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骂啦别骂啦,其实台词说得很清楚:“ 我又不是要奇迹发生,我只是想要爱某个人"。
2023年看过一部后劲十足的爱情电影:《过往人生》,这部电影也是亚裔导演Celine Song的首部作品。
两年后,达妹(Dakota Johnson,《五十度灰》女主)、美队(Chris Evans)和佩爹(Pedro Pascal,《最后生还者》男主)三人联袂主演了Celine Song自编自导的第二部作品:《物质主义者》。
Celine Song是坐着的女士《物质主义者》剧情挺简单:生在穷人家,长在穷人家,打工还背着债的纽约红娘Lucy在客户婚礼上认识了新郎的兄弟:富豪Harry,还偶遇了端盘子的前男友John:
《物质主义者》剧情挺简单:生在穷人家,长在穷人家,打工还背着债的纽约红娘Lucy在客户婚礼上认识了新郎的兄弟:富豪Harry,还偶遇了端盘子的前男友John:
一个是私募富豪,一个是婚礼服务员 Lucy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物质主义者,红娘的职业身份进一步加成了她的属性。
坐在前男友的车里,聊到他的废柴室友搬到网黄女友家,Lucy不可置信:
“It is just math”电影内容说大白话就是,选面包,还是选爱情?
当然我也想问,不能不选吗?
毕竟Lucy年薪8万美元,在纽约养活自己也没那么费劲。
可是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很抗拒“孤独终老”,非要让“物质主义者”女主选一个。
那物质主义者Lucy会基于什么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我感觉这部电影有点无聊....奇怪的价值观,诡异的结局。
大家慎重观看哈哈 以下涉嫌剧透⚠️剧透警告⚠️警告⚠️⚠️ 既然你已经看到这里,我是真的要剧透了!
20岁出头的时候,窘迫的财务情况让Lucy和John在五周年纪念日分手——听起来很夸张,但引发两人大吵的只是25美元。
“不是因为不爱了,是因为我们太穷了”35岁时,Lucy在一场婚礼上认识了金融业富豪Harry。
Lucy很想把Harry发展成客户,结果Harry偏偏对她情有独钟。
精于计算的Lucy认为这位钻石王老五不该选择“负嫁妆”的自己,可Harry坚定地肯定了她的价值:
“因为你让我觉得我有价值”“你本来就很有价值”多次约会后,Lucy逐渐被Harry打动,决定和这位“理想收入、理想学历、理想生活方式、理想身高”的男人认真谈恋爱。
在Harry豪宅里,Lucy的眼神很微妙 情场得意职场受挫,Lucy的事业遇到了考验:自己努力撮合的女客户被男客户骚扰,这让她对自己“唯一擅长”的能力产生怀疑,放了一个月的短假整理心情(西方的月亮有点圆)。
准备去冰岛度假的Lucy无意间发现了男友准备好的钻戒,再次审视了自己和Harry的关系,最后选择了爱情(前男友)。
哈!
一个斤斤计较的纽约红娘,一个认为“伴侣决定了一生”的利己主义女人,在和富豪恋爱并分手之后,思考的是:1)要不要辞职?
2)要不要和37岁没有固定职业、住850美元/月合租公寓、存款2000美元的前男友复合?
嗯!
故事是怎么走到这个结局的,让我们从头开始掰扯掰扯。
接骨延长 电影一开始,Lucy的同事告诉她有一种外科手术可以增高15厘米:
需要20万美元听闻世界上竟然有这种捷径,红娘Lucy感叹这简直会改变相亲届的游戏规则。
和富豪Harry在一起后,半夜失眠醒来,Lucy忽然发现了男友腿部的“异样”:
这里我有调亮其实第一时间我并没看懂。
直到发现戒指那晚,Lucy再次在深夜坐起身来,上手进行了“探索”:
这里我有调亮我恍然大悟:“完美”的Harry,做了骨延长手术!
Lucy好奇Harry之前的身高,Harry在迟疑中蹲了下去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感情的部分并没有很深的触动,但是对Harry的手术印象深刻。
价值感电影刚开始,Lucy的公司为她办庆功会,大肆庆祝她促成的第9段婚姻,准新娘叫夏洛特。
然而镜头一转,新娘夏洛特婚前崩溃,她无法面对自己好端端一个“现代女性”怎么就要结婚了:
和老公结婚最大的爽感来自亲姐的嫉妒,夏洛特难以面对这“阴暗”的理由:
Lucy安慰夏洛特婚姻就是交易,而各方面更胜姐夫一筹的新郎让她感受到了价值,这就是她结婚的理由。
夏洛特立刻想通,快乐结婚。
与之相似的,Harry也让Lucy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对于万物皆数学的Lucy来说很重要。
何为般配 Lucy与前男友重逢正是在夏洛特的婚礼上。
两人借着室外抽烟聊了聊对这对新婚燕尔的看法。
“经济背景相似,政治立场一致,外貌吸引力相当,成长环境也相似”而John和Lucy又何尝不般配呢?
