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电影,说人,喜欢余男,不是什么粉丝,只是喜欢她演戏的态度和演戏的感觉,自然细腻,或许这已然不叫演戏,而是在诠释,看过余男去金星秀,采访过程中全程挺直伸腰,不做作,又安静,对待演戏认真严谨,所以,因为搜索了演员余男而看了这部电影。
结果又发现电影里有文艺片男演员秦昊,戏骨胡军,不禁对这部剧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再来说剧,影片是沿着小月桂一生的情感之路,从她少女时期跟随胡军饰演的上海王常爷,到成长为一代申曲皇后时跟随的上海王,到后来为了给常爷报仇而杀了新上海王,作为上海王的女人,小月桂能屈能伸,不怕磨难,而余男演戏又入木三分,值得推荐。
文/梦里诗书 面对一个昔日已然获得中肯口碑的电视剧蓝本,《上海王》的电影化未曾令人想见其居然能变得如此冗长平庸,整部电影给我最为深刻的映像便是一个字“赶”,剧情故事的跳跃性发展,使全片几乎没有一刻能真正走进那个昔日的旧上海,只是犹如看了一场超长版的电视剧预告。
其实如若你未曾看过这部电影导演胡雪桦的另一部片子《神奇》,那么确实很难想见一个关于旧上海暗流涌动,又有着胡军、余男、秦昊等一帮演技并不逊色演员参演的作品,何以能被拍的如此波澜不起,并不夸张的说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证明自己甚连最为基本的叙事能力都尤为欠缺,居然将一个本自中肯的蓝本,化为一本女性视角的黑帮流水账外毫无作为。
那么一个本自中肯的故事何以会变的如此不堪?
这在于电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预想铺开一个属于民国上海的大格局,但不合时宜的时间跳跃,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莫名展开,都使这个故事不仅在最终也未能真正树立起一个能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使上海的地气变的虚无飘渺,所有人设给人的唯一感觉便是在走马观花,乱七八糟的剪辑使这部电影能留给人的只是莫明其妙的尴尬。
当我们抛开《上海王》那与蓝本不相适应的叙事,其实就这一故事来说,确本是一个能为人唏嘘的黑帮悲剧,而以女性视角为审视预想呼之欲出厚重历史的方式,亦颇具新颖,或许如若这部作品能在科波拉之手,哪怕是一位能力正常点的导演手上,那么这一故事未尝不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但可惜的是或许终究只能是或许。
一场本当波澜壮阔的上海往事,最终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仅只那让人啼笑皆非蹩脚的上海话,这样的一部庸作不经让人想问:“何见上海,凭何称王?!
”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那些打四星五星的,少他妈忽悠了好吗?
你们这种人本事没有,牌坊倒立得老高,不仅自己再也拿不出有质量的作品,还阻碍了青壮年的发展。
胡雪桦们,你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排片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片子烂。
无论发行公司是否强力,烂片就是不会得到排片。
除了王汝刚和曹可凡外没一个角色上海话合格的。
敲黑板:那些说片中沪语有味道的评论统统可以判定为软文了。
————————————————————————————总的来说,旁边@北岛淳子 的影评还是比较诚恳的。
北岛酱的第二段我也是认可的,但第一段我一点也不认同。
角色单薄。
胡军不适合这个角色,表演中满是糊弄。
牌匾上的“义薄云天”是在搞笑吗。
一个角色为什么要两个演员来演。
白灵的沪语一塌糊涂,还不如完全说普通话。
从外滩泥泞的马路看出来倒也是做了点功课的,但这毫无意义,这部片子和上海毛关系都没有,改拍东北王西北王西南王都不影响故事嘛!
这样的片子,关起门来刻两张碟送送人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非要不自量力地找一堆明星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还把郭采洁的形象PS到海报中央,还公开发行,胡雪桦和他的朋友们也太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了吧?
胡雪桦,请不要再当众意淫了!
另,@铁任 、@柯尔特 和@战台烽 的影评被折叠得太正确了。
这三人合伙舔屁眼,真他妈恶心。
请原谅一个略带直男的想法·······看完影片,我终于知道,达成上海王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了。
就是你一定要为了各种莫须有或者无厘头的原因,去爱上一个叫小月桂的女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上海王”。
这就好比于传国玉玺····军队虎符····啊哈哈哈哈,笑话。
堂堂大上海,“上海王”们竟被一个女的迷得神魂颠倒····啊哈哈哈哈···233333333,笑疯了···
为了赶胡雪桦导演和曹可凡先生在诚品书店的活动,我和姐姐上午就去电影看了上海王,电影院人很少,整个场次只有包括我们的10个人,中途有人离场了,也有后面的朋友剧情讨论得眉飞色舞,散场后,还在说下半场什么时候上映,我也很开心地说,3月16日上映。
看到豆瓣上这么低的分,这么多差评,还是非常吃惊,至少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导演真的想展现一个那个时代的上海,他在活动里说,好的故事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他的故事对于当时上海那种诡谲云涌的情状与气氛烘托表现得非常好,让故事的底色异常浓郁与迷人。
他想要展现的上海是一个“融”的上海,导演说这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演员普通话、方言与英语混杂,让当初观影时的不理解也多些认同,连裹着小脚一个姆妈都会说几句流利的英语,多么时髦!
