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Sloane》是我在空闲时间里会一直拿出来再看的一部电影。
制作精良、节奏紧凑,中间的四个视频片段(Bible / Fifth amendment / Debate / Final Hearing)值得多次观赏。
最近在一部 剧本网站 上发现了《Miss Sloane》的剧本,通读下来和成片本身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其中有很多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点。
剧本和成片的整体风格完全不同。
剧本里是一个典型的 Happy Ending,女主逐渐变得有人情味,她的行为也得到了公司里所有人的理解,其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 serve the country interest 这样的主旋律。
成片则走的是政治惊悚剧风格。
最后成片结尾里 Rodolfo Schmidt 一脸震惊,剧本则是两个人相视一笑 She gives him a subtle, knowing shrug. He nods, now wise to her strategy. They finally exchange a sincere smile. 成片里女主和 Esme Manucharian 相视无言,剧本则是公司一群人去监狱探望,简直有种大家庭的温暖。
成片里走出监狱后压抑萧瑟,哪怕成功通过了控枪法案,你也看不出来有常见电影大 BOSS 成就打成的迹象。
这里试着罗列几点主要的区别:- 最大的变动就是剧本里 Sloane 和 Esme 没有那么多推心置腹的交流,更遑论晚上两人并肩吃中餐。
确实有合法持枪者用枪来击退非法持枪者的剧情,但 Esme 并不是被攻击对象,而是一个旁观者。
Sloane 明白了她是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但表示了理解,且没有在公众辩论里当中指出来。
以及剧本里是辩论在前枪击灾后,辩论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而非像成片一样成为中段高潮。
成片里 Sloane 性格展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 frame Esme,而剧本从头到尾都没有展示出 "I'm hired to win" 那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
- 剧本里 Sloane 发现间谍后主动将 Rodolfo 引到了她的监视基地(一辆小车上),而非成片里展示的 Rodolfo 追踪 Sloane 发现。
Rodolfo 禁止监听的行为很符合 Sloane 的期待,让她很满意。
原话是:Now she regards him. He is a different animal than George Dupont. 这让她确认了她所工作的公司符合她价值观。
- 剧本里 Sloane 则很坦诚地承认了所有人都被她监视:CLARA : The leak - you had Cynthia watched, how did you know it was her? ELIZABETH : I didn’t. I had you all watched- Rodolfo 给 Sloane 的那张小纸条在剧本里的原话是:A conviction-lobbyist never cheats. She exposes cheaters. - Sloane 在听证会上说出下载地址时的原话是: Input DNS address 193.184.216.119 into to a browser. 成片里变成了 Input the following address. 这里允许我纠正一下,193.184.216.119 其实并不是 DNS address,可以理解为本身服务器地址或者经过 DNS 解析过的地址。
- Sloane 在听证会总结陈词时被 Sperling 打断,她的回应是:So, with all due respect, shut up. 这一段如果拍出来戏剧张力应该会很强。
- 剧本里 Sloane 的房子一开始是空空如也,毫无人生活的痕迹。
最后则是:sparse arrangement of high-end furniture, coffee tables and tasteful lamps. 这也是上文里说的有人情味的体现。
当然成片里根本没有着墨,办公室的剧情已经足够多了。
- 剧本里 Sloane 崩溃一节的描写:Frustration builds, and Elizabeth lets out a FERAL SCREAM -KICKS the trash can over - papers scatter across the floor. Near breaking-poin 在成片里进行了完成度很高的还原。
- 再次展现 Sloane 人情味的一面,面对团队成员,Her exterior barely registers it, but she's genuinely, touched and impressed. 成片后半段里 Team 成员基本毫无存在感。
- 成片里对 Sloane 性格为何会如此形成没有描述。
剧本里则提到了她很早就学会了反抗家暴,That stand changed everything. When he did take his swings, my mother and I stood up to him together.stood up to block out the sounds of my father beating my mother. 让她知道了 when one person nails their colors to the mast, you’ll find that others will be quick to follow- 剧本里 Esme 去的是在 Colorado 的一所高中- 剧本里 Sloane 和 Forde 有一段谈话,Sloane 提到了这点:Immoral as a harmless lie may be, it may be perfectly moral to tell a hundred of them to prevent a truly pernicious outcome. Lies and halftruths are a lobbyist’s stock in trade. But I’ve never deployed one for a cause I didn’t believe in. 