和这样一个男人是灵魂伴侣,Lucy似乎有点苦涩争吵约会的时候,Lucy关心了Harry的家庭氛围:
此时她的脑海里想的是什么呢?
一定是因为钱和自己大吵的John吧:
孤独电影一开始,Lucy便谢绝了同事的好意:
“我选择孤独终老,或者嫁个富豪” “一回事” 影片最后,Lucy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找个穷光蛋。
电影中的女人们都对孤单非常抵触。
同事本来是想给Lucy科普增高手术,结果Lucy第一反应:
和John旁观路人结婚,毒舌的Lucy在一旁暗搓搓预言他们糟糕的婚后生活。
“终有一天,你们会毫无预兆地开始互相讨厌,彼此心生怨怼,把对方的好视作理所当然,渐渐疏于亲密,随便生几个孩子,然后互相厌倦。
终有人背叛对方,接着就是无休止的争吵。
起初还躲着孩子,后来干脆就不顾场合,又因孩子目睹丑态而迁怒于他们,然后闹上法庭争夺财产归属、子女抚养权,锱铢必较,直至彻底结束。
” 即便结局如此糟糕,为何人们还要结婚?
——因为孤独寂寞。
客户Sophie面基失意,最绝望的也是自己要“孤独终老”:
Sophie明明是一个“家境尚可、学历尚可、性格尚可”的好女孩,但2025年的爱情电影里,她依然是dying for marry,极度渴婚。
贫穷与误会 “不是因为不相爱,是因为我们没钱了”。
贫穷是Lucy与John分手的导火索:
“我不想因为贫穷恨你,但此刻我恨你,这让我更恨自己” John不接受1小时25美元的停车费,兜兜转转20分钟找不到停车位,而Lucy订的餐厅超时15分钟就作废,还要每人扣25美元。
25美元,却足以让两个年轻人彻底陌路。
贫穷也是重逢后John再次拒绝Lucy的理由。
“我不该去”他负担不起:
但自卑的John让本就是“物质主义者”的Lucy再次看低自己:
“你有没有在听我讲话”你在想什么?
John总在关注Lucy的动态和心情。
“你在想什么?”
“想什么呢?”
Lucy工作不顺,John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不对:
“你会嫁给此生挚爱” 电影8分半,Lucy向Soffie保证她会嫁给“此生挚爱”。
Soffie不信,她信:
经历了约会骚扰闹剧和尾随跟踪后,Soffie大崩溃,但Lucy还是坚信“毕生挚爱”的存在:
嗯....清真快餐 二十出头恋爱大吵时,Lucy在街头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十多岁复合后,John熟练地在大都会博物馆旁的清真快餐摊位买好食物,包里是给Lucy求婚的花。
他超爱 John非常爱Lucy,爱得非常非常卑微。
“随时效劳”:
“随时可以联系我”:
“我不恨你”:
John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卑微:
可那又如何?
这一切都是他放任Lucy做的。
Lucy一直觉得爱情很简单,John就像忽然在婚礼上出现那样,不知不觉再次闯入她的生活:
一切都水到渠成:
Lucy看John的眼神,是云淡风轻:
当John打量她的时候,能看到他的爱,和淡淡的悲伤:
真爱至上 Lucy明确知道选择John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明知道婚姻意味着交易,但在和富豪交往后Lucy把真爱变成了前提。
、
Lucy没办法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她要和一个“情不自禁”爱自己的人结婚。
借Soffie的口说出了答案John干脆报上自己大名算了:情不自禁。
就这样,物质主义者找到了她的感情
所以,物质主义者Lucy女士还是被真爱征服了——"我又不是要奇迹发生,我只是想要爱某个人"。
网友也是挺毒舌的:
大眼网友@WowDaikon看到这里,不知道你能否get到这部电影的逻辑呢?
所有的爱情片/小说都只有一条规则:the heart wants what the heart wants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则,那可能是搞笑片,恐怖片,伦理片,悬疑片…但那不是爱情片。
We FALL in love,第一个想到这句话的人是poet,虚妄的人类在爱情面前,就像万物被引力控制:爱情令我们神魂颠倒,就是因为有一个难以控制的因素。
看了两部Celine Song文艺爱情片,我觉得这一部比上一部Past Lives更符合爱情片的随心定律。
但随心并不是universial,是不?
