的事實憑證。
而對李詠藍來說,她亦都是時候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替別人完成什麼夢想,根本沒義務去做。
應該好好愛自己。
現在歐美、台灣出現大量同志片,不是要抄襲別人,但在寫劇本、寫成長故事不乏取材之作,在香港女同片、甚至是成長青春片最主要是中年人寫自己的年代與故事,像是懷緬舊時多於創造未來。
這不是單純是這部片的問題,而是香港電影的通病。
個人希望電影取得成功而未來不論女同志還是男同志,都有人願意關心性小眾的議題,例如千禧年後的香港同志運動的發展,2005年開始有同志遊行,每年也有國際不再恐同日,近幾年有pinkdot的活動都可以記錄在香港的電影當中。
如金棕櫚獎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導演也不是同志,但他描寫兩個女孩的相遇,一起去同志遊行、拍拖生活,最後也有遺憾收場但交代到屬個人原因,至少兩位女主角接受自己的身份與所愛,而不是選擇與社會脫軌、事不關己的模樣。
兩位女主角的成長之路在選角上談善言(Hedwig)的演出標青,由頭帶到尾,這部電影是她少有做女主角的作品,份外珍貴。
在現在影市缺香港女星之下,她在MV、在時裝照的的百變形象是吸引的,在戲中談善言演技細膩真摯,懵懂、癡情、在戲中佔上風,帶領著電影,雖則電影有很多缺點,但看著她又不覺討厭,捱了多年終於有代表作,不能夠說沒瑕疪,但透過演出的經驗增多有所進步,成為本地演員的一塊拼圖。
事實上觀眾也不太介意是不是盡善盡美,相對是寬容與支持年輕人的。
不約而同的是,在《喜歡妳是妳》前兩位女主角在其它作品分別演過女同志,談善言在短片《生者如斯》飾演TB,另外在《小男人週記》也演女同角色,這次在戲中的角色是較為癡心情長劍與討好的。
或許演的是女學生,而每個人都有學生時代的回憶,尋找失落而又純真的回憶。
而談的第一部戲當時已經廿幾歲演《點五步》也是扮學生妹,這部電影在2018年開拍演學生妹竟然沒違和感。
不過她在電影演太多學生妹與女同志,雖然也很吸引,但被定型局限發展也成問題,未來的片商多找她試不同的角色吧。
至於楊偲泳(Renci)曾經在港台的《彩虹交匯處》其中一集的短劇演過女同志,講述與家人出櫃後要面對的處境。
兩位女主角都為電影增添了青春氣色,由學生時期演到將近三十歲的心境,的確會帶動了觀眾自身的經歷與情感。
至於未來也希望看到她們與導演們的成長與再磨利刀鋒,有更深思熟慮的想法。
另外是希望同志片、青春片可以有當下的時代氣色,而不再是懷緬過去,今時今日是需要向前走,無路可退。
李詠藍、李芯悅也要長大,不再糾結在愛情之中,都要有自己人生的一頁。
Anyway,勸勉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不然長大後就後悔了。
XP
BE得令人心痛的一部电影始终不明白如果相爱为什么要嫁给别人电影里的李芯悦没有给出回答影片的结尾只留下李泳蓝一个人的双人舞寂寞而凄美我一直很喜欢香港电影的手法独白微泛白的色调还有很多与主角心境很配的静物特写通过独白我们窥探了李泳蓝从少女至成人的秘密心事但电影也很懂得吊观众的胃口留白李芯悦的真实内心是编剧故意的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唏嘘和遗憾永远令人铭记的总是悲剧如果时间能重来你会像李泳蓝一样选择顺从内心的悸动?