这对 Forde 日后在听证会上否认指控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成片里没有提,但反而也起到了很有趣的一个证明- 双方都有一个类似"头脑风暴提出标语"的环节:反对控枪一方的态度有:#No dil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Control criminals, not guns.支持一方则有:#GetLoud.#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Guns#Be the change t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BeTheChange第三个口号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取材于奥巴马团队的竞选标语,对此 Sloane 的反应是:That one makes me want to puke more than the other two put together.笑死。
最后被采用的是第三个。
- 剧本里还讨论了要让法案变 COOL 才能让孩子们接纳ROSS: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HeatonHarris Amendment? SHOPPER : That a colon cleanser?ROSS : Thank you, that’s all I needed.剧本里最后也没有提到如何让很严肃的反枪击法案才能变得更 COOL.- It’s insulting, it implies I can only see the merits of an argument when I feel the effects personally- 如何赢得一个法案: We start a movement, build a consensus,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it snowball. That’s how we win. - Sloane 讲的那个玩笑话值得再三去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1otvoecBAA priest is giving a young nun a lift home from church one day, and as he's shifting gears, he rests his hand on the nun's knee.The young nun looks up at the priest and says: "Father, remember Luke 14:10."The priest withdraws his hand, embarrassed. Next time they stop at a light, he places his hand a little higher up on her thigh. The nun says: "Remember Luke 14:10, Father." The priest apologizes: "The flesh is weak", he says... So he drops her off and when he gets home, he reaches for his Bible and he flips to Luke 14:10. Anyone know what it says?Hm? What does it say, Pat?"Friend, come up higher, then shalt thou have glory." Know your subject, people! Failure to do so may result in the loss of a golden opportunity.IMHO 这个笑话其实是全片最精华所在。
看
昨晚打开之后以后发现这部讲政治游说高手的电影还是亮点颇多,讲如何带队作战,计攻国会山,突袭对手,为枪支管制的《heaton-harris法案》拉票,劳模姐一人撑起一部电影真是演技深厚,画风犀利,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罗伯茨。
电影把高潮部分提前,分两折表,前半折劳模姐似乎折戟,后半折怎么讲呢意外又不意外 ,但绝对咋舌之精彩。
为了赢,当然肯定也有劳模姐个人信仰的原因,劳模姐临时带队跳槽(very Jerry Mcguire), 融合新成员,剔除内奸,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她的目的,当然还有她暗中的努力(TGW里的diane也出来打了酱油)和最后的王牌。
感觉是现代版的兵法游戏。
杀手锏就是要将牺牲自己,变为致命武器。
看完以后觉得国会真是权术与利益交织,做好游说真是需要讲谋略和胆魄,当然还要有好的资源。
网评说这是美国版的建国伟业系列电影,政宣色彩浓烈,作为局外人我并不觉得,虽然票房不佳,虽然imdb上被反枪控的人恶意差评,但如电影中所说,public opinion is overrated。
且金球奖最佳女主题名也不是盖的。
影片对劳模姐的私生活和性格刻画也是十分到位,详情可看男陪的证词等镜头。
精彩,推荐!
谋略过人超乎理性的美国说客,不择手段利用资源的工作狂人,雇主与工作团队认为她傲慢冷酷不近人情不轻易相信别人 一切只为胜算她最后却亮出了自己的道德面先在庭审上反省触及他人底线的工作方式而后呼吁大众关注枪支管理法案,承认尽管一开始自己不设立场只是为赢,而其他同事都是为了自己心中认为正确的事而战。
再引出美国国会中,这个社会中,许多决定却时常是那些为分得一杯羹为一己私利的人投票做出的。
话锋一转,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远见卓识,布局谋篇,掌控全场原来所有人都掉入了她的陷阱谁能知道她的反省是否也仅是为了赢而制定的策略谁能否认表面上两败俱伤实则她才是最大赢家这样全面丰满的女性角色,乃至是角色难得一见率性洒脱雷厉风行,不站队却自有一套原则超越了性别之见尽管Miss Sloane在学院派评选中颗粒无收在我心中,必定冠以无冕之王
我也认为背面是sloane后来写上去的,毕竟小本本拿在手里一般人不会写正反两面的.... 拥枪派对sloane计划配合度如此之高(各种跳坑) 所以这里赶紧递上小纸条来实力一波嘲讽 ╮( ̄▽ ̄)╭ 而且正反面字迹也不一样
坚定的游说家不能只相信他们的制胜能力
对于你的工作彼得森公司开价0元 嗯 这样才合理嘛but!!!!!!
编剧并没这样做 不信看图
Schmidt给的纸条背面有字!!