Falling in love,soulmate,the love of your life,这些是西方自由主义之下强调个人产生的概念。
一想到matchmaker,我就想到Indian Matchmaker那个reality tv,这个节目好看是因为两种文化的冲撞,在印度长大的父母认为婚姻是两家人的结合,门当户对就好了,感情可以以后培养。
Desi(印度移民)的子女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认为婚姻一定有爱情里面,所以更倾向自由恋爱,但为了应付父母,也答应了让媒婆帮忙。
Materialists也得益了这种文化冲撞,评价比较两极。
那到底哪种派别才更好?
人生太短,亲密关系一旦开始牵涉太多,鲜有人两边都试过,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但我作为一个随心派,I lived that life and I played the game,我觉得这电影描写了一个女人自己的变化是挺好看和真实。
在异性恋亲密关系里面,女人是chooser(at least在美国是)。
那怎么知道应该choose什么呢?
By playing the dating game。
"Dating is hard" 是因为这也是一个self exploration过程,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
直到你真的date一个你一直认为的”理想对象“,你不会知道到底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理想“。
Love不是infatuation,一个人可以包装得再美丽再精致,但直到那些包装褪去之后,露出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人,一个不完美的人,一个软弱的人,而另外一个人说,没关系亲爱的,我依然爱你,你才知道哦,那是爱。
两个人的优点把对方吸引过来,但确是两个人的不完美决定了他们会不会成为对方的soul mates。
What a game,right?
那样说的话,checklist到底对找到真爱有没有用呢?
或者checklist是为了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更有用,那会不会实际派更开心呢?
但两家结合的婚姻模式,个人开心是不是重要的考量呢?
这些问题可能要让别的电影去探讨。
Celing Song是偏爱artists的,Past Lives里面两个作家,Materialists是两个演员。
还是谁比artists更随心更注重feeling呢?
还是那句,电影拍得很好,演员也很棒,Zaddy那么有趣的人成功演一个无聊空心的富二代演得那么传神,看得时候我也不喜欢他了更喜欢Christ Evans哈哈哈哈。
作为一个坚定的不婚单女其实本应对这种电影无感,但由于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所以还是抽时间早早的去看了。
整部电影的体量很小,情节淡淡的,情感也是,达妹说我爱你的时候淡得像是第三者画外音。
某种程度上也和当代人的精神状况相匹配:在如此高压的生活状态下,多余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电影标题是“物质主义者”,但整部电影里对于婚姻和伴侣选择的探讨其实很现实。
相亲不过是双方互相交换筹码做math。
”Marriage is business “难道lucy和harry之间就没有一点的chemistry吗?
其实是有的,对于大部分想要结婚的人来说这一点可能就足够,但这部电影却在提醒你:如果你渴望婚姻,别忘记爱。
人为什么要结婚?
john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在思考。
人为了结婚,花大价钱找红娘,花大价钱做增高手术,甚至被图谋不轨后还孜孜不倦地继续相亲。
after all of these,终有一天你们可能会相看生厌,吵架,出轨,离婚,争财产,人生过的一团糟,所以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传统?
因为不想遭人非议?
因为对爱有希望?
亦或是只是想要爱人和被爱?
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间?
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同时我也不觉得这部电影就落在了女主拒绝了富家子而因为爱情和穷小子复合上。
她当下选择的爱情也是有保留的爱情,她可以make herself a living,对升职的offer也并非全然拒绝,因为她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就像所有渴望婚姻的人一样。
爱情和面包,是一辈子的难题。
Celine Song在用这部电影告诉你,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被量化的世界,请不要忘记爱。
电影最后定格在了纽约的Marriage Bureau内,让我回想起去年我也是在这里做了朋友的证婚人。
那是一个阴天的下午,和绝大多数的三月的纽约下午一样,但当朋友即将进入室内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
我会记得那一刻,我相信我的朋友也一定记得。
一直很喜欢达妹 从五十度灰开始的。
终于是看懂了美式爱情的玛丽苏内核。
🫐剧情 :女主作为中间人介绍人date。
神来之笔就是男主完美外壳下 身高是断骨重张的!
太先进了 !
男主说改变了生命 很值得。
(类似有钱了什么都不缺 改个身高条件 我完全理解!
)🫐好笑的点:男主除了第一次的激情 后面每次都是呼呼倒头大睡 。
笑死了 。
很写实又很不写实 就很好玩能明白很多社会情感频道了。
男二“我的报价 是终身爱你。
” 因为我除了爱没有其他能给你。
我完全没过脑 什么东西啊 ?
