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拍得足够好了。
虽然真相败露后的一切似乎过于容易而顺理成章。
然而电影不是人生,真正的人生比电影精彩多了。
稍微挖掘了一下原著作者Lynn Barber的故事,发现比电影里讲的精彩100倍。
介绍下背景。
这是Lynn Barber本人的真实故事。
她就是曾经在英国伦敦郊区(其实就是Surrey)读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拿出色成绩,一心要进牛津读英文的16岁漂亮女学生。
她和老男人之间的故事,老男人的职业,老男人的朋友们(Danny和Helen),老男人有妻子,包括老男人的姓(Goldman)都一点不假。
然而从Lynn Barber自己的回忆看来,有些事实,电影里没有写:她并不爱他,她从未爱过他,她爱的是他给他带来的教育:上等餐厅,艺术,古玩,收藏品,古典音乐。
从某种程度上,她用自己的时间,青春,和贞洁换来了眼界。
她可以一边冷冰冰地做他的女朋友,享受他带给她的生活,对他可疑的背景不闻不问,直到他爱她到向她求婚;同时,读她的书,考她的试,拿到可以轻松进牛津的好成绩。
在她给《卫报》写的版本里,有两句话值得引用一下:On the evening after my last A-level, Simon took me out to dinner and proposed. I had wanted him to propose, as proof of my power, but I had absolutely no intention of accepting because of course I was going to Oxford.(“我最后一门A-level考试之后,西蒙带我出去吃晚饭,并向我求婚。
我之前希望他向我求婚,以证明我的手段和实力,但是我完全没有任何接受他的求婚的意图,因为我理所应当要去牛津的。
”)事情被发现以后:From my bedroom window, I saw Simon sitting in the Bristol outside with his shoulders shaking. Then my father strode down the front path and kicked the car as hard as he could, and Simon drove away. I found the sight of my father kicking the car hilarious and wanted to shout out of the window, "Scratch it, Dad! Scratch the bodywork - that'll really upset him!'(从我卧室的窗看去,西蒙坐在他的Bristol里,肩膀颤抖。
接下来我的父亲从前门走出去,用尽全力踢他的车,西蒙开车跑了。
我觉得我父亲踢他车的场景好笑极了,很想对窗外喊,“爸,把他的车划了!
划坏那车身!
那会让他很恼火的!
)电影里还没讲的是,她进牛津之后,老男人拜托学院的嬷嬷传纸条给她约她吃晚饭。
然后呢,她去Merton(是牛津最好的学院)找来她男朋友,两人一起去赴宴。
哇塞精彩极了!
如果电影把真实的Lynn Barber拍出来,不知会怎么样呢...?
我读的是她为《卫报》写的版本,已是电影拍好之后写的。
原文在这里:http://www.guardian.co.uk/culture/2009/jun/07/lynn-barber-virginity-relationships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是Barber给Granta杂志(一本英国文学杂志)写的一个短篇。
后来,她又把它扩成一本书,已在2009年出版了。
Nick Hornby为电影写这剧本时只依照了Granta的短篇故事。
Lynn Barber的身份是记者,工作过的媒体(都是平面媒体)包括《名利场》,《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报》。
获过一些奖,曾经是透纳奖(Turner Prize)的评委。
关于她出色的采访能力,wikipedia上有这么一条:Best known for her interviews, she was once quoted by Will Self as describing her method as "start[ing] ... from a position of really disliking people, and then compel[ling] them to win you over."(Will Self评价她做采访的风格:“起初是从一个非常厌恶被访者的角度进行的,这样会激发被采访人努力表现,以争取赢得好感”)我笑死了。
她原来是这么样的人。
最后还是简短说说这个电影。
虚构归虚构,其实我依然喜欢它的浪漫色彩。
Jenny毕竟是让人喜爱的人物,我尤其喜欢看她和各种人说话。
然而这应算是剧作家的功劳。
剧作家Nick Hornby是剑桥Jesus College的。
也许我应该再读一遍High Fidelity.电影里那些地名令我倍感熟悉/亲切。
St John's Smith Square是常举行古典音乐会的地方,Lisa Hannigan也在那里演出过的;Helen的漂亮衣服是在"somewhere in Chelsea"买的,就是Royal Court Theatre附近的地段,Ben Whishaw演Cock时吃午饭晚饭的地方;演员演员。
开始八卦演员。
第一女主角的片子以前没看过,略去。
Olivia Williams又是心平气和善心女人的角色。
其他同类角色可以参见《第六感》(布鲁斯威利斯他老婆),BBC版Emma(Jane Fairfax),Heart of Me(Paul Bettany和Helena Bonham-Carter搞婚外恋,她演Bonham-Carter的姐姐,Bettany的老婆)。
Emma Thompson是个威严的狠老女人的角色。
(故园风雨后?
