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不得不来吐槽一下:1.最不能忍的是完全把桐原亮丝塑造成了一个灭绝人性的杀人狂魔。
把银行那女的和药店那女的两个角色揉和了我也不说啥,干嘛还要设计得把她杀了啊?
是想在这里展示一下人性的丑恶?
在严重扭曲了原著!
还有桐原亮丝和松浦源关系有那么好吗?
卧槽,桐原亮丝这也中枪。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桐原亮丝就是先杀了自己的爸爸,然后又杀了他喜欢的人的妈妈,之后是一个超级和善,一直称呼他为“小少爷”的店员长辈,最后又是深深爱着自己的女人。
结尾为了保护雪穗自杀。
再加上中间把大量情节删了,所以桐原亮丝实际上也没出场几次,但是只要一出场就是杀杀杀!
2.我从未见过辣么丑的西本雪穗!
丑的辣眼睛(当然我是说长大了的那个,演小雪穗的演员演技没的说,太棒了)。
完全颠覆了我对雪穗的认识。
3.筱冢一成??
直接娶了雪穗这烂情节我也不说了,你把日本五大制药公司的公子爷拍成这样合适嘛?
连家门都不敢出,我去,真想就是他跺跺脚也能摆平个把个黑帮吧,他搞不定一个桐原亮丝?
4.江利子,完全被拍成了傻叉形象。
是为了衬托雪穗??
5.今枝,关键人物,没出场就死了。
一开始以为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很长,结果看完才知道,根本就太短了,情节完全没有展开。
这就是一部为拍白夜行赚票房的纯商业电影。
上映已经几年了,不知道现在说这些还有没有意义。
总之,白夜行的确是本好的小说,以致一口气看完的当天就拿来电影看了,不过很失望。。
力度不够,演员选角不太行,剪的也很零碎,强行解释让它没有原著那么美。
如果不是看过原著真的很多碎镜头都无法理解,看得出来导演努力想要把全部的剧情塞进去,但是依旧没有塞完,故事内容也没有讲清楚,与其花一大堆镜头去讲述最后的两个小孩之间的故事和联系的方式不如多用一点有效的镜头告诉读者谁为什么死怎么死的,感觉导演没有理解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朦胧感,和相生相伴的默契感。
最后警察说服男主那一段,说想要代替给他父爱,有点感动,但也仅限于此。
每个演员的表情都麻木不仁,整部剧演技最好的是小时候的雪穗,灵动天真,又带着孩子的恶,成年女主角给人的感觉很阴郁,没有那种表面上的明媚或者大小姐悠然的姿态,像是对什么都很麻木,而不是对一切游刃有余。
关于亮司xing功能不行的描述也很模糊,他在电脑城创业的那一段更是全部砍掉了,导演像想要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但根本没分清重点。
不过最初在家的那个布景还是挺还原的,两层的阁楼和我想象中的很像。
总的来说,小说改编,电影就不能一直输出剧情,而是要通过镜头表现,这本小说本身就没有多少对话而是场景多,但电影没有展现出来,男女主角的默契感也毫无体现,强行加一个摩斯密码和镜子反射的过程反而破坏了那种心照不宣的感觉,本末倒置。
不过也不算白看吧,警官的选角蛮好的,剧中的唯一一个正面角色,男女主的演技很干瘪,完全没有感受到角色魅力,算了,就当我重新复盘了这本小说。
本来因为网络的问题,我不打算看这部映画的,不过昨天一个意外围观了棒棒和小树的讨论(俩个只在卖萌么在讨论的人= =),于是行动力再次在我身上发生了奇迹,晚上8点多下好电影,迅速回家,洗澡,两个半小时看完电影!
(要知道当天下午,我花了五个小时才看完一个90分钟的电影= =)正传,电影采取依照小说的线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这个我本身是很赞成的,要知道一直到现在我是多么悔恨我在没读原著的情况下看了剧版的第一集,被剧透的连渣滓都么了啊!
不过电影在处理线性叙述逻辑的同时又刻意的想要通过留白的方式来制造各种悬疑,为了揭示最后的真相的残忍……不过实话说在已经有这么多人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这种拍摄手法只能让人不断挑剔漫长的留白时间里演员们是多么的不到位。
像《白夜行》这样的小说,尽管我并不赞成,但还是觉得日剧的拍摄手法才是能剧影吸引人的选择。
不过……前提是不能都像日剧那么煽情!