🫐取景:纽约那个出租车下来的街 我已经看到过好多电影出现了 !
想去看一看呜呜🫐剧本 :觉得这种电影的剧情性很好。
因为能翻拍成不同国家的在地故事。
可以延展。
(但依旧是小妞电影内核 很受限)🫐bug:1️⃣内核太过于小家子气。
什么关于“婚姻是生意 爱情不是” 这是2025年的美国电影讲出来的话?
1990倒还听一听。
2️⃣传递的关于婚姻的价值观是很悲观的。
3️⃣孤独感对于一些缺爱女性群体 其实可以深挖 。
4️⃣逻辑不通。
这个谁 太帅了吧 !
这么穷还有这么帅的衣服?
这个脸直接进yc当公关嘎嘎既然这么爱?
也折射出了就需要这样的外在条件 才会有可比性 才是玛丽苏剧本。
我其实不认可没有物质的爱情。
我的父母就是类似于爸爸很帅但没钱性格固执(自然也达不到有钱多金花心的本领)妈妈有一点赚钱能力能顾好自己但是聒噪充满了抱怨。
这种爱情相爱可以 ,别生孩子。
(相爱图点什么肯定容易 但是漫长的生活磨难 狗屎一般 孩子就变成牺牲品。
)不推荐。
现实性标题,理想性故事。
BTW这好像是达妹第二次演Lucy了🤣其实也没有网传的那么糟糕,两位俊男以为美女已经足够值得一星起步了(没错,我的三⭐️当中有一星是给演员的颜值的)。
这部电影因为有着“达妹的衣橱”之称,所以我期待了许久,但是最终为了抢先看只能看到高糊画质的枪版,而开头一度让我以为枪版也是假的😢说实话,这个故事很简单,Lucy经过了工作与爱情中的羁绊,在现实和理想中选择了理想的爱情。
但是通篇看起来显得有点虚无(流水作),既没有彰显当下主流的女性独立思想主义,也没有体现出有价值的爱情观念。
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要用接近两个小时来叙述,缺少了重点,而且略显沉缀,稍微浓缩一点,可以除了主角外,从客户方面充实这个故事。
其实电影的前半段非常现实,女主就是“物质人”的写照,当然大家都不愿意为柴米油盐而每天争吵。
最后结局的扭转,桃总这个角色必然需要承担起情感共鸣的责任,但我认为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按照现在的剧情发展,我会更偏向于开放性结局,让女主自由飞吧!
在电影里,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个现实事件。
“20万接骨为了长高一寸”,提升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这好像与花几十万留学一两年 为了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道理?
佩爹和桃总,达妹的生活 我的梦啊!
真的不能all in吗?
🥺对比起电影,更喜欢看三位主角在戏外的采访,太有生活感了。
(才认识桃总,他看起又温柔又有责任感😭)正版上线后会再刷一遍的颜剧🤩
这是我在豆瓣第一次点开“写影评”这个标签,斗胆为一部电影加上一些评论,同时与其称为我对《物质主义者》的点评,不如说是 萨布里纳·切尔奎拉 对这部电影的点评。
我只是恰好在看《物质主义者》这天的中午正好看了《坠入爱情》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好像就是在论证《坠入爱情》的第一部分“选择”。
一,罗兰·巴特——社会无意识你爱上某一个人,是因为另一个人或其他人向你揭示了这个人是值得追求的;不管多么奇特,爱欲是被诱导激发起来的。
Lucy作为红娘凑成了一对,在婚礼之前,新娘犹豫不决,最后她说出内心的想法,因为跟Peter结婚,能让她的姐妹嫉妒。
Lucy认为,Peter让她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
爱情都不是自发的,换句话说,爱情的根源并非爱情,爱情的根源不是出于自己,而是出于哪些向我们指出该去爱谁的人。
二,叔本华——生物无意识电影中,Lucy就职的婚恋交友公司所有的客户都会对自己的交往对象有要求。
比如:身高、年龄、肤色、身材、收入。
身高
年龄
肤色
身材
收入叔本华说,爱情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的或有意识的选择,如果真的能根据某种标准去选择,那么这种选择只能是出于一种人类物种性的无意识。
出于本能,我们只想生出漂亮幸福的后代。
如果对爱情对象的选择是无意识的,那么这个选择的标准就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制定出来,因为所有的标准都遵循物种的逻辑。
三,帕斯卡尔——爱上一个人的品质(qualités)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这样写道:我们不会爱上一个人,只会爱上一个人的品质。
我是李厚辰亲革劳党成员,他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们要用美德去追求对方。
在电影中,Lucy与新认识的高富帅Harry迅速坠入爱情,对方能带她出入高级餐厅、住上了千万豪宅、去冰岛旅行,在这同时,她仍然对前任John念念不忘,John是Harry的反面,很穷,但好像他与Lucy的内在连结更加紧密。
这样就产生出一个问题,到底哪种感情更美好、更卓越,或者说,更高尚?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更希望别人爱的是我的本我。
但我的本我是什么?