)Alfred Molina大叔,怎么我很难把银幕上的你,和乐呵呵拥抱儿子,听iPod的光头的你联系起来呢?
真谢谢你给我签名,不然好像白见了似的(殴飞)。
期待The Tempest哟!
Cara Seymour老得厉害。
曾是Adaptation里优雅纤巧的小提琴家,怎么如今也开始演母辈了?
Matthew Beard和女主角在排练室里的对视成了我的巨大惊喜(程度直逼在福尔摩斯里看到Hans Matheson)。
自从上次看过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之后就非常非常看好这孩子。
五官如此清秀,皮肤嫩得能掐出水来似的,演技也不差。
他不如Nicholas Hoult出名,我觉得没道理啊。
第一男主角眉眼间温柔的蜜意似乎有点像热恋中的Darcy先生。
以上。
倾盆大雨的一天,一辆小车停下来,一个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这不是很多少女的梦:忽然一天一个成熟的绅士闯进来,有分寸有品位,是让吵架的父母开心地聊天并露出久违的笑容的宾客,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去巴黎,慌张地在车厢里找戒指然后回过头紧张地说,will you marry me?
于是16岁的少女迷失,反驳老师说,您也很聪明美丽,去了剑桥读书,但是如今却在这里过着将死的生活。
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然后拎着书包跑出了学校,跑向她认为自由的生活。
信封那一段颇有些刻意的戏剧化,其实中间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很不忿:就因为他有钱,就可以这样突然闯进一个人的生活?
就可以用他的巧舌让女孩父亲放弃保护女儿的本能,让女儿觉得自己的父亲顽固而无能吗?
而她所认为的自由生活,就是每天穿梭于音乐厅,拍卖会,赛马场吗?
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都是钱堆砌起来的?
他得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好奇、聪明而有品位的女孩;他几乎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她,却把他当成了理想,为他退了学,放学的时候把学生装塞到背包里,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在海边和他看夕阳,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让她完全迷失了进去。
她没有想到他已经结婚,没有想到多年后她可能会像他现在的妻子一样领着孩子去上学,而他永远可以轻易俘获任何一个像她这样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子。
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子,他的确笨拙、稚嫩,只知道谢谢他们邀他来参加她的生日宴,但是当中年人抱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闯进来,女孩父亲跑到厨房去拿葡萄酒,男孩知趣地要离开,女孩把头埋在礼物堆里头也不抬地说再见⋯⋯我更是觉得不忿,是的,他是没有那个多金的中年男人有魅力,但是那个中年男人当年是不是也是这样稚嫩?
她和她的家人对两者态度的差别表现的那么明显,竟然让我觉得一阵恶心。
发现他已婚后,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她在父亲信任的话语声中痛哭。
她到她一向认为古板的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家里,却发现老师其实也是个热爱艺术,甚至特别是她所认为的高雅的古典艺术的人。
她终于开口说,我以前很傻。。。
我需要您的帮助。
再顺理成章的,她考上了梦寐的牛津,找到一个同龄的男朋友,两人一同约定,以后去巴黎。
“就像我从没去过那样。
”幸运的是,或者说,过于简单的情节是,导演安排他是结了婚的,也安排她及时发现了,安排他放弃、开车走了。
但是如果他没有结婚呢?
或者她没有发现呢?
或者发现之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和现任老婆离婚之类⋯⋯事情就不一样了么?
是不是她的选择就是对的呢?
她后来的独立,多大程度是她真正想要独立,多大程度是这桩看似完美的婚事不成的下策呢?
如果他是单身,估计她们全家包括她自己都会开开心心的嫁了吧?