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是可以肆意留白的,这样在结局到来的那一瞬间才有行星爆炸的冲击感。
但剧影如果有太多留白,只能冲淡剧情的戏剧性。
电视剧选择了一条极致填满的道路,一直到现在身边很爱看剧版《白夜行》的同屋人还会不断和我重复,好喜欢亮司的温柔……而在电影版里,无论导演想要怎样留白,到最后总要出现犯罪过程的还原,那个少年保护了少女……同屋人最喜欢和我讨论的就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是不是爱情,我总是想极力否定她,不要信电视剧那一套啊,煽情什么的都不对。
我是信奉小说的留白的,我们不是他们,我们想象不出他们之间的事情,用爱情这个词太过敷衍了,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真的寄生关系,你可以想象他们很残忍,也可以想象他们很可怜,到底是谁在利用谁,到底是谁在保护谁……任何影像化的表现都必须是无力的(个人最反感的就是剧版的煽情……好歹也要有个限度),真正的留白必须应该交还给他们自身。
最后必须说,电影里的演员真是不能和剧版比啊,渡部笃郎和柏原崇必须秒杀一切啊。
而且个人心中,最完美的少年版必须还得是剧版的第一集!
另外,堀北真希会一直走昭和风了吧。
以上,再次感叹我写评论的行动力
怀着对原著无限喜欢的心情看了这个剧,看完了就忍不住来吐槽了。
本人新手一枚,码字无力,写写评论纯属为了发泄愤慨。
单就演员来说,男女主角真真相当养眼。
男主忧郁的气质超符合我的审美,感觉上讲和原著中那个守护着雪穗却不能与其有交集纠结形象比较一致。
而女主气质上佳,整体给人雪穗特有的表面上积极争取、内心空虚黑暗的印象。
而从剧情上讲,不得不说日影背离原著太过遥远。
看到有人说本剧还原了原著,我只能说是还原了原著的主线和些许情节。
可能是为了节奏的考虑,很多事件并没有展现原著中下大力描写的细节,甚至对很多情节做了改动。
这样除了使观众产生疑惑对表达内涵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歪曲了原著的精神。
看原著的时候,觉得男女主角都是命运造就的悲情人物。
在雪穗的授意下,亮司平静地杀害妨碍雪穗的人,看似无情,但却是他们彼此生存下去的手段。
他们渴望光明,却因着残酷的命运打破了光明世界的底线,堕入永久的黑暗。
从不介意除掉妨碍两人白夜世界的外人,是因为外界的规则和道德之于他们早就没有任何意义,从雪穗被母亲出卖和亮司手刃生父开始就是如此。
只因为有对方的存在,便不能随意死去,为彼此营造着虚假的光亮,然后自欺的活在对方造出的亮光世界之中。
也许是出于对于光明的渴望,两人都对给予自己温暖的人保留了分寸。
这也正是原著中雪穗的好友并没有被实际侵犯而深爱着亮司的药剂师在亮司得手后仍能安然无恙的原因。
很遗憾,电影中的亮司无所不用其极,颠覆了书中的上述两个细节,遮掩了男女主人性尚存的事实、弱化了男女主角对光的执着。
原著中的侦探扮演的是裁决者的角色,执着的是惩罚大过悲悯,以至于执着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的地步。
他不能容忍触动法律道德权威的人不付出代价的活着,尽管知晓二人的情境心态,因着自己执法者的身份不能去理解。
电影中的侦探正义而慈祥,希望感化亮司,还说出要做他父亲这种莫名其妙的话来。
这样一来,电影中的男女主成了不择手段的恶徒,侦探倒是充满了人性。
少了的是主角相互依存的爱意和侦探的执着,多了的是引人眼球和煽情的噱头。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很喜欢这段话。
表面上纯洁美丽的雪穗是罪恶的,她黑暗的童年阴影无法去除,所以生命中没有太阳。
桐原亮司表面上是神秘而且阴暗的,但他承受了父亲罪行的后果,为雪穗不惜一切,他代替了太阳,成为雪穗的亮光,她便可以在白夜中行走。
看完之后很心痛,大人们的痛苦是否要给孩子们。
雪穗亮司的童年经历了太多,才会导致他们的错误,不能说他们错了也不能说他们没错。
雪穗一次也没有回头,如果她回头了,亮司所做的还值得吗?