但十几年过去,当姆妈再掂着小脚走路时,又有些不搭,这个世界变化得多快啊!
于是过去与今朝之间,又多了些参差与对照。
影片中的建筑导演也说有借鉴南浔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小到门窗的设计都别有匠心。
这确实是一块异常迷人的土地,迷离到每一条弄堂窄巷都藏着一段动魄惊心与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是一块鱼龙混杂的土地,这是一片吸引着无数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有冒险,有机会,有蝼蚁般的小人物,也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因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里浪漫多了些奢侈,爱情多了些血色,悲情多了些壮丽,阴谋多了重黑暗,信任少了丝光明,当然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多了许多。
曹可凡先生说,他这样概括上海:大气,洋气,雅气。
实在精辟!
胡雪桦导演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上海,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今昔可以参差对照的上海,这是融的上海,也更是容的上海。
这是导演花了很长时间改的剧本,“十年磨一剑”,最后把那么漫长的故事那么纠结的人生凝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叙述,确实是困难。
但是我却觉得该有的都有的,有时点到即止未必不如饱满扎实,说得多了,反而冗余。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有那么多参差对照的人生。
是一举手一投眉间的生死,是一朝一夕间的物是人非。
让人感受人生的惊心动魄,也感受人生的冷暖无常。
世界变化得太快,竟然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与靠得住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复杂背后的简单。
利益的纠葛千思万绕,密密层层,剪不断理还乱。
但是用情义二字来解,人生似也从容简单了许多,也是打动人心之处。
我想用力地用心地去理解与感受每一颗认真的心灵,或许不够完美甚至会被嗤笑笨拙,但是足够真实与真诚,我敬佩每一个认真的人。
对每一个念旧的人来说,这是“江湖还在,大侠已远”的时代,这样的真实与真诚是那样得难能可贵。
“言之有戏,行之有义”的复杂与简单,这或许就是上海王的人生况味。
Ps:活动中,胡雪桦导演撩头发的姿势特别风骚哈!
(褒义词)
袁立和钟汉良才是我心目中的筱月桂和余其扬。
上海王,原著虹影,讲述一个名叫筱月桂的乡下女孩与几代上海王的恩怨纠葛。。。。
最开始看的是电视剧,袁立版的筱月桂,钟汉良演的余其扬。
袁立演筱月桂的话后期比较好,是那种隐忍坚强而又有智谋的女性形象。
前期就有点钝钝的,不太少女,但也符合一个乡下小姑娘初入城市腼腆局促的事实。
钟汉良演起阳光大男孩余其扬就更是手到擒来了。
电视剧里配角也比较出色,像巍子演的常力雄,是黑帮大佬的感觉,但与筱月桂相处起来也有柔情在。
筱月桂的女儿常荔荔是石小群演的,很美很惊艳,撑得起蛮横小姐的样子。
但是电影就很尴尬了。。。
筱月桂由两人饰演,少女时候是李梦。
木讷和倔强的感觉是有的,但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后期是余男,余男演技显然好得多,但却为电影凌乱的故事线所累,感觉只是几张完成得很好的表情动图。
胡军演的常力雄仿佛充满着乔峰式的英雄本色,一副我除了老大谁都不是的样子,看起来绝对不是那种能爱上一个乡下小姑娘的人。
余其扬在电影里存在感特别低,我只记住了秦昊演的反派黄佩玉。
原著小说里描写的筱月桂在乱世中遇见几代上海王,自己成为昆曲皇后,女儿与其反目成仇乃至试图勾引自己情人来施加报复的那种人世沧桑以及微妙的女性情态,电视剧里还能窥见一二。
可电影里却是虎头蛇尾,中间灌水,如坠云雾,可惜了这么一部特别适合拍成电视电影的作品。
没看过书和电视剧,冲着演员名气来的。
结果看得不知所谓。
导演或者编剧的过吧。。。。。。。。。。。。。。。。。。。。。。。。。。。。。。。。。。。。。。。。。。。。。。。。。。。。。。。。。。。。。。。。。。。。。。。。。。。。。。。。。。。。。。。。。。。。。。。。。。。。。。。。。。。。。。。。。
[cp]No.54余男演戏很好 很认真洗濯作品的女演员胡军绝对本色出演 那种荷尔蒙爆棚 救黄佩玉时打斗戏 真是好结果刚救出来就领了盒饭 也是没谁了白灵演的妓女 妩媚低俗那张劲儿 真的她演很合适小时的月桂这个演员很独特 印象深刻秦昊演的黄佩玉 有点硬拗的感觉如果上海王最后是个女人 是小月桂的话余男的气质还不够辣如果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小月扮演者袁立出演的话会更好她有一种狠辣又霸气的感觉[/cp]
很早以前看过虹影的小说,小说里描述的气势恢宏和跌宕起伏看的人的很揪心,一直很期待能改编成影视剧。
后来看到的电视剧版本,觉得袁立扮的小月桂太老气了,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年代戏,她已不是杜小月了!