或是选择回避 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如果是我能预知最后被留下我宁愿不接受 不相遇 不相见如果不曾遇见过也许我的人生会过得更轻松我顺从吸引力打开潘多拉魔盒从此 目光之所至也只有你看不见光的路你就是我的光没想过自己会被抛下我在黑暗中 迷失跌跌撞撞我在这条路上满身伤痕但也只能继续前行两个人就算有共同的过去心里也可能有不同的回忆李泳蓝给自己一个仪式感 在她生日数三二一 如果她没出现就彻底放弃是时候彻底结束了句号,画上。
** 转自FB某不知名影评人留意到這是香港少有的同性題材電影,所以毫不猶豫就買票入場。
今時今日還堅持拍攝港產片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同樣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然要捧場。
然而看完之後我卻覺得大失所望,也許是心中的期待值較高,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有人覺得我酸葡萄心態,那就是你們對。
)-首先,故事線平鋪直敘。
作為一部標準的90分鐘電影,沒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對每一個事件平鋪直敘,並沒有看出每個事件之間有什麼太大的聯繫或者相互之間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拿荷李活商業片標準來衡量香港文藝片,那麼我想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很基本的轉折點,我們稱Plot point。
每一個plot point都是主角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這在劇作上應該是很基本的事情。
然而在「喜歡你是你」中,我覺得這並沒有做得很好。
雖然的確看得到導演埋了伏筆,可是這些伏筆並不是影響主線劇情,而是一些支線劇情,對故事的影響極小。
另外,故事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拍攝主角之間接吻和親密,雖然我並不能理解這幾場親密戲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時間去拍攝她們接吻,因為在這些scene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導演玩鏡頭也很明顯,比如在兩人雨中接吻,不斷的旋轉鏡頭就可以證明導演似乎很希望透過這種鏡頭語言把故事的情緒帶起來。
-其次,人物平面,全員戀愛腦。
雖然青春期之中的少年少女戀愛腦好正常,但是角色的成長並不明顯。
兩個主角似乎前後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在服化道方面都沒有突出角色心境的變化。
可能有人說,難道人一定要有改變嗎?
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
她就是愛Sylvia啊!
說這句話的人,除非你沒有工作,或者你還是中學生,否則你敢保證現在的你和初中時期高中時期的你就完全相同?
哪怕在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在社會浸淫之後人類的心境是會改變的,但是李詠藍的愛情觀似乎永遠都是「我想和你在一起」,而到了最後仍在執著於「你愛不愛我」「我們之間是不是愛情」。
而Sylvia,她的角色更是有點莫名其妙,她的家庭情況似乎一直都不好,那麼兩個人討論的未來什麼的,她其實一開始就應該更成熟。
如果說李詠藍她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世間險惡,Sylvia就應該是早熟的少女。
她應該很清楚她父親的難處。
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家裡困難,她不會選擇還去做「拍電影」的夢,而是把內心的夢隱藏起來,李詠藍的愛可以是慢慢救贖她的光。
有人說,可能一開始不懂事,她之後就懂事了。
如果這樣,那麼我想知道Sylvia她真正成長的地方在哪個時候。
目前來說比較明確的plot我只看到三個:1,見校長;2,讀檢討;3,Sylvia爸爸死亡。
如果在1,Sylvia的性格應該不會再和李詠藍有任何一點點的瓜葛,甚至一開始不會,之後可能李詠藍一直找她,她才軟下心來。
如果2,那麼她的成熟就不是父親帶給她的,邏輯無法自洽。
如果3,會不會有點太晚?
作為一個有兩個弟弟妹妹的姊姊,父親一個人照顧三姊弟,本身最大的那位就應該成長,而不是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要成長起來了。
還有很多地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要對比,同樣是家庭情況的不同帶來的隔閡,我反而覺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做得比這個好很多。
除此之外,父母的表現就是很典型的父母的表現,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靠著台詞來表達。
我們常說visual story telling,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欠缺。
-最後,故事主題不明顯。
故事講述李詠藍想證明這段情是愛情,或者她想知道這算不算愛情,畢竟在她的認知裡這算是愛。
可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logline,但是導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呢?
是在天主教學校這樣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高壓環境下卑微渺小的愛情嗎?
還是說高中時期的青澀愛戀會永遠地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呢?
如果說這是同一件事,兩個人腦海裡不同的認知導致對事件產生的不同的效果,那麼就應該是李詠藍和Sylvia都是不同的認知不是嗎?
甚至有可能是Sylvia從頭到尾都沒喜歡過她,根本就是玩她,但是到最後Sylvia卻在最後一刻發現其實自己早已經喜歡了她。
那如果這樣,是不是應該有兩個人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看得出兩個人前後對比,甚至可以刪除部分的一些支線,比如大學男同學離開的時候在車裡哭(我真的不明白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推進有什麼意義)。
-Conclusion綜上所述,導演是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想法太過凌亂,似乎並沒有一個綜合起來想說明的主題,人物也很扁平,導演在製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是否應該深層地考慮一下,甚至可以去寫寫Character bio以及Director Statement來清晰一下自己所想?