然后奔向她的“自由生活”。
这样看来,影片其实还是流于肤浅,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生活?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时候,怎样选择是对的?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看电影时,被女主角对文学艺术的精通所惊讶。
想想只有真正读过书、热爱文学艺术的人,才能有此底蕴,有如此气质。
就像Ernest Hemingway所说的,There is no friend as loyal as a book。
这样多好。
电影结束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爱情这东西,不会天上掉馅饼,追求不来,也强求不来。
真正的长相厮守,不必用鲜花和礼物去维持,也不需要费脑的思考惊喜去维持新鲜感。
有时候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操心了那么多,最后的回报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因为它不属于你。
当朋友面临感情问题时,我们局外人总是坚定的说“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但轮到我们自己时,这其中的难度有多大,才了解清楚。
有些瞬间值得还念,有些人却不值得留恋。
感谢他们对我们成长的促进,然后潇洒的对他们挥挥手,道别。
青春的迷茫许多影评把珍妮的选择解读成了自己的奋斗和享乐之间的选择,因此有人说这是英国版的蜗居,然而对于珍妮来说真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一成不变,单调而压抑的学习;一方面是内心涌动的对新鲜和浪漫的渴望。
这时候大卫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珍妮的缺失,让她模糊的需求成了现实;其实在慢慢陷入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犹豫(在牛津看房知道大卫和丹尼生意的真相之后),但最终因为经验的缺乏和分辨能力不足,她并没有脱身,而这又是每个年轻的人都容易犯的错误。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影片解读成在青年时期自我意识迸发但涉世又不深的状况下特有的迷茫以及对价值的寻求。
珍妮的独立意识很强烈,她敢于和传统决裂,而且在真相没有揭示之前,她似乎快成功了;但事情的真实发展逻辑,让我们发现盲目的反叛和盲目的顺从是一样的不成熟。
而在珍妮的抉择的时候,不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参谋:父亲的功利和短视对珍妮最后的订婚简直是推波助澜了,而学校的校长只是一如既往的以权威者的人士在说教和警告,而完全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从这点我们可以认为珍妮的反叛是因为环境而起的,又因为环境而越走越远。
教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缺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中可能都会有珍妮这样的经历:因为我们的出生牛犊不怕虎而向父母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说不,但又因为我们的不成熟而磕磕碰碰,如果足够坚强我们又会再一次回归。
这才是青春的色彩,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一次次的历险中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教育的困境从珍妮父亲开始要她上牛津到欣然同意珍妮嫁人就可以看到家长们完全都是功利的看待教育;而学校的校长对珍妮的警告也只是想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珍妮,而没有站在珍妮的角度看问题,最后拒绝珍妮的求助更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大人们想要控制孩子的工具,而现在的我们所看到不也差不多吗?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珍妮的语文老师斯塔布斯女士。
她一直关注着珍妮的行为,也试图让她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找校长试图阻止她去巴黎,拒绝珍妮的香水又试图劝她。
然而这在珍妮看来却缺乏说服力的:呈现在珍妮面前的这位剑桥毕业生带着黑框眼睛,整天在批着“那些空洞的文章”,过着看似非常无聊的生活,如此看来上好的大学有意义吗?
然而最后当珍妮看到了她所迷恋的生活的真相之后,重新求助于斯塔布斯老师,走进她的房间才看到了老师的世界:温馨的房间里摆满了她的书和画,还有珍妮喜欢的伯恩琼斯的作品。
在珍妮看来相对无聊的外在生活之下老师并没有沦落为一个虚无和市侩的人,她的生活可以依旧精彩,她的房间的布置说明了这一点。
这不救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吗?