最近有消息说,东野圭吾将不再授权其新书的中文出版,网上一片哀歌。
好在不管书籍会不会得到授权,东野作品被影视化的脚步却不会放慢。
在2011年日影版《白夜行》之前,《白夜行》已经有过最早的日剧版,广为人知。
2009年韩国拍过孙艺珍主演的电影版,但原著党将它批得一文不值。
日剧版《白夜行》,那些年流行纯爱,主推演员组合,索性去除推理悬念,倒有个七八分模样。
韩影版放大警官破案情节,演员卖力,无奈水土不服。
如果从忠实于原著的角度来看,三版《白夜行》都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无非《白夜行》是东野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之一,众口难调;再者,由于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男女主角历经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这对演员要求太高;最后是推理和爱情双线并行,有如白天与黑夜,造成改编时需要痛苦取舍,编剧导演难做人。
最后结论便是,《白夜行》不可能或者说不适合被映像化,好比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这里头,电影化的难度尤其大。
原著内容庞杂,造成了两个电影版都长达两个多小时,而且从上映后的状况来看,日影版《白夜行》票房惨淡,影响力远不及当年的日剧版,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先来后到问题。
问题首先出在了演员选角上,比之略显大度跟奔放的韩影版,这回的《白夜行》演的太收。
尽管都有偶像剧的残留影子,然而堀北真希当真无法胜任雪穗这一角色,始终面瘫示人。
外型上,横竖看她,始终还是刚长开的少女模样,就适合在学校里存活。
演技上,扮成熟、玩心思,她都没能完成复杂的情感表达,心理变化更是缺乏深层次的演绎。
当灵魂人物雪穗都无法站稳脚跟,当演员始终难以令观众信服,《白夜行》的失利就可想而知了。
从故事上,日影版《白夜行》做了很多减法,比如将一些次要男女人物合并,直接省略了亮司的许多经历。
这样的做法本是无可厚非,然而大量删减后,亮司和雪穗的关系却遭到了损害,停留于利用和利害上,缺失很大。
要知道,书上的文字能带给人无穷的想象(哪怕是留白),虽然词藻可以去描述形容一个人,但被影像化后,人物形象却被固定住,扼制了想象的空间。
唯一被生动化的是警官,可惜他对男主角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单纯从电影技法来说,日影版《白夜行》未必强过韩影版,过度依赖中景场面,有点浓缩电视剧的意思。
与其这般平铺直叙,还不如像韩影版那样确立黑白冲突的基调,注重形式,那样做至少可以表现得更像电影。
影片突出阴郁气氛,强调亮司和雪穗是一种“镜面存在”,但没有表现出对位感,此轻彼重,互相剥离。
无论是恶还是爱,电影的表现力均有较大不足,只是一味去渲染雪穗的冷与僵,没有深化,实在可惜。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ba9/a6ce4f.html】
初爆出堀北真希要演雪穗的消息时,我当下的第一反应是“不止制作方脑袋集体被门夹了,MAKI你的脑袋也被门夹了么?
”再看到第一版预告片时,我第一反应是“你们这帮人是拉不到投资商所以做出那么简陋的预告片么?
”看完电影以后,我才惊觉,制作方太狡诈了。
白夜行这部作品分别在06年,09年,11年,短短5年间就被搬上荧幕三次,号召力非同一般,无论选角如何死忠们都会追,各路剧饭也会抱着挑刺的心理前去围观,再加上堀北首次挑战恶女,票房上该号召到的都已经号召到了。
紧接着韩版上映后就放出映画化消息,选上堀北,放出那么烂的预告片,这些你们绝对都是故意的!