時間篇幅有限,並不足以讓我寫出一些成功的lgbt電影和這部電影的對比。
之後有時間會考慮寫出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
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
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
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
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
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
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
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
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
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
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
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
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
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
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
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
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
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
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
kiss?
做爱?
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
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
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
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
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
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
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
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
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
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
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
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
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
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
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
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
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
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
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
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
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
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
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你還記不記得,自己的第一次親密關係?
第一次放縱自己,讓另一個人佔據你的思緒、觸碰你的身體?
那種迷人的感受,發生在中學時,常常會師長冠以「早戀」的罪名,然後第一次浪漫就被粗暴地改寫成「殘酷青春物語」。
但是《喜歡妳是妳》不是這樣的電影,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李詠藍(談善言飾)轉去學電影,是代替李芯悅(楊偲泳飾)去做完她的電影夢。
文:魏煜格十多年前,導演 Candy 吳詠珊,和很多入讀城大學電影藝術專業的學生一樣,心中帶著個執念,要把自己心中的故事拍成電影。
但這並非易事:不僅僅因為外界有很多誘惑可能分散注意力,還因為拍電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運氣不佳、流年不利時,只有等待。
但是青春片的要素,就是你要清晰地記得十幾歲的那種感覺。
一旦人生磨得你心力憔悴,那些清脆的嗓音變的模糊,那種純美就拍不出來了。
看完首映日的最後一場,已經接近午夜,我步行在圓方外的天橋上,唯一想聽的音樂就是 Enya。
只有她的純淨和空靈,才會讓李詠藍和李芯悅的畫面延續。
影片的意象、節奏、氛圍,在香港電影中寥若晨星,上一次我看到相若的精緻與心動,要追溯到2004年麥婉欣的《蝴蝶》了。
《喜歡妳是妳》帶著女校女生的烏托邦氣質,但又處處散發著和台灣的小清新截然不同的香港氣息。
兩人相處的場面,彼此欣賞愛慕的意味,遠遠超越「同性」/「異性」相吸。
影片的第一段故事發生著2001年,第二段2003年則從SARS和一個姓張的男子從酒店飛身而下的新聞開始。
兩個人相愛了,變得恣意,在小巴上接吻被老師撞到,校長約家長見面之後,兩位同樣愛女心切父親的對話造成了全片喜劇高潮,出人意料。
但是情到深處,考驗就來了:妳們敢當著全校女生接吻,但妳們敢不敢聽對方的「檢討」呢?
導演的畫外音此時運用得體。
導演敢於相信並忠於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執導長片,就能把演員的情緒控制得如此準確。
兩個女主從荳蔻年華,到而立之年,從化妝到體態都令人信服,不矯情不造作。
我在故事中看到的是女生的視點、女生的筆觸。
而背景音樂,在大部份場景中都安靜得那麼自若,遠遠超過有些不自信的導演因為心慌意亂,而灌滿觀眾耳朵的宏大音樂。
得益於如此安靜的敘事,看此片的感動是真實的,不是被催淚手法煽動的。
如果導演有更多人生歷練的時候,可能會把片中的母女關係寫的更紮實。
因為這次美麗的邂逅,我期待這兩個女生會繼續成長,以後或許可以,再次和她們在銀幕上相遇。
短发知道长发有男朋友 试探利用的好兄弟也哭的让人心疼。
还没看完先来记录一下 她们爱的好难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哭的这么难受 真的很懂 那种年少时的懵懂 第一个爱的人是女生这种 后面其中一方结交男朋友 另一个能一直坚持下去 唯一不能的是 她们没在一起 好像又很理解长发 短发的家庭因素也有关系 可以让她继续做自己 可是长发 连父亲也失去了
当悦轻手整理起蓝的鬓发,将脸贴到她的耳边说到:“因为,我喜欢的那个是你,白痴。
”此时BGM响起,女主愕然的表情令人享受。
当蓝违规携带手机时,悦替她背锅并受罚打扫教堂一个礼拜,且对这个工作表现得很愉悦。
当二人一组跳社交舞时,彼此间扭捏着移动,蓝的每个脚趾更是尴尬的的支棱起来,这也太好笑了。
当看起伤感的电影时,悦哭泣着中途离场,蓝询问原因,她这样说道:“因为太好看,我舍不得一次把它看完,我想自己回家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
”当悦要蓝盯着没有秒针的钟时,口中模拟转动的声音,俩人相互注视,忍不住亲吻了起来,好甜啊。
当学校发现两人的关系并告知家长时,她们的父亲聚在一起聊的意见是没什么大不了、不是男的就好、又不会发生什么等,而不是所谓的理解和支持。
当蓝妈妈生气的对着丈夫说:“你喜欢女人,所以女儿就遗传你。
”哈哈,我是真的没忍住。
当悦想要疏远蓝时,被奋不顾身的追上,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在操场激情拥吻,我体会到了那种敢爱的态度。
当悦独自承担这一切,选择离开时,故事的后半程基本可以猜个大概了。
不管是“你那一句比较令人害怕”亦或“痛苦的耳环”,蓝都将迎来遗憾。
说到底,校园热恋尤其在同性之间,有着止不住的争论和窃窃私语,象征权威的厉声呵斥更是司空见惯,但灵魂交织着碰撞,才是爱情最美的模样,比起性别,已经无足轻重了。
在去年的第18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中,有一部由两位新导演执导的小成本香港电影,击败了红遍亚洲的《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和《假偶天成 电影版》,获得“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大奖,不少观众甚至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最爱”。
确实,香港鲜少能看到这样的青春题材电影,它的出现,可能会让不少人想起学生时代的那些情感。
《喜欢你是你》
影片以2001年初为背景,电影开头就在回顾那些年陈奕迅、谢霆锋等在乐坛的成绩,想到今年刚结束的“2021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也不禁百般滋味在心头。
20年时光飞逝,如今乐坛已经“改朝换代”。
回到电影本身。
现年29岁的李咏蓝(谈善言 饰)突然接到了中学时期的好朋友李芯悦(杨偲泳 饰)的电话,被对方邀请成为她婚礼的伴娘。
不喜欢穿裙子的咏蓝虽然很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芯悦的邀请,只因为对方是她的初恋。
看着在试婚纱的芯悦,咏蓝想起了青春岁月里她们的相知、相遇和相爱。
两人中学时同在传统的教会女校上学。
当时,咏蓝不仅是班长,还是学校的风纪,各方面都很遵守学校纪律,甚至不轻易跟同学交朋友,她身边唯一的好友就是芯悦。
