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女人
Ang Babaeng Humayo,出狱的女人(港),离去的女人,The Woman Who Left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切洛·桑托斯-孔奇奥,约翰·洛伊·克鲁兹,迈克尔·德·梅萨,诺尼·布埃诺卡米诺,沙梅恩·布埃诺卡米诺,梅·帕纳,梅恩·厄斯塔内罗,玛乔丽·洛里科,劳·罗德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英语,日语,菲律宾语年份:2016
简介:赫萝西亚(切洛•桑托斯-孔奇奥 Charo Santos-Concio 饰)本是一名与世无争的老师,却因为平白无故遭到诬陷而被关进了监狱,面临着三十年的监狱生活。在这漫长的三十年即将接近尾声之时,赫萝西亚的冤屈被平凡,她被无罪释放了。原来,赫萝西亚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皮特罗(Shamaine Centenera 饰..详细 >
毫不怀疑迪亚兹首先能把片拍成一部影集 再往此上说我以目前看来觉得他还是更适合营造《悲伤秘密的摇篮曲》式的疏离气质 固定长镜开始叙述实在的情节时非常欠缺的是类似洪和滨口的有机组织安排能力
那些带有神秘幽微特性的人物进入/走出固定不动的画框,或许将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但总也不会撼动微观叙述中的那股广博厚重——如同水面之下的冰山,这是一场确认自身如何(是否)存在于世间的痛苦之旅。
70
毫无突破,类型元素和时政乱象同作为噱头的边缘社会生态被简单粗暴的捆绑在一起,过往的“历史潜行”几乎不见了踪影,看来拉夫达兹真的打算在片长上把自己耗尽了。
3小时40分的黑白片,全程一个大码的复仇,一个对话能念10分钟,多无聊的人能坚持看完啊。
其实没必要拍那么长,因为真的很一般
又是一枚新电影重磅炸弹。全片只有两个移动镜头,焦也只变了两次,五到十分钟的长镜头随处可见,导演不愧是杨德昌的精神伙伴。这种架空蒙太奇的长镜头的好处就在于让观众自己去发现一个镜头中的关注点,而不是被导演操控着去看电影。电影长是长,但确实长得有道理,更有叛逆精神。#tiff2016
长镜头、固定机位加上黑白摄影,很容易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但还是疑问影片真的需要拍这么长吗...
意外看得有趣,但大部分原因可能還是源自對菲律賓的好奇。最後的鏡頭很妙,喜歡hollanda。
女主复仇行动的持续延宕和飘移在影像的广延性上打开了另一维度,一个没有预示和先定的潜在性,使影像不是循着观者的视线进入观者眼中,而是和观者一起生成。影像与观者恒常的主客二元格局演变为主客体间随机地交替和缠绕,与其说观看影像,还不如讲观者被邀约而置身时间(绵延)之中与影像共生。
嚼蜡
实在没看出来也没感受到要拍这么长的原因或必要性。
有点李英爱《亲切的金子》既视感,受冤牢狱之灾后的复仇之旅。善良的女主,善待遇见的驼背、疯婆、变性人,尤其是悉心照料受伤的变性人,亲人的照顾也就如此。女主的复仇心也渐渐松动,痊愈的变性人却帮女主复仇,这可能就是朴素的知恩图报吧。
底层的生活波澜不惊又艰辛无比——只为活着已耗费所有气力!创造世界的普罗大众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如此,你可以看到、接触到的,千差万别又如此相同——更细思极恐的是,你看到的只是“活了”下来的,那些你看不到的,如同人类视角下的蚂蚁,这一只和那一只,会有不同吗?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是一个女人的抗争与觉醒;那些被生活宣判了无期徒刑的人,又是否走的出来呢?
漫长的等待、治愈、寻找…故事本身一直在推进的,拉夫·迪亚兹创造的(同时也是别的导演一定要规避的)是超级难耐的心理时间。唯一的手持镜头和唯一的失焦出现在尼德兰杀人之后,主角惊慌了,模糊了,而这也是全片最接近人物的时刻。结尾地上隐约出现一个“∞”,表明时间还会一如既往缓慢地走下去。
节奏太慢了,接近4小时的片长,可以体会到女主30年刑期的煎熬。
复仇记
7.5,以个体经历诉说群体。不沉闷,且享受这样的观看,却觅不见《历史的终结》中那么富有魅力的文学痕迹,仅仅余留朴实的质感是不足够的,拉夫达兹的这口钝刀在磨损
有点闷,不太看得下去。
小众但其实很棒的电影…无数的痛苦中又总有善意在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