电影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公共教育能够真正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理想,然而也提示我们不用为此而绝望,理想中的生活靠自己的理性就可以寻找得到,更何况身边其实并不缺乏教我们如何生活的人。
我相信,在每个少女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潜伏的罗彻斯特先生的影子,随时伺机而动。
他们成熟,他们拥有与女人相处的经验,他们了解你的需要,能安抚你也能鼓励你,能假装和你一样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和美好期待,也懂得在此之中维护成熟的形象;他们理智,他们能控制自己焚身的欲火,不会过分关注和忽略你,他们不会弄疼你,明白你一直期待的气氛,让你知道男欢女爱是发乎情也能止乎礼的合理而美好的反应;他们富有,不管你在不在乎他的钱财,他都会将此变成一种优势,用来买你的欢心。
他们懂得生财之道,也不隐瞒原始积累的血泪斑斑,所以不会幼稚地过分自我辩护,而是用另外一套你不熟悉的价值体系来合理解释。
他们不怒而威,他们利用自己在朋友中的人缘和职场中的命令,来昭显他的地位,让你知道这个男人来头不小,一来增加你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征服你的自尊心,在他面前甘愿俯首贴面。
他们甚至会利用自己的不完美,他们仿佛都懂得心理学的“残缺原则”,他不会标榜自己是圣人,他不会在乎你纠结在一帮乳臭未干的小伙子之间,因为这降低了他的身份,他只会在遇到真正的威胁时,巧妙地利用你的同情心。
如果细细来分析,本片的大卫,罗彻斯特,达西,和《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以及余则成和宋思明都是如此。
这个片子,说实在的,算不上上乘,英国式的拘谨和傲慢使得片子一点视觉上的刺激都没有,反而变成了一部展示欧洲大陆式风情的纪录片,记录“巴黎症候群”的一份子如何堕入又被逐出时尚圈。
但是,片中珍妮在嫁人失败后重返学校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动容——“我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一个泰晤士报的记者(琳·巴贝尔回忆录)有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我意外惊讶,这毕竟已经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红肥绿瘦的田园爱情,教育的开放和嬉皮城市文化的兴起,让生活向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大大地敞开了,每个人都看到了像大麻一样具有吸引力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也是珍妮的同学们为何如此崇拜她的原因:巴黎代表时尚、文学和艺术向沉闷的英国人挤眉弄眼,看似不怀好意地等待他们叛变,投怀送抱。
所以,简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做老师,在满足自己时代需求的条件下同时践行自己教育的理想,在巴黎,有很多和罗彻斯特先生一样成熟,富有、理智和威严的事物,剑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珍妮在一个梦醒之后进入了另一个梦,殊途同归,只是罗彻斯特先生倒掉了。
珍妮犯的错误,很多17岁的少女都会犯的吧,只要她们也能够在青春躁动期遇见一个温柔多金、帅气体贴的大叔,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艳遇罢了,或者说,没有拥有这个艳遇的资本罢了。
人都是免不了俗的。
学习很枯燥,为生活打拼很枯燥,将来生孩子教育孩子又是重复我们年轻时的生活也很枯燥……可是,这就是生活,没有这个枯燥的过程,你永远成为不了生活的宠儿。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走的路,没有捷径。
在我看来,An Education更像一部当代中国电影, 我甚至怀疑它是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拍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即将面临高考的安妮是个漂亮的学习委员。
成绩不错的她被老师和家长寄予厚望,第一志愿填的是北大。
在家长看来,女儿如果能考上北大就能结识高干子弟、毕业后也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女白领。
这是女儿的完美出路。
而在海量的黄冈密卷底下,16岁的安妮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引发了好学生安妮叛逆而深刻的质问: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完工作找对象,找完对象生孩子,孩子长大也让他考大学,考完大学再找工作,找完工作又找对象,再生孩子······子子孙孙无穷溃也!
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枯燥无聊吗?!
这样人岂不是成为了一种工具、一个手段?!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而就在好学生安妮三观动摇的时候,她遇到了人生中的大叔——戴维:有点钱、有点阅历、有点所谓的“品味”、有点小肚腩,同时又有迷人的坏笑。
自古大叔爱萝莉、萝莉同时爱大叔。
我爱你青春年少懵懂可爱,你爱我温柔体贴成熟多金。
你给我充满活力的少女胴体,我带你去古典音乐会上装逼。
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的女主人公想要退学嫁给大叔了。
就在这时,电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一向盼望安妮考上北大的父亲居然同意了安妮的愿望。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考北大说到底就是为了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你现在不用考就已经能过上那样的生活了,何乐而不为呢?
倒是班主任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在安妮对教育制度的犀利吐槽下,老师也只能无语了“你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结果不还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修改无聊作业的女屌丝?
