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专程驱车近20公里、堵车时间共计半个小时赶往大MALL的星美国际影城观看《迈阿密风云》,不知道我们的热情是否会感动正深陷囫囵的星美的大脑袋们。
电影自一部22年前的电视剧,有媒体称其“以紧凑的故事情节,正邪难辨的角色设置及紧张激烈的精彩动作场面成为电视剧集新一黄金时期的代表作。
”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呈现于电视剧里的特点在电影中丝毫没体现,倒是感觉无论是从情节设计还是电影制作上均滞后于现在的时代起码10年之久,不知道是不是以此来向“22年”聊以致意。
在散场的电梯间里,有人忍不住偷偷说,这真真是一部好睡觉的电影。
可不是,睡一觉起来,情节丝毫不受影响。
曾经的“黄金代表作”或许和那个毒品泛滥的时代有社千丝万缕的机缘投巧,只是放之现在,毒品、黑帮……这样的故事反复在讲,想说出新意,确实也难。
《迈》自危机重重的卧底身上展开,于是一班FBI探员假扮运货分子混进毒枭之中,以期找到隐藏在FBI中的卧底。
谁是卧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角之一毫无悬念地与“老大的女人”产生情愫,最终以职务之便将其解救于水火之中,最终皆大欢喜,无人死亡。
这样的卧底故事,《无间道》也讲过,而且讲的悬念迭起,《迈》是无法能比的。
于是,我们只能关注索尼和伊莎贝拉的感情戏,而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始终也就是巩姐姐那一张憔悴、无表情的脸。
对着这样一张脸,我只能感叹,她也不化个妆把自己收拾的利落一点,一旁的老先生说了,人家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素脸,微黑,让人有“亚裔混血”的感觉。
为了追求亚洲票房起用巩姐姐可以理解,这是商业片通用的法则,只是她实在不适合于伊莎贝拉这个角色,就像章小妹不适合于《夜宴》中的宛后这一角色一样。
章小妹在《卧虎藏龙》中的成功,归结于李导一针见血地看出了她身上“倔强、任性”的气质与玉蛟龙不谋而合,但放之一个心计与欲望共存的皇后的身上,章小妹始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邻家少女的特质,略显单薄。
《迈阿密风云》中的伊莎贝拉,拥有银行家的背景,操控毒品交易,并成为大毒枭的情妇,这样一个女人,风情万种是基本条件。
美人迟暮的巩姐姐,可以把坚忍不拔地农村妇女菊豆演的出神入化,可以把藏身深闺的三姨太演的楚楚动人,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所谓“岁月如霜刀,刀刀催人老”,放在巩姐姐版的伊莎贝拉身上,再合适不过。
还没有看《黄金甲》,所以暂且评述一下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的表现。
其实对于演员的表演,除非过份做作的以外,本人是不大关心的,只要能够很好的完成影片在我这里就算基本合格了。
之所以关心起巩俐的此部影片中的表演是由于巩俐这个女演员本身的问题。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这是她相当拿手的角色,而且每一部类似的作品似乎都没有失败过。
巩俐的失败在于转型,主要是到香港发展时出现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在影片中多少有些只会傻笑的样子。
所以有种论调是巩俐不能演商业片。
但好莱坞是一个商业片的大厂房,而《迈阿密风云》又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都有,巩俐这一次可以说是冒险之极。
说到商业片,女人无遗是筹码之一,从观影角度来说,女人是欲望客体,这里要说明的是,女人在影片中不仅仅是性的欲望代名词,还有勾起观众的保护欲,同情心等等,当然,绝大多数影片中的女人都是以“性”角色出场的,年轻的靓丽,成熟的性感,不可否认,巩俐属于后者。
在中国有种怪现象,这可以应用到大多数女演员身上,即许多女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与其真实年龄极度不符,大妈级的扮演少女,少女级的扮演老太,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演员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即独立一个人支撑起某部剧来,除非象《阮玲玉》这样的女性电影。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中女性角色更处于花瓶地位,比好莱坞更有欲望客体的味道。
但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少妇的故事几乎很少,即电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年龄设定几乎都不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的。