在一片“不看好”的氛围中十足的降低了大众的期待值,另一边却默默的埋下了一枚深水炸弹——桐原亮司(高良健吾)。
无论哪一次评论白夜行,雪穗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首位,但是这次我想先说亮司。
本来毫无期待甚至抱着看笑话心态,看完后却觉得得到了意外的馈赠——桐原亮司。
在雪穗吸去所有关注时,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聪明的重心转移(雪穗→亮司)。
与原著相比,亮司的戏份做了大幅度删减,仿制银行卡和软件公司这些情节完全砍掉,药剂师这部分也做了很大修改,亮司这个角色彻底抛弃了自身的存在感而成为了雪穗“背后的影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这个亮司无疑是非常非常失败的。
但是“伏笔”这玩意一直是日本电影最为擅长的手段,耐心而克制的铺陈后再给出猛力的最后一击。
这里的亮司便是力度堪比深水炸弹的最后一击。
我是很容易被“瞬间”捕获的人,纵使警察大叔在天桥上喊着让人频频笑场的“基情”表白,坐在天台如暗夜天使般的高良健吾展开璀璨的笑容的那一瞬间,我还是被捕获了。
那一刻要死的BGM,从之前的钢琴独奏骤然停顿,随着亮司的笑容展开而后爆发出来,我的眼泪便已开始在眼眶中打转。
每一次嘴角的抽动和眉间皱纹的加深,都流泄出这十九年来他所背负的苦楚,所有印象中的亮司,想象中的亮司纷至沓来,聚齐在高良健吾身上。
这个男人,他就是桐原亮司了!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想编剧一定是念这段话念了上百遍(笑,此次桐原亮司的诠释重心完全放在了“黑夜中的阳光”上。
有一个与雪穗无关的细节看的当下便非常为之触动,典子在与亮司做时,特写打在典子的脸上,她用很幸福的表情说“好温暖”。
温暖是阳光所具有的属性,只为雪穗一个人照耀的阳光,终于被另一个女人感受到,“好温暖”这句话从典子口中说出比从雪穗口中说出更触动人心。
用镜子反射光的方法来传递暗号的设定,实际上也是紧扣“阳光”这个象征意义。
2小时20分处,小亮司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小雪穗脸上,光斑晃动之间,他用稚嫩的声音说“这世上,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
我想,镜头没有表现出来的,雪穗抬头所看见的亮司,一定是绽放着光芒的。
高良健吾实在是太适合亮司这个角色了,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阴郁厌世之气与原著中的亮司吻合度直逼百分之百。
最后十分钟快速穿插剪辑中的忍耐,无声恸哭无疑将全片推向了高潮。
对我这个原著党来说最后十分钟在情感上得到很大的满足,书对亮司的内心挣扎描写及其节制,甚至令人觉得亮司除了对待雪穗以外,简直就是天生的恶魔。
剧版试图描绘出亮司从软弱到坚强的心理轨迹,但却完全丧失了小说中对亮司阴鸷这样的定位。
对比之下,我不禁要大赞这次的快剪实在是太棒了!
在原著节制的风格基础上,用简单几个有强烈冲击力的镜头体现出亮司的挣扎。
这就是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影像的魅力。
与剧版截然不同的是,这次子役的光芒集中在小亮司身上,大概是制作方也觉得我家闺女的小雪穗是无人能够超越了,所以干脆“自暴自弃”将可以出彩的点都堆到了小亮司身上。
与剧版不同的是,幼年的剧情做了很大的改动,整次事件从小雪穗善后变成了全部由小亮司策划主导。
虽然说这样的改动有点弱化雪穗,但是面对着这副样子的小雪穗,我只能说:编剧大人,改的太好了!!
你把小雪穗的戏删光我都没问题(喂太过分了,这样的小雪穗真的具有吸引萝莉控怪蜀黍的能力么?
(喂你够了小亮司将小雪穗推出门后的一系列表演,以及结尾处边撕心裂肺的痛哭边狂奔,在水洼中洗去手上的鲜血,都让我不禁想为小亮司鼓掌叫好!
亮司君,你终于扳回一局!