背面有字还看正面那就是两面都有咯
sloane 看到开价0$的反应上出租车后看到了纸条另一面
这才是Schmidt真正开的价码
依稀还能看到0$所以纸条背面是Schmidt以前写的 影片确实被过分解读了 虽然我也不想承认 (╯^╰)
强烈推荐你看。
剧情如何,你看影片就知道了,在此说一下,推荐理由:1,这部影片完美地诠释了我们在职场中的守则。
(按照剧情顺序)1.1电影开篇金句,足以抓人眼球。
“游说的关键是洞察先机,预测对手招数,然后设计对策,赢家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当对手一掀底牌,就亮出王牌。
要确定能趁其不备,让对方无法反击。
” 在职场你总要多比别人想一步,此时你才能占据先机,达到人优我特的地步。
1.2 考虑清楚立场,跟对人并不是公司想要让你做什么,你就要去做什么,你需要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公司规划与你的自我发展引发冲突时,你需要尽早表达清楚你的观点。
在这一点上,目前社会从众现象实在是太吓人了。
1.3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当公司聘请你时,你需要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例如片中在公司开会,上司想要你做什么,而你却说不知道,,,这一点剧中的斯隆女士还有耐心地讲解,只能说明斯隆女士很nice,毕竟这样的头头不多。
这一点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剧中性工作者的出现,如今买卖市场,当你的服务是一种商品时,你也必须达到一定专业性,不然你的买主的商品满意度,就会因此大打折扣,毕竟专业性才是 使你的服务成为商品的 重要原因。
不然以后倘若不济,连进入此道的资格都没有。
1.4准备planB这就不用多说了。
1.5明白目标,相信你上司的判断(此处的前提在于第2点)作为员工,很多时候考虑事情的眼光,并不如你的上司眼界高明,所以当你的上司要你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虽然会像片中那名女员工一样,会气愤发现自己是诱饵。
因而再次强调,第2点,也提醒尽早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职业热情,不然做任何事情,你只是觉得听任于人,没有意义,职业倦怠。
1.6运用一切资源怎么运用资源,相信是个人都知道,在此想说明的是道德规范。
片中其实有三点都涉及了:1)斯隆女士利用朋友的受害经历 2)对手公司找来性工作者作证 3)斯隆窃听法官与对手公司头目的交易 。
第一点应该是多数人最感到气愤的,利用自己的情感成为别人成功的工具;第二点其实也代表对手公司很会观察现象,运用资源;第三点则属于电影高潮,斯隆的手段导致赢得漂亮。
之所以谈到这三点,只想说明这些行为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立场不同,而导致道德准线偏失。
不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只是想表达当你不在乎一定的界限时,也请勇敢地承担这一切带来的结果。
以上是我从这部电影中感慨到的职场守则,其实还有关于其他的,例如个人心理发展,但是这些并不是最触动我的地方。
斯隆之所以赢得这么漂亮,甚至让人打消觉得她不好的印象,在于她立场的正确性——一,关于女权。
人们总是在强调女权怎么怎么的霸道,女性至上,但是这并不是女权的真正涵义。
女性想要的是平等对待,亦如男性。
而在该片中斯隆,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任何事情的价值以及标准,不应该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关于改进。
有人会觉得剧情中斯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赢的欲望,片中女主也有这样说,但是我觉得并不是如此。
仅仅是因为女主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这样的改进才是利于人民发展的。
就像片中所有人都觉得女主是由于遭遇了不好的事情,所以态度才那么强硬,但是从来没有人会觉得对的就是对的。
可笑的是剧情中好人射杀了一个正在抢指着的别人的坏人,就对可持枪支有利了??
这是什么逻辑,倘若没有抢,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呀。
所以说,当政治的某些规定不再是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去制定,而是为了大众,我相信世界会变的更美好。
当然啦,教育很重要,毕竟如果智商不达到,很难分析其中利弊。
2017.3.19
斯隆如何设计拥枪派的“王牌”?
并非“斯隆亲笔写表格”和“安插卧底女助手简”而已,影片在这两件事之前还交代了一个关键“人物”——苏格拉底,没写书却为人熟知的苏格拉底。
片头的听证会后,是13周前,斯隆尚未跳槽,她疾步赶往洗手间吃药,简紧密相随(从摄影角度看,俩人关系密切),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
除开斯隆在洗手间吃药,两人几乎都同框,从她们对话中我们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
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关键点到了——斯隆又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
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
此后,斯隆转移了话题。
这是苏格拉底第一次出场,不着痕迹的出场。
之后,斯隆和拥枪派领导闹僵,夜晚被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犹豫了,应该是在深夜三点(笑),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简怎么回答,电影没交代。
这是苏格拉底第二次出场,痕迹很重。
接着就到第二天开会的场景,斯隆亲自填写了表格还和简确认一番,被之前挨骂的富兰克林质疑了,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后的对头康纳斯进来前制止住了富兰克林,至此,“王牌”的设计完成。
倒回“那夜三点”,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
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
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所以,斯隆当了一回“柏拉图”,“伪造”(填写)了那张表格——设计了那张“王牌”。
为什么简会跑去当斯隆的助手?