我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但这两者都不是“本我”——人们只能透过这两者看到一些品质,也就是我们表面所呈现出的,一些会变的东西。
没有人爱上的是我的本我,因为我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看到的我,即一个社会身份,这个身份是我的肉体特征、智力特征和社会特征的集合。
所以帕斯卡尔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本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才华或美貌爱上某个人,不比因财富或权势而爱上他显得更高尚。
无论爱情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应受到谴责。
四,席琳·宋——理想主义者虽然标题为《物质主义者》,但影片的最后,Lucy还是跟John在一起了。
在《过往人生》中,提着旅行箱的男主与女主在门口告别,而在这部电影里,他们重新在一起了。
感谢席琳·宋,过去几年以来,我一直在试图“坠入爱情”(当然都失败了),试图在软件上左划右划,为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设定一个画像,长发、喜欢看电影、喜欢运动等等,席琳·宋用一部影片消解了这些行为的意义——实际上这些都不重要。
坠入爱情,就是让自己远离利益的游戏。
我们知道何为利益,却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坠入爱情。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罗丝不顾一切地爱上彼此,也正是这样的爱情,让杰克甘愿为罗丝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看来,这才是纯洁的爱情,因为它既表现出一种颠覆,又表现为一种宿命(选择权不由我主导)。
谁也不能规划爱情、担保爱情。
我们把握不住爱情的选择标准,因为违抗,所以自由,爱情会给生命带来一场混乱。
如果我们心之所向的是杰克与罗丝的爱情,那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那就是爱情颠覆一切的力量。
看起来这是一部很落俗套的电影,但感谢它,它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妈妈,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彩虹终于出现在我的天空
我走进电影院,是因为《过往人生》。
Celine Song当年用一场在纽约街头静静散步的重逢,把一段二十年的情感留白讲得克制而深刻。
我喜欢那种“a lot of emotions, very little drama”的处理方式——情绪不是要被高声宣告,而是从沉默里慢慢涌出来。
所以当我得知她的新作《Materialists》即将上映,我是带着不小的期待走进影院的。
但电影看下来,我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气不顺”。
不是愤怒,不是失望,而是一种夹在“拍得挺漂亮”和“怎么就这样了?
”之间的郁结。
这部电影依旧围绕女性在情感和物质之间的选择,但讲述的方式却显得意外地陈旧。
爱情和面包必须二选一吗?
选爱情就一定比选面包高贵吗?
选了爱情之后,面包怎么办?
— 这些问题仿佛是二三十年前都市女性题材剧集里纠结的命题。
而电影看似要超越这些问题,实际上却只是轻易给出了那个“看似正确”的答案。
我其实不在意Lucy最后选了谁。
我只在意她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看见自己。
如果她拒绝Harry,是因为意识到那种让人迷恋的从容和绅士感,其实是他用金钱构筑起来的壳,内核也不过是焦虑与控制,那么我会觉得这是一次真正的祛魅。
她没有拒绝“交易”本身,而是拒绝了在交易中被操控、被定义的那一刻。
但电影却给了我们一个更简单的解释:“我意识到他不爱我,我也不爱他。
我们只是一场交易。
” 这不是觉醒,是跳车。
而她选择John,理由似乎是“我们互相相爱”。
可这份“爱”建立在哪?
如果只是因为他们都来自破碎家庭,有相似的成长背景,那她怎么能确定自己不是正走向父母的旧路?
那些她用力逃离的童年困境,真的不会在这段感情里重演吗?
这份爱,是否也可能是以“懂你”为名的温柔掌控?
她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了这份爱,愿意牺牲我原本渴望的物质生活吗?
”遗憾的是,电影对这些问题都避而不谈。
《Materialists》提供的是一面模糊的镜子,它映出了我们熟悉的问题,却没有回答我们的新困惑。
它看起来想触碰女性情感选择的复杂性,却反而退回到了一个简单的结局:当然选爱情,有情饮水饱。
但我们已经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你的生活里,爱情和面包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你有没有为自己设想过第三条路?