再就看到了现在的电影版,两星给小月桂,完全就是想象中的样子,那种灵巧、倔强和艳丽都很到位。
第一次在一品楼给各位大爷斟茶,那一个低头的小侧脸,连我这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
余男扮筱月桂,太牵强了,没有说服力,那可是个能让整个大上海的男人为之疯狂的女人呀,不能只是那么朴实的模样,脑补一下前些年时候的陈冲,那种魅力、风韵和气场都是无人能及的。
这部电影版的男演员,除了胡军的常爷,其他的人都不想那么回事,台词里说的的小月桂第一次见黄佩玉的话,再看到秦昊的脸,分分钟出戏了。
还是再去看看小说,压压惊吧!
每个选角都欠点火候,有其形了,没那韵。
可以理解导演想要那种不漂亮却惊艳性感的女主角,不漂亮做到了,嘴唇太出戏缺风韵;胡军有气场缺睿智;阿其选西方面孔其实真的很难代入,这个人物其实角度很多,小跟班就是顺从不抢戏,带领小喽啰杀人放火就得有黑帮的势头,面对女主就该充满贪恋爱慕。
师爷面白脸圆,丝毫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主心骨的感觉。
黄佩玉和心里预期最近。
辛妈妈的妆确定不是演喜剧片的嘛。
服饰也欠火候,后期衣服一堆英伦风~~几场露骨的戏还不错,常爷死之前那场戏,我仿佛看了一部武侠片。
个人喜欢用上海方言说台词,一些景布得也算诚意了,作为电影,画面可以打90分以上了。
常爷死后叙事有点急了,应该是一部有权谋的戏,可惜着笔太少。
我看的虹影的第一本小说叫《K》
没有评分那么难看 五分给剧中所有男演员 都是帅的
太浓艳了,我喜欢余男
什么玩意。乱七八糟!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
导演空有野心和抱负,却欠缺能力和想法,把一个《上海往事》拍成了廉价电视剧版的《一个女人和几代男人的浪荡史》,故事格局很大,但支线太多抓不住重点,叙事节奏失控,这第一部基本就是在赶剧情,缺乏更准确的电影视听语言,感觉就是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精简版的电视剧一样,所有的元素都透露着无聊!
海王:听说有人要上我?
太玛丽苏了没眼看!竟然还要出2!!
以电视剧的水平,用电视剧的画质,拍了个电视剧故事。
每次看到余男那张脸,就没兴趣了。为什么评分那么低,我觉得还可以啊。
特效廉价,剧情莫名其妙,男二为啥会说日语,又为啥是内奸,刘佩奇为啥抓他,小孩为啥送出去,完全没有一点解释和逻辑,余男这没表情的渣演技昆曲扮相丑得跟鬼一样,唯一亮点都是上海话,但口音各有各的尴尬~
一腔热血卖给识货家
都什么鬼。。。。。。。。。
小月桂才是上海王,片名可以改成上海王和她的男人们
跟当年的大上海一个样,想拍出乱世中的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文艺爱情电影,最后感动的只是自己。画面和配乐还是很美的,台词很无力,心疼我胡军常爷,没能撑下去(;へ:)
这片子重新剪辑可以拿满分
没拍出上海王的故事吧,是一个玛丽苏的内核吧
这么好的故事,导演能拍成这么烂也是佩服。全篇就是大纲式跳跃,像个按照剧本赶作业的小学生,可惜了几位老戏骨好演员。余男、秦昊这么不会挑本子,我表示惊讶。(一个酝酿了半夜始终没睡着的夜晚看的片。)
电视剧画风的电影,也不知道是该审美还是审丑。
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会主次失衡,格调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