还贷是其一,其二是她学的是哲学,可能专攻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
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
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因此,研究苏格拉底的简来做政治说客斯隆的助手就不出奇了。
律师问斯隆为什么不向同事透露计划,斯隆说至少要有五年的信任。
斯隆没有一个合作超过五年的同事,要么她跳槽频繁要么行业人员流动过快,侧面反映此行业艰险。
只有两年助手经历的简对斯隆的计划知道得最多(她应该只知道“王牌”这部分),在目睹斯隆翻牌时她意识到在政治上有作为实在太难。
《申辩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说:“雅典同胞,我如果从事政治,早已死于非命……”所以,简“逃”了,不想再碰政治。
但,简在斯隆身上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恐惧,所以她并非“逃”而是“重新拥抱”自己的学术,可以说,斯隆间接鼓励了她,她也功成身退。
苏格拉底后,雅典民主制度迅速走向没落,消逝在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及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意大利城邦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人文主义者才能将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希腊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再传给近代、现代,现代民主承继了古代民主,当然也承继了古代民主的腐败、险恶与黑暗……“打个奇怪的比喻吧——(我)就像一只牛虻,叮在我们城邦的之马的身上,这匹马虽然身体强壮,但个子高大懒惰,非有这个牛虻刺激不可。
”——《申辩篇》苏格拉底如是说。
斯隆翻开“王牌”那一刻,真像一只现代民主制的牛虻。
从康纳斯翻开简的辞职信夹着的小纸条来看,斯隆有殉道者的意味。
斯隆与苏格拉底皆能运筹帷幄,苏格拉底能带别人兜一个大圈后别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苏格拉底赢了申辩,但还是被判死刑,斯隆赢了,也下狱,断送职业生涯。
苏格拉底被冤判死刑后,有机会逃跑,但他不跑,他说他跑了就是弃雅典民主制度于不顾,而且他相信死后能进入天堂,能和神在一起,和以前的哲学家在一起自由自在地讨论问题......苏格拉底的殉道者行为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在斯隆身上,我见到苏格拉底复苏,人性复苏。
片末,我相信有人来接她。
附送剧本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HO3NYQYKBuJEi_mOlFJ4A 密码: 7swb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直接点击无效,请复制完整链接粘贴到浏览器打开,直接贴出完整链接会被豆瓣屏蔽。
很可惜,因为歧义的缘故,Miss这个称呼已经没有了中文翻译。
而Miss Sloane正是本片女主的身份——一位未婚的、精明的、干练的高级政治说客。
斯隆小姐也是来打我们这些一过劳就肥、一熬夜就爆痘的普通人脸的——她靠着嗑药,不眠不休地疯狂工作;由于性情冷酷并一心拼事业,常年吃着同一家油腻的中国快餐。
即便如此仍每天保持着精致绝伦的外貌。
我一边看电影一边眼尖尖地种草:这套衣服好看!
那个唇膏色号美…… 川普竞选期间,Ivanka打出Women Who Work的旗号并出书助选。
宣传照上她抱着小宝宝,妆发精致地坐在书桌前处理文案。
这可没少挨网友怼。
不少女网友Po出照片说我给你们看看真正的Women Who Work,然后放飞自我的照片全涌出来了:坐在电脑前蓬头垢面叼着半片披萨、满脸出油加痘痘加发福加黑眼圈……真实的情景就是,如果你连续加班连续吃快餐,没多久往体重秤上一站:呵呵呵。
啊啊啊!
呜呜呜…… 那么我们就从女性形象开始聊聊这部电影。
英国《金融时报》有次做了一个职业女性公众形象的选题,大意就是在各种公司官网、商业宣传照片等公开媒体形象中,职业女性往往是“年轻的”、“面带微笑的”,比起同类型画面中的男性,他们则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面部表情。
相比而言,女性看起来地位更低,更谄媚,更不切实际。
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女性并不会天天面带笑容也不会都那么年轻貌美。
一谈到女性主义,有些人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我们来看看好莱坞在选题和剧本方面的转变。
拿动画片举例,《头脑特工队》、《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的主角都是勇敢的女孩,迪士尼的童话真人电影里,女主角都是主动追求真爱,而不是原版中等待男性解救的角色。
描写新女性已经是政治正确的标配,而很多影评也大可不必因为不想引起另一半人的反感而避讳谈论女权,实际上让另一半人多了解我们,互相理解本来就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本片中的女性形象稍嫌脸谱化。
未婚的女主角已然被塑造成了冷血机器人,而“母亲”则被塑造成了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去博取公众同情的形象。
因为整个故事线中女主角的性格难以捉摸,所以编剧给她加了一个“I was hired to win”来完成逻辑闭环。
然而我觉得效果很牵强。
也许这是在借鉴川普的性格特质?
(Is this your trump card?)我看过一个分析川普性格成因的纪录片,采访了他各个职业阶段的合作者、传记作者并挖掘了他的成长经历。
尽管川普成长于优渥的家庭,但是父亲对他的教育就是“人生就是一场比赛,一定要赢”。
纪录片用很多他早年求胜的经历来印证他如今复杂的人格,看了还是挺令人信服的。
但说回到这部电影,斯隆小姐的一系列动机却并不能全用“赢”来解释,更不必说结尾那段作为影片高潮的法庭陈词,比《辩护人》的陈词式结尾差了十万八千里。
原因就在于斯隆小姐的诸多反人性人设。
其实在真实的职场,女性领导者的一项优势就是同理心更强。
在斯隆小姐设圈套倒逼她的属下走到聚光灯前说出自己曾经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并更进一步差点害死这位属下时,她的领导能力已经可以打负分了。
这不仅是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也是战略上的失误。
斯隆小姐能够步步赢的秘诀如她所说,就是先对手一步,永远让对方意想不到。
可是在电影那么多的反转中,每一步都算在对手前面,所需的排列组合方案数量真是不可想象。
这么多方案都需要盟友支持,而除了那两个搞窃听的和最后的眼镜妹,她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支持者。
吹毛求疵了这么多,其实也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情节这么刺激、劳模姐的演技这么在线的电影却有点让我出戏。
电影引起我们的共鸣,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极其多面的人性,有善有恶,而写得好的剧本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善或恶。
但斯隆小姐的冷漠就在于,她甚至没有激发起我们自己冷漠那一面的同理心。
剧本风格和Sorkin的作品非常相似,开头都用速度飞快且需要大量美国时政背景知识的台词在智商上碾压我们,情节推进迅速,快节奏地反转一笔推到结尾最大的反转,看得确实过瘾。
虽说秀技术、秀智商,除了因为观感好,我打四星高分的原因也在于个人对枪支这个选题的兴趣,以及剧本本身从政治说客这个角度切入华盛顿的政治生态,有趣的电影,没理由不给高分对不对?