两人总一起疯玩,也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咏蓝暗恋美术老师,写了情书却不敢送出,好友芯悦拿了她的信交给美术老师,让咏蓝很是尴尬,甚至跟芯悦发脾气,怪责对方如此玩弄自己。
芯悦却在此时说出自己一直喜欢咏蓝,因为在乎她才帮她送出这封情书。
为了维持“最好的朋友”关系,两人之后都假装这份表白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默契地没有再提及,继续做着彼此“最好的朋友”。
可持续的暧昧终究让咏蓝承认,自己也喜欢芯悦,两人更亲密地走到了一起,甚至在教堂里为彼此戴上了头花,好不浪漫。
随着在车上的亲密行为被学校修女撞破,校长叫了两人的家长来见面聊天。
双方家长显然都对同性恋有所误解,不仅以为两位女孩只是在玩闹,更笑着互相安慰说幸好不是跟男生有亲密关系。
这样的台词安排不仅非常尴尬,也显露出导演和编剧对于两位女生这份感情的认知、以及就父母对同性恋的态度诠释都有点偏颇。
芯悦因自身家庭条件,在与父亲简短交流后,也看到咏蓝因此失去班长和风纪的职位,便决定与咏蓝回到纯粹的朋友关系,但咏蓝却不愿意轻易放手,因为她知道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最好的朋友”。
谈善言和杨偲泳两位演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雨中吻戏,但戏中两个女生那短暂的勇敢终究敌不过学校和老师的压力。
咏蓝为自己在雨中与芯悦拥吻的行为写下了悔过书,并且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出来,却不知道爱着她的芯悦在自己准备的发言稿里打算独立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段教会女校里的“禁忌之恋”,在芯悦的突然消失后似乎变得无疾而终。
两人再次相遇,是在大学期间,但此时芯悦已经有了男友,而咏蓝也只好退却,直到芯悦父亲离世,咏蓝才再次表明,自己希望以爱人的身份守护在芯悦身旁。
但悲恸的芯悦拒绝了,只是跟咏蓝约定,如果两人30岁时都还是单身,她们俩就结婚。
随后便退了学,再次从咏蓝面前消失。
咏蓝为了继续芯悦未完成的梦想,转去学电影,并最终踏入了电影行业,忙碌中总想起她和芯悦之间的故事,便决定以此为蓝本拍成自己的首部电影,既展现了角色对于这份感情的回味与珍藏,也投射出两位新人导演对电影的热爱。
所有这些铺陈与回忆,都是为了带出开篇那场婚礼的感动。
细节留待你们去观看,虽然情节的安排略显刻意与煽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首主题曲《My Dear, Best Friend》的烘托下,无论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份情感,都会为她们的结局落泪。
My Dear, Best Friend8.3林二汶 Eman Lam / 2021在心动时想牵着你的手,排演了无数次的预备动作,此刻终于十指紧扣,却也是这份感情的句号。
可以说那场婚礼是整部电影中最巧妙也是最有爱的部分,只是两位新导演并没有就此结束电影,给观众留下最美好的场面,反而在片尾播放女同性恋者的真实访谈,仿佛非得要把电影加上同性恋的标签,并尝试为女同性恋者发声。
但其实这样的设计很突兀,也再次显示出导演和编剧对这些情感并不理解。
无疑,《喜欢你是你》拍摄技巧稚嫩,整个故事也非常琐碎,电影中段东拉西扯,似乎非得拉上男生才会显得这份情感很挣扎,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背景时间与学校,只是反复使用“十字架”去明示这段感情的枷锁。
但回到最基本的,《喜欢你是你》其实只要老老实实去讲述一段过去的美好情感,就足够动人。
喜欢和敢爱、回忆和遗憾从来都与性别无关,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两位女生身上才显得遗憾又唯美,而是因为这段回忆是属于两个有爱的
最后,电影中一直提到一个主题:“一段相同的回忆,两个人是否有一样的感受?
”但整个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只是从咏蓝的视角出发,并没有看到芯悦的观点,和她们在这段回忆上的感受差异,也算是导演和编剧眼高手低的遗憾吧。
不过,无论是香港还是整个华语地区,像是这种青春纯爱题材且拍得并不狗血的电影其实不多,电影看罢不禁想起最近一部高分华语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短暂迷人,令人怀念也唏嘘。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2021)8.42021 / 中国台湾 / 爱情 同性 / 邓依涵 / 林辰唏 程予希虽然《喜欢你是你》在创作上有遗憾,但相信这份青涩和情感,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深爱是没法躲避,唯有此际伴着你,My Dear,My Best Friend。
”
香港十多年來也沒一部女同志電影,《喜歡妳是妳》自然成為女同圈、電影圈的關注點,談善言多次飾演女同志角色,具備陰陽同體的元素。
兩位導演Casting過二百人最後選擇了談善言與楊偲泳的組合,談的最大對手是陳漢娜,電影的選角坦白講是不錯的,有新鮮感、拍攝的濾光、柔光的處理使得電影青春怡人。
電影有可惜的地方,先是拍攝用了兩年時間堆砌,據知拍了一些激情的素材、李詠藍為了買戒指而慳錢食熱狗的情節、亦有刪除了李芯悅與男友的相識片段、亦刪除了夢境的段落等等,影片變得支離破碎、片段化。