(这里主要指一些商业型的类型片,比如爱情片等等。
)换句话说,中国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应该处于内敛时期,不但没有爱情,即便是事业也要少一些,这个古已有之的观念很深入地根植在众位编剧的心中。
偶有这样的作品,往往都是被性压抑久的角色,仿佛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唯一追求。
所以在中国影片中,这个年龄段的角色多少都有些畸型的意味,当然,除了编剧也有观众心理上的感受。
说上述有关中国电影中女性年龄问题是要谈到巩俐在迈阿密中的表现。
毫无疑问,巩俐在此片中与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是女客体,即是为男人服务的角色,从岁数上也极度贴合美国此类影片中的女人扮象。
注意一点,国外大多数商业片,除校园青春片外,女性的岁数都是三十到五十岁之间。
此时的女性成熟性感,也许这就是老外们的审美标准与我们严重不同的结果。
正是由于一些观念和此种审美标准的不同才造成了中国电影中女性与国外电影中的女性的不同境遇。
所以,巩俐在《迈阿密风云》中作为欲体出现与中国青春片中二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出现是一个道理的。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所以巩俐在此片中的发挥肯定不会太大的,观者也不必抱有什么期望。
但有一点,在美国影片中虽然三十到五十岁的女性大多以性感出场,但她们的戏份却绝不少的,尤其是个体魅力,不仅仅是性感,还有自觉性。
自觉性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主动,有意志,象个男人一样也是故事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花瓶,这一点是中国女性或说中国剧作中最缺乏的。
能够演好这样的花瓶,在国外必须是真实的年岁,其阅历,其表演水平都可以与剧中角色贴合。
但十分不幸的是,巩俐在此片中几乎没有个性可言,完完全全地只是一个花瓶。
在影片中,这个女性的自觉性只有两点,第一点与法瑞尔的爱情,第二点则是在老大面前说句话暂时救了法瑞尔一下。
女性角色出场,尤其是这种商业片中没有爱情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第一条即便是个花瓶也无所谓的,但巩俐的表演还是稍显木讷,尤其开始之时,脸部几乎僵硬,没有表现出那种很吸引人的地方,与法瑞尔的接触也好象没有全心的投入进去,所有一切都表明这两个人不来电,所以,即便这个俗套的爱情花瓶巩俐也没有完全演好,倒是影片结尾处,那句“who are you?”才将巩俐内在的那种野性发挥了出来,看来她的确是一个爆发型的角色,可以看当时的人物心理,法瑞尔欺骗了她,黑帮也将她弃之如履,这种爆发才形成了。
巩俐在诠释人物内心变化的时候的确很有一手的,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片,还是美式的商业片,她的性感,她的主动性都没有得以体显。
第二点其实不是巩俐的错,因为导演在这个情节上几乎没有特意让巩俐发挥,仅仅是坐在床上的一段戏就过去了,她的表演尚可。
总体来说,巩俐这次好莱坞商业片的实验还是失败的,但这其实是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女影星的失败,我很难想象哪一位适合于这种商业片的演出。
但毕竟迈出这一步了,也许会给中国许多电影故事一个启迪,让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们不再那么尴尬。
2006-12-22于通州韩兮
好吧好吧你们都在骂,我就小夸一下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睡着了,在电影院里面哦,或者,正确地说,是电影的前半部分非常无聊,我始终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可是不能否认的是,电影进入后半段后开始变得比较刺激了,这次Michael Mann 把枪战拍出了水平,Miami Vice 中的摄影非常有特点,镜头跟随人物的方式非常自然,有时抖动很厉害,就像你是在收看关于警方行动的现场直播而不是在看电影。
尤其是最后的枪战中,长镜头的运用,血溅在镜头上而镜头依然在搜索着拍摄对象,还有枪械的声音、子弹打在车身上的咚咚声,镜头和音效让你感觉你就是那个藏身于车后在躲避子弹的人,很过瘾。
再说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前面说了,节奏控制简直……大失水准阿,和巩俐的缠绵尤其催眠,我的天啊,你说说这一段爱情需要用15分钟来说吗?