==========雪穗========不知道说堀北是此次制作方用以降低影片期待值的牺牲品会不会太阴谋论了。
但是堀北真的是从颜,身材到气质没有一点和雪穗符合,当初雪穗的定妆一出,我甚至预感这次连韩版都不如。
很难说清楚雪穗应该是怎样的,但就外形和气质来说,目前三个版本的成年雪穗,最符合的应该是孙艺珍。
对于堀北真希,她身上确实有邪气(参见东京少年),可这种邪气与雪穗截然不同。
堀北的邪气是硬的,而雪穗的邪气则柔媚甚至带着一丝妖气,这一点连之前颇为令人称道的绫濑遥版雪穗也没有。
反而是从孙艺珍身上,我看到了这股柔媚的邪气。
所以从雪穗的选角角度来说,无疑很失败。
不过有一个好处是,如此的高的违和度会令观众们早早的做好心理建设。
由堀北从镜头里传递出来的雪穗,说的好听点是隐忍,说的不好听是面瘫。
这样的雪穗太瘦小了,即便她一直端着高雅美女的架子并且还自带脸部表情慢动作播放器,从走出来的第一刻气场上就输了。
不过唯一有一点感觉与原著中的雪穗很符合,那就是高雅背后的做作和鄙俗之气,这是所有的雪穗(包括子役)当中所没有的。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堀北真希本人,在有限的形象和气质上,她的发挥已经到极致了。
大概每一个认真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堀北本人在很努力的诠释着雪穗。
事实上,从雪穗结婚以后,不知道是我适应了还是怎么回事,这种形象和气质上的违和感在渐渐的消失。
最后一场戏亮司死后,雪穗转身离开后的面部表情特写,说老实话,蛮令我惊讶的。
微妙的眼光变化,看得出她在面部表情上下了很多功夫,想必对当时雪穗的心理揣测了很多。
原著中对于最后雪穗的描写是这样的: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如白色的幽灵。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所以这个白色幽灵般的背影,终究没有人能演绎出来么?
唯一有一处堀北的演绎让我有“非她不可”的感觉,便是穿着婚纱对窗外亮司的腼腆一笑,虽然这个比喻很俗滥,但是我还是要说,真是春风化雨一般啊。
这个笑容甚至令我觉得,堀北从头绷脸绷到尾,为的就是这一刻与亮司相视而笑。
当其他版本都在用眼泪来证明爱时,这个笑容比所有的眼泪都要珍贵。
总的来说,角色上的天然吻合与本来不吻合而努力去吻合就是不一样,堀北版雪穗唯一打动人心的资本,就是堀北真希本人透过镜头所透露出来的努力和真诚了。。。
关于小雪穗,我还是闭嘴吧,不然我害怕我心底的黑黑会控制不住跑出来,对一个小孩如此苛求是不对的。
===========剧情上的改动大致上来说,我持赞同态度。
2个半小时的影片时间,对于一部接近500页,从幼年写到成年的小说来说,注定是要做大幅度删减。
那些喊着为什么这个情节被删了,那个情节被减了的人,你倒是塞给我看看啊。
雪穗是站在台上的这个人,而亮司站在幕后,雪穗和亮司两个人的戏份,如果要减少一个人的,那肯定是亮司的,而且出彩点最后可都在亮司身上。
将雪穗所经历的男人全部缩为一成一个,这点有点残念,其实我还是蛮喜欢雪穗作为后母的二次婚姻这段情节,不过基于篇幅的限制,这种改编也算得上明智之举。
但是一成这个男人后面是怎么搞得,面瘫也就算了,笼罩在他身边那股鬼片的氛围是怎么回事,餐厅里那场戏我还以为我在看鬼来电4.好吧,接受这个改编后,继女变成了妹妹,妹妹也有与哥哥一脉相承的鬼片气质(喂够了。
值得庆幸的是“压床”那场戏保留了,原著中我很喜欢这一段,至今仍记得读完之后脊背发凉的感觉。
堀北的表演表情台词都蛮到位的,只是少了些韵,嘛一噶,灵韵这种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典子的情节改编很出色(到底她是不是叫典子?