勿打沉年輕導演 部份支持LGBT的份子認為電影是父權、異性戀霸權、矮化女同志的情慾,網上有不少評論針對價值觀的討論演變成筆戰,看到有男性導演就說是異性戀植入,忽略了女性導演的角色,就是太不公平。
這絕對不是創作者想見到的局面,事實上海外就有不少掌握到拍女同情慾電影的男性導演,性別不是原罪。
更有些評論將兩位導演猛烈批評。
新導演就是幼苗,特別是打滾多少年才圓夢,不應該一下子打沉,沒有人天生懂拍戲,不是一開始就驚為天人,再加上現在的導演出身不再是紅褲仔,第一部片就成為導演是一種壓力,幸運的是兩位導演都可以找到電影學院的老師幫忙,不恥下問,才有現在的版本。
而不是是是旦旦自己解決事情,電影縱有不足但尚有誠意,老實講大部份人對導演的了解很皮毛,在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應該為他們能圓夢而高興。
坊間的評論人的評論大部份都沒有建設性,並不是想大家進步,觀眾也不是絕對的,評論也要有操守與道德,點出問題,禮貌討論,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性別身份投射作爭拗點。
對楊潮凱與吳詠珊來說,他們也不過三十多歲,還有未來的路,可以做的是少些沒意義的批評,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大方向,要對人有希望的。
要食誠實豆沙包 坦言,在香港當前的影視創作下難以有女同志電影的出現,所以特別愛惜與關心這部電影的口碑與反響。
儘管導演們也不希望標籤為同性戀電影,可是片尾卻有一段訪問,顯得虛偽,新導演在創作上亦有制肘,電影的成品未必是他們所希望呈現的,所以最初創作定位為青春電影,務求填補千禧年成長的記憶、書寫屬於八十後一代人的中學生活。
在同性戀關係與成長之間,電影做不到平衡比重,結果故事側重在李詠藍的角度,包括她的性經驗、要找一個答案,在李芯悅的生命裡進進出出、甚至要找她圓夢,而她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她的成長中彷如只有一段情,做什麼也被其左右。
而現在版本的李芯悅在描寫上亦是蒼白無力,面對無從的人生,背負家庭與責任,她被迫低頭面對現實,走一條所謂正常的路。
同一時間台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也是一段舊戀人重逢的故事,女主角怡敏同樣選擇走正常的路,但最後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直視情慾、找尋自我。
《喜歡妳是妳》是不誠實的,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芯悅走進婚姻的世界絕對不會快樂,她只會迷失自己,亦會傷害了丈夫的感情。
在她的人生軌跡中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沒法面對真正的自己。
在電影中難掩一個迂腐的世界,電影創作上可以跳出框架、給予觀眾希望與快樂,很可惜做不到。
看完電影後倒是思考了很多芯悅與詠藍之間的關係,導演與演員放出的片段與訪問大致補回刪剪的情節,重組她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青春片最初是想拍類似《流金歲月》描寫兩個女生在各自在向上流動的路的歧路,無論變成怎樣也是好朋友。
在《喜歡妳是妳》上半部描寫了她們相愛、分手、懵懂而朦朧的感情關係,在中學後她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轉變?
對芯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爸爸離世要擔起頭家,所以不能夠再任性讀電影系,要轉行。
以兩個女生的性格來說,詠藍是幼稚、任性的、她的人生一直也很順暢,無牽無掛,而芯悅的青春在中學階段已完,她要投身社會供養弟妹,要找靠山。
兩者來至的社會階層也有所分別,亦影響她們的選擇,可是電影在中學階段後選擇以她們兩度重逢而搞出大龍鳳,是失焦的,結果芯悅千夫所指,青春電影不一定拍愛情、而她們重逢亦稱不上是成長,她們的成長只不過是逃避與瑣碎的事情而已,刻畫得不深刻。
而在細節上又似是疑非隱喻了責任與包袱,例如是芯悅戴上父親的手錶,又例如詠藍戴由中學一直戴的手錶。
即使在細節上有所暗示,也不代表蒙混過關代表成長的部份。
關注性行為、破處的隱喻、與男同學的內衣混洗只帶出了低俗的一面,亦難怪支持性別平權的人會大造文章。
在拍電影時可能會給人誤解,即使《翠絲》(李駿碩導演)以姜皓文為跨性別人士也會予人獵奇、不舒服的感覺,在創作上是需要多一重考慮的,明顯兩位導演不太明白同志關係,亦不能夠完全責怪他們,他們只是添加了外人對同性戀的疑問,並沒有好好的消化與疏理她們的掙扎什麼,然後拋出莫名奇妙的對白,有些對白挺好笑與尷尬的。
電影裡零碎的剪接不是蒙太奇效果,而是不知何去何從的拼湊,想法看來是以電視劇的方式處理,最終拼湊而成。
當更多的片段出現就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什麼要加什麼要減,要盡量控制在某個時間,可以多放幾場而放棄質素。
導演也是有所顧忌與平衡的,結果幾方面都要妥協,對電影發展不太健康,亦因而導致電影的定位模糊,同志不同志、愛情不愛情、青春不要臉。
現在的港式青春戲大多數停留在中年人回望青春、哀悼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以四十路心態看中學階段的往事,這部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故事,但青春電影應該是什麼?