何况以劳模姐为首的卡司阵容演技实在太到位。
枪支这个选题,和堕胎、卖淫、代孕、吸毒、同性恋、安乐死等选题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模糊地带。
不同国家对于上述选题有不同的合法项,它们涉及到公民对自己身体器官的处置权利、获得安全的权利以及选择何种活法的权利等,并且,正方反方都有合理的理由。
有一种说法:如果政府不让XX合法化,那么地下黑市反而会让更多人的利益受损。
我倒觉得这个不能作为支持XX合法化的依据。
不可能因为打击黑市而让上述争议性大的议题都赶紧合法化吧?
法律肯定是要根据现实中需求的强烈程度、公众的接纳程度、以及充分的伦理讨论才能出台。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善就在于此。
它在故事情节中吸纳了正方反方对于枪支是否合法化的辩论,并且视角拔高了一层,让观众看到了传媒、政治家和说客们是如何操纵民意的,在台词中吸纳了正反方观点,不失为一次对枪支议题深入了解的机会,烧脑但有营养。
PS,美国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之后,似乎嘲笑俄罗斯不允许同性恋成了一种潮流。
尽管我是力挺LGBT平权的,但是这一类型议题的立法总归是受到本地宗教、民俗和公众的伦理边界的影响。
普世价值的确存在,可是各国、各地人民对于具体事例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却会有不同的判断。
接纳不同、宽容对待异己的观点,是这个越来越扁平的世界中的人性之光。
PPS,评论区请勿人身攻击,Be nice~谢谢!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电影里对斯隆女士的描写和诠释吊打当下所谓的一众大女主她好的地方在于,这个角色没有试图去讨好观众,斯隆女士面对周围的质疑,她只保持一种态度,就是我去做我相信的,我只表达我想表达的这样子的一个女性,参与政治博弈,心狠手辣,不达目的,不折手段,连女权主义者都叫她精神男人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女权主义者质疑斯隆女士没有为女权做过任何事情,然后斯隆女士非常直接的说,性别的事情我不感兴趣。
但是这句话真的是我听过最女权的话了电影的整体围绕美国是否应该进行枪械管制展开的,政客希望通过拉取女性群体选票委托斯隆女士找到女性和枪支的联系,让她们通过对于枪支产生好感,比如宣传一些枪支可以保护你的孩子,可以保护你避免遭受家暴 从而使得反对枪支管制的宪法得以推行任何人不需要执照,甚至不需要身份证件就可以得到一支枪,也意味着未成年人也会加入持枪大军,这非常讽刺啊,比我们结婚的门槛还低,至少我们结婚的时候还得要身份证斯隆女士认为这样是无比可笑的,她当众嘲笑了位高权重的委托人,激怒了自己的老板她坚持认为枪械需要管制,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和恐怖份子的街头枪杀案都历历在目,但是没有人认为她的观点会赢,因为她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就是她转头到对家公司,还带走了之前团队的4的人,开始为这个支持枪械管制做说客。
这个过程中,她不但偷了原委托人的点子,先下手为强,先一步联系女权组织和女性ceo把她们变成同盟君更聘用私人侦探对国会议员进行监听,更是在没有告知的同事的情况下,让曾经在校园枪击案中的幸存者,就是这位同事毫无预警的登上了国际电视台,并且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这位同事再次幸存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行为方式一直被周围人指摘,她的男性老板指责她毫无人性和底线,她的律师指责她过于卑鄙,这些本该是她同盟战友的人,不惜通过人身攻击的方式来攻击斯隆女士她在帮助他的老板获胜,他的老板似乎只看到了她的性格不够“正常”看到这里,我觉得即使是在政治斗争中,她是不是也是因为是一个女人被要求具有超高的道德水平,似乎连卑鄙都成了男性的专有物品我的意思是男性可以正大光明的卑鄙,他们的团队会把这一切是为常态,看成一种正常的对战手段。
她的对手通过寻找她私生活的污点,比如因为她有睡眠障碍,长期服用药物试图证明她是一个瘾君子,挖掘她用钱购买性生活的隐私,难道不卑鄙吗?