”安妮气贯长虹摔门而出,善良的屌丝班主任在教室里抚摸着自己的伤口。
当然,故事肯定不会这样简单就结束:安妮无意中发现了戴维其实是个有妇之夫,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原来伦家是个把妹的骗纸,并不想真心和我结昏。
于是少女之心,彻底碎了。
痛定思痛,安妮低头向班主任认错,复读了一年,最终考上了北大。
女白领的光辉前景在向她招手。
结局是美满的。
安妮最后的结案陈词发人深思:“我想要的东西没有捷径可以获得,一切都得靠我自己的努力。
”安妮的三观最终回到了她父母的水平,小市民的水平。
不再有对体制的质疑,不再有对生命意义的拷问。
她开始满足于一个小白领的美好前途。
于是,当年和老男人的糜烂生活被定性为了一个不会被记录在档的“ education”、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生小插曲、一段不小心“堕落”“失足”的黑暗秘史。
它只是扬州一梦,它只是人不轻狂枉少年,它只是当年很傻很天真。
而现在,伦家要浪子回头金不换了啦!
就这样,这部电影完成了它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
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你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庸俗,一个是堕落。
没有超越。
是的。
没有超越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接受庸俗的生活,那么你只能走向堕落的深渊,被老男人玩弄、被甩,最后身心俱伤。
所以,我好像看到了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吧,不要叛逆、不要思考、不要质问,更不要试图超越。
请为当一个写字楼白领——奋斗不止!!!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An Education.最近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这部片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家庭,爱情,梦想,青春期。
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小女生,爱上了个老男人,为他放弃了学业,放弃了未来。
他带她去巴黎,出入酒吧舞会,她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告诉她,University of Life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她开始鄙视学历和读书。
她以为自己得到了她梦想中的生活。
直到她发现,她放弃所有的一切换来的,全是谎言和骗局。
振作以后,她用一年的时间,重新努力追回了她曾经的梦想。
我喜欢她最后重新回到学生模样的样子,她不是那种适合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她从骨子里就是学生,她就应该是那种坐在图书馆安静读书、和人们谈话时无意识的说几句法语、心静如水的女孩,这是她的天性。
她后来之所以还能以优异的成绩走进oxford,也就是凭着她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默默的读,然后面无表情的起身离开。
她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听着她母亲用欣喜的声音读着录取消息,她微微扬起嘴角,她知道,她终于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说,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 Moi aussi.
最佳電影和最佳女主角是沒可能的吧。這樣的水準就能提名奧斯卡嗎。老掉牙的劇情和乏善可陳的對白。連配樂也是刺耳的。
为什么都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一下这个剧本的逻辑性呢?一个成长在双亲健在,父亲唠叨胆小母亲温柔的家庭里,这个小女儿哪来面对一个陌生男人的“骚劲”?哪来面对舆论的在所不辞的“坚强”呢?60年代的小孩边抽烟边做作业很正常么?其实这样的故事哪里都在发生,只是,这个背景却有些不伦不类。
应该是成长教训或者代价才是...
没意思
对英国小屁孩的那些破事已经失去了兴趣,加上自以为是的顾地自怜,沉醉在此类题材故事里自哀,真想喊一句:你们醒醒吧!配角如Olivia Williams, Emma Thompson还有Sally Hawkins都很出彩,Rosamund Pike和Cooper有些出神
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
成熟多金男勾搭无知少女的故事对我毫无吸引力,我不喜欢看耍猴一样的恋爱戏。唯一的泪点在电影结尾处,貌似古板的女老师展现出那么丰富的精神世界,完美诠释了我心向往之的良师诤友。
wtf all I saw is a creepy middle-aged sexual predator trying to put a banana in a teenage girl's vagina 🤢 Mulligan is great tho.
只有女生才會覺得有趣的電影..
看来喜欢高富帅就像是埋在每个女人心底的种子,只要逮着时机,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屌丝们认命吧!
神马都是浮云,牛津才是王道。。。
这样的女孩就算真上了牛津还不是会找一个能包她的过她所谓的“情调”生活。
受回骗么,哪儿那么严重了就(不过,还是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稚气未脱。最后接到通知书时的“镇定”过头了。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控大叔的妹子们!
shit!
16岁怎么松弛成这样了。。
所谓的教育和成长.乃是踏实找寻属于自己的那块路标.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容易迷惑人,甚至为之献身.本片的缺憾在于,太过于追求一个励志型的完美传记结局(虽然这个可能是真的),而让故事逆转得太厉害了.那样一个女孩最后如果没有好结果,将是一个真正的大悲剧.另已婚大叔骗loli真是一骗一个准呐
哎 。我还能说什么?
大家不要這么刻薄,OST還是很不錯,女主也很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