六、七十年代的青春片都是寫年輕人墮落、同時也有活力與喜劇的粵語長片,八十年代有以運動為主題與開心少女組的青春片,千禧年後黃真真一套玩食屎的電影大行其道,陰公與羞恥的。
青春片由說教味變成販賣肉體、販賣低俗的片種。
在這個時勢的香港要拍青春片難上加難,當下學校與教改的衝擊,學生心裡的創傷與難言之隱。
屬於時代的青春片是需要正能量與bonding的,告訴年輕人成年人在他們身邊,同時讓成年人也有所療癒與找出口。
至少不是賣苦情戲、賣些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電影。
至少在《喜歡妳是妳》當中,兩個女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但成人世界沒有真正給任何人空間,甚至視她們為不認真、玩玩下,認為她們會改變,結果誤人一世。
芯悅、芯悅丈夫與詠藍全是輸家。
對校園制度的陰影 在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校園的環境,成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教畜人渣。
當兩位編導三十幾歲人拍校園片,呈現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的又驚又喜,喜見的是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只要不影響到學業就無問題,很多成年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中學無拍拖經驗。
然而有些中學卻打壓學生拍拖,拍拖見訓導是司空見慣的事。
有些人會 發展地下情,但學校沒有秘密,誰人眉來眼去一定會知。
然後有些同學被人估性取向,在戲中的保守校園並不是作大的,現實中有機構做調查發現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其中包含到對性傾向的教育,只懂用NO,用壓制的手段反對學生拍拖。
在影片開頭李詠藍強調自己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可能是一種控訴,假如在開放點的學校,非教會學校、非傳統名校根本不會太在意同性戀。
迂腐的教育禍害了一對戀人,也將思想籠罩社會。
即使多年後學校仍然要搜書包、搜手機、現在的學校部份容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前題要鎖上,又有些要把手機放在校務處。
在以往的年代對手機的敏感度與今日有所不同,儘管當時的電話落後得多。
在這部片出現的老師都是呆板、不近人情、捧打鴛鴦的,除了開頭詠藍暗戀的男老師有近鏡與面目以外,其它老師都是無臉人、不就是一副八婆、高高在上的嚴師樣。
一點人性化的理解也沒有,看來兩位導演對校園的印象是有陰影與恐懼、不安的。
正因為這樣,當兩位女主角嘗試衝破枷鎖,豁出去激吻、拷問聖母像是有衝擊力與挑戰禁忌的。
當多年後天主教教會驅趕同志出教會,這部電影對信仰的拷問留下了伏筆、同時有些片段亦留下了瑕想,如女性的接觸,在愛情世界的遺憾與缺失,李詠藍成為導演嘗試為故事繪上色彩,不需要再尋找答案了,答案一早已寫好。
戲裡戲外的世界也是破碎,天長地久或曾經擁有都是注定的,這部電影留給世人的意義是除了兩個女生很美外,還有的是我們的社會在目前仍然擺脫不了刻板的標準與無知而衝口而出的話:對同性戀的嘲弄、取笑、口不對心。
即使導演不想被定義為同志電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條件已經給予這種先入為主的取態,事實上可以大方接受的,不過怕被定義與會影響票房也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原地踏步,令人無語。
同志電影早已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同志運動亦很需要電影帶出話題,默默鼓勵人站出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同志電影也需要願景的,所以《喜歡妳是妳》只是一小步而已。
生涩。和《七月与安生》有些许相似,总是能在各种女性情谊题材的电影里看到一个人的身影逐渐与另一个人重合的情节,最疯狂的痴迷,最终极的爱。但最后什么都不是 @2022-10-17 20:16:31
(1)情怀不错 ICQ,2001年yes的封面是谢霆锋的活着viva 实在太有共鸣 (2)两女主演技都生硬 特别没有cp感 矫情别扭的港式青春太起鸡皮了 (3)Bewildering 看完也不知道为啥一起为啥分手 (4)为什么邀请放不下的ex做伴娘 应该直接找个闺蜜 开个Bachelor party 然后全剧终 或者像《她要嫁给史蒂夫 She's Marrying Steve (2017)》那样 哈哈哈哈 闹哄哄的多好 都30的人了 结婚的话ex都能坐一桌了 还这么sentimental