她付钱购买性生活,用她的话说,她希望偶尔体验一下她没有经历的所谓的”正常“的生活,去体验一下男欢女爱所以所谓的正常到底是什么,野心,卑鄙,不择手段,购买性交易,这些是否都专属于男性,并且只能在男性群体被视为常态?
就连女权主义者也会犯错误,她指责斯隆女士是精神男人,但是到底什么品质是专属于男性,就从来不应该属于女性的呢?
电影设置了局中局,斯隆女士是唯一一个知道全局的人,她机关算尽,每个人都是其中一步棋子,包括她自己,只为了最终的胜利,电影看的人热血沸腾,非常值得一看她的头脑还有她的思辨能力,是在嘲讽每一个所谓的,所有男人都爱我的伪大女主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就是在斯隆女士被身边团队同事人身攻击不够”正常“的时候那个男性性工作者说,你想要聊聊吗,她没有哭着扑进他的怀抱,而是让他马上离开,她不需要爱情作为她的人生支点,很多女性主义电影和文学作品,都要打个引号,就是过度放大爱情对女性成就的影响,强调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赖比如化学家,整部美剧3分之一的剧情都是女主在幻想自己死去的前夫在继续指导自己的人生,还有rgb的电影,也是她老公在全程指导她的辩论证词,纠正她的错误,安抚她的情绪,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如此,但是我觉得斯隆女士这个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感情生活对于女性的事业几乎毫无影响。
即使没有男性的“监护”和“引导”她也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她的强大在于精神的独立,和几乎没有依赖性,最棒的人都是这样。
她不需要精神奶嘴。
她只是在做她的工作,就像有一个记者曾经采访埃隆马斯克说,你工作的动力和灵感是什么,马斯克说我没有这个所谓的灵感,我只是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我就去把它们做好。
第二个镜头,就是她坐在国会议员面前,缓慢的给自己到了一杯水,不紧不慢的喝着,全场都屏住呼吸等待她的发言,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
斯隆女士的存在是打破女性刻板印象,她身上并没有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特质,但是这不代表他是一个精神男人,因为没有什么特质就必须是男性专属的冷静,克制,不喜欢家庭生活,成就卓越,这样的男人会被称为天才,即使他们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即使他可能疯狂的滥交,磕药强奸过幼女,或者精神虐待伴侣导致对方自杀,他人格和行为上的任何缺陷都可以被原谅 ,像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这样的人,都是摧残女性的刽子手,这并不影响他们流芳百世而那些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是那么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
我的建议是每个女性都应该大胆的“卑鄙起来”,直到被常态化。
最后说一个我见过最可笑的为女性说话的男性,他说女性有审美的需求,说女性在严肃的场合穿着西装是在尝试成为男人,因为他认为女性的严肃是一种伪装,他认为每个女孩都用应该有在严肃的场合穿花裙子的权利我反问她,为什么他觉得西装属于男性?
女性需要的不是在严肃的场合穿裙子的权利,我们需要的是话语权,和能参与重大决策和制定规则的权利他答不上来把我的留言删除了,我觉得他可能最恐惧的点就在于,他之前从来没想过,西装从来不专属于男人,权利也是。
这是一个与时间为敌的女人的故事,当然无需刻意强调性别,那与主旨颇不相干,每天工作超过十六小时,而这却与他举手投足间的戏谑言辞并无太大干系,那是她在十六小时之外的阅读所提供的丰富词库,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喜欢睡眠的人。
每天流连于同一家常亮餐馆,食不尽相同的菜品,并将其与厕所相提并论,得出并不会腻的言论;摒弃爱情,购买情爱,等一系列行为无不在阐述,生活于她,遥不可及。
我们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名誉面前,对其趋之若鹜,当我们得以对其生活窥知一二,得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道理时,往往又选择敬而远之。
我们将功名利禄划分为三六九等,当遭遇实质性交锋时,我们目睹全局,将局势玩弄于鼓掌之中,在最后亮出王牌时,制造出瞠目结舌之举,将胜利全部收缴于囊中者,我们量化其为上等,此时的败絮其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那么反观,在此次战斗中,血本无归者便是下等。
我们将视野超脱出自身,对胜者怀以憧憬,对败者加以菲薄,如是乎,我们一跃而起,置身于中等,学习胜者之长处,摒弃败者之短板,虽未成功,却也是有台阶可下,不至于颗粒无收。
我们可以无限强调时间的干瘪性,但它的恒定性,足以打破一切坚强而脆弱的信念。
"生活"在此维度,充斥着贬义的逃离性,是摒弃战斗力的,而屈从于生活,意味着无休止的逃离。
我们接连被打败,如同被黑洞吞噬的一切周遭事物。
越坚强,越脆弱,我们生来惆怅,渴望被保护,渴望远离战争,寻求柏拉图式的生命力,可是我们无法阻止他人制造挑衅,而这份挑衅必须正面做出回应。
逃离无法给予我们答案,关于这个世界,是否可能完全脱离战争,逃离可以制造理想,使我们忘却如同寄生虫般降生时本来的卑微模样。
世界仅仅是一个人的世界,时间也是一个人的时间,没有长久的共鸣,我们力图寻求生命中的大和谐,用避讳否定战争,进而在子虚乌有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如同占星术一般荒唐的法律,给生命带来慰藉。
然后战斗依旧持续,我们不断在架空的楼阁之上修正法案,解决冲突,同时制造冲突。
战争的普遍性隐匿着永恒性,如果不逃离,我们必须面对,斯隆为一个优秀的战士提供范本,世人常说一个人可以创造无限,无限必然会导向无限的未知,而无限的未知,势必充斥着无尽的战斗,时刻武装自己,方可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仅以情绪维度,对斯隆女士致敬,换个角度来看,这故事,很不生活!