影片的核心冲突看似围绕着“爱情与面包”的经典命题展开,但女主开篇对男二说的那句——“你觉得消费高就是浪漫吗?
”——便已鲜明地划清了界限:她绝非一个拜金主义者(虽然她觉得她是)。
在女主的价值观序列里,“爱情”始终凌驾于“面包”之上。
她的诉求并非在二者间艰难抉择,而是寻找一个“钱足够”且“她爱”的人。
这注定了那个富有的男人无法成为她的归宿,因为他们的结合基础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纯粹的情感。
女主的职业背景(从演员转行)及其与前任(落魄演员)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她与“拜金”标签的距离,并揭示了更深层的心理动因。
前任作为演员的身份,很可能承载着她未能实现的梦想或某种理想化的生活投射。
他们的分手虽因“钱”而起,但根源在于前任混乱的生活状态(如与人合租、事业无成),而非单纯的经济窘迫。
这体现了女主的理性与感性并存: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有钱男阶层的鸿沟(知道以她的条件肯定无法配得上),也始终忠于内心对纯粹情感的渴望。
影片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或许并非结局的选择,而是对男二有钱男这一角色的塑造。
他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童话般的完美偶像剧光环——多金、“深情”、似乎专一。
这种过于理想化、甚至显得表面的塑造(对比《装腔启示录》中对现实富豪更复杂、更世故的刻画),是制造最终悬念的关键。
试想,若男二的形象更贴近现实——带有其阶层固有的傲慢、算计或复杂性——那么女主的选择将变得毫无悬念,“该选谁或谁都不选”。
偶像剧滤镜的加持,反而模糊了价值观冲突的本质,让选择显得“困难”。
(PS:中后期点明男二身高做了手术以及女主各种整容,只想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装腔启示录)影片开篇那个关于人类蒙昧时期的隐喻堪称点睛之笔:在尚未被“面包”概念异化的原始阶段,人类基于最纯粹、最本能的“爱”进行交配与繁衍。
这一场景强烈地呼应了导演试图传达的核心价值观:爱情,就其本质而言,应当且可以是纯粹的,与物质条件无涉。
“面包”从来不该是爱情选择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发展的附加物,却常常喧宾夺主。
因此,女主最终选择回归那个生活“一塌糊涂”的前任,并非妥协,而是对纯粹之爱的勇敢回归。
她拒绝了偶像剧编织的、建立在物质光环上的虚幻浪漫,选择拥抱那个虽然不完美、却承载着真实情感联结的人。
爱情,就是爱情。
它理应纯粹。
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依然会想要爱与被爱。
首先要夸达妹实在太美了,电影服化道摄影质感在线,熟悉的风格,结局我直接梦回past lives了。
还记得past lives结尾吗?
女主告别初恋,带着复杂心情回家,发现那个“他”就等在门口。
他不懂韩语,但懂她读的书、看的电影,认真听她抱怨排练,更懂她绝不会为男人错过事业。
翻来覆去席琳·宋就是想要再次证明:「这种“被深度看见”的懂得,才是爱的硬通货!
」
过往人生 x 物质主义者很多人看完《物质主义者》后都会大为震惊,很生气:为什么放着帅气多金的砖石王老五不选,反而放弃工作放弃富商而选择没钱没未来的穷小子?
其实不难理解。
「人的选择是基于出生背景,成长环境,原声家庭,人生经历,这些决定着性格,性格决定着选择。
」☑️Lucy:女主看起来上是职场女精英,穿着时尚,精准拿捏客户需求,灵活应对社交场合,可是不难从前男友的对话里发现她很破碎,她没有happy family…足以说明她是敏感和破碎的,而且客诉这件事她第一时间找到的是John而非Harry,因为她知道他和Harry是一场business,而在这种事情上他只能从John身上获取情绪价值,他和 John 可以平等交换思绪和情感, 而富商Harry,帅气多金又会营造惊喜浪漫谁能不心动,但金钱堆砌的物质代表给不了这份“看见”。
女主最终选择的是内心那片未被标价的情绪价值——被深度“看见”的渴望。
可以想象,女主和两个男主在一起后的生活模式:☑️Harry:物质低风险,可以不假思索的每一次约会去高端餐厅,穿不完的高定礼服,收不完的花以及昂贵舒适的真丝床单等等,但没有情绪价值的往来,也没有爱,也不会在人群中争吵,阶级不对等,是一种交易。
🩸新鲜感褪去后是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
☑️John:物质高风险,可以毫无遮掩的分享和吐槽所有事情,家庭背景相似,会制造普通人之间的浪漫和惊喜,阶级对等,但会因为20刀停车费而喋喋不休的吵架。
🩸浪漫褪去后是可以勉强接受的物质需求。
但!