粗俗点说,不就是睡了又睡吗?
而且巩俐和柯林法瑞尔的激情一点都没有让我找到感觉,不但没有给片子加分,赚取观众的关心与同情,还使整部影片冗长而拖沓。
最后说说巩俐,好像全片没有笑过一下,皮肤显得好黑,不符合亚洲人对亚洲人的审美,当然也许符合老美喜欢“Tan”的心理,演技基本发挥正常,最后一点表演得很好,看的是中文版,所以没有能够“考察”她的英语,总算是老鸟了,这次演得还是可以,不过估计没有想到,名导+双明星的阵容,片子却拍得很一般。
最后说一下,我不觉得此片是烂片,此片起码还是有闪光的地方,我们要宽容一点,毕竟,那首歌还是挺好听的嘛,风暴中的Miami有几个场景还是拍摄得相当养眼,还有拍摄技术确实一流。
欢迎光临我的BLOG:闲话: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正经: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迈克尔·曼的电影我看过《盗火线》和《借刀杀人》,风格很明显,《迈阿密风云》也是,不说电影好坏,这色调、影像风格、配乐、台词,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
就我看的这三部片来说,我很能get迈克尔·曼的风格。
迈克尔·曼很显著是个喜欢/擅长拍男人戏的导演,他片子里面的男性都酷到爆,而女性可有可无而且实质上是男人的附属。
如果两个男主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则更能发挥导演的能力,这种张力形成他片子的一个核心。
另外一方面,他的影像风格我也很喜欢,包括配乐。
《迈阿密风云》算不上他好的作品,但你去看看剧照,好看到爆。
说回《迈阿密风云》,这片当年能扑真的令人遗憾,多么高的配置啊。
宝刀未老的导演,势头正劲的科林·法瑞尔,刚拿了影帝又第二次合作的杰米·福克斯,开始打入好莱坞的巩俐,而故事本身又是改编自导演成名作的同名电视剧。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地指向一个成功之作,比肩甚至超越《盗火线》。
结果,一切败在了剧本上,南美半军事犯罪集团的智商下线如此之快,令人大跌眼镜。
演员上自然比不上《盗火线》两大影帝对决,但也都是好演员,但是几个角色都没有找到那种张力,巩俐和科林都有点怯的感觉somehow。
本来应该作为高潮的枪战也有点草草结束的意思,让人疑惑当年一亿美金的预算花在了哪儿。
总之,就是很遗憾。
《迈阿密风云》 2006-11-01 14:00:30 《迈阿密风云》昨晚正佳飞扬影城。
挺多人说不好的。
可是我观后却不觉得失望,甚至到了不关心故事圆否的地步。
比如前面说要抓卧底,到结尾却把这事完全忘掉了。
但我竟然也不关心,也忘掉了,而且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后来翻看卫西谛的影评,才想起这一茬来。
其实有些喜欢的。
电影中的人逼在眼前,有很强的代入感。
比如结尾巩俐和法瑞尔相依偎在海边时,观众就完全不是旁观,而被代入进角色互相凝望。
其实本来我会觉着巩俐和法瑞尔为什么就相爱了,似乎欠缺交代,但还是相信。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因为挨得这么近。
真的很喜欢现在的巩俐,尽管在这个电影里,人不再像往常那么光鲜亮丽,灰扑扑的。
不知何时巩俐突然有了一种很镇得场的气派,好像生活经过发酵后终于散发出醇香,这个女人终于来到她生命中最自信最好的一段时光的开头。
原来不一定青春时光才是感觉最好的。
巩俐现在的状态就让我有这种感觉。
说起来这是个很MAN的戏。
即使客气点不说它是烂片,也得承认:非常非常平庸。
有不少毫无必要的洗澡戏和激情戏,大概制片方憋着就是拿这个当卖点的。
真的很好笑,前面那个黑人警探和他的妞温情脉脉地大洗鸳鸯澡大睡鸳鸯觉,后面科林.法瑞尔和巩俐大姐也不甘示弱,激情戏怎么能少了男一号女一号的份儿?