谁是更喜欢 谁是更深情 谁是更从容 谁是更被动
女主是歪脸陈妍希吧……拍得超像广告片,爱恨都来得莫名其妙,没意思。
★★☆ 作為港片中難得的一部女同題材作品,青澀懵懂的校園戀愛固然美好,但是那些小美好撐不起一部電影,沒完沒了的配樂,糊一臉的柔光濾鏡,碎片化的敘事充斥著旁白,都在不斷扣分,明明是愛情片,卻不如穿插其中的幾段父女戲打動人。黃綺琳的畢業短片《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也是相似的故事,明顯好上許多,而如果《喜歡你是你》也可以濃縮成短片的話,或許也不會那麼輕易暴露兩位新人導演,吳詠珊和楊潮凱,導演技巧的匱乏和電影審美的短板,甚至不如作為演員出現在片中,同為新人導演的陳健朗,更別說在電影中暗暗致敬的《藍宇》了。PS.楊偲泳錯失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真的蠻可惜的。
没有灵魂的kiss
你喜歡我,我喜歡你,還有什麼做不到的事呢?滿滿的青春懵懂感,那些錯失錯付錯過的選擇,終究是不會再現,但卻沈澱在記憶中,不會褪色的。我們不要分開了。少見的女校題材,光線非常柔軟唯美,台詞戳心,劇本有點狗血。繁中和英文的影名很有內涵。
女同性恋最好的恋爱时段就是初中到大学毕业之前。做导演的女孩的演员,演高中女很有少年感,后面婚礼真的好像三十多的眼神。就是这俩人真的后面成年就很难评,别糟践早期那段感情了。。
情感是真挚的
香港竟然也有les电影了 滤镜实在劝退 好在长发女主颜值可以 短发女主的嘴部总觉得别扭 篮球场违纪全片最佳
*导演之一是杨潮凯*总体而言还是OK的,虽然略显青涩。很早之前就知道谈善言,因为柯炜林,终于看了一部她的作品,不算惊艳但尚且OK*学生时期其实也很漫长的,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某些记忆深刻的时刻,但总体最特别的无疑是高中的三年,虽然三年里我也只是默默无闻、每天埋头读书的隐形人,没有drama也不突出,但那时候遇到的那很多人是我目前为止遇到过最酷的,高中之后再也没遇到那么有个性和想法的人了*哦对了,杨偲泳跟陈妍希长得挺像的
父系家庭出不了真正的女同性恋 不反孝的结果是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 只能做别人的傀儡
果然同性青春一定要有泳池戏,耳环设定还不错,可惜没一直沿用到最后。整体剧情偏散偏狗血,最后30岁的约定和走婚礼感觉太过时了,感觉现在异性恋也不这样拍,总体感觉少了点串起来的线。
前三十分钟
俩人cast阿飞正传的那幕绝了。芯悦和咏蓝,她们对爱的理解一直错位,面临的困境也十分不同。雨中拥吻名场面或许让芯悦勇敢,而咏蓝的悔过书则让她失望透顶,不再敢依靠咏蓝。大约只有到了婚礼那场,她们才终于明白了自己和彼此的内心。虽然“最好的朋友”是姬崽人均ptsd关键词,但对于片中的她们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相伴。画面很美,我就是喜欢这么浮夸的滤镜。虽然这部片子有一些瑕疵,比如前半部分节奏太快,时代感不够立体,但现在的评分属实太低了,我要怒打五星。
没有剧情全是感情……
两星半。杨偲泳只要有水的镜头都好美,雨中激吻、浴室拥吻把她都拍得温柔且脆弱,在这种名场面里完全盖过了人物的内心逻辑。我很喜欢雨中激吻那场戏,虽然转折略微生硬,但是是为数不多的女同电影中很勇敢的画面,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燃烧自己,她们那一刻就是,热情并没有被雨水浇灭。电影有一个有趣的设定是,学校发觉二人的亲密关系,找来了双方的家长谈话,父亲与父亲一见面先是问对方高就,再然后即说女孩子之间这么玩在一起没什么,他们觉得学校太夸张,这一点很有意思,以“接受”的态度来不承认这段关系的定义,随着时间流逝人事变幻,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女主角心里的问题,这也是电影没有做得很好的一点,我们不一定非得要去对一段情感下一个定义,是友情、爱情、亲情都不重要,但电影则一直在这个点上落脚,不停的强调,又没有升华递进的空间。
婚礼那一段配乐很好听,但是配乐盖过了台词和表演使电影有“mv感”。两个主角嘴亲肿之后带口罩吃饭那段很可爱,有些画面拍得很美,调色很好但是有些地方柔光滤镜开太大了。《蓝宇》片段运用的很巧妙。以及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女同性恋纯爱情片中加莫名其妙的男性角色、结尾为什么be我get不到逻辑。😅
又一部be美学,细腻真实,这故事在东亚真挺多的
可以说是不知所云,最好的部分是在学校雨中拥吻那一幕,勇敢也很动人,其他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