因害怕“die alone”就结婚?
这个观点我是不能苟的,而我认为婚姻有时恰恰是孤独的开端——精神的共鸣,需先和自己和解;物理的陪伴,婚姻可以算一条性价比高的路。
如果说《过往人生》是告别后的温情和归宿,那《物质主义者》就是它的极致反面:有人挣脱婚恋束缚独自轻盈美丽,而有人仍在世俗的路上徘徊。
物质能撑起生活的架子,却填不满那些灵魂渴求“被看见”的空洞。
「我们爱得清醒,也困于清醒。
人生海海,唯有眼前联结的温度是真实和可感的。
」成年人的现实世界,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女主选择没有钱没未来的穷小子,而代价必然在暗处悄然生长,没有物质的婚姻到底是否会长久?
结尾,她坐在长椅上等他,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松弛与幸福,也照应了开头原始人即使在没有物质的情况下也必须有爱和花。
那一刻或许就是答案——在物质洪流里,我们奋力打捞的,不过是一份“被看见”的真心。
我太爱看小妞电影了。
-物质主义者都市爱情生活精致又空虚的气质让我想起纽约的一个雨天(此时天也在下雨),所以纽约的一个电影应该叫小伙电影吗x-达妹饱满但不张扬的自信感又硬控了一波场子,把观众会对荒谬剧情产生的质疑感hold回去了。
-我喜欢小妞电影在服装上的考究,女主角每一秒都是鲜活魅力的,她们的装扮往往是内心情绪的外部表达,观察到这种内部情绪外显折射在时尚上的流动感很有意思。
比如达妹每次见daddy的场合都是魅力都市丽人的穿搭,高跟鞋,如果她不自爆自己还在欠债我是看不出来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让生意场上的她演出来了。
而她每一次与daddy见面都是精致的穿搭,也可以见得这份感情也是生意场域吧。
运动鞋的出现在她找被性侵的客户的时候,因为实在是丑的出奇,所以极显眼。
此后这白底黑面的惊天大丑鞋就焊大姐脚上了,跟前夫哥俩人溜进宴会的时候也穿着,她带了去冰岛的行李,按理说找出一双能陪礼服裙的鞋子绝对不是问题,我想也是为时间线考虑的原因,一看那双鞋就知道这还是他们刚溜进别人婚礼的那天。
更重要的是“放松”吧,她在这人面前不用踩着恨天高,武装到一个“看着镜子觉得自己value才可以”状态。
(我想到:虽然我总是对于感情趋于平淡时对面开始有一个投入度滑坡的问题很有抵触情绪,然而看到达妹换鞋记我想到自己和同一个人约会次数多了,其实也会慢慢不化妆,睡衣不离身)-在daddy说出“我没法爱,因为我总觉得爱让我羞耻”这个惊天大爱无能red flag之前我都没法对他say no,我又有什么资格judge达妹呢,我也是既要爱又要钱的人。
最后俩人的结局可谓是诗意十足,他俩能破镜重圆真是重在一个“匀”字:曾经,他十足理想主义,她十足物质主义,谁也不让谁;现在,他愿意匀一点她的物质主义到自己身上,说出“我会开始接商业电影即使那很烦人”云云背弃理想的话,她愿意匀一些理想主义到自己身上,更关注主观情感而非物质匹配,甚至想辞职(她有这种思想转变确实是难再做红娘了)。
他们就像彼此的台阶,各自一条路越走越窄后发现地球是圆的,融合共生起码不那么孤独,在冰冷的混凝土堆里住久了,蚂蚁也会注意到自己实则是有被someone cares与care someone的需求的。
解决孤独嘛,不寒碜。
-让我很难过的一句台词是被性侵的客户深夜和达妹会面后崩溃大哭说:我该找个男朋友了,至少这个时候我能打电话给他,而不是打给我的红娘。
....我们在从男人的手里得到保护,为了防着谁?