何况俺俩本就是以性感出名的,哼,咱们也要洗!!!
于是这两人也钻进浴室一起洗澡澡,你给我涂沐浴露,我给你擦背,我一看到这阵仗就想起郭德纲相声里的那句:“二姐,给我擦擦后背”,忍不住的要笑。
巩大姐说英文还是有点不大灵光,演戏也颇显做作,有一种想风骚又放不下一直端着的架子,风骚不到骨子里去的尴尬。
不过和科林.法瑞尔在哈瓦那舞池里的那段曼波跳的不错,恩,自从看过《辣身舞》后很喜欢这种风靡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情舞蹈,Mama loves manbo, Papa loves manbo, 我也很爱Manbo。
故事情节一般,以前也看过略似的电影,纯粹是冲着巩利还有法瑞尔而去令人惊奇的是年近40的巩利,脸上还能露出纯真的笑容和迷蒙的眼神非常迷人,虽然开始觉得有点怪诞当一个中国女人出现在一群美国佬中,不过很快适应…很喜欢她脸上的表情,感觉不是很象一个做毒品生意的女人,始看似乎很冷硬不可动摇,但是一撕开面纱,仅是一个迷人有丝脆弱的女人,没有艳丽的色彩,黑白瘦俏,耐看令人寻味我注意着一些她和男主角的情侣之间的细微小动作交流,绝对是个令人垂涎的女人,她的气质感觉让这部电影增了彩她的表演可能不大符合这个角色,但是我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演绎是一个需要人呵护的女人,原先在她的周围没有这样的男人出现过
其言曼氏此片是“自身弊病集大成”之作——节奏拖沓、事无巨细且情感先行。
殊不知曼氏对这部作品还是抱有好感。
以往都是别人直径曼,此番则是曼老致敬他人。
曼怀着对于《迈阿密风云》系列剧集的憧憬之情炮制这部追怀之作,相比于受观众器重的类型大作此片则应算是曼的《罗马风情画》。
如若怀有《借刀杀人》《盗火线》的观看标准显然此片不及水准,但从一开始曼就没有打算制作一部完全面向观众的作品。
巩俐和法瑞尔跳出叙事的激情桥段是曼对于弗罗里达南部韵味的抒情式描绘,诚然,曼对于镜头无比珍惜(或许是他有习惯自己掌机的缘故)这也导致了其许多作品时常溢出。
但对于功成名就后的这一部“迈阿密往事”,迈克尔·曼的创作心态和个人偏好,都能成为有关这部电影所谓“老套瑕疵、冗长乏力”的批评的解释和回应。
回看1984年同名剧集,6分出头的评价也是岌岌可危的。
这部号称1.25亿美元的大制作,无论影评还是观众都是一片骂声。
不过,内地票房似乎还不错,这跟宣传一直在巩俐的激情戏上做文章不无关系。
本片是22年前的电视剧翻拍,可是电影却拍的不如如今盛行的美剧。
说实话,现在这种类型的警匪片已经不吃香了,要拍成“无间道”才会有人看了。
全剧平铺直叙,节奏缓慢,缺少兴奋点。
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炫目的特效,似乎全片唯一的看点就是巩俐的激情戏。
光凭这个大妈级的中国“美女”,要换回1.25亿的投资似乎有点困难。
真的不知道那1.25亿花到哪里去了,一点火爆场面也没有,像一部低成本的小制作,要不是科林法瑞尔和杰米因福克斯,简直就是一部电视电影。
话说回来,本片的演员整容倒是挺强大的。
不过,科林法瑞尔演的不够狠,一个卧底警察演成了情场浪子。
杰米因福克斯是我比较欣赏的演员,可惜演了个配角,没怎么发挥。
至于巩俐,很有沦为好莱坞花瓶的趋势,虽然我承认她有才华,但是好莱坞不是那么容易闯的,毕竟她是拍艺术片出名的,商业片不是其特长,片商看中的是票房。
巩俐最出名的作品还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那种农村女性,隐忍的同时具有不可小觑的内在激情或爆发力。
她身上拥有的东方传统特质,是属于中式深宅般的内敛与沉静,可以坐成一副画,却并非开放式的中西合璧,让人觉得妩媚至骨。
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迈克尔·曼的数字夜景依旧迷人,尽管听起来有些矛盾,但这部电影所呈现出的效果只能被总结为一种“臃肿妖冶的简洁”。