不管了),典子这个人选角很好,长的很路人,笑起来却能暖及心窝,令人切实的感觉到幸福。
这样的笑容对亮司来说一定是一道致命的伤疤……雅蠛蝶,我好像整个被高良健吾版的亮司收买了,回过头来想跟他有关的情节都又明智又出色,我真的病了T T。
===============这次影片风格遭到很多责难,主要集中在阴沉,老旧,难看上面。
说太阴沉的应该大部分是剧迷,我倒是很喜欢这版压抑阴沉的风格,反倒是剧一股纯爱味让人很不舒服,剧里亮死后哭的梨花带雨的雪穗每次都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
演绎一个压抑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当然需要这样的风格,这个不想多说了。
倒是风格上的老旧,我过了很久才适应过来。
片头“白夜行”三个字用极为复古的斜体字硬生生的打在画面上,我心里已吐槽千遍“你们真的有这么缺钱么有这么缺钱么”。
直到笹垣案发后去探访西本家,陋巷里各色麻木丑陋的面孔一一从镜头前滑过,我突然明白过来导演在做什么。
他在试图用生硬和粗粝来还原白夜行的世界。
我从未从画面上去想象过西本雪穗的生活环境,剧版里西本家顶多算得上穷困,家徒四壁,我很自然而然的接受下来并未做多想。
这次影版的布景加上了邻居,生活在穷苦边缘的人们如浮世绘一般。
我猛然醒悟过来雪穗从小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她的隐忍和谨慎从何而来,她的鄙俗之气怎样在她性格中生根发芽。
人心是无法战胜恶魔的。
雪穗和亮司眼中的世界应是这样,充满伤人的冷硬棱角,腐烂着散发出恶臭,恶魔的世界。
于是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这股包含着厌弃的压抑感,丑陋、生硬、粗粝,硌的人心发痛。
很可惜,雪穗选角上的失败是硬伤,除去这点,再将那段槽点很多的笹垣警官的基情表白收一收的话,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
看得好累好累的居然还是盯着看到了结尾!好在男女主从小到大都是好看的人,不然这故事怎么看得下去。
雪穗的遭遇确是悲惨令人同情,而亮司的守护哪怕为她不断杀人,除了悲叹,呃,竟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丝温度。
最后亮司死了,觉得他才是最令人痛惜的那个啊。
雪穗的心又冷又硬犹如被恶魔附体的行尸,她早就不是十多年前那个,那个被动的小女孩
说实话,看完小说后感叹很多,不由得重看电影。
才发现,看了小说再看电影都是自己找虐的人。
更何况两个电影版。
小说的时候跨度很长,人物多,关系复杂。
日片想在两个半小时里表现完整,很难。
日版基本是按照小说人名、以及时间顺序来拍,显得有些冗长。
它还是不免要更改小说。
它去掉了一个重要男配、合并了两个女配于一身,前夫后夫也是合并在一起。
同时多出来的一个是茶道妈妈的讲述收养、一个是男主自述童年。
去掉的部分让没看过书的人很迷糊,而多出来的两个讲述又让情节变得简单,也不符合人物性格。
韩版是精炼型。
对小说进行大剪裁并重编顺序,它只保留了故事主体内容,高中大学时期的配角是能省就省。
简单化了的人物关系比日版相对好懂(不过,也得是看过书的才觉得好懂,毕竟人物关系交代得也不可能很清楚)日版走的是完全写实的路线:老了的轿车,住的棚户区,茶道妈妈的坐姿,女生们的服装……无一不体现着片中想表现的年代特征。
它告诉人们,这个故事延续了多年韩版基本没有年代感。
只是从小演员换到大演员,然后在配角脸上多画出了皱纹女配们日版的女配们虽然不美,却都记得住。
特别是两个亲妈都实在不好看。
但是茶道妈妈是亮点,一身简单的和服,不管坐姿还是谈吐都充满了女性的优雅。
很符合书里的人物。
韩版的女配走的是韩风,看过便忘记。
女主日版的女主:从童年到成年,两个演员都是漂亮的(唯一不足是没到绝色的地步)大概是把人物设定得清冷,所以面部没有表情。
小说里的女主,有深沉的心机,但更有良好的伪装。
定位似乎不很准确 长大后的雪穗,说话的声音一直很轻,举止含蕴有度。
体现她受过良好传统熏陶,也表现着日本女性的温顺。
演员用这样的语气很象雪穗。
当她最后轻松笑出来的时候,她是美的,观众是痛的。
韩版的女主:不管童年还是成年的,都加入一些了暴露的镜头。
不管童年还是成年,都达不到美丽。
成年后的女主,用眼神传达了她内心的世界。
但是一切还是都脱离不了韩式的心机美人模式。
女主最后的戏,想用眼睛表达复杂的情绪,然功力不够。
她在电梯上扬着的头,只是显得很木然男主日版的男主,清瘦的体形,清秀的眉目。
别的记不住韩版的男文,眼里全是戏,让人心疼。
很赞。
谜底这两版谜底都是由警察揭开的。
日版最精彩的就在这里。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不太清晰的、让人有些失望的情节后,这一段却能让人无声的哭了。
两个孩子的惨痛的经历,生生的撕扯着观众。
韩版的,没觉得伤痛。
所有的感触都被男主前期完成了看完小说,看完电影。
只是想问一问:为毛总有人要追着别人的伤痛不放手呢?