《斯隆女士》是一部常常被宣传为关于美国“禁枪话题”的电影,听上去话题敏感劲爆,但是看罢此片,我的感受是,这更像是一个商业上一气呵成,反转精彩的政治惊悚片,主题上更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令人深思的电影。
而禁枪这个话题的选择很巧妙,围绕这个主题,两派的人都坚信自己的正确,似乎没有中间路线,而当片中的明星政治说客斯隆女士,为了禁枪这样她的角度看“崇高”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个中细节就值得咀嚼了。
杰西卡 查斯坦在本片中的表演绝对是加分项,她很好的演绎了一个复杂的说客角色。
片中的斯隆女士干练自信却又精神焦灼,周旋于政商大佬之间却又孤独而敏感,片中有几段她与应招先生的桥段,毫无香艳的感觉,斯隆女士如同开始一场工作,爽快高效绝不拖泥带水,不漏痕迹的将这个角色的特性贯穿始终。
在片中,她是一个气场逼人,却很少咄咄逼人的角色,面对质询,也是不紧不慢,特别众人围观,议员嘲讽般的提问时,几处喝水吞咽的细节让她倒是显得超然于世。
是的,提到说客,我们本指望看到的是一个人慷慨激昂,或者阴险狡诈的形象,斯隆女士不是这样,她显得优雅沉稳,时不时针锋相对,但是片中表现的更多是她的领导力和缜密思维,这样的角色定位和表演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这部影片大部分时候,导演也设了一个局,那就是斯隆女士形成了一种阳光与阴暗并存的人物,阳光的一面在于她对禁枪话题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阴暗的一面却在于她的个人境遇,她众叛亲离,孤独前行,暗地里需要药物打气,也会面临精神崩溃。
而禁枪这样的争议话题下,本片中的反对禁枪一方,则被实打实的刻画成了反面角色,尽管这个议题在美国社会语境下无所谓好坏,只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话题。
作为斯隆女士昔日的同事,他们站在反禁枪一方,无所不用其极,从惯常的直接针对议题的各种技术性交锋,到背后针对斯隆女士的污名化,慢慢的把这个故事导向一个斯隆女士作为一个政治理想追求者,被政治迫害的阴谋故事。
然而,影片的推进过程中,也在拷问着观众的立场,也让斯隆女士的形象更加多层次化,而非落入高大全的窠臼。
为了自己眼中高尚的目的,可以不顾道德吗?
可以不顾他人感受吗?
可以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吗?
甚至可以公然违法吗?
斯隆女士的回答应该为:“是的”,这是个令人矛盾的局面,在理想的道德语境下,一个看似高尚的目标,似乎应该也是通过高尚的路径达到,这才是最高的“圣人”的追求。
然而现实却是,当你置身于一场具有对手的角逐,一切高尚的目的也被具化为具体的竞赛,很多时候,我们工作也有这种感受,什么阶段是最爽最有激情的时候,常常就是制定工作计划,或者商业计划书,或者RoadMap的时候,都是令人干劲十足的目标,令人激动的前景,但是一落实到具体行动,常常推进起来焦头烂额,何况在外部有各种竞争,内部又有部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内耗,头疼啊,不用点手段行吗?
斯隆女士正是这样,其禁枪动机慢慢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要“赢”,就如一场足球比赛,为了赢球,技术很重要,传统上观众也希望看到行云流水、水银泻地的进攻,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什么摆大巴、有意犯规、跳水假摔都可能用起来。
而斯隆女士正是在各个环节与其对手一样,进行针锋相对的“犯规”,而其中涉及一些政治手段和法律方面的,从观众角度看来,看多了《纸牌屋》似的剧情,感觉也见怪不怪,让我感到更为难的倒是最不突破社会既有规则的做法:不顾他人的感受。
片中,在我看来比最后反转更有冲击力的一幕小反转,在于斯隆女士在一次媒体节目中,向对手,也同时向自己的队友发动了一次“突袭”,毫无预兆的将一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同事推向前台,让她也有被“背后捅了一刀”的感觉,令人错愕。
这一幕极具代入感,观众也难免将自己代入到被强行推进旋涡的斯隆女士的“战友”身上,因为一下子离我们很远的政治斗争被这个情境拉近,你愿意被你的同事以所谓大局当做一个“棋子”吗?