当年电影院的效果没让我感觉打分有这么低。。。
毒枭为了生意连女人都让人家随便睡,这职业精神......巩俐岁数上去了,越丰满倒越发标致了。
为了巩俐看完了谍海风云和这部 emmm 真的很一言难尽
有很好的主演,可是没有什么吸引的内容
色调暗到阴郁,夜戏更是让我回忆起权游最后一季那黑漆麻糊的感觉。配乐和画面不搭调,尤其是最后夜晚大战巩俐出场那一段。巩俐戏份不多,床戏不少,打酱油的角色。
不过不失,但比起『盗火线』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DC版,剧本非常无聊,全靠摄影救场。在迈阿密海滩最后的黎明类似在圣莫妮卡海滩永恒的日落,浪漫,心碎,甜心硬核的缉毒片。
可能放在别的导演这片子还算行,但出自迈克曼之手就实在太差了。选角失败,巩俐气色很差,完全不适合理应性感妩媚又有能力的花瓶角色。剧情走向本来明明设计是如何卧底找出内奸,却被莫名其妙的感情戏冲得七零八散,看到最后在想是不是连导演都自暴自弃了
【东方有线】十四年前第一次看时感觉太平淡,给了三星。十四年后再看,果断改成五星。有些电影的好处真的是要经过岁月沉淀后才体会得出。巩俐在迈克尔·曼的镜头下美丽、精干又从骨子里透出几分哀愁。两个男主角强悍而帅气。影片写实的叙事风格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缉毒卧底警察这行的危险。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卧底警察最终放走了女毒贩,没有犹豫,没有挣扎,再正义的主旋律也无法完全压制爱情的力量与意志的自由。联想起22年底那部因包含主角爱上毒枭的情节而被封杀的缉毒题材小说,只能说我朝还处于前现代甚至更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啊!(2023.2.20)
迈克尔曼迈入创作末期却转投数字摄影的怀抱,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想想同在用数字摄影机的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跌得有多惨就知道了,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俗,猫鼠爱情的迸发,俗;卧底与毒枭的博弈,俗,但落实到相关场景的呈现,在布满噪点的夜景与粗糙音效制作的背后,老曼那忧郁又绵长的情绪化叙事就完全占上风,不需要去考虑那些狗屁爱情戏、人物动机怎么发生的,只管去慢慢体验其间人物与人物间有声或无声的交流与疏离,时而静止,时而奔涌,在最真实的稳准狠与最梦幻的琼瑶剧边缘反复试探,褪去了冷硬风的博弈以后,那相当迷人的气质让科林·法瑞尔那诡异油腻的胡子都变得性感起来。
晕,这个片也是莫名其妙漏掉的,当年是提前再电影院看的,而且导演版也看过,居然还要重新标记,无语
略逊,冲着俩演技派去的,还有巩俐阿姨去的。没想到确实不好看,可见大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这片拍的太烂了,要啥没啥,剧情傻的一坨。看巩俐份上给两分。
当年它一上的时候大家骂它除了酷其他什么也没有,现在看觉得它除了酷其实也还不错,除了情节简单,结局圆满,电视剧用的镜头,还有壮阔的风景和美丽销魂的巩俐阿姨。。。已经是相当完美的商业答卷
小孩演大叔,大街扮靓妞。哎
动作片已经过时了,所以只看黄金时期的就可以了,没有追新的必要
因为巩俐所以给了3星
看在导演和枪械份上...
巩俐的演技烂死了...而且剧情很莫名其妙,只知道中心,但是看得我乱七八糟,结尾也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