为毛自己找死呢?
做了逼上梁山的事,能不能说是活该?
警察叔叔,有些人其实是你间接杀死的,懂不?
警察叔叔,你没资格问雪穗:你不认识他?
没有暗夜里走过的人,真是不懂夜的黑。
韩版的电影简单而唯美,成了一个爱情故事。
日版的电影写实,是一个社会故事。
所以,就算是日版的有吐槽点,还是觉得日版的更好。
因为个人更喜欢忠于小说的电影,表现那种在黑暗中隐藏的温情、智力、真实、残酷与心痛。
女主雪穗本是娈童受害者,恶的种子一直在阴暗的内心中发芽滋生,终至成魔。
也许邪恶不是催生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只有这种天生的魔才会设计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的仅是能去生活条件好的亲戚家寄养。
所以,即使是有悲惨的童年也不值得同情。
外表靓丽明理受人喜爱的雪穗,内心充满仇恨妒忌邪恶,她嫉妒任何人强于她,甚至是她最好的朋友,用最卑劣最狠毒的手段,找人把唯一的朋友奸污。
而后屡次用同样的手段消灭她所有的对手和她身边的会挡住她人,而脸上却永远带着可以欺骗所有人的笑容,嘴里说着“我会保护你”。
假笑的背后,是可怕的仇恨和妒忌,残忍的手段,身边有这样的雪穗,这样的魔实在恐怖。
剧终,贯穿关于整剧最悲情人物亮司自杀身亡,为了他以为值得的爱人,杀人,强奸等种种犯罪,最后换来的是雪穗漠然的走开,从未回头。
倒是最接近原著的一部,但是材料和线索的堆积,不舍得舍的改编是不会成功的,tv版出于长度优势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但是也还是改了很多不是么。而电影版就这样生生使片长到了惊人的两个半小时,节奏也不好,这无异于考验观众耐受力。选角和tv版相比也是太失败了。总体还是有触动,但改编就到此为止吧
趁着还记得书中的情节 看了电影 觉得受限于篇幅 精简了太多内容 也少了很多重要的人物 线索传答的 支离破碎 大叔太腐 崛北真希完全没有我心目中雪穗的气场啊 男主角也不给力 尤其是阔少 太令我失望了 书中最喜欢的角色就是他 哎……
野猪妹演的是什么?
拍的好,演的也好。
堀北真希后台是多硬。。。。。。。。
从场景和部分剧情的推进来说,显然日版的更贴近现实也接近原著,韩版的过于华美。但要说到男女猪脚的心理刻画,更推荐韩版。日版的女主是打了肉毒杆菌所以只有一张扑克脸?篠冢一成为什么要变得很gay很弱智?
完美。对比韩版多了几分冷酷
女猪脚僵到底 笹垣最后的对白阵阵雷人 篠冢一成...........
删减了很多小说中的细节
还是06年的日剧版好看啊,但是怎么都比不上原作呀
感觉电影版的雪穗要冷血一点,而对亮司着墨太少。我家猪说能感受到亮司对雪穗的爱,但雪穗对亮司。。他摇摇头,除了利用还是利用。我想这也反映出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吧。剧情删减太多,想要在150分钟内包容一本小说的精华,终究还是勉强了一点。
太虐心了这种片子,好吧,我决定把日剧版也补一补……(真是嫌虐心不够啊= =)棒子版就免了!
节奏极慢,情节么有点牵强了,警察都吃shi的啊
好歹结局忠于原著了...日本人写的小说还是日本人自己拍起来合适,想想棒子拍的就是一出偶像剧啊...
你是要有多阴暗啊~~~女人真是太可怕了~~~
从剧情上说,比日剧好不少。
还是书好看
这种改编实在是太不讨好了,快成事件堆积了。线索选取的毫无章法,选角也很要命。
结尾拍的还是很赞的。
从原著方面来看,情节在很多地方被篡改和删除了,这造成了,有些细节衔接上的不完美,其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简单化,缺少了原有推理小说式的抽丝剥茧。交代人物方面也显得比较单薄,同时故事脉络和发展由于情节的篡改也比较清晰,这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