防着其他男人。
唉。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项目本身 能清楚感受到席琳宋写台词对话的能力 最好的一场戏是女主和帕斯卡上床前餐厅的对话 非常非常细 包括和美队的几场戏也不错 和帕斯卡分手那场力量不够 然后就是情节上来回来去的否定确定明显不是导演擅长的 相比过往人生这部人物在情绪上没有值得品的地方 人物动机是人设在撑 看一半觉得可以和《爱乐之城》对照 后面发现本来要向非物质主义的方向走的同时还掺着讲不透的现实 这就变得两头不彻底了
Girls night out点映 6ft坚决不容妥协!Relationship is a business, when you make a deal, love should be on the table. 姐妹说让她想起小时候的初恋 恋爱明明很纯粹 长大了谈多了却好像忘记了。
我觉得我不喜欢这个本子的原因不在于结局或者选择或者其他具体的东西上,而在于它既没有把浪漫爱真的拆解成一种有限资源下人类择优选择的经济问题,也没有试图把爱的实质——爱是一种我们需要锻炼的能力——展示出来。浪漫爱停留在浪漫的阶段,是一种非理性也并不可持续的吸引力,还是一种幻想,那就只能是泡沫。(但是CE太帅了我觉得这片子看起来有点无脑爽,Pedro和达妹的声音好听,英语听力素材水平。
3.5分 有哄骗女生嫁给穷男人的嫌疑
bad casting except that 达妹 is stunning af 而且是男女皆爱的那一型。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剧本落脚点写错了 难道我们看了半天是为了得到materialist不如true love的教育? /first half is very entertaining but then it went downhill @amc /8万美元可以在纽约过成这样,这是什么通货紧缩水平?
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归类到fantasy里面。故事很精准的描绘了目前的中国婚恋市场。
太糟糕了。达妹和这两个男主,还没有隔壁吵得不可开交的《爱情,到此为止》的男女主cp感强。感觉大家都不熟。而且关于物质、爱情、婚姻的讨论太浅显了,咱这个岁数还没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有这些困惑真的很晚熟。最终选择更让人觉得女主没想明白。当然,女主没想明白意味着编导没想明白。而且这个戏真的没有“喜剧”,前面达妹和老头子约会的时候,虽然切换了不同场景,但是实质上变化不大,大段对话也没啥意义。
还是2星吧,看的过程一直在唉声叹气,被前期宣发吊的胃口太高了,像“屎味儿巧克力”。看了一些评论,不太同意,应该是在经历了一些事后才不会蠢到选择broke但有爱的文青吧?何况另一位多金男还是佩佩,当然选1200万刀啊= = 达妹演技真的好平,全片唯一演技大赏是索菲在街上崩溃那场戏。还有感觉看外国人【如此对话】好割裂哦
2025年了,还有人愿意诚恳甚至笨拙地讲爱情,这本身就很珍贵。从《过往人生》到这一部,感觉导演变得浪漫柔情了很多。爱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梦吗?人们看到了那么多荒凉的现实、残破的婚姻,为什么还要踏入爱河?因为我们总有希望,或者说,还有人在对爱情抱有希望,即便看清现实,也仍然相信。这是一个算计比真情来得容易的时代,稀缺的从来不是爱情,而是敢爱的“笨拙”的人。
romcom亘古不变的母题,爱情还是面包,最终大家依然都从materialistic活成了romantic。全片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Dakota和Chris在时代广场为了20块停车费吵架,多真实!除此之外Chris这个角色展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温柔长情,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一年八万在曼哈顿,还要接济一个穷困潦倒的无名演员男朋友,这要怎么活?别辞职了,升总监工资翻番可能还行。Love is easy. Dating is hard. Marriage is even harder. You wait and see. 不知道是我不习惯看Pedro演纯爱戏,还是他就不适合,和Dakota毫无火花可言,这金钱味的恋爱谈得实在是非常尬,大概就是这种对比显示出另一边爱情味的美了,CE纯爱角色演多了还是很会的
观评论区有感:恐怕《风月俏佳人》《恋恋笔记本》《泰坦尼克号》放今天都得被冠以穷鬼的险恶用心,哄骗有钱人向下社交。
我太喜欢Dakota的咬字发音了。关于爱情,我看Lucy做选择就好像看自己的故事。不愁吃喝玩乐,随意挥霍金钱的感觉真的很好,可是跟这个人相处的每一刻都不快乐。没有爱只有钱的两个人一起过四五十年,只会变得无言冷漠。
以物质主义者为外表的爱情鸡汤。看到电影末尾两位的对白哭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太不现实了。看得很不是滋味。给达妹多一星。
达妹这个接片质量真的是难崩,cast里唯一是人的就是达妹了。毒鸡汤到最后就剩个毒了
Modern Love
3.5。像是聪明学生写了一篇烂作文,结尾是狗血无语的(人生何尝不如此),客户女配角的演技是吊打dakota的(但角选的真适合),但是它会让你反复去想,这就是celine song的特色吧
perfectly disaffectionate
这剧情太理想,节奏太东亚了。但如果有个男的(帅的)对我说 I am your certainty,我会真的马上考虑结婚的
这电影也是一种不停check boxes的过程😅
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know I’m capable of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