从这个角度看,斯隆女士是个结果主义者,为达目的,她可以考虑做任何事情,唯一需要琢磨下的可能就是成本,她甚至愿意把自己当做成本算计进去,发起最后一击。
《斯隆女士》巧妙设定了“禁枪”这一敏感,同时又能充分设立道德困境的话题,体现了一个说客的复杂面目。
本片的节奏推进并不快,但是一环扣一环,不断在其中制造高潮,也让斯隆女士的面目愈加复杂,让观众对她的认知愈加纠结。
与之相比,最后的结局倒是有些生硬而仓促,看起来痛快,但却缺乏观影过程的愉悦,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面对斯隆女士的这场局,确实留下了结合真实生活,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你愿意与一个绝对结果导向的人同行吗?
原文地址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来不动这种完全靠对话噎人的片,还什么一秒钟都不能走神,结果就是全片走神,到最后不过是个过家家的白左白日梦。好在有一场John Lithgow跟Sam Waterston的对手戏,叫人唏嘘一下,不过还是抄的《总统班底》……
震惊,热搜还真就是对这部片子的拓写。。就连周冬雨的表演都有模仿劳模姐的意思。。
是运筹帷幄的妙算军师,只会把杀手锏留到最后一剑封喉;是杀伐决断的冷血怪兽,全部的牺牲只是为了取胜的代价。她可以没有家庭朋友,靠吃药抵御睡眠,靠找鸭慰藉身体。她做着冷血的全盘谋划,却是为了热血的控枪法案。在四下无人的夜,她孤独端详的胜利王冠,早已布满了荆棘。所谓胜利,满是鲜血淋漓。
看得懂的门槛不是一般的高,我显然是够不着那个门槛的,大段大段的对白,还是政治术语,语速还那么快,根本反应不过来
不像电影像美剧
一部打击个人智商的电影,太遥远没意义
剧作上最大的反转设置,在本该两两对抗的场面上始终处于不起关键作用的缺席,直至情节需要被迫产生了唯一一次的推动,这种长时间的缺席状态便是它的悬疑过早泄露的原因所在。
微不足道的法案毁灭自己政治前途。禁枪是不可能的。
7.4,立场属性太严重,全片只从一个视角看是硬伤。角色善恶观模糊也就算了,看得出来想塑造一个性格复杂心冷手段硬的角色,然而这个角色的完成度确实连提名级都没达到。关于政治说客是一个新鲜的题材,然而成片却很老套。最后的反转吧……一言难尽 032217/042318 Miss.Sloane.1080p.BluRay.-DON[EtHD
杰西卡查斯坦的角色令人生厌。无论是剧中人物的过于强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还是杰西卡查斯坦用力过猛的表演,都是减分项。
感觉可以当做是剧本和剪辑的教学片来看,稳定的好,成熟的好,可模仿的好
节奏快。看字幕的伤不起。很好莱坞的节奏。
政喻?讽刺?演技?反转?情绪?剧本?性感的女主?我已经努力尝试从所有别人说的优点去找感觉
很爽很好看,有如house of cards + gone girl,sloane这样的女士大概就是躲得远远地欣赏的类型,没职业道德但超有职业精神(但是政界的职业道德又是什么鬼呢)
如果能捱过前三十分钟,之后就开始精彩的毫无尿点。
我觉得可以满分。影片说的枪支管制只是一个方面,那么现实中呢?不说有多少人会像女主那样,但是有多少暗箱操作呢?影片至少揭露了一个丑局。看到那些政客被女主最后一下重重的打脸爽极了。
7.5政治类型片某种程度上是大女主爽片的代表前面大部分很稳,但结局过度反转反倒失去平衡
低於預期吧,屬實被這8.8的高分嚇到了,我覺得整體三⭐半的程度,離精彩還差一口氣,整體和差不多時間的《茉莉牌局》大差不差,而且兩者的風格啊,敘事啊,也很相似,甚至勞模姐的表演都差不多,所以我覺得兩者的分數也比較接近,而那部電影的故事甚至還更吸引我一點。其實女主這種不就是典型的福爾摩斯人格,所有事情都想在其他人之前,做事滴水不漏,不考慮情感元素,最後的大反轉就也就不過如此的感覺,不算是什麼高招,有點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意思。可能因為全片實在沒有什麼對抗,都是單方面輸出吧,完全是靠個人撐起一部電影,另一派那邊缺少核心人物,所以如果你沒被斯隆女士打動,那也就不會被這部電影打動。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挺普通的一部電影,跟同類型的電影比並沒有高明多少。
其实编剧也像Lobbying,提前布局整个故事,何时让观众紧张,何时让观众感动,还要出其不意自然反转让观众惊喜,此亦为攻敌必救。《斯隆女士》成功得救。
勞模姐太耀眼了,耀眼到整個電影都黯然失色,而對於電影本身來講,這恰恰不是一個好的信號。當然說到這麼快的節奏,不斷的嘴砲,政治鬥爭的你死我活。難道不是在像面對不斷出現的各種名詞的你大喊:認真看,別出戲?